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可能, 图示生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2023年1月7日午夜时分,位于我国约27°N地区的民众,目睹到大约18年才出现一次的“头上有明月,脚下无暗影”的有趣景象。月亮高悬在当地公众的头顶,月光垂直照射地面,呈现“月心、人心、地心,三心一线”的奇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位于北纬27°的地区看到“三心一线”现象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湖南衡阳-福建建瓯-云南丽江
B. 云南丽江-湖南衡阳-福建建瓯
C. 福建建瓯-湖南衡阳-云南丽江
D. 福建建瓯-云南丽江-湖南衡阳
2. 该日民众看到的月相最接近( )
A. 满月 B. 上弦月
C. 新月 D. 下弦月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1月7日午夜时分,月亮高悬在当地公众的头顶,月光垂直照射地面,呈现“月心、人心、地心,三心一线”的奇观,说明此时出现的月相为满月,满月时,月亮在黄昏的时候从东方升起,子夜位于南方,黎明前在西方落下,故位于北纬27°的地区看到“三心一线”现象先后顺序为自东向西,即越靠东越先看到,越靠西,越后看到,故福建建瓯先看到,其次是湖南衡阳,最后是云南丽江,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1月7日午夜时分,月亮高悬在当地公众的头顶,月光垂直照射地面,呈现“月心、人心、地心,三心一线”的奇观,说明此时出现的月相为满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示意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 )
A. 由赤道向极地递减 B. 依据纬度间距等量变化
C. 低纬度地区辐射弱 D. 极地辐射量接近太阳常数
4. 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大气厚度 B. 太阳活动 C. 距日远近 D. 纬度差异
5. 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可能( )
A. 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B. 形成多姿多彩的地表地貌形态
C. 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 D. 影响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答案】3. A 4. D 5.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由赤道向极地递减,A正确;由图中信息可知,0°—20°N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但变化小,20°—70°N变化大,故各纬度间并不是间距等量变化,BC错误;太阳常数是指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由于极地具有极夜现象,故极地辐射量应小于太阳辐射常数,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没有经过大气层,与大气厚度无关,A错误;太阳活动和距日远近,对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BC错误;从图中信息可知,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差异,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A正确;多姿多彩的地表地貌形态不是由太阳辐射直接形成的,B错误;太阳活动会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太阳辐射本身不会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C错误;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受太阳辐射影响,D错误。故选A。
下图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图示生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是( )
A. ①-④-⑤-③ B. ②-④-①-③
C. ④-①-③-⑤ D. ⑤-②-③-④
7. 下列关于图示生物生存时期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B. ②-发生了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
C. ③-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 D. ⑤-喜马拉雅山脉在此时期形成
8. 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③陆地地层只含有陆地生物的化石,海洋地层只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④研究地层与其包含的化石可以推知地球的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6. C 7. D 8. D
【解析】
【6题详解】
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部分鱼类进化成两栖类,晚期,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爬行动物;中生代时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出现并繁盛,中生代中后期,小型哺乳动物出现;新生代时期,哺乳动物快速发展,被子植物在此时期达到繁盛。故选项中排序正确的是④①③⑤。A、B、D错误,C正确。故选C。
【7题详解】
①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A错误;②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新生代,并未发生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B错误;③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现代海陆分布的格局在新生代基本形成,C错误;⑤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在此时期形成,D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的化石不同,①对;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②错;由于海陆变迁,陆地地层也可能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而海洋地层也可能含有陆地生物化石,③错;研究地层是了解地球历史最主要的途径,④对。答案选D。
人类利用地震波(下左图)揭示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对地球各圈层有着深刻影响。右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大圈层,E为内部圈层的分界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人类利用地震波揭示地球内部结构时,发现( )
A. P波通过莫霍面时速度降低 B. 软流层处地震波速度无变化
C. S波在E界面处消失 D. 外核处S波速度加快
10.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B.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9. C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据图可知,P波通过莫霍面时速度加快,故A错误;软流层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据左图可知,在二者之间,地震波速度一直在加快,故B错误;“E为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右图中莫霍面已经明确标出,所以E为古登堡面,据左图可知,S波在古登堡面处消失,故C正确;S波在古登堡面处已经消失,未进入外地核,故D错误。故排除A、B、D。选择C。
【10题详解】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 “黄金12秒”。地震纵波传播速度快,纵波先到达地表会使得地面物体上下跳动,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此时容易逃生和救援;横波传播速度幔,横波后到达地表时,会使得地面物体水平摇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此时不容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符合题意;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无关,排除A、C、D,选择B。
太阳黑子是出现在太阳表面的暗黑斑点。森特在某年4月6~12日每天的同一时间观察某组太阳黑子,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由图可知,太阳( )
A. 自西向东自转,在此处的自转周期约为15天
B. 自西向东自转,在此处的自转周期约为28天
C. 自东向西自转,在此处的自转周期约为15天
D. 自东向西自转,在此处的自转周期约为28天
12.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因此,太阳黑子数较多的年份( )
A. 全球降水普遍增多 B. 航天航空活动被迫中断
C. 太阳耀斑数量减少 D. 地球磁场所受扰动增强
【答案】11. B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太阳存在自转,可以从图中黑子在日面上的移动来证实,由图中黑子的移动方向可知,太阳自西向东自转,排除CD;图中显示7天转动了四分之一圆周,故周期约为28天,排除A。故选B。
【12题详解】
太阳黑子数与降水呈一定的相关性,使有的地区降水增多,有的地区降水减少,A错误;航天航空活动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但不至于中断,B错误;太阳黑子多的年份也是耀斑爆发强的年份,C错误;太阳黑子多的年份太阳活动强,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正确。故选D。
宜居带是指某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它是人们基于地球的生命保障条件来划定的。2021年,科学家在恒星格利泽486的宜居带上发现了一颗岩石行星,该行星距地球约26光年,被命名为格利泽486b。下图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恒星格利泽486处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14. 科学家在划定格利泽486星系的宜居带时,主要是根据该星系中( )
A. 母恒星释放能量的强弱 B. 母恒星运动速度的快慢
C. 岩石行星总数量的多少 D. 岩石行星距恒星的远近
15. 行星格利泽486b所处的宜居带应为( )
A. 圆形 B. 环形 C. 扇形 D. 方形
【答案】13. C 14. A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读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示意图”,可知半径为137亿光年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或可见宇宙,直径为10万光年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直径为150亿千米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月地距离为38.4万千米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恒星格利泽486的一颗行星距地球约26光年,远大于太阳系直径,再加上我们知道银河系大约由2000亿颗恒星组成,因此推断恒星格利泽486位于银河系中,C正确;而ABD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题详解】
由材料宜居带是指某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它是人们基于地球的生命保障条件来划定的。"可知,首先,宜居带本身是具有一定宽度范围的环状;其次,宜居带与恒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是宜居带位置划定的表现;第三,宜居带的位置划定,最重要的是适合人类生存,也就是必须满足地表温度维持在15℃左右。而宜居带获得的最根本能量,来源于恒星提供多少能量。因此母恒星释放能量的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宜居带的位置划定,所以A正确;宜居带内的这颗岩石行星,它距母恒星的远近,能够为宜居带的位置划定提供一定依据,但无法划定宜居带的宽度范围,因此D错误;而宜居带的位置和范围划定跟B项母恒星运动速度的快慢、C项岩石行星总数量的多少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因此B、C错误。综上所述,故A正确。故选A。
【15题详解】
由于行星格利泽486b是绕恒星格利泽486能够公转运动的,因此宜居带的形态不可能是扇形和方形,因此C、D错误;由于“宜居带是指某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这说明宜居带本身是具有一定宽度范围的,因此排除A项,推断可能是环形。故选B。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8月1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在轨释放一颗立方星。
2017年6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
(1)说出图中甲、乙两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请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对比分析海南文昌和甘肃酒泉两大航天发射中心的突出优势。
【答案】(1)3600小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甲、乙两地降水相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