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三节 海陆变迁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三节 海陆变迁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课堂总结】
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新课。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
结论
【情境导入】
讲述故事,切入问题。让学生讲一讲“沧海桑田”的故事,从故事中引出海陆是否能够变迁的问题探究。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进一步验证海陆是在变化的。
讲故事、观看视频,能够化虚为实,化远为近。
观察与感悟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1.列举实例,解释下列现象。
● 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
【承转】这些地理现象都是漫长的变化的过程。但有些现象表现激烈,易被察觉。
2.火山与地震。
展示火山与地震图片,结合教材内容,找到火山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体会火山与地震产生的突然性,感受短时间内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展示填海造陆、开山采石的情景图片,感受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结论:
海洋→陆地,
陆地→海洋,
板块张裂拉伸,
板块碰撞挤压。
引导学生分析海变陆、陆变海的实例,从而感悟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引导学生对海陆变迁进行归类分析。
承转
地表形态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观察与思考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过程,结合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了解该假说创始人、基本内容。
发现:①谁提出来的?②基本内容?
1.20世纪初 魏格纳。
2.内容: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通过学生观察,结合阅读,启发学生讨论,大胆想象出大陆漂移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
结论
探索与发现
2.为大陆漂移假说寻求证据:
观察世界地图,你发现非洲的西岸和南美洲的东岸有什么奇妙的现象?
(1)分组完成“非洲与南美洲的拼合”活动,验证大陆漂移假说。
(2)展示图片: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图,分析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同纬度地带。
大陆漂移假说证据:
1.非洲的西岸和南美洲的东岸轮廓接近。
2.非洲的西岸和南美洲的东岸动物类似。
通过观察世界地图中非洲与南美洲的轮廓的吻合性,结合分析两岸动物的类似性,从而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思维拓展
总结补充:20世纪60年代以来,深海探测和大地精密测量等研究结果,都有力地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大西洋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扩张。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在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靠近。
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想象,勇于探索。
探究与思考
三、板块构造学说
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思考:
1.有哪六大板块组成?其名称与大洲之间有什么联系?
2.板块之间有哪两种运动?
3.结合教材内容,总结板块学说内容。
1.地球表面是由六大板块及若干小板块构成。
(除太平洋板块完全在太平洋上,其他板块都由几个大洲或大洋的一部分组成)
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引导学生探究板块的组成,强调六大板块的名称与大洲之间的关系、相邻两大板块运动方向的两种形式,在此基础上归纳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实验演示
小组活动:
1.观察动画演示:张裂作用的影响,然后进行案例分析:展示红海两侧板块的运动方向,判读红海的变化趋势。
2.取两本书演示板块的相向运动,观察得出板块相向运动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模拟板块运动:把橡皮泥粘贴在指定的泡沫板(板块模型)①②处,然后把泡沫板块用力挤压,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时,海洋缩小或形成山脉;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裂谷或海洋。
通过学生观察动画、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式及其产生的现象,并及时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来分析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联系。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
结论
学以致用:
①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
②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
③阿尔卑斯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结论:
①: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张裂作用。
②③:非洲板块、亚欧板块的挤压作用。
通过学生自主分析具体案例,掌握分析海洋、山脉形成的原因。
观察与发现
实验演示
四、火山与地震
指导学生阅读“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了解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及分布。
教师在图上叠加板块构造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分布之间的关系。
阅读教材第57页“火山之最”。
结论: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周围板块交界地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之间。
通过学生利用上一知识点掌握的技巧,去分析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漫画分析
展示教材第60页漫画:
判定地震发生时,哪些是正确的自我保护应急措施,讨论除了这些之外,还可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地震发生时,要注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地震发生时,我们正确的逃避方法,掌握逃生技巧。
构建与梳理
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节 天气与天气预报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讲授新课,课堂总结,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