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9: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案(含答案)+ 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共47张ppt).pptx
    • 学案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含答案).DOCX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共47张ppt)第1页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共47张ppt)第2页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共47张ppt)第3页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共47张ppt)第4页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共47张ppt)第5页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共47张ppt)第6页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共47张ppt)第7页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共47张ppt)第8页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含答案)第1页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含答案)第2页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9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含答案)第3页
    还剩3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9: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案(含答案)+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9: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案(含答案)+ 课件,文件包含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9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共47张pptpptx、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9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含答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并注意辨析其易混手法。2.掌握主要表达方式的特征与效果。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一、常见手法及效果1.比喻,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2.比拟,使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3.借代,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4.夸张,突出事物的某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怀,增强感染力。5.对偶,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鲜明,语言简练;内容上比较集中含蓄。
    6.排比,节奏鲜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7.反复,内容上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8.设问,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9.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10.用典,表达感情含蓄、言简意丰,使语言典雅。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强语言容量,表意含蓄、巧妙。12.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点,加强文章艺术效果和感染力。13.反语,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二、解题步骤1.明手法,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3.析效果(作用),指出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作用)。
    [教考衔接] 1.《虞美人》的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 这两句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水来比喻作者无穷无尽的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解析 词人用春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的愁绪,同时又呼应了之前的“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足见词人愁绪之深重、难以遏制。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写出了愁思绵绵不绝,表达了词人心中无尽的哀思。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草书歌陆 游倾家酿酒三千石,闲愁万斛酒不敌。今朝醉眼烂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此时驱尽胸中愁,槌床大叫狂堕帻。吴牋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注】 此诗作于1182年,诗人正谪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前四句写酒不敌愁,酒醉后,醉眼如岩下闪电,提笔欲奋笔疾书,四顾却突然感到茫茫天地如此狭窄,感慨颇深,此为作草书的感情酝酿阶段。B.吴地名纸、蜀地素帛,尚不足以让诗人快速书写,只好在高堂三丈墙壁之上尽情“挥扫”,这两句写得极妙,把诗人的豪迈狂放之情推向高潮。C.本诗风格含蓄而狂放,借醉后狂草来抒写愁思,“倾家酿酒”,痛饮万斛,借天之力“挥扫”,“槌床大叫”,“付与高堂”,“狂”字点睛,贯穿全诗。D.本诗表现了集爱国者、豪放诗人、书法家于一身的陆游的时代苦闷,艺术表现独具特色。
    解析 B.“尚不足以让诗人快速书写”错误,诗中“快人”不是“让诗人快速书写”,而是“快人心意”。“吴牋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是说吴地所产的名纸与蜀地所产的素帛,书写起来还不足以快人心意,只有在那高堂的三丈墙壁之上尽情“挥扫”,才能使人心情畅快,把诗人凭借草书驱愁之情抒发得淋漓酣畅。
    ★2.“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两句写尽草书之气势神韵,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解析 由题干可知,这两句是写草书的气势神韵,结合修辞分析效果的时候应凸显这一点。首先理解这两句的意思,然后结合修辞分析效果。“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这两句形容草书笔力遒劲,飞舞驰骤,像神龙战于野外,一片昏雾中还散发出血腥的气味,又像奇鬼摧摇着大山,连月亮也黯然无光。这两句将草书纵横飞舞的笔力、形态比作“神龙战野”“奇鬼摧山”,可见气势之盛、力道之足。而“昏雾腥”则使用通感,草书纵横飞舞是视觉所见,而“腥”是嗅觉所闻,用嗅觉来写视觉。“神龙战野”“奇鬼摧山”“太阴黑”,诗人用这些现实生活不可能出现的景象来形容草书之气势,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展现了作草书时的精神状态和所作草书的气势与神韵。
    答案 ①比喻新颖奇特,以“神龙战野”“奇鬼摧山”比喻草书纵横飞舞之笔力、形态,尤为形象入神。②“昏雾腥”运用通感,以嗅觉写视觉,增强了真实感。③运用夸张,奇鬼摧摇着大山,连月亮也黯然无光,与上句共同形成一种气氛,将草书的狂放神韵充分显示了出来,形神兼具。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的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一、描写方法1.按内容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2.按角度分:上下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俯仰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3.按参与感官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多种感官的结合。
    二、抒情方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与景;托物言志⇔情与物;用典抒情⇔情与事。三、解题步骤1.明技巧,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表达方式。2.释运用,结合诗句说明是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3.析效果(作用),分析这种表达方式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教考衔接] 2.辨别下面诗句的表达方式,并加以分析。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2)①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天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②借古讽今。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边练边悟]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题。破阵子陆 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3.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解析 题干先说明词作“表现词人闲适心情”,设问涉及“如何表现”,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具体抒情方式的掌握。考生要能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进行思考。通观全词,以直抒胸臆为主,直接表达词人闲居中“身闲心太平”的适意之情。具体而言,词人开篇言说志向,属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别过去;之后描写日常生活,在着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达了个人内心情绪。另外,“苔纸题句”的描写中着一“闲”字,也是闲适心情的直白表达。
    测 评 练 案(满分:5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小 溪李 纲【注】脉脉寒溪彻底明,临流聊复濯吾缨。风微静爱琉璃色,竹密遥闻环佩声。漾月下摇金潋滟,涵虚不动镜澄泓。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注】 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点明小溪清澈见底的特点,又以“寒”形容小溪,给人以冷寂之感。B.首联“濯吾缨”用典,既侧面写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对节操的坚守。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溪的“色”和“声”。D.颈联中“涵虚不动”一句以镜设喻,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错误,诗人以溪面的平静反衬诗人被罢免后内心不宁之情。
    ★2.有人说,本诗尾联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一句在写法上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赏析。(6分)
    解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意思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官后,外出游玩时所作。作者用“其境过清”直接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诗作者李纲,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诗作最后说“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意思是说自己是被贬官的可怜人难以滞留某地,羁旅漂泊并非因为这里的山溪之景过于凄清,诗人正话反说,借溪边冷清的山景,间接抒发自己不宜久留此地的感伤凄楚之情。
    答案 同:①两者都是借凄清的景色抒发被贬后的凄楚之情。异:②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外出游玩,通过描写“小石潭”周围凄清的景色,抒发了诗人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③本诗作者李纲力图革新内政,但多次遭罢免,尾联写自己不能长久停留与眼前景色无关,实则正话反说,表达了自己身为逐客,不宜久留冷清之地,怕勾起感伤凄楚之情。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9分)[甲]小松杜荀鹤①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乙]韩山书院新栽小松丘逢甲②出林鳞鬣尚参差,已觉干霄势崛奇。只恐庭阶留不得,万山风雨化龙时。【注】 ①杜荀鹤(846—904),唐朝诗人,他出身寒微,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②丘逢甲(1864—1912),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写此诗时任韩山书院主讲,致力于国民教育。
    3.对以上两首诗歌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第一句的“刺”字显示小松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写出小松锐不可当的发展势头。B.甲诗三、四句的“凌云”含义不同,前者指未长成的小松,后者指长成后的松树。C.乙诗第二句隐含着诗人热切期望能尽快培养出支撑大厦的栋梁之材的教育理想。D.乙诗第三、四句转入议论,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自身人格的塑造,也透露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解析 D.“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自身人格的塑造,也透露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恐怕这小小的庭院留不住生长的松树,总有一天它会突破丛林直上青云,在风雨群山中化龙而去。表达的是诗人对小松(学生)成长的期待,而非对自身人格的塑造。
    ★4.请从修辞角度,用简明的语言鉴赏甲乙两首诗歌。(6分)
    解析 甲诗把小松拟人,说“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四句把时人对待小松和大松的态度进行对比,借物喻人,写出因少有识才之人,以至于很多人才在还未成长之前如同小松一般被忽视摧残,以至于埋没。“凌云”是夸张手法,写出松树成长后的参天之势。
    乙诗用了借代手法,“鳞鬣”本指龙的鳞片和鬣毛,因松树皮一块块如同鳞甲,故用此来代指松树,同时借助其外形如龙鳞的特点,也写出了小松直冲云霄的气势;“万山风雨化龙时”运用了夸张、想象,想象松树将来有一天会在风雨万山之中如龙一般腾飞,寄寓作者对松树成长的无限期望。答案 甲诗:拟人手法,写小松即便埋没深草,也勇敢坚强地“刺”出头来,逐渐高于蓬蒿;对比手法,对比时人不识小松与成长为大松后才众口称赞的态度,表达对于人才被忽视埋没的惋惜;夸张手法,“凌云”写出了松树成长后高大挺拔的气势。乙诗:借代手法,以鳞鬣代指松树,形象地写出松树奇崛的外形与如龙般的气势;夸张手法,把松树成长想象成风雨化龙,流露出作者对小松未来成长的期待之情,寄寓作者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期望。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祭常山①回小猎苏 轼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 ,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②,白羽犹能效一挥。【注】 ①常山:在今诸城市南二十里。②西凉簿:官名,指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盖”“皂旗”写出狩猎队伍的气派,“出长围”写出狩猎阵势之大。B.马“跑空立”,鹰“掠地飞”,两个镜头侧面写出了狩猎场面的紧张。C.白云、青山、红叶色彩鲜明,烘托出诗人狩猎归来愉悦轻快的心情。D.本诗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代背景一样,所写的狩猎场景相似。解析 B.“两个镜头侧面写出了狩猎场面的紧张”错误,是正面描写。颔联转入猎射场面的描绘。此时广袤的围场内,呼鹰策马,箭镞纷飞,场景定然十分紧张热烈。诗人从全景之中,剪取出最英武的两个场面,加以精细描写。两个场面的主角分别为一马一鹰。
    ★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6分)
    解析 尾联大意为:圣朝若用知兵善战的书生为将,我还能摇动着白羽扇指挥三军!《祭常山回小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作者在黄茅冈一次习射会猎的情景。首联点题,勾画出了狩猎队伍的气派和场面。颔联是猎射场面的描绘。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尾联直接倾吐怀抱,一吐豪情。“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西凉簿”,官名,代指晋朝书生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苏轼生活的北宋时代,边患不时发生,苏轼直接抒情,抒发自己能像谢艾那样指挥作战,杀敌立功,一吐渴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尾联用典,以谢艾自许,说朝廷如果委以重任,定能挥兵败敌。答案 ①表达了作者渴望受到重用,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②用典,用谢艾自比,表示如果朝廷委以重任,自己定能发挥才能,为国效力。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淡黄柳姜 夔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 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即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7.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感世伤时的意味。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塞的情怀。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又来自“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D.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解析 D.“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有误,这是词人怕花落春去,更添伤春之愁,并非由“都是江南旧相识”引起。
    ★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6分)
    解析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一句,词人把柳色看作“旧相识”,其实是词人心中时刻惦念着江南旧乡,才会觉得似曾相识,这一句点出词人客居的思乡之愁。“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句,写词人在异乡感到的孤独寂寞,寒食节是祭祖节气,词人却只能在异乡度过,看看梨花春色虽美,却又担心它一落便是秋一般的寂寥,更添伤春之愁。“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一句,结合注释“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可见,此地当时已是边区,经常遭受战乱,故而城池空落,而词人全词描写“鹅黄嫩绿”“梨花”“燕燕”等饱含春天生机的景色,又融入了个人寂寥伤感的情绪,以乐景衬哀情,满含着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答案 ①词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词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词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五、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9~10题。(9分)建康层楼王 冕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江山如画知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城楼之高与在城上饮酒,而以“客恨饶”三字引起下文;足登耸楼,身处青霄,携酒环顾古都美景,不觉仇恨顿减。B.山川雄奇,美丽如画,千古英雄已逝,当今英雄未见,不能不令人向往有豪杰出来重整山河,只有清风明月可以聊慰自己内心的寂寥。C.江山如旧,人事已非。结尾以繁华流逝,红衰绿减,秋风萧瑟,令人心寒作结,更为作者怀古伤今之情添上了深深的愁情。D.“败红”“残绿”写出了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用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以景结情,使得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解析 A项,“不觉仇恨顿减”分析错误,诗句中说“客恨饶”,即为客恨多;首联意思是足登耸楼,身处青霄,携酒环顾古都美景,不觉遗恨无限,感慨万千。
    ★10.请结合全诗,对尾联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6分)
    解析 (1)设问。最后两句是说往日的繁华已荒芜在一片败花残绿之中,这残败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一问一答,怀古慨今,抒发昔胜今衰的感慨。(2)借代。“败红”和“残绿”,用事物的特点代替本体,“败红”代指残败的红花,“残绿”代指残败的绿叶。红衰绿减,更为作者怀古伤今之情添上了深深的愁痕。(3)对比。曾经的“六代繁华”和现在的“败红残绿野萧萧”形成鲜明的对比,繁华不可永驻,旧日胜迹已为花草所掩,诗中表现了对历史上兴亡的感叹。(4)以景结情(或以景句作结)。“败红”“残绿”写出了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用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以景结情,使得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江山如旧,人事已非。
    答案 ①运用设问手法。一问一答,用今日衰败之景来应答六朝之景的现状,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抒发怀古伤今之情。③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 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嗟”是叹息之声,贬谪分别时的痛苦不言而喻,置于句首,给全诗定下感情基调。B.首联“谪居”二字,照应了题目中的两个“贬”字,笔法轻灵自然,不着痕迹。C.中间两联从李、王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不舍。D.“圣代雨露”是古诗中的惯用语,尾联二句既有对友人的劝慰,又有悲观失落。解析 D项,“尾联……又有悲观失落”错误。“暂时分手莫踌躇”句,诗人对友人的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没有悲观失落。
    ★12.本诗以其情感蕴含复杂而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抒情的妙处。(6分)
    解析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中,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意何如”“问谪居”,反复致意,其殷切珍重之情,显而易见,一开篇就以强烈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直接抒发了作者同情惋惜之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化用《巴东三峡歌》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典故,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借用苏武雁足系书典故,借典抒情。“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上句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下句想象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的
    名胜古迹;写李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古木参天、枝叶扶疏的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以上四句情景相融,结合得自然巧妙,苍凉中饱含亲切的情味。所写之境,从巫峡到衡阳,从青枫浦到白帝城,十分开阔,借荒凉景色来抒发愁绪和对友人的期盼,希望友人能够从古代名人身上得到慰藉。“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这里用来和贬谪相连,也还深藏着婉曲的微讽之意。重点是在后一句“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之情。
    答案 ①首联和尾联直抒胸臆,首联中的“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直接抒发作者的同情和惋惜之情,尾联中的“暂时”和“莫踌躇”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尾联答“委婉表达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亦可)②中间两联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用巫峡风光、古民谣典故等内容,表达愁绪和对友人的殷切期盼。

    相关课件

    【诗歌鉴赏专题课件】第06讲: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专题课件】第06讲: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共34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 课件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手法的作用总结,登高杜甫,表达方式,说明议论,考查方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