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愿。(19分)
人类在进化的蒙昧时期,就已经具有一种才能,这种才能,因为没有更恰当的名字,我姑且叫它为数觉。由于人有了这种才能,当在一个小的集合里边,增加或者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他未曾直接知道增减,他也能够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计数似乎是很晚以后才有的一种收获,由后文可以知道,它牵涉到一种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就我们所知,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另一方面,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至少,有权威的关于动物行为的观测家持有这种主张,而且有很多实例支持这种理论。
例如,许多种鸟类是具有这种数觉的。鸟巢里若是有四个卵,那么可以安然拿去一个;但是如果拿掉两个,这鸟通常就要逃走了。鸟会用某种奇怪的方法来辨别二和三。但是这种才能不仅限于鸟类。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最惊人的例子要算叫作“独居蜂”的昆虫。这种母蜂在每个巢里下一个卵,并且在巢里面预先储藏了一批活的尺蠖,作为幼虫孵化后的食料。使人吃惊的是,各类独居蜂每巢里所放的尺蠖数目都是一定的。
由于蜂类行为的规律化,而且这种行为和它的生命的基本机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上述例子不如下面的例子来得更加令人信服。这里所举的鸟的行为,似乎已经处于自觉的边缘了。
有个田主决心要打死一只在他庄园的望楼里筑巢的乌鸦。他试了好多次想惊动它,始终没有成功:因为人一走近,乌鸦就离开了巢,飞开了。它栖在远远的树上守着,等到人离开了望楼,才肯飞回巢去。有一天,这田主定下了一个计策:两个人走进望楼,一个留着,一个出来走开了。但是乌鸦并不上当:它老等着,直到留在望楼里的人也走了出来才罢。这个实验一连做了几天: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都没有成功。末了,用了五个人:也像以前一样,先都进了望楼,留一个在里面,其他四人走出来,离开了。这次乌鸦却数不清了:它不能辨别四与五、马上就飞回巢里去了。
这个例证可以引起两种反驳的意见。第一,具有这种数觉的动物只限于极少的几类,而在哺乳动物中就没有发现这种才能,甚至猿猴也好像没有。第二,就已经知道的一切事例而言,动物数觉的范围实在太小,简直可以略而不论。
第一点意见我们是承认的。这确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识数的才能,不论是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看来总是限于几种昆虫、几种鸟类和整个人类。对于狗、马和其他家畜所做的实验和观察,都不曾发现它们有什么数觉。
至于第二点意见,却没有多大价值,因为人类的数觉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寻常让一个文明人去辨别数目的时候,他总有意无意地用其他的技能,诸如对称图形读法、心计组合法、计数术等,来帮助他的直接数觉。特别是,计数已经变成我们智能的如此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实验我们的关于数的知觉,实在是很困难的。但是,话虽如此,现在还是有了一些进展。根据精密安排的实验结果,不能不下结论说:普通文明人的直接视觉数觉,很少能超过四,至于触觉数觉,范围甚至还要小些。
我们绝没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远祖有更高的天赋,却有许多理由使我们怀疑这种想法。试看各种欧洲语言,几乎都带有这种早期局限性的痕迹。英文的thrice和拉丁文的ter,有同样的双重意义:三倍和许多。拉丁文的tres(三)和trans(超过)之间有着可信的联系,而法文的très(甚)和tris(三)也是如此。
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数觉,就是产生我们数概念的核心。毫无疑问,如果人类单凭这种直接的数的知觉,在计算的技术上,就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但是经历一连串的特殊的环境,人类在极为有限的数知觉之外,学会了另一种技巧来给他帮忙,这种技巧注定了使他们未来的生活受到巨大的影响。这种技巧就是计数,并且,正是由于有了计数,我们赢得了用数来表达我们的宇宙的惊人成就。
有些原始语言对于虹的各种色彩都有专门的词,但是没有“色”这个词;又有些语言所有数词都有,只是没有“数”这个词。其他的概念也有这样的情况。在英文中,对于某些特种集合,有丰富的本国语言的表现方法,例如,flck(一群)、herd(一帮)、set(一套)、lt(一土堆)、bunch(一束)分别适用于特殊的场合,然而cllectin(集合)和aggregate(集)这两个词却是外来语。
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罗素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人类才发现一对锦鸡和两天同是数‘二’的例子。”到现在我们还有不少词来表达“二”这个概念,如pair、cuple、set、team、twin、brace等。
早期数概念的极端具体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辛姆珊族的语言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种语言共有七种不同的数词:一种用于走兽和扁平的物体,一种用于时间和圆形的物体,一种用来数人,一种用于树木和长形物体,一种用于小艇、一种用来测量,还有一种是在没有特定对象时计数用的。最后一种大概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前几种必定是这族人还没有学会计数之前的早期遗物。
正是计数,才使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结合为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前者是原始人的特点,后者则是数学发展的前提。
(摘编自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苏仲湘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其区别在于是否牵涉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否是人类独具的特性。
B.数觉是人与若干动物都有的一种对于数的直觉,就这种能力来说,人不比某些动物高明多少。
C.人类因为数觉范围十分有限,所以就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图形、心算、计数等辅助手段来识数。
D.有些语言有具体的数词,没有抽象的“数”,英语中cllectin(集合)这一抽象词是外来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回应乌鸦的例证可能引起的反驳意见,意在说明动物与人类具有相似数觉的实例不够充分。
B.欧洲语言中早期局限性的痕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人类远祖在数觉方面是否具有更高的天赋。
C.经过漫长岁月,人类发现一对锦鸡和两天同是数“二”,这是人类思想史进了一大步的体现。
D.对辛姆珊族语言中七种不同数词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关于数的概念由多元具象到一元抽象的转化。
3.下列选项属于“数觉”现象的一项是( )
A.小孩子识数,先学会数1个、2个、3个;然后到10,到100;之后会飞跃到“什么数都会数了”。
B.物理学使用数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力学和能量等,生物学使用数学来描述生命的系统和进化。
C.当我们走进一个会堂时,不用计数,就可以知道会堂的座位和出席的人这两个集合是否相等。
D.我们在上楼梯时,虽然并未计数已经上了几层,但双脚却会告诉自己是到了二楼还是三楼。
4.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这句话的理解。(4分)
5.《数:科学的语言》原有一个副标题“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学的人写的评论性概述”,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说法的。(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愿。(17分)
山前试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丰沛,风景如画,而南坡干旱少雨,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盐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这南坡是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那棵胡杨树实在太高大了,拖拉机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
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寥寥几句便营造了一种荒凉感,口语化的表达蕴含着抱怨之情,与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在语意上形成了互补关系。
B.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胡老师下课时没有告别,就独自走了,并不是因为孩子们给他出难题,而是很感动,他觉得应该想办法满足学生们的愿望。
C.胡杨树被栽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表明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共同追求。
D.本文叙说孩子们与“树”的故事时因事见情:写《树》的命题作文时,忐忑兴奋;聆听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树移到校园后,则是心安、期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秃山写起,将天山南坡和北坡的自然环境作对比,得出“南坡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结论,借环境传达同学们渴望山前有一棵树的心声。
B.本文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全文故事铺展出特定的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增添了阅读趣味。
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的炮声自然引出课堂,展现了老师的形象,也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
D.本文大多是回忆性叙述,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似上帝俯瞰,客观而全面。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8.同学们对胡老师喊出“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树对于这里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9.“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子,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节选自【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王弗予城A而绐赵璧B以一璧故C而失信D于天下E臣请就死F于国以明G大王之失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与《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的“前”意义和用法相同。
B.负,依恃。与《伶官传序》中“负而前驱”的“负”意义不相同。
C.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中“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相”意义相同。
D.以,介词,因为。与《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和氏璧,赵国因国力不如秦国,便派遣蔺相如携璧出使秦国。
B.蔺相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之由拿回玉璧后,欲以璧击柱,借“秦恐璧破”之势威胁秦王。
C.秦王怠慢赵国使者,在蔺相如的胁迫下,以隆重礼节重新接见使者,完成了以城换璧的协议。
D.蔺相如完璧归赵传颂至今,但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却不以为然,他将蔺相如不辱使命归结于天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14.王世贞的史学思想在明代颇有影响,其治史方法之一是以事理、情理作为撰史的重要标准,这一标准也体现在他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中,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五① 苏轼
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喧。
夜梓醉中发,不知枕几偏。
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
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
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
【注】①元祐七年,苏轼时任扬州知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次韵之作,其韵脚与陶渊明二十首饮酒诗中的《饮酒·其五》完全一致。
B.“天明""前路"干重山""等词语一语双关,诗歌的意境由这两句明朗开阔。
C.“既往”一句蕴含的对过去的态度,与《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谅"相似。
D.本诗意象简洁,语言平易而质朴,可见此诗受到陶溯明平淡自然诗风的影响。
16.有学者认为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实为“借湖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贺新郎》中,“ , ”两句描写当年韩世忠战场上指挥若定的悄形。
(2)《劝学》以螃蟹作为反例,说它虽有六跪和二整,然“ , ”来阐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3)《短歌行》中出自《管子。形势解》,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8分)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 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 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18.请在文中划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仿佛”与文中加点的“仿佛”,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印画上,本来已经难于知道原画,只能仿佛了。
B.他惊奇地发现:石缝中仿佛有光透过来。
C.此地甚暖和,水尚未冰,与上海仿佛。
D.武汉长江大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横跨江面。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了行进在飞雪的街头所看到的情形,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以“落叶”为话题,写一段排比句。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排比,表达流畅。(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0分)
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肝损伤的习惯:一是伙酒:二是药物,包括西药、中药和保健品;三是一些代谢综合征患者、肥胖惠者以及脂肪肝惠者会存在肝功能异常情况。
①肝功能损伤会经过不同的阶段。②早期时没有典型的表现,③主要是乏力、纳差和消化不良这些不典型的症状。④发展到很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黄疸,⑤也就是胆红素代谢出现问题。⑥长期慢性肝损伤的情况,⑦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慢性的肝病面容,⑧例如皮肤巩膜的黄染。最后,像肝硬化的慈者,可能出现蜘蛛痣。
只有胖的人才会得脂肪肝的说法正确吗? A 。肥胖的人的确往往合并有高脂血症,但也有少数的人,体型不胖,也存在脂肪代谢问题,有可能会有脂肪肝。脂肪肝的诊断不是完全靠体重或者BMI值来硝定,需要通过专业的医生对病人的症状以及一些辅助检查来判断。
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主要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如果我们不吃脂肪类的东西, B ,而身体又不需要这么多的糖,那么提供能量之后剩下的糖同样可以转化为脂肪。
饮食之外,脂肪肝与作息也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因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大家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提入有时太过充足:另一方面是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人运动量不够。所以当伙食摄入增加,而运动又相对减少时,摄入的营养不能及时代谢摔,就会 C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句改为:
句改为:_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国游泳队的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破世界纪录夺冠,溴大利亚知名游泳教练霍克却质疑称,这在人类能力范固内不可能做到。对此,潘展乐淡定表示:“他还是把自己柜住了。框是人设的,鼓励和贬低我的话都能化作动力。好的框我会跳进去,不好的框我会打破它!”
潘展乐的“框框”言论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高三上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5届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高三上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