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春中考语文 习题课件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记叙文阅读
展开(一) [2023·福建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理财[注](节选)王愿坚①访问胡行长,是为了给一篇革命回忆录补充材料。②红军主力长征了,一支不满200 人的红色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南方一片苦寒的山区里。他们餐风饮露、茹苦含辛地坚持着,从1934 年到1937 年,整整3 年。
胡行长就是当年那支游击队的供给部长、现在省人民银行的行长。我找到了他的家。这是一所平常的四合院,北房门口的向阳地里,有两个人在忙着。右窗下是个老头,正往一排花盆里浇水。盆里栽着些花不像花、菜不像菜的秧子。左窗前的一位,蹲在那里做煤球,做得那么专心,直到我走到他面前才发觉。③听我打听胡行长,他放下煤球,揩着手站起身, “叫我老胡吧。”他笑着说,一双眼睛清亮,炯炯有神。
④ “噢——,要抖落老账哩!”看了介绍信,老胡哈哈笑着,显然是个开朗爽快的人。他给我介绍了旁边的老李:李老根,做过地下党交通站长,游击战时,对于支持山上的斗争出过好大力。十几年没见了,这次他路过这,顺便把老胡三番五次要的东西带了来。
⑤老李笑着和我握了握手,转身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个钉着大红五角星的挎包,说道:“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他打开挎包,掏出一个账本,冲着老胡一扬,板起面孔说:“咱俩还有银钱官司哩!你看,白纸黑字,”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用手指戳着念下去,“‘4 月8 日,老根购粮,支洋980;吃饭打尖,铜元6 枚。’6 天只给6 个铜子。6个!他要把我的喉咙捏断哩!”说罢,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
⑥账本纸页发了黄,麻布面子也磨损不堪了。里面,一笔笔账目,日清月结,很是清楚。重见旧物,老胡露出激动的神色,“一点也不错,那时,敌人向山区反复开展了‘搜剿’。粮源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勒紧裤带子,熬!究竟该勒多紧?我夜里想到天明。”⑦老胡拿着账本边念边说:
⑧ “‘17 日,发出米24 斤半’——每人减成2 两。‘18 日,发出米12 斤4 两’——每人只1 两米,煮成饭还不够一口吃的。看着那一翘一翘的秤杆,眼眶子又酸又涩,我把秤杆一扔就去找政委了。⑨ “政委正把洗净的野菜,一把把往清水里扔。我眼泪呼地涌出来了,说:‘政委,这米实在发不下去了。’
⑩ “政委头都没抬,厉声说:‘先把眼泪擦干!’沉默了好一会儿,他又说,‘发不下去就不发!前边还不知道有什么风风雨雨等着我们呢!咱们跟吃苦受罪没交情,可是它来了,咱也不躲躲闪闪。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服补药呢!肚子里的东西少了,脑子里的东西——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可就越来越多了。’说到这,政委哈哈大笑。这回轮着他揩眼泪啦!……这番话着实使我开窍。”
⑪老李这会儿说:“发2 两米时,有人已经光吃野菜了……”老胡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有实物为证。这次特地托老李找了几种带来。”⑫这时,我才知道盆里栽的不是什么奇花异草。“这叫苦麻菜,可以像牛吃草一样生吞活嚼。这叫苦栽,上好的猪草。那是野芹菜……栽起来,偶尔吃一点,它能教你看得远,想得透,学会对待富裕和贫困!”说着,老胡抱出一大把菜叶子,“这点栽不了的残余,咱们消灭它。承晔,来,拿去让妈妈洗洗!”
⑬屋里跑出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接过菜叶子跑走了。⑭望着那蓬在红领巾旁微微颤动着的翠绿的野菜叶子,我心头热乎乎的。⑮当我怀着一种感激和激动的感情,喝着那碗苦涩的野菜汤时,我已经忘掉了到这里是为了采访,倒像跟他俩一道坐到那浓密的山林里了。 (有删改)[注]《理财》讲述了胡行长等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节省开支、求存图强的故事,节选的这一部分与“账本”有关。
1. 主人公老胡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①革命信仰坚定;②恪尽职守;③不忘革命本色。
2. 政委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请结合下面这句话简要分析。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服补药呢!
①政委就近取喻,创造宽松对话氛围,能缓解下属工作压力。②政委智慧乐观,对穷和富有辩证认识,能说服下属转变态度、改变认识。
3. 小说中“账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增强故事的历史感和真实性。②连接现实和回忆,串联人物和事件。
4. 本文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都从回忆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请运用你的学习经验,尝试从情节安排或主题表达方面,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一:从回忆往事的角度叙述故事,情节安排相对自由。南方红军游击战争长达三年,小说根据需要只选取了 “银钱官司”“粮源断绝”“与政委交谈”等场景,穿插在现实采访的过程中,故事似断实连,节省了不必要的交代。
示例二:从回忆往事的角度叙述故事,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小说在回忆老胡、老李的往事中融入他们的新感受,也写及“我”的新认识,凸显了革命意志、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实价值。
③“明天回家吃炸糖糕吧。”母亲打来电话说。回家,回家。我走在松软的田间小路上,一大片素净的蓝色小花突然出现在我的脚边,似星星般灿烂!春天才掀开一角,它们已迫不及待地抖落出一地春天。不,每朵小花都是一个盛开的春天。一种我从未注意过的花,竟齐刷刷地开在我回家的路上!忙查“识花君”,是婆婆纳,再看一眼这明媚朴实的婆婆纳,我不禁想起母亲纺织的老粗布。
④去年春天,听说村口来了一家印染花布的,母亲赶忙把她年轻时熬夜织成的最后一卷白粗布从箱底搬出来,请人印染上花色,反复洗晒晾干,捶平整,做成十几条床单全分给了我和弟媳。那些粗布床单,冬暖夏凉,越铺越柔软。可惜年轻的时候,我不懂。记得20 年前我出嫁时,母亲问我要不要这种老粗布,我一口回绝,说只喜欢洋气的布。就像从前,吃住都在母亲身边,我不知道我是生活在幸福里的人一样。
⑤“过了冬至,一天长一线,你瞧这条线又向北移了一指宽。”每年冬至一到,母亲常常指着地上的房檐的影子这样说。爽朗的话语里充满无限的希冀和温暖,怕冷的我立即觉得春天就要来了。⑥“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每当我发了新书,母亲总是放下手中的活儿,坐下来,翻着课本,轻声读上一阵子。那种如饥似渴的模样使一旁幼小的我对书本充满莫名的亲近 感。小学三年级就被迫辍学的母亲把美丽的读书梦传给了我。
⑦花盆里的指甲草从泥里钻出两片圆圆的子叶。看着,盼着……终于茎叶间开出了紫的、红的花。母亲采几朵最新鲜的花儿配了白矾,于碗底的凹槽里捣成花泥,敷在我的指甲上,再用扁豆角叶子包好,白线缠紧,这样连染五六次,我的指甲便红得发紫。⑧与母亲同框的一幕幕,都如春天般明亮、温暖。⑨母亲是从外县远嫁过来的。老实巴交的父亲一贫如洗,母亲硬是把一个荒凉的家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家。
我的伙伴丽说:“你们家的欢笑和明朗全是你母亲带来的。”没错。我们家之所以成为一个家,我之所以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全靠活成了一束光的母亲。⑩长大后,我在村子里教书,中午常回家吃饭。“今天咋没听见你们学校的上课铃响?”有天吃饭的时候,母亲突然问我。我心里咯噔一声,说:“改点儿了,还没来得及调整。”母亲原来还一直在牵挂着我,就像我一直牵挂着她一样。
⑪临走,母亲很自然地用手捏了捏我的自行车轮胎,然后拿来打气管打气。我立在那里,像个上学将走的孩童。“看这链子干的,你蹬着不沉呐?”母亲又拿来机油瓶子,用一根鸡毛沾满油,轻触着链子,另一只手缓缓转动脚蹬子。油一滴一滴渗进去,两三圈后,车链子变得油亮亮的。⑫母亲七十多岁了,我却不曾见她闲过。每次回家,儿时的大院子依然一派生机。康乃馨、月季花开得十分灿烂。青葱的小菜园里,母亲在浇水。我叫了一声:“娘!”“哎……”母亲应了一声。一颗心,便有了安处。
⑬儿子高考后的一天,母亲塞给我一个小包,悄悄说:“这是5000 块钱,给孩子上大学用。”我心里一惊,饱经风霜的母亲哪儿来这么多钱?这钱不过是我平时给她的零用钱加上每月一百多块的养老金,她舍不得花,一分一分从牙缝儿里省下来的罢了。⑭母亲就这样生活了一辈子,她的生活态度和美好品质始终感染着我,引领着我迈向朴素真实的生活。⑮回家的路是世界上最美的路。伴着一路的光和暖,女儿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走进厨房,一盆热腾腾的糖糕刚刚炸好,“快吃吧!”甜蜜的童年时光似乎又回来了。⑯春雨过后,红梅落了。玉兰推开门扉,“哗”的一声,杏花、桃花一树一树全开了。而我再无心赏春,一颗盼春、寻春的心早已被那片蓝色的婆婆纳占满。春色愈来愈浓,可怎么浓得过那片素净的小花——那是母亲的一片心啊。(有删改)
1. 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将下面的框架图补充完整。
2. “春天”为什么会“开在回家的路上”?
立春了,回家的路上开满了婆婆纳;在回家的路上,“我”回想起成长过程中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以及她的生活态度和美好品质对“我”的感染,这些都让我感到如春天般明亮而温暖。所以说春天,开在回家的路上。
3.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首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盘算”指心里算计或筹划;“撬开”指把棍棒等的一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使东西移动或分开。文中用这两个词来写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的蓄势待放和春梅、迎春花不畏严寒早早开放的样子。
4.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画线句子表达了对母亲朴实、勤劳的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赞扬;也表达了对母亲带给“我”的积极影响的感恩之情,体现了“我”将继承母亲的优点,像她一样朴素真实而乐观地过好自己的生活的决心。
5. 文章回忆了母亲日常生活的多件小事,其中哪一件事打动了你?又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出来。(不得抄袭文中的内容)
示例:文中的母亲在“我”发新书时总是放下手中的活儿读书的事打动了我,这种对书本的热爱和她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让人感动。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母亲,她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她以身作则,让我明白要勤奋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牵挂的路王继怀①我的老家在大山深处,小时候去乡里要走三十多里路,这不是公路,是林间的山路,只能步行。那时在我们那里,别说汽车、摩托车,就是自行车也是没有的。
②路是对外的连接点,村民下山上山,来来往往,去乡里赶集,都得走这条小路。记得母亲常跟我们说,要是能把这条小路修宽点就好了。母亲不只在心里这么想,更是想方设法去将这个愿望变成现实:她挨家挨户地劝说,动员村里人一起来修路,在共同的努力下,终于把这条通向山外的小路修宽了。
③后来,周边的村子通了公路,母亲便常跟我和哥哥说:“邻村都将公路修到家门口了,我们村也要想办法将公路修到村里来。”因为是大山深处的村子,一个自然村就一百来号人,要修通公路,需要几十万元。几十万元,对于一个大山深处的山寨来说,谈何容易?那段时间,母亲常与村干部们讨论修路进村的事情。终于,在母亲和村干部的发动下,通过村民们的共同努力,公路修通到了家门口。
④虽然公路通到了村里,但因为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就坑坑洼洼,车子行驶在上面犹如跳舞。如果接连下雨,泥泞的道路更显湿滑,车子只能停在山脚下,不敢开上山来。这时,母亲的心愿变为了要把村里的硬化公路搞好,党的好政策让母亲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脱贫攻坚以来,家乡的公路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条高速公路从家乡穿过,村里的主干道全部变为硬化公路,自然村的公路也全部要硬化。
⑤母亲平时待人温和,但做事却很有原则,有时也很刚气。那时要硬化公路,村里选了母亲去做监工,母亲满口答应,义务监工一干就是十多天。硬化公路修好了,村里人都说这条路修得特别好,听到大家的称赞,母亲心里别提多高兴了。⑥母亲牵挂村里通往山外的这条路,她更关心我们兄妹的人生之路,希望我们兄妹长大能有出息。
⑦母亲没读过什么书,但教育孩子却很有方法,她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我们。小时候,在地里干活,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在门前的老梨树下,我们兄妹常会聆听母亲讲述那一个个为人处世的故事,一个个励志的故事。小时候听这些故事似懂非懂,但我们兄妹都很懂事,常常受到村里人夸奖,学习也非常刻苦,奖状贴满了墙。
⑧母亲对我们兄妹学习非常用心。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上初中时,每天要走十几里路去乡中学上学。那时农村家庭很少有手表,为了不让我们上学迟到,母亲每天听到公鸡报晓的声音就起床给我们做早餐。记得有一次快期末考试,母亲给我们做好了饭,但天却还没亮。第二天才知道是邻居家晚上捉鸡,他家的鸡叫引得整个院子里的鸡跟着叫,让母亲以为天亮了,早早起床给我们做饭。
⑨我刚参加工作时,母亲便教诲我说,到了单位要虚心学习,要勤奋工作,要真诚待人,要大度包容,要懂得感恩,同时也要注意身体……如果说这些年来我能在工作上取得一些成绩,常怀敬畏之心,真诚对待每个人,认真做好每件事,这些都得益于我的母亲。
⑩母亲牵挂的路,无论是那条山间小路、自然村的公路、硬化公路,还是我们兄妹的人生之路,都承载了母亲的希望。这种希望也一直在鞭策着我不断努力,永不放弃奋斗,走好人生路。(选自《中国社会报》2022 年10 月12日,有改动)
1. 请你围绕“母亲牵挂的路”梳理文章脉络,完成下面的表格。
挨家挨户地劝说,动员村里人一起来修路
“我们”兄妹的人生之路
教诲“我”到了单位要虚心学习、勤奋工作、真诚待人、大度包容、懂得感恩,还要注意身体。
2. 联系上下文,从修辞手法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虽然公路通到了村里,但因为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就坑坑洼洼,车子行驶在上面犹如跳舞。
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行驶在泥巴路上的车子赋予人跳舞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下雨天泥巴路的泥泞难行,表现出下文母亲期望尽快硬化村里公路的迫切心愿。
“满口”表现出母亲面对监工硬化公路这一任务没有任何推托,“就”突出了工作时间之久,这两个词充分体现出母亲热心、无私奉献的形象。
4. 文章第⑥段独句成段,这样安排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说明母亲不仅牵挂村里的路,更牵挂子女的人生之路,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结构上,由前文记叙母亲牵挂村里的路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教育子女的情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5. 本文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都对母亲的形象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位母亲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
示例一:两位母亲都是吃苦耐劳的人。文中母亲做义务监工十多天,每天听到公鸡报晓声就起床给孩子做早餐;朱德的母亲每天辛勤地劳动,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在家庭中任劳任怨。
示例二:两位母亲都是教子有方的人。文中母亲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导孩子,教诲孩子要虚心学习、勤奋工作、真诚待人、大度包容、懂得感恩、注意身体;朱德的母亲言传身教,给予朱德启示和鼓励,教他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他生产的知识。示例三:两位母亲都是关心他人的人。文中母亲为了村民出行便利,对修路工作积极、负责,带领大家共同努力;朱德的母亲支持朱德的事业,饱含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
②第二次相见,还是在这趟车上,我赶着去给住院的母亲送饭。车内拥挤不堪,心力交瘁的我腿软头晕,摇摇晃晃。忽然有人让座,正是那位老人,我惶恐辞谢,她拍拍我的肩,示意我安心坐下。那瘦削的手腕上,系一条玲珑的蓝色花串,叫人心静。
③母亲终于康复,我心情大好,周末去50 千米外的沙漠石窟游玩,却不幸误了最后一班回程车。正沮丧到想哭之时,有放羊老人指点我,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走,在有沙枣树的地方停下,可以等到加开的那班回程车。我抓住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狂奔过去,心急如焚地等了半小时还没见车来。看着夕阳渐坠,我疲惫又慌乱,不知如何是好。
④远远地有人踏歌而来,我被清亮的歌声吸引,接着,我竟看见了那位曾经有过两面之缘的老人。她也认出了我,惊喜地抱住了我。于是,一切都有了着落。⑤老人的家,在一片绿色的瓜园中。我诧异地问:“眼下西瓜正抢手,为什么不赶紧卖掉?”老人说这里小路狭窄,车子开不进来,瓜必须靠人力背到大路边。她寻了一天,也没雇到人手。
⑥我为她着急起来,她反倒安慰我:“事情没那么糟,老天会帮忙的。”她忽然手搭凉棚,快活地笑:“老天派人来帮我了。”一个步履蹒跚的小伙子,推着自行车走过来。我嗤之以鼻:“这人病恹恹的,哪里能干活!”老人笑:“那是饿病,米饭红烧肉就能治好。”
⑦这小伙子果然吃了三大碗饭,半盆红烧肉。他说自己在沙漠里迷了路,食水皆尽,幸亏在这里遇到奶奶。我急不可耐,几次想指引他报恩的途径,都被老人岔开话题。我急道:“老天派来的人,你也敢放过?”老人摇头,怜惜地说:“这是个伤了心的小孩儿,叫他好好休息。”
⑧后来,老天派来了一拨又一拨救兵。先是两个过路的司机来要热水,再后来有一辆私家车来问路,最让我振奋的是,最后竟来了一辆面包车,拉着十多个地质队员,他们借锅灶煮挂面吃。老人热心地给了油盐酱醋,外搭两棵大白菜,一堆西红柿,吃饱喝足之后,居然全部放走了。我气得翻白眼,老人笑眯眯地说:“这些孩子多累啊,端着碗都能睡着,太让人心疼了。”
⑨我不做声,偷偷溜到瓜地,赌气自己干。月光如水,那个小伙子竟然早就到了。我赶紧帮着他把沉甸甸的袋子扛上肩膀,却见他龇牙咧嘴,甚至呼痛,连忙用手机一照,禁不住吓了一跳,那肩膀已经红肿脱皮。⑩我劝他回去休息,他淡淡回应:“我喜欢奶奶,想帮她。”我说:“来日方长,以后再说。”小伙子叹息:“我怕来不及,奶奶活不了多久了……”我下意识斥责:“胡说!”小伙子说:“我找手套的时候,看见了抽屉里的病历……”
⑪我一下怔住:在我心里她一直是给周遭万物打上柔光的人,她有本事将任何糟糕的事情变得美好。这样的人,也会死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⑫这时,老人突然出现,她说:“绿洲养活人,也养活兔子、狐狸和狼。它们经常半夜出来找吃的,去年我的两只小牛犊就被狼给祸害了。”这最后一句话,让我们俩连滚带爬地回去了。
⑬半夜惊醒时,我看见老人端着一杆猎枪,伏在窗户上,那姿势帅极了。忽然,她放下枪,冲着外面喊:“出来吧,我知道是你们,要不狗怎么没叫!”黑暗中有人回应:“奶奶,我们叫了一帮朋友来趁夜干活。”老人打开门,我不禁瞠目结舌:大概全镇的少年都到齐了。他们光着膀子,一路冲进瓜园干起活来。这群少年,背着百多斤的西瓜有说有笑,甚至还能在田间奔跑,真正羡煞人。
⑭天亮之后,瓜已装上车,大家喜气洋洋地吃早饭,简直像过年。门前石榴花开得明艳照眼,有位少年摘下一朵,轻轻簪在老人发间,我们轮流拥抱老人,向她告别。
⑮老人倚门挥手,身影越来越小。忽然,汽车电台里响起一首民谣:“她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强,哪怕破碎了,那也是,那也是石头;她的爱就像花儿一样善良,就算天黑了,那也是,那也是花儿……”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见她,一瞬,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听见鸟飞南枝,爱有回响;我听见大漠下清水潺潺,昼夜不息,直到世有绿洲。(选自《作文与考试》,有改动)
1. 根据选文中关于老人的内容,填写表格。
发现“我”腿软头晕,老人主动让座(遇见小伙子迷路,老人提供饭和肉;碰到地质队员借锅,老人提供调料和菜;)
2. 关于老人生病,前文已经埋下伏笔,请你找出来,并且在第⑪段结尾横线处补写一句与伏笔相照应的句子。
伏笔一:第一次见到那位老人,我与她并排坐在一辆开往医院的公交车上。伏笔二:第二次相见,还是在这趟车上,我赶着去给住院的母亲送饭。照应句:我忽然醒悟过来,为何那两次都是在开往医院的车上遇见她。
运用拟人的修辞( 或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树上的花开得繁盛,表达了老人惊喜的心情。
4.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老人摇头,怜惜地说:“这是个伤了心的小孩儿,叫他好好休息。”
主要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描写出老人对饥饿的小伙子的同情,表现出老人的善良。
5. 《驿路梨花》结尾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选文第⑭段写道:“门前石榴花开得明艳照眼。”最后一段写与老人告别,汽车电台里响起一首民谣。两篇文章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选文结尾的妙处。
选文结尾引用民谣中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善良、坚强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老人的赞美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五)[2023•锦州]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修鞋匠雪 樱①小区对面的空地上,有一个修鞋摊。修鞋阿姨做活儿安静,说话声小,给人一种踏实感,把需要修的鞋子交给 她,就像随手扔给母亲那样放心。②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阿姨就在这条街上修鞋,最初是她的父亲主修,她负责打下手。老先生个头不高,鹦鹉鼻,驼背,戴一副老花镜,断的一根眼镜腿缠着胶布。
他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的,时间久了,大家都爱找他修 鞋,书包、箱包、校服等拉链坏了,也找他。很多时候,人们不修鞋,每天过来坐一会儿,冬天晒太阳,夏天拉家常,心里也欢喜。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好。
③这条街上,有一所大学、一所职专、一所小学,还有家幼儿园,每天放学时分,人声鼎沸,校门口堵得水泄不通。一个初冬的午后,一位美籍外教拎着一双高筒靴子来了,他连说带比画,老先生听得云山雾罩,好在旁边的人领会了来意。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画,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
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表示一周后来取。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树影婆娑,四周静寂,地上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④几天后,还是那个时间,外教如约而至,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助教。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画,又是赞叹。
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被重新擦拭过,他对老先生竖起大拇指,不住地称赞:“了不起!”接着,他起身和助教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⑤小修小补,赚不了多少钱,却方便了日常生活,溢出了烟火气。老先生的良好口碑,为女儿接棒修鞋生意打下了基础,也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她每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 备:一台老式的补鞋机,被日头晒得掉了漆,一只包了浆的木头盒子里放着胶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
鞋子原封不动被“退”了回来,我有些半信半疑,拍照给客 服,客服答应退货,收到后验收发现的确是质量问题。我不禁对阿姨刮目相看,活儿好,技术高,信得过。⑦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毕业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这个手艺是老爹传下来的,我天天干着心里不慌张。不靠它吃饭,靠它解个闷吧。”她缓缓地说道。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
有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一字一句,皆是哲理。⑧《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更加敬畏了。(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 根据选文第③—⑦段内容,梳理故事情节。老修鞋匠拒绝修没有把握修好的鞋,在外教信任下接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姨继承父亲衣钵,判断出“我”母亲的鞋是出厂残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修鞋匠将鞋修得焕然一新,拒绝多收费用
阿姨坚持出摊,修鞋不涨价
2.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画,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
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修鞋匠解释自己拒绝接单原因时的急切 (认真),表现了他诚信、质朴、不贪财的优秀品质。
3. 分析选文第③段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树影婆娑,四周静寂,地上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描写了阳光从树梢洒落时静谧美好的景象,烘托了人们看到眼前温馨的一幕而感到温暖的心理,为下文写鞋子被修好做铺垫(或者暗示了下文鞋子被修好的情节)。
4. 品析选文第⑤段加点字“活”的表达效果。
“活”在文中是指坏了的鞋子被阿姨修好,表现了阿姨修鞋技艺的精湛(或表达了“我”对修鞋阿姨精湛技艺的赞美)。
5. 概括选文中两代修鞋匠身上的美德。
示例:讲诚信、为人和气、不贪图钱财。
6. 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由《红楼梦》里晴雯抱病补裘的情节,写到日常生活中的修补,表达了“我”对修鞋匠的赞美,修鞋匠不仅修补出了美好生活,更丰盈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或深化主旨)。
(六) [2023·深圳二模改编]阅读选文,完成小题。时间不等人毕啸南①意识到父母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有这样具体的感知,是十四年前,我出发去济南念大学的那一天。
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父亲去火车站,村子里的街坊邻居都来送行。大家左一句叮咛右一声嘱咐,热热闹闹中,青涩的我意识到自己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些茫然,有些期待,也有些恐惧。
③母亲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润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舅舅的车里。她又叮嘱我爸,哪个包里有贵重的物件,路上一定要小心照看,别被贼偷了。父亲站在一旁一直愣愣地点头。
⑨上了火车,父亲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几颗白星已经急不可待地在湖蓝色的夜幕上眨着眼睛。为了省钱,父亲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在我念大学以前,我与父亲很少交流,他性格内敛,常常沉默,我并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关心过他在想什么。来济南的路上,我们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晃晃荡荡,一直摇晃了七个小时,我与他也就这样彼此沉默了一整夜。
⑩送父亲去校门口的路上,我们依然沉默。那条校园里的小路,我们却走了很久很久。第一次,对眼前的这个男人,我心里涌动着一股巨大而微妙的情绪,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⑪路并不长,再放慢步子也有终点。送我爸到了校门口,我仍只是缓缓吐出几个字:“爸,路上注意安全。”父亲说:“你先回去吧,我在这儿看着你回去再走。”
⑫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头,泪就“吧嗒”掉下来了。⑬走了几步,我停下往回看,父亲依旧在那儿站着,穿着卡其色的夹克,宽宽的黑色裤子,擦得锃亮的黑皮鞋,那是他为了来送我上大学而特意添置的新行头。他一动也不动,我突然有些逃离般地加快脚步往学校里跑,不敢再回头。生怕稍慢一些,自己就要被这告别的悲伤吞噬掉。似乎走了好久好久,我忍不住再次回望他,只见父亲还在那里,只是,他已经变成一个很小很小的人了,我已看不清楚他的模样。
1. 同学们制作了情节梳理图,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进院子拿花生出来给“我们”的速度之快,表现母亲对“我”离家上学的关爱与不舍。
3. 选文第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外貌描写。画线句写父亲送“我”上大学时的穿着,表现了父亲对送“我”上大学这件事的重视,表达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4. 本文第⑧段和第⑮段两次强调“远去的人”“是我”,请结合文章说说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第⑧段写“我”告别母亲走向新的人生道路,第⑮段写“我”送别父亲,从此将独立生活。两次强调“我”的远去,表达了作者对父母逐渐老去的无奈,以及自己远离父母独立生活而无法照顾父母的愧疚。在结构上,前后呼应,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
5. 本文和《背影》都写到“我”流泪,请结合内容简析他们的“泪点”在哪里?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有为亲情感动的瞬间,请联系阅读感悟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链接材料]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朱自清《背影》)
示例:本文“我”感受到了父亲淡淡的言语透出深沉的爱,因而感动落泪;《背影》中的“我”落泪是因为父亲艰难地过铁路爬月台给“我”买橘子,“我”与父亲离别,“我”为父亲深沉的爱而感动;我的父亲也在背后默默地陪伴我学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帮助我做学习规划至深夜。但正如文章所说,时间不等人,我更应该珍惜当下和家人相处的时光,不能等到他们老去才后悔不已。
(七) [2023·巴中]阅读选文,完成小题。让我抱抱你郑玉超①小时候家里穷,揭不开锅,他很瘦。母亲去世早,父亲独自拉扯他,很不容易。见他身子单薄,父亲很心疼,常会说,儿子,让我抱抱你。每一回,他都很听话,让父亲抱。每一回,父亲都能轻轻将他抱起。父亲心底满是酸涩,觉得自己没本事,不能让儿子长得壮实,哪怕就胖一点点。
②每到夏秋时节,父亲就光着胳膊,去沟渠里摸些河蚌和田螺。父亲常笑逐颜开,带回一篓的战果。一次,他用小手,为父亲拭去脸上的汗水,手指不小心沾到了自己的舌头,咦,父亲的汗水好咸。③父亲将河蚌、田螺洗净,放到锅里煮,剔出肉,洗净,再加佐料,清炒。油水虽少,可在他看来却是道不可多得的荤菜,是美味佳肴。
④他吃得很尽兴。见父亲没动筷,他很好奇:“爸爸,很好吃呢!你不喜欢?”父亲笑笑,说:“我不爱吃,盆里还有好多呢。我要是喜欢,能舍得拿到集市上去卖?”怕儿子不信,父亲又道:“你看我这身板,不能再吃了,要是胖了,动作会慢,还没有河蚌田螺快,就捉不到它们了。”
⑤边说,父亲边张开嘴巴,舌头一伸一缩,学着河蚌,慢慢走动。他笑出了眼泪,觉得父亲比戏台上的人还厉害。他忽然想到,父亲现在是只河蚌了,当然不爱吃河蚌了,天底下,哪有河蚌吃河蚌的道理呢?不过,他可没有想到父亲这只河蚌为什么会亲手捉河蚌。⑥渐渐地,他长大了,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博士毕业,他留在了大城市工作。
⑦几年之后,他有了自己的公司,在城里又有了自己的房子。他常回老家,想将父亲接到城里。父亲死活不同意,说,农村山好,水好,总之,一切都好。父亲听人说过,城里人不容易,吃的穿的,不知比农村贵多少倍。何况,儿子开公司没几年,钱得算计着,得花在刀刃上。⑧每一回,父亲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一回,他都自信而来,失望而归。这一回,他决定不听父亲的,硬生生将父亲接到了城里。
⑨宽敞的客厅里,父亲局促地站在里面,显得很瘦小。望着父亲清癯的脸庞,他心底一阵疼。愣了会儿,他突然张开手臂,说:“爸爸,让我抱抱你。”⑩父亲怔怔的,有点恍惚,一时没明白儿子的话。他快步走到父亲身边,说,抱抱你。父亲的脸倏忽红了,像一块酱紫色的布。父亲不好意思地躲闪。
⑪父亲终究禁不起他的恳求,红着脸,让他抱。他没费多大劲,就将父亲抱离了地面。父亲轻飘飘的,像是空气。“爸,你怎么这么轻?”他轻声问,眼前一片模糊。父亲笑,说:“人老了,哪有不变轻的?”“我去集市上,买点鱼虾回来做给你吃。”他说。⑫父亲眼睛躲闪着,又笑:“我从不爱吃那些东西,连田螺河蚌都不吃,你忘了?”他心里疼得慌,央求道:“爸,那我就带你出去吃点好的。”
⑬父亲咧开大嘴——他看到父亲的牙齿又掉了两颗——笑着说:“吃好的容易发胖,走起路来艰难,你没看到老家你大伯胖到啥程度了,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⑭怕儿子不信,父亲便学着自己兄弟的样子,身体弯曲着,夸张地摆着双臂,喘着粗气,蹒跚而行。可父亲一点也不胖,相反,瘦削得像深秋里的柴火。看着父亲笨拙的模仿,他笑出了眼泪,泪水流到嘴里,咸咸的,就像当年父亲脸上的汗水。
⑮他知道,父亲撒了谎。小时候,他曾不止一次无意中发现,父亲躲在黑乎乎的灶房里,偷偷地吃他剩下的河蚌田螺,津津有味。(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 第⑤段和第⑭段父亲进行了两次模仿,“他”都笑出了眼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相同吗?请简要分析。
不相同;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父亲模仿河蚌逼真有趣,逗乐了他,他笑出了眼泪。第二次流泪是因为他看到父亲为掩饰自己的话模仿大伯时笨拙衰老的样子,流下难过、心酸的眼泪;想到父亲一直以来省吃俭用,全心全意对自己的付出,他流下感动、愧疚的眼泪。
2.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父亲的脸倏忽红了,像一块酱紫色的布。(从修辞角度赏析)
运用比喻,把父亲的脸比作酱紫色的布,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脸红的特点,表现了父亲不好意思的心理。
(2) 父亲眼睛躲闪着,又笑:“我从不爱吃那些东西,连田螺河蚌都不吃,你忘了?”(从描写角度赏析)
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说谎的神态以及骗儿子不吃鱼虾、田螺河蚌,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3. 请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
结构:补充交代了父亲“不爱吃田螺河蚌”的真相,照应前文,使情节更加完整,耐人寻味。内容:揭示了“我”第二次流泪的原因,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主旨,表现了年轻一代理解并回报父爱的深刻主题。
4. 在本文中,“他”抱起了父亲;《散步》中,“我”背起了母亲。请根据下列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探究这“一抱一背” 的深刻内涵。(可从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回答)[链接材料]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本文中,他看到父亲瘦弱的身体,回忆起小时候父亲抱他的情形,也想抱抱父亲,想关心和回报父亲,体现了他对父亲的感恩和爱。《散步》中,“我”在母亲过不去的地方背起她,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是对母亲的关爱和孝敬,体现了“我”作为中年一代勇于承担责任,传承爱的主题。
(八)[2023•沈阳一模]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赵妈过节①三十多年前,中秋节的下午,赵妈从县城卖完小菜,拿黄油纸包着一块东西回来,油从纸里渗出来,渗得纸面斑驳。②“嗯,卖完了,这是三块钱。”理了理乱发的赵妈一边跟丈夫张叔讲,一边得意地掏出花花绿绿的一沓零钞,角角分分,夹着一些硬币。理钱的时候,赵妈讲起了城里集市上的见闻:商户们不只有卖小菜的,还有卖小鸡小鸭的,集市又多了一个卖肉的档口,看上去挺热闹的。
③“这些拿去打酒,今儿晚上过节。”赵妈把几个硬币单独推到一边。张叔伸手拿这些硬币,没抓稳,一个硬币从指缝里滑出来,和着细微脆响,在桌上连打了几个滚才停下来,张叔赶忙去捡,之后视线刚好落到那包黄油纸上。“那是什么?”张叔问。“火腿月饼,新鲜玩意儿,我从集市上一个糕点铺买的。”赵妈答。④张叔责怪赵妈,真不该费钱买这个。“瞧着,几头猪快出栏了,还有一大群鸡,田里那些小白菜长得水嫩,往后日子肯定红火。”赵妈说。
⑤那天晚上的月亮分外圆,一家六口,围坐一圈。那一包火腿月饼有两个,切开,一人一块。九岁大的小女儿还在嘟囔月饼买少了,还没吃出味来就没了。满是油气的火腿月饼又香又解馋。店铺里的大姐说过,火腿月饼来自昆明,那地方四季如春。但是,昆明与赵妈所在的“白水河”相隔近千里。火腿月饼是一路经过山、河、平原,也经过了形形色色人的手才来到这里的。赵妈回味着火腿月饼的滋味,天南海北地想着。⑥又一个清明节到了,赵妈按照往年的惯例,一早到河边采集“棉花草”做“清明馍馍”。
今年她要多采些,因为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从去年夏天开始,县城里的客车已经开进“白水河”了。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像一条大动脉贯通大山的心脏,两边高大的云杉耸立,满眼苍翠。赵妈家新盖起了三层木楼,她为人又热情好客,驾驶员、售票员只要跑车到“白水河”,便住到她家。⑦因为有客人在,除了“清明馍馍”,饭桌上还得添点儿新鲜东西。赵妈叫三儿子下到溪沟里,拿簸箕去舀“肉棒鱼”。这种长在清澈溪水中的鱼用油炸了特别香,是山里人待客的一道好菜。跑车的人边吃边跟赵妈张叔摆起“龙门阵”,他们的嘴里满是新鲜事。
⑩今年的端午节,赵妈家的三层小木楼里住满了成都来的客人。院子里的池塘养了上千尾草鱼、鲤鱼和鲫鱼。对面山坡的两分地,赵妈种了桃子和李子,李子初夏已经长成了。这些果子,住在赵妈家的客人可以随意采摘、免费品尝,算是主人家的一点儿心意。⑪客人很多,赵妈很忙。染了头发的赵妈穿着一身鲜艳的衣服,端出“九大碗”和各色粽子,然后站在蜀葵围成的花墙里,大声跟城里来的客人聊天,给他们讲乡下的事,笑呵呵地接受客人对她“做农家菜地道”的赞扬。
⑫“赵妈人实在,我都来过好几回了。一句话,大方,会做生意!”一位客人朝赵妈竖起大拇指。⑬客人对桌上炸得金黄的鱼赞赏有加,问她:“这些鱼是才从溪里捕上来的吧?我看溪里鱼好多!”⑭“不是,我不去溪里捕鱼!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咱村里人的观念也变喽,这鱼都是我们自家养 的,放心着吃哩!”赵妈回答。⑮“那是,随意乱捕要被罚款吧!”客人说。
⑯“倒不是因为罚款,那鱼让它在溪沟里好好长着,青山绿水多好啊,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客人上咱们这里走一走,瞧一瞧呀!”赵妈说。(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 请依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赵妈集市购买月饼,全家围坐切分品尝。
赵妈生意非常红火,村民环保观念提升。
2.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瞧着,几头猪快出栏了,还有一大群鸡,田里那些小白菜长得水嫩,往后日子肯定红火。”赵妈说。
语言描写。画线句通过对赵妈语言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赵妈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表现了她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像一条大动脉贯通大山的心脏。
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盘山公路比作大动脉,生动形象地写出盘山公路延伸到大山的深处的样子。
“满满当当”指菜品丰盛,表现了乡村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
5.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赵妈身上的闪光点,至少写出三点。
示例:乐观自信、热情好客、勤劳能干、朴实大方、爱护环境、关爱家人。
6. 选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充当文章的线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九)[2023•大连一模]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春到壶口刘 江①第一次去壶口是天旱水瘦时节。还没走到壶口岸边,先被脚下那黝黑的河床石惊呆了,那河床石被泥沙打磨得棱角全无,光滑圆润,闪烁着铜浇铁铸一般的光泽,我不由得想起那些在黄河岸边拉纤的汉子,匍匐在地,砥砺前行,静如山,动若虎,吼一声山呼水应。
再往河边走,河床石变得愈发狰狞起来,石与石之间的缝隙足有两尺多深,一道道顺着河流的走向排列,短的三五米,长的十多米,犀利而又静默。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这坚硬的河床成了这般模样?②后来当了电视台的记者,隆冬时节,我与同事去拍壶口。四五百米宽的晋陕峡谷之间一片冰阵,就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造山运动,擎山拓谷,跌宕起伏。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被冬之神定格,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连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岛也深陷在冰阵之中。壶口上游的龙王辿河床比较宽阔,虽然搁浅的流凌夹岸,但主河道并没有完全封冻,十多米宽的河水缓缓流淌。
而壶口也因十里龙槽与龙王辿之间失去了落差,没有了往日排山倒海的气势,只有一股水雾喷发,像是有一只巨兽深潜在冰下,吞吐吸纳,蓄势待发。③壶口有谚语:“小雪流凌,大雪插桥。”那奇观一般出现在深夜,流凌涌入十里龙槽后,如百舸争流,一旦前方的流凌受阻,后方的流凌就会飞立而上,形成冰坝,滔滔河水便会涌着流凌向两岸夺路而去。就这样,水涌冰阻,冰堵水,水结冰,层层叠加,势不可挡,一夜之间便是冰封大河,一派静默,仿佛天堑变通途。壶口岸边的老乡说,这冰面万万不可贸然涉足。
④待到惊蛰之际我们再去拍壶口,则是另一番景象。那搁浅在岸边的冰阵被泥沙覆盖,有的像古城堡的断垣残壁,有的则像巨兽一般张牙舞爪。壶口景区的朋友给我们每人手里塞了一条扁担,说能借力,跨越冰裂时要让扁担和裂纹的走向呈十字交叉,一旦脚下落空兴许能救我们一命。这话听得人后背直起鸡皮疙瘩。我们上下攀缘,一会儿在冰盖下猫腰穿行,可以听见那犬牙交错的罅隙里消融的冰水淙淙作响;一会儿又爬上冰峰,借助手中的扁担跃上另一道冰坎。我们在冷风中出了一身热汗,终于可以望见瀑布了。
⑥此时再向那冰封的十里龙槽望去,才发现正中间顺着大河的走向有一条三四米宽的深深的冰隙,仿佛真有一条巨龙刚刚从这里告别了地母,顺天意应时势,冲破一切重负和羁绊冲天而去,这一川的冰凌正是它抖落的一身鳞片。⑦顺流向前,孟门以下的主河道已被流凌冲开一条路,激流涌着大大小小的冰块打着旋儿不断地削砍着夹道的冰岸,那数丈高的冰岸渐渐崩塌,扑入大河的怀抱,反而壮大了这开河的生力军。这是一场水与冰、春与冬的较量。大河以摧枯拉 朽、所向披靡之势一路向前。
据相关数据,凌汛期河水的秒流量可增加到一千立方米以上,最高时可达八千立方米。这个时期,恰逢晋陕峡谷两岸桃花盛开,故称此时的凌汛为桃花汛。⑧我这才明白了壶口的河床为什么会是那般模样,那是水的亲 吻,那是冰的磨砺。⑨春天来了,暖阳升起,沉睡了一冬的壶口醒了,冰岸崩塌如春雷震地,风吹落英像天女散花,彩虹飞舞似霓裳翩翩。桃花汛消融了生铁一般狰狞的流凌,荡起一河炽热的春水,奔向蓝色的海洋。(有删改)
1.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请大家一边阅读文章,一边做好勾画圈点,完成下列表格。
河床石棱角全无,光滑圆润,狰狞,石与石之间的缝隙足有两尺多深,犀利静默。
冰块开始发酥,冰岸地崩山裂般地塌下,冰块砸下去,水浪冲天而起,彩虹飞扬。
2. 从感官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听觉,冰岸塌陷的轰隆声,富有气势;②视觉,写冰岸塌陷入水中,水浪冲天、彩虹飞扬的美丽景象;③视听结合,描绘出冰岸解封、天地呼应的壮阔与充满生机的奇景;画线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震撼,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3. 游记常见的写法有“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本文第⑤⑥段运用了哪种写法?请简要分析。
定点换景。作者站在石岸上方的冰块上,由看壶口到看十里龙槽;第五段写了作者看到的壶口以及河水解封的壮阔景象;第六段视角转向十里龙槽,表现了它冲破羁绊的气势;作者通过多角度刻画使所要写的景色更有立体感和画面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4. 第⑧段表达了作者的观景感受,请写出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①水的亲吻是指河水侵蚀河床、冰的磨砺是指冰块削砍着冰岸,说明了正是水与冰、春与冬的较量才造就了这壮阔奇观;②之前河床干旱期,大河狰狞犀利又静默,正是为此刻解封和觉醒蓄势;③表达了对澎湃生命力的赞 美,照应首段,解开悬念,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5. 请联系课内学过的《壶口瀑布》一文,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
同:两文都表达了对壶口瀑布的欣赏和喜爱,对壶口瀑布及黄河伟大力量的赞美。异:选文主要赞美的是黄河的力量和气势,而课文则主要赞美黄河的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同时,课文还进一步由赞美黄河升华到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十) [2023•鞍山一模]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耀眼的军装李金良①母亲属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②她这一辈子,心心念念,喜欢父亲和我们哥儿仨穿军装的样子。她说,军装,在村里“挺耀眼”。③今年,年已古稀的她,身体依然硬朗,精力旺盛,保持着“老黄牛”的坚忍和倔强。父亲离开8 年了,她孤身一人执意留在村里,种粮种菜,养鸡养鸭,帮人采摘,自给自足,怡然自 得。而最让她引以为豪的,是父亲和我们哥儿仨都曾是军人。
④细究起来,母亲的军装情结,该是打父亲身上产生的。父亲参军6 年,是一名公安边防部队的警卫战士,高大英武,会武术,20 世纪60 年代驻守东北。⑤回乡后,父亲经常与村里人油灯夜话,一年年,一遍遍,讲着他和战友们的故事。有他们战斗班化装潜入白山黑水,到山头阵地侦察,摸排敌情,多次智斗“黑瞎子”的故事;有东北的苞米成熟时,整个连队“吃蒸饭”,蒸一锅茄子、几屉苞米,然后茄子捣酱做菜,就着啃苞米的故事;还有他们战友之间,以命相交,彼此照应,把牺牲的战友父母拜作亲生爹娘、养老送终的故事。凡此种种,激励他一生坦然前行。
⑥印象中,我上小学时,父亲带头在村里架起电线,搞起了乡里第一个电动磨面坊。那时,父亲的磨面坊经常被三里五村的乡亲排队围满。乡亲们拎着粮食袋,翘首挨个往前挪,等着用电动磨面机粗磨、细磨,把自己家里的玉米、小麦磨好,回去享用。还记 得,自己每每去喊父亲回家吃饭,都坐在他的自行车后座上,看到他从头到脚一身面粉,成为一个“白人”。从村西头到村东头,他骑车穿过整个村子。路上遇到的乡亲,都会主动跟他打招呼,在他们的眼神里,都怀着敬意,我自己也因此而自豪。
⑦母亲起早贪黑,经年劳作,一边抚养着我们兄妹4 个人,一边种地,春播、夏长、秋收和冬藏,很忙碌。她还养了老母猪,靠卖猪崽儿挣钱。她不仅把我们兄妹抚养成人、助我们成家立业,还在村里盖了3 座砖房,其中辛劳,不言而喻。至今记得,我考到县里中学后,入学时的8 块钱学费、书本费,都是母亲找邻居借的。一次,我返回家里取干粮。从地里赶回来给我蒸馍的母亲,打发好我后,又匆匆返回地里干活。身体娇弱的她,脸上满满都是倦意,被汗水浸透的衣衫后背上,清晰地印上了两道农药喷雾器留下的金属痕迹。
⑧中学毕业后,母亲告诉我,不能待在家里,应该走出去干事业,最有出息的就是当兵扛枪、穿上军装,“耀眼”乡里。⑨在她的鼓励下,我怀着斑斓的梦,背起绿色背包,在雪花飞舞的冬至,走进了军营,穿上“空军蓝”,一穿就是26 年。许是受到母亲不辞辛劳的激励,许是缘于拳拳报恩之心,许是因为无数英模的激励鞭策,一路走来,我在人民空军的大熔炉里,先后荣立4 次三等功,经常获优评先,还考上了军校,入了党,走上干部岗位,最后留在北京工作。
⑩看着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母亲怀着对穿军装“挺耀眼”的心理,接着将二弟、三弟都送进了军营,并一以贯之地鞭策他们扎根军营、建功立业。⑪于是,“一家四个兵,个个有军功”,成了乡亲们形容我们家的口头禅。⑫与我不同的是,二弟当的是陆军,担任坦克驾驶员,在部队服役12 年。退伍后,二弟与战友搞起了养殖场,风风火火,事业有成。三弟当的是武警,担任过文书和炊事员,在部队服役16 年。
退伍后,三弟与爱人开起了营养餐配送网店,天天忙活,日子过得很殷实。我们哥儿仨都是兵,但兵种不同。乡亲们时常调侃,说再把我的妹妹送到海军,我们家的军兵种就全了。令人遗憾的是,妹妹除了名字中有个“海”字外,其他都与海军无缘。每次遇有乡亲调侃时,母亲总是满脸笑容。⑬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却以自己的坚忍支撑起这个家,敦促我们兄弟走好军旅之路,迈好人生步伐。现在,每当我们工作遇到坎坷,生活中有挫折时,便用母亲的教诲自勉,无惧风雨,步履轻盈。
⑭母亲不是军人,但她生命中对军装“挺耀眼”的情结,一直支撑着身边的四个军人。实际上,她的骨子里,既有千百年来传统中国农民的坚毅、朴实、勤劳、善良,又涌动着中国军人所具有的忠诚、自信、勇敢担当。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也是一个兵。⑮母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沐浴着祖国的阳光和雨露,在平凡中创造出许多不平凡。正是社会上无数这样平凡的人,成就了国家的不平凡。我和兄弟们所能做的,就是保持军人本色,以应有的忠诚、自信、勇敢、担当,跑好自己的接力棒。(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文章以“军装”为线索展开叙述,请你理清文脉,在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父亲保边防,一生坦然前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弟当武警,退伍日子殷实→母亲非军人,心有 “军装”情结。
二弟当陆军,退伍后事业有成
“挪”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排队磨面的乡亲之多,从侧面表现了父亲工作的忙碌和电动磨面坊生意的红火,突出了父亲军人生涯带来的影响。
3. 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这句话的含义。乡亲们时常调侃,说再把我的妹妹送到海军,我们家的军兵种就全了。
这句话表面上写乡亲们开玩笑说“我”家兵种不全,还缺海军兵种,实际上表现了乡亲们羡慕和敬佩“我”家父子全部当上了兵,为国效力。
4. 本文标题中的“耀眼”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①军装穿在身上很精神,很耀眼;②当兵扛枪、穿上军装,是有出息的表现,能“耀眼”乡里;③乡亲们因 “我们”家四个男人全部穿上了军装,而且军种不同,个个有军功而心生羡慕、敬佩之情,故感觉军装耀眼;④军装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和军人的精神品质耀眼。
5. 作者在第⑭段写道:“但她生命中对军装‘挺耀眼’的情结,一直支撑着身边的四个军人。”请说说母亲的这种情结是如何支撑“我们”兄弟三个的。
①母亲鼓励“我们”走出去干事业,当兵扛枪、穿上军装,指引了“我们”前进的方向;②母亲激励“我们”要建功立业;③母亲敦促“我们”走好军旅之路,迈好人生步伐;④母亲的忠诚、自信、勇敢、有担当等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意思对即可)
(十一)[2023•广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桂 圆李春华①家乡的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 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②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 “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
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地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⑤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很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啊。”“桂 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
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⑥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 “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⑦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
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核砸着对方,桂圆核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我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⑧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⑨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儿。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⑩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
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⑪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孩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 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⑫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⑬“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在我头上轻抚了一下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⑭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 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①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 “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选自《青岛文学》2022 年第1 期,有删改)[注释]①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1. 选文巧设伏笔照应,请写出与画波浪线句子相照应的语句。伏笔:咱要用之于民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2. 结合选文内容,写出画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1)桂圆甜吧?(2)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
安叔早就知道“我”偷吃桂圆,并帮“我”补充桂圆。
战争很快就会胜利,老百姓的生活很快就会好起来。
3. 选文中的“我”是个孩子,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①“我”作为文章的线索人物,经历了爷爷让“我”背药材书、“我”偷吃药房的桂圆等事,并且见证了安叔和爷爷对革命事业的支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 写,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又使故事充满童趣。
②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来写,说明了爷爷与安叔种下的革命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这样的写作视角,深化了文章主题。③从“我”视角来讲述故事,体现爷爷的高超医术和安叔的爱党爱民。在“我”身上,寄托了对安叔和爷爷的敬佩之情。④“我”在文中是孩童的身份,有一些事当时爷爷和安叔并不让“我”知道,构成了“我”认知的局限性,第一人称视角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 电视台拟制作主题为“讲好中医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节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牌匾的历史内涵切合节目主题。请你代“惠仁堂”的传人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这块牌匾。要 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这一牌匾是先祖医术精进、深明大义的写照。
自开设“惠仁堂”以来,国家太平之日,他们谨守医风,爱中医药事业,救治乡邻无数,并发扬中医传统;战乱之际,他们亦不曾退缩,“悬壶济世”,将一切“用之于民”,采药于蒙山,奔走至临沂,只为支持革命事业。这块牌匾不仅见证了先祖爱中医之心,更见证了先祖传承红色精神之坚定。(答案不唯一,抓住“中医”“红色精神”两个关键词,结合文本展开)
(十二) [2024·辽宁中考样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石榴花开纪明涛①行走在初夏的早上,雨后的微凉令人神清气爽。忽然瞥见路边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走近栅栏,仔细端详。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充满了莲勃的生命感。
②这偶遇的、灿若烟霞的石榴花,一下子唤醒了我对石榴甜蜜的记忆。我的思绪飘飞到老屋的那棵石榴树身上。③记不清是哪一年,母亲在老屋院子里栽下了它,起初只有拇指粗细,我并没有怎么关注它。直到几年后,石榴树长成,甜甜的果儿让我大饱口福,它才走进我儿时的记忆。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④我家石榴树栽种的位置并不是很好,太靠墙了,它得歪着身子长,早几年间总是需要母亲精心地呵护。母亲经常培土护根,剪掉旁生的侧枝。石榴树是很容易生长侧枝的,侧枝长多了,主干就不容易长成了。枝干间有尖刺,常常划破母亲的手,但母亲并不在意,甩一甩又继续剪枝去了。
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石榴树早已长过墙头,站直了身子,躯干已有碗口那么粗,扭转着树干向上攀援着,斑斑驳驳,疙疙瘩瘩,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每次看到那棵石榴树,我的眼前总会浮现母亲劳作的身影,它不就像我的母亲吗?母亲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操持着农活和家务,日复一日地为家庭付出。而石榴树呢,不也默默地芬芳了小院几十年,甜蜜了我们几十年吗?
⑥十月,是石榴的收获时节,细心的母亲总是按成熟的先后顺序采摘。有时候,摘得晚了,一些石榴就会裂开口子,露出鲜红的籽,引得众多鸟儿争食。我要去赶,母亲总是阻止我,告诉我那是石榴树送给鸟儿的礼物。每年,母亲都会特意在枝头剩下几个火红的果儿,送给鸟儿,也留给树。
⑦采摘下来的石榴,母亲通常分成三份儿。一份儿注定是要甜我的嘴的;我想多吃时,母亲便过来捉了我的手,告诉我多食容易上火,事事不可贪多。一份儿是送给巷子里没有石榴树的乡邻的;吃了石榴的乡邻,有的向母亲讨要树苗,第二年春天,母亲通过压条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成活后,就慷慨相赠。
还有一份儿母亲保存得特别仔细:先是将石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让石榴皮的水分蒸发,然后,母亲把果皮干燥好的石榴放到一种略显青色的、柔软的草纸上,一包一折,一滚一顿,尽量地排出空气,让每一层纸都包裹严紧,最后把纸的一角掖进纸层中,便大功告成了。包好的石榴被放在透气的纸箱里,等到春节,母亲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们每每惊叹——这时节还能吃上如此鲜美的石榴!
⑧“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此刻,眼前,石榴花开,活泼、灵动,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又像一片红彤彤的晚霞,充满生机,热烈热闹,让我感到这个初夏的清晨是如此美好。老屋、古巷、石榴花,在今天的都市里似乎很难找到了,而眼前的这几株石榴树,明艳艳地,点亮了我遥远的、香甜的记忆。(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1. 根据选文中关于母亲的内容,填写表格。
在树下纳凉吃饭、做活和给“我”讲故事。
采摘石榴,并留下石榴给鸟儿与树。
2. “石榴”在文中多次出现,作用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它出现在①②段的作用。
点明石榴这一描写对象,引出下文“我”回忆起老屋的石榴树,表达石榴与老屋、往事的关联,使行文富有变化,并为后文描写老屋院子的石榴树和“我”家与石榴树的故事作了铺垫。
热闹缤纷是指多彩热闹的场面,庭院中的石榴花在农历五月盛开,使小庭院变得多彩热闹,映衬出家人在树下吃饭、做活和讲故事时的温馨氛围,体现了儿时的美好时光。
4.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母亲把果皮干燥好的石榴放到一种略显青色的、柔软的草纸上,一包一折,一滚一顿,尽量地排出空气,让每一层纸都包裹严紧,最后把纸的一角掖进纸层中,便大功告成了。
运用了动作描写,“放”“包”“滚”“掖”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保存石榴时的仔细和谨慎,也突出了母亲的耐心。
24春中考语文 习题课件 积累与运用 专题二 词语运用: 这是一份24春中考语文 习题课件 积累与运用 专题二 词语运用,共60页。
24春中考语文 习题课件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 这是一份24春中考语文 习题课件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善意总是最自然的,道理论证,珍惜韶华潜心读书,指出青年人应努力读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4春中考语文 习题课件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这是一份24春中考语文 习题课件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隋唐时期,旋风装,时间顺序,示例珍稀树种要保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