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地理]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庆放假7天,小明乘火车从南昌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于北京时间10月1日进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天是指( )
A.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B. 地球公转的周期
C. 一个恒星日D. 一个太阳日
2. 火车行进时,所经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的总体变化是( )
A. 越来越快B. 先变快后变慢
C. 越来越慢D. 先变慢后变快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天是24小时,是一个太阳日,D正确;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长为23时56分4秒;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南昌到北京是向较高纬度方向行进,因此自转线速度总体变化是越来越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当地时间2020年3月21日19时,来自广州的6人专家医疗援助队抵达塞尔维亚(东一区),开展为期1个月的抗疫援助工作。完成下面小题。
3. 当医疗队抵达塞尔维亚时,北京时间为( )
A. 21日2时B. 22日12时
C. 22日2时D. 21日12时
4. 当医疗队抵达塞尔维亚时,处于3月21日的地区面积约占全球的( )
A. 1/2B. 1/3
C. 2/3D. 3/4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医疗队抵达塞尔维亚时,东一区为21日19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二者时差为7小时,且东八区位于东一区以东,故北京时间为22日2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日期的分界线包括国际日期变更线与零时所在经线两条。医疗队抵达塞尔维亚时,北京时间为22日2时,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计算可知,0时所在的经线为90°E,即从东6区向东至东12区为22日,其余范围为21日,即21日范围占3/4,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华。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每年6月7~8日举行全国高考,此时最接近的节气是( )
A. 立夏B. 小满
C. 芒种D. 夏至
6. 立春到立夏期间连云港( )
A. 正午太阳高度增大B. 日出时间越来越晚
C. 日落时间越来越早D. 正午旗杆影子变长
7. 与立冬节气相符的诗句是( )
A.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B.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C.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D. 千杯浊酒吟风月,梅影疏香入栅栏
【答案】5. C 6. A 7. C
【解析】
【5题详解】
每年高考举行时间为6月7-8日,立夏是5月5日左右,小满是5月27日左右;芒种是6月5日,夏至是6月22日前后,所以,高考最接近的节气是芒种,故C正确;因此排除A、B、D,选择C。
【6题详解】
立春到立夏期间,两个节气均在冬至至夏至范围内,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从南半球移动到赤道再到北半球,连云港在北回归线北侧,所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故A正确;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位于北半球的连云港白昼时间越来越长,日出时间不断提前,日落时间不断推迟,故B、C错误;连云港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所以正午旗杆影子越来越短,故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立冬为初冬左右,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描述的初春的景象,故A错误;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描述的是春季和夏季的景象,故B错误;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描述的是初冬时的景象,故C正确;千杯浊酒吟风月,梅影疏香入栅栏描述的是隆冬时节的景象,故D错误。故选C。
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地球转动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内力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8. 内力作用( )
A. 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B. 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C. 都能瞬间改变地表形态D. 塑造地形的主要方式是岩浆活动
9.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包括( )
A. 地壳运动B. 侵蚀作用
C. 岩浆活动D. 地震活动
10. 一般来说,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是( )
A. 地壳水平运动B. 变质作用
C. 岩浆活动D. 地壳垂直运动
【答案】8. B 9. B 10. B
【解析】
【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内力作用的能量不只有热能,还有化学能、重力能、地球转动能等,A错误。内力作用能量大,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大,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B正确。内力作用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壳运动,变质作用不能改变地表形态,C错误。塑造地形的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ACD属于内力作用。侵蚀作用属于外力作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地壳水平运动可以塑造高大的山脉,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态,A错误。变质作用通过高温、高压作用使岩石性质发生变化,但是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B正确。岩浆喷发活动可以形成火山锥,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态,C错误。地壳垂直运动可以形成块状山地、谷地等地形,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态,D错误,故选B。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A、B、C、D四地地质构造类型依次是( )
A. 背斜、向斜、背斜、向斜B. 背斜、向斜、断层、背斜
C. 背斜、向斜、断层、向斜D. 向斜、背斜、向斜、背斜
12. 如果在A、B两处采煤,最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分别是( )
A. 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 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 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 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13. 有关褶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势高处为背斜,地势低处为向斜
B. 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C. 背斜是岩层受张力影响而形成的,向斜是岩层受挤压力影响而形成的
D. 地貌上,背斜一定是山,向斜一定是谷
【答案】11. B 12. A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岩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弯曲变化情况可以看出,A、D两地的岩层向上凸起,为背斜构造;B地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有明显的错位,为断层构造。故选B。
【12题详解】
A为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因此密度较小的气体易在此聚积,故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B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因此密度较大的水易向该处汇集,故易发生透水事故。故选A。
【13题详解】
地势高低与向斜、背斜分类无关,褶皱是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中间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中间岩层向下凹为向斜,A错误,B正确。褶皱无论是背斜还是向斜都是岩层受挤压力影响形成的,在此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在外力作用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D错误;故选B。
青藏高原东南的他念他翁山冰川地貌广布,下图为该地区的觉曲槽谷不同河段横剖面形态。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河段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为( )
A. a→b→cB. c→b→a
C. a→c→bD. b→a→c
15. c剖面形态与a剖面形态差异较大,主要是因为c河段( )
A. 冰川侵蚀强烈B. 岩性直立坚硬
C. 流水侵蚀强烈D. 地势起伏较小
16. 推测c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 持续下降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D. 间歇性抬升
【答案】14. A 15. C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河谷底部的海拔高低可判断河流的上下游关系,由于河流始终由高处流向低处,所以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为a→b→c,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c剖面形态与a相比,河谷上部较宽,但底部呈V形,最可能是经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后,因落差大,流水的下蚀强烈,使底部形成了V形谷,C正确,A错误;岩性直立坚硬,则不易被侵蚀,不会形成较深的河谷,B错误;c剖面河段河谷较深,流水侵蚀力较强,河水流速较快,说明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使得落差较大,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由于地壳抬升使得该河段下蚀作用增强,形成较深的河谷;据图可知,河谷呈阶梯状分布而不是连续状态,说明地壳的抬升是间歇性的,D正确,B错误;而地壳下降则使河流落差减小,下蚀减弱,不易形成较深的河谷,A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7. 读地球晨昏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下图为晨昏线通过极点A后,与AC所在的经线相交于B点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最大的圆为赤道,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小虚线圈为极圈,C为极圈上的一点,B为经线AC段的中点。
(1)晨昏线通过极点A之日,日期约为____月22日;通过B点之日,日期约为____月7日。
(2)晨昏线通过B点之时(如图所示),一艘位于赤道上的邮轮上的游客恰好看见日出,该邮轮所处的经度位置是____;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____。
(3)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与北京(40°N)所处纬度不同,但正午太阳高度却相同的纬度是____;C地正午太阳高度年较差为____;如果该日恰逢农历十五(该日月亮与太阳视角相差180度,即太阳落下时月亮升起),上海地区(121°E)人们还需要等待____分钟才能看到一轮圆月挂在天空最高的位置。
(4)在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上海的白昼时间逐渐____,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____。
(5)由B到D最短路线前进的方向是____,图中所示日期D点昼长为____小时。
【答案】(1)3 5
(2)135°W 11°43′N
(3)16°34′S 46°52′ 56
(4)延长 减慢
(5)自西北向东南 18小时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经度度数变化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极点为北极点。结合极点俯视图可知,晨昏线此时已经在北极圈内,北极圈内发生极昼,此时为春分到夏至之间出现的光照图,因此通过A点之日,距此时最近的应该是春分日前后,也就是3月22日左右;晨昏线经过B点,时间应在3月21日至6月22日之间,约为5月7日左右。
【小问2详解】
晨昏线通过B点之时,一艘位于赤道上的邮轮上的游客恰好看见日出,也就是应位于晨线上,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弧BD为晨线日出的地方。因此赤道的邮轮为昼半球中间经线45°W向西加上90°,经度为135°W。B为经线AC段的中点,则B点所在的纬度大约为90°-23°26′/2或者66°34′+23°26′/2,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发生极昼极夜的纬度是互余的关系,且此时北极发生极昼,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因此此时太阳直射点纬度应为23°26′/2=11°43′N。
【小问3详解】
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北京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40°N-23°26′/2=28°17′,与北京纬度不同但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的纬度应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纬度差一样,但位于太阳直射点11°43′N的南侧,也就是11°43′N+16°34′S=28°17′,所以与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但纬度不同的应在16°34′S纬线上。C地位于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时发生极夜,为0°;正午阳光高度角最大时,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太阳高度角为90°-(66°34′-23°26′)=46°52′,因此C地正午太阳高度年较差为46°52′-0°=46°52′。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公元历日期约为5月7日,如果该日恰逢农历十五应为4月,农历十五一轮圆月挂在天空最高的位置是子夜时(0点钟),图中45°W地方时是12点钟,与之对应的经线AC(135E),此时为0点钟,上海地区(121°E)再经过14°,就是0点钟了,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计56分钟。
【小问4详解】
在晨昏线经过B点至C点期间,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北半球各地区的昼长逐渐增长,上海的白昼时间逐渐增长。在晨昏线经过B点至C点期间,时间向夏至日逼近,此时地球绕日公转向远日点靠近,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减慢。
【小问5详解】
BD是晨昏线,属于地球上大圆,由B到D点最短路线就是从B到D。南北方向上看是由北向南,东西方向是顺地球自转方向,因此前进的方向是应是自西北向东南。D点所在经线180°,则D点所在的纬线圈在白昼范围的经度差(昼弧弧度)为(180°-45°)×2=270°,则昼弧÷15°/小时=270°÷15°/小时=18小时。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处内陆高原,冬季风力强劲,区内河流冲(洪)积物分布广泛。中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以分布高大沙山著称,沙漠西北方风蚀雅丹发育。该区域年均气温分布主要受地势和下垫面影响。下图为该区域≥10℃积温等值线分布图。
(1)说明该区域积温等值线分布规律,并据此推断该区域地形起伏特点。
(2)分析该区域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
(3)指出巴丹吉林沙漠的三种沙粒来源,并选择其中一种阐述其成为沙粒来源的过程。
【答案】(1)分布规律:该区域中部积温等值线稀疏,且数值高;向东西两侧积温等值线密集且数值降低。
地形特点:该区域地形三面环山,向北开口,中部地势低平;东西两侧有山地分布,起伏大。
(2)该区域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地表植被覆盖稀疏,阻风效果差;地形延伸方向与主导风向平行。
(3)沙粒来源:①河流冲(洪)积物、②雅丹、③戈壁。
过程:①河流冲(洪)积沉积物粗细混杂堆积,细粒物质被偏北风吹拂形成沙源。
②雅丹风蚀过程产生大量细粒物质,在偏北风作用下形成沙源。
③戈壁风化作用产生细粒物质,偏北风携带形成沙源。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所知,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地区的等值线稀疏,且数值高,积温变化较小,积温高,说明中部地势低平;向东西两侧积温等值线密集且数值降低,积温变化大,积温低,根据积温等值线的走向分析可知该区域地形三面环山,向北开口,东西两侧有山地分布起伏大。
【小问2详解】
据图文信息可知,内蒙古纬度较高,靠近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地表植被覆盖稀疏,摩擦力较小,阻风效果差,增大风力;东西两侧有山地分布,地形延伸方向与主导风向平行,狭管效应明显,增大风力。
【小问3详解】
据图文信息可知,巴丹吉林沙漠气候干燥,风力强劲,该地沙粒来源:①河流冲(洪)积物、②雅丹、③戈壁。过程:①河流冲(洪)积导致沉积物粗细混杂堆积,在强劲的偏北风作用下使得细粒物质被吹拂形成沙源。②雅丹风力侵蚀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细粒物质,在强劲的偏北风作用下形成沙源。③戈壁风化作用过程中会产生细粒物质,在强劲的偏北风的携带下形成沙源。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水是地表常见的外力作用形式。流水塑造的地貌,称为流水地貌。下图示意流水地貌。
(1)指出甲处地貌景观名称,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骤降,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3)从水源、土壤和自然灾害的角度,分析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场所的原因。
【答案】(1)牛扼湖。河流流经甲处时,因地形变缓,受河岸限制少,形成河曲;当河床弯曲越来越大时,河流上下河段越来越接近,曲流呈“Ω”形;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扼湖。
(2)冲积扇外形似张开的折扇,自扇顶至扇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由粗到细。
(3)地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壤较为肥沃;地势较高,可避免遭受洪涝的威胁;离水源地(河流)比较近,便于取水。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形状可知,甲处地貌为湖泊,形似牛轭,应是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扼湖。故其形成过程是河流流经甲处时,因甲处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形坡度小,河流受河岸限制少,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曲;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河曲愈来愈弯,河流的流程大大加长,河流上下河段越来越接近,曲流呈“Ω形;当河流洪水期,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小问2详解】
据图文资料分析可知,当河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河流摆脱了侧向约束,加上地形急剧变缓,流速骤降,河流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铺散沉积下来,平面上呈扇形,形成冲积扇。冲积扇外形似张开的折扇,从扇顶到扇缘,地势由高变低,流速由快变慢,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沉积物由厚变薄,颗粒由粗变细。
【小问3详解】
据图文资料分析可知,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场所的主要是因为河流阶地地势平坦,方便修建活动及交通设施;河流阶地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容易淤积,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壤肥沃,且河流阶地的土层深厚,适合种植业的发展;河流阶地临近河流,水源丰富,方便取水;河流是天然的防御设施,河流阶地地势较高,能够防御洪水侵袭,有利于生产和生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广东省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