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优选卷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优选卷,文件包含20242025学年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优选卷北京专用原卷版docx、20242025学年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优选卷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5分)
本部分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发现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是( )
A.门捷列夫B.达尔文
C.拉瓦锡D.牛顿
【答案】A
【详解】A、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正确;
B、达尔文在生物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生物进化论,故错误;
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错误;
D、牛顿在物理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牛顿第一定律等,故错误。
故选A。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B.矿石粉碎
C.石蜡融化D.纸张燃烧
【答案】D
【详解】A、酒精挥发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不是化学变化,A错误;
B、矿石粉碎只是物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不是化学变化,B错误;
C、石蜡融化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不是化学变化,C错误;
D、纸张燃烧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正确。
故选D。
3.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 )
A.试管B.量筒
C.燃烧匙D.蒸发皿
【答案】B
【详解】A、试管可以直接加热,不符合题意;
B、量筒只能量取液体,不能加热,符合题意;
C、燃烧匙可以直接加热,不符合题意;
D、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A.21%B.0.94%
C.0.03%D.78%
【答案】D
【详解】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故选D。
5.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二氧化碳B.糖水
C.空气D.海水
【答案】A
【详解】A、二氧化碳只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能写出化学式,所以是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B、糖水中含有蔗糖、水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下列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无味B.沸点低
C.能支持燃烧D.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C
【详解】A、无色无味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沸点低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能支持燃烧是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密度比空气大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面燃烧起来后,最合理简单的灭火的措施是( )
A.用水冲灭B.用嘴吹灭
C.拨打报警电话D.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D
【详解】 A、由于酒精的量比较少,没有必要使用水扑灭,故 A错误;
B、用嘴吹,虽然能带走热量,但温度不能降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量,使火越烧越旺,故B错误;
C、这种情况完全可以自己做灭火处理,不需拨打报警电话,故C错误;
D、实验室中,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使用湿抹布盖灭,能起到降温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下列方法能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是( )
A.观察颜色B.闻气味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D.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答案】D
【详解】A、氮气和二氧化碳均是没有颜色的气体,观察颜色无法鉴别,错误;
B、氮气和二氧化碳均是没有气味的气体,用闻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错误;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具有可燃性和助燃性,木条均熄灭,无法鉴别,错误;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氮气不能,能鉴别,正确。
故选D。
9.下列气体中未计入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是( )
A.PM2.5B.二氧化硫
C.氮气D.二氧化氮
【答案】C
【详解】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都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氮气是空气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故选C。
10.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读出液体体积B.闻气体气味
C.加热液体D.检查气密性
【答案】B
【详解】A、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存水平,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闻气体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符合题意;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且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下图是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原子核外有 8 个电子
B.硫、氧在同一周期
C.硫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是 16
D.硫、氧两种元素形成的 SO2 中硫元素为+4 价
【答案】B
【解析】A、由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氧原子核外8个电子,A正确;
B、元素的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氧核外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硫原子序数16核外16个电子,按照2、8、6分层排布,核外三个电子层属于第三周期元素,故B错;
C、由元素周期表小方格可知,硫原子序数为16 ,相对原子质量等于32.0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16,故中子数等于16,C正确;
D、设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x+(-2)×2=0,x=+4,故D正确;
故选:B。
12.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锰MNB.银A
C.汞PbD.铜Cu
【答案】D
【详解】A、锰元素应写为Mn,选项错误;
B、银元素应写为Ag,选项错误;
C、汞元素应写为Hg,选项错误;
D、铜元素应写为Cu,选项正确。
故选D。
13.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人的呼吸过程B.粮食酿成白醋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D.农家肥料的腐熟过程
【答案】C
【详解】A、人的呼吸过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B、粮食酿成白醋,是粮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D、农家肥料的腐熟,是农家肥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4.下列物质含有氧气的是( )
A.过氧化氢溶液B.高锰酸钾
C.二氧化锰D.液态空气
【答案】D
【详解】A、过氧化氢是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不含氧气,故选项错误;B、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有氧气,故选项错误;C、二氧化锰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有氧气,故选项错误;D、空气中含有氧分子,故含有氧气,选项正确。故选D。
15.下列使用胶头滴管的方法正确的是( )
A.一般的滴管(不是在滴瓶上的滴管)用完后要立即用水洗净,平放在实验台上
B.滴瓶上的滴管用完后不要用水冲洗,可直接插在原瓶中
C.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伸入试管内
D.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置,但可平放
【答案】B
【详解】A、一般的滴管(不是在滴瓶上的滴管)用完后要立即用水洗净,但不能平放在实验台上,故选项说法错误。
B、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直接插回原瓶,不能用水清洗,否则试剂瓶中的溶液将被稀释,故选项说法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以防止污染胶头,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催化剂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锰是任何反应的催化剂B.催化剂一定会加快反应速率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性质保持不变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保持不变
【答案】D
【详解】A、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和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但不是任何反应的催化剂,如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不是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可能是加快,也可能是减慢,不符合题意;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D。
1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B.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物质
C.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D
【分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物质的微观构成。
【详解】A、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B、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
18.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碳在空气中燃烧,放热,发出白光
B.红磷燃烧,放热,生成大量白雾
C.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向胆矾(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氢氧化铜沉淀
【答案】C
【详解】A、碳在空气中燃烧,放热,不发出白光,选项错误;
B、红磷燃烧,放热,生成大量白烟,不是雾,因为雾是小液滴而反应生成的是固体,选项错误
C、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选项正确;
D、向胆矾(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氢氧化铜沉淀是结论不是现象,选项错误;
故选:C。
19.水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你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的体积很小
【答案】A
【详解】我们能闻到水果中的香味是因为水果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能运动到我们的鼻孔中,与分子的大小、间隔都没有关系,故选A。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分解反应
B.夏天食物容易腐烂是因为气温高,与氧气性质无关
C.氧气是无色的,但液氧和固氧都是淡蓝色的
D.在剧烈燃烧和缓慢氧化的过程中,都有发光放热的现象
【答案】C
【详解】A、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错误
B、夏天食物容易腐烂是因为气温高,缓慢氧化进行的快,与氧气性质有关,错误;
C、氧气是无色的,但液氧和固氧都是淡蓝色的,正确;
D、缓慢氧化的过程中,没有有发光的现象,例如食物的腐败,错误。
故选:C。
21.以下是四种气体的密度(O℃、101 kPa)和溶解性(20℃、101kPa)。
实验室收集 SO2 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排水集气法B.向下排空气法
C.向上排空气法D.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集气法
【答案】C
【详解】A、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才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选项错误;
B、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二氧化硫密度大于氧气,所以二氧化硫密度大于空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错误;
C、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二氧化硫密度大于氧气,所以二氧化硫密度大于空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正确;
D、综上选项所说,二氧化硫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2.下列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在燃着的蜡烛上罩干燥小烧杯,以检验燃烧是否生成二氧化碳
B.在燃着的蜡烛上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以检验是否生成二氧化碳
C.取一小片蜡烛放入水中,以比较石蜡和水的密度
D.用指甲在蜡烛上刻画,以检验石蜡的硬度
【答案】A
【详解】A、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可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有水生成,不可以检验燃烧是否生成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在石蜡火焰上罩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密度小于水,不符合题意;
D、用指甲在蜡烛上刻画,石蜡上留下划痕,说明石蜡较软,可以检验石蜡的硬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3.下列实验中都用到了水,有关水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B.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治污染空气
C.燃烧条件的探究烧杯中的水——只提供热量
D.排水收集气体集气瓶中的水——排尽集气瓶中的空气且便于观察
【答案】C
【解析】A、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集气瓶底部的水是为了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集气瓶底部的水是为了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燃烧条件的探究烧杯中的水,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和提供热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可以将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且方便观察氧气的收集情况,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在不断运动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答案】A
【详解】A、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都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A正确;
B、相同的原子能构成不同的分子,如氧气和臭氧就是氧原子构成的不同的分子,故B错误;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故C错误;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且电性相反,中子不带电,故D错误;
故应选A。
25.实验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定塑料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塑料袋中充有空气,一段时间后压瘪塑料袋,向瘪塑料袋中吹入一定量的呼出气体。测定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35 s时开始向塑料袋中吹气
B.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C.80 s时氧气的浓度比二氧化碳的低
D.可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
【答案】C
【详解】A、35 s时二氧化碳的浓度开始上升,氧气浓度开始下降,说明35 s时开始向塑料袋中吹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可知,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80s时氧气的浓度约为18%,二氧化碳的浓度为25000×0.0001%=2.5%,所以氧气的浓度比二氧化碳的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图可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1%,80s时氧气的浓度约为18%,所以呼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比空气中的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14题,共45分。
【生活现象解释】
26.(3分)根据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存在的物质(写名称或符号)
(1)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
(2)长期敞口存放在空气中的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膜
(3)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逐渐变软
【答案】(1)氮气或N2
(2)二氧化碳或CO2
(3)水或H2O
【详解】(1)空气可作为制造氮肥的原料,是因为空气中有氮气,符号为N2;
(2)长期敞口存放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膜,说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符号为CO2;
(3)由于空气中含有少量的水蒸气,酥脆的饼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吸水变软了;符号为:H2O。
27.(2分)填空:
(1)某种家用制氧机是通过分子筛直接将氮气和氧气分离,该过程属于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在使用氧气瓶、制氧机的过程中应远离易燃易爆物质,其原因是 。
【答案】(1)物理
(2)氧气能支持燃烧
【详解】(1)物理变化是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家用分子筛式制氧机,利用压力吸附技术直接将空气中的氧气与氮气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此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即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在使用氧气瓶、制氧机的过程中应远离易燃易爆物质。
28.(2分)空气中的成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1)食品包装中常填充N2以防腐,是由于N2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
(2)为增加鱼缸内的溶氧量,常向鱼缸内加入少量双氧水,缓慢产生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1)不活泼
(2)2H2O2=2H2O+O2↑
【解析】(1)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因此食品包装中常充氮气以防腐,所以是由于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为增加鱼缸内的溶氧量,常向鱼缸内加入少量双氧水,是因为常温下,过氧化氢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9. (2分)下图为模拟工业制氧气的微观示意图。
资料: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
(1)“ ”表示的是 。
(2)空气由气态变为液态时,此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液氧与液氮相比,沸点较高的是 。
【答案】(1)氧分子
(2)物理变化
(3)液氧
【详解】(1)空气中氧气约占五分之一,因此 表示氧分子。
(2)空气由气态变为液态时,此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3)升温后,氮气先气化,说明液氮沸点较低,液氧沸点较高。
【科普阅读理解】
30. (5分)纳米海绵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具有网状多孔的结构,清洁过程中可以吸附物体表面的污渍。
纳米海绵不仅可有效清洁茶垢、油垢等,还是很好的吸油材料。经过改良的纳米海绵具有良好的吸油能力、循环利用性以及环境友好等特性,可用于解决海上石油泄漏造成的污染。科学家测定了纳米海绵对不同油品的吸收能力(吸油质量比越高,其吸油能力越强),结果如图1.吸油能力的差异性取决于油品自身的密度。油品密度越大,纳米海绵的吸油能力越强。
纳米海绵还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通过挤压,可将纳米海绵吸附的油品挤出,经洗涤干燥后再次使用。图2为两种吸油材料对泵油的循环吸收测试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海绵的性能会不断提升,更好的服务于生活、生产。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纳米海绵的清洁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纳米海绵对柴油的吸收能力比对黑芝麻油的强,其原因是 。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纳米海绵可用于清洁茶杯、油烟机等。 。
②纳米海绵对环己烷吸收能力最强。 。
(4)由图2得到的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随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纳米海绵吸油能力变化不明显,细菌纤维素的吸油能力变差。
【答案】(1)物理
(2)柴油的密度比黑芝麻油大
(3) 对 错
(4)循环使用次数在1-8之间
【详解】(1)纳米海绵的清洁过程中可以吸附物体表面的污渍,该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2)油品密度越大,纳米海绵的吸油能力越强。纳米海绵对柴油的吸收能力比对黑芝麻油的强,说明柴油的密度比黑芝麻油大;
(3)纳米海绵不仅可有效清洁茶垢、油垢等,还是很好的吸油材料。故纳米海绵可用于清洁茶杯、油烟机等,说法正确;
油品密度越大,纳米海绵的吸油能力越强,故纳米海绵对四氯化碳吸收能力最强,说法错误;
(4)由图2两种吸油材料对泵油的循环吸收测试结果,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循环使用次数1~8之间时,随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纳米海绵吸油能力变化不明显,细菌纤维素的吸油能力变差。
【生产实际分析】
31. (3分)以下是氧气的工业制法:采用 法
原理是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 不同(属于 变化)。
【答案】 分离液态空气 沸点 物理
【详解】工业上制氧气采用的是分离液态空气法: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2.(3分)A~H八种物质,其中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是黑色粉末状固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E、F都是无色液体,H是一种黑色固体。
(1)请写出E的名称:E 。
(2)请写出下列反应的的文字表达式。
反应② ,
反应③ 。
【答案】(1)过氧化氢
(2)
【分析】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则A是高锰酸钾;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D是氧气;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能分解生成B、C、D(氧气),则B、C分别是锰酸钾、二氧化锰两种物质之一,B是黑色粉末状固体,且B在反应②前后保持不变,说明B是二氧化锰,则C是锰酸钾;E、F都是无色液体,反应②是E在B(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D(氧气)和F,说明E是过氧化氢,F是水;H是一种黑色固体,D(氧气)能与G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H,说明G是铁、H是四氧化三铁。
综上所述,A是高锰酸钾;B是二氧化锰;C是锰酸钾;D是氧气;E是过氧化氢;F是水;G是铁;H是四氧化三铁。
【详解】(1)根据分析,E是过氧化氢。
(2)反应②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反应③是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为:。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33. (3分)利用下图实验研究氧气的性质。
(1)A中,铁丝燃烧生成的黑色固体是 ;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 。
(2)B中,通入一定量氧气后,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的现象是木炭燃烧, 。
【答案】(1) 四氧化三铁/Fe3O4 ;防止溅落的熔融物使瓶底炸裂;(2)发出白光,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其黑色固体为四氧化三铁;铁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溅落的熔融物使瓶底炸裂,故填:四氧化三铁或Fe3O4;防止溅落的熔融物使瓶底炸裂;(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实验中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的现象是木炭燃烧,发出白光,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填:发出白光,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4. (4分)如图所示,向盛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试管中的大理石逐渐变小,并有无色气体生成,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 ,证明该变化过程生成了气体物质 ,因此属于 变化。
【答案】 变浑浊 二氧化碳/CO2 化学
【详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检验二氧化碳时,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故填变浑浊;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中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35.(2分)利用下图实验研究分子的运动。
(1)A中,设计纸花a的目的是 。
(2)B中,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的现象是 。
【答案】(1)排除空气使纸花变红的可能;(2)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
【解析】(1)A实验中,纸花b变红,a不变红,设计纸花a的目的是排除空气使纸花变红的可能,从而证明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填:排除空气使纸花变红的可能;(2)B中,等质量的品红,分别加入冷水、热水中,品红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扩散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故填: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
36. (4分)用图1装置进行蜡烛燃烧的实验。
(1)证明蜡烛燃烧产物(集气瓶内为空气)。
①证明蜡烛燃烧有水产生的现象是 。
②证明蜡烛燃烧有CO2产生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
(2)研究不同的O2体积分数下蜡烛燃烧时间(集气瓶内为O2与CO2的混合气体)。根据图2实验数据,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蜡烛燃烧时间与O2总量有关
B.CO2浓度对蜡烛燃烧没有影响
C.在不同的O2体积分数下,蜡烛均能发生燃烧
D.蜡烛熄灭时,集气瓶中可能存在部分没有消耗的O2
【答案】(1) 集气瓶内壁出现无色液滴 把集气瓶倒过来,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AD
【详解】(1)①蜡烛燃烧有水产生,水蒸气遇冷凝结,则会看到集气瓶内壁出现无色液滴。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二氧化碳的操作及现象是把集气瓶倒过来,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A、在一定范围内,氧气体积分数越大,燃烧时间越长,可以看出蜡烛燃烧时间与O2总量有关。正确;
B、该集气瓶内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气体,氧气体积分数越大则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越小,所以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对蜡烛燃烧没有影响。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氧气气体分数低于20时,可能不会发生燃烧,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氧气气体分数低于20时,可能不会发生燃烧,所以可以推断随着蜡烛的燃烧消耗氧气,氧气浓度较低时蜡烛熄灭,集气瓶中存在没有消耗的氧气,正确;
故选AD。
37.(3分)用如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夹持装置已略去),左侧直玻璃管中液面以上平分为5份。
(1)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2)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现象是 。
【答案】(1);(2)玻璃管中液面上升至1处
【解析】(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故可观察到玻璃管中液面上升至1处,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科学探究】
38.(6分) 教材上"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以及“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验,引起了化学探究小组的兴趣。
【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
(1)实验Ⅱ、Ⅲ分别证明:氧化铁的 和 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写出氧化铁(Fe2O3)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
【实验评价】
(3)设计实验Ⅳ的目的是 。
(4)若实验Ⅳ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实验拓展】
(5)查阅资料得知:CuO、CuSO4、猪肝、马铃薯等也可以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MnO2只能作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B.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它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答案】 质量 化学性质 H2O2 H2O+O2 探究氧化铁和二氧化锰哪个催化效果好(合理即可)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二氧化锰对该反应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铁好 B
【详解】(1)实验Ⅱ、Ⅲ证明: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H2O2 H2O+O2;
(3)实验中的变量仅为催化剂的种类,设计实验Ⅳ的目的是探究氧化铁和二氧化锰哪个催化效果好;
(4)若实验Ⅳ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二氧化锰对该反应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铁好;
(5)A、MnO2不只能作为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还可以作其他反应的催化剂,故A错误;
B、根据题目的信息可知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故B正确;
C、催化剂不只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还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故C错误;
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可能是其它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例如二氧化锰是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的生成物,故D错误。
故选:B.
【实际应用定量计算】
39.(2分)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
(1)若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4.482×10-26kg,则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多少 ?(写出简单计算过程,结果保留整数)
(2)若铝的质子数为13,则铝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
【答案】(1)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14
【详解】(1)相对原子质量=,过程见答案;
(2)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铝的质子数为13,则铝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27-13=14。
气体
H2
CO2
SO2
O2
密度g/L
0.0899
1.977
2.716
1.429
溶解性
难溶
能溶
易溶
不易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Ⅰ.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木条,观察现象。
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Ⅱ.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如此反复多次实验,观察现象。
试管中均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
Ⅲ.将实验Ⅱ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虑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g。
不用写
Ⅳ.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不用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练习卷3,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二单元 满分40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练习卷4,共7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卷(人教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