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①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②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辅助作用,二者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③神经元的长轴突称为神经④神经元是可以接受刺激,产生信号并传递信号的神经细胞⑤多数神经元有一个树突和多个轴突⑥神经元一般包含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A. 一项B. 二项C. 三项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冲动。
【详解】①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可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其数量多于神经元,不具有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的能力,①错误;
②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其与神经元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②正确;
③神经元的长轴呈纤维状,外表大多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③错误;
④神经元是可以接受刺激,产生信号并传递信号的神经细胞,即为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④正确
⑤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⑤错误;
⑥神经元一般包含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⑥正确。
故选C。
2.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 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 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 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生理活动。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
【详解】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表达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
B、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
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故选A。
3. 脑脊液是包围着脑和脊髓的无色透明液体,是脑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研究发现在血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屏障:血-脑屏障,使得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严格的选择性,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较容易通过,而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脑脊液是脑和脊髓的内环境
B. 脑脊液可由脑毛细血管中的血浆渗出
C. 脑脊液与组织液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
D. 与血浆相比,脑脊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据题可知,脑脊液是脑和脊髓生活的内环境。由于血-脑屏障使得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严格的选择性,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较容易通过,而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故脑脊液中脂质的含量相对较高,蛋白质含量相对较少。
【详解】A、由题干可知,脑脊液是包围着脑和脊髓的无色透明液体,因此它是脑和脊髓的内环境,A正确;
B、脑脊液是脑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脑脊液可由脑毛细血管中的血浆渗出,B正确;
C、脑脊液是脑和脊髓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脑脊液和组织液化学组成大致相同,C正确;
D、由题干可知,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严格的选择性,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因此与血浆相比,脑脊液含有较少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4.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四个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注入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B. ①与②对照说明盐酸刺激小肠后能使胰腺分泌促胰液素
C. 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胰液的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经血液运输来调节
D. ①与③对比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
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①组的刺激部位为小肠肠腔,②组的刺激部位为静脉,A正确;
B、①与②对照说明盐酸刺激小肠后能使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
C、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胰液的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经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
D、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小肠中神经的有无,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D正确。
故选B。
5.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发病与机体交感神经的活跃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组成自主神经系统,两者一般不受意识支配
B. 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机体的心率加快、血管收缩活动增强
C. 交感神经激活后兴奋性增强可引起机体血压升高、胃肠蠕动增强
D. 研究自主神经的功能可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高血压提供新思路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对于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详解】A、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属于内脏运动神经,二者组成自主神经系统,两者一般不受意识支配,A正确;
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机体的心率加快、血管收缩活动增强,胃肠蠕动减慢,B正确;
C、交感神经激活后兴奋性增强,胃肠蠕动减弱、血管收缩活动增强,血管收缩活动增强引起机体血压升高,C错误;
D、自主神经可调节内脏、血管和腺体,与心跳和血管收缩活动有关,与血压形成有关,故研究自主神经的功能可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高血压提供新思路,D正确。
故选C。
6.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可以生存在人体胃内的需氧菌,其可引发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临床上常用尿素呼气实验诊断Hp感染,受试者口服13C标记的尿素胶囊后,尿素在Hp产生的脲酶作用下水解为NH3和13CO2,通过测定受试者吹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13C作出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在人的胃内生存是因为不适应强酸环境
B. 脲酶可降低尿素水解反应的活化能,该酶在Hp细胞外无催化活性
C. 尿素在Hp产生的脲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成13CO2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呼出体外
D. 人体胃部不存在分解尿素的酶,也不存在其他可产生脲酶的微生物是本诊断方法可行的前提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1、幽门螺杆菌是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是DNA,细胞内的细胞器仅有核糖体。
2、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Hp产生的脲酶能够水解尿素生成NH3和13CO2,通过同位素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
【详解】A、结合题干信息“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已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同时胃酸的pH值在2左右,属于强酸环境,故能够推断出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在人胃内生存是因为不适应强酸环境,A正确;
B、适宜条件下,酶在细胞内外均可发挥作用,B错误;
C、酶能够降低活化能,从而提高催化效率,故脲酶可降低尿素水解反应的活化能,尿素在Hp产生的脲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成13CO2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呼出体外,C正确;
D、本诊断方法主要利用的是同位素示踪技术,人体胃部不存在分解尿素的酶,也不存在其他可产生脲酶的微生物是本诊断方法可行的前提条件,D正确。
故选B。
7. 干眼症是一种多发的全球性眼表疾病,泪液分泌不足引起的眼球干燥会诱发干眼症。该病还会诱发角膜损伤风险,严重时可能会使视力明显下降。研究发现角膜上皮干细胞(LSCs)产生的蛋白质可能是治疗和预防角膜损伤的新靶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滴加与人体眼泪成分相似的滴眼液可缓解干眼症症状
B. LSCs移植有可能治疗干眼症引起严重视力下降
C. LSCs增殖、分化形成角膜上皮细胞过程中基因表达情况发生了变化
D. 泪液经泪腺导管排出,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因此干眼症为内环境失调症
【答案】D
【解析】
【分析】“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一看是不是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细胞呼吸相关酶、DNA聚合酶等)、糖原等。二看是不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如载体蛋白、受体蛋白等。三看是不是分泌到消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地方中的物质,如胃蛋白酶、泪液、汗液等。四看是不是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蔗糖、麦芽糖等。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泪液分泌不足会诱发干眼症,因此滴加与人体眼泪成分相似的滴眼液可缓解干眼症症状,A正确;
B、根据题干“该病还会诱发角膜损伤风险,严重时可能会使视力明显下降。研究发现角膜上皮干细胞(LSCs)产生的蛋白质可能是治疗和预防角膜损伤的新靶标”可推测,LSCs移植有可能治疗干眼症引起的严重视力下降,B正确;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LSCs增殖、分化形成角膜上皮细胞过程中基因表达情况发生了变化,C正确;
D、泪液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故干眼症不是内环境失调症,D错误。
故选D。
8. 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骑行既是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又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肌肉细胞释放CO2的量明显多于吸收O2的量
B. 骑行中氧气、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呼吸酶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C.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骑行的进行
D. 骑行时细胞产生大量的CO2刺激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肌肉细胞要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但是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是产生乳酸,因此肌肉细胞释放CO2的量等于吸收O2的量,A错误;
B、呼吸酶在细胞内,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B错误;
C、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C错误;
D、骑行时细胞产生大量的CO2刺激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尽快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D正确。
故选D。
9. 有研究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研究者通过与现有常用治疗脑水肿药物地塞米松进行临床实验,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解释不恰当的是()
注:水肿指数越高,水肿越严重
A. 脑水肿产生可能与脑中局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有关
B. 分析A组或B组的实验数据,治疗前、后可形成对照
C. 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比地塞米松更显著、更持久
D. ACTH和地塞米松的不同用量也是该临床实验的自变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将其与现有常用治疗脑水肿药物地塞米松进行比较,地塞米松(B组)为已知条件对照,观察比较水肿指数,B组从5.1-7.1变为3.3-4.9再变为5.1-9.8,说明地塞米松对水肿治疗有效果,但不持久,而A组从4.1-9.6变为1.1-2.9再变为1.1-2.9,说明其作用效果优于地塞米松且作用效果持久。
【详解】A、脑中局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水分进入组织液,形成脑水肿,A正确;
B、A组或B组使用了不同的药物,研究治疗前后的数据,形成自身前后对照,可知两种药物的效果,B正确;
C、比较治疗前后及停药两周后的水肿指数,可知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比地塞米松更显著、更持久,C正确;
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的种类,ACTH和地塞米松的用量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D错误。
故选D。
10. 如图是人胃的壁细胞“分泌”胃酸(HCl)的机制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l-逆浓度梯度从组织液进入壁细胞
B. C1--HCO3-反向转运体转运离子时不消耗ATP
C. Cl-和K+通过载体蛋白进入胃腔,属于主动运输
D. 抑制H+-K+泵活性的药物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1、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或者通道蛋白协助,如:氨基酸、核苷酸。
2、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详解】A、Cl--HCO3-反向转运体能将Cl-逆浓度进入胃壁细胞,因此胃壁细胞内的Cl-浓度较高,因此Cl-逆浓度梯度从组织液进入壁细胞,A正确;
B、Cl--HCO3-反向转运体转运离子不直接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其消耗的是HCO3-顺浓度跨膜运输产生的电化学势能,B正确;
C、结合图示可知,Cl-和K+可通过特异性的离子通道进入胃腔,属于协助扩散,C错误;
D、H+可通过H+-K+泵进入胃腔使其pH下降,抑制H+-K+泵活性的药物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实例的是()
A. 夏天户外工作人员中暑
B. 体内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 某人登上雪山后出现胸闷头晕
D. 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详解】A、夏天户外天气炎热,超出人体调节能力,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出现中暑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不符合题意;
B、体内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是正常机体调节的一个过程,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符合题意;
C、某人登上雪山后出现胸闷头晕是由于缺氧,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不符合题意;
D、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含量异常,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实验小组将某动物激素X均分为两份,一份饲喂甲组小鼠,一份注射给乙组小鼠,两组小鼠的起始生理状态等相同。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若激素X是甲状腺激素,则两组小鼠都会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B. 若激素X是胰岛素,则甲组小鼠肝糖原的积累量少于乙组小鼠的
C. 若激素X是肾上腺素,则肾上腺素能定向运输到心脏、肝脏、肌肉等部位发挥作用
D. 若甲组小鼠无明显变化,乙组小鼠生长加快,则激素X可能是生长激素(多肽)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胰岛素: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皮肤和内脏血管舒张,小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加强,括约肌松弛,唾液分泌增多等。
【详解】A、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饲喂和注射都能发挥作用,两组小鼠都会代谢增强,产热增加,A正确;
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促进血糖合成肝糖原,但其本质是蛋白质,如果进行饲喂,则会被消化酶分解,不能发挥作用,因此甲组小鼠肝糖原的积累量少于乙组小鼠的,B正确;
C、激素由血液运输至全身细胞,不是定向运输至各器官,C错误;
D、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多肽,可以促进机体生长,所以饲喂后多肽因被消化而失去功能,甲组小鼠无明显变化,乙组小鼠生长加快,D正确。
故选B。
13. 有氧呼吸会产生少量超氧化物,超氧化物积累会氧化生物分子引发细胞损伤。将生理指标接近的青年志愿者按吸烟与否分为两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体力消耗测试,受试者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如下图。基于此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超氧化物主要在血浆中产生
B. 烟草中的尼古丁导致超氧化物含量增加
C. 与不吸烟者比,蛋白质能为吸烟者提供更多能量
D. 本实验为“吸烟有害健康”提供了证据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吸烟与否对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吸烟组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高于不吸烟者,而超氧化物氧化生物分子生成物量的积累会引发细胞损伤,可见吸烟有害健康。
【详解】A、有氧呼吸会产生少量超氧化物,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可见超氧化物主要在活细胞中产生,A错误;
B、实验结果可说明吸烟可能导致超氧化物含量增加,但不能证明是尼古丁的作用,B错误;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细胞中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提供能量,C错误;
D、据柱形图可知,吸烟组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高于不吸烟者,而超氧化物氧化生物分子生成物量的积累会引发细胞损伤,因此,本实验为“吸烟有害健康”提供了证据,D正确。
故选D。
14. 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曲线①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B. 随着曲线②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
C. 当胰岛素浓度为40单位时,血糖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
D. 在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的神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的自变量是血浆胰岛素含量,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的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横坐标从左到右,血浆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血糖的补充速率(②)逐渐下降和血糖的消耗速率(①)升高。
【详解】A、胰岛素作用于肝脏和肌肉细胞,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因此曲线①(血糖的消耗速率)上升,A正确;
B、据图分析,随着曲线②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减慢,B正确;
C、胰岛素浓度为40单位时,血糖的补充速率是0.9,血糖的消耗速率是3.8,所以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不会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胰岛素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D正确。
故选C。
15. 失温症是指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时出现的各种症状。失温症的症状取决于体温下降幅度,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但精神错乱的状况会加剧。在重度失温的情况下,会有反常脱衣现象,也就是患者开始脱去衣物,这也同时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寒冷是引发失温症的主要原因,夏季运动不会发生失温现象
B. 成人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的调节功能增强所致
C. 重度失温时,人意识模糊感到热,此时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上升
D. 轻度和中度失温时,可通过加大运动量抵御寒冷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出现失温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的状态,导致体温下降,所以夏季运动若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也可能会发生失温现象,A错误;
B、成人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的原因是神经中枢(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减弱所致,B错误;
C、重度失温时,人意识模糊感到热,此时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上升,散热增加,C正确;
D、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不可通过加大运动量来抵御寒冷,应通过增添衣物防止热量散失的方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16. 人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即“苦味胜过甜味”。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舌面和上颚表皮上的味蕾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浅色TRC感应苦味分子;深色TRC感应甜味分子;代表增强,代表减弱
A. ①为传入神经元,其胞体位于脊髓中
B. “苦味胜过甜味”是由于在大脑皮层中,苦味信号得到强化,甜味信号被减弱
C. “苦味胜过甜味”属于负反馈调节
D. 苦味分子与TRC结合后,在②处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信号转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见图)。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详解】A、①为传入神经元,其胞体位于脊髓外,A错误;
B、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可以产生感觉,由于在大脑皮层中,苦味信号得到强化,甜味信号被减弱,因此“苦味胜过甜味”,B正确;
C、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C错误;
D、苦味分子与TRC结合后,使感受器兴奋,产生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在②处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变,D错误。
故选B。
17. 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器官为骨骼肌,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B. 若该器官为肝脏,则①可能是胰岛素,②可表示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
C. 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
2、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产生葡萄糖,A错误;
B、胰岛素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是在肝脏细胞,不是将肝糖原释放到血液中,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
D、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胰液的分泌是在外分泌部,在消化道而不是血管,D错误。
故选C。
18. 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还能控制生物节律
B. 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其控制的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C. 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与其控制的躯体相应部位的位置关系通常是倒置的
D. 大脑皮层W区受损伤,病人不能写字,当V区受损伤时,病人看不懂文字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下丘脑能控制生物节律,A错误;
B、大脑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B正确;
C、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与其控制的躯体相应部位的位置关系通常是倒置的 ,即下肢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顶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C正确;
D、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处受损,虽然其他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中枢受损时,患者视觉无障碍,病人看不懂文字,D正确。
故选A。
19. 如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有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又参与了激素调节
B. 激素②④之间和激素④⑦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
C. c表示胰岛A细胞,d、e分别表示垂体和肾脏
D. 寒冷条件下,激素④⑦分泌增多,激素①⑤⑥分泌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得, a为胰岛B细胞, b为胰岛A细胞, c为肾上腺,d为垂体,e为肾小管,①为抗利尿激素,②为胰岛素,③为胰高血糖素,④为肾上腺素,⑤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⑤为促甲状腺激素,⑦为甲状腺激素。
【详解】A、下丘脑在神经调节中起到神经中枢的作用,又能分泌各种释放激素参与激素调节,故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又参与了激素调节, A正确;
B、协同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有相同的作用,拮抗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有相反的作用,激素②胰岛素降低血糖、④肾上腺素升高血糖,两则之间为拮抗作用,激素④肾上腺素、⑦甲状腺激素都可以促进细胞代谢产热,维持体温,两则之间为协同作用,B错误;
C、c分泌的激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且能维持体温,该激素为肾上腺素,故c为肾上腺细胞,d表示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e表示肾脏中肾小管和集合管,能重吸收水分,C错误;
D、寒冷条件下,机体的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激素④肾上腺素,⑦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会逐渐增加,提高代谢,增加产热,寒冷条件下,汗腺分泌减少,尿量增加,①抗利尿激素减少。⑤(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⑥(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增多,从而可促进⑦甲状腺激素释放增多,D错误。
故选A。
20. 睡眠质量不佳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所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配“碎片化”。研究表明,老年期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是导致“睡眠碎片化”的关键。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的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crt神经元的树突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
B. Hcrt神经元发生Na+内流时不利于觉醒向睡眠转化
C. 老年人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可能与K+外流减少有关
D. 阻断Hcrt神经元的KCNQ2/3的基因表达可治疗睡眠障碍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主要表现 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该电位叫静息电位。兴奋时, 主要表现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神经元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势差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临近未兴奋部位产生一次兴奋。
【详解】A、细胞体突起可形成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树突能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相接触,神经元的树突可接受上一个神经元的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A正确;
B、老年期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是导致“睡眠碎片化”,Hcrt神经元发生Na+内流引起动作电位,则神经兴奋,不利于觉醒向睡眠转化,B正确;
C、老年人Hcrt神经元之所以兴奋性增高,原因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K+通道KCNQ2/3数量变少,K+外流减少,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容易从静息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只需要低强度的刺激,就能使神经元兴奋,C正确;
D、阻断Hcrt神经元的KCNQ2/3的基因表达,使K+外流更少,觉醒持续时间延长,不利于治疗睡眠障碍,D错误。
故选D。
21.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阿米替林为较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其药理作用为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肾上腺素和5-HT的再摄取,提高受体部位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阿米替林还可以阻滞乙酰胆碱M受体,引起不良反应如记忆功能障碍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时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B. 5-HT的作用效果是使兴奋传递中的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C. 抑郁可能与突触间隙中肾上腺素和5-HT含量过高有关
D.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受到抑制可能会导致记忆功能障碍
【答案】D
【解析】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时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5-HT属于神经递质,其作用效果是使兴奋传递中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阿米替林作用为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肾上腺素和5-HT的再摄取,提高受体部位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可以推测抑郁可能与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含量过低有关,C错误;
D、记忆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因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受到抑制可能会导致记忆功能障碍,D正确。
故选D。
22. 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一直以来,针对 AD的研究都是以神经元为主。2022年8月初,Amit团队和Schwartz团队在AD中发现了一类“疾病相关的神经胶质细胞(DOLs)”,并比较了不同年龄段野生型和 AD模型小鼠中的DOLs的占比,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病患者受到刺激导致大脑皮层产痛觉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B. 神经系统中多数为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到辅助作用
C. 实验结果表明 DOLs在AD模型小鼠细胞中的占比随年龄增大面上升
D. 通过鉴定 DOLs的特征基因产物,可能为AD的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
2、“胆碱能神经元”是一种能合成乙酰胆碱,并在兴奋时能从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传出神经元。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
【详解】A、该病患者受到刺激导致大脑皮层产痛觉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A错误;
B、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大约是神经元的50倍,B正确;
C、据图可知,随着AD模型小鼠年龄的增大,DOLs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增加,C正确;
D、表中结果说明DOLs可能与AD有关,则通过鉴定 DOLs的特征基因产物,可能为AD的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D正确。
故选A。
23. 研究发现,低强度电针通过刺激小鼠后肢“足三里”穴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其过程如图所示。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迷走神经是从延髓(属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C. 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低,导致抗炎功能降低,使针灸抗炎疗效甚微
D. 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可能是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kr2神经元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射弧是反射的基本结构,适宜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是发生反射的前提,完整的反射弧应该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某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A错误;
B、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单向的,B错误;
C、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进而导致针灸过程中产生的兴奋传导到肾上腺的作用减弱,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因而对炎症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抗炎功能降低,表现为抗炎疗效甚微,C错误;
D、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是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kr2神经元,因而无法实现抗炎疗效,D正确。
故选D。
24. 去除蛙的大脑,暴露脊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a和b,反射弧示意图如下。用0. 5%的硫酸溶液刺激脊蛙左后肢趾皮肤,使脊蛙出现屈腿反射,反射过程电位计a和b均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脊蛙受刺激后仍能屈腿,说明屈腿反射不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
B. 若有效刺激c处,则电位计a和b的指针分别偏转1次和0次
C. 若刺激电位计a和皮肤之间的传入神经,则脊蛙出现屈腿反射
D. 刺激电位计b和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详解】A、脊蛙是指去除大脑,但保留脊髓的蛙,脊蛙受刺激后仍能屈腿,是因为脊髓对屈腿反射的控制,即屈腿反射受中枢神经(脊髓)控制,A错误;
B、若有效刺激c处,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只能由c传到b,b的指针会发生偏转,偏转几次还有考虑到电位计的两个电极与蛙神经的连接部位,但兴奋一定不能传到a处,所以a偏转0次,B错误;
C、若刺激电位计a和皮肤之间的传入神经,脊蛙会出现屈腿,但这种行为不叫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
D、刺激电位计b和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可观察到电位计b指针偏转,且骨骼肌收缩,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D正确。
故选D。
25. 以新鲜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材料,适宜刺激条件下坐骨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由于Na+、K+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1所示(外向电流是指阳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内向电流则相反)。用TTX和TEA两种物质处理细胞后,得到的跨膜电流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c点时坐骨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大于0mV
B. 图1中,ab段正离子内流需要消耗ATP
C. TTX物质可能作用于K+通道,抑制K+的外流
D. 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是同种离子跨膜流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为钠离子内流;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为钾离子外流。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A、图1中,c点时坐骨神经纤维的内向电流即钠离子内流停止,处于动作电位的峰值,膜电位大于0mV,A正确;
B、ab段是发生内向电流,是阳离子由细胞膜外向细胞膜内流动,即 Na+内流,为协助扩散的过程,不消耗ATP,B错误;
C、分析图2 可知,TTX 物质抑制了内向电流,即神经细胞膜上 Na+内流,C错误;
D、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为钠离子内流;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为钾离子外流,D错误。
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50分)
26. 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
(1)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内环境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或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
①水、无机盐、纤维蛋白原(成纤维蛋白促进止血)②血红蛋白、钾离子通道蛋白、胃蛋白酶③葡萄糖、CO2、胰岛素受体④尿素、激素⑤食物中的淀粉消化为麦芽糖⑥丙酮酸和水反应生产CO2和[H]⑦乳酸与NaHCO3反应
(4)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场所,酒精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
乙醇乙醛二氧化碳和水
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经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再以_________运输方式进入肝细胞被解毒;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_________层膜结构。
【答案】26. 组织液、血浆
27. 无机盐和蛋白质
28. ①④⑦29. ①. 组织液 ②. 自由扩散 ③. 4
【解析】
【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小问1详解】
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
【小问2详解】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小问3详解】
①水、无机盐、纤维蛋白原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正确;
②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钾离子通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中,所以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
③胰岛素受体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③错误;④尿素、激素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
⑤食物中的淀粉消化为麦芽糖发生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⑤错误;
⑥丙酮酸和水反应生产CO2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⑥错误;
⑦乳酸与NaHCO3反应发生在内环境,可以维持pH稳定,⑦正确。
因此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或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①④⑦。
【小问4详解】
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经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存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再以自由扩散运输方式进入肝细胞被解毒;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至少要穿过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肺泡壁(单层细胞)共4层生物膜。
27. 科学家沃泰默、斯塔林和贝里斯等对促胰液素的发现有突出的贡献,后来科学家又发现哺乳动物体内的胰腺中有腺泡组织(其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和胰岛组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胰液的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人们知道胰腺内的胰岛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后,试图从磨碎的小鼠胰腺组织中直接提取胰岛素,但均未成功,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种调节方式称为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4)研究发现,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该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小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_________________,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________(填“稍高”或“稍低”)的水平。
【答案】 ①. 不只是由神经调节引起,还可能与盐酸刺激后小肠产生的分泌物有关(或不只是由神经调节引起,还有体液调节) ②. 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可将胰岛素分解(磨碎的胰腺组织中,有胰泡组织细胞释放出的蛋白酶,会水解胰岛素) ③. 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任选一个) ④. 等量生理盐水 ⑤. 稍低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据表格内容分析,实验A说明胰液的分泌与神经调节有关,C组中盐酸直接注入血液不分泌胰液,而B、D组中盐酸注入小肠后最终引起胰液分泌,结合四组实验,说明胰液的分泌除了受神经调节的影响,还可能与盐酸刺激后小肠产生的分泌物(或体液调节)有关。
【详解】(1)假设一的B组实验中,把适量稀盐酸从小鼠小肠的上端注入其小肠腔内,结果是大量分泌胰液,故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因切断所有支配胰腺的神经,把与B组等量的稀盐酸从小鼠小肠的上端注入其小肠腔内结果也能大量分泌胰液,故实验结果说明:胰液的分泌不只是由神经调节引起的,还可能与体液调节有关。
(2)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从磨碎的小鼠胰腺组织中直接提取胰岛素不能成功,其主要原因是胰腺还能分泌胰蛋白酶,可将胰岛素分解。
(3)激素调节的特点有三个: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4)根据题意,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自变量是胰岛素的有无,因变量是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故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等体积生理盐水,该实验的测量指标是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浓度维持在比正常浓度稍低水平,低血糖浓度正常情况下会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实验结果更明显。
【点睛】本题考查试验探究能力,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8. 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人体的大脑皮层中有使人产生尿意并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脊髓灰质中有能调节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的低级中枢,完成排尿反射。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体直接完成“排尿”反射的排尿中枢位于__________(填“大脑”“小脑”或“脊髓”)中,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排尿属于不受控制的非条件反射,但正常健康的成年人可以适当“憋尿”,环境适当时才去排尿,若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角度分析“憋尿”的实例,说明__________。
(2)当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受到尿液压力刺激产生冲动,冲动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__,在c处,b神经元末梢将兴奋传递给a神经元时,突触前膜通过__________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它与____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发生__________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兴奋)。
(3)正常成年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便能受到意识支配完成排尿过程。请据图提示,用字母表示健康成年人尿意的产生__________;并结合题意写出婴儿排尿反射反射弧__________。
(4)某成年患者神经系统受损,虽能产生尿意,但却出现“尿失禁”(排尿不受控制),推测其受损的部位最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部位。
【答案】(1) ①. 脊髓 ②. 低级中枢的调节活动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2) ①. 外负内正 ②. 胞吐 ③. 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④. 电位
(3) ①. bcef ②. 膀胱内牵张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
(4)d
【解析】
【分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
【小问1详解】
人体直接完成“排尿”反射的排尿中枢位于脊髓中;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角度分析“憋尿”的实例,说明低级中枢的调节活动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神经冲动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c处,b神经元末梢将兴奋传递给a神经元要借助神经递质方可完成,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它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小问3详解】
当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先传到脊髓,进而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次级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产生尿意,即用字母表示健康成年人尿意的产生为bcef。婴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全,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则为膀胱内牵张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
【小问4详解】
成年患者神经系统受损,虽能产生尿意,但却出现“尿失禁”(排尿不受控制),推测其受损的部位最可能是图中的d部位,即大脑皮层控制脊髓的下传神经纤维。
29. 痒觉是一种区别于痛觉、触觉、嗅觉、温觉等的感觉。当机体大量出汗招来蚊子叮咬后,机体有关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了被叮咬部位的反应,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同时痒觉信号通过一系列中间神经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痒觉,并产生抓挠行为。“抓挠止痒”的神经机制(部分)如图所示。
(1)蚊子叮咬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现象,其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__________,液体和__________(选填“血红蛋白”或“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间隙液体增多。
(2)皮肤痒觉神经元的轴突处于静息状态时,主要靠__________维持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若给予皮肤痒觉感受器适宜有效的刺激,a、b两个神经元上检测到的膜电位变化的是__________。
(3)疼痛可以抑制痒觉。据图分析,痛觉神经元释放的Glu(谷氨酸)是一种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抓挠止痒”的原理:痛觉感受器接受疼痛信号产生的冲动传递到__________中间神经元时,会抑制__________中间神经元兴奋,进而抑制痒觉信号的传递。(填图中字母)
【答案】(1) ①. 增加 ②. 血浆蛋白
(2) ①. K+外流 ②.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3) ①. 兴奋 ②. c ③. b
【解析】
【分析】1、静息电位形成原因: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最终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形成原因: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最终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小问1详解】
蚊子叮咬后,有关细胞释放的组织胺作用于毛细血管,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较多地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局部组织间隙液体增多,从而出现局部红肿现象。
【小问2详解】
神经元轴突处于静息状态时,主要靠K+外流维持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若给予皮肤痒觉感受器适宜有效的刺激,由于在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故此过程中,a、b细胞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具体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痛觉神经元释放的Glu能使中间神经元c兴奋并释放神经递质,故Glu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抓挠止痒”的原理是抓挠之后,痛觉感受器接受痛觉信号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递到中间神经元c之后会抑制痒觉相关的中间神经元b兴奋,进而抑制痒觉信号的传递,导致大脑不能产生痒觉。
30. 尿酸是人和猿类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具有抗氧化功能。人体内的嘌呤80%来源于自身代谢产生,还有20%来源于食物,嘌呤在肝脏中被代谢转化为尿酸进入内环境。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其次是通过消化道排出。当人体尿酸生成过多,或通过肾脏排出尿酸出现障碍,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回答下列问题:
(1)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减少__________的摄入,以控制尿酸来源;增加__________的摄入,以增加尿酸排泄。
(2)已知在其他哺乳动物(除人和猿类外)体内,尿酸可在尿酸酶的催化下生成更容易排出体外的尿囊素。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此结论。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若干只,溶解在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氧嗪酸(抑制尿酸酶活性的一种氨基酸)等。
实验设计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其中一组大鼠灌胃__________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大鼠灌胃__________作为对照组。
③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大鼠尿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
若_____________,则可验证此结论。
【答案】30. ①. 高嘌呤食物 ②. 水
31. ①.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 ②. 适量溶解在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氧嗪酸 ③. 等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④. 尿囊素的含量(尿酸的含量) ⑤. 实验组大鼠尿液中尿囊素含量低于对照组的(实验组大鼠尿液中尿酸含量高于对照组)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的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小问1详解】
由题可知,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所以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以控制尿酸来源;由于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所以可增加水的摄入,增加尿酸排泄。
【小问2详解】
编号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水肿指数
治疗后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
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
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
假设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胰液的分泌只由神经调节引起
A.电刺激支配胰腺的神经
少量胰液分泌
B.把适量稀盐酸从小鼠小肠的上端注入其小肠腔内
大量分泌胰液
C.直接将稀盐酸注入小鼠的胰腺静脉血液中
不会分泌胰液
D.切断所有支配胰腺的神经,把与B组等量的稀盐酸从小鼠小肠的上端注入其小肠腔内
大量分泌胰液
四川省内江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25x2=50分),三道防线具有特异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3页。
四川省内江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2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2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