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含答案第1页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含答案第2页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含答案第3页
    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断 层F 错断阶地的活动, 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图中甲处, 图中, 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 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23全国乙,6,4分)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
    A.板块挤压B.火山不断喷发
    C.板块张裂D.岩浆持续侵入
    1.A 由材料“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可知,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与板块运动有关,结合六大板块相关知识可判断南阿尔卑斯山脉由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A正确。火山喷发可使山脉升高,但对山脉向西扩展影响很小;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岩浆持续侵入对该山脉向西扩展影响极小。
    图1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题。
    2.(2023全国甲,8,4分)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2.A 由图文材料可知,MN一线北部地势大体上北高南低,基本延续了水系重组之前该地区的地势倾斜方向。MN一线南部为高地,且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说明MN一线南部岩体在构造运动中发生了整体抬升,在MN一线形成断层构造,而MN一线北部的岩体相对沉降。综上,选项A正确。
    (2023河北,14—16,9分)河流阶地的形成及 形态变化受控于地质构造活动和地理环境变 化。下图为华北某盆地边缘河流阶地被断层 错断的情景,T₁~T₄ 分别为第1~4级阶地面,F 为间歇性活动的直立断层,其两侧数据为校正后的阶地面高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断 层F 两侧同级阶地面高差的产生是由于
    ( )
    A. 北盘上升 B.两盘差异上升
    C.南盘下降 D.两盘差异下降
    B 河流阶地多是流水侵蚀伴随地壳间歇性抬升而 形成的。“F 为间歇性活动的直立断层”,说明在阶地发
    育过程中,该区域地壳构造运动的总体特点是间歇性抬 升,阶地被断层 F 错断,进而使断层南、北两盘阶地面出 现高差,是两盘在整体上升的背景下出现了上升幅度的 差异。故选B。
    4.断 层F 错断阶地的活动 ( )
    A.T₁ 形成之前不明显
    B.T, 形成之前不明显
    C.T₁形成之后不明显
    D.T₂ 形成之后不明显
    C 河流阶地的形成发育规律表明四级阶地形成的 先后顺序是T₄、T₃、T₂、T₁。由于断层F 的间歇性活动, 使T₄、T₃、T₂ 被不同程度地错断,表现为从高一级阶地 到低一级阶地,阶地面高差在不同程度缩小,只有最晚 形成的T, 未被错断,故可判断T, 形成后断层活动不明
    显。故选 C。
    5.至 T₂ 错断前,断层 F 两 侧T₃ 的高差是
    ( )
    A.2 m B.3 m C.4 m D.5 m
    B 推理可得,T₃ 高差值是T; 和T₂ 两次错断产生的 高差值累加,T₂ 两侧高差为自身错断后产生的。由图可 知,已知T₃ 两侧高差为5m,T₂ 两侧高差为2m, 故在T₂ 错断前,T₃ 两侧的高差应为5 m-2m=3m。 故选B。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6. (2022浙江6月选考,5,2分)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 B. C. D.
    B 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沉积岩。图中①是沉积物,②是沉积岩,③是变质岩,④是岩浆岩,故B正确。
    7. (2022浙江6月选考, 6,2分)图中甲处( )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
    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
    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
    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A 图中甲处为沉积岩,因地下岩浆活动,此处岩层受到挤压并向下弯曲,形成了向斜构造,故A正确。
    方法点拨 地质构造的判读需要观察岩层的形状: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岩层断裂并上下错动,形成断层,断层中上升的一侧是地垒,下降的一侧是地堑。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8. (2022北京,5,3分)图中( )
    A.地貌符合向斜成山规律
    B.甲处岩脉形成年代晚于断层
    C.岩层比的沉积更早
    D.岩层与的形成环境相同
    B 读图可知,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地貌为山谷,因此为背斜成谷;观察甲处岩脉和断层的关系,可以看出岩脉完整未受到断层影响,B正确;还原断层可以判断岩层在岩层的上方,则新老;岩层为石灰岩,多在浅海环境形成,为泥岩,多在陆地环境形成。
    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两题。
    9. (2022浙江6月选考,11,2分)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
    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D 海沟的形成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由于大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海沟,在大陆板块一侧抬升形成海岸山脉或者是岛弧。太平洋板块属于大洋板块,美洲板块属于大陆板块。因此D正确。
    知识归纳 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断层、海洋或海岭;两个大陆板块挤压处形成高大的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处形成海沟、海岸山脉或岛弧链。
    10. (2022浙江6月选考, 12,2分)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
    海岭 裂谷 山脉 岛弧
    A. B. C. D.
    C 海岭和裂谷位于板块张裂处,因此错误;图中阿留申海沟北侧有阿留申群岛,因此正确;图中北美洲阿拉斯加半岛太平洋沿岸是阿拉斯加山脉,因此正确,故选C。
    解题关键 从图中获取信息:阿留申海沟北侧有群岛,且与阿留申海沟延伸方向一致,说明是相伴形成的。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图2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2021全国甲,9,4分)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 B. C. D.
    12.(2021全国甲,10,4分)图2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13.(2021全国甲,11,4分)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11—13.CAC命题意图本题组以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11.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注意获取文字材料中的信息“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二是获取图中信息。
    解题思路根据文字材料信息可知珊瑚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珊瑚礁的发育应是先有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岛,然后在火山岛周围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有珊瑚生长,接着在火山岛周围形成潟湖,最后形成珊瑚礁,故C项正确。
    12.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材料中信息的内在联系,挖掘文字材料和图中隐含的条件。
    解题思路 从图中信息可知,火山岛形成后面积变小,说明海平面先有上升;珊瑚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而图中信息表明,珊瑚礁的分布距海面非常近,甚至露出了海面,说明海平面有下降,故A项正确。
    13.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文字材料中的信息: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
    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可知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而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说明该处海域的水温较高。表层海水的温度受太阳辐射、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故C项正确。岛屿多少以及季风并不会使水温升高;副热带高气压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故A、B、D项错误。
    (2021福建,11—13,9分)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4. (2021福建,11,3分)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15. (2021福建,12,3分)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
    A.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
    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 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16. (2021福建, 13,3分)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图6中的( )
    14—16.BAA命题意图本题组以黄土高原考古事件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变化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14.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提取材料和图片中的有效信息,调用气候变暖的影响与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等知识来作答。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可以推测该时期该地气候变冷,排除C、D。抓住图中的文字信息“地面大型木骨泥墙建筑,木材耗费量很大”,可推测当聚落分布在较低处时,修建聚落的木材容易得到,后来因为木材减少难以获取,人们只能就地取材,选取靠山崖“几乎不用木材”的窑洞居住,于是聚落就表现出向高处迁移。木材减少,与气候变干、森林减少直接相关,所以判断气候变干。因此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冷干,选B。
    15.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解题思路 人们为了躲避可能的洪涝灾害,沿河居住的聚落多分布在河流两边较高的阶地上。提取材料信息“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结合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分析,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流多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比如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河床淤积抬升,洪水泛滥成灾,促使人们向高处迁移,A正确。人口增长,聚落需求增加,应是增加聚落,而不是迁移聚落,且聚落一般在平坦的地方更容易修建,B错;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并不影响人们继续居住在较低处,C错;地势高的区域土壤肥力更低,D错,选A。
    16.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材料信息“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该窑洞位于坡面位置,门口窑顶黄土厚度最薄,越往里,窑顶的土层越厚,根据材料信息“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可以推测窑洞最易坍塌的部位应该是窑洞的前部,即门的位置,所以门的位置不能太宽,结合图形可看出C、D两图门的位置比较宽,排除C、D。结合第9题的结论,该时期气候冷干,而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性,门的位置设置一个门廊由窄变宽更利于冷暖空气的缓冲和交换,里面方正宽敞有更大的利用空间,所以A对,B错。
    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17.(2020天津,5,3分)导致上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垂直抬升B.水平拉张
    C.水平挤压D.岩浆喷发
    答案 A 该地岩层为沉积岩层,并非岩浆活动形成,排除D;岩层水平,说明并未经过内力的拉张和挤压作用,排除B、C;该景观岩层应为成岩后受垂直抬升作用而出露地表,故选A。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下题。
    18.(2018海南单科,14,3分)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
    答案 D 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大致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差异,同时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变形,因此不属于褶皱,故D正确。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9.(2018天津文综,3,4分)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答案 D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地质剖面图可知,该地区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分布,在页岩、砂岩分布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形成河谷地貌;而在石灰岩分布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溶蚀作用,即水的溶解和冲刷,形成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岩石种类不同,流水作用差异明显,D项正确;该地区小范围内年降水量差异较小,A项错误;由图中岩层弯曲状态可以判断,该地区为向斜构造,甲、乙两处均位于向斜的侧翼但地貌不同,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该区域植被状况,C项错误。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0.(2018天津文综,4,4分)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
    答案 A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图示区域河流形成了两级阶地,阶地是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当地壳抬升时,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形成深切河谷;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流水下切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形成河流阶地。由此可知,该地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A项正确;持续抬升不会形成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项错误;地壳沉降,该地区河流下切作用较弱,图中古河床较现代河谷的位置明显偏高,说明有明显的下切作用,C、D项错误。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1.(2018江苏单科,5,2分)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答案 A 由等高线可知,甲乙之间最高海拔为185米,甲、乙两地海拔均小于100米,则甲乙之间地形为山地,据此可排除C、D两项。再由地层可知,甲到乙地层分别为C—P—C,而岩层由P到C,年代越来越老,则甲乙之间地质构造为向斜;同时图示甲、乙两地地层为C;故甲乙之间地形地质剖面与A图相符。
    22.(2018江苏单科,6,2分)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B.石炭系
    C.二叠系D.第四系
    答案 A 沉积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一般是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丙处地表为D地层,比其老的地层为志留系地层,故A项正确。
    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3.(2018课标Ⅲ,6,4分)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
    答案 A 由图可知,湖面海拔低于1 000米,而沉积物厚达8千米,说明湖盆远低于地面;再结合“世界上最深”,以及图示湖泊东南有与湖泊走向一致的山地,能体现该地有东南上升、西北下降的地质作用。故A正确。
    24.(2018课标Ⅲ,7,4分)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
    答案 C 沉积物厚达8千米,说明有大量沉积物进入,湖泊深度应变浅;但“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湖盆还在下沉加深,故C正确、D错误。降水量和入湖径流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升高湖泊水位,从而加深湖泊水深,但湖泊水位不会超过地面高度;且在自然状态下,湖泊水应处于“收支”的相对平衡之中,材料也不能体现区域降水与径流的增加,故A、B错误。
    读图,回答下题。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25.(2017天津文综,3,4分)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答案 B 本题考查岩石类型及地质构造。读图可知,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呈层状分布,最可能是沉积岩,且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可判断地质构造为褶皱。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6.(2017江苏单科,5,2分)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丙甲乙
    答案 B 断层乙上方岩层形成的时间晚于断层,则乙早于甲。岩浆岩丙侵入断层乙所在岩层及其上方岩层,说明岩浆岩丙形成晚于断层乙。甲岩层形成在丙的侵蚀面之上,说明甲晚于丙。故B正确。
    方法技巧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沉积岩岩层越向下,一般岩层的年龄越老;若有岩浆侵入活动,则岩浆岩的形成晚于其侵入的岩层。
    27.(2017江苏单科,6,2分)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
    A.1B.2C.3D.4
    答案 B 褶皱是岩层受挤压发生的弯曲变形。沉积岩岩层形成之初一般是水平的,若发生倾斜则判断其可能受挤压形成褶皱。同一次褶皱形成过程中,同一区域岩层弯曲变形倾斜的角度保持一致。若发生岩层倾角不一致的情况,则可能出现多次褶皱过程。所以,图中乙所在左下角岩层为一次褶皱过程,甲所在右上角岩层为另一次褶皱过程。
    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28.(2016北京文综,4,4分)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 D 图示平顶海山在阶段Ⅰ由岩浆喷发出露海平面而成,属于火山,由岩浆岩构成,故A、B错误;由阶段Ⅱ、阶段Ⅲ可知,随着时间推移,山顶部不断变平缓,应该是受外力侵蚀等形成的;且随着板块移动而不断没入海平面以下;故C错误、D正确。
    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29.(2015上海单科,11,2分)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
    A.地震和火山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D.火山和褶皱
    答案 C 板块张裂处易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碰撞挤压处易形成地震、断裂,故C正确。
    30.(2015上海单科,12,2分)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 海洋是接受外力沉积的环境,构成海洋板块的岩层表层往往形成较厚的沉积物堆积,经外力作用进而形成沉积岩。这些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沉积岩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或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C正确。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下题。
    31(2015山东文综,12,4分)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答案 C 由表中信息可知,地层由C→D→S为两翼向中心分布,岩层年龄依次变老,应为背斜构造,结合图示可知,C项正确。
    方法应用 由观测点坐标确定考察线路与构造线方向➡结合材料信息确定岩层新老关系➡运用地质构造判读方法➡确定地质构造,并得出答案。
    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
    32.(2015福建文综,9,4分)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B.背斜山
    C.向斜谷D.向斜山
    答案 A 从地层的新老关系上分析,X地的地层是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从X地的河流分布及等高线弯曲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山谷,故A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面两题。
    33.(2015浙江文综,5,4分)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答案 C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甲处岩层向下倾斜为向斜,A错;甲处向斜槽部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B错;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山谷,C对,D错。故选C。
    34.(2015浙江文综,6,4分)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D.安山岩 玄武岩
    答案 A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该地①—⑧岩层均为沉积岩,丙处山峰必为沉积岩,四个选项中石灰岩和砂岩按成因为沉积岩,故选A。
    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下题。
    35.(2014山东文综,12,4分)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Ⅰ、ⅡD.Ⅲ、Ⅱ、Ⅰ
    答案 B 根据关键信息“向斜两翼中的东翼”,将向斜地貌补充完整(如下图),向斜中心地层较新,两翼地层较老,上面后来覆盖上的地层最新,故选B。
    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6.(2014江苏单科,7,2分)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与地质构造图的判读能力。M点位于山脊,向斜的侧翼,故B项正确。
    易错警示 忽视题干中“向斜山”这一关键,且未能在地图观察出向斜槽部为东北—西南走向。
    37.(2014江苏单科,8,2分)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剖面线通过山峰,地质构造为向斜,XY线为向斜槽线,岩层以此线为对称轴弯曲,故A项正确。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
    38.(2014大纲全国,6,4分)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答案 C 本题考查六大板块的位置。依据经纬度可判断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知识总结 印度洋板块主要包括印度洋以及三个陆地部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据此完成下题。
    39.(2014海南单科,17,3分)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答案 A 本题较易,主要考查六大板块分布。因P地处在日本太平洋沿岸,故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下图表示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图中纵坐标为震源深度,横坐标表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其中0表示的是海岸线位置,-8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西800 km,2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东200 km,图中的点表示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
    40.(2013上海单科,15,2分)总体上看,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是( )
    ①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②在海岸线的东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③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
    ④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到海岸线距离与震源深度关系不明确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 C 根据图示,总体上看,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震源深度都小于100米。
    41.(2013上海单科,16,2分)对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合理解释是( )
    A.大洋板块发生了张裂运动
    B.大陆板块内部发生了张裂运动
    C.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D.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
    答案 D 六大板块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由此可见图中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即在板块的边界处,根据板块的边界形状判断为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形成。
    42.(2013上海单科,17,2分)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 )
    ①太平洋西部岛弧②北美大陆西海岸
    ③北美大陆东海岸④南美大陆东海岸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 A 太平洋西部岛弧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方形成的;北美大陆东海岸的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下方形成的;北美大陆东海岸和南美大陆东海岸均位于板块的内部。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3.(2012江苏单科,9,2分)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D 由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可绘出同一沉积岩层剖面线,由此可判断①④两处所对应的沉积岩层向上凸出明显,为背斜构造。又由图中地形剖面线可知,①②③④均为谷地。故①④为背斜谷。
    44.(2012江苏单科,10,2分)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
    答案 C 本题考查地壳运动及读图能力。从图中可直接看出同一沉积岩层在⑤处发生断裂且右半部分下降,故C项正确。
    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Ⅰ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Ⅱ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45.(2011江苏单科,11,2分)图Ⅰ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答案 C 根据岩层形态可以直接判定①②③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背斜、向斜与断层,故C项正确。
    46.(2011江苏单科,12,2分)与图Ⅱ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
    A.a图B.b图C.c图D.d图
    答案 D 由题意知,各记录点间隔的时间是一定的,而间隔的距离不同,由此能推断由甲到乙的速度是快—慢—快—很慢,进一步能推测出地势变化情况,d图符合题意。
    47.(2022山东,18,15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图a)。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图b)。
    图a
    图b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3分)
    (2)说明图a中水系的演化过程。(8分)
    (3)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4分)
    48.答案 (1)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沉积;地壳断裂抬升。
    (2)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随着地垒的抬升,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成为新的分水岭,原河道的一段废弃成为古河道;分水岭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断层线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以东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
    (3)主要通过湖盆边缘出露的含水层补给;补给量小,变化大。
    解析 (1)古河道原为古雅斯河的上游河段,河流从东向西流,经过河流侵蚀、搬运、沉积形成古雅斯河道;后由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壳运动,发生地壳断裂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地垒的形成造成古雅斯河上游河段断流,水分蒸发,形成古河道。
    (2)以科拉林地垒抬升前后为界,从河流源头、水系形状、支流、流域面积等方面说明河流水系的演化过程。
    (3)该湖位于承压盆地,河流通过补给区补给地下水,受地形影响,河流与地下水呈单向补给。对湖区地下水的补给受河流水量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49.[2020课标Ⅱ,37(1) (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6分)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4分)
    (1)答案 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需从“板块运动的角度”回答问题。结合图中经纬度及金沙江、雅砻江等信息,可以确定该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消亡边界)附近,因此断裂发育可从该区域处于板块交界入手,再结合受力状况进一步分析。
    (2)答案 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解析 题干设问明确了“河流多沿断裂分布”,调动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可知,河流是在地势低洼的谷地水流汇集而形成的,因此要从断裂区域为什么会形成谷地的角度分析。联系所学的地质构造知识可知,岩层断裂处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容易形成河流。
    50.[2019北京文综,36(1),8分]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答案 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解析 图示区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地震多发的原因主要是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的危害主要从地震及次生灾害对生产、生活、生命财产、自然资源和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考虑。
    51.(2011海南单科,21,10分)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
    答案 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沿2 000~3 000米左右等深线)的海沟。(5分)
    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块俯冲到大陆(东北侧的,或美洲)板块之下(或答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导致这里多火山。(5分)
    解析 海沟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分界线;板块边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活动。
    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
    图1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题。
    1.(2023全国甲,7,4分)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
    A.狭长湖盆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D.泥石流通道
    1.B 卵石是岩石风化、崩解后,经流水搬运和磨蚀形成的石块。由材料“谷底卵石堆积”可知,该河谷曾经历过流水作用较强的时期,故应为断流河道,选项B正确。
    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下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2023海南,12—13,6分)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D.内蒙古高原
    2. 由材料可知,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目前我国冰川主要分布于西部高原与山地,青藏高原符合条件。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不符合条件。
    3.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
    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
    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3.B 由图可知,羊背石顶部浑圆,形似羊背,其长轴延伸的方向和冰川运动的方向一致;迎冰面以磨蚀作用为主,坡度平缓,背冰面在风化与挖蚀作用下,形成陡坡。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古冰川的运动方向。
    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 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2023全国乙,7—8,8分)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
    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
    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4.A 根据材料可知,该山脉形态除内力作用外主要受流水作用影响。结合该地的经纬度可知,山脉西侧位于西风带迎风坡,西风受到地形阻挡抬升,形成丰富的降水,山脉西坡河流水量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因此西坡侵蚀强烈,西侧受溯源侵蚀作用,因此山脊线东移,故A正确。东坡处于西风带背风坡,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较弱,对山脊线影响较小。
    5.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5.C 地球表面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南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若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说明内力作用抬升的速度与外力侵蚀速度基本相当,因此未来该山脉高度趋于稳定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山体升高,外力侵蚀作用增强,故选C。
    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图2)。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2023新课标,7—8,8分)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B 根据材料可知,莲花盆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沉积体,是富含碳酸氢钙的水体在自洞顶不断滴落的过程中,在地面的薄层水中不断分解出碳酸钙发生沉积作用形成的;地面的薄层水流动速度较慢,相对静止,这样有利于碳酸钙沉积,不断由水底向上发育,最终形成莲花盆,故B项正确。
    7.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D.丰富的泥沙
    7.B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莲花盆是溶洞地表形成的喀斯特沉积地貌,地表能存在面积较大的相对静止的水体是其发育规模大的关键因素。溶洞地表原为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河床,原地下河河床宽而平才能形成面积大且平整的溶洞地表,因此B正确。
    (2023福建,7,3分)唐朝时期,吴淞江未形成 较稳定的河道。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后, 吴淞江河道日趋稳定,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 道。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港体系的一部 分。下图示意唐代以来太湖东部水系的演变 过程。据此完成下题。
    ……………唐朝时期河湖岸线
    ----北宋时期河湖岸线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
    新↓老
    C
    (31°38'13″N,117°50'12″E)
    (31°37'54″N,117°50'59″E)
    D
    (31°38'10″N,117°50'19″E)
    (31°37'57″N,117°50'52″E)
    S
    (31°38'05″N,117°50'32″E)
    (31°38'01″N,117°50'43″E)
    卵石是指由岩石经过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的粒径大于5 mm的颗粒。卵石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第二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
    我国东经120°以西,北起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发育,冰川及其塑造的冰川地貌广泛分布,而羊背石形成在冰川地貌发育较好的区域。
    羊背石长轴延伸的方向和冰川运动的方向一致。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莲花盆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沉积体,其形成发育过程和石笋类似,是溶洞上方富含碳酸氢钙的水体在自洞顶不断滴落的过程中形成的。
    8. 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导致 ( )
    A.长堤以西河湖淤积加强
    B. 吴淞江输沙量减少
    C. 长堤以东湖水冲刷加强
    D.吴淞江径流量减少
    A 通过读图,结合河流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相关 知识,推出吴江长堤建成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改变了吴江 长堤以西地区水流的冲淤形势,导致该地区泥沙的淤积 加强,北宋以后出现了大面积的淤积区,A 选项正确。 图示由于吴江长堤的建成,导致向东的漫流受到长堤的 阻挡,逐渐往北部地区汇集,使吴淞江径流量增加,同时 随着水流束窄,流速增加,吴淞江输沙能力增加,B、D 选 项错误。吴江长堤建成后,流向长堤以东区域的水流量 减少,流速减缓,长堤以东区域湖水冲刷减弱,C 选项 错误。
    (2023辽宁,14—15,6分)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 抬升时,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 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 形,称为阶地。阶地按从下到上(由新到老)依 次命名为 T1 、T2……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 南部,流入四川盆地。下图为青衣江沿线各阶 地不同时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毫米/年)示意
    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T2-T1 时期☆-T3-T2时 期 0T4-T3时期 -T5-T4 时期△-T6-T5时 期 ○T7-T6时期
    9.毛家坝T5、T4、T3 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下
    切速率的变化是 ( )
    A.不断加快 B.不断减慢
    C.先变慢,后变快 D.先变快,后变慢
    D]由材料可知,阶地按从下到上(由新到老)依次 命名为T1、T2……,因此毛家坝T5、T4、T3 阶地形成顺 序为 T5—T4—T3。读图可知,毛家坝 T5 阶地形成于 T6—T5 时期,河流下切速率为0.1毫米/年;T4 阶地形 成于T5—T4时期,河流下切速率为2.2毫米/年;T3 阶 地形成于T4—T3时期,河流下切速率为0.3毫米/年。 所以,T5、T4、T3 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速率是先变 快,后变慢,D正确。
    10.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
    素是 ( )
    A.河谷陡缓 B.海拔高低
    C.流量大小 D.基岩软硬
    D]读图可知,栗子坪现有 T7、T6、T5 三个阶地,而 阳坪现有T5—T1 五个阶地。根据材料可知,阶地是地 壳间歇性抬升过程中,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其 数量与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栗子坪位于青衣江上 游,海拔高于下游地区,其河谷坡度也较大,流水侵蚀作 用强,因此 A、B 两项不是栗子坪阶地数量少的原因。 T4—T3 时期以后,栗子坪没有形成阶地,说明其河谷下 部基岩硬度高,导致河流下切作用较弱;而阳坪基岩较 软,河流下切作用较强,形成连续的阶地,D 项正确。河 流上下游流量大小主要影响同一时期阶地的下切深度, 不是影响两地现有阶地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C 项 错误。
    11.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
    ( )
    A.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
    B.往青藏高原方向变化
    C.由东西往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
    变化
    D.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往东西
    变化
    A] 按照阶地形成顺序,对比图中同一时期河流下切
    速率的地区差异可知,T7—T6 和T6—T5 时期的河流下
    切速率最大值均出现于上游的栗子坪,T5—T4 和 T4— T3时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最大值均出现于中游的大岗 顶,T3—T2 和 T2—T1时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最大值均出 现于下游的阳坪。根据材料可知,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 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所以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 率所在地随时间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A正确。
    (2023浙江6月选考,13—14,4分)黄河三角洲海 岸线始终在不断变化。1996 年黄河经人工改 汉朝东北方向入海。下图为1996 — 2020年黄 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 完 成 下
    面两题。
    年份
    12.下列遥感影像,能正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
    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是 ( )
    1191000°E 119*2000°E 1191000°E 119°2000^E 1191000°E 119*2000E 1191000°E 119°2000E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C 据材料“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汊朝东北方向入 海”可知,图中东北方向为新河口,东南方向为老河口。 在改道前东北方向新河口处陆地面积较小,随着1996 年黄河河口改道,东北方向新河口三角洲面积逐渐增 加;而东南方向老河口在黄河改道前三角洲面积较大, 改道后沉积作用减弱,海水的侵蚀作用增强,陆地面积 不断减少;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②中东北方向新河口
    处三角洲面积最小,东南方向老河口处三角洲面积最 大,应是最早年份河口陆地形态;图①中东北方向新河 口处三角洲面积最大,东南方向老河口处三角洲面积最 小,应是最晚年份河口陆地形态;图③④相比,图③中东 北方向新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小,东南方向老河口处三角 洲面积较大,由此判断,图③形成的时间早于图④,故正 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 是②③④①,C 正确。
    13.1996年后,造成老河口陆地面积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 )
    A.海水运动的作用
    B.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
    C.上游水库的冲淤
    D.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
    A] 1996 年后,黄河经人工改汊朝东北方向入海,造 成老河口处泥沙沉积作用减弱,海水侵蚀作用增强,导 致老河口处三角洲面积不断减小,A 正确;与黄土高原 植被的恢复、上游水库的冲淤、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关
    系不大,B、C、D 错误。
    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4. (2022全国甲,7,4分)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C 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1950年至1970年,海岸线间隔最远,说明变化最快。该时间段持续了约20年,强烈的地震、剧烈的海啸一般持续的时间比较短,A、B错误;频发的飓风及引起的巨浪对海岸线侵蚀严重,持续的时间较长,C正确;汹涌的洪水可能带来大量泥沙,导致海岸线向海洋推进,D错误。
    15. (2022全国甲, 8,4分)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 B. C. D.
    A 如果甲水域是海湾,随着海水上涨,甲水域北岸的岸线应该往西北方向移动,但实际上没有变化,正确;如果甲水域是海湾,距今较近的海岸线在甲处应该是半圆形,但实际上始终是近似平直,正确;海湾也可以有河流汇入和呈半圆形形态,错误。A正确。
    解题方法 甲水域如果是海湾,意味着甲水域北岸岸线就成了海岸线,但其形状和变动状况和图中显示的海岸线形状和变动状况差异明显。
    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6. (2022江苏,10,2分)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
    D 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D正确。
    知识总结
    典型岩石及分类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沉积岩:页岩、石灰岩、砂砾岩;
    变质岩:板岩、大理岩、片麻岩。
    17. (2022江苏,11,2分)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
    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
    A 侵蚀一般会使高处变低,但题目问的是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原因,说明是因为布兰德山山体为花岗岩,抗侵蚀能力强,周边地区山地岩体抗侵蚀能力弱,容易被侵蚀,使布兰德山呈现高耸状态,这一过程叫差异侵蚀,A正确,B、C、D错误。
    18. (2022江苏, 12,2分)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
    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
    D 由材料和图可推测,该区域的花岗岩区、沉积岩区和变质岩区先形成,形成布兰德山的花岗岩后形成,形成布兰德山的岩浆在向上侵入时与周围的岩石接触,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接触变质岩,因此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接触变质岩区,D正确。
    一般情况下,气候塞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相对温暖期沉积了黄土状沉积物。图2为沉积剖面及其所在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9. (2022辽宁,3,3分)推断剖面A→B→C层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大致经历了(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
    B 在风力搬运、沉积作用下,一般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的物质后沉积,砂质沉积物颗粒较大,受风力搬运的距离较短,则物质来自附近地区。砂质沉积物形成时期气候相对寒冷,冰川融化量少,河流水位较低,附近河床裸露面积较大,附近的河流沙被风力搬运至此沉积,故B正确。图示剖面位置距离海岸线较远,沉积物不是来自海岸沙;洪积物主要分布于山麓等洪水多发区,海岸地区洪积物较少;冰碛物主要分布在冰川活动较多的地区,我国海岸地区冰川活动较少。
    20. (2022辽宁, 4,3分)砂质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是末次冰期的( )
    A.海岸沙 B.河流沙 C.洪积物 D.冰碛物
    A 据图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m3/s时,流量为6 888m3/s的曲线,深槽区的流速介于0.5~1.5 m/s,边滩体的流速介于0~0.25 m/s。据材料可知,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 m/s之间,流速高于这个区间,代表流水作用以侵蚀为主,低于这个区间,则以堆积作用为主,因此深槽区受侵蚀,边滩体受堆积,导致边滩体不断扩大,故选A。
    知识归纳 河流作用是侵蚀还是沉积,主要取决于河流流速。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流速慢,沉积作用强。
    在阿尔卑斯山脉南侧某些狭窄、少风的河谷上,分布着一种独特的石顶泥柱景观(下图)。它是由夹杂石块的堆积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泥柱由坚固的泥土组成,高度多在6—30米之间,其顶端盖有一个石块,往往顶端石块越大,泥柱越高。表层无石块覆盖的地方,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1. (2022海南,8,3分)石顶泥柱顶端的石块在其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减弱(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雨水侵蚀
    D 石顶泥柱分布在阿尔卑斯山脉南侧狭窄、少风的河谷上,风力侵蚀较弱,A错;阿尔卑斯山脉南侧降水多,石块在泥柱的顶部,能够遮挡雨水侵蚀,但对水平方向的流水侵蚀影响不大,故B错、D对;图中没有显示有冰川分布,且冰川的侵蚀切割主要发生在有冰川移动的区域,形成U形谷、冰斗、角峰等景观,故C错。选D。
    20. (2022海南, 9,3分)最有可能破坏此地石顶泥柱景观的是( )
    A.寒潮 B.地震 C.洪水 D.虫蛀
    B 阿尔卑斯山脉南侧很少受寒潮影响,排除A选项;由材料“表层无石块覆盖的地方,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故题中说的“破坏”主要是对上覆石块的影响,再结合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地震,而泥柱又非常高,故B选项最有可能;洪水和虫蛀很难影响到顶部的石块,排除C、D。选B。
    疑点突破 对各种侵蚀的特点区分不清楚易错选。风力侵蚀分布在风力强劲的干旱地区;流水侵蚀主要表现为地表径流对沿途的下蚀和侧蚀;冰川侵蚀以磨蚀和下蚀、侧蚀为主;雨水侵蚀则以下蚀为主。
    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下图),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21. (2022山东, 15,3分)图示M海域多数岛屿的类型为( )
    A.大陆岛 B.珊瑚岛 C.冲积岛 D.火山岛
    A 由图可知,该地岛屿数量众多,呈链状且有一部分与陆地相连,故最可能是大陆岛,A正确;珊瑚岛一般分布于热带地区,B错误;该海域无河流汇入,不会形成冲积岛,C错误;火山岛一般不会与陆地相连,D错误。
    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图2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22.(2021湖南,15,3分)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
    A.3月、5月 B.9月、7月 C.8月、6月 D.5月、9月
    23.(2021湖南,16,3分)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
    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
    A. B. C. D.
    22—23.DB命题意图本题组以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某河流河道横断面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体现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点:一是注意文字中的有用信息“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二是图中L月和M月河道风积物的差异。
    解题思路22.由材料可知,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中L月河道横断面上有大量的风积物,说明以风力沉积为主,由此推断此时为冬春季节,B、C项错误;3月和5月同为春季,5月河道风积物较3月多(5月风力沉积时间更长),A项错误;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西缘,7—9月降水较多,9月河流水冲刷时间较长,河道风积物少,因此M月最可能为9月,D项正确。
    23.结合上题分析可知,M月最可能为9月,此时河流径流量较大,河流由南向北流,河道南部受流水侵蚀作用,河道较宽,北部受流水沉积作用,河道较窄,B项正确。
    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下面两题。
    24.(2021浙江1月选考,17,2分)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
    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25(2021浙江1月选考,18,2分)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 )
    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
    24—25CB 命题意图 本题组以某地地质地形图为学习探索情境,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及地质剖面图的判读等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和论证与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渗透了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24.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最新的形成于白垩纪的岩层发生断裂和错位,由此推断断层活动发生在白垩纪之后,故断层附近的溪流晚于白垩纪形成,C项正确;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可知该溪流自西北流向东南,A项错误;断层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B项错误;该溪流位于断层附近,再加上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沟谷,东西两岸均陡峭,D项错误。
    解题关键 断层切穿所有岩层,则其形成于沉积岩中最新岩层(最上层)之后。
    25.审题指导 结合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再根据地质构造与岩层类型判断甲、乙两地之间的地质剖面图。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断层西侧岩层变化为“侏罗纪岩-白垩纪岩-侏罗纪岩”,即岩层“老-新-老”变化,可推断经过向斜构造;断层东侧岩层变化为“二叠纪岩-石炭纪岩-二叠纪岩”,即岩层“新-老-新”变化,可推断经过背斜构造,排除①④;又据图示区域断层西侧未经过石炭纪岩,排除③,故选B。
    知识归纳 向、背斜的判断最可行的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即“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
    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 m/s之间。图1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2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22.(2021广东,15,3分)由图1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时,该河段( )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23.(2021广东,16,3分)根据图2,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22—23.AA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河流特征统计图表以及河流地貌发育情境为载体,考查河流特征及外力地貌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与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渗透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素养,突出了综合性与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22.审题指导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明确图中深槽区、边滩体在不同流量下,流速不同,并对其发育产生的影响。
    解题思路 据图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时,流量为6 888 m3/s的曲线,深槽区的流速介于0.5~1.5 m/s,边滩体的流速介于0~0.25 m/s。据材料可知,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 m/s之间,流速高于这个区间,代表流水作用以侵蚀为主,低于这个区间,泥沙无法流动,则以堆积作用为主,因此深槽区受侵蚀,边滩体受堆积,导致边滩体不断扩大。A正确。
    知识归纳 河流作用是侵蚀还是沉积,主要取决于河流流速,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流速慢,沉积作用强。
    23.审题指导解题关键在于明确边滩的成因,以及影响沉积作用的因素。
    解题思路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边滩整体萎缩除了是因为被侵蚀之外,还有可能是因为沉积条件变差。由“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可知边滩萎缩与三峡水库有关;水库具有拦截泥沙功能,即水库运行后,下泄河水中含沙量会减小,从而使得下游泥沙堆积作用减弱,导致边滩萎缩,故A正确。河道水位升高,挟带泥沙能力提高,河流泥沙增多,边滩应该增大,B错误;边滩主要与河流的沉积和侵蚀作用相关,与河岸护坡工程关系不大,C错误;随着三峡水库的运行,对长江中下游流量的调节能力增强,河道洪峰流量会减小,D错误。
    方法点拨 河流侵蚀的影响因素:流量、流速、植被覆盖率、土质疏松程度;河流沉积的影响因素:上游河流来沙量、流量、流速、海水顶托等。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24.(2021天津,2,3分)图1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 B. C. D.
    25.(2021天津,3,3分)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24—25.DA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质作用和区域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24.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把握地层形成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
    解题思路地层形成的一般顺序为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上,由图可判断①地层在四个地层的最下方,则地层最老,然后依次为④③②,故D项正确。
    25.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比较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异同,并明确甲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并以此来分析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的原因。
    解题思路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高的地区为气候温和、降水丰沛的地区。西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甲地位于华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相对西南地区,华北地区气温低、降水少,因此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故A项正确。因为两地区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故岩石的可溶性相同,故B项错误。华北地区较西南地区,地表植被相对稀疏,故C项错误。地质构造为内力作用形成,与外力流水溶蚀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图1)。崖壁最高达50 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 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6. (2021山东,3,3分)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崖壁,能够( )
    A.降低开凿难度 B.减弱风沙侵蚀 C.减轻风化破坏 D.方便生活取水
    27. (2021山东, 4,3分)与下层洞窟相比,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更大的因素是( )
    A.构造运动 B.太阳辐射 C.大气降水 D.人类活动
    26—27.BC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敦煌莫高窟的具体位置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对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26.审题指导解答本题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准确的区域定位,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二是莫高窟开凿在第四级阶地上,而第四级阶地分布在大泉河的西岸。
    解题思路题中信息表明,第四级阶地分布在大泉河西岸,莫高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的崖壁上,且分2~3层,所以在西岸开凿并不是为了降低开凿的难度,故A项错误。洞窟受外界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小,所以开凿在西岸不是为了减轻风化破坏,故C项错误。第四级阶地陡且距河面较远,取水并不方便,故D项错误。由于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冬春季盛行西北风且风沙较大,洞窟位于西岸,地处西北风的背风坡,这样能减少进入洞窟的风沙,减轻风沙对洞窟内塑像和壁画的侵蚀,故B项正确。
    知识归纳 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叫作风化作用,风化作用通常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27.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即与下层洞窟相比,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较大的因素。
    解题思路构造运动一般规模和强度都比较大,不可能只影响上层洞窟,故A项错误。能进入洞窟内的太阳辐射不会太多,故太阳辐射对洞窟内壁画的影响较小,故B项错误。洞窟分2~3层,人类活动有影响的话,也是先影响位置较低的下层洞窟,故D项错误。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较少,但是降水比较集中,且多暴雨,第四级阶地是由透水性比较好的砂砾岩组成,上层洞窟距地面比较近,所以下渗的雨水对壁画产生的影响要比下层洞窟大,故C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下面两题。
    28.(2021浙江6月选考,17,2分)该溪流( )
    A.流向为自南向北 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 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29.(2021浙江6月选考,18,2分)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28—29.CB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某地地质地形图为学习探索情境,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及地质剖面图的判读等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和论证与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渗透了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28.解题思路由图可知,最新的形成于白垩纪的岩层发生断裂和错位,由此推断断层活动发生在白垩纪之后,故断层附近的溪流晚于白垩纪形成,C项正确;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可知该溪流自西北流向东南,A项错误;断层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B项错误;该溪流位于断层附近,再加上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沟谷,东西两岸均陡峭,D项错误。
    解题关键 断层切穿所有岩层,则其形成于沉积岩中最新岩层(最上层)之后。
    29.审题指导结合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再根据地质构造与岩层类型判断甲、乙两地之间的地质剖面图。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断层西侧岩层变化为“侏罗纪岩-白垩纪岩-侏罗纪岩”,即岩层“老-新-老”变化,可推断经过向斜构造;断层东侧岩层变化为“二叠纪岩-石炭纪岩-二叠纪岩”,即岩层“新-老-新”变化,可推断经过背斜构造,排除①④;又据图示区域断层西侧未经过石炭纪岩,排除③,故选B。
    知识归纳 向、背斜的判断最可行的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即“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完成下面两题。
    30.(2021浙江6月选考,1,2分)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31.(2021浙江6月选考,2,2分)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
    是 ( )
    A.气温 B.土壤 C.地形 D.光照
    30—31.BC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我国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为命题材料,考查外力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分异等基础知识。侧重考查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对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的考查,体现了对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30.解题思路观察图中的自然景观图并结合题干关键词“崎岖不平”,可以判断出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故选B。
    易错提醒 解答该题时一定要仔细读题,不要粗心大意或想当然,以免错选A项,黄土是风力沉积形成的,但本题设问是“崎岖不平”,应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31.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观察图,正确辨认出图中的景观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并注意题干文字“崎岖不平”“有序地重复”等指定的设问角度。
    解题思路黄土高原地区覆盖着厚厚的黄土,但是由于降水较少,且土质疏松,土壤水分较缺乏,只有土壤含水量较大的局部地区才能满足植被生长。高原上地势平坦处,由于地表水下渗或蒸发相对少,土壤水分状况相对较好,从而生长了斑块状植被,故选C。
    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图4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 (2021福建,9,3分)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33. (2021福建, 10,3分)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
    A.甲处降水量最多 B.甲处地下水位最高
    C.乙处蒸发量最多 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32—33.BC命题意图本题组以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盐壳含盐量图为载体,考查影响盐壳形成先后顺序的因素及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32.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把握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盐壳含盐量,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盐壳形成先后的影响因素。
    解题思路地下水埋藏深度基本规律是海拔越高,地下水埋深越大,海拔越低,地下水埋深越小。据图可知,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中,埋藏深度为甲>丙>乙,即可推知三处海拔为甲>丙>乙,则三处中乙最后干涸。湖泊海拔高的地方先干涸,盐壳先形成,盐壳厚度较薄,海拔低的地方后干涸,盐壳后形成,盐壳厚度较厚。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处的盐壳厚度和含盐量都是最高的,因此,乙处盐壳最后形成。故选B。
    33.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获取题中的信息,明确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并以此来分析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的地理环境。
    解题思路从上题信息可知,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为甲、丙、乙,则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处已经干涸,甲处地面水分蒸发较少,其降水量较少,地下水位应下降,同时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则丙处刚刚干涸,地下水位最有可能接近丙处海拔,故A、B项错误。因为乙处海拔较丙处低,丙处地表水刚干涸,则乙处可能还有地表水存在,其水面的蒸发量较甲、丙干涸地面的蒸发量大,故C项正确。因为甲处已经干涸,其土壤的含水量较乙、丙少,其比热容较小,接受同样的太阳辐射,甲处地表升温速度最快,白天地表温度最高,故D项错误。
    知识归纳 湖泊盐度上升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等。
    (1)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2)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3)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
    伊朗高原有罕见的“盐冰川”景观。其形成是埋藏在地下的盐体(固态)受上覆岩层的重力挤压沿裂隙向上运动,逐渐使其顶部岩层拱曲隆起为穹隆状小丘;盐体持续上升,在丘顶出露地表,沿坡面缓慢移动,形如冰川。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4. (2021重庆,7,3分)与“盐冰川”源头穹隆状小丘形成过程类似的景观是( )
    A.沙丘 B.涌泉 C.石笋 D.冰川
    35. (2021重庆, 8,3分)能在短期内明显改变“盐冰川”形态的是( )
    A.植被 B.降雨 C.光照 D.气温
    34—35.BB命题意图本题组通过伊朗高原独特的“盐冰川”景观,考查其形成过程及影响其形态的外力因素,考查对地理事物形成过程的理解,考查学生调用知识解决情境问题的能力,蕴含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34.审题指导根据“盐冰川”的形成过程,梳理其主要环节,再与选项中几种常见的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进行对照。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盐冰川”源头穹隆状小丘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下的盐体”,动力是重力挤压,结果是盐体沿裂隙向上运动使其顶部岩层拱曲隆起。这与涌泉——承压水在重力作用下沿裂隙喷出地表极其相似,故选B;沙丘是风力搬运、沉积形成的,A错;石笋是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流进入溶洞后,在压力减轻的情况下生成碳酸钙,滴落地表自下而上沉积而成,C错;冰川是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是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D错。
    易错易混 考生容易将盐冰川与盐风化混淆。盐风化是岩石表面的盐分随着降水渗入岩石孔隙中,向岩石背风面运动,在干燥的背风面结晶、膨胀,导致岩石背风面崩裂,在岩石表面形成坑坑洼洼的风化穴——蜂窝石构造。盐风化需要的三大条件:可溶性盐类物质、含有孔隙的岩石和干湿交替的环境。可见,盐风化作用的盐分来自岩体外部(迎风面的海风或含盐分的气流带来),在背风面结晶析出。盐冰川的盐分则来自岩体内部,在重力挤压下沿裂隙向上运动。
    35.审题指导解答本题应抓住“盐冰川”的物质组成和形态,避免望文生义。
    解题思路沿坡面缓慢移动的“盐冰川”其组成物质是固态的盐体,易溶于水,因此,降水易侵蚀盐体,在短期内改变“盐冰川”形态,从而导致其形态的改变,B正确。光照、气温在短时期内可对真正的冰川造成影响,但对盐冰川的影响有限,C、D错误。在短期内植被不能对盐冰川的形态造成影响,A错。
    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C、D,致错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对盐冰川的组成物质、形态没有理解到位。
    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图Ⅰ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Ⅱ为图Ⅰ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下题。
    图Ⅰ
    图Ⅱ
    36.(2020浙江7月选考,18,2分)图Ⅱ谷地的成因是( )
    A.构造断裂下陷B.流水侵蚀作用
    C.岩层挤压弯曲D.冰川侵蚀作用
    答案 D 由题干中“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可推知该山脉在寒冷的第四纪冰期海拔足够高,应有大量冰川分布,在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谷地,故D项正确。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7.(2019课标Ⅱ,9,4分)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B.流水
    C.冰川D.风
    答案 B 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山前平原受到河流的影响,流水堆积作用形成了山前冲积扇平原,故修建水库前山前平原的主要营造力量是流水作用,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该地区的地质状况,A项错误;该地区没有冰川作用,C项错误;风力作用对该平原的影响主要是侵蚀,而不是堆积,D项错误。
    38.(2019课标Ⅱ,10,4分)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
    答案 C 依据材料可知,河流为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则平原上多河流堆积物,地表物质疏松;上游修建水库使山前平原流水作用减弱,但因该地主要位于东北半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明显,从而形成较多的风蚀洼地,故B项错误、C项正确;地面沉降多是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而该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且靠近河流,地下水开采量较少,A项错误;冻融作用是该区域的长期现象,不是断流期间形成洼地的主因,则D项错误。
    39.(2019课标Ⅱ,11,4分)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B.沼泽化
    C.土地沙化D.盐碱化
    答案 C 由上题分析可知,洼地的形成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洼地增多增大,说明该地区风力作用较强,吹起的沙土多,受风力侵蚀和堆积的影响,附近地区地表植被易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沙化明显,C项正确;水土流失的重要条件是流水作用,洼地形成于河流断流期间,流水作用弱,A项错误;该地为半干旱、半湿润区,上游修建水库与灌溉,会使该地地表水更少、地下水位更低,而不易出现沼泽化、盐碱化现象,故B、D项错误。
    知识拓展 沼泽化是指土壤长期处于过湿状态,以致地表滞水,植物遗体因氧化不完全而形成泥炭层堆积下来,形成沼泽。在流速缓慢或水流停滞的小河或河流的个别河段,在岸边甚至到河心,常见到水草丛生的沼泽化现象。一些河流,由于地势低平,坡降很小,流速缓慢,河道弯曲,水草丛生,具有沼泽化河流的特点。
    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完成下面两题。
    40.(2019浙江4月选考,21,2分)该湖湖盆形成主要因( )
    A.风化侵蚀B.搬运沉积
    C.构造抬升D.断裂下陷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湖盆周边有断层线的分布且周边地区地壳在抬升,因此该湖盆的形成主要是湖盆区地壳断裂下陷导致的。
    41.(2019浙江4月选考,22,2分)在外力作用下,该湖盆区的湖泊最容易形成陆地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根据图中沉积物等厚度线数值特征,可以判断乙、丙两处厚度较大,可能这两处地壳下沉幅度较大,湖水较深,不易形成陆地;甲、丁两处相比,丁处厚度较大,且其东侧为强烈抬升区,说明丁处地壳下沉相对幅度较大,湖水较深,同时该处等厚度线较密集,说明坡度较陡,相对于甲地不易形成陆地。
    解题技巧 在不考虑湖泊周边气候、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情况下,湖泊沉积物的厚度主要与地壳运动有关。地壳沉降相对幅度越大,沉积时间越早,沉积作用越强,沉积物厚度越大。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下题。
    42.(2018海南单科,15,3分)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 C 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大致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由图可知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两区岩层厚度存在差异,C正确。X区和Y区地表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地壳运动应相似或相同。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3.(2018课标Ⅰ,6,4分)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B.T1C.T2D.T3
    答案 A 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图中河流岸边四个平坦面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说明其是因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材料显示现阶段河流洪水期仅能淹没T0,说明只有T0这一平坦面仍有河流堆积作用,其面积仍在扩大,故选择A项。
    44.(2018课标Ⅰ,7,4分)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答案 A 本题考查流水作用及其表现。河流搬运和堆积作用与流速相关;流速越大,河流的搬运作用越强,堆积物的颗粒越大;四个平坦面堆积的砾石砾径最大的是T3,说明该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是T3形成时期,故选择A项。
    45.(2018课标Ⅰ,8,4分)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答案 D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图可知,平坦面形成于基岩上,即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的结果;当地壳抬升时,河流落差变大,流速加快,下蚀作用明显;当地壳平稳时河流下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强,从而形成阶地;图中河流形成四个不连续的平坦面,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出现了间歇性抬升,故D项正确。
    知识拓展 河流阶地的形成
    河流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过程主要表现为地壳抬升、河水下切,地壳稳定时,河水下切作用减弱,堆积作用明显。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6.(2017课标Ⅱ,9,4分)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答案 C 本题考查外力形成的地貌及区域环境特征。由图可知,贺兰山东部洪积扇集中连片,同时,每个洪积扇都因山区河流而形成,众多河流沟谷形成连片的洪积扇,C项正确;图中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高山,说明其坡度大,A项错误;岩石裸露、降水集中是洪积扇形成的物质和动力来源,是洪积扇形成的原因,但不是其集中连片分布的原因,B、D项错误。
    解题关键 “集中连片分布”不是问某一个洪积扇的成因,而是问空间分布特征的成因。
    47.(2017课标Ⅱ,10,4分)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本题考查地理问题分析能力。由图可知,形成甲地洪积扇的河流源于低山,且河流流程较长,流域坡度较小,河流流速较慢,搬运能力较弱,故出山口处洪积扇颗粒较小,B项正确;贺兰山区整体属小区域,降水差异小,该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化作用强烈,风化物粒径往往较大,且整个山区差异较小,故A、C、D项错误。
    规律总结 水流速度会影响其侵蚀、搬运和堆积能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流速越快,侵蚀作用越强,且下蚀作用强,侧蚀作用较弱;搬运作用越强,堆积作用越弱。
    48.(2017课标Ⅱ,11,4分)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答案 B 本题考查环境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材料中说明贺兰山南部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不易形成土层,故土层浅薄,B项正确;该地洪积扇均位于山地的东南一侧的山麓,海拔较低,且阳光充足,A、C项错误;该地虽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洪积扇地区因有河流经过,其扇缘地带是水分最充足的地区,D项错误。
    易错警示 贺兰山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整体水源不足,但本题考查的是洪积扇地区,而不是该山所在整体区域,故审题时应看清限制条件。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9.(2016课标Ⅰ,7,4分)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答案 C 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的,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必须是海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另外,图示三条贝壳堤形状都较平直,说明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较稳定。故C项正确。
    审题技巧 本题的题眼是“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即某一条贝壳堤形成时间段内;另外材料中“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的含义,可理解为贝壳堤基本反映了海岸线的位置。
    50.(2016课标Ⅰ,8,4分)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答案 B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会使河流入海口不断向海洋深入,而搬运的泥沙沿海岸线堆积,则堆积形成的海岸线因向海洋不断深入,而不断远离贝壳堤,故B正确。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不利于死亡贝类的持续堆积,故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故A错误;河口泥沙被搬运走,利于河流水下泄,不利于河流改道和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则C、D错误。
    疑难突破 本题关键在于理解“堤外”的位置含义,海岸线应该位于贝壳堤与海洋之间,则海水搬运的泥沙应该堆积在海岸线与海洋之间,实际起到了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作用。
    51.(2016课标Ⅰ,9,4分)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D 由图中不同年代贝壳堤的位置可知,海岸线随年代的变化,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说明其位置发生了多次变动,变动的原因是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且泥沙不断沉积导致海岸线向前推进,故A、B、C项均错误,D项正确。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2.(2016海南单科,19,3分)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
    答案 D 材料信息提示,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大陆中部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昼夜温差大,故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白天气温最高时为午后2时,此时西南坡光照最强,温度最高。各山坡夜晚的温度相近,可见西南坡气温日较差最大,故物理风化作用最强。
    疑难突破 需要理解不考虑其他因素,即指“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则只需要从气温、气温日较差分析,其他降水、风向等不需要考虑。
    53.(2016海南单科,20,3分)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 C 热带雨林地区植被丰富,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强,昼夜温差最小,故物理风化作用最弱。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下面两题。
    54.(2016浙江文综,5,4分)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D.背斜 西侧小
    答案 C 由图文信息可知,图中谷地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间新两翼老,其地质构造应为向斜,故排除B、D项。由图中岩层倾斜角度及表层沉积物的覆盖情况判定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故C项正确。
    55.(2016浙江文综,6,4分)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B 文字信息表明贵重金属矿在河床沙中,且水深不易开采,故排除位于山地的丙、丁两处。图中乙地位于地壳抬升形成的河流阶地,且其上覆盖有沙、卵石、黏土等沉积物,可能找到该贵重金属矿,故B项正确。
    易错提示 学生容易错选A项。原因是对图中河流阶地以及贵重金属矿在河床沙中等重要信息把握不够准确,甲地为黏土层,不符合在“河床沙中”的条件。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6.(2015课标Ⅰ,10,4分)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答案 D 本题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和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河流挟带泥沙以沉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击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年至1979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底在淤积,即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流水作用强;1979年后,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小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D项正确。
    疑难突破 该题较为抽象,借助图形对解题帮助很大,如下图所示:(h1>h>h2)
    57.(2015课标Ⅰ,11,4分)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 B 本题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从图中看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作用强,说明此时河流入海水量、含沙量都较小,故选B。其他选项显示的是入海流量大或含沙量大,与题意不符,舍去。
    方法技巧 正确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1992—1997年期间海底是以侵蚀为主还是以淤积为主,然后分析四个选项入海泥沙量的变化。其次本题也可以用排除法,A、C、D项都会使入海泥沙增多,只有B项会使入海泥沙减少。
    如下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58.(2014海南单科,18,3分)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答案 A 根据图示地形及河流流向判断:甲位于河流上游,乙和丙位于中游,丁位于下游,因此A项正确。
    59.(2014海南单科,19,3分)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答案 B 通过图示分析,乙位于河流穿过山脉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最适宜修建水坝,因此选B项。
    60.(2014海南单科,20,3分)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
    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
    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
    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
    答案 C 若山脉先形成,河流应平行于山脉即纵列分布,不会将山脉切开,更不会改道穿行,因此A项和B项错;只有河流先于褶皱形成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河流穿行山脉,C项正确。
    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61.(2014北京文综,6,4分)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答案 A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地质构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读图可知,岩层①位于岩层②的下面,形成年代较早,A项正确;岩层①有明显的受侵蚀痕迹,而岩层②较完整,故岩层①比岩层②易受侵蚀,B项错误;岩层没有弯曲变形,C项错误;断层处不适宜修建水库,D项错误。
    62.(2014北京文综,7,4分)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答案 D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读图可知,水位上升时,河流径流量增大,流速快,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增强,堆积作用减弱,A、C项错误;水位下降时,流速减慢,河流堆积作用增强,含沙量减少,B项错误;比较初期、中期、后期三幅图,此次洪水过程中,因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加深,D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3.(2014浙江文综,7,4分)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了内外力作用。读图可知,①是岩浆活动形成的,④属于断裂抬升,②、③属于断裂下沉。而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②为山前洪积平原,④为风力沉积地貌,只有③为黄河泥沙冲积而成。故C选项正确。
    64.(2014浙江文综,8,4分)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B 本题以陵墓的选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结合题意可知,②地沉积物深厚,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深,是理想的陵墓选址。①地为山地侵蚀地貌,组成物质为花岗岩,不符合土层深厚的要求;③地地势较低,地下水位埋藏浅,不符合要求;④地组成物质为砂岩,也不符合土层深厚的要求。故选B项。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65.(2014重庆文综,8,4分)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不同位置的外力作用。砾石滩主要是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故排除A、C两项;入海口由于流速慢,因此主要沉积的是细小的泥沙,故D项错误;在河流的凸岸,砾石容易沉积形成砾石滩,故B项正确。
    66.(2014重庆文综,9,4分)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B.冰斗
    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地貌的差异。砾石变圆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石笋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冰斗是冰川对地面的刨蚀形成的,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花岗岩风化球是由于风化作用形成的,即选项中风蚀蘑菇和砾石变圆均属于受侵蚀作用形成的,故C项正确。
    67.(2014重庆文综,10,4分)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答案 D 本题以柱状统计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分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读图可知,直径9 cm左右的砾石数量最多,故D项正确。
    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68.(2013北京文综,8,4分)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B.③④C.③⑤D.⑤⑥
    答案 C 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包括云南、贵州和广西),故C项正确。
    69.(2013北京文综,9,4分)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答案 C 本题通过地质剖面图考查地质作用。图中甲处为峰林山顶,受侵蚀作用最强烈的应该是峰林区的谷地;图中乙处为谷地,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丙处岩层界面与坡面一致,且为背斜山,岩石破碎、疏松,因此岩块易整体下滑形成滑坡;丁处为向斜山。
    图Ⅰ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Ⅱ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图Ⅰ 图Ⅱ
    70.(2013浙江文综,5,4分)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答案 D 本题通过某河段景观素描图与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示意图考查河流的沉积与侵蚀作用。结合文字材料和图Ⅱ可知处于凹岸的①流速大于处于凸岸的②。图Ⅰ中甲位于凹岸,流速大于位于凸岸的乙,甲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需要建水利设施(防洪堤),乙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水域较浅,不利于建港口。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
    71.(2013上海单科,9,2分)在上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
    A.搬运B.堆积C.侵蚀D.风化
    答案 B 在河流弯曲处,凹岸受河流冲刷严重,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凸岸泥沙淤积,主要表现为流水的沉积作用。图中②处为河流的凸岸,主要表现为流水的堆积。
    72.(2013上海单科,10,2分)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进行码头选址,比较适合的是( )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C 港口建设的区位因素: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和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①④两地位于河流的凹岸,河流侵蚀作用显著,河道较深,有利于船舶停靠。
    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下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3.(2013江苏单科,7,2分)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D.风化残积
    答案 B 由图中读出甲、乙、丙三地砾石堆积物均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判断是由流水沉积作用所致。故选B。
    74.(2013江苏单科,8,2分)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B 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的,属于岩浆岩,故选B。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5.(2013福建文综,9,4分)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B.洪积平原
    C.三角洲D.河漫滩
    答案 D 一般冲积扇位于山前开阔地段,洪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而题干明确告知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再结合图可确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滩。故选D。
    76.(2013福建文综,10,4分)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C 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面较缓,背风面较陡,结合景观图可确定选C。
    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77.(2013安徽文综,32,4分)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
    答案 B 本题以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气温、降水、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及读图能力。从图示三条曲线分析,Ⅰ线在热带森林带最高,且在森林带明显高于草原带和荒漠带,应为降水线;Ⅱ线在草原带和荒漠带明显高于森林带,应为蒸发线;Ⅲ线在热带森林带最高,依次向亚热带森林带和温带森林带递减,应为气温线。B项正确。
    78.(2013安徽文综,33,4分)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答案 C 本题以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不同地区的自然状况。甲地与丁地都属温带,热量相当,A项错误;乙地与丙地相比,乙地为热带森林带,蒸发量小,B项错误;刚果盆地主要植被为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主要是苔原带和冰原带,所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大于格陵兰岛,C项正确;伊朗高原植被为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恒河平原植被为热带森林带,二者相比,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小,D项错误。
    下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质的颗粒大小也不同。
    79.(2011上海单科,19,2分)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
    A.100 cm/sB.200 cm/s
    C.300 cm/sD.400 cm/s
    答案 B 从图中鹅卵石虚线与曲线的相交处可知河流的流速至少是200 cm/s才能够搬运鹅卵石。
    80.(2011上海单科,20,2分)当流速低于某一物质搬运速度时,该物质就会发生沉积。据图可以推测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某一河段自上而下,随着流速逐渐降低,先后沉积的是( )
    A.黏土、粗砂、砾石、石块B.黏土、石块、粗砂、砾石
    C.石块、砾石、黏土、粗砂D.石块、砾石、粗砂、黏土
    答案 D 河流自上而下,随着流速逐渐降低,应先沉积颗粒直径较大的,后沉积颗粒直径较小的,故D项正确。
    81.[2023全国甲,37(1)(2),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1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2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6分)
    (2)指出如图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8分)
    81.参考答案 (1)风蚀粗化初期,表层细颗粒物含量减少,土壤水分减少,土地退化,植被覆盖率下降,风力增强,风蚀强度加大;(3 分) 后期伴随表层粗颗粒物含量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加,摩擦力增加,风力减弱,抗侵蚀能力增强,风蚀强度减弱。(3 分)
    (2)风蚀粗化指数空间分布不均衡;风蚀粗化指数自东向西增大,北部大、南部小。(2 分)解析(1)风蚀的强度受风力、地表状况、粒径和相对密度大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风蚀粗化初期,表层细颗粒物含量减少,土壤水分减少,导致土壤植被变化,进而影响风力;伴随表层粗颗粒物含量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加,摩擦力增加,风力减弱,抗侵蚀能力增强,风蚀强度减弱。
    (2)结合图示信息,风蚀粗化指数空间分布特征从均衡性及其变化角度描述即可。原因可结合青藏高原风向、风速、降水等分布特征回答。青藏高原南部受(高空)西风控制,自东向西风速加大;自东向西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植被覆盖度趋于减小,起沙阻力减小,土壤抗风蚀能力降低;表层小颗粒物质更易被侵蚀,残余粒径偏大,风蚀粗化指数大。
    82.[2023湖南,19(1)(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河与乙河发源于某山地两侧(下图)。某科研小组调研发现,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相对较弱。表2示意两条河流河源段测量点的水位高程。
    (1)请补充两条河流河源段的水位高程变化曲线和图例。(4分)
    (2)科研小组预测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请判断袭夺关系,并说明理由。(6分)
    82.参考答案 (1)
    (2)袭夺关系:甲河为袭夺河,乙河为被夺河。(2分)理由:与乙河相比,甲河源头段单位距离水位高程变化大,流速快,溯源侵蚀强烈;(2分)甲河流经地区岩石节理发育,且压实和成岩作用弱,导致岩性较软,抗侵蚀能力弱。(2分)
    解析 (1)首先,根据已绘出的距离及高程数据,结合表格数据,判断出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为甲河和乙河;其次,结合表中数据,继续绘制图中未完的部分;最后,补全图例。(2)结合表格及图中折线可知,甲河源头段单位距离水位高程变化大,河水流速快,溯源侵蚀强烈;由文字信息可知,甲河流经地区岩石节理发育,且压实和成岩作用弱,导致岩性较软,抗侵蚀能力弱。由此推知,甲河为袭夺河,乙河为被夺河。
    (2023福建,19,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
    古环境演变可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 化石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距今约150万年,澳大利亚东南部存在古大 湖(图1),墨累河流经此湖并于 P 处溢出入 海。此后,气候干湿交替,该湖逐渐变成内 陆咸水湖。甲、乙两处水下沉积速率一致且 无间断,沉积地层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 层形成于深淡水湖环境,石灰岩层形成于浅 咸水湖环境。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指示相应
    地点当时的湖面高度(图2)。
    距河源的距离
    (km)
    测量点水位高程(m)
    甲河
    乙河
    0.0
    192
    190
    0.5
    180
    179
    1.0
    172
    172
    1.5
    171
    169
    2.0
    167
    167
    2.5
    164
    166
    3.0
    163
    162
    3.5
    161
    155
    4.0
    157
    154
    4.5
    151
    153
    5.0
    142
    152
    1.河流袭夺的含义:相邻流域的河流溯源侵蚀速度不同,其中海拔较低、侵蚀速度较快的河流,其源头向分水岭伸展的速度也快,最终首先切穿分水岭,导致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注入此河,成为此河支流,这被称为河流袭夺。2.河流袭夺应具备的条件:(1)两条河流间的距离不能太远;(2)其中一条河流的侧蚀或溯源侵蚀强烈;(3)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河流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3.河流袭夺后的影响:河流袭夺完成后,低位河因为袭夺了高位河的上游,所以称为“袭夺河”;被袭夺的高位河上游称为 “改向河”;剩余失去源水的高位河下游河段则称为“断头河”。在被袭夺的哑口处,保留冲积砾石或谷形,称为风口;被夺河与袭夺河相交处,河流流向极不自然,往往呈现突然转弯的现象,称为“袭夺湾”,在袭夺湾附近有时形成跌水(由于袭夺湾位于这两河之间,落差甚大,易形成瀑布跌落式的水流)。由于水量减少,断头河水流与原来形成的谷地规模很不相称。并且,由于源头被截,水量减少,断头河流速变缓,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大量堆积,堵塞河道,往往形成一些小的沼泽或湖泊。
    图1
    海拔/m
    图2
    (1)根据沉积地层特征,分别说明古大湖区 域干旱化和甲处先于乙处露出湖面的依
    据。(8分)
    (2)墨累河曾因P 处海拔较高而无法入海, 后又经 P 处重新入海。推测使墨累河重新
    入海的主要内、外力作用。(4分)
    (3)研究表明,P 处北侧附近未遭受过海水 入侵。如果不考虑构造因素,若为科考队 员,你在野外可以寻找哪些方面的证据并论
    证该观点(列举两方面)。(8分)
    答 案 (1)从下往上,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表明 湖水变浅,再到风成砂层表明湖水变干。甲处石灰岩层 顶部海拔比乙处高,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处海拔比乙处 高。(或甲处石灰岩层比乙处薄,表明甲处湖相沉积先
    于乙处结束。)
    (2)流水侵蚀,构造活动,使P 处海拔低于河流水位。
    (3)化石:在P 处北侧附近沉积地层寻找化石,未发现
    海相古生物化石。
    古海岸线:在P 处南侧附近寻找古海岸线,古海岸线海
    拔低于同期P 处海拔。
    沉积特征:在P 处北侧附近寻找沉积剖面,未发现海相 沉积特征。
    解析 (1)古大湖区域干旱化需要结合地层变化角度及 其代表的古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甲、乙两处地层由点 及面反映该区域特征。沉积地层由下向上,黏土层变为 石灰岩层反映从深淡水环境转变为浅咸水环境,说明湖 水变浅,气候趋向干旱;石灰岩层变为风成砂层反映浅 咸水环境进一步变干,甲、乙两处湖水彻底变干,气候更 加干旱。甲、乙两处湖水变浅至最终干涸说明区域整体 干旱化。在该区域干旱化的背景下,不同海拔地点露出 水面的次序是不一样的,通常海拔高的地方先露出水
    面。根据“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指示相应地点当时的湖面
    高度(图2)”可知,甲处湖面海拔为47米,乙处湖面海 拔约44.2米,由此可知甲处露出水面时海拔高于乙处, 由此得出在湖水变浅的过程中甲处先于乙处露出水 面。(或甲、乙两处石灰岩层存在厚度差异,基于“甲、乙 两处水下沉积速率一致且无间断”和古大湖水体外流及 淡水湖转变为内陆咸水湖,说明石灰岩层开始沉积的时 间一致,其石灰岩层厚度反映两处“浅咸水湖环境”持续 时间不同。石灰岩沉积之后是无水环境的“风成砂”,说 明薄层石灰岩比厚层先结束水下沉积,即先露出水面。
    由图2可知,甲处石灰岩层厚度为2米,而乙处石灰岩
    层厚度约2.2米,可得出甲处先于乙处露出水面。)
    (2)设问中指出了墨累河入海的限制条件为“P 处海拔 较高”,材料“墨累河流经此湖并于P 处溢出入海”说明 P处是墨累河入海的必经之处,P 处海拔高于河流水位 则无法入海,因此,设问“推测使墨累河重新入海的主要 内、外力作用”可理解为使P 处海拔低于河流水位的内、 外力作用。对于河道而言的外力作用,结合流水侵蚀等
    相关知识,即使在干旱化的趋势下,流水作用仍较为明
    显,材料中“气候干湿交替”说明在湿润期河流水位有所 上升,加大对P 处侵蚀。另外,P 处南侧流水侵蚀(或溯 源侵蚀)也会使P 处海拔降低。内力作用主要是构造活 动使 P 处海拔相对降低,可能是 P 处构造沉降,或墨累 盆地隆升,或P 处断裂下降。在流水侵蚀和构造活动作 用下,使P 处海拔低于河流水位,继而墨累河经 P 处重
    新入海。
    (3)根据材料“古环境演变可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化 石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不考虑构造 因素,即从沉积特征、化石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寻找证据 论证 P 处北侧未遭受过海侵。从沉积特征角度,可在 P 处北侧寻找沉积剖面,未有海相沉积特征说明未遭受过 海水入侵;从化石类型角度,在 P 处北侧沉积地层中寻
    找化石,未有海洋古生物化石作为未遭受过海侵的证据
    (2023广东,18,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
    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 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 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 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 km 的 河 道进行了硬化。图a 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 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 示意图a 中
    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a)
    (b)
    (1)分析图 a 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区域发
    育较大面积沙丘的主要成因。(6分)
    (2)如图 b 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 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
    种现象的原因。(8分)
    (3)指出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对其下游
    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1)布赫特山以西地区细粒碎屑物质丰富; (2分)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2分)受西北— 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叠加沙丘北侧局地地形影
    响,有利于沙丘发育和存续。(2分)
    (2)区域属于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2分)断层 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的厚度,导致含水层明 显增厚。(2分)德南隆起,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 运动,抬升地下水位;(2分)地下水通过河道两侧断层 处的通道,溢出地表。(2分)
    (3)影响:造成下游地下水位上升。(2分)理由:该段硬 化河道,减少了出山口区河水下渗,加大了向下游的径
    流量;(2分)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2分)
    解析 (1)沙丘的成因主要从沙源条件、动力作用、阻挡 作用等方面分析。由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环境 可知,布赫特山以西地区冲积平原广布,细粒碎屑物质 丰富,为其提供沙源(注意要区分河沙和风沙,河沙不得 分);该地处于盛行西风带,西风为其提供动力搬运沙 土;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风力挟带沉 积物不断堆积在山前。
    (2)由图可知,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质构造为向斜,有 利于冲洪积物堆积;且发生断裂并向下凹陷,增加了冲 洪积物堆积厚度,因此地下含水层明显增厚;南部的德 南隆起阻挡该区域地下水的水平运动,抬升了其地下水
    位,当地下水位上升至河道南侧断层处,则会通过断层 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3)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主要从改变 下渗作用进行分析。由于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使 得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下渗量减少,下游的径流量增
    加,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从而导致地下水位抬升。
    【2023 江苏,23(2)(3),14分】某地规划的铁路穿过 一冲积扇。下图为“某地地形及规划铁路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冲积扇的主要地貌特征,并从 物质来源、动力机制等角度简析冲积扇的形
    成条件。(8分)
    (2)从地貌角度,分析图中冲积扇区域建设
    铁路面临的不利条件。(6分)
    23答案 (1)主要地貌特征:呈扇状;扇顶高,扇缘低(中间高,两 侧低);扇面发育沟谷,地势起伏大;沉积物由扇顶到扇 缘逐渐变细。
    形成条件:上游有丰富的碎屑物质,提供物质来源;河流 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泥沙大量堆积;扇面受流水侵蚀, 形成沟谷;存在较宽的地形平台,利于沉积物堆积。
    (2)地势起伏大,不利于施工;存在山洪风险,威胁铁路 安全;地基物质松散,不利于建设。
    解析 (1) 冲积扇呈扇形;地势自扇顶到 扇缘逐渐降低;该冲积扇上有多个河谷存在,地势起伏 较大;沉积物颗粒大小自扇顶到扇缘逐渐变细;当河流 流经山区,流速较快,搬运能力较强,河流挟带大量上游 的泥沙,成为冲积扇物质来源;当河流流出出山口,河流 流速降低,挟带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当地河流较多,冲 积扇遭受流水侵蚀,扇面上形成河谷;冲积扇地势整体 较为平缓,形成良好的沉积环境。(2)该冲积扇有多个 河谷发育,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施工;地处山区,且河 流较多,山洪爆发可能性大,影响铁路安全;冲积扇沉积 物较松散,不利于铁路路基施工。
    83.(2022海南,16,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雷州半岛龙门河流域的河床上,分布着一种火山凝灰岩河流壶穴(图1)。火山凝灰岩是由火山灰及火山碎屑物质等形成的岩石,往往夹杂着火山弹。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性质差异,在流水作用下,河床上形成深浅不一的壶穴。图2示意该地河流壶穴形成过程。
    图1
    图2
    描述该地河流壶穴的形成过程。
    83.答案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与火山碎屑物质形成含有火山弹的火山凝灰岩,并覆盖河床;流水侵蚀导致河床面下降,火山弹出露河床面,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岩性差异,流水受到火山弹阻挡,在火山弹迎水面侵蚀围岩形成刻槽;流水侵蚀导致刻槽逐渐扩大变深,并扩展到火山弹的四周,形成壶穴雏形;随侵蚀发展,凹坑变深,在漩涡水流产生的搬运作用下,火山弹完全脱离围岩并被河床面流水带走;流水挟带砾石对凹坑进一步磨蚀,从而形成口小肚大的典型壶穴。
    解析 河流壶穴是流水侵蚀河床基岩形成的地貌。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早期龙门河流域发生过火山喷发,形成含有火山弹的火山凝灰岩覆盖于河床之上。在流水侵蚀作用下,河床面不断下降,埋藏在岩层里的火山弹出露于河床面,由于火山弹与围岩的岩性不同,河流经过出露的火山弹时,受到火山弹阻挡,在其迎水面侵蚀围岩形成刻槽。伴随流水侵蚀扩展到火山弹的四周,刻槽逐渐扩大变深,形成壶穴的雏形。随着侵蚀的发展,火山弹与围岩的接触面越来越小,直到火山弹完全脱离围岩并被流水冲走,留下一个凹坑。流水在凹坑里产生急流漩涡,急速旋转的水流挟带砂砾对凹坑继续磨蚀,从而形成口小肚大的典型壶穴。
    思维拓展
    壶穴的发育条件:一是岩性,基岩中夹带不同性质的物质或节理、裂缝发育有利于壶穴形成;二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处,流水挟带砂砾容易产生磨蚀作用;此外,风化作用也促进壶穴向深、向宽方向发展。
    84.(2021湖南,19,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图1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图2示意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图1
    图2
    (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6分)
    (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4分)
    (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84.答案(1)流速变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加快,长江加剧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长江河道继续南迁,流速减慢,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使此段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
    (2)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进流更有利。
    (3)赞同。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
    不赞同。长江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淤进,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近。
    命题意图本题以长江中游关洲岛地层沉积状况,南北河道变迁和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为命题情境,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河流侵蚀与沉积作用)等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体现了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审题指导(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该河段位于三峡坝址下游;沉积物颗粒由下到上是细—粗—细,反映河流流速的变化历程是慢—快—慢;从图中获取信息: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名称和河流凹凸岸,再结合车阳河汇入长江河道的入口处变化分析河道变化过程。
    (2)解题关键是解读图中信息,以20 000m3/s为界,大于20 000m3/s时,北河道分流多;小于20 000m3/s时,南河道分流多。
    (3)解题关键是预测未来河流流量的变化,进而推测未来该段河流以哪种外力作用为主。提取文字信息“河流南岸为石质、北岸为土质”。
    解题思路(1)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与河流流量和流速有关。沉积物颗粒大小反映河流流速的快慢,由于沉积物颗粒由下到上是细—粗—细,因此河流流速是慢—快—慢。单一河道时期南岸是河漫滩,河流流速较慢;随着流速加快,南岸侵蚀加剧,夺车阳河下游东流,加之水量增大,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随着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作用显著,浅滩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使河道分汊,形成双分汊型河道。
    知识归纳 流水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流速密切相关。流速越快,搬运物体的重量越大,反之越小。流速越快,沉积物颗粒越大;流速越慢,沉积物颗粒越小。流速快、流量大,侵蚀作用强烈;流速慢、流量小,沉积作用显著。
    (2)流量大时北河道分流多,反映北河道河床浅、海拔高,也可能是北河道宽,南河道窄。流量小时南河道分流多,反映南河道河床深、海拔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岸为堆积河岸,是凸岸,较缓,南岸为侵蚀河岸,是凹岸,较陡。
    (3)关洲岛的形成与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有关。关洲岛相对北移也要从河流的侵蚀与沉积作用角度考虑,而沉积和侵蚀作用与河流流量和流速有关,归根结底应该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入手解题。此外,河岸的组成物质是否抗侵蚀也要考虑。
    易错警示 要结合河流两岸的组成物质和河流流量、流速变化进行分析。
    85. (2021福建,19,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下图)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1)分析当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演变的原因。(6分)
    (2)推测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8分)
    (3)有学者预测恒河三角洲未来萎缩,分析该预测成立的条件。(6分)
    85.答案 (1)前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水入侵),原下切河谷被淹,形成河口湾;当今河口处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泥沙易淤积;后期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输沙量大,泥沙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2)变弱。理由:地壳相对稳定,说明恒河流域面积基本不变,河流落差基本不变,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基本不变;输沙能力锐减,说明径流量变小,降水量变小,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量变小。
    (3)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西南季风变弱使恒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生态退耕、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河流含沙量减少,输沙量减少;沉积速率小于侵蚀速率;地壳下降,且下降速率快于泥沙淤积速率。
    命题意图本题以恒河流域入海口附近地貌演变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河流地貌演变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1)审题指导本题为河流地貌演变过程原因分析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清楚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演变过程中,海平面上升导致河流作用形式由以侵蚀作用为主变为以沉积作用为主。
    解题思路首先审题,提取关键信息“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推知海水入侵导致河口段水位上涨,下切河谷因被淹没,落差减小,演变成河口湾;当演变成河口湾后,流水作用也相应地表现为以沉积作用为主;结合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说明输沙量变大,大量泥沙沉积使河口湾处的水位差进一步缩小,流速变慢,沉积作用越发明显,河口湾逐渐演变成三角洲。
    (2)审题指导本题难度较大,需要很强的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调运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节点(距今约1.1万年),抓住关键事件变化趋势(输沙量达到顶峰),厘清河流输沙量与径流量、径流量与流域降水量、降水量与西南季风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路图示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表现为从印度洋上吹来的西南季风,当西南季风强时,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输沙量也大,当西南季风弱时,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输沙量也小。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说明河流径流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此后输沙量和河流径流量下降。联系径流量与降水量、降水量与季风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西南季风强度变弱。
    (3)审题指导本题难度很大,综合性很强,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很紧密。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三角洲面积扩大或缩小的因素: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河流的水文特征(径流量的大小、含沙量的大小、流速的快慢)、人类活动、地壳变化和气候变化等。需要厘清区域降水量与河流径流量、输沙量、沉积作用的关系,地壳变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输沙量、沉积作用的影响等。建议采取逆向思维法倒推。
    解题思路提取材料已知信息“气候变暖”“地壳相对稳定”,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影响三角洲形成的因素进行预测。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海平面上升会使三角洲因被淹没而面积减小。西南季风变弱会导致恒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生态退耕、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会使河流含沙量减少,输沙量减少,从而导致三角洲泥沙沉积速率小于侵蚀速率,使河口处泥沙沉积减少,导致三角洲萎缩。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详见下图:
    86.(2021全国甲,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8分)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8分)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8分)
    86.答案 (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
    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命题意图本题以祁连山西段某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生长、山坡表面覆盖物以及附近的气象资料等自然要素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和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与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1)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要获取图中的信息,即根据图例明确不同的覆盖物分布位置;二是根据设问要求明确比较的部位是冲积扇和山坡;三是明确比较的内容是砾石(沙砾、角砾)。
    解题思路根据设问要求可知需要比较的部位是冲积扇和山坡,比较的主要内容是其上覆盖的砾石;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砾石主要有沙砾和角砾,而角砾主要分布在山坡上,沙砾主要分布在冲积扇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砾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应为流水作用所致;而角砾分选较差,磨圆度也差,应为重力或冰川作用所致。
    (2)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题中的信息进行有机整合,明确山坡堆积物以角砾为主,但其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在此基础上推测沙和粉沙物质的来源。
    解题思路题中信息表明山坡堆积物以角砾为主,但其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沙和粉沙物质由于颗粒比较细小,容易被风力搬运;题中信息还表明降水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大风,由此可以推断冬春季比较干燥,地表物质容易启动,所以山坡表层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是地表物质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沿山坡爬升,随着风力减弱沙和粉沙物质沉积所致。
    (3)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明确比较的部位是冲积平原、山坡和冲积扇,落点是冲积平原;二是比较的内容是水分条件,要注意结合水循环的相关知识点分析。
    解题思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冲积平原比冲积扇地势低,流水易在此汇集;冲积平原地表覆盖物颗粒细小,能有效减弱蒸发;冲积平原土层厚,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有利于蓄水。
    87.(2020课标Ⅰ,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分)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分)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6分)
    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解析 第(1)题,考查外力(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注重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这一关键能力;回答问题时,注意“动态性词语”的规范使用,渗透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据图文信息可知,台地形成之初是平坦的地形单元;流水侵蚀作用会使平坦的台地变得高低不平,起伏加大,面积缩小。
    第(2)题,判断岩石(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判断理由,注重考查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这一关键能力,强调结论(先后顺序)与理由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即基于地理事实(尖顶山、平顶山、台地的地貌特征)逆向推理,判断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渗透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台地是岩浆喷出冷凝后形成的平坦、完整的地形单元,而且是多次喷发而成(构成台地、平顶山和尖顶山的岩石形成于不同时期);后由于外力侵蚀、风化等作用,“破坏”平坦、完整的地形单元。根据外力作用对平坦地形单元的破坏程度,判断其形成时间的早晚,侵蚀程度最强,说明其受侵蚀的时间最长,形成的时间最早。第(3)题,考查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由材料可知,构成台地、平顶山和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于不同的喷发时期,说明该地区火山活动频繁;由台地、平顶山和尖顶山的地貌形态可判断,早期的玄武岩台地在外力长时间的侵蚀作用下,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成为山体,后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将以前的山体全部覆盖,只能在地势较低处(被侵蚀的地方等)冷凝形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88.[2020课标Ⅱ,37(3)(4),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6分)
    (2)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8分)
    答案 (1)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2)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解析 (1)由材料“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结合图可知该区域位于金沙江地区。调动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属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一方面由于谷地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出露的岩层多,使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另一方面图中河流较多,河谷地带都可能会有金矿出露,因此本区域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较大。
    (2)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设问中心词是“地质作用过程”,条件限定词是“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这种转变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差异,一方面是金矿石(较大)变为沙金(较小),另一方面是出露的金矿石的位置与沙金的位置差异。由材料可知,沙金为河床沉积物中的金,因此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回答比较大的金矿石经过外力风化、侵蚀等作用,破碎后进入金沙江之中,然后经金沙江流水搬运和磨蚀作用,使矿石进一步破碎,最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金沙江河谷中沉积而形成沙金。
    89.(2019课标Ⅲ,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
    答案 (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 本题以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地区的某河河面宽度变化与河水深度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河道宽度及河水深度的原因,即河流地貌的成因;考查了地理学科四大能力;凸显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探究的观念。
    (1)河道宽度主要受制于地形地质条件。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可以结合材料从内陆高山、河岸直立、岩性单一、河流下切等方面分析。
    (2)图示4—6月河水深度变化,表现为水位升高、河床变深,即河水深度增加,则可从河水向下侵蚀加强、补给水量增加角度分析。
    (3)8月份河床淤积、河底抬升主要从河水含沙量大及流速降低来分析。
    失分警示 对第(1)题影响河面宽度的地形地质条件考虑不清,本题易失分;第(2)(3)题都要求“分析”原因,需要结合材料说清因果关系,学生在表述时容易按条目作答,导致失分。
    90.(2013海南单科,22,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下图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下图右侧照片)。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答案 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
    解析 本题考查流水的侵蚀作用。由图文资料可知,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侵蚀强烈,桥墩易被冲毁。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受到的冲蚀作用小,残桥得以保存至今。关键是从河流的流向,分清左、右河岸,然后从河谷特征区分凹岸、凸岸。
    考点三 岩石圈物质循环
    (2023浙江6月选考,3—4,4分)下图为广东某 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 红色地层。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
    高控制。完成下面两题。
    ( )
    1.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
    A.砂砾岩 B.石灰岩
    C.石英岩 D.花岗岩
    A] 由图可知,该地貌景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 于沉积岩。砂砾岩是陆相沉积形成的沉积岩,故选 A。 石灰岩虽然是沉积岩,但石灰岩大多为灰白色,B 错。 石英岩是变质岩,花岗岩是岩浆岩(侵入岩),不具有层
    理构造,C、D 错。
    2.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为 ( )
    A.冷湿 B. 暖湿 C.冷干 D. 暖干
    D] 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和副高影响,信风 一般偏干燥,副高控制下的地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气 候干旱,且当地纬度较低,这说明当时的气候特征是暖
    干,故选D。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21北京,5,3分)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4.(2021北京,6,3分)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
    A. B. C. D.
    .DC命题意图 本题组以地层的剖面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质地貌的演化过程;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1.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图中的信息,明确岩石的性质,并通过其形态的变化推断其演化过程。
    解题思路 花岗岩在形成时伴随高温高压的环境,在其周边会形成变质岩,且花岗岩顶部较为平坦,如丁图所示;随着表层变质岩不断被侵蚀,花岗岩裸露出来,接受外力侵蚀,顶部逐渐凹凸不平,变质岩岩层也越来越薄; 随后在左侧出现断层,断层下沉处由于地势低,接受沉积。所以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丁乙丙甲,选D。
    解题思路 甲图中,先发生断层,断层左侧由于相对下沉,接受沉积。故形成最晚的是发生断层后在低处沉积的松散沉积物,选C。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2020课标Ⅲ,7,4分)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D 按照沉积的规律,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②形成的比④晚; ①处断层线通过④所在岩层,但没有通过②所在岩层,故①形成的时间早于②晚于④;③为堆积于②表层的喷出性岩浆岩,其形成应晚于②;故①②③④中形成最早的是④。
    6.(2020课标Ⅲ,8,4分)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答案 C 砂砾石层的下界相对平坦,说明该区域地壳运动稳定,但砂砾石层的下界面有明显岩层缺失痕迹,可能是岩层遭受侵蚀。
    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丹霞山
    7.(2020天津,4,3分)形成上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答案 D 由景观图可以看出该地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广东省降水丰富,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山体陡峻,存在垂直裂隙,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这一特殊地貌。该处地貌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多“顶平、身陡、麓缓”的红层砂岩山体。
    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下题。
    8.(2019海南单科,15,3分)该钻井深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 )

    A.侵入岩B.喷出岩
    C.变质岩D.沉积岩
    答案 D 该钻井钻探目的是勘探油气资源,深达8 588米,说明油气储存在此深度内;油气等化石燃料储存在沉积岩中,故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沉积岩。
    某中学背山面河。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完成下面两题。
    9.(2018浙江4月选考,22,2分)4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D 页岩一般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且颗粒较细小,与①相符;砂砾岩颗粒物粗大、大小不一,与③相符;花岗岩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化石,也没有层理构造,且物质颗粒较粗大,与④相符;石灰岩为海相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与②相符。故D正确。
    10.(2018浙江4月选考,23,2分)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 )
    A.岩浆侵入
    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
    C.岩浆喷出
    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答案 D 河床中捡来的岩石标本,受河水侵蚀作用,一般外观较圆;而从基岩上打下的岩石标本,一般外观棱角分明;结合4块岩石标本的外观,可判断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是①和③,结合上题分析,可判断为页岩和砂砾岩,均为陆地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故D正确。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1.(2018北京文综,4,4分)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 C 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物质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项错误;读图可知,甲在丙之后,断层在丙之前,故甲在断层之后,B项错误;乙在岩浆岩附近,高温高压下易变质,C项正确;溶洞景观由流水溶蚀作用造成,D项错误。
    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12.(2015天津文综,3,4分)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答案 C 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到达河滩泥沙中。那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后,该矿物通过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流水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C项正确。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13.(2013上海单科,5,2分)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答案 C 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变质成大理岩。①过程代表变质作用,则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12.(2013上海单科,6,2分)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B.③C.④D.⑤
    答案 C 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分离边界处喷发形成海岭。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因为岩浆活动形成。图中④表示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
    考点四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地质灾害
    (2023福建,15—16,6分)泥石流爆发后,部分物 质冲出沟口,沟内残留物质会影响下一次泥石 流的冲出量。图1 示意某条沟及沟口景观。 该沟于2013年、2019年和2020年爆发了泥石 流,沟口冲出量分别为11.50万m³、11.91万m³ 和11.04万 m³。 引发这三次泥石流的降雨量 依次下降。图2示意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的堆
    积体。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1.2013年与2019年沟内物质量相近,但2013
    年泥石流冲出量较少,主要原因是2013年
    泥石流爆发前 ( )
    A.沟道弯曲度较小 B.降雨冲刷较强
    C.沟内的空间较大 D. 土壤水分较少
    C 由材料“泥石流爆发后,部分物质冲出沟口,沟 内残留物质会影响下一次泥石流的冲出量”可知,2013 年泥石流爆发后有部分物质残留沟内成为2019年泥石 流爆发的物源。结合“沟口冲出量=物源量-沟内残留 量”,在物源量相同的情况下,沟内空间大,蓄积于沟内 的物质较多,则冲出沟口的物质较少,C 选项正确。沟 道弯曲度较小,则沟内空间较小,促使沟内物质冲出较 多,A选项错误。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降水越多, 水动力越强,泥石流爆发规模越大,冲出沟口物质应越 多,B选项错误。土壤水分是影响物源量的因素,根据 材料“引发这三次泥石流的降雨量依次下降”及题干 “2013年与2019年沟内物质量相近”推测泥石流冲出
    量与爆发前土壤水分无关,D选项错误。
    2.图 2 中 PQ 线示意的堆积体剖面结构最可
    能是
    A] 首先,根据两图中沟口与公路的相对位置和公路 的弯曲形态,判断Q 侧在东,P 侧在西。其次,通过比较 不同年份堆积体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比较 PQ沿线,不同年份堆积体界线Q 侧密、P 侧疏,可知不 同年份堆积体水平距离Q 侧较窄、P 侧较宽。比较沟口 冲出量,三个年份的冲出量相当,但在堆积体上的覆盖 面积2020年>2019年>2013年,说明三个年份堆积物的厚度比较是2020年<2019年<2013年。故A 选项正确。
    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 (2022广东,3,3分)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D 对比原始河床纵剖面可知,现状河床纵剖面总体海拔高,具有相对淤积的特征,对比横纵坐标数值,可判断当地地势较陡,易发生滑坡、泥石流,造成河流的堵塞,形成阶梯状河床;由图可以看出该河段并不是很长,不会出现明显地质构造的差异;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形成河流阶地,分布于河谷的谷坡之上,而从图中的河床纵剖面形态,无法得出河谷谷坡状况。
    知识拓展
    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垂直运动;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代越早。
    4. (2022广东, 4,3分)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A 由图示可以看出,第Ⅱ段的河床位于该河段的下游,地势起伏较小,泥沙沉积作用显著;且纵剖面①②③河床不断抬升,应该是泥沙逐渐沉积的结果,故该段河床淤积大于侵蚀。
    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20山东,1,3分)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
    A.由北向南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
    答案 C 根据图中古堰塞湖位置与形态可知,该河流大致自北向南流,因此图中区域地势应为东西两侧较高,中间低。再根据河道西侧的冲沟走向基本与滑坡体一致可知,滑坡体来自西侧,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自西北向东南,滑坡体跨越河道后在其东侧堆积,并掩埋了原有的河流阶地,因此C项正确。
    6.(2020山东,2,3分)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
    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
    答案 D 结合上题可知,未发生滑坡前,河道位于③;发生滑坡时,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滑动,在其前缘掩埋了东侧的河流阶地②;由于河道被阻塞,滑坡体北侧河段水位不断上升,形成堰塞湖①;堰塞湖水位超过滑坡体高度,河水外泄,冲刷滑坡体形成新河道④。故图中地理事象形成的顺序为古河道—发生滑坡—掩埋阶地—形成堰塞湖—泄流—形成新的河道,正确的顺序是③②①④,D项正确。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下图,完成下面三题。
    7.(2014重庆文综,5,4分)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答案 B 本题用柱状图和折线图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份降水最多,滑坡频率也最高,冬季降水少,滑坡频率也低,故B项正确。
    8.(2014重庆文综,6,4分)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B.流速加大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地质灾害成因的分析。三峡库区蓄水后,大大抬高了库区的水位,使库区水位涨落幅度增大,流速减小。类似于海岸侵蚀,大型水库的波浪较大,湖水对库岸的侵蚀较为明显。当库区水位不断涨落时,不同高度的库岸都会遭受湖水的侵蚀和破坏,库岸趋于不稳定,进而增加滑坡发生的概率。而流速减小,水位稳定不会增加库岸滑坡发生的概率,甚至可能减少滑坡发生的概率。
    9.(2014重庆文综,7,4分)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A.水生植物增加B.水体富营养化
    C.鱼的种类增加D.水面面积扩大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渔业资源的分析能力。渔业资源丰歉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生存空间即水面面积状况;二是食物即浮游生物的多少;三是鱼的种类多少。结合材料知水库蓄水主要改变的是鱼类的生存空间,即水面面积。
    图甲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乙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以下两题。
    图甲 图乙
    10.(2011天津文综,8,4分)发生图甲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
    A.突发地震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D.地表堆积物较多
    答案 B 图示两种地质灾害为滑坡、泥石流。两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共同条件是坡度较大的山地。故B正确。A项只是滑坡发生的原因之一;C、D两项为泥石流产生的条件之一。
    11.(2011天津文综,9,4分)图乙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甲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
    A.aB.bC.cD.d
    答案 B 若要满足阳光射入时间最长、受地质灾害威胁最小,该点应该地势高且平坦向阳,符合该条件的是b处。故B正确。a处虽海拔高但位于山谷内。故A错。c、d处地势低。故C、D错。
    12.(2023山东,16,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2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6分)
    (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案(1)海口河疏浚工程使滇池水位降低,湖岸湖盆裸露,承接河流上游挟带的泥沙,为滨湖地带三角洲的发育提供了基础;随着人口的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减少,侵蚀加剧,致使河流挟带到下游的泥沙量增多,为下游三角洲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开挖
    沟渠使得柴河干流水量分散,水的动能减弱,利于河流挟带的泥沙就近沉积,从而加速了三角洲的成长。(每点2 分)
    (2)B 区域位于三角洲上部,明代大量移民主要分布于三角洲上部,随着三角洲面积的拓展,聚落开始在三角洲下部分布,因此与A 区域相比,B 区域移民最先到达,定居历史悠久;明代,三角洲上部移民迁入,长期种植水稻形成肥沃的水稻土,与A 区域相比,B 区域土壤肥沃,
    农业发达;滇池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滇池水位季节变化大,与A 区域相比,B 区域距离滇池较远,不易受到洪水威胁。(每点2 分)
    解析(1)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材料“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可知,海口河疏浚工程使滇池水位降低,使得低浅的湖盆裸露,可以更好地承接河流上游挟带的泥沙,使之沉积下来,为滨湖地带三角洲的发育提供了基础;由材料“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可知,伴随着人口的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减少,侵蚀加剧,致使河流挟带到下游的泥沙量增多,为下游三角洲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由材料“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可知,人们开挖沟渠,引河水进行灌溉,这些人工开挖的沟渠,使得柴河干流水量分散,河水的动能减弱,利于河流挟带的
    泥沙就近沉积,从而加速了三角洲的成长。(2)古代聚落分布的密度受到土地开发程度和土壤肥力、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明代,大量移民主要分布于三角洲上部,随着三角洲面积的拓展,聚落开始在三角洲下部分布,因此与A 区域相比,B 区域移民最先到达,定居历史悠久;明代,三角洲上部移民迁入,长期种植水稻形成肥沃的适宜耕作的水稻土,A 区域位于三角洲末端,为滩涂沙地,土壤肥力较低;滇池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滇池水位季节变化大,B 区域距离滇池较远,不易受到洪水威胁。
    13.[2023海南,19(3),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材料二 菲律宾(图2)每年都要遭遇大约20次台风,莱特岛是菲律宾遭受台风和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2006年2月,当地连续两周暴雨,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
    据材料二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参考答案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多发,气象灾害多发;气象灾害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每点3分,共6分)
    解析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类活动会诱发自然灾害,如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异常;气象灾害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都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
    14.[2023湖北,18(1),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绵(竹)茂(县)公路属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动工,2022年12月27日建成通车。公路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沿绵远河上行,与茂北公路相接,全长56公里。沿线穿越龙门山4条断裂带,岩石破碎,暴雨多发,地质灾害频繁,河道演变剧烈,水文条件复杂,给项目选线、设计和施工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图1示意绵茂公路位置,图2示意绵茂公路局部景观。
    分析震后绵茂公路沿线河床发生的变化及形成原因。
    12.参考答案 (1) 河床抬高、加宽,河床起伏加大,河床变弯,比降整体减小。(每点2 分,任答3 点得6 分)
    原因:震后,由于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的发生,各类物质堆积于河道两岸和河床,在局部河段形成堰塞湖;河床抬高、加宽,河床堆积物增多,起伏加大,比降整体减小;由于河道两岸山体的垮塌,这些垮塌物堆积于两岸和河床,挤压河道,使河床变弯。(每点2 分,任答3 点得6 分)
    解析 由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绵茂公路沿线落差大,因此河流流速较快,以下切作用为主;震后,由于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的发生,各类物质堆积于河道两岸和河床,在部分河段形成堰塞湖;随着河床抬高、加宽,河床堆积物增多,河床起伏加大,比降整体减小;由于河道两岸山体的垮塌,堆积于两岸和河床的垮塌物挤压河道,使河段变得弯曲,使河床在平面上呈现出与震前明显不同的走势。
    15. (2021山东,18,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图10),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4分)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6分)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6分)
    13.答案(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风化碎屑物;崩滑体堆积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了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速度。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冰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命题意图本题以海巴洛沟流域的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泥石流发生条件、发展过程及其危害,侧重对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能力、论证与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蕴含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与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1)解题思路 分析图文材料可知,海巴洛沟流域内地势差异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因此多种外力作用同时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来源。在沟道上游地区,冰川运动挟带、搬运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冰川消退后,在高海拔的沟道内堆积形成冰碛物;在高寒地带,沟道岸坡的裸露岩石因冻融作用受到破坏,产生大量的风化碎屑物;沟谷两岸受地质构造等产生的崩滑体也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流域内断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形成断层破碎物。
    (2)审题指导 依据等高线判读地形,从泥石流发生过程分析上下游不同沟道地貌特征及其对泥石流的影响。
    解题思路AB段等高线密集且数值较大,地处沟道上游的峰脊区,海拔最高,沟谷坡度大,重力作用显著,易发生山体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因此其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和充足的水动力条件。BC段等高线相对稀疏,属于宽谷区,地势较缓,因此沟道内堆积物较多,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基础。CD段地处沟道下游地区,属于窄谷区,河谷顺直深长,落差较大,为泥石流形成提供快速通道。
    (3)审题指导 泥石流发生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被状况等。
    解题思路海巴洛沟流域内构造运动强烈,断层发育,岩石破碎,崩塌、滑坡多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物质基础丰富;流域内降水充足且强度大,加上冰川融水大量汇聚,因此水源充足;由于流域内山高沟深、地形陡峻,因此该处泥石流发展、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极强;加上地势起伏大,导致下游难以及时察觉,泥石流隐蔽性较强。由此推知,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危害严重。
    知识归纳 滑坡与泥石流成因的异同点
    滑坡是岩体土块顺坡“滑动”,泥石流是泥沙洪流沿沟“流动”。因此两者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移动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两者发生的基本因素有明显不同,滑坡发生需要的基本因素是: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②软弱面的存在;③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而泥石流发生需要的三个因素是:①充足的水;②足够的堆积物;③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16.[2020天津,17(4),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贵州省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岩溶地貌广布,旅游开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图Ⅰ 贵州省及周边地区地形图
    图Ⅱ 贵州省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

    图Ⅲ 贵州省年降水量分布图
    说明川、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的自然条件。
    答案 山地坡度较大(相对高差大);年降水量较大;地表多碎屑物。
    解析 泥石流多发生于山区降水丰富的陡坡地区。川、黔、滇三省交界地区,山高谷深,坡度大;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易诱发泥石流。同时,该地区受内外力作用明显,岩石破碎,风化、侵蚀作用强,多碎屑物质,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17.(2016课标Ⅰ,43,10分)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答案 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冰川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可从物质条件(松散堆积物)、水源条件(大量的水)、沟谷的坡度三方面回答。
    18.(2015海南单科,25,10分)阿卜巴利克是阿富汗东北部山区的一个贫穷村落,居民大多住在土坯房中。2014年5月2日的一场暴雨触发了山体滑坡,摧毁了山下的村庄。1小时后滑坡再次发生,掩埋了自发前来救援的村民。此次灾害共造成2 700多人死亡。下图为灾害发生后的实景照片。
    分析阿卜巴利克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
    答案 地形坡度大,松散物质多,又遭强降水,导致滑坡强度(面积、体积)大;(3分)村庄人口多,位于不稳定山体下方,位置不当;(3分)土坯房屋不坚固、抗灾能力差,村民缺乏救灾常识;(2分)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专业救援人员和设备缺乏,救援能力差。(2分)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滑坡强度的影响因素,然后结合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分析回答。影响滑坡强度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岩性、地质构造、触发因素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建筑结构、社会经济密度、交通通达程度等。
    易错提醒 解答此题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审题不准。题目问题要求是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其实是要求考生回答影响自然灾害灾情的因素,而部分考生错误回答成滑坡产生的原因。
    19.(2014课标Ⅰ,43,10分)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答案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解析 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一般有滑坡和泥石流。结合材料中“断裂带”“地震”可知该地岩石破碎、岩体不稳;由等高线可知该地地势落差大;同时材料中告知地震后有多次降雨过程。据此组织语言表达即可。
    20.(2014课标Ⅱ,43,10分)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答案 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4分)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3分)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分布特点时,根据坐标图先总述,再说出集中月份和最多月份;6月地质灾害次数多,7月少,是因为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受雨带影响,降水多,而7月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21.(2014海南单科,25,10分)初春气温迅速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等。
    下图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 500~1 700毫米,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 000米,1月平均气温约4℃,公路西端海拔约3 000米。山地1 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答案 (公路北侧)山高(坡度大,高差数百米到千米以上)坡长,且土层深厚、含水量大(降水量大、雨日多、有植被保护);冬季气温低于0℃,土层冻结,有积雪;初春升温快,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
    解析 从泥流发生条件并结合图文信息来分析:土源丰富(土层深厚)、坡度大(公路北侧山地海拔较高且坡长)、水源丰富(初春,气温回升快,山上积雪和冻土层快速融化)等。
    22.(2013海南单科,26,10分)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下图示意洪泽湖及相关水系的分布。
    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以及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答案 成因: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的泥沙量大;(2分)洪泽湖湖面宽广,水流流速极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2分)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2分)
    关系:(淮河干流直接进入洪泽湖,)“悬湖”抬高上游河流水位,使上游河流排水不畅,加重上游流域的洪涝灾害。(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文灾害。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 的原因可借鉴黄河下游“悬河”的成因。分析洪泽湖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应从湖泊和上游流域之间的水量注入与排泄去分析。
    23.(2012课标,43,10分)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图中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6分)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 (1)甲为地震。(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和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分布。根据图中两种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结合材料不难回答。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防御。回忆所学知识准确组织语言即可。
    24.(2011海南地理,25,10分)下图示意日本东北部(约38.8°—39.1°N,141.5°—142°E)沿海区域。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震级9.0级,震中38.1°N、142.6°E,震源深约20千米)引发巨大海啸,使甲地遭受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地此次海啸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 (本次地震震级大,震源较浅)甲地距离震中较近,海啸到达的时间短;位于外宽内窄的海湾的“顶部”,海啸向陆地方向推进时,受海湾形状影响,越向内侧浪越高(海啸波高越高),流速越快,冲击力越大(使海啸的巨大能量集中于更小的范围内释放),对甲地的破坏格外严重。
    解析 依据文字材料可知,甲地距离震中较近,受地震影响大;依据区域图资料可知,甲处于一个较大海湾的“顶部”,海湾形状使甲处受海湾影响大。
    25.(2011课标文综,43,10分)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答案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解析 崩塌、滑坡的原因不仅要考虑黄土本身特点及暴雨诱发等自然原因,还要考虑人工开挖等人为原因。
    (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三角洲的形成需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河流冲积物;二是受水盆地水深较浅,便于泥沙沉积;三是没有强大的波浪将河流冲积物带走。历次人工干预滇池水位的活动,使得原本低浅的湖盆逐渐裸露,承接河流上游挟带的泥沙,使之沉积下来,为滨湖地带三角洲的发育提供了基础。

    相关试卷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专题9产业区位因素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专题9产业区位因素练习含答案,共158页。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专题8乡村与城镇含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专题8乡村与城镇含练习含答案,共8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图2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甲型对应区域的功能最有可能是,地铁通常有助于提升城市活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含答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为,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图中甲处,图中,甲处海底宏观地形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