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类文阅读试题】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192116/0-172727093689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桂花雨【类文阅读试题】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192116/0-172727093696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桂花雨【类文阅读试题】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192116/0-172727093699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测试题
展开考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技巧:表层含义(即句子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深层含义(句子表达出来的情感、道理)
【课内阅读】
桂花雨(节选)
①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②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选文中介绍了桂花带给“我”的哪些美好回忆,请概括出来:
2.从选文第①段画直线句子描写的场景中,你体会到什么?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联系课文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类文阅读1】
一颗红杏
有一颗老杏树,结满了杏。开始杏青青的,不久杏黄黄的,后来杏变成了金红色的,真是美极了。
其中有一颗又红又大的杏,不仅颜色美,身体也健壮,受到同伴的羡慕。那颗大红杏非常得意,常常以杏王自居。
种果老人来摘杏,那颗大红杏说:“我是杏中之王,离开我杏树就不存在了,不能摘我。”
种果老人摘了一筐杏走了,没动大红杏,大红杏非常得意。
又一天,种果老人又来摘杏。大红杏又说:“我是杏中之王,离开我杏树就不存在了,不能摘我。”
种果老人摘了一筐杏走了,没动大红杏,大红杏更觉得自己了不起。
这样,种果老人一筐一筐地把杏摘走了。红杏成了人们桌上的佳品,对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只有那颗大红杏一直留在树上。不久,那红杏熟透了,掉到地上,最后腐烂了,化作了一堆泥土。
老杏树上没有了大红杏,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1.杏从不成熟到成熟,经历的颜色有
2.那颗大红杏为什么以杏王自居?大红杏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3.★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类文阅读2】
粽子里的乡愁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棕、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批,美其名日“富贵粽”。
④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这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A.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好吃懒做,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B.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乞讨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么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⑧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看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⑨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⑩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⑪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句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⑫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请你概括本文的内容,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结合全文,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母亲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我”最爱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4.★请结合上下文,揣摩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A.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里“乡愁”的理解。
【类文阅读3】
故乡的石磨
回乡下探望岳父母,在他们家的院门口发现了一对石磨。
石磨很大,由红褐色的花岗岩制成。它们各自躺在大门两侧的柿树下,被一些碎木棍半掩着。石磨上的淘糟清晰可辨,两水把它朝上的一面冲刷得干干净净。每逢夏秋季节,三三两两的村民来此纳凉,喜欢坐在石磨上谈天说地。有人建议把石磨砌成路沟的护坡,省得碍眼碍事。岳母不同意。我知道,地对石磨怀着深深的感情。凡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不会忘记石磨的功劳---石磨方便了农民的生活,咿咿呀呀地转动的石磨成了历史的剪影,定格在一代两代人的心中。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广大农村,每个村庄都有一两盘石磨。靠了这石,金黄的麦子才变成了白花花的面粉,做成了令人眼馋的馒头。我们村只有一个磨坊,两盘磨轮流“上岗”。那时磨面得提前“挂号”,轮到了就使劲磨上一套,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经常是五更起磨面,天明正好卸磨,不仅磨了面,还不耽误白天下地干活。轮到磨面的前几天,母亲淘了粮食,在苇席上摊开,晒到轻轻一咬“嘎嘣”一声就收起来。既不能晒得太干,也不能晒不干。大干了磨出来的面黑,不干出面率低。磨面的时候,要给驴子套上夹板,戴上蒙眼(一块透光性不好的黑布),这样驴子就只知道围着石磨转圈,不会偷嘴吃。筛面是在一个大木箱里进行的,箱子里架两根圆木杆,手抓着筛圈在上面来回滑动,雪白的面粉就会从筛底漏下,堆在面箱里。麦子经过几遍研磨,最后剩下的是麸(fū)子,可以喂猪养鸡。卸磨后,不能急于赶驴走,要抓几把草木灰撒在地上,待驴翻来覆去地打几个滚后,才能牵出去喂养。
如今,石磨早已退投,我们吃的面粉都是画粉厂加工的,许多农民甚至把小麦存到面粉厂里,需要时直接去取,少了存储的麻烦。现在,在农村很少见到石磨了,到幕后的它们自甘我寞,任能人们冷落和处置。也许,它们明白,完成了应尽的历史使命,适事的谢幕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些曾经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的石磨啊,虽然走出了历史的舞台,却走不出我记忆的长河,它永远是其中的一朵耀眼的浪花。
1.画线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讽朝
2.石磨有什么功劳?
3.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小时候磨面的经过?
4.本文表达了作者 ( )
A.对石磨退出历史舞台的可惜。
B.对石磨的怀念之情。
C.对石磨奉献精神的赞美。
5.★为什么说石磨“虽然走出了历史的舞台,却走不出我记忆的长河,它永远是其中的一朵耀眼的浪花”?
【参考答案及解析】
【课内阅读】
桂花雨(节选)
1.大人孩子一起摇桂花用桂花泡茶、做糕饼。
2.桂花又香又美/摇桂花时热闹的气氛/作者兴奋、喜悦的心情/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怀念之情。
3.“浸”在文中指桂花茶、桂花糕香气弥漫/写出了桂花茶、桂花糕的香气浓郁、无处不在。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及怀念之情。
4.表现了母亲与其说是对家乡桂花的思念,倒不如说是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
1.考查概括语段内容。
通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主要介绍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藏桂花、全村人用桂花泡茶和做糕饼以及我们全家到了杭州后,我赏桂花和给妈妈带回桂花的事。
2.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文中的画直线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查的雨呀!”写出了“我”帮大人摇桂花的情景。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作者无比高兴的心情。
3.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读语段可知。文中“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中的“浸”字意思是1.泡在液体里。 2.液体渗入或渗出。这句话中结合语境可以得出表现了桂花的香气浓郁、悠长。
4.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读语段可知,文中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其深刻含义是说虽然这里桂花很香,但是还是不家里的桂花更香。所以表现了母亲与其说是对家乡桂花的思念,倒不如说是对家乡的思念。
【类文阅读1】
一颗红杏
1.青青的、黄黄的、金红色的
2.因为它又红又大,颜色漂亮而且身体健壮。最后腐烂了,化作了一堆泥土。
3.大红杏一直强调杏树没有它就不存在了,但是事实证明没有了大红杏,杏树依然长得很好,可见大红杏过分骄傲,高估了自己的作用。
4.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能过分自满,不能骄傲。
【类文阅读2】
粽子里的乡愁
1.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线索——家乡的粽子,将对往事的回忆在包粽子、吃粽子、送粽子这条线索中逐一展开,同时,粽子也寄托了作者真挚浑厚的情怀: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对慈爱的母亲绵绵无尽的爱,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感慨,既温馨悲悯又苍凉肃静。
2.母亲是一个勤劳灵巧,善良体贴,懂得惜福的人。
3.母亲的粽子有莲子红枣粽、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我最喜欢的是灰汤粽;那粽子特别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
4. 这句话强调了童年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 这句话说明了母亲的话在“我”心里引起了深深的震撼,让“我”明白做人应该善良、惜福,并且关心不幸者。
5.乡愁对于每一个来说,就像一个美好的梦,永远地埋藏在心里。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拿出来回味,也总会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
【类文阅读3】
故乡的石磨
1.B
2.石磨方便了农民的生活,咿咿呀呀地转动的石磨成了历史的剪影。
3.作者写小时候磨面的经过,是为了突出石磨的功劳,石磨饱含着作者童年的回忆,表达了作若对故多石磨的怀念之情。
4.B
5.因为石磨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人们提供了生活所需,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必备;装点了“我”的童年生活,饱含着“我”儿时的回忆,“我”对其有着特殊的情感,永远也不会忘记。
【解析】
1.本题考查双引号的作用。“上岗”是一个动词,意思就是执行到守卫、警戒等任务的岗位,到工作岗位工作。这里指人们用磨盘磨面。
2.本题考查课文的理解。结合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凡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不会忘记石磨的功劳——石磨方便了农民的生活,咿咿呀呀地转动的石磨成了历史的剪影,定格在一代两代人的心中。可以明确其作用。
3.本题考查课文的理解。当时“靠了这石磨,金黄的麦子才变成了白花花的面粉,做成了令人眼馋的馒头。”可以说这石磨是很重要的,功劳很大。回忆石磨饱含着作者童年的回忆,表达了作若对故乡石磨的怀念之情。
4.本题考查课文的理解。结合句子“完成了应尽的历史使命,适事的谢幕就是最大的幸福。那些曾经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的石磨啊,虽然走出了历史的舞台,却走不出我记忆的长河,它永远是其中的一朵耀眼的浪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石磨的怀念之情。
5.本题考查课文的理解。虽然现在石磨早已退投,吃的面粉都是画粉厂加工的。但在以前,人们靠这靠了这石磨,金黄的麦子才变成了白花花的面粉,做成了令人眼馋的馒头。这石磨是很重要的,功劳很大。现在生活好了。可我还会情念它,“我”对其有着特殊的情感。
小学统编版(2024)忆读书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小学统编版(2024)<a href="/yw/tb_c16087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忆读书同步练习题</a>,共7页。
小学统编版(2024)鸟的天堂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小学统编版(2024)<a href="/yw/tb_c16085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鸟的天堂随堂练习题</a>,共7页。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松鼠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083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松鼠一课一练</a>,共8页。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