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辽宁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阶段测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有关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肥”与“红瘦”描述的是海棠花的相对性状
B. 小麦的抗倒伏和抗条锈病属于优良性状,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C.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
D. 纯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后F1自交,因基因重组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C
【详解】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肥”与“红瘦”描述的是海棠的不同性状,前者针对的是叶子,后者针对的是花,A错误;
B、小麦的抗倒伏和抗条锈病都属于优良性状,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因为它们控制的不是同一性状,B错误;
C、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是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C正确;
D、纯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后F1自交,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等位基因分离,不涉及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2. 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每个瓶中有1只雌果蝇和1只雄果蝇),每对果蝇产生的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截翅是显性性状
B. 控制长翅、截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 亲代雌果蝇一定是杂合子
D. 子代杂合长翅果蝇的数量一定多于纯合长翅果蝇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干: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子代出现截翅,说明长翅为显性性状,截翅为隐性性状,且子代截翅∶长翅=1∶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假设相关基因由F/f控制)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Ff;若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FXf,XFY;若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FXf,XFYf。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子代出现截翅,说明截翅为隐性性状,长翅为显性性状,A错误;
BC、根据后代中长翅∶截翅=3∶1可知,控制翅形的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F/f控制,若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Ff,若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FXf,XFY,若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FXf,XFYf,故此亲本雌果蝇一定是杂合子,B错误,C正确;
D、若亲本为XFXf,XFY,子代长翅XFXF:XFXf:XFY=1:1:1,杂合长翅果蝇的数量少于纯合长翅果蝇,D错误。
故选C。
3. 某学习小组用橡皮泥制作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不含性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大小、形态不同的2条染色体模拟同源染色体
B. 模拟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至少应有不同大小的两对染色体模型
C. 若用橡皮泥模拟3对同源染色体,则需要3种不同的颜色
D. 模拟减数分裂Ⅱ后期时,移向细胞同一极的橡皮泥颜色不能相同
【答案】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一般大小、形态相同,可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大小、形态相同的2条染色体模拟同源染色体,A错误;
B、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至少应有两对不同大小的染色体模型对应两对非同源染色体,B正确;
C、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2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一种颜色代表来自父方,另一种颜色代表来自母方,C错误;
D、因为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分裂Ⅱ后期,移向一极的染色体颜色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错误。
故选B。
4. 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时,细胞中( )
A. 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B. 核DNA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中的2倍
C. 染色体数目一定与其体细胞中的相同
D. 核DNA数目一定是其染色体数目的2倍
【答案】D
【详解】A、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可能是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Ⅱ中期,减数分裂Ⅱ中期时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但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有丝分裂中期核DNA数目是体细胞中的2倍,减数分裂Ⅱ中期核DNA数目与体细胞中的相同,B错误;
C、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的相同,减数分裂Ⅱ中期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C错误;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Ⅱ中期均有染色单体,核DNA数目是其染色体数目的2倍,D正确。
故选D。
5. 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系谱图如下,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Ⅰ-1、Ⅰ-4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C. Ⅱ-1的基因型只有一种可能
D. Ⅱ-3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
【答案】D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根据Ⅱ-3和Ⅱ-4号没有甲病,生出患有甲病的男孩Ⅲ-7可知,甲病是隐性遗传病,Ⅱ-4没有甲病致病基因,说明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根据Ⅱ-2患有甲病,可知Ⅰ-1一定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由Ⅱ-4患乙病,可知Ⅰ-4一定携带乙病致病基因,B正确;
C、假设甲病用A、a表示,乙病用B、b表示,Ⅱ-1正常,Ⅲ-1患乙病,Ⅲ-3患甲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为BbXAXa,C正确;
D、Ⅱ-3与Ⅱ-4有患甲病的儿子,且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Ⅱ-3与Ⅱ-4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关于乙病,Ⅱ-3的基因型为Bb,Ⅱ-4的基因型为bb,因此,因型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所以Ⅱ-3的基因型有一种可能,D错误。
故选D。
6. 叶绿体DNA(cpDNA)是存在于叶绿体内的双链环状DNA分子。某cpDNA分子中含有2400个磷酸二酯键,其中含有的氢键数目为28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pDNA单链上相邻的碱基由氢键相连
B. cpDNA分子中每个磷酸均和2个核糖相连
C. cpDNA为环状,每个环都不具有游离的—OH末端,不具有双螺旋结构
D. 该DNA的一条链中(A+T):(G+C)=2:1
【答案】D
【分析】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cpDNA单链上相邻的碱基由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A错误;
B、该cpDNA分子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成环状,所以每个磷酸均和两个脱氧核糖相连,B错误;
C、cpDNA为环状,每个环都不具有游离的-OH末端,但具有双螺旋结构,C错误;
D、某cpDNA分子中含有2400个磷酸二酯键,说明含有2400个碱基,1200个碱基对,C-G含有3个氢键,A-T含有2个氢键,该DNA分子共含有2800个氢键,假设C=G有X个,则3X+2(1200-X)=2800,解得X=400,C=G=400,A=T=800,故(A+T):(G+C)=(800+800):(400+400)=2:1;该DNA一条链中(A+T):(G+C)=2:1,D正确。
故选D。
7. 珙桐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是我国特有的世界著名观赏植物。珙桐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③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B. ①②③过程均在细胞核中进行
C. ①②③过程中均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
D. ①②③过程均可发生在根尖分生区细胞中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①是DNA复制过程,图②是转录过程,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图③是翻译过程,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②是转录过程,其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图③是翻译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A正确;
B、图①是DNA复制过程,图②是转录过程,两者都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图③是翻译过程,是在细胞质核糖体上,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过程,B错误;
C、在DNA复制、转录过程中均需要解旋,解旋时均涉及氢键的断裂,而以DNA的模板链合成子代DNA或RNA时,游离的核苷酸均需要与模板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先连接在一起,翻译过程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密码子识别并结合的过程中碱基间有氢键的形成,tRNA转移走时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之间的碱基形成的氢键断裂,所以在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都发生了氢键的断裂和形成,C正确;
D、根尖分生区细胞是植物体内分裂活动旺盛的细胞,它们能够进行有丝分裂以增殖细胞数量。在有丝分裂的间期,细胞会进行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这就涉及到了DNA复制(①)和转录(②)过程。而翻译(③)过程则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基本方式,对于所有活细胞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确实可以发生①②③这三个过程,D正确。
故选B。
8. 染色质由DNA、组蛋白等组成。组蛋白乙酰化会引起染色质结构松散,有关基因进行表达;组蛋白去乙酰化,有关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蛋白乙酰化可能发生在细胞分化过程中
B. 染色质变松散的过程中,解旋酶催化了DNA双链解旋
C. 一个DNA分子可通过过程c合成多种mRNA
D. 过程d还需要核糖体、tRNA、氨基酸、ATP等参与
【答案】B
【分析】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以核糖体为场所,通过tRNA携带氨基酸,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A、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存在基因的表达,组蛋白乙酰化使染色体结构松散,有利于基因的表达,故组蛋白乙酰化可能发生在细胞分化过程中,A正确;
B、据题图分析可知,组蛋白乙酰化会引起染色质结构松散,该过程不需要解旋酶,B错误;
C、因为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一个DNA分子可以通过过程c转录合成多种mRNA,进而合成多种蛋白质,C正确;
D、过程d为翻译,翻译时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由tRNA转运,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合成一条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的多肽链,此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需要氨基酸为原料,核糖体、tRNA等参与,D正确。
故选B。
9. 科学家在拟南芥细胞中发现一种长链RNA (TR).TR 可与BL基因有关位点结合,从而调节BL基因的表达,增强拟南芥的耐盐能力。拟南芥受盐胁迫一定时间后,在耐盐植株、敏感植株中TR和BL 基因表达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TR 中四种碱基的数量关系满足A+T=C+G
B. TR 改变了耐盐胁迫植株的基因序列
C. TR 促进RNA 聚合酶与BL基因结合
D. 植物的耐盐性与 TR 表达量呈正相关
【答案】D
【分析】TR是长链RNA,可与BL基因有关位点结合,从而调节BL基因的表达,根据题图分析,耐盐植株细胞中LR基因表达量高,BL基因的表达量低,说明TP会抑制BL基因的表达。
【详解】A、TR 是长链RNA,没有T,含有U,A错误;
B、TR与BL基因有关位点结合,从而调节BL基因的表达,但BL基因的序列不变,B错误;
C、由图可知,细胞中TR基因相对表达量高时即细胞中TR含量较多时,BL基因表达显著降低,说明TR与BL基因有关位点结合会抑制BL基因的表达,则TR可能会抑制RNA聚合酶与BL基因结合,C错误;
D、根据图示信息,耐盐植株中TR的表达量高,敏感植株中TR表达量低,说明植物的耐盐性与 TR 表达量呈正相关,D正确。
故选D。
10. 某研究团队调查了医院确诊的肺癌患者1303人,其中吸烟的有823人,占患者总数的63.16%;同时调查健康人作为对照,在1303名健康人中,吸烟的有509人,占39.0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调查结果不能说明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 正常情况下,细胞中的原癌基因不会表达
C. 原癌基因一旦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就会引起细胞癌变
D. 在生活中应远离致癌因子,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就可以杜绝癌症的发生
【答案】A
【分析】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A、调查结果不能说明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肺癌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响,A正确;
B、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因此正常情况下细胞中的原癌基因也会表达,B错误;
C、原癌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C错误;
D、在生活中应远离致癌因子,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就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生概率,但是不能杜绝,D错误。
故选A。
11.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二倍体植物的配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每个染色体组中不同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序列不同
C. 一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 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会存在等位基因
【答案】C
【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作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A、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
B、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其DNA的碱基序列不同,B正确;
C、雌雄同株的植物细胞内没有性染色体,故其一个染色体组内可能没有性染色体,C错误;
D、如果人的初级卵母细胞在间期发生基因突变或在减数分裂I前期发生互换,则一个染色体组中也可以有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C。
12. 如图为五倍体栽培棉的培育过程,字母A、D、E均代表一个染色体组,每组有13条染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F1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属于三倍体植株
B. 用秋水仙素处理F1能使染色体数加倍的原因是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
C. 栽培棉减数分裂时可形成32个四分体
D. 栽培棉的育种方式属于多倍体育种
【答案】C
【分析】单倍体育种:一般是利用花药、花粉作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经染色体加倍后产生纯合二倍体,再经过田间育种试验,获得优良新品种,其原理为染色体变异。在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通常采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陆地棉AADD与索马里棉EE杂交,所得F1染色体组成为ADE,是三倍体,A正确;
B、在多倍体育种过程中通常采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或萌发种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字母A、D、E均代表一个染色体组,每组有13条染色体,栽培棉(AADDE)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后可形成四分体,故可形成26个四分体,C错误;
D、识图分析可知,图示是陆地棉和索马里棉先杂交获得杂种F1,杂种F1经秋水仙素加倍处理后再与海岛棉杂交获得五倍体,因此属于多倍体育种,D正确。
故选C。
13. 玉米属于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自然状态下,300米之内的玉米可随机授粉。玉米的雄性可育和雄性不育为一对相对性状,但显隐性未知。现有标签丢失的两包等量但育性不同的玉米种子,为确定其育性及育性的显隐性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将两包种子间行种植,开花时进行同株授粉,根据所结种子情况判断玉米的育性
B. 自然状态下,将两包种子间行种植,两种植株上均有玉米子代,可以判断显隐性关系
C. 为确定两包种子的育性,可将其分别种植在距离300米以外的地区,观察子代的有无
D. 将两包种子间行种植,开花后进行间行异株授粉,结子代的植株为雄性不育植株
【答案】B
【详解】A、玉米的雄性可育和雄性不育为一对相对性状,雄性育性不同的玉米,同株授粉,可根据所结种子情况判断玉米的育性:若能结出正常的种子,说明雄性可育,反B错误之不可育,A正确;
B、自然状态下,育性不同的玉米间行种植,由于300米之内玉米可以随机传粉,故无论可育不可育,均可在两种植株上发现玉米子代,不可以判断显隐性关系,B错误;
C、自然状态下,300米之内的玉米可随机授粉,故为确定两包种子的育性,可将其分别种植在距离300米以外的地区,观察子代的有无:若为雄性不育,则该植株上无种子,C正确;
D、育性不同的玉米种子间行种植,开花后间行异株授粉,结子代的植株是接受了可育的花粉,故可判断为雄性不育植株,D正确。
故选B。
14. 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 型,张翅(A)对正常翅(a)是显性,位于常染色体;红眼(B)对白眼(b)是显性,位于 X 染色体。从白眼正常翅群体中筛选到一只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假设个体生殖力及存活率相同,将此突变体与红眼正常翅杂交,子一代群体中有张翅和正常翅且比例相等,若子一代随机交配获得子二代,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的概率为( )
A. 9/32B. 9/16C. 2/9D. 1/9
【答案】A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白眼正常翅群体中筛选到一只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假设个体生殖力及存活率相同,将此突变体与红眼正常翅杂交,子一代群体中有张翅和正常翅且比例相等,推知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基因型为AaXbXb,红眼正常翅基因型为aaXBY,子一代群体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1:1:1:1,子一代随机交配获得子二代,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即aaXBY和aaXBXb的概率:aa与Aa随机交配获得aa的概率为:3/4×3/4=9/16,XBXb与XbY随机交配得到XBY和XBXb的概率为:1×1/2=1/2,因此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即aaXBY和aaXBXb的概率9/16×1/2=9/32,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5. 图甲为某二倍体生物精原细胞(BbVv)的分裂图像,图乙为精原细胞某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的变化曲线(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细胞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发生了互换,可产生4种精细胞
B. 图甲细胞减数分裂Ⅱ后期会发生B与b、V与v基因的分离
C. 图乙中ab段表示DNA复制,处于de段的细胞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D. 图甲细胞对应图乙的cd段,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即将分离
【答案】C
【分析】图甲是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图乙中ab段发生DNA复制,bc段每条染色体上2个DNA分子,de段每条染色体上一个DNA分子。
【详解】A、图中初级精母细胞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发生了互换,使非等位基因进行了基因重组,可以产生Bv、bV、BV和bv共4种基因型的精细胞,A错误;
B、由于互换Ⅴ和v出现在姐妹染色单体上,故减数分裂Ⅱ后期会发生V与v的分离,但B与b的分离是在减数分裂Ⅰ后期,B错误;
C、图乙中ab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目由1变为2,说明进行了DNA复制,de段可以是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图甲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乙的bc段,D错误。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已知玉米的体细胞中有10对同源染色体,下表为玉米6个纯合品系的表型、相应的基因型(字母表示)及基因所在的染色体,6对基因均为完全显性。品系②~⑥均只有一个性状是隐性纯合的,其他性状均为显性纯合。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该玉米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有5对同源染色体
B. 若通过观察和记录后代中节的长短来验证分离定律,仅可选择的亲本组合是品系①和③
C. 若要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品系⑤和⑥作亲本进行杂交
D. ②~⑥任意两个品系杂交,得到的子一代的表型均和品系①相同
【答案】D
【详解】A、玉米的体细胞中有10对同源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有10条染色体,但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若通过观察和记录后代节的长短来验证分离定律只需一对等位基因BB和bb即可,③和表中其他个体杂交都可以得到一对杂合的等位基因,则可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
C、若要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选择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组合作为亲本,而⑤⑥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不可选择品系⑤和⑥作亲本进行杂交验证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由于品系②~⑥均只有一个性状是隐性纯合的,其他性状均为显性纯合,所以②~⑥任意两个品系杂交,得到的子一代均为杂合子,其表型均和品系①相同,D正确。
故选D。
17. 某生物研究小组发现,有一只果蝇(2N=8)的基因型为AaXBXb,该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某一次染色体分离异常(不考虑其他变异),产生的三个极体中有且只有一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aXb。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基因型为AaXb的极体由极体分裂产生
B. 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另外两个极体的基因型均为XB
C. 该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某对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
D. 该卵原细胞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含有5条或10条染色体
【答案】BCD
【分析】一个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一次染色体分离异常,产生的三个第二极体中有且只有一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aXb,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等位基因未分离,但因为有且只有一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aXb,说明该极体应是由次级卵母细胞分裂产生的。
【详解】A、一个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一次染色体分离异常,产生的三个极体中有且只有一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aXb,说明减数分裂Ⅰ时等位基因未分离,但因为有且只有一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aXb,说明该极体应是由次级卵母细胞分裂产生的,A错误;
B、该卵原细胞减数分裂Ⅰ异常,XBXB进入(第一)极体、AAaaXbXb进入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另外两个极体的基因型均为XB,B正确;
C、一个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一次染色体分离异常,产生的三个极体中有且只有一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aXb,说明减数分裂Ⅰ时等位基因未分离,该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某对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C正确;
D、该卵原细胞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多一条常染色体,若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中期,则含5条染色体,若处于着丝粒分裂后的减数分裂Ⅱ,则含10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BCD。
18. 羟胺可使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导致DNA复制时发生错配(如图)。若一个DNA分子的两个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上的碱基序列一定都发生改变
B. 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嘧啶碱基与总碱基的比下降
C. 图中变化不一定会引起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D. 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均可发生如图所示的错配
【答案】CD
【分析】DNA中碱基互补的原则为:A与T配对,C与G配对。
【详解】A、该DNA分子有两个胞嘧啶分子发生转变,若发生在亲代DNA的一条链上,则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上碱基序列不一定都发生改变,A错误;
B、由于转变后的羟化胞嘧啶与腺嘌呤结合,导致原来的G—C碱基对变成了A—T碱基对,所以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嘧啶碱基比例仍为50%,B错误;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如果DNA转变之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和原来一致,则蛋白质的结构就不会发生变化,C正确;
D、细胞核中DNA的复制可能导致错配,细胞质中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时也可能发生上述的错配,D正确。
故选CD。
19. 科研工作者在栽培大麦时发现有一株“三体”大麦(2N=15,其中3号染色体有3条),有抗黄花叶病的隐性基因(用a表示),位于大麦3号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3条3号染色体按“1+2”的模式随机分配至细胞两极。假设该三体大麦基因型为Aaa,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三体”大麦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有5条染色体
B. 有1/2的配子染色体组成正常
C. 若自交子代均能存活,则染色体正常的比例为1/4
D. 若自交子代均能存活,则不抗黄花叶病的个体中染色体正常的比例为1/3
【答案】AD
【详解】A、“三体”大麦(2N=15)其中3号染色体有3条,其余有两条,所以一个染色体组中有7条染色体,A错误;
B、减数分裂时3条3号染色体按“1+2”的模式随机分配至细胞两极,则三体大麦Aaa会产生四种配子aa、Aa、A、a,其比例为1:2:1:2,故有1/2的配子染色体组成正常,B正确;
C、三体大麦为Aaa会产生四种配子aa、Aa、A、a,其比例为1:2:1:2,若自交子代均能存活,则染色体正常的比例为1/6×1/6AA+1/6×2/6×2Aa+2/6×2/6aa=1/4,C正确;
D、若自交子代均能存活,则抗黄花叶病的比例为2/6×2/6aa+2×1/6×2/6aaa+1/6×1/6aaa=1/4,不抗黄花叶病的比例为3/4,不抗黄花叶病的个体中染色体正常的比例为5/36÷3/4=5/27,D错误。
故选AD。
20. 蝙蝠是现存携带病毒较多的夜行性哺乳动物,这与其具有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高体温(40℃)和强大的基因修复功能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可体现蝙蝠对夜行环境的适应
B. 变异病毒仍然可导致蝙蝠死亡,说明适应是相对的
C. 高体温利于提高病毒对蝙蝠的致病性,病毒有潜在破坏蝙蝠基因的能力
D. 蝙蝠与其携带的病毒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
【答案】ABD
【分析】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适应性的含义之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体现出蝙蝠对夜行环境的适应,A正确;
B、稳定的遗传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蝙蝠适应的特征来自遗传,是对原来病毒适应的结果,由于病毒在不断变异,可导致蝙蝠死亡,体现适应的相对性,B正确;
C、据题干信息可知,病毒因高体温(40℃)和强大的基因修复功能而具有携带多种病毒的能力,所以高体温(40℃)利于提高蝙蝠的生存能力,而降低病毒的致病性,C错误;
D、病毒寄生在蝙蝠体内,若蝙蝠体内发生变化,病毒要想在其体内生存,就得适应蝙蝠的变化,同样蝙蝠要想存活下来,也会随着病毒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病毒与蝙蝠存在协同进化,D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同位素标记法在遗传物质本质的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请回答相关问题:
(1)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实验,进一步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①实验包括4个步骤:a.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b.35S或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c.放射性检测;d.离心分离。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填序号)。
②赫尔希和蔡斯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而不是同时标记在同一个噬菌体上,这其中的设计思路是:______。
③若一个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在成熟阶段释放出32个子代噬菌体,可检测到放射性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______,此时亲代噬菌体的DNA复制了______次。
(2)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如图表示实验中几种可能的离心结果。
①他们选用含有15NH4Cl的原料来培养大肠杆菌若干代作为亲代,培养若干代的目的是______。
②然后,将大肠杆菌转移到14NH4Cl培养液中增殖一代,如果DNA为全保留复制,则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应如图中试管______所示;如果DNA为半保留复制,则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应如图中试管______所示。
③若大肠杆菌的1个双链DNA分子中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胸腺嘧啶350个,则该DNA分子第三次复制时,需要消耗______个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答案】(1)①. badc ②. 将蛋白质和DNA完全分开,单独观察他们的作用 ③. 100% ④. 5
(2)①. 使大肠杆菌的DNA几乎均为15N-15N ②. C ③. B ④. 2600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和一条新合成的子链。
【小问1详解】
①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方法,进一步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实验过程是先配置含放射性元素(32P或35S)的培养基→用含放射性元素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大肠杆菌中含有放射性元素→用T2噬菌体侵染含放射性元素的大肠杆菌,使T2噬菌体被放射性元素标记→用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适宜时间、搅拌离心,观察结果,因此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b→a→d→c。
②噬菌体侵入细菌时,遗传物质DNA能进入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去,赫尔希和蔡斯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而不是同时标记在同一个噬菌体上,这其中的设计思路是将蛋白质和DNA完全分开,单独观察他们的作用。
③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1个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无论复制多少次,子代都含有32P标记,可检测到放射性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100%;以1个DNA分子为模板复制n次,则经n次复制结束后有2n个DNA分子,根据2n=32可知,n=5,即复制了5次。
【小问2详解】
①用含15NH4Cl的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若干代,DNA复制次数越多,子代DNA中含亲代单链的DNA所占比例越低,因此培养若干代可使大肠杆菌的DNA几乎均为15N-15N。
②若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亲代DNA为15N-15N,大肠杆菌繁殖一代,得到的子代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为15N-15N,14N-14N,位于离心管重带和轻带位置,如图C所示;若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亲代DNA为15N-15N,大肠杆菌繁殖一代,得到的子代的两个DNA分子都为14N-15N,位于离心管中带位置,如图B所示。
③若大肠杆菌的1个双链DNA片段中有1000个碱基对,共2000个脱氧核苷酸,又知胸腺嘧啶350个,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T=A=350,则G=C=(2000-350-350)/2=650,该DNA复制第三次时,即在第二次复制结束产生22=4个DNA分子的基础上,经第三次复制新产生23-22=4个DNA分子,则需要消耗650×4=260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2. 人类对遗传物质作用机理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请根据下列科学史实回答问题:
(1)RNA合成的过程中,DNA______(填“全部”或“部分”)解螺旋,由______酶催化完成。
(2)1958年,Crick提出如下观点:核糖体RNA是“信使”——不同核糖体RNA编码不同的蛋白质,简称“一个核糖体一种蛋白质”。若该观点成立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核糖体。
(3)1961年,Jacb和Brenner对Crick的观点进行了检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①在含有15NH4Cl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由于细菌利用其合成______(答出两种)等生物大分子,经过若干代培养后,将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
②将这些“重”细菌转移到含14NH4Cl的培养基上培养,用噬菌体侵染这些细菌,同时在该培养基中加入35S标记的氨基酸,1分钟后立即提取细菌所有核糖体。已知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若核糖体上出现放射性,说明该核糖体正在______。
③将核糖体离心分离,分别检测其有无放射性,如果核糖体RNA是信使,那么实验结果将会是______;如果核糖体RNA不是信使,那么实验结果将会是______。最终,实验结果证明核糖体RNA不是“信使”。
【答案】(1)①. 部分 ②. RNA聚合
(2)不同 (3)①. 蛋白质、RNA等 ②. 合成蛋白质 ③. 轻核糖体有放射性,重核糖体无放射性 ④. 重核糖体有放射性或轻、重核糖体均有放射性
【分析】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所以通过实验可分析判断假说。
【小问1详解】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转录过程中DNA上的一个或几个基因解旋,故DNA是部分解螺旋;转录是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
【小问2详解】
若核糖体RNA是“信使”的观点成立,那么,核糖体之间因核糖体RNA的不同而不同,故细胞内应该有许多不同的核糖体。
【小问3详解】
①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NA,所以在含有15NH4Cl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由于细菌利用其合成蛋白质和RNA等生物大分子,经过若干代培养后,将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
②由于氨基酸具有放射性,若核糖体上出现放射性,说明该核糖体正在合成蛋白质,即翻译。
③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所以如果实验结果是“轻核糖体有放射性,重核糖体无放射性”,则表明核糖体RNA具有特异性,是信使RNA;如果实验结果是“重核糖体有放射性或轻、重核糖体均有放射性”,则表明核糖体RNA没有特异性,不是信使RNA。
23. 甲岛上存在数量庞大的某昆虫种群(XY型),雌雄个体数基本相等,且可以自由交配,其体色由基因B、b控制。甲岛上该昆虫迁移到乙、丙两岛若干年后,调查相关体色基因的种类及其频率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昆虫体色差异的根本来源是______。
(2)B与b基因的本质区别是______。
(3)没有迁移时,假定甲岛上的该昆虫种群符合遗传平衡定律,还应具备的条件有______(答出2个即可)。若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甲岛该昆虫种群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
(4)B基因突变为B1、B2基因,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性,基因B1、B2的出现使该昆虫的______多样性升高。
(5)若干年后,乙、丙岛屿的该昆虫种群再次相遇,但它们已经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_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______。
【答案】(1)基因突变
(2)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3)①. 突变和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和突变 ②. 40%
(4)①. 不定向##多方向 ②. 基因##遗传
(5)①. 基因库 ②. 生殖隔离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
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故图中该种昆虫体色差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
【小问2详解】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B和b基因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小问3详解】
甲岛上的该昆虫符合遗传平衡定律,除了满足种群数量足够大,种群内个体可以自由交配,没有迁移,还应具备的条件是没有突变和自然选择;据图可知,没有迁移时,甲岛种群内B和b的频率分别为80%、20%,若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雄性昆虫群体中XB=XBY=80%,雌雄个体数基本相等,所以甲岛该昆虫种群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80%÷2=40%。
【小问4详解】
B基因和B1、B2是等位基因的关系,基因B1、B2的产生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基因B1、B2的出现使该昆虫的基因(遗传)多样性升高。
【小问5详解】
来自乙、丙两岛的昆虫不能进行相互交配,即基因不能自由交流,说明两岛的昆虫的基因库已存在很大差异,本来属于同一个物种的昆虫进化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肝豆状核变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是一种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以肝损伤为主要症状,多为隔代遗传,致病基因位于13号染色体上。
资料2: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由等位基因B/b控制)患者免疫力低,易患各种感染,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资料3:小明(男)和小红(女)表现正常,生育了一个患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的儿子。小红夫妇因担心再生育的后代患病,故前往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又向医生做了如下介绍:
①小明和其父亲健康,母亲曾患肝豆状核变性,经肝移植治疗后才怀孕生了小明
②小红的父亲、母亲正常,外公患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③小明、小红家族中均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
(1)根据资料判断,肝豆状核变性、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最可能的遗传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
(2)若只考虑肝豆状核变性,不考虑突变,小明体内可能含有2个该致病基因的细胞有______。
A 精原细胞B. 初级精母细胞
C. 次级精母细胞D. 精细胞
(3)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ATP7B基因中某位点碱基发生了改变,导致对应的氨基酸发生了改变,最终引起铜转运P型ATP酶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精氨酸密码子:CGU、CGC、CGA、CGG、AGA、AGG;亮氨酸密码子:UUA、UUG、CUU、CUA、CUG、GUC)
请根据题干和表中相关信息推测,造成该病的根本原因是ATP7B基因模板链中的碱基发生了______的替换。
A. C→AB. G→AC. T→GD. G→T
(4)若同时考虑肝豆状核变性和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小红的基因型是______。小明和小红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为避免生出患病的孩子,你建议小红夫妇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答案】(1)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 伴X隐性遗传 (2)ABC (3)A
(4)①. AAXBXb ②. 1/4 ③. 进行产前诊断,首先进行性别筛查,若为女孩则一定不患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若为男孩,则需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该男胎是否含有致病基因
【分析】单基因遗传病包括隐性遗传病和显性遗传病,根据基因的位置又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隐性遗传病,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有隔代遗传现象;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还有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以及交叉遗传。显性遗传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和伴X显性遗传病,其特点是:具有世代连续性;伴X显性遗传病还具有女性患者多于女性及父亲患病后代中女儿必患病的特点。除外还有伴Y遗传病,其特点是:只传男不传女,即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儿子均为患者。
【小问1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肝豆状核变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该对基因位于13号常染色体上,具有隔代遗传的特点,隐性遗传病多为隔代遗传,因此该病的遗传方式最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由等位基因B/b控制,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具有男性患者多余女性患者的特点,因此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问2详解】
由于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小明的母亲患病,基因型是aa,只考虑肝豆状核变性,小明的基因型是Aa,若只考虑肝豆状核变性,不考虑突变。A、小明的精原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进行自我增殖,则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等时期的细胞中存在两个a基因,A正确;B、经减数分裂Ⅰ之前的间期DNA复制和相关蛋白质合成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小明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经DNA复制形成的两个a基因,B正确;C、经减数分裂Ⅰ之前的间期DNA复制后,小明的基因型为AAaa,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在初级精母细胞中,AA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a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二者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Ⅰ结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两个a基因,C正确;D、精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没有同源染色体,基因成单存在,不能有两个该a基因,D错误。ABC正确,D错误。故选ABC。
【小问3详解】
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合成的,mRNA与DNA的非模板链相似(仅将T替换为U),精氨酸的密码子为CGU、CGC、CGA、CGG、AGA、AGG,其中精氨酸的密码子CGU与ATP7B基因突变位点的-C_T-(非模板链)最为相似,说明ATP7B基因突变位点的mRNA为-CGU-。ATP7B基因突变位点仅有中间的碱基发生替换,亮氨酸的密码子-CUU-与精氨酸的密码子-CGU-相比,只用中间的碱基发生改变,故表格中缺失的亮氨酸的密码子应为-CUU-,则造成该病的根本原因是ATP7B基因模板链中的碱基发生了C→A的替换,A正确。
【小问4详解】
小明家族携带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小红家族携带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致病基因,小明、小红家族中均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因此小红位于13号染色体的A/a基因型为AA,小红未患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小红和小明已生育了一个患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的儿子XbY,其Xb基因遗传自母亲小红,因此同时考虑肝豆状核变性和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小红的基因型是AAXBXb;小明的母亲患病,基因型是aa,小明未患肝豆状核变性和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因此小明的基因型是AaXBY,二者婚后生有患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孩子的概率为XBXb×XBY→XbY=1/4;因XBXb×XBY→XBXB、XBXb、XBY、XbY,若小红再次怀孕,为避免生出患该病的孩子,建议小红夫妇采取的措施是生女孩,因为二者生出的女儿均正常,若生男孩,则需要进行基因检测选择生出正常的男孩。
25.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请结合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细菌入侵人体后,其产生的毒素可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人体将会出现______现象。
(2)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等抗生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细胞外液分别是:______和______,两者之间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
(3)使用头孢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肝脏是酒精(乙醇)的主要代谢场所,酒精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
①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______层生物膜,肺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
②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造成乙醛中毒。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血浆中的pH呈降低趋势。此种情况下,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正常人体参与调节pH的缓冲对中最重要的是______等。
(4)人体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依赖于______调节网络。但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说明______。
【答案】(1)组织水肿
(2)①. 组织液 ②. 血浆 ③. 蛋白质含量不同
(3)①. 4 ②. 组织液 ③. HCO3−和H2CO3
(4)①. 神经-体液-免疫 ②.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小问1详解】
细菌入侵人体后,其产生的毒素可增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的量增加,人体将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小问2详解】
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两者之间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蛋白质含量的不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小问3详解】
①血浆中的酒精随肺呼吸排出体外时,至少要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和肺泡细胞,共4层膜;肺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②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很多缓冲对有关,最重要的是HCO3−和H2CO3,其次还有HPO42−和H2PO4−等。
【小问4详解】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但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品系
①
②果皮
③节长
④叶宽
⑤高度
⑥花的位置
性状
显性纯合子
白色pp
短节bb
窄叶ss
矮茎dd
顶生gg
所在染色体
Ⅰ、Ⅳ、Ⅵ
Ⅰ
Ⅰ
Ⅳ
Ⅵ
Ⅵ
物质类型
正常
异常
ATP7B基因突变位点
—G____A—
—C____T—
—G____A—
—C____T—
mRNA
—____ ____U—
—____ ____U—
氨基酸
精氨酸
亮氨酸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三倍体香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