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
展开考点1 岩石圈物质循环1.岩石类型
2.岩石圈物质循环
方法技巧 此图在实际考查中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便不难得出正 确的结论:一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二是有一个箭头 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 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
典例 (2022江苏,10—12,6分)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 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2.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 )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3.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 )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
答案 1.D 2.A 3.D
解析 1.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D正确。
归纳总结 典型岩石及分类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沉积岩:页岩、石灰岩、砂砾岩;变质岩: 板岩、大理岩、片麻岩。2.侵蚀一般会使高处变低,但题目问的是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原因,说明是因为布兰德 山山体为花岗岩,抗侵蚀能力强,周边地区山地岩体抗侵蚀能力弱,容易被侵蚀,使布兰 德山呈现高耸状态,这一过程叫差异侵蚀,A正确,B、C、D错误。
3.由材料和图可推测,该区域的花岗岩区、沉积岩区和变质岩区先形成,形成布兰德山 的花岗岩后形成,形成布兰德山的岩浆在向上侵入时与周围的岩石接触,使岩石发生 变质作用,形成接触变质岩,因此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接触变质岩区,D正确。
考点2 内力作用与地貌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2)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3.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 物化石判断(如图1岩层由老到新为含三叶虫化石层、含恐龙化石层、含大型哺乳动 物化石层)。(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侵入 的岩层,如图2中花岗岩的形成晚于沉积岩Ⅰ和Ⅱ)。(3)变质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 岩浆岩。
典例 (2024届浙江A9协作体高三返校联考,3—4)庐山是一座地处亚热带的块状山,植 被茂盛,云雾缭绕。图1为庐山位置示意图,图2为沿庐山西北—东南向绘制的地质剖 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属于背斜山的是 ( )A.虎背岭 B.牯岭 C.大月山 D.五老峰2.推测庐山的地质形成过程是 ( )A.挤压弯曲—地壳抬升—岩层断裂—外力侵蚀B.挤压弯曲—岩层断裂—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C.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层断裂—挤压弯曲D.挤压弯曲—外力侵蚀—岩层断裂—地壳抬升
答案 1.C 2.B
解析 1.虎背岭、五老峰处岩层发生断裂、位移,属于断层构造,因此虎背岭和五老峰为断块山,A、D错;牯岭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B错;大月山处岩层向上弯曲, 为背斜构造,且海拔高于周围区域,属于背斜山,C正确。
名师点睛 在判断断层与背斜、向斜时,首先看岩层是否发生断裂、位移,若无断裂, 然后判断岩层弯曲的方向,确定背斜或向斜。2.结合图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庐山是一座断块山。因此,庐山的形成过程应首先经 历岩层挤压弯曲,当挤压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发生断裂和相对位移,断裂面 一侧的岩体上升形成块状山地,而后受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侵蚀,形成庐山地表起 伏不平的地貌特征,B正确。
4.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1)六大板块的分布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
名师点睛 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或离海沟越远,其岩层年龄越新,离海岭越远或离海 沟越近,其岩层年龄越老。
典例 (2022浙江6月选考,11—12,4分)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D 2.C
解析 1.海沟的形成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由于大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海沟,在大陆板块一侧抬升形成海岸山脉或者 是岛弧。太平洋板块属于大洋板块,美洲板块属于大陆板块。因此D正确。
归纳总结 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断层、海洋或海岭;两个大陆板块挤压处形成高大 的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处形成海沟、海岸山脉或岛弧链。2.海岭和裂谷位于板块张裂处,因此①②错误;图中阿留申海沟北侧有阿留申群岛,因 此④正确;图中北美洲阿拉斯加半岛太平洋沿岸是阿拉斯加山脉,因此③正确,故选C。
解题指导 从图中获取信息:阿留申海沟北侧有群岛,且与阿留申海沟延伸方向一致,说明是相伴形成的。
考点3 外力作用与地貌一、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知识拓展 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二、外力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
3.风力、海浪、冰川地貌
4.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代表形态及成因如下:
(2)喀斯特地貌区的地理环境特点①地貌:崎岖不平。②气候:温暖湿润或高温多雨。③水文: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④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①有可溶性岩石。最常见的就是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②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岩石中的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就会有更 多的地表水渗透到地下,从而发生化学溶蚀作用。
③高温多雨的气候。湿热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溶解作用发生,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5.典型外力地貌的判断方法(1)风向的判定①利用沙丘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风由缓坡吹向陡坡)。
②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风由颗粒大向颗粒小的方向吹)。
(2)河流流向判定①利用三角洲、洪(冲)积扇的形状判定流向
②利用河谷宽窄判定流向 (3)河流凹凸岸的判定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 岸,侵蚀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 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 曲。如下图(a为凹岸,b为凸岸):
典例 (2024届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研,13—15)锥峰、塔峰为贵州地区常见的喀斯特 丘陵形态。研究发现,该地喀斯特锥峰会逐渐变陡,塔峰山麓坡积物多为重力崩塌而 成。下图为锥峰、塔峰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该地喀斯特锥峰逐渐变陡主要是因为丘底 ( )A.坡面径流流量大,溶蚀快B.岩性软,溶蚀快C.坡面径流流速快,溶蚀快D.气温高,溶蚀快2.塔峰最可能对应下列喀斯特地貌发育阶段中的 ( )A.溶沟 B.洼地 C.峰丛 D.孤峰3.与锥峰相比,有关塔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旱生植被占比更大 ②土层残留较厚③坡积物分选性较好 ④溶蚀程度较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A 2.D 3.D
解析 1.读图可知,锥峰的岩石成分为石灰岩,易溶于水。贵州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降水汇聚成地表径流之后流经锥峰所分布的地区,锥峰底部石灰岩 易遭受溶蚀作用,中上部由于高出地表径流水位,不易遭受溶蚀作用得以保留,A正确; 构成锥峰的岩石均为石灰岩,丘底和丘顶不存在岩性差异,B错;坡面径流流速快,不利 于溶蚀作用进行,C错;喀斯特丘陵的相对高度小,丘底和丘顶的温差小,对溶蚀速度差 异的影响小,D错。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孤峰形成过程如下:首先是受溶蚀形成溶沟,随着地壳抬升和溶 蚀作用的不断进行,慢慢形成溶蚀洼地;地壳继续抬升,溶沟和溶蚀洼地不断加深、扩 大,就会形成基底连接到一起的众多山峰,即为峰林;最后,如果地壳上升和溶蚀作用不
断进行,峰林中山峰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原本的峰林会逐渐演化成孤峰。结合材料 分析,塔峰为锥峰底部遭受溶蚀作用之后形成,且两者为贵州地区常见的喀斯特丘陵 形态,塔峰之间并不相连,因此可以推测塔峰最可能对应喀斯特地貌发育阶段中的孤 峰,D正确。3.读图可知,塔峰坡度更大,岩体存水能力更差,因此塔峰旱生植被占比更大,①正确;由 于塔峰遭受侵蚀时间更久,因此其土层残留较锥峰薄,岩石溶蚀程度也更高,②错,④正 确;塔峰山麓坡积物多为重力崩塌而成,崩塌物杂乱堆积,故坡积物分选性差,③错;综上 可知,D正确。
三、典型特殊流水地貌举例1.牛轭湖当河流开始流动,便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右南左),开始偏转,使得河流左右摆 动,变得越来越弯曲。侵蚀凹岸,并在凸岸堆积。河流不断地“凹岸侵蚀、凸岸堆 积”,会使得河流越来越弯曲(①→③)。当洪水突然来临时,会更剧烈地冲刷河流的凹 岸,使得距离较近的两个凹岸不断靠近,最终连接成为新的河道(③→④)。此前的河道 被废弃,形状像一个“牛轭”,因此被称为牛轭湖。
“曲峡”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①地质时期该地区地势平缓,河流侧蚀作 用明显,曲流发育;②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强,但保留和继承了曲流的形态,逐渐演 变成“曲峡”。
(1)概念: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 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河流阶地沿河分布并不是连续的,多 保留在河流的凸岸,阶地在两岸也不是完全对称分布的。(2)形成条件①有较宽阔的谷底;②河流下切侵蚀。河流下切侵蚀是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原因造 成的。由于河流下切侵蚀的原因不同,阶地的形态和结构也不一致。以构造阶地为 例:
b.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 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阶地;c.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a.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
典例 (2023辽宁省实验中学五模,5—6)河口区特有的动力和沉积因素塑造了河流入 海口的地貌。在河口区河流所挟泥沙形成堆积体,使河流分流,新形成的汊道又出现 新的堆积后再次分流。下图为我国某河口水下地貌构成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河口区特有的动力主要来源于 ( )A.温差 B.季风 C.波浪 D.高差2.该河口地貌①②③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答案 1.C 2.D
解析 1.河口区的地貌是海浪和河水的相互运动导致出现河口水下地貌泥沙颗粒大小的差异,因此波浪是河口区特有的动力,C正确;季风区的范围很广,并非河口区的 特有动力,B错;河口地区(小尺度区域)的温差和高差很小,不足以产生塑造特殊地貌的 特有动力,A、D错。2.由材料“在河口区河流所挟泥沙形成堆积体,使河流分流,新形成的汊道又出现新的 堆积后再次分流”和图可知, ③堆积体最早形成,使河流分流;河水被三角洲(③堆积 体)分流形成南北支流,北侧支流流速较慢,堆积物颗粒较细,堆积的距离较近,在较近的 ②处堆积形成沙洲;南侧支流流速较快,堆积物颗粒较粗,泥沙堆积的距离远,在较远的 ①处堆积形成沙洲,也就是①在③②形成后才能形成;综上可知,D正确。
名师点睛 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流入海洋,受到海水顶托作用逐渐堆积,形成面积较大 的河口三角洲。在河口三角洲形成后,河水入海时被三角洲分流,泥沙在河口南北两 侧逐渐堆积,此时南北分汊的河水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南侧汊道的河 水流速较快,堆积物较多,颗粒较大的泥沙被搬运到更远处;北侧汊道的河水流速较慢, 堆积物颗粒较小且堆积位置较近。
四、海(湖)岸线的变迁1.海岸线的变迁(1)概念海岸线变迁指因海平面升降和地壳运动造成海岸线后退或者前进。由于受海平面升降或地壳活动的影响,引起海水的侵入(海侵)或海水的后退(海退)现象,造成了海岸线 的变迁。(2)海岸线位置变化的影响因素①全球性大尺度因素是海平面上升;②小尺度地方性影响因素是河口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导致的陆面升降。
典例 (2022全国甲,7—8,8分)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 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A.强烈的地震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D.汹涌的洪水2.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C 2.A
解析 1.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1950年至1970年,海岸线间隔最远,说明变化最快。该时间段持续了约20年,强烈的地震、剧烈的海啸一般持续的时间比较短,A、B错误;频 发的飓风及引起的巨浪对海岸线侵蚀严重,持续的时间较长,C正确;汹涌的洪水可能带 来大量泥沙,导致海岸线向海洋推进,D错误。2.如果甲水域是海湾,随着海水上涨,甲水域北岸的岸线应该往西北方向移动,但实际 上没有变化,①正确;如果甲水域是海湾,距今较近的海岸线在甲处应该是半圆形,但实 际上始终是近似平直,②正确;海湾也可以有河流汇入和呈半圆形形态,③④错误。A 正确。
名师点睛 甲水域如果是海湾,意味着甲水域北岸岸线就成了海岸线,但其形状和变 动状况和图中显示的海岸线形状和变动状况差异明显。
考点4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地质灾害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山区聚落的选址条件①多选择海拔较低、地势较平坦的河谷或盆地。②多选择向阳的缓坡地带。③避开陡崖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①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提供充足的水源;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河流的冲积平原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聚落规模与河流的关系华北平原耕地连片,聚落规模较大;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乡村规模相对较小。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常见的地质灾害及防御措施
典例示范(2020课标Ⅰ,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 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 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分)(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 判断理由。(12分)(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6分)
解题思路 (1)据图文信息可知,台地形成之初是平坦的地形单元;流水侵蚀作用会使 平坦的台地变得高低不平,起伏加大,面积缩小。(2)台地是岩浆喷出冷凝后形成的平 坦地形单元,而且是多次喷发而成(构成台地、平顶山和尖顶山的岩石形成于不同时 期);后由于外力侵蚀,“破坏”了平坦地形。根据外力作用对平坦地形单元的破坏程 度,可判断其形成时间的早晚,即破坏程度越强,说明其受侵蚀的时间越长,则形成的时 间最早。
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 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 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 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 (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 体。
考法提炼 地貌演化过程的分析方法
考法实践(2024届重庆巴南高考诊断,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黄河三角洲是以黄河入海处的河道为中心的巨大扇形地,历史上曾为我国每年新增几 十平方千米的“年轻”土地,但是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造陆 速度有迅速减少的趋势。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每一次大改道都会对河口三角洲 (包括陆上和水下三角洲)及附近海岸线造成深刻的影响。下图是黄河入海口海岸线 变迁和河道变迁图。
(1)描述历史上黄河三角洲每年新增的几十平方千米“年轻”土地的形成过程。(8分)(2)推测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造陆速度明显下降的原因。(4分)(3)分析黄河改道对河口三角洲附近海岸线的影响。(6分)
新高考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课件,共1页。
天津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讲解课件: 这是一份天津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讲解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实践应用,外力作用与地貌,重难3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课件: 这是一份天津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