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1节 质量教学设计
展开一、课标分析
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的概念,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质量的概念理解的要求很浅,只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通过思考组成物体的物质多少,进而给出质量的初步解释,并让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就内容安排而言,本节课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学习和使用托盘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今后授课的内容密切相关,是重要的基础性的一节。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重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物体有量的不同。但是容易把质量理解成物体的好坏。除了感性的认识,学生经过半学期的学习,已经养成了动手操作的能力,但缺乏科学的实验探究心理,而且质量和重量容易混淆。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抽象思维还不发达。而且,现在的学生学习方法普遍有待改进,对基础知识不爱记忆,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质量及天平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原因。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展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核心素养
通过使用天平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2.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请把铁钉、铁夹子、图钉、塑料刻度尺、矿泉水瓶、塑料桶进行分类,可以怎么分?请说出分类的理由。
教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教师:是啊,大到天体,如太阳、月亮,小到人们的日用必需品,如水、衣服、食物等,尽管这些物体形态各异,但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学生:铁钉、铁夹子、图钉为一类,它们都由铁组成;塑料刻度尺、矿泉水瓶、塑料桶为另一类,它们都由塑料组成。
学生: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通过有关活动和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质量的兴趣,引起学生对物质属性的思考。
环节二:质量
教师:每一个物体都含有一定量的物质,或者说是由一定量的物质组成的。有的物体含得多,有的物体含得少,这是不同物体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别。当外界影响这个物体时,这个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直接影响外界对它作用的效果。所以掌握一个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很重要的意义。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作质量。在物理学中用字母m表示。
2.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1 t=1 000 kg;
1 kg=1 000 g;1 g=1 000 mg。
3.阅读教材第144页“科学世界”: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4.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师:我们平时说的“1斤”是500 g,2斤是1公斤,即1 000 g。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常见物体的质量:
1个鸡蛋约50 g;1只鸡或鸭约2 kg;1个苹果约0.15 kg;1枚1元硬币约6 g;1名中学生约50 kg。
(教师先说出数量,但不说单位,让学生来回答单位)
学生听讲。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解释质量的概念和基本单位,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体让学生理解质量的单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感受1 000 g。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质量
例1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30 mg= kg。
(2)6.4 t= g。
(3)480 kg= t。
(4)2.7 g= mg。
学生阅读题目并回答问题。
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熟练掌握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环节三:质量的测量工具
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是秤。
“秤”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秤”,如案秤、电子秤、磅秤、杆秤等;另一类是实验室中使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天平又可以分为学生天平和托盘天平。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观察实物,初步了解天平。
学生通过PPT和实物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
环节四:托盘天平的使用
教师重点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构造:先让学生观察天平,然后介绍底座、托盘架、托盘、标尺、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
2.量程和分度值
(1)量程:天平所能测量物体的最大值,即砝码盒内砝码的总质量+游码的最大示数。
(2)分度值:标尺上每一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图示天平的分度值为0.2 g。
(3)游码读数:读取游码左侧对应的刻度线。如下图读数为2 g。
3.注意事项
(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测量值。
(2)向右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3)保持天平干燥、清洁,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应使用烧杯或者称量纸间接称量。
4.托盘天平的使用
教师一边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一边演示用托盘天平测量一物体的质量。
学生观察天平。
教师随机移动天平上的游码,让学生读出示数。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通过观察实际天平,体会天平的使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四:托盘天平的使用
(1)放: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拨:(用镊子)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3)调: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指针左偏向右调,右偏向左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这时横梁平衡。
(4)测: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添加砝码(从大到小),向右移动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调节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小质量的砝码)
(5)读: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所对刻度值。如图所示,此时物体的质量分别为30 g、12.4 g。
(6)收:测量完毕,把物体取下,砝码要装入盒内(由小到大),并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处。
再次演示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总结使用托盘天平的操作步骤。
教师:现在大家就用自己桌子上的天平来测量一下小石头的质量。
例2 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铜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有50 g、20 g、10 g各一个,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该铜块的质量为 g。
例3 若调节天平时,指针偏转情况如图所示,则应将 (选填“游码”或“平衡螺母”)向 移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小石头的质量。
学生认真进行课堂练习。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演示正确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标准的实验操作习惯。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天平的使用。
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天平的使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四:托盘天平的使用
教师提问:如何测量液体的质量?
5.测量液体的质量
(1)调节天平。
(2)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0。
(3)将被测液体倒入烧杯中,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总。
(4)被测液体的质量m=m总-m0。
学生认真听讲,并进行思考。
环节五: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教师展示PPT,提问:下列实例中,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物态的变化而改变。
例4 下列各种情况中,物体的质量发生了变化的是( )
A.一根被压缩了的弹簧
B.一物体从月球被带到地球上
C.一块被加热至发红了的铁块
D.一棵不断长高的树
学生思考并回答:不变。
学生解答。
使学生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这一结论。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第1节 质量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作质量。
2.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1 t=1 000 kg;1 kg=1 000 g;1 g=1 000 mg。
二、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
三、托盘天平的使用
1.结构
2.注意事项
3.使用步骤
四、物体质量的特点: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七彩作业》第六章第1节。
2.“练习与应用”1~5题。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a href="/wl/tb_c405096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3节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a href="/wl/tb_c405096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3节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教案</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4节 密度的应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a href="/wl/tb_c405096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4节 密度的应用教学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