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考点32 生态系统的功能(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考点通关卷32 生态系统的功能(原卷版).docx
    • 解析
      考点通关卷32 生态系统的功能(解析版).docx
    考点32  生态系统的功能(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01
    考点32  生态系统的功能(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02
    考点32  生态系统的功能(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03
    考点32  生态系统的功能(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01
    考点32  生态系统的功能(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02
    考点32  生态系统的功能(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03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32 生态系统的功能(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32 生态系统的功能(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32生态系统的功能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32生态系统的功能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地 城
    知识填空
    考点必背 知识巩固 基础落实 建议用时:15分钟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 、 和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P54)
    2.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 。(P55)
    3.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的关系: 。
    4.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两个去向)= + 。
    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余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三个去向)= 。
    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余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四个去向)= 。
    5.能量流动的特点① 原因:
    ②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未利用”是指未被 ,也未被 和 利用的能量。(P56图示)
    7.能量在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100% , 大约为 。
    8.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序性将增加。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可以通过获取 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P95“学科交叉”)
    9.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作 金字塔。如果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之间的关系,就形成 金字塔。如果表示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值关系,就形成数量金字塔。它们统称为 金字塔。(P57)
    10.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桑基鱼塘、沼气池。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 的部分。例:合理放牧、锄草、捉虫。(P58)
    【答案】
    1.输入 传递 转化 散失 2.太阳 3.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4.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 5.①单向流动 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散失的热能无法被利用 ②逐级递减 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都有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一部分未利用 6.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后一个营养级 分解者 7.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 10%~20% 8.能量 9.能量 生物量 生态
    10.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能量流动 对人类最有益
    地 城
    试题精练
    考点巩固 题组突破 分值:50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一、单选题
    1.稻—鱼立体种养方式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养鱼的生态种养模式,即能通过种养结合,实现一水双用、一田双收。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协调发展,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模式。鱼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能作为水稻肥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养方式能提高不同营养级的能量利用率
    B.鱼的粪便主要为水稻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C.鱼的养殖有利于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
    D.该种养方式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答案】B
    【分析】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的程度。具体来说,它是以“营养级”为单位的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比例。通常情况下,这个比例大约在10%到20%之间。能量利用效率则有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流入人体或其他特定生物体中的能量与进入该系统或生物体的总能量之比的比值。
    【详解】A、该种养模式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的能量利用率,A正确;
    BD、鱼粪为水稻生长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可以减少田间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D正确;
    C、鱼的养殖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有利于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C正确。
    故选B。
    2.桃园里养鸡是采用种养联合一体的模式。果园里面鸡吃的饲草料非常丰富,这样既节约养鸡成本又能节省土地利用率,鸡还能帮助捕食害虫,鸡粪还能充当肥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鸡粪为桃树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可以减少化肥使用
    B.鸡捕食桃园害虫属于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C.种养联合一体的模式可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D.桃树和饲草的垂直分层分布,显著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
    【答案】A
    【分析】题意分析,禽粮互作模式,充分利用农田空间,提高耕地利用率,该模式利用了循环、整体的生态学原理,使能量朝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流动。
    【详解】A、鸡粪为桃树生长提供物质,而能量由太阳能提供,可以减少化肥使用,A错误;
    B、鸡捕食桃园害虫用害虫的天敌防止害虫,是生物防治方法,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B正确;
    C、种养联合一体的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空间,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正确;
    D、桃树和饲草的垂直分层分布,可以使阳光被上层的桃树和下层的植物充分利用,显著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A。
    3.秧藕养鱼是一种池塘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水体的上层主要是以浮游植物为食物的鲢鱼,中层主要是以水草为食的草鱼,底层主要是以软体动物为食的青鱼。某秧藕养鱼立体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如图,图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有关选项正确的是( )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固定的太阳能a
    B.鱼类的立体放养使群落具有合理的水平结构,可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间资源
    C.植食性鱼类到肉食性鱼类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 c/b×100%
    D.若种植的莲藕数量过多,会造成鲢鱼减产,莲藕是鲢鱼的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以及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传递到下一营养级能量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
    【详解】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固定的太阳能a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m+n,A错误;
    B、鱼类的立体放养使群落具有合理的垂直结构,B错误;
    C、植食性鱼类到肉食性鱼类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c-n)/b×100%,C错误;
    D、鲢鱼主要是以浮游植物为食物,而莲藕与浮游植物为竞争关系,若莲藕数量过多,则浮游植物数量会下降,鲢鱼的食物减少,进而减产,莲藕对鲢鱼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D。
    4.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B.按图中的能量传递效率,肉食性动物要增重100kg需消耗约500kg植食性动物
    C.植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为1.6×104kJ/(m2·a)
    D.将饮食中肉类从肉食性动物更换为植食性动物,可以降低个人的生态足迹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消费者(不包含最高营养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去向:该营养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被分解者利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以及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的部分环节,其中A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0.25+5.1+2.1+0.05=7.5×103kJ/(m2·a),其中有机物输入为5×103kJ/(m2·a),则来自植食性动物的能量=2.5×103kJ/(m2·a),因此可以计算出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0.5+4+9+2.5=1.6×104kJ/(m2·a),则由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2.5×103/1.6×104=15.6%,因此肉食性动物要增重100 kg需消耗植食性动物的量=100/15.6%≈641 kg,B错误;
    C、植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即为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由B项分析可知为1.6×104kJ/(m2·a),C正确;
    D、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减少生态足迹的措施有:绿色出行,多吃植食性动物、少吃肉食性动物,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等,因此将饮食中的肉类从肉食性动物更换为植食性动物,可以降低个人的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B。
    5.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分解者
    B.猫头鹰在图中占据了第三、四、五、六营养级
    C.猫头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
    D.猫头鹰每增加1kg体重至少需消耗绿色植物25kg
    【答案】D
    【分析】分析图解:图示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分别为绿色植物→田鼠→猫头鹰、绿色植物→田鼠→蛇→猫头鹰、绿色植物→鸟类→蛇→猫头鹰、绿色植物→昆虫→鸟类→蛇→猫头鹰、绿色植物→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详解】A、食物网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猫头鹰在图中占据了第三、四、五营养级,B错误;
    C、猫头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C错误;
    D、猫头鹰每增加1kg,所消耗的草最少,则食物链最短,传递效率最高(20%),故所消耗的草至少为1÷20%÷20%=25kg,D正确。
    故选D。
    6.某稳定的生态系统某时刻第一、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分别为6g/m2和30g/m2,据此形成上宽下窄的生物量金字塔。该生态系统无有机物的输入与输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
    B.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
    C.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D.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又称生物浓缩,是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其浓度随着食物链不断升高。
    【详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A正确;
    B、依据生物富集,金属浓度沿食物链不断升高,故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B正确;
    C、第一营养级植物的残枝败叶中的有机物流入分解者、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流入分解者,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消费者通过捕食生产者获取能量,故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C正确;
    D、该生态系统是稳定的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大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7.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的面积或体积,并按照营养级的次序进行排列,可得到一个上窄下宽的能量金字塔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金字塔中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
    B.能量金字塔的塔基只能是利用光能和化学能的自养型生物
    C.形成能量金字塔的原因是能量随营养级的增加而逐级递减
    D.通过科学规划可提高能量金字塔中各营养级的能量利用率
    【答案】A
    【分析】一般而言,能量金字塔营养级别越低,占有的能量就越多;反之,营养级别越高,占有的能量就越少。
    【详解】A、能量金字塔中不同营养级生物构成的营养结构比较复杂,种间关系也比较多,有捕食、种间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A错误;
    B、能量金字塔的塔基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包括能利用光能和化学能的自养型生物,B正确;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上窄下宽是由于能量随营养级的增加而逐级递减导致的,C正确;
    D、通过科学规划和人工设计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可提高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利用率,D正确。
    故选A。
    8.生态学模型的构建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调查种群内各龄级个体数,可构建种群的年龄结构
    B.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调查群落变化,可构建群落演替过程
    C.经测算某条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能量金字塔
    D.通过直接观察或分析动物胃内食物成分,可构建营养结构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详解】A、通过调查种群内各龄级个体数,可构建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
    B、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调查群落变化,可构建群落演替过程,用于研究群落演替的过程,B正确;
    C、测算全部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才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C错误;
    D、通过直接观察或分析动物胃内食物成分,可明确捕食关系进而可构建营养结构,D正确。
    故选C。
    9.在蔬菜生长过程中,需要及时除草、松土、修剪和治虫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蔬菜的生长和发育,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除草能降低杂草与蔬菜因生存空间和资源而发生的种间竞争
    B.中耕松土能提高土壤含氧量,有利于根系吸收有机营养
    C.修剪或摘心,有利于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
    D.治虫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更多的能量流向人类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能量流经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过程中表现为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包括: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详解】A、杂草与蔬菜存在养分和空间资源等竞争,而除草会出去田间的杂草,可降低该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
    B、根系吸收无机盐离子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有氧呼吸可产生能量,故中耕松土能提高土壤含氧量,有利于根系吸收无机盐离子,B错误;
    C、修剪或摘心,有利于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有利于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C正确;
    D、治虫能减少虫害对于蔬菜的侵害,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作物,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增产,从而使能多的能量流向人类,D正确。
    故选B。
    10.初级生产量是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初级生产量扣除生产者本身的呼吸消耗量的剩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关于此类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初级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者的叶绿体中进行的
    B.某时期净初级生产的有机物量就是生产者的生物量
    C.净初级生产的能量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活动
    D.当净初级生产量为零时,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基本不变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总初级生产量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次级生产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次级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
    【详解】A、有些生产者如蓝藻细胞中没有叶绿体,A错误;
    B、生物量是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总干重,包括某时期前积累的有机物,B错误;
    C、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另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C正确;
    D、初级生产量不变时,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变,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1.生态学家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成分进行了调查,该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图乙是对该草原上的兔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猫头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 ,该图中能体现出生态系统有 和 的基本功能。
    (2)由图乙可知,兔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是 型,在 时刻达到环境容纳量,影响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 和 。
    (3)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如下所示,经过检测,该营养级中部分动物尿液中存在少量有机酸、脂肪酸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 (填“A1”“B1”或“B3”),若该营养级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能量平衡,则这段时间内要求 (填图中字母)几乎为零。

    草原不仅能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畜产品,还能调节气候,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草原动物提供了可以开始采食的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答案】
    (1) 捕食和种间竞争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2) S t2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3) B3 B2
    (4)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分析】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相关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 源。“天敌”减少,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
    【详解】
    (1)图甲中猫头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既有捕食又有种间竞争,图甲中的生物关系能体现出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2)图2显示兔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零,说明兔的增长类型属于S型,在t2时达到环境容纳量;影响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选择性必修二P13-P14页标题)或者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选择性必修二P16页小字内容)。
    (3)动物尿液中存在少量有机酸、脂肪酸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用B3表示;若该营养级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能量平衡,则应有能量的输入等于输出,即B2(没有输出的部分)为零。
    (4)草原不仅能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畜产品,还能调节气候,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草原动物提供了可以开始采食的信息,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12.下图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以便为养鱼户提供恰当的指导。鱼鳞藻、脆杆藻为绿藻,是鱼的优良饵料,微囊藻属于蓝藻,其产生的毒素污染水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如何养好鱼,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分析可以得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 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从生物的种间关系角度考虑,控制水体中藻类生长、繁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答出2点)。
    (3)脆杆藻能够合成物质W从而有利于鱼类生长。某小组为探究氮营养缺乏对脆杆藻增殖及物质W累计的影响,将等量的脆杆藻分别接种在氮营养缺乏和氮营养正常的两瓶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温度和一定光强下培养。定时取样并检测细胞浓度和物质W的含量,结果如图。
    ①本实验的实验组为 。综合图甲和图乙的信息可知,在生产上,若要用少量的脆杆藻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W,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②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某人拟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氮营养缺乏程度对物质W积累的影响,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
    罗氏沼虾以绿藻、蓝藻等单细胞藻类为食物。科研小组又对该湖泊中的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据表分析,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是
    KJ(/cm2·a),从藻类到罗氏沼虾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1)中营养化
    (2)放养以藻类为食的鱼类、利用其他植物控制藻类、利用病毒控制藻类等
    (3) 氮营养缺乏 先将少量绿藻放在氮营养正常的培养液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营养缺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 培养基中的氮营养浓度
    (4) 1.2 14.9%
    【分析】
    1、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
    (1)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的饵料,根据柱形图可知,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鱼鳞藻、脆杆藻较多,微囊藻较少,这说明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利于鱼鳞藻、脆杆藻生长,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生物种间关系主要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因此从生物的种间关系角度考虑,控制水体中藻类生长、繁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放养以藻类为食的鱼类(利用捕食关系)、利用其它植物控制藻类(利用竞争关系)、利用病毒控制藻类等(利用寄生关系)。
    (3)①脆杆藻能够合成物质W从而有利于鱼类生长,探究氮营养缺乏对脆杆藻增殖及物质W累计的影响,则实验组是氮营养缺乏组。由甲图可知,正常氮营养液中绿藻增殖速度较缺氮营养液中绿藻增殖速度快;由乙图可知,正常氮营养液中物质W的含量较缺氮营养液中物质W含量低。因此,综合图甲和图乙的信息可知,在生产上,若要用少量的绿藻A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W,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先将少量绿藻放在氮营养正常的培养液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营养缺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
    ②该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研究氮营养缺乏程度对物质W积累的影响,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基中的氮营养浓度。
    (4)沼虾的同化量=沼虾的摄入量-沼虾粪便中的能量=47.8-25.4=22.4KJ/(cm2.a),虾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的能量为21.2KJ/(cm2.a),因此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是22.4-21.2=1.2KJ/(cm2.a);从藻类到罗氏沼虾的能量传递效率=沼虾的同化量÷藻类的同化量×100%=22.4÷150.6×100%≈14.9%。
    考点0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地 城
    知识填空
    考点必背 知识巩固 基础落实 建议用时:12分钟
    1.组成生物体的 ,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 。(P63)
    2.物质在生态系统中 的特点,对于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有多方面的启示。(P63)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是以 形式循环的。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依赖 、 。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主要依赖 (分解者通常称之为 。),还可以 。
    4.减缓温室效应我们应主要做哪些工作① ;②
    5.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 。一旦含有铅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铅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P64)
    6.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 ,使能量沿着 流动;能量作为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7.尽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紧密交织在一起,但是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 利用;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 的,而且流动是单方向不循环的。
    8.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以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采用对照实验的办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 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例如,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温箱1 h灭菌)。(P65“探究·实践”)
    【答案】
    1.C、H、O、N、P、S等元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循环往复运动 3.CO2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 4.植树造林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5.生物富集 6.载体 食物链(网) 动力 7.反复 逐级递减 8.土壤微生物
    地 城
    试题精练
    考点巩固 题组突破 分值:50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生物
    B.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C.生产者经光合作用等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到了生物群落
    D.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答案】A
    【分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含生态系统成分及其所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详解】A、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会流向分解者,A错误;
    B、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B正确;
    C、生产者经光合作用等合成有机物,同时将太阳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到了生物群落,C正确;
    D、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D正确。
    故选A。
    2.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交换。以下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的主要路径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及化石燃料的燃烧等过程
    B.光合作用是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C.呼吸作用仅发生在动植物体内,它能将有机碳转化为CO2
    D.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可将动植物遗体及排泄物中的有机碳转化为CO2
    【答案】C
    【分析】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
    【详解】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循环,主要路径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及化石燃料的燃烧等过程,A正确;
    B、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B正确;
    C、呼吸作用发生所有生物体内,它能将有机碳转化为CO2,C错误;
    D、动植物遗体及排泄物中的有机碳通过分解者分解作用转化为CO2,D正确。
    故选C。
    3.铅、镉、汞等重金属和 、六六六等有机化合物存在生物富集现象,即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下列关于这类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富集主要是因为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排出、难以降解
    B. 这类化合物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过程就是物质循环
    C.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因为这些物质可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
    D.一般来说,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富集的这些物质或元素就越多
    【答案】B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某些重金属盐类和难于分解的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学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聚集在食物链的顶端。
    【详解】A、生物富集主要是因为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排出、难以降解,A正确;
    B、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过程,DDT 是化合物,不符合物质循环的概念,B错误;
    C、参与生物富集的这些物质可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所以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C正确;
    D、一般来说,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富集的这些物质或元素就越多,D正确。
    故选B。
    4.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部分过程图解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展示了一条食物链的部分能量流动过程
    B.每一个营养级至少含有两种能量去向
    C.若该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可能需要外来物质的补充
    D.将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作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详解】A、图中展示了生态系统中的部分能量流动过程,不只包括一条食物链,A错误;
    B、每一个营养级至少含有两种能量去向,即用于呼吸消耗和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正确;
    C、若该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可能需要外来物质的补充,因为人们不断从该生态系统中带走农产品,因而无法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自给自足,C正确;
    D、将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作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因为粪便中的有机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变成无机盐起到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5.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的本质是化合物在生物圈中的循环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C.沿食物链富集的物质不参与物质循环过程
    D.物质循环过程往往伴随能量循环利用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的过程。
    【详解】A、物质循环本质是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A错误;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化学元素返回到大气土壤或水中,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
    C、沿食物链富集的物质可以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物质循环,C错误;
    D、能量单向流动,无法循环,D错误。
    故选B。
    6.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的食物链是甲→乙→丙
    B.提高⑥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D.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⑤⑦
    【答案】D
    【分析】据图可知,双箭头与无机环境交换物质的乙是生产者,乙丙箭头都指向甲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③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⑤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⑦过程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详解】A、据表可知,双箭头与无机环境交换物质的乙是生产者,乙丙箭头都指向甲,甲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故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乙→丙,A错误;
    B、提高④光合作用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⑥过程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提高⑥过程会增加大气中CO2的含量,B错误;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也具有全球性,C错误;
    D、③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⑤过程代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⑦过程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⑤⑦,D正确。
    故选D。
    7.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某生物兴趣小组采用对照实验的办法,探究了落叶腐烂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关于该对照实验的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将实验组的土壤放在60℃恒温箱中处理1h的目的是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B.落叶的种类、数目、大小、取样地点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C.该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通过分泌多种水解酶催化落叶中有机物分解
    D.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进行多组实验,还可探究温度对落叶腐烂的影响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分两组,一组实验组应去除土壤中微生物,即对实验组进行灭菌处理,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详解】A、放在60℃恒温箱1h目的是灭菌,同时避免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变,A正确;
    B、落叶的种类、数目、大小、取样地点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保持相同且适宜,B正确;
    C、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土壤微生物通过分泌多种水解酶催化落叶中有机物分解,C错误;
    D、要探究温度对落叶腐烂的影响,可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进行多组实验,D正确。
    故选C。
    8.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湖泊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起蓝藻迅速繁殖,发生“水华”。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植物,人工设计生态浮床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含N、P的有机物为藻类的生长提供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从而造成藻类爆发
    B.生态浮床上的植物与藻类争夺阳光等资源时占优势,因而能够抑制藻类生长
    C.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有利于加速物质循环
    D.研究生态浮床上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
    【答案】A
    【分析】水中N、P的含量升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起蓝藻迅速繁殖,发生“水华”。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含N、P的有机物为藻类的生长提供大量的物质,不能提供能量,从而造成藻类爆发,A错误;
    B、生态浮床上的植物与藻类争夺阳光等资源时占优势,藻类光合作用受到限制,因而能够抑制藻类生长,B正确;
    C、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物质循环,C正确;
    D、研究生态浮床上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
    故选A。
    9.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某班学习小组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案例1的自变量为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所以对土壤进行高温处理应该是实验组
    B.案例1控制自变量利用的是减法原理,无关变量有落叶的种类、落叶的处理的时间、落叶的腐烂程度等
    C.案例1第1组为了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应该是60℃恒温箱处理1h
    D.案例2中,可用碘液或者斐林试剂作为检测试剂
    【答案】B
    【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大多数是分解者,可能存在分解纤维素和淀粉的微生物,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详解】A、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实验组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对照组遵循自然条件,让土壤中的微生物正常发生分解作用,即高温灭菌的土壤是实验组,A正确;
    B、加法原理是给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减法原理是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该实验控制自变量的原理是减法原理(高温会杀死微生物),落叶的腐烂程度是因变量,B错误;
    C、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时,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作用,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应该是60℃恒温箱处理1h,C正确;
    D、淀粉遇碘液变蓝,可用碘液检测淀粉是否被水解;淀粉分解产物是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是否有还原糖的生成,D正确。
    故选B。
    10.下图是某人工养殖渔场中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流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该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B.据图可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2%
    C.储存在浮游动物体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是188.59
    D.分解者将图示动物的遗体、残骸分解后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答案】A
    【分析】1、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A、图示是某人工养殖渔场中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情况,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化学能)及人工投入的化学能之和,A错误;
    B、由图可知,第二营养级浮游动物的同化量是615.19t/km2,第三营养级凤鳉的同化量是12.39t/km2,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2.39÷615.19×100%≈2%,B正确;
    C、流向浮游动物的能量是615.19t/km2,其中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426.6t/km2,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这部分能量有(615.19-426.6=188.59(t/km2),C正确;
    D、分解者将图示动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其中含N、P的无机物可促进第一营养级浮游植物的繁殖,而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可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1 .海洋碳汇是指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威海的海草床面积不断扩大,为大天鹅越冬栖息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通过补充菲律宾蛤仔、脉红螺等,海草床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加强碳汇渔业资源修复,推广了多营养层次综合立体养殖模式,如进行贝藻养殖和鱼类养殖。回答下列问题:
    海洋碳库可分为碳源和碳汇,海洋中动植物的遗体及部分污水的有机物应属于碳源,理由是
    。海洋中的一些塑料垃圾被分解为微塑料,微塑料可随着营养级升高逐渐富集,说明 。
    (2)研究大天鹅的生态位,除了要研究大天鹅的食物和栖息地外,还需要研究其 (答出2点即可)。碳汇渔业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 ,从而减缓气候变暖效应。
    (3)人们在水的上层挂绳养殖海带等藻类;在水的中层用网箱养殖投饵性鱼类;在底层投放人工鱼礁,养殖底栖杂食动物。从生态效益方面分析,设置这种养殖模式的意义: 。
    (4)如图表示威海某片湿地海域中“浮游植物→脉红螺→大天鹅”这条食物链中流经脉红螺的能量分配情况,图中A和B分别指的是 。
    【答案】
    (1) 动植物的遗体及部分污水的有机物会被分解者分解并产生二氧化碳 微塑料能被生物吸收并在生物体内难降解和排出
    (2) 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3)提高了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了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
    (4)脉红螺同化的能量,脉红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分析】
    1、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他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碳汇指的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而海洋当中的动植物遗体及部分污水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二氧化碳,属于碳源。海洋中的一些塑料垃圾被分解为微塑料,微塑料可随着营养级升高逐渐富集,微塑料能被生物吸收并在生物体内难降解和排出。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碳汇渔业可以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当中,从而能够减缓水体酸度和气候变暖效应。
    (3)在水的上层挂绳养殖海带等藻类;在水的中层用网箱养殖投饵性鱼类;在底层投放人工鱼礁,养殖底栖杂食动物,属于垂直结构,该养殖模式提升了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根据能量分配情况可知,A表示的是脉红螺的同化量,图中的B代表脉红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2.土壤中的生物数量和类群数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桂西喀斯特地区岩溶作用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担负着喀斯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使命。某科研小组对喀斯特地区3种农作物下的土层中进行了土壤动物丰富度和部分线虫类群的食物关系研究,如图甲、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在室内采用 法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分离,分离得到的动物标本用 溶液固定,再根据《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进行 。
    (2)调查结果显示, ,体现了土壤群落有明显的垂直结构; 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最高,原因可能是该地使用了较多有机肥,土质疏松程度提高,为土壤动物提供 ;水稻地土壤动物类群较少,原因可能是 。
    (3)据乙图可知,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捕食性线虫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 。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据图乙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
    (1) 干漏斗分离法 (70%) 酒精 种类鉴定
    (2) 取样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不同 香蕉 食 物(营养)和空间(氧气) 水稻地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水环境时期,不利于土壤动物的生长
    (3) 消费者 流向下一营养级
    (4)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分析】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分解者分解;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没有此去向);四是未利用的能量。
    【详解】
    (1)分离土壤中体型较小的动物在室内常采用干漏斗分离法,分离得到的动物标本用体积分数70%的酒精固定,再根据《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进行种类鉴定。
    (2)据图甲可知,取样器取样的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不相同,体现了土壤群落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其中,香蕉地的土壤动物类群数最高,丰富度最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该地使用了较多有机肥,土质疏松程度提高,从而为土壤动物提供营养条件和氧气;而水稻地土壤动物类群较少,可能的原因是水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水环境,不利于土壤动物的生存。
    (3)据图乙可知,线虫以现有的有机物为食,比如植食性线虫从植物根系中获取能量,食细菌线虫从腐生细菌中获取营养,等,所以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该食物网中,捕食性线虫属于最高营养级,所以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4)据图乙可知,若长期施用有机肥,则会导致腐生细菌的数量会增多食细菌线虫增加捕食性线虫增加,进而引起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所以总体结果是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
    考点03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地 城
    知识填空
    考点必背 知识巩固 基础落实 建议用时:15分钟
    1.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 ,也可以是 。(P69)
    2.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 ,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P69)
    3.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各种动作,这些动作也能够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即动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P69)
    4.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不仅有信息产生的部位—— ;也有信息传播的媒介—— ,空气、水以及其他介质均可以传播信息;还需要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 。(P69)
    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 之间,也发生在 之间,还能发生在 之间。
    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主要有:
    ① ,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如蝙蝠的回声定位、莴苣种子的萌发;
    ②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花引蝶,动物释放信息素吸引异性;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狼靠兔的气味捕食。
    7.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 ;二是 。(P71)
    8.利用模拟的 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P71)
    9.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 防治、 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P72)
    【答案】
    1.非生物环境 生物个体或群体 2.化学物质 4.信息源 信道 信息受体 5.同种生物 不同生物 生物与无机环境
    6.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②生物种群的繁衍 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7.农畜产品的产量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8.动物信息 9.化学 生物
    地 城
    试题精练
    考点巩固 题组突破 分值:50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一、单选题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类型多种多样,如①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②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外激素作为呼唤配偶的“甜言蜜语”,能被距离数百米以外的雄蛾所感知。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和②中的信息种类均属于物理信息
    B.①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C.②说明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作用的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 物质信息、 行为信息、 化学信息。物理信息指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自身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各种动作)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即动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详解】A、①中的信息声波属于物理信息,②中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
    B、①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正确;
    C、②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外激素作为呼唤配偶的“甜言蜜语”,能被距离数百米以外的雄蛾所感知,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信息的传递,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D错误。
    故选B。
    2.《史记》记载“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干旱年份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易发生蝗灾。飞蝗群聚信息素(4VA),蝗灾在中国基本实现了可防可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对蝗虫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蝗虫的种群密度无关
    B.蝗虫由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的改变
    C.4VA属于蝗虫释放的化学信息,利用4VA诱杀蝗虫属于化学防治
    D.将蝗虫彻底诱杀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A
    【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详解】A、干旱属于非生物条件,干旱对蝗虫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蝗虫的种群密度无关,A正确;
    B、蝗虫不是群落,不能体现群落空间结构的改变,B错误;
    C、4VA属于蝗虫释放的化学信息,利用4VA诱杀蝗虫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
    D、将蝗虫彻底诱杀很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A。
    3.遇到敌害时斑鸫鹏发出警报声提醒同伴,戴胜鸟通过窃听其报警声来减少警戒时间,提高觅食效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斑鸫鹏的警报声属于行为信息
    B.斑鸫鹏提醒同伴体现种内互助
    C.戴胜鸟通过窃听扩展其生态位
    D.信息传递与个体生存密切相关
    【答案】A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斑鸫鹏的警报声是通过物理过程(声音)来传递信息的,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斑鸫鹏提醒同伴是一种种内互助的现象,B正确;
    C、戴胜通过窃听斑鸫鹛种群内的报警声,改变其行为,可以极大减少自己的警戒时间,显著增加觅食时间,从而扩展其生态位,C正确;
    D、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鸣叫的声音求偶,这是一种行为信息
    B.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机械防治
    C.莴苣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D.某种鸟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叫物理信息。化学信息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行为信息是指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行为信息。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①生物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求偶,叫声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是利用物理信息进行生物防治,B错误;
    C、光作为物理信息,刺激莴苣种子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
    D、题目中说某种鸟追求配偶,说明是同一个物种,而种间关系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某种鸟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与种群的繁衍密切相关,D错误。
    故选C。
    5.黑光灯发出的365nm左右波长的紫外线可用于在夜间诱杀趋光性昆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黑光灯诱杀害虫属于物理防治
    B.诱杀累计数与黑光灯使用次数呈正相关
    C.黑光灯诱杀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特点
    D.黑光灯诱捕法还可用于调查该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B
    【分析】黑光灯发出紫外光诱捕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是因为这些昆虫对紫外光敏感,没有这种应激性的昆虫不能被捕获,该方法可以用于诱杀趋光性害虫,也可用于调查农田中趋光性昆虫的种类或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详解】A、黑光灯发出的紫外光属于物理信息,用黑光灯诱杀昆虫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
    B、黑光灯使用次数越多,累计诱杀害虫越多,诱杀累计数与黑光灯使用次数呈正相关,B正确;
    C、黑光灯诱杀过程信息只有单向传递,不能体现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特点,C错误;
    D、光灯发出紫外光诱捕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是因为这些昆虫对紫外光敏感,没有这种应激性的昆虫不能被捕获,因此不能用于调查该区域的物种丰富度,D错误。
    故选B。
    6.科研人员选用300日龄健康状况良好的青壳3号蛋鸭为研究对象,探讨笼养密度和光照强度对蛋鸭产蛋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光照强度影响蛋鸭的产蛋性能利用了物理信息
    B.提高光照强度一定可以提升蛋鸭的产蛋性能
    C.3只/笼、 不一定是蛋鸭产蛋性能最佳的条件
    D.本实验可证明信息传递对生物种群的繁衍有重要作用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作用有: 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详解】A、光照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当光照强度从70Lx提升到90Lx 时,会降低蛋鸭的产蛋性能,B错误;
    C、据图中数据可知,3只/笼、60~70Lx 是本实验的最佳条件,C正确;
    D、本实验探讨笼养密度和光照强度对蛋鸭产蛋性能的影响,可证明信息传递对生物种群的繁衍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7.据《汜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十根,令周回瓮,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这种生产方式就是立体农业的雏形。某农场在板栗林里栽培茶树,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板栗、茶树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下列关于两个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瓜田中的薤、瓜、豆等全部植物和动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瓜田立体农业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C.板栗和茶树两种植物的根系深浅搭配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垂直结构
    D.两个生态系统通过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提高了经济效应
    【答案】B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A、生物群落包含一定空间内的所有生物,除了动物和植物,还有细菌等,A错误;
    B、瓜田立体农业通过间种和套种,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B正确;
    C、板栗和茶树两种植物的根系深浅搭配可以体现群落结构的垂直结构,C错误;
    D、两个生态系统通过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提高了经济效应,D错误。
    故选B。
    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为103kJ/m2·a)流动过程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A、B、C、D组成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渠道
    B.图中所含食物链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自身同化能量的比值为18.75%
    C.若B为养殖动物,增大B的同化效率能使能量的利用效率增大
    D.若B摄入的能量比例增大,则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增大,B的同化效率(同化量/摄入量)增大
    【答案】C
    【分析】分析流动过程示意图可知,A为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
    【详解】A、图中A、B、D组成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渠道,C为分解者不进入食物网,A错误;
    B、图中所含食物链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自身同化能量的比值为3/18=16.67%,B错误;
    C、若B为养殖动物,增大B的同化效率能使粪便量比例减少,可以使能量的利用效率增大,C正确;
    D、B摄入的能量比例增大,不会影响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会影响B的同化效率(同化量/摄入量),D错误。
    故选C。
    9.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立体农业是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的桉树-菠萝农林生态系统就是立体农业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桉树、菠萝因生态位差异较大所以种间竞争较弱
    B.桉树、菠萝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了不同土层内的水和无机盐
    C.该立体农业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D.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
    【分析】1、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 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 和水平结构等。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 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 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3、所谓立体农业就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
    【详解】A、桉树、菠萝生态位差异较大说明生态位重叠较少,因而种间竞争较弱,A正确;
    B、桉树、菠萝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了不同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这属于群落中垂直结构的体现,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和空间的能力,B正确;
    C、所谓立体农业就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桉树-菠萝立体农业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可见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D错误。
    故选D。
    10.生态系统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由外部扰动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它与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复杂程度呈负相关、与生境条件(指物种或种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
    C.优越的生境条件、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带来较高的生态系统脆弱性
    D.生态系统脆弱性随气候、降水条件而改变,不会因人类活动发生改变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详解】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结构还包括营养结构,也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B正确;
    C、优越的生境条件使生物难以适应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所以会带来较高的生态系统脆弱性,C错误;
    D、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索取过大也会带来生态系统的脆弱性,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由有 。
    (2)图一所示食物网中,已知蛇的食物1/3来自野兔,2/3来自青蛙,且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如果蛇增加的能量为30kJ,在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下,则消耗植物的能量是 kJ。
    (3)在与该生态系统相临的湿地水面出现水鸟嬉戏交颈的景象,使人联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句。诗中“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关关”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湿地中的鱼类在觅食过程中的游动引来了鸟类,鸟类的捕食行为逼迫鱼类躲避捕食,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还可以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图二中,碳元素在A、C和A、D之间以 的形式传递,图二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一中体现的是 (填字母)。
    【答案】(1)生产者 野兔、昆虫和鸟
    (2)5500
    (3) 物理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 含碳有机物 B和D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直接以植物为食,所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为野兔、昆虫和鸟。
    (2)由图1可知,共有四条食物链,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野兔、鸟、食草昆虫。蛇占据了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已知蛇的 食物来自鼠,来自青蛙,且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蛇种群的能量增加30kJ需要消耗的植物的能量=30×1/3÷20%÷10%+30×2/3÷20%÷20%÷10%=5500kJ。
    (3)叫声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故“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该现象表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湿地中的鱼类在觅食过程中的游动引来了鸟类,鸟类捕食行为逼迫鱼类躲避捕食,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因此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还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图二中A是生产者,B是二氧化碳库,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中的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产者,在生物群落当中,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所以碳元素在A、C和A、D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图1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图二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一中体现的是B和D。
    12.蝗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蝗灾爆发时,蝗虫聚集、迁飞、暴食等特征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少量蝗虫聚集后能释放信息素4VA,促使更多的蝗虫聚集,进而释放更多的信息素4VA。回答下列问题。
    (1)信息素4VA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蝗虫通过释放信息素4VA聚集的过程属于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
    (2)人们利用鸡、鸭捕食蝗虫能有效减轻蝗虫带来的危害,这种做法提高了蝗虫种群的 从而控制其数量,这种防治方法属于 。
    (3)羊草和针茅是两种常见的牧草。为了解草原植被类型与蝗虫爆发的关系,将相同数量的跳蝻(蝗虫幼虫)置于样地,统计跳蝻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发育历期指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所经历的时间),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 草地更容易爆发蝗灾,判断依据是 。
    (4)放牧强度也会影响蝗虫的生存情况。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的放牧强度与蝗虫生存情况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放牧强度为 时最不容易爆发蝗灾,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推测另两种放牧强度下该草原易爆发蝗灾的原因是 。
    【答案】(1) 化学 正反馈
    (2) 死亡率 生物防治
    (3) 针茅 跳蝻在针茅草地的存活率比在羊草草地的存活率高,而且发育历期短,这样会导致单位时间内会有更多的跳蝻发育成成虫
    (4) 轻度放牧 无放牧时,蝗虫缺乏竞争者,食物来源充足,利于蝗虫繁殖;当重度放牧,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蝗虫捕食者减少,蝗虫数量增加
    【分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1、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1)化学信息是指生物依靠自身代谢产生的化学物质,如酶、生长素、性诱激素等来传递信息,信息素4VA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少量蝗虫聚集后能释放信息素4VA,促使更多的蝗虫聚集,进而释放更多的信息素4VA,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2)蝗虫成灾时,人们利用鸭子吞食蝗虫卵能有效减轻蝗虫带来的危害,提高了蝗虫种群的死亡率,这属于一种生物防治。
    (3) 分析图可知,跳蝻在针茅草地的存活率比在羊草草地的存活率高,而且发育历期短,这样会导致单位时间内会有更多的跳蝻发育成可繁殖成虫,因此蝗虫在针茅草地更容易爆发。
    (4)据表可知,轻度放牧时最不容易爆发蝗灾。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无放牧时,蝗虫缺乏竞争者,食物来源充足,利于蝗虫繁殖;当重度放牧,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蝗虫捕食者减少,蝗虫数量增加。
    藻类同化的能量
    沼虾摄入藻类中的能量
    沼虾粪便中的能量
    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
    沼虾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150.6
    47.8
    25.4
    ?
    21.2
    案例1
    案例2
    实验假设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设计
    第1组
    对土壤进行高温处理
    放入淀粉糊的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
    第2组
    对土壤不作处理
    放入等量淀粉糊的B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
    笼养密度
    项目
    光照强度(Lx)
    3~7
    30~40
    60~70
    90~ 110
    13只/笼(1 m × 1.2 m)
    产蛋率(%)
    53.89
    68.11
    71.33
    60.78
    破损蛋率(%)
    0.81
    0.74
    0.68
    0.85
    料蛋比
    3.72
    3.61
    3.68
    3.77
    7只/笼(1 m × 1.2 m)
    产蛋率(%)
    71.11
    61.22
    75.58
    63.01
    破损蛋率(%)
    0.85
    0.83
    0.79
    0.88
    料蛋比
    3.26
    3.18
    3.09
    3.15
    3只/笼(1 m × 1.2 m)
    产蛋率(%)
    91.02
    81.11
    93.33
    93.22
    破损蛋率(%)
    0.55
    0.49
    0.46
    0.63
    料蛋比
    2.95
    2.81
    2.73
    2.79
    放牧强度
    无放牧
    轻度放牧
    重度放牧
    植物生物量(g/m2)
    378.7
    98.7
    79.6
    植物种类数
    29
    30
    22
    蝗虫密度(头/m2)
    1.33
    0.95
    1.89
    蝗虫种类数
    8
    7
    10
    相关学案

    考点34 发酵工程(讲义)-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34 发酵工程(讲义)-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34发酵工程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34发酵工程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22 生物的变异(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22 生物的变异(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22生物的变异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22生物的变异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8 遗传综合(讲义)-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18 遗传综合(讲义)-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18遗传综合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18遗传综合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考点32 生态系统的功能(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