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二轮】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
专题43 《望海潮》-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43 《望海潮》-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文件包含专题43《望海潮》原卷版docx、专题43《望海潮》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默写闯关
(一)挖空练习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 )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 ),户盈罗绮,( )豪奢。
重湖叠( )清(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 )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 )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 )池夸。
附:记忆导图
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
(二)情境默写
1.《望海潮》中“( ),( )”尽显雅致之气,最能体现柳永的婉约词风。
2.在《望海潮》中,写出市场的繁荣及人们生活豪奢的两句是:( ),( )。
3.《望海潮》“( ),( ),( )”几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4.《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 );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5.《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 ),( )。
6.“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 ),( ),( )”。
二、阅读闯关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
秦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注】(1)秦观,字少游,北宋著名词人,此词是他的早年之作。作于元丰三年(1080),时秦观自会稽)今浙江绍兴)还里,访隋氏陈迹。(2)古制以八家为井,,提封,“总共”之意。(3)文锦制帆,隋炀帝以锦缎作船帆,明珠溅雨,隋炀帝命宫女洒明珠于龙舟上,以拟雨雹之声;爵马鱼龙,指珍奇古玩之物。
1. 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创制,柳词所写的城市是杭州,秦词所写的城市是扬州。
B. 柳词下阕“羌管弄晴”三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弄情”“泛夜”互文见义,“嬉嬉”二字,将渔翁与采莲姑娘欢乐的神态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C. 秦词上阕“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人才,“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
D. 两首词都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手法描摹了城市的盛况:疆域辽阔、人口稠密、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奢华。
2. 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与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海潮》开头总写杭州的优越位置和悠久历史,接着白描此地的优美风景、繁华市井以及平和安乐的百姓生活。
B.“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与“罗绮”两个意象,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语,表现了自己对普通市民(这里主要指富室)奢侈生活的反感。
C.作者运用“名词叠加法”把“杨柳”“风”“残月”等三种极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为一幅图景,以哀景衬哀情,故而能打动人心。
D.“晓风残月”巧妙交代出酒醒时间已是清晨,词人烂醉如泥,以至于彻夜露天而卧,可见离别伤感之重。
4.《望海潮·东南形胜》和《雨霖铃·寒蝉凄切》两首词的词风有何不同,请从意象特点和思想情感等两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二)教考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人工智能写作引发的文学创作危机主要持有两种态度。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无法取代人类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另一种则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全面挑战甚至取代人类的创作主体性。两种态度分别反映了主体性与反主体性的两种不同主体观。
②在传统文学理论中,文学创作被视为人类的专属能力,主要是因为它需要创作者具备特殊的心理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情感、想象、直觉、灵感和无意识等,这些能力与形象思维紧密相连,不同于理性、逻辑或认知等日常性的思维方式。同时这些心理能力显现出了一种独特性:它们不可被量化、不可被规律化,甚至往往难以被精确描述和再现。正是因为这种非理性特征,文学乃至一切艺术创作才能确立了其独特性。不仅如此,这种非理性的心理能力被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特殊精神活动。体现在文学创作中,这种独特的精神活动要求创作者通过将内心世界转化为语言文字,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学作品。因此,文学创作的特殊性和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创作过程中对非理性思维能力的需求,还反映了文学作品能够触动人类情感和想象力的独特能力。
③事实上,这种文学创作观预设了一个总前提:“人类中心主义”。在这一前提下,文学创作的独特性被视为是人类本质能力的一种体现。于是面对人工智能写作所可能引发的主体性危机,部分学者持乐观态度,认为人工智能虽然给文学创作带来危机,但机器和算法的本质决定了其创作的文本始终无法达到与人类作家作品相同的水平。比如有学者就指出:“人工智能写作与人类写作的本质是迥异的,前者看似自由转换大数据,实质上只是编程规定内的仿制。”这种观点坚守“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从源头上将人工智能写作与人类创作进行了划界。还有学者对人工智能写作的未来可能性给出了判断,认为人工智能无论如何发展,即使在语言表达上能够做到与人类日常交流别无二致,但在文学创作上却始终无法与人类比肩,人类始终保有文学创作的主体性与自觉性:“从文学语言来看,人工智能难以生成具有‘审美逻辑’的语言。……从艺术性来看,人工智能文学产品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但是却不具有艺术的核心要素,如情感、在场感和超越性,这些要素与生命、身体等联系紧密。……从社会批判角度来看,人工智能艺术进一步发展了机械复制艺术,是技术对艺术的高级整合。”这一判断将人工智能锁定在工具层面,否认其超越人类的可能。甚至有学者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导致“人文空心化和技术垄断”。然而正如王峰所说:“人文学者们出于人工智能与人类创造在过程上或者在机制上完全相异的表现,就此判断人工智能所进行的根本不是艺术创造,因为它完全是一种模仿性产出,其中不存在任何灵性。……这样的判断很可能犯了固步自封的错误。”换言之,在这种坚定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背后,可能蕴藏着关于人类主体性的某种自尊心理,在这一心理的驱使下,人类仅仅是不愿承认人工智能写作具有超越人类的可能性而已。
④与上述乐观态度相对的是另外一些坚持“反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学者。这些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威胁甚至有可能全面代替人类创作的主体性。这种担忧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具有未知性,即便是人工智能的研发者也并不知晓其内在的创作逻辑;二是人工智能先接收输入信息再进行输出的写作方式,与人类的学习过程中先获取知识再进行创作的方法相似。这种相似性突显了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思维和创作方式方面的先进能力。毕竟“写作是人工智能学习人的思考方式一个最佳捷径,人工智能可能通过阅读人类典籍触发自身的思考活动,然后演化、模拟写作,凸显出不同的个性和风格,甚至文章的完成度超越人类,形成独立写作主体”。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工智能所凸显出的写作主体性问题,倒逼学界开始对那种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学创作观进行深入反思。正如有学者所说:“人工智能写作的出现,恰是人类深刻反思自身的警示与契机,我们应深刻反思文学观念与创作实践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反思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模式化和消费化问题。”相较于单纯反思“人类中心主义”,重建新的创作主体观更为重要。对此,有学者开始重新反思“作者”问题,指出“作为他者的人工智能写作,既是对人之写作的冲击,也是反思何为作者的深入拷问,既是对作者的全面瓦解,亦是对作者的深入建构”。
⑤还有学者提出某种“互生关系”的可能性,强调“承认主体性的媒介性存在方式,与机器、赛博格、人工智能在内的生态圈保持互生关系,才可能在新的历史境遇中激活人工智能时代写作的主体性”。这一观点为未来文学创作主体问题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然而,具体如何实现这种“共生”,以及其学理依据和现实可行性,都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摘自杨宁《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创作主体性问题反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学术界对于人工智能写作引发的创作危机主要持有两种态度,它们分别反映了主体性与反主体性的两种不同主体观。
B.传统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作需要创作者具备特殊心理能力,这些心理能力不可被量化、不可被规律化,难以被精确描述和再现。
C.在作者看来,人工智能无论如何发展,即使在语言表达上能够做到与人类日常交流别无二致,但在文学创作上无法超过人类。
D.人工智能写作的出现,促使部分学者认识到我们应深刻反思文学观念与创作实践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反思“作者”问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文学理论中,非理性的心理能力被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特殊精神活动,它和文学创作的特殊性之间存在一种密切联系。
B.第三段引用王峰的话语,是为了证明“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背后可能蕴藏着的关于人类主体性的某种自尊心理。
C.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未知性和与人类先获取知识再进行创作的方法的相似性,使部分学者认为其有可能全面代替人类创作的主体性。
D.部分学者提出某种“互生关系”的可能性,并且找到了如何实现这种“共生”,以及其学理依据和现实可行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2017年微软“小冰”所创作的汉语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受到业内高度评价。
B.人工智能可以创作诗歌,但无法写出“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样的佳句。
C.清华大学开发的作诗机器人“九歌”自诞生以来,累计为用户创作超过400万首诗词。
D.人工智能创作的《八声甘州》一词已被不少诗词爱好者当做自己创作的终极目标。
4.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下面是人工智能“文心一言”创作的《望海潮·杭州》,和课本中柳永的《望海潮》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湖光潋滟,山色空蒙,杭州景致无双。翠柳摇风,红荷映日,楼台倒影波光。玉带绕钱塘,碧波连远岫,天地苍茫。车马如流,笙歌鼎沸,乐未央。
西湖美景难忘,有千年古韵,百代文章。烟雨楼台,雷峰夕照,多少往事难忘。画舫载笙簧,游人醉歌舞,笑语飞扬。愿此良辰美景,长留人世芳。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看花回
柳永
玉墄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
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玉墄金阶舞舜干”,从朝廷写起,“玉墄”与“金阶”为对文,皆指宫廷中的台阶。
B. “正万家、急管繁弦”,运用视听结合手法,极写京城中歌吹沸天的乐舞之盛。
C. “忍负芳年”一句,另起一意,重写处于这种环境中人的心态,词笔潇洒飘逸。
D. 这首词和《望海潮》(东南形胜)均以铺排的手法,形象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活动的热闹。
2. 《艺苑雌黄》评价柳永词:“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媟之语。”而这首词却表达了与此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瑞鹧鸪
柳永〔宋代〕
吴会①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②。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袴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③。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注】①吴会(wú kuài):这里指曾为春秋时吴国都城的苏州。②元侯,善治的州牧,指此时的苏州太守范仲淹。③济川舟:语出《尚书·说命上》,匡时济世的大船,喻指宰相。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会风流”,词开篇首句写苏州古城历史悠久,总写当地的风流特点,统领全篇。
B.词上片层层铺叙,从景色、建筑、市井、人物等不同角度描绘了苏州的风流余韵。
C.“襦温袴暖”两句,称赞当地官吏的治理让百姓丰衣足食,得到了老百姓讴歌称赞。
D.本词点面结合、虚实相间,采用对比、用典等手法,清高雅致,又有历史厚重感。
4.结合词作内容,从整体上比较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的相同点,从题材、表现手法、主旨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贺新郎·游西湖
刘 过
睡觉莺啼晓。醉西湖两峰日日,买花簪帽。去尽酒徒无人问,唯有玉山自倒①。任拍手儿童争笑。一舸乘风翩然去,避鱼龙不见波声悄。歌韵歇,唤苏小。
神仙路远蓬莱岛。紫云深参差禁树,有烟花绕。人世红尘西障日,百计不如归好。付乐事与他年少。费尽柳金梨雪句,问沈香亭②北何时召。心未惬,鬓先老。
[注]①玉山自倒:形容喝醉了酒。②沈香亭:亦作“沉香亭”。唐时宫中亭名。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早晨在莺啼声中醒来,到西湖游玩,买花簪帽,饮酒作乐,沉醉于其中。
B.因为被儿童们拍手嘲笑,词人心情郁郁,后来坐着一只小舟乘着风悄然而去。
C.词人认为蓬莱路远而难以到达,而现实生活也不令人满意,所以有回家之思。
D.两阙词侧重点不同,上阕侧重于叙写作者游览西湖的状况,下阕侧重于抒情。
6.这首词和柳永的《望海潮》都细致描绘了西湖景象,但借以表达的情感却完全不同,请结合两首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钱塘江潮
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①边地欲浮。
浸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拟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交朝昏谁主掌,好骑横蚁问阳侯②。
[注]①罗刹江:即钱塘江、风涛甚险、舟棋经此,多为路石所坏。故名。②阳侯: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湖水气势磅礴的景象,给人以恢宏壮阔之感。
B.颔联指出钱塘江没长的江流潮起潮落自有规律,最终会流向平处。
C.诗人描写潮水的深不见底和澎湃迅猛,流露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D.尾联中诗人指出:谁是主宰晨昏的人,或许波涛之神能作出回答。
8.诗中寄寓了哪些人生思考?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阆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而作。
B.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C.下片开头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描写弄潮情景,表现了弄潮健儿面对壮观的钱塘江水喜不自胜的情状。
D.结尾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10.柳永《望海潮》中也曾写到钱塘江的胜景,“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和《望海潮》中描写钱塘江水的诗句相比,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帘
玑
竞
巘
嘉
叟
箫
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22 《无衣》-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文件包含专题22《无衣》原卷版docx、专题22《无衣》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1 《静女》-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文件包含专题21《静女》原卷版docx、专题21《静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4 《礼运》-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文件包含专题14《礼运》原卷版docx、专题14《礼运》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