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7 免疫调节(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
展开地 城
知识填空
考点必背 知识巩固 基础落实 建议用时:15分钟
1.免疫系统主要包括 。(P66)
2.免疫细胞包括 (淋巴细胞又分为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 ,B细胞在 分化成熟,T细胞在 中分化成熟。(P66)
3. 、 和 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 细胞。(P68)
4.抗体由 产生,化学本质是 。
5. 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是 、 和 ,其中 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P69)
【答案】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2.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骨髓 胸腺 3.B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抗原呈递 4.核糖体 蛋白质 5.皮肤、黏膜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6.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免疫防御
地 城
试题精练
考点巩固 题组突破 分值:50分 建议用时:12分钟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鼻腔黏膜的分泌物抑制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
B.皮肤破损后病原体入侵,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识别和吞噬属于特异性免疫
C.免疫细胞能识别出“敌方”是因为病原体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
D.“病从口入”是因为消化道没有第一道防线,病原体直接进入人体引起疾病
【答案】C
【详解】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由三道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构成的。其中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点睛】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皮肤破损,病原体入侵,吞噬细胞对其识别并进行胞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人体细胞膜表面及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都有各自的身份标签----作为分子标签来起作用的蛋白质,因此免疫细胞能识别出“敌方”是因为病原体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C正确;
D、消化道存在第一道防线,“病从口入”是因为病原体突破消化道第一道防线,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疾病,D错误。
故选C。
2.某些T细胞可在接受抗原刺激时从APC细胞获得含有端粒的囊泡,并将其中的端粒组装至自身染色体上。端粒囊泡能够显著驱动T细胞增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PC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具有处理、呈递抗原的功能
B.T细胞获得端粒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端粒的成分是蛋白质和RNA
C.T细胞增殖时每经过一个细胞周期,其端粒DNA序列会缩短一截
D.APC细胞可通过囊泡的转移来延长端粒相关T细胞的寿命
【答案】B
【分析】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可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从而导致细胞衰老和凋亡,而端粒酶中RNA能逆转录形成DNA,进而能延长缩短的端粒。
【详解】A、APC细胞即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处理、呈递抗原的功能,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A正确;
B、由题意可知,端粒是通过囊泡转移至T细胞中,需要经过囊泡膜和T细胞膜的融合,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端粒是DNA一蛋白质复合体,B错误;
C、细胞衰老的端粒学说认为,染色体两端的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都会缩短一截,C正确;
D、APC细胞可通过向T细胞转移端粒使其染色体保持正常长度而延长T细胞寿命,D正确。
故选B。
3.特异性免疫中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是( )
A.吞噬细胞B.辅助性T细胞
C.B细胞D.记忆 B细胞
【答案】B
【分析】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抗体。
【详解】A、吞噬细胞不能产生细胞因子,A错误;
B、辅助性T细胞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B正确;
C、B细胞不能产生细胞因子,C错误;
D、记忆 B细胞不能产生细胞因子,D错误。
故选B。
4.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B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体液中杀菌物质,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一般情况下,前两道防线可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详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免疫器官包括骨髓、扁桃体、胸腺、淋巴结、脾,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如溶菌酶,D错误。
故选B。
5.正常人的免疫能力来源于健康的免疫系统,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免疫系统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等功能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巨噬细胞均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
D.免疫系统可监控并清除体内的衰老细胞和癌细胞
【答案】C
【分析】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详解】A、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等功能 ,A正确;
B、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组成,因此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巨噬细胞均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B正确;
C、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C错误;
D、免疫系统可监控并清除体内的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D正确。
故选C。
6.皮肤破损时部分细胞被破坏,释放的血管舒缓激肽使人产生痛觉,同时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与舒缓激肽使受损伤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进而导致受伤部位变红、肿胀。皮肤破损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巨噬细胞可以吞噬病原微生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是( )
A.皮肤和巨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皮肤破损时释放的血管舒缓激肽可以引发机体产生神经冲动
C.受伤部位的肿胀可能是因为血管中的蛋白质和液体逸出
D.巨噬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不具有特异性
【答案】A
【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 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
【详解】A、皮肤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巨噬细胞不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
B、皮肤破损导致释放血管舒缓激肽刺激神经元产生冲动,并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痛觉,B正确;
C、皮肤破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蛋白质和液体溢出,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增大,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
D、巨噬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不具有特异性,D正确。
故选A。
7.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免疫反应,需借助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抵抗外来抗原入侵,常伴随有红、肿、发热等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上百个病菌
B.炎症反应是第一道防线作用的结果,具有非特异性的特点
C.细胞凋亡一般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D.发生炎症的部位肿胀,原因可能是该处组织液渗出在局部积累
【答案】B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A、单核细胞分化成大量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入侵的病菌,A正确;
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属于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共同构成非特性免疫,炎症反应是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抵抗外来抗原入侵的结果,因此炎症反应是第二道防线作用的结果,具有非特异性的特点,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该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活动,一般不会引起炎症反应,C正确;
D、发生炎症的部位肿胀,原因可能是该处组织液渗出在局部积累或毛细血管扩张充盈所致,D正确。
故选B。
8.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新型冠状病毒可以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B.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侵入内环境中的新型冠状病毒
C.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侵入到被感染者的肺部细胞并在细胞内增殖
D.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后,可使其裂解
【答案】B
【分析】1、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同时可以通过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接受两个信号后,同时接受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开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2、细胞免疫: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可以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A正确;
B、浆细胞不能识别侵入内环境中的新型冠状病毒,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侵入到被感染者的肺部细胞并在细胞内增殖,C正确;
D、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后,可使其裂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将病原体暴露出来,D正确。
故选B。
9.免疫系统对于人体抵御外界物质、病毒的感染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B.免疫系统可以清除衰老和癌变的细胞,分别体现了免疫自稳和免疫防御的功能
C.免疫系统的第一、二道防线具有一定的遗传效应,且对大多数病原体都能防御
D.小孩玩泥巴之后并没有造成病原体感染,可能与第一道防线的屏障作用有关
【答案】B
【分析】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详解】A、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三大基本功能,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过程,属于免疫防御过程,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A正确;
B、免疫系统可以清除衰老和癌变的细胞,分别体现了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的功能,B错误;
C、免疫系统的第一、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且对大多数病原体都能防御,C正确;
D、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小孩玩泥巴之后并没有造成病原体感染,可能与第一道防线的屏障作用有关,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0.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引起腹泻,其进入人体细胞后RNA能直接进行复制。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由 和免疫器官组成,胸腺、骨髓、淋巴结、脾、胰腺中,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婴幼儿通过食物感染RV时,胃酸和小肠黏膜对病毒有一定的阻挡作用,这属于人体的第 道防线。
(2)对RV的遗传物质进行碱基数量的测定后发现,A有454个,C有685个,U有454个,G有685个,由此可知,该RV的遗传物质最可能是 (填“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或“单链RNA”)。
(3)RV进入人体后,对其抗原起到呈递作用的细胞可能有 (至少答2种细胞)。
【答案】
(1) 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胰腺 一
(2)双链RNA
(3)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分析】
1、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它们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 (包括病毒、细菌)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
(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胸腺、骨髓、淋巴结、脾都属于免疫器官,而胰腺不属于免疫器官。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胃酸和小肠黏膜对病毒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
(2)根据题意可知,RV的遗传物质含有A、U、G、C四种含氮碱基,且A与U的数量相等,G与C的数量相等,因此该RV的遗传物质最可能是双链RNA。
(3)RV进入人体后,APC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处理RV的抗原,将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细胞。
考点0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地 城
知识填空
考点必背 知识巩固 基础落实 建议用时:15分钟
1.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当它们侵入人体后,能被免疫细胞识别出来。免疫细胞是靠细胞表面的 来辨认它们的。(P71)
2.当流感病毒突破了机体的前两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的“部队”就会紧急动员起来,产生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 。(P71)
3.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 免疫。(P72)
4.完善下列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P72)
5.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 免疫。(P73)
6.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而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所以,当病毒或一些寄生细菌侵入机体细胞时,就靠 。(P73)
7.请完善下列细胞免疫基本过程示意图。(P73)
8.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 接触。受体一般是 分子,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P74)
9.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可见 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 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就又能发挥作用了。可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P74)
【答案】
1.受体 2.淋巴细胞 3.体液 4.B细胞 特定分子 记忆B 抗原呈递 辅助性T 5.细胞 6.细胞免疫 7.辅助性T 记忆T 体液 8.受体 蛋白质 9.辅助性T 细胞
地 城
试题精练
考点巩固 题组突破 分值:50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一、单选题
1.抗体会与入侵的病原体结合,其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可以发生在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内部
B.一个病原体可结合多个不同抗体,一个抗体也可结合多个不同抗原抗体A
C.机体发生图示过程说明病原体已经突破了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机制
D.抗体A、B、C可以由同一个效应B细胞合成并分泌
【答案】C
【分析】体液免疫: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抗体是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不会进入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内部,A错误;
B、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一个病原体与多个抗体结合有利于病原体被吞噬清除,但一个抗体只能结合一种抗原,B错误;
C、特异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线,在非特异免疫没有消灭病原体后发挥作用,图示过程说明病原体已经突破了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机制,C正确;
D、抗体具有特异性,由特异性的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A、B、C不同,不可能由同一个细胞合成并分泌,D错误。
故选C。
2.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ORFV感染宿主后被APC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答案】C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1、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2、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3、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4、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病毒寄生在细胞中会引起细胞免疫,最终需要体液免疫消灭病毒,即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
B、T细胞不具有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功能,B错误;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不能彻底消灭相应病毒有关,C正确;
D、B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不需要细胞因子,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T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由转移到胸腺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B.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信号
C.辅助性T 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可产生对应的记忆 T 细胞
D.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答案】C
【分析】T淋巴细简称T细胞,是由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发挥免疫功能。
【详解】A、T细胞在骨髓中产生,转移到胸腺中成熟,A错误 ;
B、体液免疫中,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B错误 ;
C、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可通过分裂分化形成对应的记忆T细胞,C正确;
D、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能分泌细胞因子,D错误。
故选C。
4.2023年入冬后支原体肺炎来势汹汹,如图为支原体侵入人体后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机体再次感染支原体时,支原体可以直接刺激细胞⑥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B.细胞④分泌的细胞因子和⑥分泌的抗体均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成分
C.因支原体的遗传物质 RNA易发生变异,为支原体疫苗的研发带来了困难
D.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可以用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答案】B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大部分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将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结合是B细胞活化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抗原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粘附。
【详解】A、⑥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当机体再次感染支原体时,支原体可以直接刺激细胞⑦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A错误;
B、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细胞④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和⑥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均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成分,B正确;
C、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青霉素能抑制原核细胞细胞壁的形成,支原体没有细胞壁,青霉素无法起效,D错误。
故选B。
5.发生流行性感冒时,人体可能会出现打喷嚏、流涕、咳嗽甚至发热等症状。机体在初次感染过程中相关指标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入侵后,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干扰素以刺激周围细胞及时作出反应
B.图中效应细胞毒性T产生较快,原因是其产生只需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C.患者第3 天想要确定是否受该病毒感染,可通过检测相应抗体水平实现
D.当患者感染严重时,可服用青霉素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加以治疗
【答案】A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详解】A、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能够作为信号刺激周围细胞产生另一种能抑制病毒复制的蛋白质,A正确;
B、 由图可知,效应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比抗体产生的早,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既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还需要抗原的刺激,B错误;
C、要确定患者第三天是否受到病毒的感染,宜检测抗原的水平,因为第3天时病毒数量较多,但还没有产生特异性抗体,C错误;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青霉素不能对病毒起作用,D错误。
故选A。
6.在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多种不同的蛋白质,其中包括作为分子标签来起作用的一组蛋白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细胞膜上的分子标签和病毒上的分子标签都具有特异性
B.免疫细胞都能通过受体特异性的识别人体细胞和病毒或细菌
C.细胞因子能促进有关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加强有关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
D.免疫细胞识别并攻击病毒的过程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
【答案】B
【分析】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促进相关免疫细胞增值分化,加强免疫功能。
【详解】A、不同细胞膜上的分子标签不同,具有特异性,A正确;
B、免疫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通过受体特异性的识别人体细胞和病毒或细菌,而浆细胞不能识别病毒或细菌等,B错误;
C、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有关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加强有关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C正确;
D、病毒属于细胞内寄生,因此免疫细胞识别并攻击病毒的过程中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B。
7.如图为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原体可能是病毒或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
B.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共同参与了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C.树突状细胞作为APC,可特异性识别多种抗原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D.靶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后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C
【分析】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当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以后,可以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详解】A、该病原体入体后引起细胞免疫,导致靶细胞裂解,可知病原体可能是病毒或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A正确;
B、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需要与靶细胞接触,以及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
C、树突状细胞可以识别多种抗原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
D、靶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后裂解死亡的过程是程序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C。
8.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
B.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病、艾滋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C.结核杆菌和新冠病毒侵染人体后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D.免疫系统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的功能,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包括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等
【答案】B
【分析】1、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
2、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免疫防护作用,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详解】A、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都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而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A正确;
B、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
C、结核杆菌和新冠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先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阻止病原体的散播感染,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后,引起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将其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C正确;
D、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发现并清除体内肿瘤细胞及衰老、死亡细胞),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包括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等,D正确。
故选B。
9.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与记忆性包括三个事件:①淋巴细胞对“非已”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分裂产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不仅参与事件①,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发挥作用
B.事件①中,“非已”的分子标志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病原微生物或细胞上
C.事件②中,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与辅助性T细胞有关
D.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均可杀灭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答案】D
【分析】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的是宿主细胞被病原体侵染后表面的分子变化,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的信号,无法直接识别胞外病原体。
【详解】A、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①淋巴细胞对“非已”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抗原可以是游离的,也可以存在于微生物或细胞上,B正确;
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体液免疫中)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免疫中)的增殖,C正确;
D、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并不都可以杀灭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如浆细胞,D错误。
故选D。
10.下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I~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 细胞(辅助性 T 细胞)是 T 细胞的一种,g 代表不同物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细胞Ⅳ、Ⅴ、Ⅵ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图中细胞Ⅳ和Ⅵ能迅速增殖分化
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 d、e、f 和抗体 g
D.病毒侵染人体被特异性免疫消灭,体现了人体的免疫自稳
【答案】D
【分析】1、免疫系统的功: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三个方面。
⑴免疫防御:免疫防御是指机体对外来物质的识别、排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抵抗各种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即传统的抗感染,这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免疫功能;②排斥异体的细胞和器官;
⑵免疫监视:免疫监视功能是指机体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的异常细胞的功能;
⑶免疫自稳:免疫自稳功能是指机体及时识别、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2、题图分析:Ⅰ为吞噬细胞、Ⅱ为细胞毒性T细胞、Ⅲ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Ⅴ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Ⅶ为浆细胞。d、e、f为细胞因子,g为抗体。
【详解】A、图中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细胞Ⅴ为B细胞、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正确;
B、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Ⅳ和Ⅵ会迅速增殖分化,Ⅳ为记忆T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B正确;
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d、e、f)和抗体(g),另外溶菌酶也是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D、病毒侵染人体被特异性免疫消灭,体现了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1.2023年入秋以来,全国大面积爆发了以肺炎支原体为主要病原体的呼吸道疾病。肺炎支原体是一种胞内寄生菌,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典型症状有头痛、咽痛、疲乏、干咳等,持续3周左右。人在初次和再次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机体内的各项免疫指标(IgM和IgG表示两种主要抗体)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B细胞和T细胞成熟的场所分别是 ,两类细胞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 。抗体的具体作用是 。据图分析,再次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抗体是 (填“IgG”或“IgM”)。
(2)图中的T细胞是一类淋巴细胞的总称,其中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裂解靶细胞的T细胞是 。机体针对肺炎支原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细胞数量与总抗体量存在正相关,原因是 。
(3)与初次免疫相比,再次免疫的潜伏期较短,且患病程度较轻,主要原因是 。
【答案】
(1) 骨髓、胸腺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支原体)的增殖及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IgG
(2) 细胞毒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能够传递信息并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3)再次免疫中,记忆B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更快、更强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初次免疫时,IgM的浓度迅速增加并最先达到峰值,IgG的浓度随后增加并达到峰值,且两种抗体的峰值相差不明显。再次免疫时,IgG的含量迅速上升,其峰值明显高于IgM,说明再次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IgG。再次免疫时,免疫反应之所以快而强,是因为在同种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记忆B细胞或记忆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前者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二后者产生大量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
【详解】
(1)人体内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两类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抗体的具体作用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支原体)的增殖及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由图可知,在再次免疫的过程中,IgG含量迅速上升,其峰值明显高于IgM,由此可知,再次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抗体是IgG。
(2)在细胞免疫的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在体液免疫的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能够传递信息并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因此机体针对肺炎支原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细胞数量与总抗体量存在正相关。
(3)与初次免疫相比,再次免疫中,记忆B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更快、更强,因此再次免疫的潜伏期较短,且患病程度较轻。
12.图1为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逃避被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细胞毒性T细胞是在 (填免疫器官名)中成熟的。抗原递呈细胞通过 方式摄取肿瘤抗原。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
(2)图1中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被激活,增殖并分化形成 细胞群和 细胞群。
(3)为阻断图2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利用相关技术,制备了抗PD-L1抗体。该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 传送与 结合,可解除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抑制。
(4)为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需对该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为人抗体区段,目的是 。
【答案】
(1) 胸腺 胞吞 信息交流
(2) 新的细胞毒性T 记忆T
(3) 体液 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
(4)降低免疫排斥
【分析】由图1可知,TCR是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可以识别肿瘤抗原。TCR识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的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由图2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详解】
(1)图1细胞毒性T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抗原属于大分子物质,抗原呈递细胞通过胞吞摄取肿瘤抗原,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引起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2) 图1中,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能增殖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群和记忆T细胞群。
(3)由图2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故可以通过注射抗PD-L1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逃逸通路。抗PD-L1抗体进入人体后,通过体液传送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从而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
(4)为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需对该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为人抗体区段,目的是降低免疫排斥作用。
考点03 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
地 城
知识填空
考点必背 知识巩固 基础落实 建议用时:15分钟
1. 的机体,在 时,有时会发生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 ,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叫做 。
2.有些人在接触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这些抗体 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 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 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P77)
3.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 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还有 等。(P78)
4.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免疫功能 而引起的疾病。该病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的,叫作 ,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该病是由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患者多为新生儿和婴幼儿,他们存在严重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陷,任何一种病原体感染,对他们都是致命的。另一类是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叫作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大多数免疫缺陷病都属于 。(P79)
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 。(P79“思考·讨论”)
6.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传播、 传播和 传播。(P80)
7.疫苗(vaccine)通常是用 的 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P82)
8.2006年, 疫苗获得美国的批准。该疫苗可以预防由HPV引起的几种子宫颈癌,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P82)
9.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 ,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P84)
10. 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给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希望。然而,除了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 也是世界各国在器官移植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P84)
11.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除了 ,还包括 和 。(P85)
【答案】
1.已免疫 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 免疫反应 过敏原 2.吸附 过敏原 组织胺 3.自身免疫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4.不足或缺乏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5.辅助性T细胞 6.性接触 血液 母婴
7.灭活 减毒 8.人乳头瘤病毒(HPV)9.组织相容性抗原 供者与受者 10.免疫抑制剂 供体器官短缺 11.免疫预防 免疫诊断 免疫治疗
地 城
试题精练
考点巩固 题组突破 分值:50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一、单选题
1.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时,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生肌无力的原因是乙酰胆碱与抗a抗体结合
B.分泌抗a抗体的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
C.增加患者体内乙酰胆碱的量可以缓解病情
D.物质a入侵机体前,体内不存在能识别a的B淋巴细胞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理示意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详解】A、产生肌无力的原因是乙酰胆碱受体与抗a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A错误;
B、分泌抗a抗体的细胞为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分化能力,B错误;
C、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因此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增加患者体内乙酰胆碱的量可以缓解病情,C正确;
D、物质a入侵机体前,体内存在能识别a的B淋巴细胞,只是没有增殖分化出相应的浆细胞,D错误。
故选C。
2.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病,其发生与鼻黏膜分泌的P物质有关,致病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原与浆细胞结合后刺激其分泌IgE抗体
B.IgE抗体与机体接触病原体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和分布场所都相同
C.可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异性IgE水平来判断机体对何类物质过敏
D.P物质引起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导致组织液减少
【答案】C
【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浆细胞不能识别过敏原,A错误;
B、IgE抗体与机体接触病原体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相同,均为蛋白质,机体接触病原体产生的抗体在内环境中,和过敏反应的抗体在细胞上,二者分布不同,B错误;
C、IgE参与过敏反应,可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异性IgE水平来判断机体对何类物质过敏,C正确;
D、P物质引起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会导致组织液增加,从而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C。
3.雌雄小鼠均能分泌雄激素。研究证实雄激素可影响小鼠皮肤内ILC2细胞的数量,从而调控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进而影响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成熟时具分支,是有吞噬和抗原呈递功能的淋巴细胞
B.树突状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信息呈递给B细胞,使B细胞被激活
C.雄鼠分泌的雄激素较雌鼠多,使其患自身免疫病的概率高于雌鼠
D.成年雄鼠摘除性腺可促使ILC2细胞数量恢复到与雌鼠相近的水平
【答案】D
【分析】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详解】A、树突状细胞成熟时具分支,是有吞噬和抗原呈递功能的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
B、树突状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错误;
C、结合题图,雄鼠的雄激素较雌鼠抑制作用更强,雄鼠免疫反应较雌鼠更低,使其患自身免疫病的概率低于雌鼠,C错误;
D、雄激素可影响小鼠皮肤内ILC2细胞的数量,从而调控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成年雄鼠摘除性腺,雄激素含量减少,可促使ILC2细胞数量恢复到与雌鼠相近的水平,D正确。
故选D。
4.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是我们保持健康的基础。若免疫系统功能过弱,如免疫缺陷病,会导致人体容易被病原体感染;若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成分发起攻击,则会患自身免疫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的一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会直接导致个体死亡
B.胸腺发育不全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C.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过敏反应等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D.对病情严重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可以使用免疫增强疗法进行治疗
【答案】B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的一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不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但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患者往往死于严重的感染或者恶性肿瘤,A错误;
B、胸腺发育不全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T 细胞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密切相关,所以胸腺发育不全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B正确;
C、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但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C错误;
D、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成分,所以如果使用免疫增强疗法增强免疫力后,反而会加重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的攻击,从而加重病情,D错误。
故选B。
5.免疫吸附疗法是一种血液净化技术,能选择性或特异性地清除血液中的致病因子,从而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LE的病因是二次免疫应答时抗原、抗体的再次结合
B.SLE患者发病时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导致皮肤出现红斑
C.SLE患者血液中的致病因子可能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
D.SLE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剂不能用于SLE的辅助治疗
【答案】C
【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SLE属于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敌我不分”导致的,A错误;
B、过敏时,机体的肥大细胞等释放出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SLE是自身免疫病,不是过敏引起的,B错误;
C、SLE患者血液中的致病因子可能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抗体等,C正确;
D、可以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来辅助治疗SLE,D错误。
故选C。
6.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统会产生甲状腺抗体来攻击甲状腺,严重损害甲状腺功能,依据病情发展可分为隐匿期、甲亢期、甲减期和甲状腺萎缩期。胰岛素抵抗会增加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的破坏,低血糖也可以通过抑制脑垂体的功能来损害甲状腺健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受体缺乏会加重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病情
B.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患者,会出现怕冷、记忆力减退的症状
C.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甲亢期比甲减期长
D.低血糖损害甲状腺功能的过程存在分级调节
【答案】C
【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详解】A、胰岛素受体缺乏会出现胰岛素抵抗,加重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病情,A正确;
B、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患者,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出现怕冷、记忆力减退的情况,B正确;
C、甲状腺细胞被攻击引起过多甲状腺激素被释放,导致甲亢,甲减期长于甲亢期,C错误;
D、低血糖通过垂体影响甲状腺功能,体现了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C。
7.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被称为肺炎支原体的单细胞生物,该生物寄生在宿主细胞中繁殖。将被支原体感染过的康复者的血清输给临床病人,有助于病人康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给临床病人输入被支原体感染的康复者的血清,属于注射疫苗
B.支原体引发的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仅参与B细胞的活化
C.被支原体感染后,辅助性T细胞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和抗体
D.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抵御肺炎支原体的攻击,属于免疫防御
【答案】D
【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详解】A、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给临床病人输入被支原体感染的康复者的血清,不属于疫苗,A错误;
B、支原体会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辅助性T细胞不仅参与B细胞的活化,还可以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B错误;
C、被支原体感染后,辅助性T细胞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C错误;
D、支原体属于外来的病原体,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抵御肺炎支原体的攻击,属于免疫防御,D正确。
故选D。
8.为研制流感疫苗,科研人员从甲、乙两地提取了m型、n型病毒样本,并在某哺乳动物体内进行注射实验,定期测量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属于被动免疫
B.第二次注射的抗原与第一次注射的抗原相同
C.第三次注射后,曲线的差异说明机体对n型病毒的免疫更强烈
D.若同种抗原注射间隔的时间过短,可能会造成新注射的抗原失效
【答案】D
【分析】1、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当B细胞活化后,就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2、二次免疫的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详解】A、将病毒注射到人体后,能引发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A错误;
B、由图可知,第二次注射后,抗m抗体浓度迅速增加,抗n抗体也增加,说明第二注射的是m型病毒和n型病毒,B错误;
C、实验中第三次注射后,曲线的差异不能说明机体对哪种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更加强烈,因为抗 m 抗体的产生属于三次免疫反应,抗 n 抗体的产生属于二次免疫反应,C错误;
D、若同种抗原注射间隔的时间过短,机体还未产生记忆细胞,会影响机体对第2次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D正确。
故选D。
9.“百白破”三联体疫苗是由百日咳灭活菌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政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可有效降低儿童感染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疫苗进入机体后,作为抗原分子被辅助性T细胞的表面受体直接识别
B.接种疫苗后,产生的针对三种疾病的特异性抗体来源于不同的浆细胞
C.接种成功后,再次感染时记忆细胞群会直接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D.多次接种该疫苗能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
【答案】B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除此之外,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免疫力能维持较长的时间。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疫苗进入机体后,作为抗原,能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可见,抗原分子不能被辅助性T细胞的表面受体直接识别,A错误;
B、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形成的浆细胞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可见,接种“百白破”三联体疫苗后,产生的针对三种疾病的特异性抗体来源于不同的浆细胞,B正确;
C、接种成功后,再次感染时,记忆B细胞或记忆T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前者产生的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后者产生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裂解靶细胞,继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C错误;
D、多次接种该疫苗能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的针对三种疾病的特异性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这不属于被动免疫,而是属于主动免疫,D错误。
故选B。
10.古人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过程是:“打开天花患者的小脓包,用棉花吸沾一点脓液,并使之干燥……然后放入健康人的鼻子里。”随后被接种者会轻度感染天花,不久痊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第一道防线中的杀菌物质会把脓液干燥物当作抗原
B.在接受脓液干燥物刺激后,被接种者辅助性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释放细胞因子
C.在轻度感染时,被接种者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裂解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D.脓液干燥物相当于疫苗,可激发被接种者的记忆细胞产生二次免疫
【答案】C
【分析】1、免疫的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2、疫苗是一种减毒处理的活病毒制剂,是一种抗原,注入人体可以刺激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使人不再得天花病。
【详解】A、人体第一道防线中的杀菌物质为非特异性免疫,不会把脓液干燥物当作抗原,A错误;
B、在接受脓液干燥物刺激后,被接种者辅助性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B错误;
C、在轻度感染时,被接种者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裂解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不久痊愈,C正确;
D、由于接种物脓液干燥物中带有减毒的天花病毒,相当于疫苗,可激发被接种者初次免疫和产生记忆细胞,不会产生二次免疫,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1.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如图1左侧所示,甲可以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抗IgE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奥马珠单抗对支气管哮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机理如图1右侧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IgE是气道黏膜与过敏原相互作用的关键生物大分子。图1左侧①过程IgE可以通过 方式进入细胞内,该过程由基底膜附近上皮细胞表达的受体所介导, (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能量。IgE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会产生一个Fc片段和两个Fab片段,其中Fab片段包含抗原结合位点,而Fc片段则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活化,上述片段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 片段。
(2)图1中细胞甲的名称可能是 ,B细胞的活化除了图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外,还需要的两个激活信号是 ,图中能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子有 (答出两点)。
(3)肥大细胞释放的 等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相关组织,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引起哮喘,奥马珠单抗能治疗支气管哮喘,由图1右侧可知,奥马珠单抗除了可以降低游离IgE水平外,还可以 (答出一点)。
(4)为了进一步研究奥马珠单抗对哮喘的疗效,研究人员探究了注射奥马珠单抗前后患者OCS(口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情况,结果如图2、图3(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有OCS治疗经历,治疗后均为正常状态)。
根据图2可知,使用奥马珠单抗后可以减少 %(保留一位小数)的OCS使用量;根据图2和图3可得出的结论是 (答出一点)。
【答案】
(1)胞吞/吞噬 需要 Fab
(2) 树突状细胞/抗原呈递细胞 抗原与B细胞直接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IgE、细胞因子、前列腺素D2
(3) 组胺/组织胺 抑制树突状细胞摄取IgE
(4) 66.7 注射奥马珠单抗可降低OSC的使用量,随注射奥马珠单抗时间延长,停用OSC的患者逐渐增加
【分析】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
(1)IgE是(抗原)大分子,通过(树突状细胞)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由题意可知,Fab片段包含抗原结合位点,而Fc片段则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活化,故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片段是Fab。
(2)由图可知,图1中细胞甲是树突状细胞,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除了细胞因子,还有①抗原与B细胞直接接触、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由图可知。图中IgE能直接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因子、前列腺素D2也能激活该细胞。
(3)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等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相关组织,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引起哮喘,属于过敏反应。由图可知,奥马珠单抗除了可以降低游离IgE水平外,还可以抑制树突状细胞摄取IgE。
(4)根据图2可知,使用奥马珠单抗后可以减少OSC的使用量为(22.8-7.5)/22.8=66.7%;根据图2和图3可得出注射奥马珠单抗可降低OSC的使用量,随注射奥马珠单抗时间延长,停用OSC的患者逐渐增加。
12.成熟的B细胞可通过表面受体(BCR)结合抗原而致敏,辅助性T细胞识别致敏B细胞并发生相互作用。下图示意哺乳动物T-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如淋巴结)中相互激活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既是B细胞的发源地又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B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如受自身抗原刺激,会引起B细胞凋亡,这种凋亡的意义是 。
(2)免疫细胞通常仅识别抗原大分子上的一个特定部位(表位)。蛋白辅助性②T细胞质类抗原免疫原性最强,T细胞和B细胞分别识别蛋白质抗原的T表位和B表位,通常B表位显露于外侧,由B细胞上的 特异性识别;而T表位隐藏在分子之内,因而需要 的摄取和处理,方能暴露。
(3)成熟B细胞通过 方式将抗原摄入细胞内并发育为致敏B细胞,被同一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捕获并相互活化,活化的B细胞在特定的微环境中抗体的可变区基因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其意义是 。
(4)据图分析,T-B细胞在图中所示的 特定微环境中相互激活,致敏B细胞增殖并分化形成的①、②细胞群分别是 。
(5)科研人员将新冠病毒灭活后研制出灭活病毒疫苗。这种疫苗保留有新冠病毒的 ,能激活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6)科研人员研究了256名健康志愿者第2剂新冠灭活疫苗(Ver细胞,科兴)接种后,不同时间点体内抗新冠病毒抗体IgM和IgG以及总抗体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
①第2剂新冠灭活疫苗(Ver细胞,科兴)接种后产生IgM和IgG的浆细胞来源于 的增殖和分化。
②IgM和IgG两种抗体中 对机体保护性更持久。
③灭活疫苗需要进行第三次接种,进行第三次接种的意义是 。
【答案】
(1) 骨髓 清除自身反应性B细胞,避免产生自身免疫病
(2) BCR 吞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
(3) 胞吞 增加(丰富)抗体的多样性,提高免疫力
(4) 生发中心 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
(5)抗原特性
(6) 记忆B细胞和B淋巴细胞 IgG 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它们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其中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详解】
(1)B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B细胞的成熟也发生在骨髓中,因此骨髓既是B细胞的发源地,又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免疫器官;B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受到自身抗原刺激,可引起B细胞凋亡,从而清除了自身的反应性B细胞,产生自身耐受,使得机不会针对自身的物质和结构体发生体液免疫,防止产生自身免疫。
(2)T细胞和B细胞分别识别蛋白质抗原的T表位和B表位,通常B表位显露于外侧,由成熟的B细胞表面的受体(BCR或膜受体)特异性识别,可以直接识别暴露的抗原;而T表位隐藏在分子之内,隐藏在分子内的抗原需通过吞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进行细胞内消化,才能暴露。
(3)成熟的B细胞摄入的抗原是大分子,因此是通过胞吞的方式摄入的;经抗原刺激而发育成的致敏B细胞被同一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捕获并相互活化,活化的B细胞在特定的微环境中抗体的可变区基因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从而产生多种抗体,其意义在于丰富了抗体的多样性,为选择高亲和力的抗体创造了条件。
(4)结合题意可知,T-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致敏环境中相互激活,致敏B细胞增殖分化可产生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②细胞群内质网丰富,能分泌产生抗体,故为浆细胞,①为记忆B细胞。
(5)科研人员将新冠病毒灭活后研制出灭活病毒疫苗。这种疫苗保留有新冠病毒的抗原特征,因而能激活人体产生免疫反应,进而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6)①第2剂新冠灭活疫苗(Ver细胞,科兴)接种后,说明发生二次免疫,因此机体内产生IgM和IgG的浆细胞来源于记忆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也可来自B细胞增殖、分化。
②根据表中数据可知,IgM和IgG两种抗体中IgG对机体保护性更持久,因为该抗体的含量逐渐上升且相对稳定。
③灭活疫苗需要进行第三次接种,进行第三次接种的意义在于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增强免疫能力。
时点
IgM(相对值)
IgG(相对值)
总抗体(相对值)
3d
0.07
0.6
3.3
6-8d
0.88
4.6
291.1
13-15d
1.07
5.0
211.0
28-35d
0.30
5.3
91.4
考点34 发酵工程(讲义)-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34 发酵工程(讲义)-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34发酵工程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34发酵工程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26 体液调节(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26 体液调节(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26体液调节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26体液调节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23 生物的进化(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23 生物的进化(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23生物的进化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23生物的进化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