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堂总结,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情境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 地球在宇宙中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仪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重点)
4.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 地球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课堂总结】
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新课。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
结论
【情境导入】
导入一 联系生活经验导入:盛夏的夜晚,当我们在院子里或者广场上纳凉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都会看到些什么呢?
教师:那么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月球、流星、恒星、星云等等(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这些学生看到的天体)
导入二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播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导入三 教师展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教师: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教师: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绕转关系;二是在宇宙中,质量决定谁是中心。
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通过观看视频,为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提供感性素材。
师生交流
地球在宇宙中
多媒体展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图片,介绍这些天体的相关知识。
展示:天体系统图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2、图2-3)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地心说”与“日心说”。
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是有层次和结构的,最低级别的是地月系,最高级别的是总星系,同时人们认识宇宙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
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自主学习
地球的形状
教师出示导学问题: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认识?
2.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学生思考,并明确结论。
1.“盖天说” “浑天说”等。
2.麦哲伦环球航行;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轮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月食时,地球的影子;地球的卫星照片。
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
结论
视频体验
播放《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视频,学生观看:思考: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谈体会: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通过分析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秘密的热情。
实验操作
教师做小实验:拿出纸做的小船,在平面上和弧面上做对比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把纸船放水平桌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2.把书卷成“拱桥形”,让纸船从“拱桥”的一侧驶向另一侧,看船的部位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受到启发回答:
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例如:海边观船、登高望远、月食现象等。
通过学习,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要学会观察和思考。
视频研学
播放《地球的形状》视频,学生思考。
问题导学:结合视频内容分析,地球真实的形状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总结。
总结: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及时总结,明确地球的形状。
自主学习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模型
问题导学: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的大小该如何表达?
结论:
地球表面积约 5.1亿千米2,
平均半径约 6 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
初步接触地球仪,帮助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为下一节学习做了引导。
开眼界
播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古人对地球的测量》视频,学生思考。
结论:
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计算中心角度及其对应的距离来计算地球上最大的圆圈的长度。
结合古人计算地球大小的方法,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地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
尝试认识
展示地球仪模型:学生观察并总结。
结论:
1.支架
2.地轴、北极、南极
3.赤道
4.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5.北极圈、南极圈。
通过实物观察,明确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为学习认识经纬网和地球的运动做好准备。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
结论
追问与思考
问题: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然而地球仪却做成了一个正球体,分析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仅仅21千米,在偌大的地球上这个差别是看不出来的。在日常学习中,我们仍然把地球看作是一个正球体。
通过观察对比、画图求证,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也是地理学习的基本要求。
构建与梳理
构建思维导图:
方法导图: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在方法和知识两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归纳,从而提升地理素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章 地球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教案,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精品教案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章 地球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精品教案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