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191989/0-17272686929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191989/0-172726869304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191989/0-17272686930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191989/0-172726869307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191989/0-172726869310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191989/0-172726869311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191989/0-1727268693143/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191989/0-1727268693174/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知人论世,走近作者,探寻背景,初读感知,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品读赏析,感悟情感,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过上节课所学,我们知道王绩有志不得时,只好放情于山水,到秋野去放飞自我;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借那瑰丽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景来短暂排遣。诗人李白也有诗道“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山水对于古代圣贤是灵魂的栖息地,自然对它们有治愈的能力。今天我们一起去看李白眼中的山水,学习《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有《李太白文集》传世。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丰富,风格豪放飘逸。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二人在唐代并称“大李杜”。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这位青年诗人,兴致勃勃,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入云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朗读提示: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③读准停顿 ④读出情感
【注】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朗读节奏为“二三”式。首联语气平和,娓娓道来。第三、四、五、六句朗读时需把握重轻读,抑扬顿挫。要重读“随”“入”“尽”“流”。重读的字音一般都是动词、副词或者形容词。这首诗正是李白25岁第一次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时所作,那么,这时的李白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豪情万丈)在朗读时应该读出一种豪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反复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去,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莽原。 夜晚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变幻出绮丽的海市蜃楼。 我仍然怜爱这来自故乡的长江水,行程万里漂送我乘舟远行。
请在梳理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1.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首联叙事,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即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赏析“随”和“入”的妙处。
(1)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2)“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景象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写远处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
虚实结合、比喻奇特、想象丰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中“怜”字的妙处。
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诗人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的题目中有“送别”二字,那这是一首送别友人或亲人的诗吗?请说明理由。
不是。这首诗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所谓“送别”,是故乡山水送别诗人自己。
李白的生平:5岁始读书,多年来博览群籍,思通古今;15岁学剑术,常于月下空庭舞剑啸吟,心雄万夫;26岁这一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渴望有一番惊人作为。
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地理位置:位于湖北宜都西北,三峡尽头,也是古时蜀与楚两大地域的交界处,俗称为“蜀楚咽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诗人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想象大胆奇特,画面雄奇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下列选项中对《渡荆门送别》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C项“直接表达”错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并没有阻止李白追梦的脚步,但是追梦的道路却是坎坷艰辛,李白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自己政治抱负,李白一如既往的豪放、爽朗,迸发着青春的活力,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他的一生是伟大而传奇的。也希望同学们能如李白这般洒脱、乐观,遇到挫折,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
1.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2.完成晚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野望课文内容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牛这里指牛群,泛指猎获的鸟兽,比喻隐居不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野望示范课ppt课件,共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疏通诗歌意思,傍晚薄接近,落日的余光,小牛这里指牛群,泛指猎获的鸟兽,分析讨论,远景静近景动,山静态,猎马动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背景图ppt课件,共6页。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