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关键》(吕祖谦编著)是评点类古文选本的开山之作,由其开创的评点形式为后世读者赏鉴诗文甚至小说、戏曲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在评点史上影响极大。
    《古文关键》前附《要法》,实际上是《总论》的精简整理本。《总论》因属随笔记录而带有零散错杂的特点,但能更为丰富完整地呈现吕祖谦的文章思想。
    吕祖谦有很强烈的典范意识,他告诫学生“文字须学上等者”。依此,他将文章分为三个层级,“文字有三等:上焉藏锋不露,读之自有滋味;中焉步骤驰骋,飞沙走石;下焉用意庸庸,专事造语。”大约以用意深微、不露痕迹为上,而以平浅粗砺、刻意语句为下。《古文关键》所选仅八家,又自分层次,而具大家、名家之别。《要法》开篇即强调:“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这本是吕本中的言论。吕祖谦在家学熏染下进一步以文选形式将之确立为唐宋两朝文章典型,则凸显并推扩了这一看法。在吕祖谦的文章学构图中,苏文占据了核心位置。
    《总论》体现出吕祖谦强烈的文体结构意识。他强调看文字需要“先见文字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即先对文章进行通篇结构把握,明晰其体制特点,再细化为具体的主意、句法等方面。他提出“看文字各自有体,或清快,或壮健”,显示出他论文首重文章体制风格的特点。整体把握文体之后,还需要从不同维度对文章进行细部解读。吕祖谦提出了入手方法,第一个层次是把握文章大意,即所谓“大概主张”“主意”,可以通过观察文章的首尾呼应笔法来感知。第二个层次为了解文章段落结构,即如何通过“铺叙次第”来呈现“文势规模”,“入头处”即入题,是正面切入主意的关键环节,自然也是勾划文章段落之际需要重视的一端。第三层次为“纲目关键”。吕祖谦认为,“大抵作文之法,一篇中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或缓或急,或显或晦。缓急显晦,相间用之,使人不知其为缓急显晦。虽然,常使经纬相通,有一脉过接乎其间,然后可。盖有形者纲目,无形者血脉也。”可知句式的散行与排偶、长句与短句,这类章句形式的组织方法被视为“纲目”,而由形式产生的缓急显晦类效果,则被称作“血脉”。纲目关键通过“抑扬开合”来实现,抑扬反覆、曲折斡旋等手法,可使章句形式巧妙有力。故纲目关键即章句组织方面的紧要之处与其间奥妙之法,或曰章法。第四层次为语句之法,尤其强调“警策”的功用。“警策”即文章中语句精炼扼要,含义深刻,能够惊动读者,带来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部分。吕祖谦特别强调了形式结构层面警策的意义,故语句劲健、转换、收结、点题,都被纳入警策作法当中。
    吕祖谦对于文章的认识与分析,是从两个部分展开的。“大概主张”类似于“中心思想”,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体悟。“文势规模”所论为篇法,“纲目关键”所论为章法,“警策句法”涉及句法,三者都是对文章形式的剖解。《要法》中或论其三,或述其四,都不脱离这样的认知模式。虽然只是在授徒之际的寥寥数语,但已经触及文章学当中最重要的结构范畴,内容与形式并重,篇法、章法、句法一一论列,文章学的话语雏形已经出现。在具体文章结构上,吕祖谦已经用意于破题、转换、入题,这在此后的科举文章中成为普遍范畴。
    吕祖谦还具有良好的辨证意识。他认识到文章经典的垂范作用,但又能注意其缺失,从而在重视示范研磨的同时,回避其负面作用。“识人文字长处,复识短处”,成为品鉴文章准则。他衡论各家文章之际,注重抉发得法渊源,提炼独特成就,指出向上一路;同时揭示其弱点,示人轨辙。如论韩柳欧苏,从评述模式来说,皆是先以一语概括其文章的最典型风格特征,然后追溯文章渊源,再探讨正面价值与学习方法,再强调应该规避不足。需要注意的是,他在评述柳文与苏文之际,认为两人文章最突出之处皆在于“关键”。参看柳文当中的评语,如“回互转换”“一段好如一段”“抑扬好,一节应一节”“极有反覆”;论述苏文,如“文字不虚,亦自相应”“这一篇要看抑扬处”“此篇曲折最多”,可知所谓的“关键法”,主要指向于章节之间的呼应、转折、递进等关系,即上文所述“章法”。评述其他人文章,吕祖谦指出,“曾文:专学欧,比欧文露筋骨。子由文:太拘执。李(廌)文:亦粗,太烦。秦(观)文:知常而不知变。张(耒)文:知变而不知常。晁(补之)文:粗率。”其评述模式仍是溯及源头,突出风格,提示缺陷。
    吕祖谦的文章观念带有鲜明的实践色彩。《要法》将看文字法与作文法列为标题,恰好是对这一实践品格的揭示。吕祖谦强调由阅读经典作品入手,在透彻把握诸家风格与优长的基础上,形成自身文章体认,并在这一理性思辨指引下,进行文章写作实践。他的文章选本,暗含了由阅读通往写作的指南路径。在指导细看经典文本时,他注意“文字各自有体”,以把握整体特征为上。处理具体文本时,则提示首尾、入头、转换、缴结。作文时多强调以意为主,主张题常则意新,意常则语新。
    (摘编自慈波《从古文到有用文字:〈古文关键〉之“关键”与经典重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评点类古文选本的开山之作,吕祖谦编著的《古文关键》为后世读者赏鉴诗文甚至小说、戏曲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
    B. 吕祖谦强调文章的典范意识,主张“文字须学上等者”,做到藏锋不露,才能读来自有滋味,苏文正是他推举的典范。
    C. 吕祖谦从内容与形式两个部分对文章进行剖析,涉及主题思想,篇法、章法、句法等多个维度,已经触及文章学的核心。
    D. 吕祖谦在《古文关键》中对韩柳欧苏等各家作品的评述,并不一味肯定,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提示不足,颇具辨证意识。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祖谦认为对章句组织的深入分析,如整散长短、内在逻辑及由形式产生的缓急显晦类效果等,是解读文章必不可少的环节。
    B. “文字不虚,亦自相应”“这一篇要看抑扬处”“此篇曲折最多”等,是吕祖谦对苏轼处理文章章节之间关系的肯定评价。
    C. 《古文关键》仅选八家,在点评上突出破题、转换、入题,丰富完整地呈现吕祖谦的文章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科举文章。
    D. 吕祖谦注重实践,主张读写结合,以写为归旨,作文时多强调以意为主,主张题常则意新,意常则语新,以形成自身文章体认。
    3. 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警策”表述的一项是( )
    A. 《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B. 《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D. 《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 从文体结构角度,简要概括吕祖谦阅读文章的方法。
    5. 请依据“关键法”内涵,简要分析《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的章法特点。
    【答案】1. A 2. D
    3. C 4. ①首先对文章进行通篇结构把握,明晰其体制特点。
    ②其次分别从大概主张(中心思想)、文势规模(篇法)、纲目关键(章法)、警策句法(句法)四个方面细化分析。
    5.
    ①郭橐驼身体残疾、地位卑微,却豁达豪爽、技艺精湛,先抑后扬,呈转折关系。
    ②由种树之道“移之官理”,由浅入深,呈递进关系。
    ③将他植者与郭橐驼种树方法进行比较,呈对比关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古文关键》为后世读者赏鉴诗文甚至小说、戏曲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错误,原文说“由其开创的评点形式为后世读者赏鉴诗文甚至小说、戏曲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不是《古文关键》这本书,而是该书开创的评点形式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主张读写结合,以写为归旨,……以形成自身文章体认”错误,“形成自身文章体认”是“由阅读经典作品入手,在透彻把握诸家风格与优长的基础上”形成的,而非由写作形成。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关于“警策”原文是这样说的:“警策”即文章中语句精炼扼要,含义深刻,能够惊动读者,带来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部分。吕祖谦特别强调了形式结构层面警策的意义,故语句劲健、转换、收结、点题,都被纳入警策作法当中。
    A.强调六国战败的原因,有“警策”作用;
    B.简明扼要,总结哲思,有“警策”作用;
    C.该句在内容与形式结构方面都不具备关键警示作用。“警策”句是在内容与形式结构方面具备关键警示作用的句子。内容方面指文章中语句精炼扼要,含义深刻,能够惊动读者,带来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句子;形式结构层面警策句,是指劲健、转换、收结、点题句。
    D.简明扼要,总结经验教训,有“警策”作用。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即先对文章进行通篇结构把握,明晰其体制特点”,首先对文章进行通篇结构把握,明晰其体制特点。
    “再细化为具体的主意、句法等方面。……整体把握文体之后,还需要从不同维度对文章进行细部解读。……,第一个层次是把握文章大意,即所谓“大概主张”“主意”,……第二个层次为了解文章段落结构,……第三层次为“纲目关键”……第四层次为语句之法,……”,其次分别从大概主张(中心思想)、文势规模(篇法)、纲目关键(章法)、警策句法(句法)四个方面加以分析阐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原文对“关键法”是这样介绍的:所谓的“关键法”,主要指向于章节之间的呼应、转折、递进等关系,即上文所述“章法”所谓的“关键法”,主要指向于章节之间的呼应、转折、递进等关系,即上文所述“章法”。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他身体残疾、地位卑微,却“甚善,名我固当”“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他豁达豪爽、技艺精湛,文章介绍郭橐驼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呈转折关系。
    其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由种树之道“移之官理”,由浅入深,呈递进关系。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文章将他植者与郭橐驼种树方法进行比较,前后呈对比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甲)
    ①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但妈妈有了一点私心,不大相信媒人的话语,所以这碾坊还是只有母女二人。
    这个夏天,母女两人一吃了晚饭,不到日黄昏,总常常过堡子里一个姓宋的熟人家去,陪一个行将远嫁的姑娘谈天,听一个从小寨来的人唱歌。有一天,照例又进堡子里去,却因谈到绣花,要三三回碾坊来取样子,三三就一个人赶忙跑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根竿子,好像要下钩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
    ②就听到一个人说:“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
    另一人又说:“这是碾坊里小姑娘说着玩的。”
    先说话的一个人就笑了。
    旋即又听到第二个人说:“三三,三三,你来,你鱼都被人捉完了!”
    三三听到人家取笑她,声音好像是熟人,心里十分不平。走过去时,才知道那第二回说话的人是堡子里一个管事先生,另外是一个从不见面的年青男人。那男人手里拿的原来只是一个拐杖,不是甚么钓竿。那管事先生认得三三,三三也认识他,所以当三三走近身时,就取笑说:
    “三三,怎么鱼是你家养的?你家养了多少鱼呀?”
    三三见是堡子里管事先生,甚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像从城里来的人白裤白鞋,且听到那个男子说:“这女孩倒很聪明,很美。”管事的又说:“这是我堡子里美人。”两人这样说着,那男子就笑了。
    到这时,她猜测男子是对她望着发笑!三三心想:“你笑我干吗?”又想:“你城里人只怕狗,见了狗也害怕,还笑人,真亏你不羞。”她好像这句话已说出了口,为那人听到了,故打量趁此跑去。管事先生知道她要害羞跑了,便说:“三三,你别走,我们是来看你碾坊的。你娘呢?”
    “娘不在碾坊。”
    “到堡子里听小寨人唱歌去了,是不是?”
    “是的。”
    “你怎么不欢喜听那个?”
    “你怎么知道我不欢喜?”
    管事先生笑着说:“因为看你一个人回来,还以为你是听厌了那歌,担心这潭里鱼被人偷尽,所以赶回来看看,好小气!”
    三三同管事先生说着,慢慢地把头抬起,望到那生人的脸目了,白白的脸好像在甚么地方看见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那男子见三三已不再怕人,就问:
    “这是你的家里吗?”
    三三说:“怎么不是我家里?”
    因为这答话很有趣味,那男子就说:
    “你住在这个山沟边,不怕大水把你冲去吗?”
    ③三三抿着小小的美丽嘴唇,狠狠地望了这陌生男子一眼,心里想:“狗来了,你这人吓倒落到水里,水就会冲去你。”想着当真冲去的情形,一定很是好笑,就不理会这两个人,笑着跑去了。
    取了花样子回向堡子走去的三三,在潭边再上游一点,望到那两个白色影子还在前面,故意跟到这两个人身后,慢慢地走着。听到两个人说到城里甚么人甚么事情,又听到说学务局要办学校,因为这两人全都不知道有人在后面,所以自己觉得很有趣味。到后又听管事先生提起碾坊,提起妈妈怎么好,更极高兴。再到后,就听到那城里男人说:“女孩子倒真俏皮,照你们乡下习惯,应当快放人了。”
    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①,可以去说亲。”
    三三停顿了一下,把两个指头紧紧地塞了耳朵。但仍然听到那两人的笑声。她想知道那个由城里来好像唱小生的人还说些甚么,所以不久就仍然跟上前去。
    那小生说些甚么,可听不明白,就只听那个管事先生一人说话:“做了碾坊主人,别的不说,成天可有新鲜鸡蛋吃,也是很值得的!”话一说完,两人又笑了。
    三三这次可再不能跟上去了,就坐在溪边的石头上,脸上发着烧,十分生气。心里想:“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我家里的鸡就是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吃。”坐了一会,凉凉的风吹脸上,水声淙淙使她记忆起先一时估计中那男子为狗吓倒跌在溪里的情形,可又快乐了,就望到溪里水深处,自言自语说:“你怎么这样不中用!管事的救你,你可以喊他救你!”
    (节选自沈从文《三三》,有删改)
    [注]①红叶,方言,指媒人。
    (乙)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却慢慢地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地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手脚并用地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蛆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那个人的好意,她以为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为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④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善于抓住特点塑造人物,写城里男人,特别提到“白白的脸”,表现其秀气;写傩送,扣住其动作,“踹水”游近、“拍着水傍了码头”等,展现其生命活力。
    B. 狗、鸡、鱼、白鸭等动物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如两篇选文中的狗,分别是三三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也是翠翠亲密的伙伴、尽职的保护者。
    C. 两文有好几处写到“笑”,这些有关“笑”的文字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氛围,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人情、人性的美好。
    D. 两文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时更有自由性和灵活度,也便于呈现三三和翠翠丰富的内心活动,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
    7. 对文中画线问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借助“穿新衣”“过节”“看狮子龙灯”这三个特定的生活场景,通过三次“几回”的反复写出时间流逝之快,交代了三三长大的事实。
    B. 句子②连续两个问句,写出对方听到三三说“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后的反应,包含了疑惑、惊讶、难以置信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说话者非当地人的身份。
    C. 句子③中的描写非常细腻,“抿”这个动词“狠狠地”这个神态,体现了三三对陌生男子的好感和亲近。
    D. 句子④是翠翠在误解傩送好意后针锋相对的表达,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她此时恼怒、赌气的神态,体现了其纯真的性格特征。
    8. 甲文三三跟在管事先生两人身后听闲话的过程中,心绪多有变化,请加以梳理。
    9. 校文学社组织开展“乡土作家”系列的现代作家作品研读活动,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打算围绕“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特色”这一话题参与读书交流环节,请结合以上两则文本,拟写发言要点。
    【答案】6. B 7. C
    8. ①先是因为没有被对方察觉自己跟在后面听到了谈话而觉得有趣、得意;
    ②接着又因听到妈妈被夸奖而心生高兴/骄傲愉悦;
    ③在听到管事先生说年青男人可以让总长当媒人说亲后,感到害羞;
    ④又对两人的谈话内容尤其是那个城里人还说些什么,怀有好奇;
    ⑤最后因管事先生设想年青男人说亲成功后的生活以及两人的笑而羞恼/害羞、气恼(生气)。
    9. ①人物上,主人公均来源乡土社会。三三是碾坊的孤女、翠翠是渡船的孙女,两人身上都体现了十几岁少女的烂漫纯粹,展现出自然、蓬勃的生命活力。
    ②环境上,都反映了淳朴美好的乡村社会。不管是三三母女去堡里即将嫁女的人家里聊天、听小寨来人唱歌,还是边城中端午赛龙舟、抓鸭子等细节都是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再现,呈现了当地友善、温暖的风土人情。
    ③情节上,选择以日常生活中的日常事件作为主要情节,不追求离奇。两文分别围绕三三与城里男子、翠翠和傩送的首次会面展开,情节冲淡平和、具有生活化。
    ④主题上,旨在展现山野乡村、边陲小城即乡土社会中和谐友爱的人情之美、率真质朴的人性之美和恬静美好的风物之美。如《三三》中关于溪鱼的对话、《边城》二老的邀请等都体现了对主题的达成。
    ⑤语言上,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口语气息。如“红叶”“悖时砍脑壳”等体现了语言的地方性特质;人物对话的语言直白口语,呈现出扎根生活、贴近生活的活泼自然。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分别是三三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理解不恰当,三三只是想象,而未实际奚落、作弄,那么狗也就不能说是“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了。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体现了三三对陌生男子的好感和亲近”理解不妥。体现的是三三作为自然健康的少女纯真天然的特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由原文“听到两个人说到城里甚么人甚么事情,又听到说学务局要办学校,因为这两人全都不知道有人在后面,所以自己觉得很有趣味”,可看出三三听到两人的说话,觉得很有趣,觉得没有被对方觉察很得意;
    由原文“到后又听管事先生提起碾坊,提起妈妈怎么好,更极高兴”,可看出他们背后夸赞妈妈,三三更高兴了;
    由原文“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亲。’三三停顿了一下,把两个指头紧紧地塞了耳朵”,可看出说到给年青男人说亲,三三“塞了耳朵”,感到害羞;
    由原文“她想知道那个由城里来好像唱小生的人还说些甚么,所以不久就仍然跟上前去”,可看出三三“跟上前去”,对他们下面的谈话内容感到好奇;
    由原文“就只听那个管事先生一人说话:‘做了碾坊主人,别的不说,成天可有新鲜鸡蛋吃,也是很值得的!’话一说完,两人又笑了”“脸上发着烧,十分生气”“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我家里的鸡就是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吃”,可看出听到两人说笑三三和年轻男人成亲后的生活,三三害羞、生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人物方面:《三三》 中的三三是一个天真无邪、好奇心强的乡村少女,她的纯真与懂事让人印象深刻。而在《边城》中,翠翠则是另一位乡村少女的代表,她同样有着纯净的心灵和坚强的性格。两位主人公都展现了乡村少女的烂漫纯粹,展现出自然、蓬勃的生命活力,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情感。
    环境方面:两部小说都精心描绘了湘西地区的淳朴美好的乡村社会。《三三》和《边城》中的乡村宁静而和谐,溪水潺潺,田园风光如画,展现了远离尘嚣的美,山水相依。人物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边民的淳朴自然的感觉,家常聊天,端午龙舟赛等日常再现,增强了小说的地域特色和当地友善、温暖的风土人情,也凸显了作者对乡土的深厚情感。
    情节设置方面:《三三》 和《边城》都采用了较为简单的叙事结构,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乡村生活的美好。《三三》讲述了三三与亲管事先生、城里男子等人的交往故事,《边城》 则围绕着翠翠与傩送的首次会面展开,通过这些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纯真与和谐,情节冲淡平和、具有生活化的特点。
    主题方面:两部小说在主题上都表达了对乡土生活的赞美与怀念,都传递出对人性的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通过三三关于溪鱼的对话,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追忆。通过翠翠与二老的对话,以及二老邀请翠翠到家等爷爷的情节,表达了对乡土的珍视与传承。
    语言运用方面: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口语气息。《三三》 和《边城》的语言都清新自然,质朴而富有诗意,能够很好地展现乡村生活的韵味。如当地的方言“红叶”,“悖时砍脑壳”等体现了语言的地域性特点。“三三,三三,你来,你鱼都被人捉完了!”“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对白口语化,呈现出扎根生活、贴近生活的活泼自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
    先王之为乐也,将以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刑弛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取材于阮籍《乐论》)
    材料二:
    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皆无豫于内。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犹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殊途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
    古人知情之不可放,故抑其所遁【注】;知欲之不可绝,故因其所自。故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丝竹与俎豆【注】并存,进退相须,共为一体,从善日迁,然后化成。
    (取材于嵇康《声无哀乐论》)
    【注】遁:放纵。俎豆:器皿并称,用来泛指各种祭祀场所使用的礼器,并几成祭祀礼仪行为的代名词。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定天地B八方之音C以迎阴阳D八风之声E均黄钟F中和之律G开群H生万物之情气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性,文中指本性,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凡植木之性”的“性”意思相同。
    B. 适,文中指适宜,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不相同
    C. 刑,文中指处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的“刑”意思相同。
    D. 当,文中指应该,与《登泰山记》中“崖限当道者”的“当”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阮籍认为,音乐的和谐协调取决于它是否合乎天地本体以及是否顺应万物本性。
    B. 阮籍认为,雅乐不烦扰百姓,五音也无韵味,却可以使万物自得其乐。
    C. 嵇康认为,声音就像气味一样,其好与不好都不会受到浑浊混乱的干扰而发生转变。
    D. 在音乐的本质方面,他们都认为音乐源于天地自然,具有自然属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2)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
    14. 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两篇文章的见解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案】10. CEG
    11. A 12. B
    13. (1)礼逾越其应有的规制,尊卑就会错位;乐失去其自身的秩序,亲疏就会混乱。
    (2)至于哀乐本来是因为和某些事情相遇,而预先郁结在心中,只是经由和谐的乐声而自己显现出来。
    14. (1)相同点:他们都认为礼乐应相互配合,方能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
    (2)不同点:
    阮籍认为:音乐可以开启百姓的情怀,平和人民的内心世界,统一百姓的意志,使人们各安其位,各安其生,自然向善,改变风俗,从而实现教化目的。
    嵇康认为:音乐可以抑制人的情感放纵,引导人的欲望,从而使人民“从善日迁”,达到教化目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确定天地八方之音,来应和阴阳八风之声,协调黄钟作为中和之律作用,开启百姓及万物的情怀。
    “定天地八方之音”是动宾结构,其后C处断开;
    “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与“开群生万物之情气”结构一致,中间E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本性;/方法。句意:音乐,是天地之本体,万物之本性。/但凡种树的方法。
    B.正确。适宜;/到、往。句意:声音适宜则万物各从其类。/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
    C.正确。句意:刑罚和教化一体。/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罚他们。
    D.正确。应该;/阻挡。句意:声音本来就是以好和不好为属性。/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雅乐不烦扰百姓,五音也无韵味”错误,由原文“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可知,“烦”指复杂,“淡”指恬淡自然。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逾”,逾越;“乖”,违背,错位;“序”,秩序。
    (2)“会”,相遇;“遘”,遇到,这里指郁结;“因”,经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1)相同点:由原文“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可知,阮籍认为音乐协调合适男女君臣才会各得其所,互不冒犯;嵇康则认为和谐的音乐能感动人心。故他们都认为礼乐应相互配合,方能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
    (2)不同点:
    由原文“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开群生万物之情气将以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人安其生,情意无哀……”可知,阮籍认为:音乐可以开启百姓的情怀,平和人民的内心世界,统一百姓的意志,使人们各安其位,各安其生,自然向善,改变风俗,从而实现教化目的。
    由原文“故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丝竹与俎豆并存,进退相须,共为一体,从善日迁,然后化成”可知,嵇康说创制可以引导感情的音乐,人们一天天地改掉缺点,走向善良,然后教化就能成功。故嵇康认为:音乐可以抑制人的情感放纵,引导人的欲望,从而使人民“从善日迁”,达到教化目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音乐,是天地之本体,万物之本性。音乐合乎本体、顺应本性,就和谐,背离本体、丧失本性,则不协调。从前圣人作乐,就是用来顺应天地之本体,成就万物之本性。所以确定天地八方之音,来应和阴阳八风之声,协调黄钟作为中和之律的作用,开启百姓及万物的情怀。因此,律吕协调则阴阳和谐,声音适宜则万物各从其类,男女不改变各自的位置,君臣互不冒犯,四海呈现出一派祥和的风貌,九州演奏的都是统一的节奏。天地契合于自身的道德,则万物应运而生,不使用刑罚与奖赏,百姓却会自然地过上安定的生活。乾坤的关系平易简单,所以雅乐并不复杂;道德的本质和顺淡然,所以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级恬淡自然。雅乐的节奏不复杂,天地阴阳就会相合;音乐的音级恬淡自然,那么万物就会自得其乐。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恶从善,完成教化,其实风俗的改变与音乐的道理是相同的,这都是自然的道理,也是音乐的始源。
    先王制乐,是希望安定天下万物的情态,统一天下百姓的意志。刑罚和教化一体,乐和礼内外互补。刑罚松弛则教化不能独自发挥作用,礼教废弃则乐就失去了根基。人有尊卑之分、上下之别,这就是礼的体现;人们安于自身的生活,没有过分哀伤的情感,这就是乐的功能。礼逾越其应有的规制,尊卑就会错位;乐失去其自身的秩序,亲疏就会混乱。礼规定人们的外在行为,乐平和人们的内心世界;礼治外,乐化内,礼乐端直,因而天下太平。
    材料二:
    天地合乎它的道德,万物就崇尚生长;寒来暑往,五行就形成了。所以外现为五色,发出为五声。声音的产生,那就好像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气味,它好和不好,即使遭遇到浑浊混乱,它的本体也还保持原有的样子,不会有什么变化。怎么会因为别人的爱憎、哀喜而改变性质呢?声音本来就是以好和不好为属性,跟哀乐没有关系;哀乐本来就是感情受到激发以后而产生,与声音无关。色彩有美丑,声音有好坏,这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都与内心的感情没有关联。至于哀乐本来是因为和某些事情相遇,而预先郁结在心中,只是经由和谐的乐声而自己显现出来。和谐的乐声感动人心,也如同美酒激发感情一样。酒以甘苦为属性,而醉酒的人以喜怒作为外在表现。人们见到悲欢之情被音乐激发出来,就说音乐有哀乐,这就好像看见喜怒之情被酒激发,就说酒中有喜有怒一样。所以声音有天然的和谐,却和人的感情无关。内心情感和音乐明显是两回事,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和轨迹,是不相交织的,怎么能把太和之乐和人的悲欢之情混淆在一起,给音乐强加以哀乐的虚名呢?
    人们所讲的改变风俗这种情况,一定紧承在社会衰败之后。古人知道情感不可放纵,所以抑制它泛滥;知道欲望不能断绝,便有意引导它走上应有的轨道。所以制定了可以奉行的礼节,创制了可以引导感情的音乐。音乐和礼仪并存,一举一动互相配合,融为一体,人们一天天地改掉缺点,走向善良,然后教化就成功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韦侍御量移【注】金州司马
    白居易
    春欢雨露同沾泽,冬叹风霜独满衣。
    留滞多时如我少,迁移好处似君稀。
    卧龙云到须先起,蛰燕雷惊尚未飞。
    莫恨东西沟水别,沧溟长短拟同归。
    【注】量移:这里指升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首联可知:以前,诗人与友人都沐浴皇恩,志得意满;如今,诗人仕途失意,大异于前。
    B. 颔联紧承首联,交代了诗人多年未得升迁的现状;并且与标题中“量移金州司马”相呼应。
    C. 诗人在颈联中以“卧龙”和“蛰燕”分别喻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凸显今昔境况之别。
    D. 诗人将自己和友人的境况对比,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之情和对自身遭遇的苦闷、无奈之情。
    16. 白诗尾联和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开头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都写了“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白诗尾联以“东西沟水”暂时分别,但最终聚于大海,喻诗人与友人韦侍御虽然暂时离别,但终究会相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之情,体现了诗人面对离别的豁达心境。
    ②鲍诗开头两句使用比兴手法,以被倒在平地上的水受地势影响而向各个方向流淌的现象,喻世上的人们因门第不同而有不同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和对自身命运的忧愁、无奈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卧龙’和‘蛰燕’分别喻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错误。颈联出句以“卧龙”喻友人,写友人得以升迁;颈联对句以“蛰燕”喻诗人自己,写诗人自己仍然留滞。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理解白诗尾联的含意,关键是明确“东西沟水”这一喻体对应的本体。由“别”和题目“送韦侍御量移金州司马”可知,“东西沟水”喻指诗人和友人韦侍御,韦侍御要升迁去金州任职,而诗人却还是要留在这里,因此两人像沟水一样,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但是却豁达地说“沧溟长短拟同归”,“沧溟”指大海,无论水流长短,终归要汇到一处,归向大海。诗人在劝慰朋友,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但终会相聚,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浮沉及分别的豁达心境。
    鲍诗开头两句使用了比兴手法,考生要结合这首诗的主旨来理解这两句的含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和面对艰难人生路的愁闷心情。明白了诗歌的主旨,再来思考水“东西南北流”的原因。水“东西南北流”是地势造成的。水因地势不同而流向各方,这正喻指人们因门第不同而有不同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和对自身命运的忧愁、无奈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记载,李渤亲访遗踪,自认为已知晓石钟山得名由来,但苏轼却发出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何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
    (2)陆机在《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反其意而用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的诗人们看到草木凋零,就会想到容颜易老,感叹岁月无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石之铿然有声者 ②. 所在皆是也 ③. 素衣莫起风尘叹 ④. 犹及清明可到家 ⑤. 惟草木之零落兮 ⑥. 恐美人之迟暮(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铿”“犹”“惟”“暮”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藏高原不仅是雪山王国, ① ,在地域辽阔的青藏高原,白色的雪山总是与蓝色的湖泊相伴。这里孕育着中国最为密集的湖泊群。在藏语中“错”是湖的意思,在西藏的许多地方都有带“错”字的湖,如纳木错、色林错、班公错等等。 ② ,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聚合分不开。伴随着印度板块的一路“北漂”,远古时期的特提斯海被一步步压缩,最后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中慢慢消失,留下一个个相对低洼的大小盆地,蓄水后便有了“一错再错”的湖泊群。
    在青藏高原, ③ 。在藏语中,“雍”是绿松石的意思,“雍错”即为碧玉似的湖。普莫雍错就是躺在宁金岗桑和库拉岗日两大高峰的怀抱中仿佛一颗绿松石镶嵌在山南地区的一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删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①更是湖泊世界
    ②青藏高原湖泊的形成
    ③还用“雍错”来指湖泊。
    (2)普莫雍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个大型淡水湖,它躺在宁金岗桑和库拉岗日两大高峰的怀抱中,仿佛一颗绿松石镶嵌在山南地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和前面“不仅是”相搭配的连词是“更是”,根据后文“这里孕育着中国最为密集的湖泊群”分析可知,可填“更是湖泊世界”。
    第②处,前面说青藏高原“孕育着中国最为密集的湖泊群”,紧接着强调各种湖,可知横线处的主语应为“青藏高原湖泊”;再根据后文“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聚合分不开”可知,可填“青藏高原湖泊的形成”。
    第③处,根据后文“在藏语中,‘雍’是绿松石的意思,因此,‘雍错’即为碧玉似的湖” 可知,“雍错”是指湖泊;再结合前文“在藏语中‘错’是湖的意思”可知,此处可填“还用‘雍错’来指湖泊”。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句话的主语为“普莫雍错”,宾语中心语为“一个大型淡水湖”,据此可组成短句“普莫雍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个大型淡水湖”;
    然后将修饰成分“躺在宁金岗桑和库拉岗日两大高峰的怀抱中”“仿佛一颗绿松石镶嵌在山南地区的”组成两个短句,可用“它”做主语,即“它躺在宁金岗桑和库拉岗日两大高峰的怀抱中,仿佛一颗绿松石镶嵌在山南地区”。
    注意在变换的时候可以改变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
    故可改为:普莫雍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个大型淡水湖,它躺在宁金岗桑和库拉岗日两大高峰的怀抱中,仿佛一颗绿松石镶嵌在山南地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小一方腐乳,浓缩着多重蜕变。
    黄豆被倒进盛满水的大缸内,浸泡两天,吸足了水,成了一个个鼓鼓的小胖子。接着把黄豆磨成豆浆,再用布袋沥出豆渣,再把去渣后的豆浆放进大铁锅里煮熟。然后起锅,将满锅“琼浆玉液”舀进“花缸”。经盐卤点化,豆浆似变戏法一样凝固起来,形成豆腐。轻轻地舀出豆腐,放进模框。被模框塑形的豆腐成为腐乳的雏形,这是“白坯”。给“白坯”刷一遍曲霉后,封在笼格内,让它们静心“修炼”。在适宜的条件下,曲霉慢慢进入豆腐,慢慢发力,改变豆腐的性状并生出味道。豆腐会渗出一点水分,接着长出细细的绒毛,这就是毛霉。几天之后,绒毛密密地盖满笼格。
    豆腐终于完成前期发酵的“功课”,出房,见阳光。那时叫它什么都不对——豆腐已霉,腐乳将成未成。接下去,把整排笼格搬到一个大缸旁,把霉豆腐取出并盘进大缸内,一层层,一圈圈,挤压也不怕。将备好的盐分层撒匀,以抑制毛霉生长;再把上百斤左右的黄酒倒进盐缸内,豆腐淹至“没顶”,让它们脱尽俗气,在酒中洗浴。这个密封腌制的过程一般要持续一两个月。腐乳在盐缸内服服帖帖,四方的豆腐块已软化,内里也已脱胎换骨,成为货真价实的美味。
    在这段充裕的时间里,腐乳似在盐缸里举行隆重的“毕业仪式”,又像聚在一起举办“高峰论坛”。霉菌做完交班前的谢幕致辞,盐继而成为主角,掌控场面;黄酒进场调味,是重要参与者;腐乳即将炼成,少不了一场“毕业感言”,它们会诉说蜕变的过程,诉说师傅们的勤劳,也会骄傲地描述自己的滋味。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句子中的“一般”与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平时他说出啥意见一般都得到汤阿英的尊重,这点小事更不在话下了。
    B. 她以为要救中国,一定先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
    C. 不管大家怎样劝他,他都像秋风过耳一般,根本不听。
    D. 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一般,但他一直非常努力。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言生动形象,饶有趣味,请简要分析。
    【答案】19. “上百斤左右”改为“上百斤”或“百斤左右”;“豆腐”前加“将”;“脱尽俗气”与“在酒中洗浴”互换位置。
    20. A 21. 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霉菌、盐、黄酒和腐乳等物以人的情态、动作、心理,生动形象,感染力强。②词语贴切新颖,将“谢幕致辞”“掌控场面”“毕业感言”等本用于典礼等场合的词语用于腐乳发酵场景,富有生活情趣与文学韵味。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部分有三处语病:
    一是成分赘余,“上百斤”是约数,与“左右”保留一个,可将“上百斤左右”改为“上百斤”或“百斤左右”;
    二是结构混乱,“豆腐”不能做主语,“豆腐”前加“将”;
    三是不合逻辑,逻辑上应为“在酒中洗浴”后“脱尽俗气”,故“脱尽俗气”与“在酒中洗浴”应互换位置。
    故画横线的部分可修改为:将备好的盐分层撒匀,以抑制毛霉生长;再把上百斤的黄酒倒进盐缸内,将豆腐淹至“没顶”,让它们在酒中洗浴,脱尽俗气。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的语境义的能力。
    例句中的“一般”的意思是“通常”。
    A.通常。
    B.一班,表数量,用于人群。
    C.一样。
    D.普通、不怎么好。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霉茵做完交班前……”“……成为主角”“进场”“少不了一场‘毕业感言’”“它们会诉说……”“会骄傲地描述……”等处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霉菌、盐、黄酒和腐乳等物以人的情态、动作、心理,写出了豆腐变成腐乳的全过程,生动形象,有趣易懂,感染力强,增加了可读性。
    ②将“谢幕致辞”“掌控场面”“毕业感言”等本用于典礼等场合的词语用于腐乳发酵场景,富有生活情趣与文学韵味,词语贴切新颖,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让人印象深刻。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湖上的天鹅,表面呈现的是平静而优雅,究其实,水面下的蹼却都在拼命地划水。
    以上材料具有启发性,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拼尽全力,方显从容
    天鹅浮于水面,其从容优雅之态,在于双蹼奋力划水之不歇;而人活于世,其从容淡定之态,皆源于拼尽全力与持之以恒的努力。
    事业的光鲜亮丽,全系于无数个日日夜夜奋斗的模样。诗意田园博主李子柒,其依山傍水、饱含中华传统田园情结的屏幕背后,是亲手操持粗活,赶夜剪辑视频的忙碌耕耘;央视主持人董卿,其火爆的文化盛宴《朗读者》的背后,是工作到凌晨三点,多次联系合作方的不辞劳苦;历史名家蒙曼,其引经据典、畅谈历史的从容背后,更是离不开“手抚漫书三百卷,上下求索探根源”的长期积累。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的花儿,赢来惊羡的不是天生丽质,而是浸满奋斗的泪泉与牺牲的血雨。
    人的成功出圈,在于无数次的歇斯底里和马不停蹄。人人皆知中国女排队长朱婷在奥运赛场上打出精彩一球,可谁知她平日泡在排球场练球,汗水湿透全身只为升国旗、奏国歌?人人皆知企业女强人董明珠把格力打造成国家品牌、商业巨头,可谁知她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为搞好营销业绩、“复活”格力集团而殚精竭虑?绝地反击的桥段,人生逆袭的故事,不能等着上天来给谁翻牌子。一帆风顺的从容之旅,必是积聚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逆水行舟的功力。
    反观当下,有多少年轻人被成功名士的光鲜亮丽迷惑了双眼,在盲目崇拜中忽略了奋斗乃为其本源的道理。羡慕别人的一夜爆红,就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拍玩命视频来博人眼球;想要腰缠万贯,就偷税漏税以获取巨额利润;想跻身娱乐圈,就罔顾国家法律。殊不知这看似“从容淡定”乃是空心之木,在道德、法律的锯斧下不堪一击。哪有什么一夜成名?厚积薄发方是人间正道。从容淡定的美丽全系于自身实力的稳固,云卷云舒的闲适全系于赓续不息的拼搏。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只有脚踏实地的奋斗才能给我们最大的安全感,才能有从容不迫的底气与实力。新时代的青年欲立大志、成大事,必先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不在怨天尤人中暗自嗟叹,应在汲汲于奋斗中绽放青春芳华。
    “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的日落。”余秀华之言振奋人心。拼尽全力,方显从容美丽,方可在新时代熠熠其羽,灼灼其华,谱写河清海晏的美好胜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试题借助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天鹅从水上看,从容悠闲,优雅淡定;但不被注意的是天鹅在水下的掌蹼正在拼命地划水,启发我们思考相应的人生哲理。其实,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也是呈现这种状态,他们表面上从容淡定,为人所艳羡;而背后的拼命付出、竭尽全力却鲜为人知。题目设置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思考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从容悠闲,优雅淡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拼尽全力、拼命付出的重要性,而不要只去羡慕他人的成功的光环、生活的舒适。
    考生可就其表面的从容淡定进行立意,如指出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应当多展示从容淡定的一面,不要动辄向人诉说自己生活的不易,否则只会招来厌弃,因为每个生命的背后都是辛辛苦苦地努力。我们需要展示的是自己的优雅从容,让生命充满阳光,让生活更加绚烂。也可就其在水底下拼命地划水进行立意,如说明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那些光鲜无比的荣耀,其实都是努力奋斗出来的。还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立意,即从容淡定的背后是拼命的努力等。
    立意:
    1.想要过好生活,就要拼命努力。
    2.优雅需要底气,华丽来自实力。
    3.展示从容淡定,无需炫耀苦力。

    相关试卷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吉林松花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吉林松花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

    吉林省吉林市友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吉林市友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共8页。

    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pdf、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