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3年9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科院研究所在福建首次发现的“奇异福建龙”化石相关内容。据研究,该物种距今约1.5亿年到1.48亿年。如图为“奇异福建龙”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物种生存的地质年代属于( )
A. 太古代B. 古生代C. 中生代D. 新生代
2. 下列关于该物种生存年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鱼类向两栖类进化B. 蕨类植物非常繁盛
C. 我国东北、华北成陆D. 爬行类向鸟类发展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图中为恐龙的一种,再结合材料“该物种距今约1.5亿年到1.48亿年。”推算应为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该物种生存年代为中生代,爬行类的一支向鸟类发展,D选项正确;鱼类向两栖类进化、蕨类植物非常繁盛和我国东北、华北成陆均为古生代的现象,ABC选项错误。所以选D。
【点睛】中生代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中生代也是板块、气候、生物演化改变极大的时代。在中生代开始时,各大陆连接为一块超大陆-盘古大陆。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进一步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部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气候非常温暖,对动物的演化产生影响。在中生代末期,已见现代类型生物群的雏形。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我国三名航天员从中国空间站(距地约400千米)安全返回。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及中国空间站。完成下面小题。
3. 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中,主要利用的能源是( )
A. 核能B. 太阳能C. 风能D. 生物能
4. 航天员在空间站出舱活动时,遇到的威胁不包括( )
A. 高温B. 高压C. 强辐射D. 失重
5. 返回舱所穿过的大气分层中( )
A. 甲层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B. 甲层被喻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C. 乙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D. 丙层以晴天为主,适合航空飞行
【答案】3. B 4. B 5. A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中国空间站有太阳能板,可知其运行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宇宙空间的太阳能,而非核能、风能、生物能,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中国空间站其在轨运行高度距地约400千米,所在大气层为高层大气,离地球距离远,空气稀薄,舱外空气密度低,气压小,B符合题意;出舱活动在接近真空、大气(极其稀薄)的宇宙环境中进行,故需要应对失重,强辐射、高温带来的威胁,AC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甲层为高层大气,乙层为平流层,丙层为对流层。高层大气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A正确;平流层臭氧含量高,能大量吸收紫外线,被喻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B错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C错误;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对流运动旺盛,具有复杂多样的天气现象,不适合航空飞行,D错误。故选A.
【点睛】①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②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③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高层大气的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先降低后上升。低纬度和高纬度的对流层高度不一样。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因此对流层的高度高(约17~18千米);而高纬地区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的高度低(约8~9千米)。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潮汐亦为世界三大潮汐之一。图为亚马孙河口位置及盐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亚马孙河口盐度远低于周边海区的主要原因是()
A. 降水量大B. 蒸发量小
C. 海水温度偏低D. 大量淡水注入
7. 亚马孙主航道河口处的潮涌不及阿拉瓜利河口,因亚马孙河口()
①引潮力小②风力微弱③沙洲阻挡④江阔水深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③D. ③④
【答案】6. D 7. D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亚马孙河河口的盐度大致从河口处向外递增,河口盐度远低于周边海区,主要原因是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大量的河流淡水注入稀释了河口的海水,使盐度明显降低,D正确;河口处降水量、蒸发量、海水温度和周边海区差异不大,AB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读图分析,亚马孙河河口与阿拉瓜利河口相比,沙洲众多,江阔水深,削弱了潮涌的势力,③④正确;两河口受到的引潮流、盛行风的风力大小相当,①②错误。故选D。
【点睛】阿拉瓜利河流潮强的原因:河口呈喇叭口形,外宽内窄;入海口附近河水较浅;河口附近吹向岸风且风力强。
我国乌兰布和沙漠正在开展菌草种植、沙漠土壤化改造、葡萄产业等生态实践。某科研团队将自主研发的植物纤维黏合剂施加到沙子间,使沙漠表层的沙子“土壤化”。下图示意沙漠种植实验区。该团队的沙漠实地种植试验证实,“土壤化”的沙子非常适宜某些植物生长,并且具有很强的抗风蚀能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有学者认为未改造的沙漠土不是土壤,主要依据是( )
A. 几乎不含水分B. 矿物质含量少C. 空气含量太小D. 有机质含量少
9. 经该团队改造的土壤具有较强的抗风蚀能力,主要原因是( )
A. 减少散状颗粒B. 增加土壤水分C. 减少土壤空气D. 改变地表起伏
10. 与普通土壤相比,种植试验区的植物根系异常发达,原因最可能是( )
A. 有机质含量高B. 育种技术先进C. 土层松散透气D. 光照时间超长
【答案】8. D 9. A 10. C
【解析】
【8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沙漠土壤化改造是“某科研团队将自主研发的植物纤维黏合剂施加到沙子间,使沙漠表层的沙子“土壤化””,又结合相关知识,植物纤维黏合剂是几种植物纤维的提取物,属于有机质,所以沙漠土不是土壤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有学者认为未改造的沙漠土不是土壤,主要依据是有机质含量少,D对,排除ABC。故选D。
【9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某科研团队将自主研发的植物纤维黏合剂施加到沙子间,使沙漠表层的沙子“土壤化”,形成团粒结构,减少了散状颗粒,所以土壤具有较强的抗风蚀能力,A对,土壤水分和空气以及地表起伏状况变化不大,排除BCD。故选A。
【10题详解】
与普通土壤相比,种植试验区为“土壤化”的沙子,有机质含量不高,A错;与普通土壤相比,种植试验区的植物根系异常发达,原因最可能是“土壤化”的沙子土层松散透气,C对;育种技术先进、光照时间超长对普通土壤和种植试验区的植物发育影响是没有差异的,BD错。故选C。
【点睛】科学团队经过数年的实验,最终从一些植物中提取到了纤维粘合剂,经检测,该粘合剂不仅能把沙子凝聚起来,还能使凝聚物之间充满孔隙,这使得沙子里面也能藏的住水,最重要的是,由于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这种物质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一些微小植物的生长,这大大加快了沙漠治理的速度。沙漠和土壤的根本性质差异,是力学差异:土壤微粒之间都有作用力,能够构成一个整体,而沙子之间是松散的,没有这种力。用一种粘合剂,赋予沙子颗粒这种力,这样就可以把沙漠变土壤。只要添加这种植物性纤维黏合剂,再加入水,沙子就能获得与自然土壤一样的力学属性。这种土壤颗粒间存在的特定约束,就是万向结合约束,简称ODI约束。它可以让土壤具备自修复和自调节能力。只要将沙子混合黏合剂,再添加适量的水,只要两分钟,金黄色的沙子就变成了深褐色的土壤,用手抓起来也不会散掉,把水倒入围起来的凹坑里,水也没有流失。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冷却降温到0℃以下,水汽在地面或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民间有“雪落高山,霜打洼地”之说。下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原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华北地区“霜打洼地”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 )
A. 5:30左右,晴朗无风B. 11:30左右,大风呼啸
C. 18:00左右,浓云密布D. 24:00左右,雨雪交加
12. 造成“霜打洼地”的是图示气流(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11. A 12. D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霜打洼地”成因是天晴风小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水汽易达到冰点;夜晚谷地盛行山风,冷空气滑入谷地,气温更低。一天中气温最低时为日出前后,A正确,11:30左右,是一天中气温较高时,而且大风呼啸,不利于霜的形成,B错误;18:00时气温还较高,且浓云密布,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不易成霜,C错误;风雪交加的夜晚不会下霜,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夜里山顶的冷空气沿山坡往下滑,冷空气密度大,到达山谷或洼地后,空气层结稳定,于是洼地中的冷空气愈积愈多,气温便降得很低。一般洼地要比周围的平地气温低4~5℃。因此,山坡和平地还没有霜时,谷地和低洼地中就会有霜。如果山坡和平地上有霜的话,那么山谷和洼地中的霜就更重。图中④表示夜晚山风,冷空气沿山坡往下沉,造成“霜打洼地”。D正确;①②是白天的热力环流,①是谷风,②气流下沉增温,都不会使洼地降温,AB错误;③是夜晚谷地上升气流,是白天积累下的热空气,不会造成“霜打洼地”,C错误。故选D。
【点睛】热力环流的原理:近地面受热不均,导致垂直方向上的气流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进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流运动,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米粉的生产主要经浸泡、蒸煮、打揉、压条等工序,后经数日晒制而成。福建沿海某村生产的米粉口感独特,畅销国内外。下图示意该村局部地形及晒米粉场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晴朗的下午,下列四地中最适合晒米粉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14. 图中两座山峰的最大相对高度是( )
A. 18米B. 29米C. 49米D. 58米
【答案】13. B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晒米粉应该选择降水量小、气温高的月份,福建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夏秋季节多台风,所以正常年份,该村最适合晒米粉的时间是秋末。秋末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晴朗的下午,太阳位于西南方,乙位于山的西南坡,光照充足,且坡度较小,是四个地点中最适合晒米粉的地方,B正确。甲、丙位于阴坡,阳光不足;丁位于山谷里,日照时间短,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读图,图中中部山脉的海拔为160米-170米之间,西南部山脉海拔为120米-130米之间,结合所学知识,计算可得两座山脉相对高差为30米-50米之间,最大相对高度为49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一天的位置和方向:1、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2、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极昼极夜区除外)。3、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极昼极夜区除外)。
高寒生物区是陆地分布海拔最高的生物群落,群落常见的高寒植被有高山灌丛、草甸和垫状植物等,近年来,中低海拔的物种不断向高海拔地区渗透,压缩高寒生物的生存空间。下图示意高寒生物区分布随纬度的变化(灰色区域代表高寒生物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推测高寒生物区的环境特点( )
A. 紫外线弱B. 光照弱C. 土层深厚D. 风力强
16. 与阿尔卑斯山相比,横断山脉高寒生物区分布较高的主导因素是( )
A. 纬度B. 水分C. 地形D. 土壤
17. 中低海拔的物种不断向高海拔地区渗透是由于( )
A. 人类活动影响B. 全球气候变暖C. 生态系统失衡D. 高寒物种退化
【答案】15. D 16. A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图示信息显示高寒生物区生存的区域一般海拔较高,同纬度高海拔地区因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因而A、B错误;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相对弱,不利于土壤发育,C错误;高海拔地区,地形遮挡弱,风力较强,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与阿尔卑斯山相比,横断山脉纬度较低,热量丰富,故相同海拔高度的横断山脉地区比阿尔卑斯山脉地区热量丰富,导致高寒生物区分布较高,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材料信息“近年来,中低海拔的物种不断向高海拔地区渗透”,说明相对较高的海拔地区环境条件逐步不适宜于高寒植物的,而是逐渐适宜中低海拔的植物生存,反映出高海拔地区热量条件变好,结合全球变暖日趋严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高原山地气候特点:高寒、紫外线强、气温昼夜温差大、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较小、多大风。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预警在地震波到达前通过手机、应急广播等方式,提前几秒至几十秒向用户发出地震警报。下图为兰州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18.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核B. 地幔C. 软流层D. 岩石圈
19. 监测此次地震受灾情况,主要应用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是( )
A遥感B. 北斗导航系统C. 全球定位系统D. 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18. D 19. A
【解析】
1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且在陆地,故震源深度位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因此此次震源位于岩石圈,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9题详解】
监测此次地震受灾情况,可以应用遥感技术,能迅速获得受灾的实时信息,受灾的程度及大致分布等,A正确;北斗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定位功能,BC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不能获取信息,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理信息系统(GIS):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遥感(RS):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作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
猴面包树(下图)在非洲分布较为广泛,每到果实成熟时,猴子就会成群结队来食用,猴面包树由此得名。完成下面小题。
20. 猴面包树多分布在非洲的( )
A. 雨林区B. 稀树草原区C. 荒漠区D. 常绿硬叶林区
21. 在非洲,猴面包树的树叶在干季来临时几乎全部掉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 抵御严寒天气B. 方便猴子摘果C. 保存体内水分D. 增加土壤养分
【答案】20. B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猴面包树树干粗大,为世界上最粗的树木之一,这是树木用来储水之用,表明当地干、湿季明显;题意表明,猴面包树是非洲热带稀树草原中一种非常奇特的常绿乔木,表明当地全年高温,猴面包树多分布在非洲的稀树草原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旱季来临时,当地降水少,因此猴面包树会快速脱光身上全部的叶子,是为了防止树叶蒸腾作用损失大量水分。C正确。当地全年高温,没有严寒;猴子采摘果实不需要叶子掉光;给土壤返还有机质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干季水分消耗,ABD错误。故选C。
【点睛】对一些非洲草原的探险者来说,猴面包树就是“荒原水塔”,许多探险者在水源用光后,只有找到猴面包树才有一线生机,,毕竟在炎热的非洲,脱水的死亡概率是极高的。
2016年开始,陕西省延安市南沟村建成高标准矮化密植果园,并铺设反光地膜,提升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图南沟村苹果园的丰收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南沟村的标准化密植果园,铺设反光地膜实现苹果增产增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 反射太阳辐射保持水分
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 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23. 南沟村山地果园建设了高标准果园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系统,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这种精准滴灌方式最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蒸发B. 水汽输送C. 径流D. 降水
【答案】22. C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南沟村的标准化密植果园,铺反光膜能使水果着色度提高,反光膜能显著提高树冠内不同高度的光强,且越靠近地面反射光强越强;因此能够有效增加光效,故C正确;反光地膜对于减弱地面辐射作用不大,故A排除;对于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影响不多,不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故排除B、D;因此排除A、B、D,选择C。
【23题详解】
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系统实现精准滴灌方式,与大水漫灌相比,能够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因而这种精准滴灌方式最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故C正确;因此排除A、B、D,选择C。
【点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使各种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可分为三种类型。
读某区域两个时刻等压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8日14时,台湾海峡的风向为( )
A. 偏东风B. 偏西风C. 偏南风D. 偏北风
25. 下列四地中,图示时段风力明显加大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26. 8日20时,M地与丙地相比,其风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 )
A. 大,M地地面摩擦力小B. 大,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C. 小,M地地面摩擦力大D. 小,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答案】24. D 25. C 26. A
【解析】
【24题详解】
读图,结合10月8日14时图及所学知可知,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图中大致为西北向东南,然后根据北半球向右偏转30°-45°可知,14时台湾海峡风向为偏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5题详解】
读图,比较两图可知,丙地等压线变得更为密集,故丙地风力明显加大,C正确。甲、乙、丁处等压线变得稀疏,所以风速减小,ABD错误。故选C。
【26题详解】
读图可知,8日20时, M地和丙地等压线疏密程度大致相同,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接近; M地地处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小,风力大;丙地地处内陆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大,风力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第一步:过该点做等压线的切线;第二步:做切线的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三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高空或近地面;第四步: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这点的风向。风速大小与等压线疏密程度有关,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其面上物质主要是某地质时期的河流沉积物。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该河流的流向是( )
A. 自东南向西北B. 自东北向西南C. 自西南向东北D. 自西北向东南
28. 下列关于图中的推断,科学合理的是( )
A. 断裂下沉是东南岸阶地形成的主因B. 图中岩层的颗粒由①到④逐渐变粗
C. 图中M阶地比②岩层形成的时间晚D. 图中M阶地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域
【答案】27. B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读图,可知河流有东南岸和西北岸,所以河流流向为东北-西南或者西南-东北,根据河流中的沉积物在东南岸,说明,该岸为沉积岸,西北为冲刷侧,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冲刷右侧,淤积左岸,所以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8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M阶地位于岩层②上方,形成时间比②晚,C正确;东南岸为河流沉积一侧,图中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阶梯状地貌,A错误;图中岩层只能显示形成时期不同,越向下形成年代越久,不能反映颗粒大小,B错误;图中M地阶地在河流丰水期会被淹没,容易发生洪涝灾害,D错误。故选C。
【点睛】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
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下图示意厦门港2023年12月29日(农历11月十七)的潮汐时刻表。完成下面小题。
29. 当日厦门港( )
A. 一次涨潮、一次落潮B. 潮高最小时正值日出时刻
C. 夜晚的潮差大于白天D. 潮高最大时气温接近最高
30. 当天厦门港附近的居民去离滩赶海拾贝的最适宜时段是( )
A. 5~6时B. 7~8时C. 13~14时D. 20~21时
【答案】29. D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由图可知潮高曲线在一天中有两次上升或下降,因此当日厦门港两次涨潮、两次落潮,A错误;潮高最小时为当地时间8:00,冬至日这天,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越往北昼越短。30°N对应昼长约为10h,即冬至日这天30°N日出时刻为12-10÷2,为7:00,厦门港约为24.5°N,在30°N以南,在冬至日这天日出时间最晚且在7:00前,12.29日厦门昼长比冬至日长,日出时间也更早,而图中潮高最小时对应时间为8:00,此时已过日出时刻,B错误;分析图中数据可知,夜晚潮差在250cm左右,白天潮差在500cm左右,白天潮差大于夜晚,C错误;图中潮高最大时对应时间为14:00左右,为一天中气温最高时刻,D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D。
【30题详解】
由生活经验可知,赶海应选择在落潮时,潮差越大,低潮越低,往往收获越多。由图可知,该日潮位最低时在8: 00,8: 00之前为退潮,8: 00之后开始涨潮,所以选在低潮前1~2个小时,随着海水的下降,来不及退走的海洋生物会比较多,更适合赶海,B选项正确。5:00- 6:00之间潮水还未退至最低线,且此时处于黎明时分,太阳光线不足,会影响赶海,A选项错误。13:00- 14:00之间, 正在涨潮,不适宜赶海,C选项错误。20:00- -21:00之间处于涨潮期间,不适宜赶海,D选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在一个潮汐周期中,各地潮水涨落的次数、时刻、持续时间也均不相同,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半日潮型:在一个太阴日内发生两次高潮和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与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我国大多数港口为半日潮港,如厦门港、天津港、青岛港; 2、全日潮型: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如南海汕头港、渤海秦皇岛港等,南海的北部湾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全日潮海区;3、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我国南海多数地点属混合潮型。如榆林港,十五天出现全日潮,其余日子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潮差较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厦门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及夏季某晴朗的上午进行自然地理学原理模拟实验。实验过程2小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两个玻璃箱和温度计规格均相同)。
(1)指出该实验装置所要模拟的地理原理,并简要说明透明薄膜在实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比较2小时后甲、乙两箱内温度差异,并说明原因。
【答案】31. 模拟的地理原理:大气受热过程。透明薄膜在实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让太阳辐射透过薄膜,薄膜减少玻璃箱热量散失。
32. 与甲玻璃箱相比,乙玻璃箱因其底部放置沙土,地表比热容较小,故2小时后乙温度较高,升温幅度较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模拟实验为材料,涉及大气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该实验装置所要模拟的地理原理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透过薄膜,而地面长波辐射的热量被薄膜阻挡,薄膜起到减少玻璃箱热量散失的作用。
【小问2详解】
读图,甲箱内为清水,乙箱内为沙土,沙土的热容量较小,故在相同的光照作用下,2小时后乙箱大气获得的热量多,升温快,温度高;水的比热容较大,升温慢,温度较低。
32.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居曲流(下图)位于嘉陵江南充段。曲流顶部有个曲水镇,当地人家到青居镇赶场来回都是坐船顺流而行,形成了可能是中国河道里少有的“来也顺水,去也顺水”的奇特航程。今年暑假,某校地理头趣小组在森特的带领下前往该地研学。他们观察青居曲流时发现该景观:①此处丘陵环抱,切穿川东平行峡谷,蜿蜒曲折,绵延千里,形成了359°“Ω”字形曲流:②烟山尾峰东岩左侧石壁上,唐、宋、明、清原题刻颇多:③曲流颈处的烟山壁立七八丈,雄险天成,山上林木葱蔚,烟雾不散。
(1)请按地貌观察的正确顺序,将该小组观测到的景观进行排序(仅写序号即可)。
(2)该小组的同学想体验曲水镇—青居镇“来也顺水,去也顺水”的奇特航程,请你为他们设计合理的乘船起止码头和行进方向。
(3)下图是某间学绘制的AB两点间河道的剖面图,请你指出该图存在的问题。
【答案】32. ①③②
33. 曲水镇到青居镇,从③处乘船,从曲流南部到②处;从青居镇到曲水镇,从①处乘船从曲流北部到③处。
34. AB处河道发生弯曲,A侧为堆积岸(凸岸)坡度较缓,B侧为侵蚀岸(凹岸)坡度较陡。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居曲流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某学生观察青居曲流时发现该景观:①此处丘陵环抱,切穿川东平行峡谷,蜿蜒曲折,绵延千里,形成了359°“Ω”字形曲流:②烟山尾峰东岩左侧石壁上,唐、宋、明、清原题刻颇多:③曲流颈处的烟山壁立七八丈,雄险天成,山上林木葱蔚,烟雾不散。适宜的观察顺序应为①③②。先到高处看曲流全貌①,再走近由从曲流颈处③沿曲流向下游到曲流的尾处看烟山尾峰景观②。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同学小组想体验曲水镇到青居镇“来也顺水,去也顺水”的航程,从曲水镇到青居镇可以从图中③处乘船,顺南部曲流到达②处;而从青居镇到曲水镇可以从①处乘船顺北部曲流到达曲水镇,就可以体验到来也顺水,去也顺水的航行。
【小问3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B两点之间的河道位于河道弯曲地区,A处为凸岸堆积岸,B处为凹岸侵蚀岸,因此,A处河道坡度较缓,有堆积物存在,B处河道较陡,无明显堆积物。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里海是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的内陆湖,北郝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河流注入东部的甲湾被狭长的沙石洲与里海主体分隔开、仅在沙石洲中部有一狭窄水道与里海主体相通。甲湾盐度较高,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6倍,但多年来其水域面积却保持稳定。下图示意里海及甲湾位置。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甲湾比里海其他水域盐度高的原因。
(2)从水量收支平衡角度,解释甲湾面积保持稳定的现象。
(3)若沙石洲持续接受南北向堆积,推测甲湾未来的演化趋势。
【答案】33. 甲湾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海洋水难以输送到,且甲湾水域面积小,大陆性较强。因此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附近陆地地表径流少,故甲湾比里海其他水域盐度高。
34. 甲湾水的收入项主要是里海流入海湾的湖水与大气降水量,支出项主要是蒸发量,蒸发量与入湖水量与大气降水量之和相同,可维持甲海湾水域面积保持稳定。
35. 沙石洲阻断海湾与里海联系,甲湾无水源补给,湖水盐度增加,海湾面积迅速萎缩,成为里海沿岸低地的一部分。
【解析】
【分析】本题以里海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水量收支平衡、地貌变化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图文获取信息、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湾深居内陆,受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难以输送到,导致该地区降水稀少、地表径流少。又因为甲湾水域面积小,大陆性较强,因此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地表径流少,最终导致甲湾比里海其他水域盐度高。
【小问2详解】
由题干可知,甲湾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6倍,多年来其水域面积却保持稳定。结合所学知识,甲湾水的收入项主要是里海流入甲湾水量与大气降水量,支出项主要是蒸发量,所以蒸发量等于入湖水量与大气降水量之和,虽然甲湾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6倍,但多年来其水域面积却保持稳定。
【小问3详解】
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若沙石洲持续接受南北向堆积,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最终沙石洲会阻断甲湾与里海的联系,使甲湾与里海分离,失去水源补给,面积萎缩,盐度进一步增大,最终干枯,成为里海沿岸低地的一部分。
山东省菏泽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三明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1, 对材料分析正确是, ①时段内,a处风向主要为, 影响该时段数据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龙岩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