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2022_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人从未感染过甲型H7N9流感病毒,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流感病毒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 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流感病毒,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内的流感病毒
C. 一旦甲型H7N9流感病毒侵入该人体,记忆B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
D. 浆细胞可以接受流感病毒的刺激,使其分泌特异性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任何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异只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2、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代谢和繁殖,人体一旦感染病毒,首先通过细胞免疫使病毒暴露,然后再利用体液免疫将病毒清除。
3、抗体主要存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少量分布。
【详解】A、流感病毒只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异只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A错误;
B、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流感病毒,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内的流感病毒,B正确;
C、由于某人从未感染过甲型H7N9流感病毒,因此机体内不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C错误;
D、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2. 海藻糖是由两个吡喃环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非还原二糖。《自然》杂志曾指出“对许多生命体而言,海藻糖的有与无,意味着生命或者死亡”。下列有关糖类说法正确的是()
A. 海藻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可产生砖红色沉淀
B. 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麦芽糖和乳糖
C. 组成海藻糖的化学元素与组成脂肪的化学元素相同
D. 一分子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脱水缩合而成的还原二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1、蔗糖、麦芽糖是植物细胞中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的二糖。
2、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3、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其中多糖包括淀粉、糖原和纤维素,它们都是以葡萄糖为基本单位聚合形成的。
【详解】A、由题目信息可知,海藻糖是由两个吡喃环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非还原二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A错误;
B、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麦芽糖是植物细胞中的二糖,B错误;
C、二糖海藻糖的化学元素是C、H、O,脂肪的化学元素也是C、H、O,二者相同,C正确;
D、.一分子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脱水缩合而成的二糖,但蔗糖是非还原糖,D错误。
故选C。
3. 如图是两种细胞中主要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两种表达过程均主要由线粒体提供能量,由细胞质提供原料
B. 甲细胞没有核膜围成的细胞核,所以转录、翻译同时发生在同一空间内
C. 乙细胞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需要通过核孔才能进入细胞质
D. 甲、乙细胞均需要RNA聚合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两种细胞中主要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其中甲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其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乙细胞含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其转录和翻译过程不是同时进行的。
【详解】A、甲细胞是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A错误;
B、甲是原核生物,图示表明转录没有完成,即开始翻译过程,B正确;
C、乙细胞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需要通过核孔才能进入细胞质,C正确;
D、甲、乙细胞均需要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两种细胞中主要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图中细胞结构特点,准确判断出甲为原核细胞,乙为真核细胞;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转录和翻译的区别,能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4. 如图中甲、乙、丙代表的是某种结构或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甲、乙、丙分别表示DNA、RNA、蛋白质,则③可表示丙的催化作用
B. 若甲、乙、丙分别表示精原细胞、精子、受精卵,则①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
C. 若甲、乙、丙分别表示CO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则③过程全在线粒体中进行
D. 若甲、乙、丙分别表示血糖、下丘脑、胰岛细胞,则②过程可体现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若甲、乙、丙分别表示DNA、RNA、蛋白质,则①表示转录,②表示翻译,③可表示酶的催化作用;若甲、乙、丙分别表示精原细胞、精子、受精卵,①表示减数分裂,②表示受精作用,③表示受精卵的分裂分化;若甲、乙、丙分别表示CO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①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表示呼吸作用,则③过程全在线粒体中进行;若甲、乙、丙分别表示血糖、下丘脑、胰岛细胞,①表示传入神经,②表示传出神经,③表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
【详解】A. 由上分析可知,若甲、乙、丙分别表示DNA、RNA、蛋白质,则③可表示酶的催化作用,A正确;
B. 由上分析可知,若甲、乙、丙分别表示精原细胞、精子、受精卵,则①过程表示减数分裂,可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
C. 由上分析可知,若甲、乙、丙分别表示CO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则③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或无氧呼吸过程,不全在线粒体中进行,C错误;
D. 由上分析可知,若甲、乙、丙分别表示血糖、下丘脑、胰岛细胞,则②过程可通过神经递质体现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C。
5.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物种之间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 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C.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 新物种的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进化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通过生物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由分析可知,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A错误;
B、由于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新物种的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进化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有关概念,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研究人员对野生纯合小鼠进行X射线处理后,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型小鼠,该小鼠只有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发生突变。现让该突变型雄鼠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
A. 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子代雌鼠全为突变型,雄鼠全为野生型
B. 若该突变为隐性突变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子代雌鼠全为野生型,雄鼠全为突变型
C. 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子代雌雄鼠一半为野生型,一半为突变型
D. 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且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子代雌鼠或雄鼠可能为突变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结合题意,假设基因用A和a表示,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突变型雄鼠基因型为XAY,野生型雌鼠基因型为XaXa;若该突变为隐性突变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突变型雄鼠基因型为XaY,野生型雌鼠基因型为XAXA;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突变型雄鼠基因型为Aa,野生型雌鼠的基因型都为aa;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且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该突变型雄鼠基因型为XAYa或XaYA,野生型雌鼠基因型为XaXa。
详解:根据前面的假设分析,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该突变型雄鼠基因型为XAY,野生型雌鼠基因型为XaXa,因此后代基因型为XAXa和XaY,子代雌鼠全为突变型,雄鼠全为野生型,A项合理;若该突变为隐性突变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突变型雄鼠基因型为XaY,野生型雌鼠基因型为XAXA,因此后代基因型为XAXa和XAY,子代雌雄鼠全为野生型,B项不合理;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突变型雄鼠基因型为Aa,野生型雌鼠基因型为aa,因此后代基因型为Aa和aa,子代雌雄鼠中一半为野生型,一半为突变型,C项合理;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且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该突变型雄鼠基因型为XAYa或XaYA,野生型雌鼠基因型为XaXa,因此后代基因型为XAXa、XaYa或XaXa、XaYA,子代雌鼠或雄鼠可能为突变型,D项合理。
点睛:分析思路是根据每个选项的假设,写出该突变型雄鼠的基因型和对应野生型雌鼠的基因型,得到其子代表现型即可判断。
二、填空题;共64分
7. 下图是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分为两个过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在有氧呼吸中产生的代谢产物⑤是______________;代表物质⑧的是__________。
(3)据图分析,CO2是光合作用过程中____________(填“光反应”或“暗反应”)阶段的原料,该阶段的场所在____________________。
(4)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ATP和__________,吸收光能的物质①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光反应 ②. 暗反应
(2) ①. CO2和H2O ②. ADP
(3) ①. 暗反应 ②. 叶绿体基质
(4) ①. [H] ②. 色素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CH2O)。
【小问1详解】
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
【小问2详解】
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在有氧呼吸中产生的代谢产物⑤是CO2和H2O,④氧化分解成⑤的过程中,释放了大量能量,大部分能量以热能⑥的形式散失了,少部分储存在⑦ATP中,⑧、⑨是ATP的水解产物ADP和磷酸。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CO2 是光合作用过程中“暗反应”阶段的原料,参与CO2的固定,该阶段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
【小问4详解】
光合作用中光反应阶段发生物质变化:水光解产物是[H]和O2;能量变化: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所以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ATP和[H],吸收光能的物质①的是色素,它的功能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8. 人体受某些病毒感染后会引起发热,在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如下(注: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调定点为37℃左右)。
(1)图中激素乙通过_________运输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除了图中的作用以外,还对神经系统有影响,该影响具体是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
(2)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人体骨骼肌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使产热量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______
(3)体温上升期,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人体脱水后,垂体释放的___激素增加,促进____从而减少尿量。
【答案】(1) ①. 体液 ②.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2) ①. 大于 ②. 神经—体液调节
(3) ①. 抗利尿 ②.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收缩和甲状腺激素调节使代谢增强,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小问1详解】
激素乙能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故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除可以提高体温外,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于幼年期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作用。
【小问2详解】
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人体骨骼肌节律性收缩(产热增加),即出现“寒战”,使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据图分析,在体温上升期,体温的调节方式既包括神经调节,如传出神经,也包括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等,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3详解】
人体脱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进入血液的量增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从而减少尿量。
【点睛】本题结合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9. 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如图1所示,则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_,选取样方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如果要调查其中某动物种群的密度,一般采用___________,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海洋中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2所示,在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___点,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___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3)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一种群数量变化图。据此分析,在第1~5年间,种群增长模型呈___________型;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_年。
【答案】(1) ①S0 ②. 标记重捕法 ③. 偏高
(2) ①. D ②. B ③. B
(3) ①. J ②. 20
【解析】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3、题图分析,图1中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物种数目增加,到达S0时达到最大;图2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逐渐增加,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先增加后降低;图3中,λ>1时,种群数量增加;λ<1时,种群数量减少;λ=1时,种群数量不变。
【小问1详解】
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由图1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而且会增加工作量,故选S0最好;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一般用标记重捕法,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个体减少,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小问2详解】
据图2可知,D点以前,种群的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即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而D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D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B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说明该点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处于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K/2处,因此若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B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小问3详解】
图3结果显示,在第1-5年间,λ>1,且稳定,则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呈J型;λ在10-20年间,λ一直小于1,表示该时间段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而20年后λ=1,种群数量不变,因此种群数量在20年时达到最小值。
【点睛】熟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种类以及两种曲线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明确种群数量变化在生产中的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10. 果蝇的体色、翅型、眼色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一只灰身、长翅、白眼雌果蝇与一只黑身、长翅、红眼雄果蝇杂交,对所得的大量子代表现型统计结果如下表,据此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由上述实验结果能确定果蝇的__________为隐性性状,能否确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为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
(2)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控制体色与眼色的两对基因__________(填“是”“不是”或“不能确定”)位于两对染色体上,控制体色与翅型的两对基因__________(填“是”“不是”或“不能确定”)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3)若已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则F1灰身白眼果蝇中雄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F1黑身白眼果蝇中雌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答案】(1) ①. 残翅 ②. 否 ③. 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双亲均为杂合子时或位于X染色体上显雄杂雌时,子代均可出现1/4的残翅果蝇
(2) ①. 不能确定 ②. 是
(3) ①. 1 ②. 0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灰身、长翅、白眼雌果蝇与黑身、长翅、红眼雄果蝇杂交,子代灰身:黑身=1:1,红眼:白眼=1:1,长翅:残翅=3:1,说明长翅为显性性状,残翅为隐性性状,同时体色与眼色子代表现型比例相同,这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也可能不同,而体色与眼色子代表现型比例又与翅型表现型比例不同,说明控制体色与眼色的基因与控制翅型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1详解】
由于长翅:残翅=3:1,说明残翅为隐性性状,但仅仅根据此比例无法判断其基因的位置,假设控制翅型的基因用A/a表示,若位于常染色体上,双亲基因型为Aa时,子代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若位于X染色体上,双亲为基因型为XAXa、XAY时,子代也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小问2详解】
由杂交结果可知,体色与眼色这两对性状均符合测交(1:1)的实验结果,无论两对基因连锁还是独立遗传,结果均符合实验结果,故不能确定控制体色与眼色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翅型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假设控制体色与翅型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B/b、A/a表示,根据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可知,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与Aabb,若A与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与题意3:3:1:1的比例不符合,故控制体色与翅型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小问3详解】
分析眼色这对性状,设控制眼色的基因用D/d表示,根据题意,亲本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dXd,亲本红眼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DY,则F1中雄果蝇全为白眼(XdY),雌果蝇全为红眼(XDXd),故F1灰身白眼果蝇中雄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F1黑身白眼果蝇中雌果蝇所占的比例为0。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掌握遗传定律的应用范围,能够设计相关实验判断染色体存在的位置,掌握遗传定律的实质,具有一定的难度。
11.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杀虫剂,其表达的Bt晶体蛋白能毒杀某些鳞翅目昆虫。下图表示培养转Bt基因棉花试管苗的基本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Bt基因序列已知,常用PCR技术进行扩增,该技术的原理是_________。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某个时间段反应体系的温度需要控制在90~95℃,目的是_________。
(2)构建重组Ti质粒时,需要将Bt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_________中。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受体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_________和_________。若要检测成功导入受体细胞的Bt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常采用_________技术。
(3)由步骤Ⅲ到步骤Ⅳ形成愈伤组织,经历了_________(填过程),再经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进而发育成幼苗。在生态环境方面,与普通棉花相比,种植该转基因棉花的优点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DNA双链复制 ②. 使DNA双链解螺旋
(2) ①T-DNA(或可转移DNA) ②. 基因枪法 ③. 花粉管通道法 ④. 分子杂交
(3) ①. 脱分化 ②. 可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
【分析】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主要有:
①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②人工合成(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③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2、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1)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2)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3)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小问1详解】
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某个时间段反应体系的温度需要控制在90~95℃,目的是使DNA双链解螺旋,为复制提供模板。
【小问2详解】
构建重组Ti质粒时,要将Bt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常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
【小问3详解】
步骤Ⅲ是用农杆菌转化法将重组质粒导入植物组织细胞,然后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组织先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进而发育成幼苗。在生态环境方面,与普通棉相比,这种植株表达的Bt晶体蛋白能毒杀某些鳞翅目昆虫,种植该转基因棉能减少农药的使用,进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和植物细胞工程,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2. 脂肪酶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某科研小组想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分泌脂肪酶的高产菌株。请回答:
(1)筛选菌株:为了筛选分泌脂肪酶的菌株,培养基中应以____________为碳源,然后用____________试剂染色,洗去浮色后观察被染成红色的培养基菌落边缘是否出现透明圈。
(2)诱变处理:将筛选得到的菌株用____________方法接种在培养基中,使菌液分布均匀,然后分为两组,甲组用一定剂量的诱变剂处理,乙组不作处理,菌落形成后染色,比较两组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预期结果:甲组中绝大多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大小与乙组相同,则说明诱变具有____________性;极少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乙组相比变大或变小,则又说明诱变具有____________性。
(3)分离纯化:从诱变组培养基中筛选菌落周围____________的菌落,再进行分离、纯化。
(4)产前实验:为了便于实际生产需换用其他碳源培养,现该小组已确定了适合于产脂肪酶菌株生长的碳源和氮源,想再进一步确定碳氮源浓度的最佳组合。若已知酶活性在碳源浓度1.0%>0. 6%>0.4%,氮源浓度1.0%> 1. 2%>1. 4%,请你设计方案通过测定酶活性来确定最佳浓度组合(注:只写浓度组合方案即可)。
方案是: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脂肪 ②. 苏丹Ⅳ ③. 稀释涂布平板法 ④. 低频 ⑤. 不定向 ⑥. 透明圈最大 ⑦. 方案:将每种碳源浓度分别与每种氮源浓度组合,根据酶活性取其中的最佳组合
【解析】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筛选菌株:欲分离筛选出能分泌脂肪酶的细菌,应配制以脂肪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脂肪可以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2)诱变处理:将筛选得到的菌株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方法接种在培养基中,使菌液分布均匀。甲组中绝大多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大小与乙组相同,则说明突变的个体少,即诱变具有低频性;极少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乙组相比变大或变小,则又说明诱变具有不定向性。
(3)分离纯化:从诱变组培养基中筛选菌落周围透明圈最大的菌落,说明其产生的脂肪酶较多,然后再进行分离、纯化。
(4)产前实验:要进一步确定碳氮源浓度的最佳组合,可将每种碳源浓度分别与每种氮源浓度组合,根据酶活性取其中的最佳组合。
F1
红眼:白眼
长翅:残翅
1/2灰身
1:1
3:1
1/2黑身
1:1
3:1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2_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2022_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2_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2022_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按要求全部填写指定位置,2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2022_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2022_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00分,请将试卷答案填在答题卷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