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反思
展开一、课标分析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课出自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从前后联系来看,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续声的利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这一章的难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开始渗透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明确了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关于声现象的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讨论、观察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但是对于声音特性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尤其是关于音调和响度,学生往往比较容易混淆。
教学目标
1.了解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
2.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核心素养
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讲解有利于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同时在研究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问与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养成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推理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小视频——新闻联播。
教师提问:这两位播音员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如果你不看画面,通过什么来辨别是男生在播报还是女生在播报?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交流,回答问题:男生的声音低沉,女生的声音比较尖细。
通过有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声音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声音不同特性的思考。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音调
1.定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男同学的声音较粗、较低,音调低。
女同学的声音较细、较高,音调高。
教师提问: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什么呢?
2.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
探究活动1: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拨动钢尺的力度相同)
教师提问: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有什么不同。
探究活动2:将橡皮筋固定在一次性纸杯上,拨动橡皮筋,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橡皮筋振动的快慢。拉紧橡皮筋后拨动橡皮筋,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橡皮筋振动的快慢。再次拉紧橡皮筋后拨动橡皮筋,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橡皮筋振动的快慢。
教师提问:比较三种情况下橡皮筋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有什么不同。
探究活动3:教师演示实验,如图所示,转动齿轮,将纸片放到不同齿数的齿轮上,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为什么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探究活动4:拿着一张硬纸片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梳子,感受音调。
教师提问:什么时候音调高?
3.频率
(1)定义:频率是发声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学生猜想。
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交流,回答问题:钢尺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交流,回答问题:橡皮筋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齿轮越多,纸片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学生回答:划过的速度越快,音调越高。
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来找到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感受音调高低的不同,理解频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音调
(3)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
(4)声音的音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为了进一步证明上面的结论,教师再做一个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利用传感器和显示器演示音叉和人说话声音的波形图。
4.声波的分类
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 000 Hz。
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次声波:把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阅读教材第41页内容。
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图。
例1 小明的二胡断了一根细琴弦,他用一根粗琴弦代替后,发出声音的音调( )
A.保持不变 B.变高
C.变低 D.无法确定
例2 下表是人和几种动物的发声频率和听觉范围,从表中可以看出,可以发出次声的是( )
A.人 B.蝙蝠 C.大象 D.狗
学生观看实验,思考、交流、讨论。
学生阅读。
学生答题,教师答疑。
通过演示实验,再次强化学生对音调的感受和理解。
将抽象的声音图形化,让学生看到“声波”,让学生看到振动快慢。加强学生对音调的理解。
学生学习超声波和次声波。
巩固新知,检验学习成果。
环节三:响度
打开音响,逐渐将音响的声音调大。
教师提问:你听到的声音什么在变化?
1.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叫作响度。
声音大的响度高,声音小的响度低。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回答:声音的大小在变化。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响度
2.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探究活动5:如图所示,用较小的力敲击音叉,并将音叉靠近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现象。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并将音叉靠近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教师提问:从实验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
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位移)叫作物体振动的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探究活动6: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幅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幅度。
教师提问: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幅度和发声的响度有什么不同。
探究活动7:用示波器演示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振幅。(注意声音的频率尽量相同)
教师提问:这两个声音的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敲击同一个音叉,显示不同的波形图,请问哪个波形图对应的声音的响度大?
教师总结: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教师提问: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探究活动8:将一台音响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以相同的音量播放声音。
学生观看实验,思考、讨论、交流并回答:乒乓球振动的幅度越大,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学生实验,思考并回答: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学生回答:声音振动的频率相同,即音调相同,但声音振动的振幅不同,声音大的,振幅大。
通过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影响响度的因素。
进一步理解振幅对响度的影响。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响度
教师提问:你发现声音的响度一样吗?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
教师总结:响度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还与声音分散的范围有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越小。
例3 在鼓面上撒一些细沙,敲鼓时会发现越使劲敲,听到的声音与细沙的情况是( )
A.声音越响,振动得越快
B.声音越响,振动得越高
C.声音越响,振动得越慢
D.声音越响,振动得越低
例4 如图所示的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 。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不一样。声音的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学生答题,教师答疑。
通过实际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有关。
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补充讲解。
环节四:音色
先播放音频,让学生判断开始演奏的是二胡还是小提琴。后看视频,让学生自己判断,并说出两个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为什么听起来不一样?
1.定义: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叫作音色。
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2.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因此音色的影响因素是发声体本身。
3.音色不同的声音可以用声音的波形图来区别。
如图所示的是音叉、钢琴和长笛都发c调的(d)时的声音的波形图。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我们刚才讲过的音调、响度、音色。
学生先听,再判断。
学生看视频,回答问题。
学生总结,找学生到讲台前讲解自己的总结。
通过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来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不同乐器的音色。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音色。
巩固新知,同时介绍我们能区分不同人的声音是靠判断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板书设计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音调定义:声音的高低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影响因素:振动频率人耳的听觉频率:20~20000Hz超声波和次声波响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影响因素: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音色定义: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影响因素:发声体本身(构成材料、形状)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七彩作业》第二章第2节。
2.“练习与应用”1~5题。
初中第二章 声现象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第二章 声现象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授新课,音调,音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第二章 声现象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第二章 声现象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