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弥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宇宙大爆炸的火球有些像核爆炸的火球,但核爆炸的火球热量在一小时、一天或一周内就会消散开来。相比之下,大爆炸的热量就无处消散了,只能在宇宙中徘徊。事实上,宇宙里也只有大爆炸的产物。时至今日,大爆炸遗留的热量仍充满宇宙,围绕着我们。在过去约140亿年的膨胀中,温度已然冷却下来,大爆炸再也无法发出可见光,只能释放出一种不可见的光,即微波辐射。
微波对你而言一定不陌生,它被应用于加热食品、手机通信、传播电视节目等领域。如果你用过老式电视,当你切换频道时,中间会有画面停顿现象或者雪花出现在屏幕上,约1%的画面停顿和雪花可能来自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这些微波在被你家电视天线捕获之前,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约140亿年,上次它们接触到的其他事物是宇宙开端的那个火球。
事实让人震惊,宇宙中99.9%的“光”,也就是光子都来源于大爆炸,仅0.1%的光子源于恒星以及星系。这就是宇宙最为惊人的特征: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如果你有双能看见微波的眼睛,那么你眼前的世界,包括空空如也的空间都会发出白亮的光。你就像住在一个大灯泡里。科学家直到1965年才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且完全出于意外。
但是,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都会发出微波,我们难以分辨哪些是大爆炸发出的。这正是1964年新泽西州霍姆德尔的两位科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碰上的难题。这两个人被巨型喇叭状的微波探测器吸引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他们想用探测器研究天文学,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由于他们预测该气体微波十分微弱,所以首先他们要测量其他微波源,如近处的树木、建筑、天空,甚至是探测器本身。然后他们再将这些干扰源剔除,剩下的可能就是需要的微波信号。
但当他们把所有干扰源都剔除后,仍有稳定背景噪声。这样的微波应当是由一种温度比绝对零度约高3摄氏度,即约零下270摄氏度的物质辐射产生的。最开始,他们认为这是纽约市发出的微波。但是,当他们将探测器的喇叭口对着天空或者背对纽约市时,噪声依旧存在。然后他们又猜测微波源应该是太阳系中的一些会发出无线电波的天体,如木星。但几个月过去了,地球沿轨道绕太阳运转,噪声依旧稳定不变。他们甚至想过这是不是附近核弹试验产生的高速电子飞入大气产生的背景噪声。然而,这种背景噪声一直很稳定,不随时间改变,这并不符合任何猜测的特征。
最后,两位天文学家将目光锁定在两只鸽子上。它们在探测器狭窄的底部建了个鸟巢。因为探测微波用的电子设备也固定在“喇叭”的底部,而这些设备会散发热量,所以鸽子们选择了这个舒适温暖的住处,这是在新泽西州度过严冬的最佳住所。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鸽子们在微波探测器的表面覆盖了一层白色的电介质,即大家熟知的鸟粪。那么,是不是鸟粪发出的微波造成了这稳定的背景噪声呢?
两位天文学家捕获了鸽子,还附上推荐信把鸽子送往别处安家。然后他们穿上长筒靴,拿着扫帚钻进“喇叭口”里收拾干净鸟粪。但是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稳定的背景噪声仍旧存在。
直到1965年的春天,他们在天文学上仍一无所获。一次彭齐亚斯给他一个科学家朋友打电话,忍不住向朋友抱怨他和威尔逊在霍姆德尔遇到的倒霉事,结果他朋友一听这事,立马来了精神。他朋友先前听过理论家詹姆斯·皮布尔斯的演讲,演讲中提到普林斯顿大学正在进行一项实验,旨在探测大爆炸余晖的热量。普林斯顿大学离霍姆德尔只有30英里的距离,彭齐亚斯一放下电话,立刻就给皮布尔斯的导师、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迪克打了个电话。迪克当时正在办公室里吃便餐,研究小组成员都和他坐在一起。迪克刚放下电话,他扭头对他的同事们说道:“啊哈,咱们有料啦!”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由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微波辐射与绝对零度以上2.726摄氏度发出的辐射相匹配。“大爆炸余晖发出的微波辐射与你家的微波炉发出的微波一样,只是能量低得多,”史蒂芬·霍金这么解释道,“不过,用它来加热比萨的话,只能加热到约零下270摄氏度。呃,这连解冻都不行,更别提烹饪了!”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从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那两只鸽子后来怎样了呢?鸽子有归巢的习性,所以它们又飞回霍姆德尔探测器了。没办法,就只能把它们处理了。但是,它们的鸟粪却名垂科学史,广泛流传在各种天文学著作中。这个乌龙事件应该是科学史上对鸟粪最大的一次误会。
(摘编自〔英〕马库斯·乔恩《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孔令稚译)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宙大爆炸产生的热量无处消散,至今仍然围绕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感觉不到。
B. 老式电视切换频道时会出现画面停顿现象,这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造成的。
C. 如果你的眼睛能看见微波,周围空间将呈现一片白亮,这些光子都源自宇宙大爆炸。
D.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余晖发出的不可见的光,温度仅为零上2.726摄氏度。
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宙大爆炸发生在大约140亿年前,因此由大爆炸产生的微波也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大约140亿年。
B.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使用第二人称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又以生活事例引起读者的感受,使语言更亲切易懂。
C.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到贝尔实验室工作,是为了利用这里的微波探测器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
D. 史蒂芬·霍金对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持否定态度,因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本身的能量不值一提。
3. 文中画线部分记叙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发现过程,下列语句中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春蓓蕾。D.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4. 文中用较多篇幅写到有关“两只鸽子”的事情,有哪些作用?
5. 读史可以明智。本文介绍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科学发现历史,请根据材料谈谈我们从中可以汲取哪些科学精神。
【答案】1. A 2. D
3. D 4. ①两只鸽子产生的鸟粪一度被两位科学家怀疑为干扰因素,详写他们排除这一干扰的过程,能够充分体现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发现的来之不易。
②这些内容增强了文章作为科普作品的趣味性和文学性,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
①不畏艰难,不懈追求。
②实事求是,理性严谨。
③敢于设想,勤于观察思考。
④开拓视野,合作共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造成的”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如果你用过老式电视,当你切换频道时,中间会有画面停顿现象或者雪花出现在屏幕上,约1%的画面停顿和雪花可能来自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可知,只有1%可能来自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
C.“这些光子都源自宇宙大爆炸”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宇宙中99.9%的‘光’,也就是光子都来源于大爆炸,仅0.1%的光子源于恒星以及星系”可知,我们身边的光子不是都来自宇宙大爆炸。
D.“温度仅为零上2.726摄氏度”错误。由原文“这样的微波应当是由一种温度比绝对零度约高3摄氏度,即约零下270摄氏度的物质辐射产生的”可知,“绝对零度以上”不等于“零上”。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史蒂芬·霍金对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持否定态度”错误。霍金的话是强调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能量很低,并不是否定两位科学家的发现。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划线部分写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发现过程,是彭齐亚斯向一个科学家朋友抱怨,然后引出给罗伯特·迪克打了个电话,从而意外促成了该发现。同时,由原文“科学家直到1965年才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且完全出于意外”可知,强调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出于意外。而“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意思是用心栽花的时候,花儿反而不开;无心栽插柳树的时候,柳树却茁壮成长。强调的也是无心意外。
A.比喻新生势力锐不可当。
B.强调要注重实践。
C.强调要坚信严冬过去就会迎来百花开放的春天。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那么,是不是鸟粪发出的微波造成了这稳定的背景噪声呢?”“两位天文学家捕获了鸽子,还附上推荐信把鸽子送往别处安家。然后他们穿上长筒靴,拿着扫帚钻进‘喇叭口’里收拾干净鸟粪。但是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稳定的背景噪声仍旧存在”可知,两只鸽子产生的鸟粪一度被两位科学家怀疑为干扰因素,详写他们排除这一干扰的过程,能够充分体现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发现的来之不易。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阐释了宇宙大爆炸后释放的微波辐射,属于非常专业的理论文章,而文中用较多篇幅写到有关“两只鸽子”的事情,增强了文章作为科普作品的趣味性和文学性,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都会发出微波,我们难以分辨哪些是大爆炸发出的。这正是1964年新泽西州霍姆德尔的两位科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碰上的难题”“由于他们预测该气体微波十分微弱,所以首先他们要测量其他微波源,如近处的树木、建筑、天空,甚至是探测器本身。然后他们再将这些干扰源剔除,剩下的可能就是需要的微波信号”可知,可以汲取“不畏艰难,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
由“但当他们把所有干扰源都剔除后,仍有稳定背景噪声……最开始,他们认为这是纽约市发出的微波……然后他们又猜测微波源应该是太阳系中的一些会发出无线电波的天体……这种背景噪声一直很稳定,不随时间改变,这并不符合任何猜测的特征”可知,可以汲取“实事求是,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
由“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鸽子们在微波探测器的表面覆盖了一层白色的电介质,即大家熟知的鸟粪。那么,是不是鸟粪发出的微波造成了这稳定的背景噪声呢?……”可知,可以汲取“敢于设想,勤于观察思考”的科学精神。
由“普林斯顿大学离霍姆德尔只有30英里的距离,彭齐亚斯一放下电话,立刻就给皮布尔斯的导师、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迪克打了个电话。迪克当时正在办公室里吃便餐,研究小组成员都和他坐在一起。迪克刚放下电话,他扭头对他的同事们说道:‘啊哈,咱们有料啦!’”可知,可以汲取“开拓视野,合作共赢”的科学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瓦一世界
王剑冰
过了潇贺古道,一路走来,一路是荒川野岭。但还是要走,只有走,才能听到呼唤,找到故乡。
这里曾是蛮荒之地。离乡背井的人,以一片片的瓦,抱团取暖。黄姚,也就成了汪洋里的一条船。当有人再次从这里出走,怀揣着的,一定是一次次的无奈与顾盼。
天还未亮的时刻,母子相送相别的身影,投射在村子的石板上,投射在村外的小桥上。①游子的离去,从此成了游离于屋顶的一片瓦,使得母亲的心里,漏风漏雨,长时间潮湿。
走过无数的荒川,无数的野岭,终于在一个早上,随着一缕霞光,看到了一片瓦的世界!还有什么比这缕霞光,更为让人惊喜?
对于荒川野岭,这片瓦的世界小了点儿。但在游子的心里,却是宏阔无限。他知道,哪一片瓦下有母亲的泪眼,哪片瓦下,藏着童年的梦幻。
②故乡的瓦呀,什么时候都是游子牵系的一只风筝,飘得再远,也不会失散。
一群鸽子,在瓦的上空旋飞。它们就像是一朵花,每一叶花瓣都保持在自己原有的位置,无论怎么旋转,都不会分散。它们一会儿飞到这边,一会儿飞到那边,简直是撒网一般,打开,收回,再打开,再收回,自在极了。九点的阳光照过来,成片的瓦与成片的鸽子被瞬间照亮,灰白对立而分明。鸽群撒出去,是一片闪烁的银色页片,回转过来,又显现出羽翅下的暗影。它们就这样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我后来在高处看到了鸽子的栖息处,那是瓦房下边的一个平台,鸽子早上就从那里,像散弹发射出来,带着悠悠的声音。看不到鸽子的主人,他似乎悠然于鸽子的出发与回归。
古戏台矗立在村口,那些瓦为戏台遮挡了风雨,也聚拢了戏台的声音。戏台是人生的缩影,戏台上的瓦,也是人生的见证。
晚上在戏台一角,听几个老者闲聊,其中就聊到了瓦,瓦带出的一个故事,就像是舞台上的戏曲。
一个人半路上遭了蛇咬,被黄姚的一户人家救下,并且背到家里去养伤。蛇咬在小腿上,主人用嘴吸出蛇毒,又熬药敷治,使得昏迷的那人起死回生。调养几日后,那人能走了,便拜谢主人离去。
此后主人依然撑船下河,耕田作息。人们都说主人太实诚,人家给钱都不要。主人一笑了之,一个人的秉性,本就不是要图什么。
过了月余,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村里的狗叫了半宿,终于让鸡鸣压了下去。主人打开屋门的时候,看到了一堆瓦。
那些新瓦,摞了一层又一层,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门口。
消息传开,众人都来看稀罕。有人看到一片瓦上有字:舍命相救,添瓦致意。
原来别人家都已建起瓦房,主人却一直住在草屋里,那人问过主人,主人说不急。
主人等不来那人,又长期寻找不遇,在村人的劝说下,只好将一房茅草,换成了新瓦。自此添了一个瓦缘佳话。
一片瓦,是指的小概念,也是指的大概念。小概念就是一叶瓦片。大概念,可就是一个瓦的世界了。
瓦在黄姚成为利用率极高的器物。
一个小店门前,③一块块的瓦,变作了一块块的田地,田地里生出各种事物,玉米,稻穗,桃花,它们装点了小店的氛围。
这是瓦的作用,瓦同田地的性质一样,都能体现出乡愁意味。
看到了一种筒瓦,两块筒瓦即可成为圆圆的一个筒子,放在屋檐或墙根特殊的位置,会圆满地完成对雨水的输送。
这种筒瓦,很容易让人想到南方蒸米的竹筒,米放在竹筒子里,蒸熟了再打开来,热腾腾的米就有了竹子的清香。那么,把筒瓦也用绳子扎起来,放进白米上锅,也应该蒸出暄暄的白米饭吧?那可能是另一种香味,瓦的香味。我很期待这种香味,我觉得那也是乡村的香味。
这一溜的瓦,到了屋子边檐,都是由两片瓦合起来支撑,而反扣在两瓦之间的瓦,也是大方地用了两片。瓦檐处生出了一篷篷的粉色小花,近前还是看不清楚是什么花。手机拍下来放大了看,竟是薄如蝉翼的三角梅。它们在瓦上跳荡着。是风,让瓦与花如此合谐而愉快。一般的花上不到瓦上。
而恰好这里是一高一低两座屋子的错落处,粉色的花便有了一个机会,瓦与阳光雨露,共同收留了它。
这是一座颓毁的老宅,老宅的屋后,会看到一小撮瓦砾。我知道,那是一片瓦。
我不知道瓦挺立了多长时间,这些都属于明清时期的老宅,④瓦能挺立多久即会挺立多久,瓦不会偷懒。只要条件允许,它会尽可能地托起一袭岁月,一片风云,它甚至会托起鸟带来的一粒种子,让它长大,开花。
院子里空无一人,而且能够看出,已经空了很久。门窗都已老朽,一些蜘蛛找到了这里。
窗下却堆积着一堆瓦,堆得很整齐,没有丝毫的零乱。似乎还在等着主人回来,主人曾经将它们安妥在这里,必然是有着什么想法。
瓦泛着瓦蓝的光,它们或许在等待着一个时刻……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子“随着一缕霞光,看到了一片瓦的世界”时,十分“惊喜”,因为那一片瓦让他想起母亲和童年生活的点滴。
B. 古戏台上的瓦片是黄姚民众人生的见证,贾平凹笔下写出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它们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意蕴。
C. 有人遭遇蛇咬,被救后“添瓦致意”是因为施救之人不受钱财。“瓦缘佳话”中记录着黄姚人淳朴善良的美德光辉。
D. 南方用竹筒蒸出的米饭,具有竹子的清香;而热爱生活的黄姚人,用筒瓦蒸出的米饭,别具特色,具有瓦的香味。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以“漏风漏雨,长时间潮湿”,形象写出了母亲对游子的无限牵挂。
B. 句子②把“故乡的瓦”比喻成“游子牵系的一只风筝”,突出了乡愁的绵长。
C. 句子③用“一块块瓦变作一块块田地”,歌颂了黄姚人的辛勤劳作和智慧。
D. 句子④用“瓦”的坚守尽责,表达了作者对当下民众担当精神缺失的批判。
8. “一群鸽子,在瓦的上空旋飞”这个段落,描写了鸽子的多重生活状态,请据此分析其相应的隐喻内涵。
9. 画波浪线部分呈现的画面细致动人。同学们准备把这一场景作为家乡宣传片“黄姚之韵”的片尾,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答案】6. D 7. D
8. ①鸽子在瓦的上空旋飞但不会分散,隐喻人们对家园的依恋和精神认同。
②鸽子自在飞翔,隐喻人们在家园故土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和愉悦的心情。
③鸽子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隐喻人们对家园的热爱和坚守。
④鸽子出发后仍然回归,隐喻回归家园是人们必然的选择。
9. 示例: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热爱生活的黄姚人,用筒瓦蒸出的米饭,别具特色,具有瓦的香味”错,“用筒瓦作为炊具蒸米饭”是作者的一种猜测和想象,并非现实。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语句的分析鉴赏能力。
D.“表达了作者对当下民众担当精神缺失的批判”曲解文意,“瓦”的坚守尽责,隐喻黄姚人坚韧和勤劳,而非“对当下民众担当精神缺失的批判。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语句含义,鉴赏多重意蕴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鸽子的多重生活状态具有隐喻作用,写鸽子也是写人。
“它们就像是一朵花,每一叶花瓣都保持在自己原有的位置,无论怎么旋转,都不会分散”,鸽子在瓦的上空旋飞但不会分散,是因为鸽子不舍得离开自己的家,因此总是绕着家的方向旋飞,鸽子的状态隐喻人们对家园的依恋和精神认同。
“它们一会儿飞到这边,一会儿飞到那边,简直是撒网一般,打开,收回,再打开,再收回,自在极了”“它们就这样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描写鸽子自在飞翔,两个“一会儿”和关于撒网的比喻非常生动形象,写出鸽子们围绕家园飞翔时因为心有所属而自在愉悦的状态,隐喻人们在家园故土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和愉悦的心情。
“一会儿飞到这边,一会儿飞到那边”“打开,收回,再打开,再收回”,鸽子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让人联想到孩童在大人身边时不时跑远又回来,再跑远再回来的快乐,隐喻人们对家园的热爱和坚守。
鸽子的主人对鸽子很放心,根本不需要经常寻找鸽子,是因为他知道鸽子一定会回来,它们永远认识回家的路,“他似乎悠然于鸽子的出发与回归”,鸽子出发后仍然回归,隐喻回归家园是人们必然的选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作答本题,需要围绕“家乡宣传片”说明用意
结合原文“它们在瓦上跳荡着。是风,让瓦与花如此合谐而愉快。一般的花上不到瓦上”分析,画波浪线部分描写了黄姚的美好、和谐、静谧的特点,背景音乐特点应是“悠扬、柔和”;
特写镜头、远镜头的选择,要根据宣传片的主题进行选择,可以从画线部分的句子中选择景色进行拍摄,如原文“瓦檐处生出了一篷篷的粉色小花,近前还是看不清楚是什么花”“粉色的花便有了一个机会,瓦与阳光雨露,共同收留了它”分析,中的“瓦檐处生出的粉色小花”可以作为特写镜头;原文“而恰好这里是一高一低两座屋子的错落处”分析,“阳光蓝天,栋栋瓦房静立,高低有致”可以作为远镜头;
视频解说可以根据画线处特写的镜头有重点的进行解说,比如“瓦”“瓦檐处生出的粉色小花”所代表的独特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注】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注】会计:指征收钱谷等政务。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清河张君梦得A谪B居齐安C即其庐之西南D为亭E以览观江流F之胜G而余兄子瞻名之曰H“快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亭之所见”与下文“盖有讽焉”两句中的“盖”都在句首,但用法不相同。
B. 一舍,三十里,计算距离的单位,与成语“退避三舍”的“舍”都指距离。
C. 从,文中指使……跟从,与《归去来兮辞》“眄庭柯以怡颜”的“怡”用法相同。
D. 适,文中指到……去,与《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的“适”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江流至赤壁之下,蔚为壮观,这既与它流出西陵峡进入平地有关,也与它汇合了多条支流有关。
B. 快哉亭上,昼可眼观舟楫出没,夜有鱼龙悲啸之声,其景色瞬息万变,令人心旷神怡,沉浸其中。
C. “快哉”的来历和楚襄王有关,原有婉讽襄王之意,引用此典,使行文由写景叙事转入议论说理。
D. 作者认,内心坦然,即使身处贫寒之室也会快乐,如果满怀愁绪,就算面对佳景,也不会快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2)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14. 学习小组拟定本文为“民族文化血脉”专题阅读的拓展材料,请你结合本文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答案】10. CEG
11. D 12. B
13. (1)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吗?”
(2)如今张梦得不把被贬官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14. ①本文写登亭览观江流盛景,表现出热爱自然的山水精神;
②本文议论楚王之乐、庶民之忧,褒贬两种不同处世态度,表现出淡泊自然的高尚品性;
③本文不以谪居为患,在逆境中自勉,表现出超然物外的豁达心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兄长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齐安”作“居”的宾语,其后断开,即C处;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其庐之西南”状语,“为”谓语,“亭”宾语,其后断开,即E处;
“以览观江流之胜”,“江流之胜”作“览观”的宾语,其后断开,即G处。
故在CEG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首发语词,不译;/表推测,大概。句意: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
B.正确。句意:东西三十里。/主动退让九十里。
C.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跟从;/使……愉快;句意: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D.错误。“含义相同”错误。到……去;/旧时指女子出嫁。句意: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才出嫁回门。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令人心旷神怡,沉浸其中”错误。原文是“……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披襟”,敞开衣襟;“当”,迎着;“庶人”,百姓。
(2)“以……为”,把……作为;“会计”,征收钱粮等公务;“过人”,超过常人的地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可知,从长江水势落笔,写登临亭子能览观江流之胜,暗寓快哉之意。然后揭出命名的缘由:一是从俯瞰、昼观、夜间、近睹、远眺诸角度,极言观赏亭子周围的山川胜景,足以令人称快,表现出热爱自然的山水精神;
由“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可知,直议“快哉”:先引《风赋》中的有关文字,点“快哉”的出典,然后就楚王之乐、庶民之忧,联想到“士生于世”的两种不同处世态度,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自放于山水之间的那种“何适而非快”的乐观倔强的情怀,表现出淡泊自然的高尚品性;
由“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可知,本文不以谪居为患,在逆境中自勉,表现出超然物外的豁达心态。
参考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如今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华灯纵博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①蘋洲烟雨。镜湖②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①占断:完全占有。②镜湖: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角。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灯纵博”三句,词人以倒叙之笔,回忆自己从前在军中的畅快生活。
B.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的渔翁生活是词人所追求的。
C. “轻舟八尺”三句,写词人尽享烟雨空灵的风光,情景交融,心境旷远。
D. “镜湖元自属闲人”句,引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风月本就应属闲人。
16. 明代杨慎《词品》评价此词“英气可掬”,有人认为词中除英气外还有不平之气。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其“不平之气”。
【答案】15. B 16. ①开篇描绘出词人戎马生涯的图景,可如今还有谁能记得?表达词人对于现实的无奈之情;②终日畅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自己却被迫闲置,独作江边渔父,表现出词人壮志未酬的孤愤不平之情;③最后一句借用贺知章的典故,点明皇帝闲置我,而这镜湖山水本就是属于闲人的,谁又需要“官家赐予”?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屑和厌恶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渔翁生活是词人所追求的”错误。陆词写“独去作江边渔父”,词中被迫投闲的渔翁表面上追求潇洒悠闲,内在却充满爱国志士的豪纵之气;张志和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的是在大自然怀抱里远离尘嚣,逍遥自在的渔翁生活,并非陆游真正所追求的。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开篇三句“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词人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描绘出词人戎马生涯的图景。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可如今还有谁能记得?表达词人对于现实的无奈之情。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两句以“独”字为转折,写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表现出词人壮志未酬的孤愤不平之情。
末句“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借用贺知章的典故,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典故翻出一层新意,点明皇帝闲置我,而这镜湖山水本就是属于闲人的,谁又需要“官家赐予”?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屑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仰望“蜀道”,小福脑海中不禁联想到飞流与石相激、山谷轰鸣如雷的惊险场面,立马吟诵出李白在《蜀道难》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言《拔苗助长》讽刺了违背自然规律、严重破坏事物的错误行为,而《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也犯了类似的严重错误,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子·黄帝》记述了鸥鸟与人玩耍的情景,后人将“鸥”这一意象引入诗歌之中,或表示归隐之志,或体现安乐祥和的情景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飞湍瀑流争喧豗 ②. 砯崖转石万壑雷 ③.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④.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⑤. 万里归船弄长笛 ⑥. 此心吾与白鸥盟(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湍、瀑、喧、豗、砯、崖、壑、疏、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久前,《2024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落下帷幕。不少人谈起中国诗词大会,都会想起节目里那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A ?已走到第九季的节目,自身也在不断升级迭代中追问答案。今年的诗词大会不局限于简单的诗歌背诵,而是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对诗歌和文学做适当的留白,传递出其独特魅力。①相比于教会人们几首诗,②了解几位诗人生平,③拓展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想象和探索的空间,④培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土壤,⑤使不再作为枯燥深奥的知识被束之高阁,⑥而且回归当下的美好,⑦融入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现代生活的点滴。此举或能更好地沟通人们心中的诗意。
生活之中,诗词也带我们走上文化之旅、心灵之旅。“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在1300年左右的时间里,哈尼族人民发挥了惊人的智慧与勇毅,修建了举世瞩目的元阳梯田,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一大奇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唐宋时期的诗人南来北往, B 。诗人们在这条“含诗量”最高的大运河上吟诗作赋、慷慨高歌,大运河也承载了他们的希望和孤独,传递着他们的友谊和幸福……诗词,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财富。
学生、农民、石油工人、支教老师、工程师……只要爱诗就都是“诗友”,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行业背景。把诗意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壮志豪情,体味“画船听雨眠”的闲适洒脱,享受“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风景。
正如诗歌需要留白来凸显意境,人生也需要留白让生命丰盈。去聆听风吹过的声音,重拾被遗忘的细微之美,感受生命自然的律动,探索人生的深度和广度,这些,或是当代人最需要的。日日埋头赶路, C ,去感受倾泻的暖阳,浪漫的星空,让时间静静流淌,让诗意慢慢浸润,让心灵得到滋养。
18. 好的宣传标语能深入人心。请仿照文中画横线句为“中国探月工程”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或”与文中加点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 中午吃面条,或者炒饭?
C. 小明昨天发烧,今天或不能来了。
D. 自己的事或不能做好,还怎么要求别人呢!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列举,有人认为体现出语言的严密性,有人认为表达重复啰嗦。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8. 攀创新高峰,上九天揽月,筑民族之梦
19. C 20. ⑤“使”后面添加“之”或“其”“诗词”;
⑥“而且”改为“而”。
21. A如何唤醒人们心中的诗意
B大都会经过大运河
C也(更)要偶尔驻足抬头
22. 示例一:我认为体现出语言的严密性。画波浪线部分的列举选取学生、工程师等群体,有突出作用,较为全面地呈现不同的年龄、行业背景,与后文的“年龄大小”“行业背景”相照应,行文逻辑严密。
示例二:我认为表达重复啰嗦。画波浪线部分围绕“年龄大小”“行业背景”选择三个典型群体即可,列举不必详尽,另外省略号也表示列举未尽的意思。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标语的能力。
拟写宣传标语时,要仿照“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句式,紧扣“中国探月工程”的特点来写,且紧邻句式要对仗工整,三个句子成铺排。
参照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均为动宾结构,形成排比修辞,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的意义、影响、作用等来拟写,可拟写为:攀创新高峰,上九天揽月,筑民族之梦。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或”表达推测,可能、也许。
A.代词,有的人。
B.连词,表示选择或列举。
C.与文中加点的“或”都是副词,也许。
D.助词,加强否定语气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⑤句,成分残缺,可以改为“使诗词文化它不再作为枯燥深奥的知识被束之高阁”;
第⑥句,搭配不当,与第⑤关联词“不再”照应,形成并列关系,改为“而是回归当下的美好”。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A.此句为总领句,可以根据后文的内容判定所问的内容;由“……更好地沟通人们心中的诗意”判断,应是问及如何在节目中唤醒人们的诗意,故可填写“如何唤醒人们心中的诗意”之类的句子。
B.根据后文“诗人们在这条‘含诗量’最高的大运河上吟诗作赋、慷慨高歌……”以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提示,此处应是指唐宋时的诗人都会经过大运河,故可填写“大都会经过大运河”之类的句子。
C.根据后文“感受倾泻的暖阳,浪漫的星空,让时间静静流淌,让诗意慢慢浸润,让心灵得到滋养”可知,此处填写的内容应是与“日日埋头赶路”相对的,故可填写“也(更)要偶尔驻足抬头”之类的句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发表观点,提出看法的能力。
此题要求对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是否严密发表观点,并且说明理由。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如认为语言严密,可以从材料的行文顺序的角度分析,“学生、农民、石油工人、支教老师、工程师”所列举的学生、工程师等群体,较为全面地呈现不同的年龄、行业背景,结构上与后文的“年龄大小”“行业背景”相照应,行文逻辑严密。
如认为语言重复啰嗦,可以根据后文“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行业背景”的陈述,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即可;还有可以从标点运用的角度分析,省略号表示列举未尽,此处列举重复啰嗦。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留白,中国画创作技法之一,讲究“画鱼不画水”“画山不画云”,三笔两画,神韵皆出。诗画同源,诗人也善以“空白”为载体,渲染出美的和更多想象的审美意境,达到“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
语言文字运用的材料中提到:“正如诗歌需要留白来凸显意境,人生也需要留白让生命丰盈。”
“留白”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人生须留白,亦是大智慧
高明的画家作画时,绝不会将色彩在画布或画纸上涂得满满的,而是留有一些空白处不涂色彩,艺术上称之为“留白”。否则,色彩涂得太满太挤,缺乏灵动和飘逸,给人压抑感。而只有“留白”,虚实相间,才能给欣赏者带来遐想和品味的空间。
其实,艺术需要“留白”,做人又何尝不需要“留白”呢?人活于世,多有进取之心,总希望一生样样顺心,事事满意,没忧愁没烦恼,只有成功,没有失败,能出人头地,精彩纷呈,青史留名。愿望美好,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一词中早就认识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现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得更明白了:“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可见,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
反观现实,社会节奏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由此带来的是一些人求胜心理越来越重:学习考试总想排在前三名,做官总想越做越大,财富总想越聚越多,生活中总希望处处受人尊敬,赞扬声不绝于耳。总之,样样都想完满无缺憾。于是不惜拼命地奋斗,五加二,白加黑,永无休止地拼搏在无尽的期望中,拼搏在永不封顶的事业上,全然忘记了人生中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留白”,即健康、快乐、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等。以致有的人过早地绷断了生命之弦,壮志未酬,抱恨终身,给家庭和社会留下的是无尽的悲伤和遗憾。这样的悲剧,在凡夫俗子和社会精英中都不乏实例,常常令人唏嘘不已!
由此看来,别忘记给人生“留白”,不过分在意成败、得失和荣辱,不仅能尽得人生之百味,更能拉长生命的线段,这实在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在宦海沉浮中,苏轼并没有执着于官场角斗,主动留仕途之空白,转而拥抱“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尽享豁达人生;在科考屡败中,蒲松龄并没有沉迷于“八股”,主动留追求之空白,转而醉心于文学创作,成就名著《聊斋志异》。每个人能力有大小,精力有多寡。给人生留白,懂得适时放下,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内心就不会喧嚣骚动、焦虑不安,真正体味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当然,给人生“留白”,不仅止于人生追求当量力而行,饮食起居,待人接物,交友处事等,同样应注意“留白”:吃饭七八分饱为宜,饮酒半酣正好。与人交往,不过分强势,留三分余地,话不说绝,势不用尽……总之,做人做事,都要留有分寸、余地。
国画的留白,方寸之间天地宽;音乐的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人生的留白,张弛有度境界高。如此,才是大智慧,并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践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助图文材料,以及语言文字运用材料的相关内容,呈现了关于“留白”的人生思考。根据材料第一段内容,我们可以对艺术“留白”这一本源有所了解。艺术上的“留白”,源自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的布局艺术,讲究在画面上要适当留有空白,不能太挤太紧,在留出的空白的中让人腾挪想象,品味无穷之趣,为读者的审美思维提供了空间。留白被人们视为一种特殊的技法:山水画家从不将宣纸添满,音乐家巧妙利用休止符,舞蹈家讲究间歇与空场,小说家设计从高潮处戛然而止等都是一种留白。而材料第二段,则提醒考生,人生“留白”的含义才是写作重心。就人生而言,留白的“白”,是指距离、空间、休闲、舍弃后路,比如学习,要留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处理事情,要有回旋余地;忙碌生活也要“留白”,来调整自己的身心等。写作时还应辩证分析“留白”不等于“空白”,“留白”是有意为之,人生的“留白”是停顿和休整,是一种境界与智慧,是博大精深者的沉淀与思考,是精益求精者的酝酿和沉潜,是透悟人生者的诗意和淡泊,主旨都应指向积极有为。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智慧留白,人生至境。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留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境界。举例艺术中的留白,比如:文学作品、戏剧等,取得言有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二、人生如艺术,亦需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三、为生命留白并不是消极懦弱的逃避主义,更不是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而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与前行的智慧之举。写作时应注意多结合自身新时代青少年的身份,思考自己为人处事,人际交往,或修身治国等方面的人生“留白”艺术。
立意:
1.“留白”人生更出彩。
2.“留白”,让艺术更丰富,让人生更精彩。
3.你若留白,芬芳自来。
分镜头脚本(片尾)时长:20秒
①背景音乐特点
②特写镜头
③远镜头
④视频解说(不超过50字)
分镜头脚本(片尾)时长:20秒
①背景音乐特点
悠扬、柔和(情感色彩相近即可)
②特写镜头
瓦檐处生出的粉色小花随风跳动(写出瓦和花共生的状态)
③远镜头
阳光蓝天,栋栋瓦房静立,高低有致
④视频解说(不超过50字)
“瓦”展示出黄姚独特的生活、文化意蕴,“瓦檐处生出的粉色小花”体现黄姚将以包容的心态焕发生机。(围绕“家乡宣传片”说明用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六句中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福建省福州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