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甘肃省临夏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
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大的方面来说,构建和重整社交群体和联盟是一件我们随时都在做的事情。而许多像我这样的实验科学家关注的则是这幅全景图中的小片段。我们煞费苦心地大致弄清了人类到底依靠哪些基本的认知技能进行分类和计量,把零数的感觉输入整合成完整的知觉。但我们还来不及把重点放到大脑最擅长的事情——社会性思考上。这也是它形成的目的所在。
一切都和社会过程有关,在进化过程中,我们身边总有许多其他人。大脑产生了监控群体性社会行为的机能,令我们可以评估合作的价值、不合作的风险等,一旦我们意识到人是社会性动物,而不是孤独的隐士,也不仅仅是活体数据处理器,一个新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人类这么强的群居性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一核心议题攫住了查尔斯·达尔文的视线。在大力宣传适者生存观的同时,他也清楚地意识到,不少动物会故意让自己不那么适应,以便整个种群能够存活,表面上看来,这甚为荒谬,可蜜蜂和禽鸟一直是这么做的。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必然能在整个种群的层面上发挥作用。实际上,此类机制可充当人类社会和伦理行为出现的基石。
一切看起来都很圆满,直到伟大的进化生物学家乔治·威廉姆斯推翻了群体选择的概念。他说:“自然选择在个体层面上运作最有效,某些个体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产生了适应性,并跟同一种群的其他个体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显然不是为了什么群体的福祉。”个体选择意味着生物体的适应不是为了让整个物种免于灭绝,单个生物体只不过是煞费苦心地让自己的生命延长罢了,过去55年里,威廉姆斯的“个体适应论”一直是进化生物学的主流观点。
在威廉姆新的分析基础上,进化生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进一步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的观点。读了这种认为自然选择只作用于基因层面的观点后,人们或许会认为利他主义和其他所有集体主义观点全都只是次要的、偶然附带产生的。不难想象,许多学者都讨厌这种想法。
道金斯的观点建立在威廉·汉密尔顿的研究工作之上,20世纪60年代初,汉密尔顿确立了达尔文式的利他主义学说。他从亲缘选择入手,并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C
让我们先说到这里吧,我们只需确认一个事实:我们的社会行为有着生物学根源。我们的大脑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处理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这些个人的和更偏重心理性的行为,我们还可以建立起丰富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个性,但我们这么做,是大脑在群居世界里行使职能的结果。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以下事实:为了生存和繁荣,我们必须群居。
(摘编自迈克尔·加扎尼加《人类的本质》,彭雅伦译)
1. 根据汉密尔顿原理,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亲缘关系指数值并不固定,而是随着基因关系的疏远逐渐递减
B. 亲缘关系值过低时,施益者可能会认为成本过高而拒绝利他行为。
C. 如果亲缘关系值足够高,施益者会不计成本地选择利他行为。
D. 不管亲缘关系如何,受益者所得的利益都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实验科学家只关注一些片段问题,还没把重点放到进行社会性思考这一大脑形成的目的上
B. 第三自然段中的“此类机制”是指在动物界中存在的为了整个种群发展而牺牲自我的利他主义行为。
C. 理查德·道金斯认为自然选择只作用于基因层面,这否定了利他主义及其他一切集体主义观点。
D. 群体选择是重要的进化力量,甚至是决定性的进化动力,有些进化生物学家还没认识到这一意义。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达尔文既强调适者生存观,也意识到有些动物会为了种群而选择不适应,这使他的理论颇具辩证色彩。
B. 威廉姆斯成功推翻了群体选择概念,因此他的“个体适应论”很长时间内都是进化生物学的主流观点。
C. 没有威廉·汉密尔顿的研究提供的统一途径,达尔文、道金斯和他们的支持者们就无法理解利他主义。
D. 如果群体选择理论得到足够多的实证,原来持批评意见的进化生物学家都将承认该理论的合理性。
4. 《人类的本质》被视为出色的科普文,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谈谈它作为优秀的科普文具有哪些突出的要素。
5. 作者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材料中提供了哪些“生物学根源”?请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C
3. A 4. ①科学性:文中引用了多位科学家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如达尔文、乔治、威廉姆斯、理查德·道金斯、威廉·汉密尔顿等,以科学的理论和数据为支撑,论证严谨。②通俗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的生物学概念和理论,使读者易于理解,比如对群体选择和个体选择的解释。③逻辑性:文章条理清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层次分明。④启发性:引导读者思考人类社会行为的生物学根源,激发读者对人类本质的探索兴趣。
5. 作者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社会性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荣必须群居。材料中提供的“生物学根源”有:①大脑产生了监控群体性社会行为的机能,令我们可以评估合作的价值、不合作的风险等。②自然选择可能在整个种群的层面上发挥作用,动物会为了种群的存活而有自我牺牲的行为。③汉密尔顿原理表明人类的利他行为可能会体现在面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时。④达尔文提出的多级选择理论,在群体之内,利己者可能优于利他者,但在群体之间,利他的群体胜过利己的群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图表的能力。
C.“不计成本地选择利他行为”错误,根据图表可知基因关系指数值最大是1,则施益者的成本不会大于受益者所得的利益,则选项内容“不计成本”就不成立。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这否定了利他主义及其他一切集体主义观点”错误,原文为“读了这种认为自然选择只作用于基因层面的观点后,人们或许会认为利他主义和其他所有集体主义观点全都只是次要的、偶然附带产生的”,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此”错误,成为主流观点的原因是其观点的正确性,而不是选项说的内容,选项强加因果。
C.选项表述绝对,原文为“汉密尔顿给了达尔文和‘自私的基因’的支持者们一个理解利他主义的统一途径”,可知只是“一个途径”,不是必须的。
D.“如果……都将……”错误,原文相关内容有“过去55年来的研究为群体选择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群体选择在理论上是一种站得住脚的进化力量”“虽说这是一个极富争议的问题,但总有一天,进化生物学家们会辩出个头绪”,据此推断不出选项内容,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文体特征的能力。
作为科普文章,其优秀的方面可从科学性、通俗性、逻辑性、启发性等方面考虑。
①科学性:文中引用了多位科学家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如“伟大的进化生物学家乔治·威廉姆斯推翻了群体选择的概念。他说……进化生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进一步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的观点……汉密尔顿确立了达尔文式的利他主义学说。他从亲缘选择入手,并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以科学的理论和数据为支撑,论证严谨。
②通俗性:从语言看,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的生物学概念和理论,使读者易于理解,比如“人是社会性动物,而不是孤独的隐士,也不仅仅是活体数据处理器”以类比的方式清楚表明人的动物性;“自然选择在个体层面上运作最有效,某些个体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产生了适应性,并跟同一种群的其他个体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显然不是为了什么群体的福祉”“个体选择意味着生物体的适应不是为了让整个物种免于灭绝,单个生物体只不过是煞费苦心地让自己的生命延长罢了”,用通俗是语言对群体选择和个体选择进行解释。
③逻辑性:在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的观点后,直接提出问题“人类这么强的群居性是怎么形成的呢”;主体部分以动物为利说明,并引用多位科学家的观点,提出“群体选择”和“个体选择”的概念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提出“为了生存和繁荣,我们必须群居”,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④启发性:文章结尾有“我们的社会行为有着生物学根源。我们的大脑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处理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这些个人的和更偏重心理性的行为,我们还可以建立起丰富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个性”,引导读者思考人类社会行为的生物学根源,激发读者对人类本质的探索兴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我们意识到人是社会性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荣,我们必须群居”可知,作者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社会性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荣必须群居。
材料中提供的“生物学根源”有:
①结合“大脑产生了监控群体性社会行为的机能,令我们可以评估合作的价值、不合作的风险等”可以概括出此项;
②结合“不少动物会故意让自己不那么适应,以便整个种群能够存活,表面上看来,这甚为荒谬,可蜜蜂和禽鸟一直是这么做的。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必然能在整个种群的层面上发挥作用。实际上,此类机制可充当人类社会和伦理行为出现的基石”可概括出,自然选择可能在整个种群的层面上发挥作用,动物会为了种群的存活而有自我牺牲的行为;
③结合“人类的利他行为可能会体现在面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时”可概括出,汉密尔顿原理表明人类的利他行为可能会体现在面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时;
④结合“达尔文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自然选择发生在生物层级的多个层面上。在群体之内,利己者可能优于利他者;但在群体之间,利他的群体胜过利己的群体。这就是如今所谓多级选择理论的基本逻辑”可概括出,达尔文提出的多级选择理论,在群体之内,利己者可能优于利他者,但在群体之间,利他的群体胜过利己的群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戏台
刘国芳
村里人很少,我们在村里走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走近老人,我问道:“听说村里有座古戏台,请问在哪里呢?”
老人还没说话,边上的孩子开口了,孩子说:“我带你去。”说着,孩子蹦蹦跳跳跑了起来。我们跟着孩子走着。不一会儿,孩子伸手一指,说:“就这里。”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我们真的看见了一座戏台。戏台已破败不堪,两边的角塌了一边,戏台上长满了草,一幅荒凉的景象。
同行的杨友祥和杨华林是抚州有名的学者,今天特意来寻这座古戏台。站在戏台前,杨华林说:“想当年,这里多么繁华,今天却荒草萋萋。”
杨友祥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时,孩子在边上说:“这戏台都倒了,有什么好看的?”
两位学者几乎同时说道:“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你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呢。”
孩子问:“汤显祖是谁?”
这时,那位老人走来了,老人也说:“这样一个倒了的戏台有什么好看的?”
我跟老人说:“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你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呢。”
老人问:“汤显祖是谁?”
我们说:“汤显祖是明代大戏曲家。”说着,我们拿起手机把古戏台拍了下来。
过后,我们在各自的朋友圈里发了古戏台的照片,还附上了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何坊乡水溪村的古戏台,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戏台是汤显祖亲自设计的,他也曾在这里亲自指导戏班排戏。只是,时过境迁,戏台破败不堪,甚至,村里人都不知道汤显祖是谁,真如汤显祖在戏台里所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条信息在朋友圈反响很大,有人评论,有人转发,也有人专程去看戏台,之后给我留言:“我们去看了那座戏台,在一片荒草中,真的十分可惜。”
后来,我和两位学者又去了一次,才进村,就看到一个孩子蹦着跳着向我们跑来,孩子说:“你们一定是来看戏台的吧。”
我们说:“你怎么知道的?”
孩子说:“天天都有人来看戏台,我带你们去吧。”
路上,孩子跟我们说:“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我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
我们问那孩子:“你知道汤显祖是谁?”
孩子说:“知道,明代大戏曲家。”
这样的话一位老人也曾说过,我们看戏台时,老人走了过来,对我们说:“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我们村亲自排演了《牡丹亭》,”
我们问老人:“你知道汤显祖是谁?”
老人说:“知道,明代大戏曲家。”
我们听了,都笑了。
我们的朋友圈还在持续发酵。
有一天,水溪村一位做生意的老板找到了杨友祥和杨华林两位学者,他说:“我虽然是水溪人,却不知道这里还有这么一座古戏台”
两位学者说:“这个戏台大有来历,是汤显祖设计的,当年他还在你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
老板说:“这戏台真和汤显祖有关?”
两位学者说:“当然有关。”
老板问:“有何证据?”
两位学者说:“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他的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中提到过你们水溪,他说:‘汤义仍的《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及至乡村遍布,水溪一带,便夜夜还魂。’这里说的水溪,就是指你们水溪村。意思是说,当年水溪村夜夜都会演出《牡丹亭》。”
这位老板离开水溪村多年,他一直都想为家乡做点儿事,为此,他出资一百多万元,重修了古戏台。戏台重修后,这位老板还请来了城里的剧团在村里演戏,除了演《牡丹亭》里的《游园》,还演了一出《劝农》。
当晚,我和杨友祥、杨华林都去了,看戏的人很多,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了,热热闹闹的。戏开演了,台上几名演山民的演员唱道: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
唱到此处,戏台下一片欢腾声。
(有删改)
文本二:
转眼间,我从事微型小说创作已经四十年了。这四十年,我几乎专写微型小说,这种坚持,都感动了自己。
然而,仅仅有坚持是不够的,结合近几年的创作,我认为至少应该在坚持中有所探索,同时,在坚持中有所发现。
先说在坚持中有所探索。
其实,这种探索在前几年就开始了,比如我写的《你以后看见农民卖东西,不要还价》,用跳跃式的语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家高军点评认为:“作品直接打破诗歌和小说的界限,可以说这是一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作品一句一行,分为十节,涉及谷贱伤农,涉及农民进城、留守儿童、空壳村问题,涉及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问题,有担忧有悲悯。叙事的跳跃,有着加大内涵的主题性追求;分行的形式,体现者创新的探索性。”
再说在坚持中发现。
一直以来,我都以写农村为主,但往往,只写农村的老人,写留守儿童,写空壳村。这样的作品多了,自己都觉得雷同。这时候就需要发现了。为此,我花更多的时间在农村行走一天走进一个村,忽然闻到油香了。原来,这个地方满山满岭都是油茶树,但那些油茶籽往往跌落浪费了。后来,有人在村里开了一个榨油厂,一下子,所有的农民都有事做了,可以上山摘茶籽了。这个村,也因为这家榨油厂而活了,农民也因此提高了收入。为此,我随后创作了《我闻到油香了》,这样的作品写了很多。这样的作品,能让人看到乡村的希望。
(摘编自刘国芳《在坚持中探索和发现》)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和友人来水溪村寻找古戏台,发现它竟是汤显祖设计的,但已经破败不堪。
B. 为了吸引投资,“我”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座古戏台。
C. 水溪村出生的商人决定出资重建古戏台,从中可看出传统文化已经被过度商业化。
D. 戏台修复后,剧团在村里演戏,吸引周边的人们前来观看,为村庄带来了欢腾。
7. 下列对文本一结尾处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也清,水也清”运用反复手法,写出山村的景色之美,与开头戏台荒草萋萋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B. “春云处处生”中的“春云”富有象征意味,既写出了环境的优美,又表现出山村的巨大变化。
C. “官也清,吏也清”运用口语,表达对官清吏明的期待,暗含了对政府曾经漠视文化遗产的批评。
D. 文本一结尾处设置曲词,既具有多重意味,丰富了主题的内涵,又凸显了文中的汤显祖文化特色。
8. 文本一中两次出现“你知道汤显祖是谁”,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说“在坚持中有所探索”“在坚持中发现”,请以文本一为例谈谈作者是如何探索和发现的。
【答案】6. D 7. C
8. ①形成前后对比,突出了人们对汤显祖从无知到了解的转变, 强调了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性。
②通过这一重复的询问,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化普及的意义和价值。
9. 探索:①寻找汤显祖曾经设计建造的古戏台,询问村民对汤显祖了解情况,探索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②在文章表达上,文章中很多内容用分行的形式呈现,一句一行,体现着创新的探索性。
发现:农村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传承是需要宣传和引导的,应把传统和现实结合起来,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发现它竟是汤显祖设计”表述不准确,根据原文的内容“今天特意来寻这座古戏台……杨友祥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可知,“我”和友人事先就知道这戏台是汤显祖设计的。
B.“为了吸引投资”错误,原文有“过后,我们在各自的朋友圈里发了古戏台的照片,还附上了这样一段文字”,发朋友圈是分享见闻,传播文化,没想到要吸引投资。
C.“从中可看出传统文化已经被过度商业化”错误,原文有“他一直都想为家乡做点儿事,为此,他出资一百多万元,重修了古戏台”,可见重修戏台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是为了传承文化,不是为了盈利。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暗含了对政府曾经漠视文化遗产的批评”错误,后文有“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可见是对当下政治清明的赞颂。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句作用的能力。
①前文孩子和老人都问:“汤显祖是谁?”此处是“我们”问孩子和老人“你知道汤显祖是谁”。第一次问孩子和老人,他们都反问“汤显祖是谁?”而后来再问孩子和老人,他们都能回答“知道,明代大戏曲家。”反映出古戏台受到关注后,人们对相关文化的认知得到了提升。形成前后对比,突出了人们对汤显祖从无知到了解的转变,强调了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性。
②前文村里人不了解古戏台,不知道汤显祖,后文村人以汤显祖和古戏台为荣,强调了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性。通过这一重复的询问,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化普及的意义和价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探索:①从内容上看,我们一行人到村里寻找汤显祖设计建造的古戏台,询问村民对汤显祖了解情况,而村民对此一问三不知,探索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②在文章表达上,文章中很多内容用分行的形式呈现,以对话推动内容发展,一句一行,舒缓了叙事节奏,使文章韵味悠长,这体现着创新的探索性。
发现:我们回去以微信朋友圈的形式把汤显祖文化传播了出去,吸引了很多人去探寻,从而使村民认识并重视了本地的文化遗产,接续上了传统文化,可见对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传承是需要宣传和引导的;
后来我们的宣传吸引一位离开水溪村而成为老板的人出资重修了古戏台,并重新演出古戏和新戏,进而把传统文化和现实结合起来,发掘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好的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坚①曰:“吾统承大业垂三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铺,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于诸卿意何如?”群臣各言其志。
融曰:“岁镇在斗牛,吴、越之福,不可以伐一也。晋主休明,朝臣用命,不可以伐二也。我数战,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不可以伐三也。诸言不可者,策之上也,愿陛下纳之。”坚作色曰:“汝复如此,天下之事,吾当谁与言之!今有众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称令主,亦不为暗劣。以累捷之威,击垂亡之寇,何不克之有乎!吾终不以贼遗子孙,为宗庙社稷之忧也。”融泣曰:“吴之不可伐昭然,虚劳大举,必无功而反。臣之所忧,非此而已。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畿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监国以弱卒数万留守京师,鲜卑、羌、羯攒聚如林,此皆国之贼也,我之仇也。臣恐非但徒返而已,亦未必万全。臣智识愚浅,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奇士,陛下每拟之孔明,其临终之言不可忘也。”坚不纳。
(节选自《晋书·苻坚载记下》,有删改)
材料二: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坚中流失,单骑走至淮北,饥甚,民有进壶飧、豚髀者,坚食之,赐帛十匹,绵十斤。辞曰:“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弗顾而去。是时,诸军皆溃,惟慕容垂②所将三万人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世子宝言于垂曰:“家国领覆,天命人心皆归至尊,但时运未至,故晦迹自藏耳。今秦主兵败,委身于我,是天借之便以复燕祚,此时不可失也,愿不以意气微恩忘社稷之重!”垂曰:“汝言是也。然彼以赤心投命于我,若之何害之?天苟弃之,不患不亡。不若保护其危以报德,徐俟其衅而图之,既不负宿心,且可以义取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有删改)
[注]①坚:苻坚,前秦第三位君主。后文的“融”,指苻融,苻坚的弟弟。②慕容垂: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后燕开国皇帝,有子慕容宝。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统承大业A垂三十载B芟夷C逋秽D四方E略定F惟东南G一隅H未宾王化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美好,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令”意思相同。
B. 飧,用水泡饭,与《种树郭囊驼传》中“辍飧饔以劳吏者”的“飧”意思相同。
C. 意气,情意、恩义,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意气之盛”的“意气”意思不同。
D. 衅,征兆、时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则废衅钟与”的“衅”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苻融思虑镇密,言辞恳切,极力劝谏苻坚充分考虑国内外实际情况,切不可贸然发动战争,否则将动摇国本。
B. 苻坚刚愎自用,不听众臣劝阻,执意征战,最终惨败流亡,陷入狼狈不堪的窘境,需要百姓救助和他族庇护。
C. 慕容宝建议父亲慕容垂趁苻坚战败之机,恢复燕国势力,由此可以看出在征战之前苻融的担忧并不为过。
D. 慕容垂假意救苻坚于危难,一是因为他认为上天已抛弃了苻坚,苻坚很快就会自己灭亡;二是为了保全自己名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累捷之威,击垂亡之寇,何不克之有乎!
(2)今秦主兵败,委身于我,是天借之便以复燕祚,此时不可失也。
14. 苻融认为“非但徒返而已,亦未必万全”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DF
11. B 12. D
13. (1)凭着多次胜利的威势,打击垂死的寇贼,有什么不能取胜的道理!
(2)如今秦主苻坚兵败,他把他自身交给我们,这是上天借给我们这个便利来恢复燕国的国运,这个时机不能失去。
14. 晋占天时,晋主英明,而前秦的军队疲惫,故伐晋会无功而返;而国内异族虎视眈眈,倾国出兵,他们很可能趁机叛乱,是为未必万全无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继承大业将近三十年,扫荡铲平盗贼奸邪,四方逐渐平定,只有东南一角没有归服王化。
“垂三十载”为“统承”的后置状语,其后B处断开;
“四方略定”,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DF处断开。
故BDF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虽然称不上十全十美之主。/年龄只有十八九岁,口才很好,又多才能。
B.错误。用水泡饭。/早饭。句意:有的百姓送来了盛在壶里的水泡饭。/我们小百姓停下晚饭早饭来慰劳那些吏役。
C.正确。情意、恩义。/志向与气概。句意:希望你不要因为苻坚对你的微小恩惠而忘记国家大事。/高远的志向,豪迈的气势。
D.正确。征兆、时机。/祭祀。句意:慢慢等待时机再谋划这件事。/既然这样,那么(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慕容垂假意救苻坚于危难,一是因为他认为上天已抛弃了苻坚,苻坚很快就会自己灭亡”错误,原文为“然彼以赤心投命于我,若之何害之?天苟弃之,不患不亡”, 慕容垂出于感恩之心是真心要救苻坚,且他没有确定说上天已抛弃苻坚,他用是假设句式,有顺其自然之意。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凭借;“累捷”,多次胜利;“克”,取胜。
(2)“委身”,把自身交出;“祚”,国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岁镇在斗牛,吴、越之福”“晋主休明,朝臣用命”“我数战,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可知,晋占天时,晋主英明,而前秦的军队疲惫,故伐晋会无功而返;
结合“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畿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可知,国内异族虎视眈眈,倾国出兵,他们很可能趁机叛乱,是为未必万全无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苻坚召群臣聚议说:“我继承大业将近三十年,扫荡铲平盗贼奸邪,四方逐渐平定,只有东南一角没有归服王化。我常想着天下不统一,总是食不甘味,现在想要发动天下的兵力征讨东南,诸卿之意以为如何?”群臣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
苻融说:“今年镇星在牛斗,是吴、越的福分,这是第一个不可征伐的原因。晋主善美明智,朝廷奋勉,这是第二个不可征伐的原因。我军作战频繁,兵倦将疲,有畏敌之心,这是不可征伐的第三个原因。各位说不可征伐的,是上策,希望陛下采纳。”苻坚变了脸色说:“你再如此,天下的事,我和谁去说!现在有百万之众,物资甲杖堆积如山,我虽然称不上十全十美之主,也不算昏乱恶劣。凭着多次胜利的威势,打击垂死的寇贼,有什么不能取胜的道理!我终不能把贼寇留给子孙,成为宗庙国家的忧虑。”苻融流着泪说:“吴不可征伐的道理很显然,徒劳大举,必然无功而返。臣所担忧的,不仅是如此。陛下对鲜卑、羌、羯人恩宠抚育,他们布满了京都地区,同族类的旧人,排斥迁徙到远方。如果倾国而去,一旦发生战乱之变,怎么对得起宗庙!太子以几万弱兵留守京城,鲜卑、羌、羯密集如林,这都是国家的大敌,我们的仇人。臣担心不仅是徒劳往返而已,也怕未必万全无忧。臣智力见识愚浅,确实不值得采纳;王景略是一代奇士,陛下常把他比作孔明,他的临终之言不能忘记。”苻坚不采纳。
材料二:
秦兵大败,自己互相践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流。苻坚中了流箭,单身匹马逃到淮河以北,十分饥饿,有的百姓送来了盛在壶里的水泡饭,猪骨头,苻坚吃了下去,赏赐给他们十匹布帛,十斤绵。这些人推辞说:“陛下厌倦困苦,安于享乐,自取危难。我们是陛下的儿子,陛下是我们的父亲,哪里有儿子给父亲饭吃还求取报偿的呢!”他们连赏赐的那些东西看也没看就离开了。这时,各路军队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率领的三万人马得以保全,苻坚率领千余人马到他那里去。世子宝(慕容垂第四子)对慕容垂说:“咱们的家国倾覆了,天命人心都归于我们的君主,但时机和运气还没有到来,所以我们暂时把自己的锋芒隐藏起来。如今秦主苻坚兵败,他把他自身交给我们,这是上天借给我们这个便利来恢复燕国的国运,这个时机不能失去,希望你不要因为苻坚对你的微小恩惠而忘记国家大事!”慕容垂说:“你们说的很对。但他凭一颗诚心来投奔我,怎么能害他呢!上天如果抛弃他,何必担心他不灭亡?不如保护他,在他危难时用美德报答他,慢慢等待时机再谋划这件事!(这样)既不辜负他一向对我们的好心,而且可以凭大义取得天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春色·元夕行灯轿上赋洞庭春色呈刘左史
魏了翁
花帽檐行,宝钗梁畔,还是上元。看去年芳草,如今又绿,当时皓月,此夕仍圆。节序驱人人不解,道岁岁年年都一般。看承处,有烛龙照夜,铁凤连天。
东风不知倦客,又吹向楼阁山巅。任管弦闹处,诗豪得志,绮罗香里,侠少当权。客与溪翁无一事,但随俗簪花含笑看。无限意,更醉骑花影,饱看丰年。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时间的流转,元宵节的热闹气氛和自然景象依旧如故,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对过去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B. “节序驱人人不解,道岁岁年年都一般”反映了人们对于节日习俗的遵循,在岁月更迭中对传统节日的坚守。
C. 蜡烛仿佛形成了一条龙,照亮了夜晚,而繁华的景象仿佛连到了天际,这样的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元宵节之美。
D. “更醉骑花影,饱看丰年”写词人和友人在花影摇曳中似乎看到丰年的到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陶醉。
16. 本词将视角聚焦在哪几类人群上来表现上元美景?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15. B 16. ①一般游客,““节序驱人人不解,道岁岁年年都一般”“看承处,有烛龙照夜,铁凤连天”几句,描述了游客们欣赏元宵节美景的情形。
②得意文人,“任管弦闹处,诗豪得志”表现了得意文人趁着节日氛围,展现自己的才华。
③侠少,“绮罗香里,侠少当权”描绘了侠少们在节日期间的奢华生活。
④词人自己与朋友,“客与溪翁无一事,但随俗簪花含笑看”则表现了词人作为旁观者,也在享受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反映了人们对于节日习俗的遵循,在岁月更迭中对传统节日的坚守”错,“节序驱人人不解,道岁岁年年都一般”是借其他人认为岁岁年年都如此相似,表达词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不是反映人们对于节日习俗的遵循。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花帽檐行,宝钗梁畔”“看承处,有烛龙照夜,铁凤连天”,词人写了观灯人的服饰,又写眼前的上元美景,有蜡烛如龙在夜晚照亮,屋顶上高大壮丽的铁凤仿佛高飞贯穿天际,这几句描述了一般游客欣赏元宵节美景的情形。
②“任管弦闹处,诗豪得志”,随着管弦之声在欢闹的地方响起,那些诗人们豪情得志,尽情吟咏,表现了得意文人趁着节日氛围,展现自己的才华。
③“绮罗香里,侠少当权”,在这美丽的锦绣和芬芳的香气中,年轻有为的少年们在这样的节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描绘了侠少们在节日期间的奢华生活。
④“看去年芳草,如今又绿,当时皓月,此夕仍圆”“客与溪翁无一事,但随俗簪花含笑看”,词人回顾去年的芳草,如今又一片翠绿,当初明亮的皓月,今夜依然圆满,还有词人自己和朋友,也入乡随俗,观看、欣赏着这繁华喧闹的上元佳节。表现了词人作为旁观者,也在享受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两句,对仗工整,用大景与小景相互映衬,创造出空旷辽远、清澈空明的意境。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听到钟鼓的噌吰之音,仔细观察发现,“______,______”是洞穴裂缝发出声音的原因。
(3)在杏花诗歌朗诵会上,主持人引用古人的名句“______,______”,希望我们日常留心杏花之美,享受美丽春景。
【答案】 ①. 落木千山天远大 ②. 澄江一道月分明 ③. 微波入焉 ④.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⑤. 小楼一夜听春雨 ⑥. 深巷明朝卖杏花(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澄、涵淡、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白到重庆思念谁我不知道,我到了重庆,就想约上三五好友,来一顿火锅,在滚烫火辣的沸腾中一边 A ,一边畅叙友情,真是快哉!说起火锅的起源,也与穿城而过的江水不无联系。传说中火锅发端于清末码头的船工餐食, B ,曾经成群结队的码头船工消失于岁月流转中,连同曾响彻峡江的川江号子如今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②我曾在三峡博物馆中领略过这些曾经回荡在川江上的民歌,旋律简单,用词朴拙,但字句铿锵,曲调高亢,扑面而来一股 C 的劳动气息。虽然无缘穿越历史相见,但不难想见那群在川江上劳作的人们——用脊梁撑起了大型货轮盛行之前出川入川之交通重任。在博物馆,除了三峡风物,还有关于抗战的篇章。难忘八十多年前,无数文化教育人才汇集于此,在硝烟炮火中仍手不释卷,而无数川渝男儿顺江而下,有许多人长眠于故乡千里之外。前者有功于保存文化与复兴的余脉,后者则让人见到了民族不屈的脊梁。
往事越千百年,一切似乎都在迅速前行与改变。③但如果仔细勘察这山河汇聚的地理人文,感受其中蕴藏的历史风烟,你会发现,有些东西,即使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也不会被消磨。④那流淌在我们身上的血脉,和河流波海一样,不舍昼夜,奔腾不息。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线句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B. 好在,不能真打起来,因为在双方还没把打手约齐,已有人出面调停了——现在双方在这里会面。
C. 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做伴相随。
D. “真的?哈哈哈……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啦——!”金石开简直兴奋得快要晕过去了。
20.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
【答案】18. A.大快朵颐 B.时过境迁 C.热火朝天
19. B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根据“就想约上三五好友,来一顿火锅”可知,语境是指在滚烫火辣的沸腾中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可用“大快朵颐”。大快朵颐: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B.根据“曾经成群结队的码头船工消失于岁月流转中,连同曾响彻峡江的川江号子如今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知,语境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可用“时过境迁”。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
C.语境是形容“劳动气息”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可用“热火朝天”。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补充说明;
A.表示突出语意转折;
B.表示补充说明;
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声音延长。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写诗人李白在静静的夜晚,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与①处“李白到重庆思念谁我不知道”的意思联系紧密,所以应该放在①处。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耐盐碱油菜,顾名思义,就是能在一定浓度盐碱地上正常生长结籽或能做饲料(绿肥)的油菜。根据传统认识, ① ,然而10多年前,油菜耐盐碱的特性被证实并被科学家逐渐利用起来,培育出性状优良的油菜品种。
早在2005年,我们就开始了耐盐碱油菜研究,之后研发出耐盐碱油菜品种。2007年秋,我们启动耐盐碱油菜试种工作,选定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滩涂地作为试验田,试种面积约300亩,其土壤含盐浓度为0.8%左右。 ② 。实践表明,该品种不仅生长正常,而且实收平均亩产130多公斤,而当时全国油菜平均亩产为120公斤。“华油杂7号”表现出良好的形状特征,试种取得成功。
2010年后,我们开展了耐盐碱油菜资源筛选、机理及基因定位等相关研究,从众多油菜资源中筛选出40多份耐盐城材料, ③ ,将筛选的材料与定位的基因相结合,培育出“华油杂62”“饲油2号”“华油杂158”等耐盐碱能力强、适应性强的油菜品种,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依据第二、三自然段内容,用五个短语简述耐盐碱油菜研究的主要步骤。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
【答案】21. ①盐碱地是种不了庄稼的
②试种的品种为耐盐碱油菜品种
③并定位了一批候选基因
22. ①研发新品种;②试种初步成功;③筛选油菜资源;④定位候选基因;⑤培育新品种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依据“然而10多年前,油菜耐盐碱的特性被证实并被科学家逐渐利用起来,培育出性状优良的油菜品种”,由于下文以“然而”开头,表明前文与下文形成转折关系,故而推断传统的认识是盐碱地不能种植庄稼,故可填写“盐碱地是种不了庄稼的”;
第二处,依据“实践表明,该品种……”推断前文说明了土壤的情况后,继而说明种植的品种也是适应盐碱地环境的品种,故可填写“试种的品种为耐盐碱油菜品种”;
第三处,依据“将筛选的材料与定位的基因相结合”推断除了“筛选出40多份耐盐城材料”,还要定位基因,故可填写“并定位了一批候选基因”。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研发新品种,依据“我们就开始了耐盐碱油菜研究,之后研发出耐盐碱油菜品种”,这是研究的第一步,指的是从理论和技术上研发出能够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油菜品种;
在第二自然段中提到,“2007年秋,我们启动耐盐碱油菜试种工作,……实践表明,该品种不仅生长正常,而且实收平均亩产130多公斤”,这表明耐盐碱油菜品种在试验田中试种取得了成功,可以概括为“试种初步成功”;
筛选油菜资源,第三自然段明确提到,“我们开展了耐盐碱油菜资源筛选……从众多油菜资源中筛选出40多份耐盐城材料”,即筛选出具有耐盐碱特性的油菜资源;
定位候选基因,同样在第三自然段中,提到定位候选基因,通过基因定位技术来识别与耐盐碱特性相关的基因;
培育新品种,文中提到“将筛选的材料与定位的基因相结合,培育出‘华油杂62’‘饲油2号’‘华油杂158’等耐盐碱能力强、适应性强的油菜品种”,表明培育新品种是研究的最终目标,可以作为最后一个步骤。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去年文心一言等超级人工智能(AⅠ)大模型横空出世,这些超级AⅠ大模型可以回答很多问题,但少了精确和个性化。于是在跟各行各业结合的时候,都需要进行行业精细学习,一般称之为微调。
举个例子,超级AⅠ可以回答一般的法律问题,但如果一家律师事务所想要用来给客户咨询,还需要用自己事务所的大量案例细节进行精细化训练。再比如,现在很多公司提供了训练个人AⅠ的服务,用个人的大量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细节资料,能训练出一个跟自己十分相像的AⅠ,替自己跟别人沟通。这些都是微调。
其实,不仅超级AⅠ需要微调,在学校学习、家庭教育、社会交往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我们都需要类似的“微调”。
请以“微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讲述了AI技术中的“微调”,即强调精确、个性化,精细学习。微调来源于迁移学习,就是在已经训练好的模型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优化或者说强化,这样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小范围、精细化、针对性地调整能降低改变的难度,这是一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取得更好效果的方法。材料进一步指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类似的“微调”,也充满了微调的可能性。
可见,微调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关乎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行为和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它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确定性时,能够灵活应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微调不仅是一种应对变化的策略,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们明白,面对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调整不仅限于物质层面的改变,更多的是心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转变。通过微调,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生活的节奏,享受生活的美好。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微调,让生活更美好。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微调心态是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技能。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常常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二、微调行为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预料之外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三、微调计划也是我们在面对未来时必须掌握的技能,这种微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最后总结,通过微调,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立意:
1.微调,是一种生存智慧。
2.微调不仅是一种应对变化的策略,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3.微调,让解决问题更具精准性。
亲缘关系
指数值(R)
父母—子女
0.5
祖父母—孙子/女
0.25
曾祖父母—曾孙
0.125
同卵双胞胎
1
亲兄弟
0.5
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
0.25
表兄弟/姐妹
0.12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甘肃省武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