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2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内环境中含有激素、抗体、葡萄糖、消化酶和血红蛋白等
②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突触小泡不存在于内环境中
③剧烈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④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仅为淋巴液
⑤严重腹泻后需要补充水和无机盐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
⑥内环境是侵入体内的病毒增殖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A. 一项B. 二项C. 三项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有:水、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CO2、水分、尿素等。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
【详解】①激素、抗体、葡萄糖是内环境的成分,但消化酶分布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是与外界直接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故内环境中不存在消化酶和血红蛋白,①错误;
②神经元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所以神经元将神经递质直接分泌到组织液中,因此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突触小泡在突触小体内,而突触小体是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故突触小泡不存在于内环境中,②正确;
③剧烈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细胞内,③错误;
④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为淋巴液和组织液,④错误;
⑤严重腹泻会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故严重腹泻后需要补充水和无机盐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⑤正确;
⑥细胞内液是侵入体内的病毒增殖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⑥错误。
综上分析可知,正确的有二项,B正确。
故选B。
2.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于机体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B.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时间较长
C. 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
D. 所有内分泌腺都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详解】A、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即通过反射弧发挥作用,A正确;
B、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速度一般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作用时间较长,B正确;
C、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C正确;
D、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即并非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控制,D错误。
故选D。
3. 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A. 生长激素、胰岛素
B.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
C. 胰高血糖素、抗利尿激素
D. 肾上腺素、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可分为肽类和蛋白质激素、类固醇激素、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其中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因为无法被细胞直接吸收,故不能通过口服补充,类固醇类激素和氨基酸衍生物都可以被细胞直接吸收,可以通过口服补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都是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等是类固醇类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等都是肽类和蛋白质激素。
【详解】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抗利尿激素属于肽类和蛋白质激素,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因此不能通过饲喂补充;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属于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性激素属于类固醇类激素,都可以通过饲喂补充,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 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分析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林中绿色植物是食物链的起点
B. 蝉、螳螂、黄雀和鹰都是消费者
C该食物链中螳螂属于第三营养级
D. 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若鹰迁入捕食黄雀,食物链中又增加了一个环节,增加了一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详解】A、林中绿色植物为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A正确;
B、在该树林中,绿色植物为生产者,蝉、螳螂、黄雀和鹰都是消费者,B正确;
C、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由此可以看出该食物链中螳螂属于第三营养级,C正确;
D、鹰可以捕食黄雀,因此鹰迁入会导致黄雀数量减少,使螳螂的数量增加,蝉的数量减少,D错误。
故选D。
5. 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和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人”的脑干和脊髓的中枢都不能发挥调控作用
B. 成人可以“憋尿”,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
C. 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双向传递信息
D. 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脑干是呼吸中枢,脊髓是控制排尿反射等的低级中枢,“植物人”的大脑受损,脑干、脊髓的中枢仍能发挥调控作用,A错误;
B、控制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B正确;
C、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
D、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产生视觉,D错误。
故选B。
6. 自主神经系统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B. 排尿活动中,脊髓对膀胱的控制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C. 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肠胃蠕动加快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更精确的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构成,两者的作用往往相反。
【详解】A、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故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A正确;
B、排尿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活动中脊髓对膀胱的控制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B正确;
C、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肠胃蠕动加快,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更为精准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7.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
B. 用乙烯利处理未成熟的香蕉果实,可加速其成熟
C. 用2,4-D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无子番茄
D. 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引起植株增高,还可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A正确;
B、乙烯可促进果实的成熟,乙烯利是乙烯类似物,用乙烯利处理未成熟的香蕉果实,可加速其成熟,B正确;
C、用2,4-D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的柱头,可得到无子番茄,C错误;
D、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8. 植物能通过感知外界光照变化,调节脱落酸和赤霉素合成,保证冬天(短日照)休眠、夏天(长日照)生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长日照能促进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合成
B. 脱落酸和赤霉素对植物休眠的调控作用效果相反
C. 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激素调节,还受环境因素影响
D. 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全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等。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等。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夏季植物生长旺盛,赤霉素含量多,脱落酸含量少,故长日照能促进赤霉素的合成,不能促进脱落酸的合成,A错误;
B、赤霉素可以打破休眠、促进萌发,脱落酸抑制萌发、促进休眠,二者作用效果相反,B正确;
C、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所以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激素调节,还受环境因素影响,C正确;
D、光作为一种能源,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影响、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全过程,D正确。
故选A。
9. 为观察促甲状腺激素(TSH)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对小鼠行为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将正常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B、C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等量的TSH溶液和TRH溶液;D组小鼠切除垂体后注射等量TRH溶液。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于B、C两组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均上升,两组小鼠活动能力增强
B. 若C、D两组小鼠出现相同的结果,原因可能是D组小鼠没有TRH受体
C. 影响垂体分泌TSH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TRH,两者对TSH的分泌相抗衡
D. 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还需增加一组:切除垂体后注射等量的TSH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详解】A、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而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功能,因此,B、C两组小鼠活动能力增强,A正确;
B、C、D两组的自变量是垂体的有无,而TRH的靶器官是垂体,若C、D两组小鼠出现相同的结果,说明说明D组小鼠的垂体未被完全切除,仍能分泌TSH;或C组小鼠没有TRH受体,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对垂体是抑制作用,TRH对垂体是促进作用,因此两种激素之间通过相抗衡作用,共同维持机体TSH含量的稳定,C正确;
D、由于不能确定垂体与TSH之间关系,还需设计一组,即切除垂体后注射等量TSH溶液,D正确。
故选B。
10. 艾滋病(由HIV感染引起)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如图表示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浓度与T细胞数量总是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 感染HIV的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反应,不能通过抗体检测来诊断
D. 与HIV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不会使人感染HIV
【答案】D
【解析】
【分析】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HIV 浓度与 T 细胞浓度并不是简单的负相关关系,A错误;
B、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免疫功能过弱引起的,而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B错误;
C、感染 HIV 的机体能发生体液免疫应答,能产生抗体,因此能通过抗体检测来诊断,C错误;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与HIV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不会使人感染HIV,D正确。
故选D。
11. 下图为细胞的信息分子调节机理示意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细胞内的信号分子是甲状腺激素,则寒冷环境下能够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B. 若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是细胞因子,则能使B细胞内DNA聚合酶基因的表达活跃
C. 若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是胰高血糖素,则在饥饿状态下能够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D. 若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则会使突触后膜的Na+通道开放而产生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信息分子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常见的信息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
【详解】A、若细胞内的信号分子是甲状腺激素,则寒冷环境下其能够加快细胞代谢,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稳定,该过程甲状腺激素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若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是细胞因子,则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所以能够使 B 细胞内DNA 聚合酶基因的表达活跃,催化细胞增殖过程中DNA的合成,B正确;
C、若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是胰高血糖素,则在饥饿状态下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C错误;
D、若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可使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而产生兴奋,若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促进阴离子内流导致突触后膜受到抑制, D 错误。
故选B。
12. 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 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 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 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
D. 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丙组骨髓被破坏
【答案】A
【解析】
【分析】1、B细胞和T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但都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2、皮肤、黏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3、免疫系统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详解】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和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主要是T细胞,甲组仅有体液免疫,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也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破坏的是胸腺;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缺少造血干细胞,被破坏的是骨髓;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都被破坏了,因此,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A正确。
故选A。
13. 麻辣小吃深受部分爱辣人士的喜爱。人在吃麻辣小吃时往往感觉又辣又热,原因是人口腔感觉神经元上的受体TRPV1(可被辣椒素或43℃以上的温度活化的离子通道蛋白)与辣椒素结合而被激活,进而引起机体产生辣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辣椒素让人产生辣觉是非条件反射
B. 辣椒素与TRPV1结合后会引起Na﹢外流
C. 只有机械刺激或化学物质的刺激可以使神经元产生兴奋
D. 当人看到麻辣小吃的图片时,也会分泌唾液,可能与建立了新突触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进而产生兴奋。
【详解】A、辣椒素引起机体产生痛觉缺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结构不完整,不属于反射,A错误;
B、辣椒素与TRPV1结合后会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兴奋,Na+内流,B错误;
C、机械刺激或化学物质的刺激和其他刺激可以使神经元产生兴奋,C错误;
D、当人看到麻辣小吃的图片时,也会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发射,可能与建立了新突触有关,D正确。
故选D。
14. 恒温动物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
B. 炎热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C. 寒冷环境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促进机体产热
D. 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多,这一过程受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炎热环境中,通过增加散热的方式维持体温恒定,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A错误;
B、环境温度下降,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这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炎热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不会分泌增多,B错误;
C、寒冷环境中,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促进机体产热,大脑皮层是产生冷觉的部位,C错误;
D、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多的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肝脏产热增多)→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因此该过程受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D。
15. 恐惧、失血、创伤、手术等应激刺激均会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增多,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过多,超过肾的调节能力并产生一系列症状,该现象称为水中毒。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恐惧、失血等应激刺激可能刺激下丘脑合成分泌更多的ADH
B. 恐惧、失血等应激刺激可能会同时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C. ADH异常增多,可能使患者肾小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
D. 利用药物抑制ADH与其受体结合,有利于缓解患者水中毒症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抗利尿激素(ADH)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恐惧、失血等应激刺激可能刺激垂体释放更多的 ADH,A正确;
B、据题意可知,恐惧,失血、休克、急性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刺激均会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增多,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而醛固酮分泌增多时,可促使血钠升高,血钠升高又促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因此推测恐惧、失血等应激刺激可能会同时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B正确;
C、ADH与肾小管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能激活细胞内一系列反应,从而增加肾小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使水分的重吸收增加,C错误;
D、利用药物抑制ADH与其受体的结合,减少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有利于缓解患者水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C。
16. 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会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症状。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IgE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发生在血浆中
B. 许多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C. 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 IgE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针对相应的过敏原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IgE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因此IgE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发生在肥大细胞表面,A错误;
B、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B正确;
C、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因此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
D、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结合一种抗原,故IgE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针对相应的过敏原起作用,D正确。
故选A。
17.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L-10,促进TAM转变成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性T细胞,并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机体可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B. 调节性T细胞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C. TAM可减弱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
D. IL-10会对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产生不利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等;免疫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免疫系统的功能:一、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二、免疫自稳: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三、免疫监视:即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
【详解】A、正常机体可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A错误;
B、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进而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B正确;
C、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促进TAM转变成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性T细胞,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进而使肿瘤细胞不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C正确;
D、IL-10是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进而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则对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产生不利影响,D正确。
故选A。
18. 独脚金内酯(SL)是一种新发现的植物激素,有抑制植物侧枝生长等功能。为研究SL的功能,实验小组利用6-B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和GR24(SL类似物),以SL受体不敏感突变体和SL合成缺陷型突变体豌豆植株为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6-BA促进侧芽生长的效果在突变体中比野生型更明显
B. 在侧枝生长方面,GR24与6-BA发挥的作用相反
C. 施加6-BA能一定程度上解除GR24对侧枝的抑制
D. 突变体1、2分别为SL受体不敏感型和SL合成缺陷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独脚金内酯具有刺激寄生植物种子萌发、促进丛枝菌根真菌菌丝产生分枝,直接或间接抑制植物侧芽萌发和与寄主植物共生等诸多作用。其生理作用发挥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有相互作用。
【详解】A、由柱形图可知,与野生型相比,6-BA促进侧芽生长的效果在突变体1和突变体2更明显,A正确;
B、结合题图可知,6-BA能促进侧枝生长,GR24能抑制侧枝生长,两者作用相反,B正确;
C、通过比较3类植株,可得出施加6-BA能一定程度上解除GR24对侧枝的抑制的结论,C正确;
D、突变体1植株,施加6-BA+GR24组侧枝长度比单独施加6-BA组的短,且比突变体2短的幅度大,在外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突变体2的6-BA解除抑制效果好,因此可推测出突变体2施加GR24的抑制作用小,即其为SL受体不敏感型,突变体1为SL合成缺陷型,D错误。
故选D。
19. 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 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 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 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2、标记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详解】A、红外触发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方法是一种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活动隐秘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A正确;
B、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标记,后再次捕捉,故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B正确;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得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C正确;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D错误。
故选D。
20. 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并定期取样测定酵母菌种群的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时间,无需单独设置对照实验
B. 加大接种量,酵母菌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缩短
C. 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内,盖上盖玻片即可计数
D. 计数前要摇匀再取样,否则计数结果会偏小或偏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时间,各组之间可相互对照,无需单独设置对照实验,A正确;
B、加大接种量,酵母菌的基数大,达到K值所需要的时间缩短,B正确;
C、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C错误;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时要将培养瓶轻轻震荡摇匀后取样,D正确。
故选C。
21. 某地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弃耕地群落演替及群落优势种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弃耕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B. 荆条在与艾蒿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C. 阔叶林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较灌木群落高
D. 阔叶林下不能找到一年蓬、艾蒿等草本植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A、弃耕地上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弃耕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正确;
B、荆条与艾蒿在对阳光等自然条件的竞争中占优势,因此从草本群落演替为灌木群落,B正确;
C、阔叶林群落中乔木长得更高大,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对光能的利用率较灌木群落高,因而最终占据优势成为森林群落,C正确;
D、阔叶林群落中栎树占据优势,但栎树林下仍然能找到一年蓬、艾蒿等植物,D错误。
故选D
22. 在自然界中,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且有一定规律。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成功定居的先锋植物可通过影响环境为以后侵入的生物创造有利条件
B. 侵入定居阶段到竞争平衡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均没有改变
C. 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可以达到相对平衡
D. 相对稳定阶段群落内的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
【答案】B
【解析】
【分析】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变化和发展,成功定居的先锋植物可能会对群落的环境产生影响,进而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有利条件,A正确;
B、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侵入定居阶段到竞争平衡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同时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也会发生改变,B错误;
C、竞争平衡阶段不同物种间的竞争达到平衡,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以更好地利用环境资源, C正确;
D、随着演替的进行,相对稳定阶段群落丰富度较高,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D正确。
故选B。
23. 间种是指在一块田里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种植方式,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种植大豆的田里,常常间种玉米;大豆的根常形成根瘤,根瘤中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变成氨供大豆利用,并从大豆的根中获取有机物,根瘤破溃能增加土壤的氮素营养。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大豆田中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问题
B. 大豆田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越大,物种丰富度也越大
C. 根瘤菌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氮气并由大豆提供能量
D. 大豆和玉米的间种模式,提高了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种间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种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详解】A、大豆田中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 ,A错误;
B、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种群的数目,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B错误;
C、氮气是气体,根瘤菌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氮气,C错误;
D、玉米株高高于大豆,玉米可利用上层强光照,大豆利用下层弱光照,所以大豆和玉米的间种模式,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正确。
故选D。
24. 生态位重叠指数能反映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重叠指数越大,相似程度越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态位包括了鱼所处的空间位置、占有的资源等
B. 三种鱼类之间的生态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 为了缓解种间竞争,甲和丙类鱼适合混合养殖
D. 甲和乙类鱼在食物上发生激烈竞争的可能性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生态位包括了鱼所处的空间位置、占有的资源等,A正确;
B、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三种鱼类之间的生态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D、甲类鱼和乙类鱼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小,甲和乙类鱼在食物上发生激烈竞争的可能性低,故为了缓解种间竞争,甲和乙类鱼适合混合养殖,C错误,D正确。
故选C。
25. 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的数量与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竞争最剧烈
B. 该种群数量大于68万个后呈现下降趋势
C. 该种群数量为44万个时,种群瞬时增长量最大
D. 该种群瞬时增长量大于0时,种群数量将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瞬时增长量可表示增长速率,由曲线可知,在一定范围内(20万个~68万个),随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超过一定数量(68万个)后,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会减少并稳定在该数值,由此可知,该种群数量变化符合“S”形增长曲线。
【详解】A、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当种群数量大于68万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68万为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K值,据图可知,该种群数量68万-80万时,种内斗争比68万时更剧烈,A错误;
B、据图可知,种群数量大于68万时,种群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呈现下降趋势,B正确;
C、据图可知,该种群数量为44万时,种群瞬时增长量达到20,是最大值,C正确;
D、种群瞬时增长量可表示增长速率,该种群瞬时增长量大于0时,种群数量将上升,在种群数量为20万-68万时种群数量增加,D正确。
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GLP-1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即只有在血糖水平升高的情况下,GLP-1才发挥降糖作用,而在血糖水平正常时,不会使其进一步降低。肠道进食可以促进人体整个肠道内GLP-1的分泌,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GLP-1分泌后,一方面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同时抑制______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肝脏分泌激素FGF21______抑制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2)研究人员开发的新一代降糖药物索马鲁肽是GLP-1的类似物,有口服片剂和注射针剂两种。实验发现,同样的治疗效果,注射用药量是口服用药量的1/10.推测口服疗效低于注射疗效的原因是_______。
(3)已知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所致。据图分析,索马鲁肽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理由是______。与传统降糖药相比,索马鲁肽这类降糖药因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特性,可避免因剂量问题引发的______现象。
【答案】(1) ①. 胰岛A ②.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索马鲁肽是一种多肽,口服时易被消化道内的肽酶水解而失去药效
(3) ①. 不能 ②. 降糖时GLP-1的靶细胞是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受损会降低药物的疗效 ③. 低血糖
【解析】
【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小问1详解】
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据图可知,FGF21可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故通过促进肝脏分泌激素FGF21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索马鲁肽是一种多肽,口服时易被消化道内的肽酶水解(成为小分子的氨基酸)而失去药效,故同样的治疗效果,注射用药量是口服用药量的1/10。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降糖时GLP-1的靶细胞是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受损会降低药物的疗效,故索马鲁肽不能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传统降糖药使用过多时会导致低血糖现象,而索马鲁肽这类降糖药因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特性,可避免因剂量问题引发的低血糖问题。
27. 忍冬又名金银花,其花和茎枝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是常用的中药。自然条件下,金银花种子休眠特性较强,不经处理时发芽率仅有19%。对金银花种子低温层积处理(将种子与湿沙混合,置于4°C)后能有效快速地解除种子休眠,提高在室温下的萌发率。为确定低温层积作用机制,某科研人员测定了低温层积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实验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金银花种子的萌发主要与赤霉素(GA)、脱落酸(ABA)等植物激素有关。GA的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________,ABA的主要作用有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根据实验结果,有同学不赞同“低温层积60天种子萌发率即达到最大值”,理由_______,60天后延长低温层积时间还能提升发芽率。
(3)农业上也可给种子施加植物生长调节剂以促进萌发,而不直接施用植物激素,这是因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_______等优点。低温层积体现了温度这一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_____等外界因素也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答案】(1) ①. 未成熟的种子 ②.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2)60天后虽然脱落酸含量下降缓慢,但赤霉素含量仍在增加
(3) ①. 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 ②. 光、重力
【解析】
【分析】1、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2、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小问1详解】
赤霉素(GA)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的作用,合成部位为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脱落酸(ABA)的合成部位位于根冠、萎蔫的叶片等,脱落的主要作用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脱落酸的含量在60天前迅速下降,60天后下降缓慢;赤霉素含量在60天时仍在上升,故60天后继续低温层积仍能提高解除休眠的作用。
【小问3详解】
因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往往在实际农业生产时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光、温度﹑重力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环境因素。
28. 现发现一种水鸟(A)主要在某湖泊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以湖泊的某些植物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该湖泊的近岸区到湖心区,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结构。该湖泊中的所有水鸟A组成一个_______。
(2)若要研究该湖泊水鸟A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______(答出3点即可)。该生态系统中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_______。
(3)近年来,一些水鸟离开湖区前往周边稻田,取食稻田中收割后散落的稻谷,羽毛艳丽的水鸟引来一些游客观赏。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看,游客在观赏水鸟时应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
【答案】28. ①. 水平 ②. 种群
29. ①. 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 ②. 环境资源
30. 不破坏水鸟的生存环境;远距离观赏
【解析】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
【小问1详解】
从该湖泊的近岸区到湖心区,不同地段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故该湖泊中的所有水鸟A组成一个种群。
【小问2详解】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水鸟属于动物,研究其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小问3详解】
鸟类的生存与环境密切相关,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看,游客在观赏水鸟时应注意的事项有:不破坏水鸟的生存环境(不丢弃废弃物、不污染水源);远距离观赏而避免对其造成惊吓等。
29. 太湖流域每年都会因N、P排放超标,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和饮水安全造成影响。图1为科研人员通过对太湖某区域的生物组成及其食物关系调查,绘制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所有生物______(填“能”“不能”或“不一定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_____。
(2)调查得知鲚鱼和银鱼摄食不同类型的浮游动物,这将有利于减弱两者之间的_____关系。
(3)当湖水出现富营养化时,通过投入生态浮床和种植挺水植物,能够一定程度抑制藻类等浮游植物生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研究者利用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对某单细胞藻进行计数了解治理效果。治理前后分别在相同样点取多个湖水样品混合后,稀释10倍进行计数,结果如图2所示,治理后该藻种群密度减少了______个/L。
【答案】(1) ①. 不能 ②. 食物网只涉及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
(2)(种间)竞争(3) ①. 生态浮床和芦苇等挺水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吸收水中的N、P等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 ②. 6×1010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
【小问1详解】
群落是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该食物网中只含有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小问2详解】
调查得知鲚鱼和银鱼摄食不同类型的浮游动物,由于二者处于同一营养级,所以该现象减弱他们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生态浮床和芦苇等挺水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同时吸收水中的N、P等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因此投入生态浮床和种植挺水植物,能够一定程度抑制藻类等浮游植物生长;据题意可知,该血球计数板的规格为l mm×1 mm×0.1 mm,方格网类型是16×25,即一个大方格含有25个中方格,据图可知,一个中方格酵母菌数量为24个,因此一个大方格酵母菌数量为24×25=600个,一个大方格内的细胞悬液体积是0.1微升,1微升=0.001毫升,培养液稀释倍数为10倍,因此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600×104×10×103=6×1010个/ml。
30. 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脑内CRH神经元(能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到脾脏存在直接的神经通路,即脑—脾神经通路,该神经通路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反应,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在突触处传递信息的信息分子是______。图中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这与T细胞膜上含有_________有关。
(2)在体液免疫中,活化了的辅助性T细胞可分泌______作用于致敏的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______。
(3)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要求: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M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思路: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
【答案】(1) ①. 神经递质 ②.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 ①细胞因子 ②.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3) ①.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脑-脾神经通路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只手术不切断通路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M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抗M抗体的产生量 ②. 实验组小鼠体内的抗M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小鼠的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小问1详解】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通常在突触处传递信息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这与T细胞膜上含有去甲肾上腺素受体有关。
【小问2详解】
在体液免疫中,活化了的辅助性T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免疫活性物质,可作用于致敏的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其中浆细胞可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则实验的自变量是脑-脾神经通路是否被破坏,因变量是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结合实验材料可知,可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思路: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脑-脾神经通路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只手术不切断通路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M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抗M抗体的产生量
项目
甲类鱼
乙类鱼
丙类鱼
甲类鱼
—
0.14
0.46
乙类鱼
0.09
—
0.25
丙类鱼
0.23
0.30
—
四川省自贡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泸县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