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口头文学、百戏之母,曲艺与戏曲、诗歌、小说等诸多艺术门类都有极深的渊源。当代中国,相声、评书、快板书、评弹、鼓词、二人转等曲艺品种依然保有500余个,其中有127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覆盖之广、影响之大,以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程度,都使其不愧为中华演艺文化精粹。曲艺作为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在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的过程中还有更大发展空间。
在我国,曲艺的发展始终因时而变,充满活力。在1949年7月举行的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历史悠久的传统说唱艺术正式被定名为“曲艺”。沐浴着新中国的春光,文艺工作者对曲艺进行了挖掘整理,逐步剥离了晚清以来的杂耍元素,并用社会主义文艺的标准整合传统曲艺,推动其现代化转型。
五十年代以来的“说新唱新”,使这门铭刻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艺术形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文艺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一批批曲艺工作者投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倾心创作精品力作,使曲艺事业焕发出无限生机活力。
曲艺表演虚实相生、真假杂糅,极大限度发挥了艺术的假定性特点。不仅有对人物的体验,强调进入情境和角色,还要跳出角色和情境,以语言引导叙事、与观众进行互动式交流,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长久以来,曲艺表演深刻影响着中国戏曲的创新发展,在实践中被多种艺术门类借鉴。
曲艺讲究“观演一体互动、相生相长”“化入化出、一人多角”“不实当作实、非真认作真”,是叙述体表演的艺术。戏曲则要求演员作为角色整体进入情境,强调体验、进入角色,是“以身演事”“现身说法”。曲艺与戏曲都采用自由时空体系,兼有戏剧体和叙述体的特色,在音乐性与文学性上,又照顾到汉语的特色,从而形成独到的表演体系以及演剧体系。
话剧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其百年探索发展历程中,借鉴曲艺、戏曲艺术进行了导演学派、演剧学派等的探索。如语言是话剧的重要支柱,话剧民族化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让语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中央戏剧学院首任院长欧阳予倩就非常重视从曲艺说唱艺术中汲取经验,曾专门邀请侯宝林、骆玉笙等到学院讲课。他强调曲艺的吐字归音,认为曲艺口语化又别具韵味的发声技巧一定要在话剧演员“声”的训练中得到更好的运用。比如曲艺中就有贯口、绕口令,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其发声方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摘编自周泉《曲艺是具有高辨识度的中国演剧流派》)
材料二:
“大一统”自先秦时期起即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这种统一性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最高目标,也体现在戏曲话语体系中。
我国现有348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有独具特色的唱腔,但彼此的行头,尤其是服装却十分相似。此外,各剧种的行头使用规则颇为统一:根据角色地位、性别、性格搭配,同时颜色上也要有所区分,严格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原则。蟒服有“上五色”(红、绿、黄、白、黑)“下五色”(粉红、湖色、宝蓝、紫、古铜或铁香色)的区别,一般皇帝穿黄色团龙蟒袍,丞相、驸马穿五色蟒袍。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是历史沉淀下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是对传统的尊重与敬畏。
无论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概括,还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的归纳、“演员中心论”的提出等,中国戏曲所具备的艺术特色,所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和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价值观念,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不管是南戏对元杂剧“一人主唱、一唱到底”形制的突破,还是花部诸腔取代了雅部的地位,其固有的内涵仍代代延续。这种传承对维系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戏曲艺术统一性的突出呈现,也是戏曲连续发展的基础。
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能够传承至今,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始终秉持的开放包容精神。中华民族始终对外来的异质文明予以尊重,在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其精华以充实、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作为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之一的戏曲,秉承了这一文化品格,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吸纳能力。
各剧种在保持原声腔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的基础上,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相关文化内容的借鉴与吸收。例如,河南梆子不断吸收罗戏、卷戏、河南民间说唱艺术、民间舞蹈艺术等元素,逐渐成为河南地方戏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豫剧;越调在吸纳板腔体音乐元素后,慢慢从曲牌体演变为板腔体,并逐渐融入众多杂腔小调,获得了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
戏曲在坚守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同时,也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自觉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舞台呈现方式等,使中国戏曲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实现“美美与共”。京剧《悲惨世界》(改编自雨果的《悲惨世界》)、川剧《欲海狂潮》(改编自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等跨文化戏曲改编作品,保留了城外故事框架和人物设定,其他方面则力求实现“中国化”和“戏曲化”,“洋为中用”,是戏曲艺术兼收并蓄特性的极佳注脚。
(摘编自邵敏《内蕴外化:戏曲中的中华文明特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口头文学曲艺包括相声、评书、话剧、鼓词、快板书等,其中一部分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B.“曲艺”命名于1949年7月举行的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此后它因时而动,充满活力。
C.我国现有348个剧种,虽然它们的唱腔独具特色,但彼此的行头以及行头使用规则完全统一。
D.南戏不再像元杂剧“一人主唱,一唱到底”,形制有所突破,但它们所固有的内涵仍代代延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中华演艺文化精粹的曲艺,具有民族特性,覆盖广,影响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B.剥离晚清以来的杂耍元素是曲艺转型的关键,曲艺从此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C.黄色团龙蟒袍是皇帝服饰,丞相、驸马不能穿,这一约定俗成的戏曲规矩已经成为集体记忆。
D.中国戏曲有高度综合性,能坚守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具有对外来文明极大的包容性和吸纳性。
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中国戏曲“文化认同的统一性”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戏曲蕴含着追求疆土统一、政治统一、文化统一的美学精神和价值观念。
B.《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突破时空限制,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
C.戏曲演员崇德且尚艺,戏曲舞台演出力求完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D.改编自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黄梅戏《仲夏夜之梦》力求实现“中国化”。
4.下列对两则材料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曲艺的发展历程,揭示曲艺事业焕发无限生机的原因。
B.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论述曲艺形成独到的表演体系以及演剧体系的历史进程。
C.材料二论述了中国戏曲文化认同的统一性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的特点,层次清晰。
D.举例论证是材料二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所选用的事例典型,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5.我国当前应如何推动中国戏曲的创新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煮饺子千万不能破(节选)
乔叶
“您为啥这么喜欢吃饺子呢?”她问。她总觉得这也是有由头的。
“这有啥可说的。饺子好吃呗!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呆着,有老伙计打电话请我去外头吃饭,我一听那饭店,火锅什么的,我就没了胃口,我就说我在家做好了,他问我做啥?我说做饺子呗。他说一个人在家也包饺子?我说我爱吃饺子,跟一个人两个人在家有啥关系呀。”
两个人一起笑起来。
“这老伙计说的话也有道理。一般人家常做饺子不多,做一次就觉得可琐碎、可隆重,太麻烦,轻易就不想开这个张。一家人都这样,何况一个人呢?以前我家也是,想吃个饺子就得跟老婆商量,跟闺女商量。商量来商量去,我就有点儿赌气,我就不信自己做不成这个饺子。于是我就开始发狠,天天做,天天做……啥事都搁不住天天做啊,要是天天做,肯定就成了一件容易的事。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回事。”
她微微笑着,看着这可爱的老头。
“三年前我没了老伴儿,闰女在上海成的家,让我过去,我不去。闰女不放心,死劝活劝的,让我琢磨点儿事做。这不,我就开了这家饺子店,算是吃自己爱吃的、做自己爱做的。齐了。”老头喝了一口汤,“你咋也这么爱吃饺子呢?像你这个年纪的,爱吃饺子的不多。”
她顿了顿,开始讲母亲的事:“……她去年视网膜中央动脉出了毛病,眼睛就看不见了,我每次回家,她也还是想给我包饺子。我就和好面,调好馅,擀好皮,让她包。”她说着说着笑了起来,想起和母亲包饺子时的情形。母亲,她那么会做饺子,她和父亲不论谁在家,只要说声吃饺子吧,母亲就来劲儿了,开始做,可是一个人在家时,母亲就是对付,吃点儿剩饭剩菜,就打发过去了——她那一辈儿人活得,没自己。
母亲的眼睛看不见以后,她知道,这饺子依然得做,甚至更得做。所以每次回去看母亲,她一定张罗着要吃一顿饺子。她把什么都准备得妥妥当当,母亲就只负责包。她给母亲讲关于饺子的段子,说两个老外在中国过春节吃饺子,一个说:“我真傻,第一次吃饺子还剥皮了。”另一个说:“你还好,我第一次以为是吐核的。”她给母亲讲他们请新来的外教吃饭,主食点的是饺子,外教眼巴巴地看着他们怎么吃。一个男同学夹住一个饺子正往嘴里送,筷子一滑,把饺子掉在了啤酒杯里。那老外也急忙用勺子把饺子舀到酒杯中,然后再捞出来送到嘴里,把他们都笑坏了。这外教还很好学,问他们为啥要这么吃?一桌子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想起母亲的话,就说这叫“饺子就酒,越吃越有”。老外又问:这个有是指有啥?她回答:有好日子过呗……母亲笑得手都抖了起来,她笑着接过母亲手里的饺子,放到案板上。案板上哪里都是面,她身上也是。
“是啊,人好吃哪种东西,虽说是在东西,可也不在东西。说到底,在的是一个念想。”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长长地叹了口气。
她沉默着,静等他说下去。
“1960年,我10岁。到了年关,家里没吃的,啥都没有了。我妈让我去借粮,我就踩着雪到县城里,到了我姨家,我姨给了一斤白面。真的,只有一斤。——小孩子没脸没皮的,去借粮食最好。大人们豁不出去。都缺吃的,去朝人家借,真是没办法张嘴呀。那是大年三十下午,下着大雪,我就把那一斤白面拎了回去。回到家就天黑了,我妈问我想吃啥,我说,想吃饺子。我妈站在那里,发了半天愣,才开始和面。没馅,我知道,可我看她在厨房里忙活,就知道她肯定会有办法弄到馅。在小孩子心里,妈妈总是个有办法的人。又过了一会儿,我去厨房看,我妈已经把饺子包好了。每个饺子都圆圆的、鼓鼓的,我心里高兴啊,对我妈说:妈你真行!我妈笑了一下。我问妈啥馅的,妈说你到时候就知道了。饺子供过了天地君亲师牌位,上桌了。我夹起一个送到嘴里,一咬,一股子清水流了出来。什么馅都没有,只有这一股清水!”
“一股清水?”
“对,清水。”
“清水怎么能包到饺子里?”她满脸问号地看着老头儿,一点儿也没听懂。
“她包的是雪疙瘩呀。傻孩子!”老头儿笑出了泪。
她懵在那里。
“现在不都时兴说水饺水饺么?我告诉你,我那回吃的才是真正的水饺呢。”
“那水饺,什么味儿?”她愣愣地问。
“有点儿甜味,真的。雪是甜的。”老头儿悠悠地说,“所以我跟你说,煮饺子千万不能破。你想,要是我妈饺子包得不好,怎么雪化成水了饺子还不走样?”
她点点头,不知道该说什么。
“其实,破了的饺子——”静默良久,她终于开口,却又顿住。失明的母亲手力现在也不济,包出来的饺子常常都是破的。她一个一个地修正,也还是会煮烂大多数。她会把好的挑出来给母亲吃,她和父亲一边吃着那些烂饺子一边赞不绝口。
——回过神来,她发现老头儿正看着她,眼巴巴地等她继续。
“也是好吃的。”她说。
“你要真说好吃,我也没办法。”老头儿宽容地笑笑。
她也抿嘴一笑,站起来,结账,出门。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饺子店老板拒绝老伙计去饭店吃火锅的邀请,因为他认为饺子好吃,享受一个人待在家里悠闲自在包饺子的过程。
B.老伴去世以后,老头儿依从女儿提出的开饺子店的建议,吃自己爱吃的,做自己爱做的,成为一位“可爱”的老头。
C.“她”的母亲擅长做饺子,现在眼睛看不见,仍高高兴兴地为丈夫、女儿做饺子,这源自对家人深沉的爱与家人的鼓励。
D.用雪疙瘩做馅,饺子圆圆的、鼓鼓的,煮熟了也不走样,这说明母亲包饺子技艺高超,但故事里掺杂着沉重的悲伤气息。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善于在平实的叙述中揭示耐人寻味的道理,如“要是天天做,肯定就成了一件容易的事”“她那一辈子人活得,没自己”。
B.随着故事的展开,文章的情感态度逐渐发生变化,由轻松、愉悦变成“沉默”、沉重,以及后来“不知道该说什么”的茫然无措。
C.“母亲笑得手都抖了起来”,既表现外国人吃饺子的两个段子幽默风趣,又刻画出“她”与母亲包饺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的场景。
D.老头儿认为“煮饺子千万不能破”,“她”却说“破了的饺子也是好吃的”,文章巧妙设置矛盾,收束全文,引发读者联想、回味。
8.文章说到,“说到底,在的是一个念想”。对“她”和老头儿来说,这“念想”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物的对话构成这篇小说的主体部分,使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司城子罕相宋,谓宋君曰:“国家之危定,百姓之治乱,在君行之赏罚也。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则贤人不劝,奸人不止,奸邪比周,欺上蔽主,以争爵禄,不可不慎也。夫赏赐让与者,人之所好也,君自行之;刑罚杀戮者,人之所恶也,臣请当之。”君曰:“善,子主其恶,寡人行其善,吾知不为诸侯笑矣。”于是宋君行赏赐而与子罕刑罚,国人知刑戮之威,专在子罕也,大臣亲也,百姓附之。居期年,子罕逐其君而尊其政。故曰:无弱君无强大夫。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臣闻赏者礼之基,罚者刑之本。故礼崇谋夫竭其能,赏厚义士轻其死,刑正君子勖其心,罚重小人惩其过。然则赏罚者,军国之纲纪,政教之药石。古人云:“国无赏罚,虽尧、舜不能为化。”今罚不能行,赏亦难信,故人间议者皆言,“近日征行,虚有赏格而无其事”。良由中才之人不识大体,恐赏赐勋庸,倾竭仓库,留意锥刀,将此益国。徇目前之近利,忘经久之远图,所谓错之毫厘,失之千里者也。且黔首虽微,不可欺以得志,瞻望恩泽,必因事而生心。既有所因,须应之以实,岂得悬不信之令,设虚赏之科?比者师出无功,未必不由于此。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故商君移木以表信曹公割发以明法岂礼也哉有由然也。自苏定方定辽东,李勣破平壤,赏绝不行,勋仍淹滞,数年纷纭,真伪相杂,纵加沙汰,未至澄清。臣以吏不奉法,慢自京师,伪勋所由,主司之过。其则不远,近在尚书省中,不闻斩一台郎,戮一令史,使天下知闻,天皇何能照远而不照近哉!神州化首,万国共尊,文昌政本,四方是则,轨物宣风,理乱攸在。臣是以披露不已,冒死尽言。
(节选自《旧唐书·魏元忠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商君A移木以B表信C曹公割发D以明法E岂礼F也哉G有由H然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指担当,与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他日汝当用之”的“当”意思不同。
B.逐,指驱逐、放逐,与贾谊《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逐”意思相同。
C.竭,指尽,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竭忠尽智”的“竭”意思相同。
D.杂,指搀杂、混杂,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中无杂树”的“杂”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司城子罕看来,君王施行赏罚决定了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治理;如果奖赏到位,贤人就会受到鼓励,奸佞就会得到禁阻。
B.宋国国君赞赏并接受司城子罕的奖罚建议,他让司城子罕专门负责刑罚,使得大臣们都亲近子罕,百姓们也都依附子罕。
C.赏赐是礼的基础,惩罚是刑的根本,魏元忠认为皇帝对谋略之人、忠义之士、君子和小人应该区别加以对待,以稳定统治。
D.魏元忠此次甘冒死罪上谏的原因在于,自从苏定方平定辽东、李勣攻破平壤后,奖赏没有施行,吏治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赏赐让与者,人之所好也,君自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赏罚者,军国之纲纪,政教之药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宋国国君的赏善与魏元忠所说的朝廷缺乏赏善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白帝①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诗人在夔州,当时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入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运用民歌的复沓句法,写出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描写极富张力和动感。
B.颔联集中了诗人当时所见七种意象,进一步渲染了雷电与江水激荡的宏大场面。
C.前四句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动乱,为后四句展现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
D.颈联分别将“戎马”与“归马”、“千家”与“百家”相对应,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效果。
16.后两联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青年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要志存高远,意志坚强,可以用《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两句来自勉。
(2)面对学生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和诸多疑惑,老师引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告诉学生没有谁天生就懂得这些知识,有疑惑是很正常的。
(3)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也常常被古代文人写入诗文中,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②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③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④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⑤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鲁迅《故乡》里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英雄的少年,每个意象无不纯美如梦;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满目疮痍的现状,“乡愁”原来只是不可逼视的幻象。
然而,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美。
沈从文在具有湘西风情的村落里,构建了一条渡船,渡给凭水依山的茶峒,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河街以生机。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 甲 );历经岁月风雨的老船夫、一派真纯明净的翠翠、与人性较量的天保和傩送——船摆渡的是命运。他们在密密匝匝的生活里种植喜怒哀乐,四季流转,盛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 乙 )。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
在封建时代,人们习惯于从古典史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去认识中国;从村落开始,我们也慢慢能够从一个农民、一座村庄、一条河流等视角出发,去领悟这片博大的土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埋藏着中华民族 A 的遗传信息。
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这是对中国乡村的一种文化自觉。它不是 B ,而是在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它力求在初始之地提炼出有益的精神元素,构建迥异于传统社会但具有相对恒定性的社会结构与人地关系。
18.请就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仿写,仿写句以“渡船”为本体。要求:使用暗喻修辞,且符合暗喻修辞特征,依照画横线的句子的结构进行仿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种植喜怒哀乐”,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有一周每天每个时间段的自律打卡本或自律打卡表,用各种颜色标记全天时间轴;一些青年参加了诸如30天运动打卡训练营或百日阅读自律营,每天标记这是完成的第几天,距离目标还差几天;一些成年人每次吃饭都会带上一台电子秤,计算食物精确到克来控制热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生活数字化,并把这种新方式命名为“量化生活”。
量化人生目标、精确时间管理让人生具有目标感、掌控感,但也带来了一些思考:人的生活究竟能否被量化?人生必须量化吗?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A.“话剧”不属于曲艺,材料一有“话剧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其百年探索发展历程中,借鉴曲艺、戏曲艺术进行了导演学派、演剧学派等的探索”的说法。B.“此”指定名后,“此后”于文无据。C.“完全统一”过于绝对化,材料二为“我国现有348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有独具特色的唱腔,但彼此的行头,尤其是服装却十分相似。此外,各剧种的行头使用规则颇为统一”。
2.B解析:B.材料一中起到“推动现代化转型”作用的“剥离了晚清以来的杂耍元素”不一定是“曲艺转型的关键”,而且内容表述不完整,还应包括“并用社会主义文艺的标准整合传统曲艺”。
3.A解析:中国戏曲“文化认同的统一性”出现于材料二的第三段,由“统一”“中华美学精神”“价值观念”可知,A项“最能体现”。
4.B解析:B.材料一没有“论述曲艺形成独到的表演体系以及演剧体系的历史进程”。
5.①借鉴曲艺的成功表演形式,从曲艺说唱艺术中汲取经验,推动话剧等戏曲民族化。②贯彻落实戏曲统一性的原则。③各剧种之间相互借鉴与吸收相关文化,并且在坚守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C解析:A.“享受一个人待在家里悠闲自在包饺子的过程”于文无据。B.“女儿提出的开饺子店的建议”与原文不符,原文为“闺女不放心,死劝活劝的,让我琢磨点儿事做。这不,我就开了这家饺子店,算是吃自己爱吃的、做自己爱做的”:且“成为一位‘可爱’的老头”原因概括不完整。D.“悲伤”不准确,原文有“雪是甜的”“笑出泪”等表述。
7.B解析:B.“茫然无措”错,原文“她点点头,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因为惊奇与感动。
8.对“她”来说,①“念想”是对母亲的牵挂、体谅、关爱;②对母亲渐渐衰老的担忧与关切。(2分)对老头儿来说,①“念想”是对母亲的思念、感恩;②对借白面帮他度难关的姨的感激;③对往昔艰难岁月的怀念与铭记。(3分)
9.①文章写两人的对话,分别引出与饺子相关的故事,采用双线索叙事,故事内容相互映衬,使主题多元而深刻。②两人的对话中分别用第一人称叙事,真实感人,且便于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情感。人物语言口语化,娓娓道来,富有生活气息。③小说的主体是两人在饺子店里对话,人物单一、场景集中,而运用对话的形式,可以使故事中的人物、场景切换自然流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CEG解析:“商君移木以表信”与“曹公割发以明法”句式、结构相同,构成并列关系,“曹公”与“表信”之间必须停顿。“岂”,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用在句首,“岂”与“明法”之间必须停顿。“哉”,句末语气助词,译为“吗”,与“有”之间必须停顿。加上标点符号为:故商君移木以表信,曹公割发以明法,岂礼也哉,有由然也。
11.B解析:A“他日汝当用之”中的“当”意思是“一定”。B.“追亡逐北”中的“逐”意思是“追赶,追击”。C.“竭忠尽智”中的“竭”意思是“用尽或尽力”。D.“中无杂树”中的“杂”意思是“其他的”。
12.A解析:A.“如果奖赏到位,贤人就会受到鼓励,奸佞就会得到禁阻”错,应该是“如果赏罚到位,贤人就会受到鼓励,奸佞就会得到禁阻”。
13.(1)奖赏恩赐财物或权利给别人,是大家都喜欢做的事,您可以自己执行。(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让与”“好”“行”各1分)
(2)然而赏与罚,是统军治国的纲领,政治与教化的药物和砭石。(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军国”“政教”“药石”各1分)
14.宋国国君只顾赏善、不专刑罚的举措让子罕独揽大权,并致使自己被驱逐。(3分)魏元忠推测朝廷近年来出师无功很可能就是朝廷缺乏赏善导致的。(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司城子罕辅佐宋国国君,对宋国国君说:“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治理,均取决于君王施行赏罚。如果国君赏赐的到位,那么全国的贤人都会受到鼓励;如果国君惩罚的到位,那么身边的奸佞就会受到禁阻;如果赏罚都落实不到位,那么贤人就不会受到鼓励,奸佞也不会得到禁阻,奸佞围绕在国君周围,蒙蔽国君来争权夺利,所以国君不可不谨慎处理这个事。奖赏恩赐财物或权利给别人,是大家都喜欢做的事,您可以自己执行;对坏人的惩处,是得罪人的事,大家都不喜欢做,这种事就让我来担当。”国君说:“好,你主管大家都不喜欢的刑罚,我主管让大家都喜欢的奖赏,这样我就不会被其他诸侯嘲笑了。”于是,宋国国君专管赏赐而子罕专管刑罚,如此宋国人都知道刑罚的厉害,而刑罚的权力又掌握在子罕手里,所以大臣们都亲近子罕,百姓们也都依附子罕。一年以后,子罕就驱逐了国君,自己施行专政(篡夺了宋国的政权)。所以说,如果没有羸弱的国君就不会有强势的士大夫。老子说:“鱼不可脱离池渊,国家的‘利器’不可随便让人知道。”就是这个道理。
材料二:
臣听说赏赐是礼的基础,惩罚是刑的根本。因此对谋略之人以礼教尊崇使他竭尽才能,对忠义之士优厚赏赐使他轻视生死,对君子公正刑法激励他的心志,对小人严厉处罚警戒他的过失。然而赏与罚,是统军治国的纲领,政治与教化的药物和砭石。古人说:“国无赏罚,即使是尧、舜也不能施行教化。”如今惩罚不能施行,赏赐也难以取信于人,所以人们议论都说,“近来征伐出兵,空有赏赐标准而不真正施行”。实在是由于中等才能的人不识大体,担心赏赐有功勋的官兵,会使仓库空竭,只留意细微小事,想要以此来使国家得到好处。追求眼前的利益,忘记长远的谋划,正所谓错之毫厘,失之千里。况且庶民虽然卑贱,不可欺骗他们以实现心愿,他们盼望赏赐恩泽,必然会因此而生效忠之心。人们既然有所依托,就必须得到结果,怎能空悬没有信用的令条,设置虚赏的名目?近来出师无功,未必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文子说:“言行一致就是信,信在言之前;令行一致便能施行,诚在令之外。”所以商鞅以悬赏移木表示信用。曹操割发自罚以严明法度,这难道不合乎礼吗?其中自有道理。自从苏定方平定辽东,李勣攻破平壤,奖赏没有施行,授勋仍然停滞,数年纷纭,真伪相互混杂在一起,纵使加以清理,也未必能够澄清。臣认为官吏不能守法,怠慢出自京城,骗取功勋的由来,是主管部门的过失。其典则不能远达,原因近在尚书省中,没听说斩过一名台郎,杀过一名令史,来使天下知晓,天皇怎能只察远不察近啊!神州教化,万国共尊,文昌治本,四方效法,规范事物宣扬风化,治乱兴亡正在于此。臣因此陈述不止,甘冒死罪而竭尽言辞。
15.B解析:B.“当时所见七种意象”错,此处“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雷雨天气,诗人不可能同时见到日、月,故颔联是集中了六种意象。
16.①颈联上句写戎马因劳思逸,下句忆昔伤今,突出了战乱时兵戈之惨、人口凋耗、村落萧条的景象。②尾联借孤苦无依、终日哀伤恸哭的寡妇形象,表现官府对百姓搜刮殆尽的残酷现实。③诗人通过对战乱时满目疮痍的社会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2)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3)示例一: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示例二: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示例三: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示例四: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
18.示例一: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翠翠的守候,一端牵系傩送的归期。(3分)
示例二: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此岸的期盼,一端通向彼岸的希望。(3分)
19.A:生生不息/源远流长B:另起炉灶/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每空1分)
20.③把“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改成“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或“村落自然成了素材之一”
④把“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改成“通过一种相对平实的眼光”(每处2分)
21.甲:船摆渡的是生活
乙:又开始酝酿春的黎明/希望/期盼(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22.【观点一】可以使用,属于超常搭配,理由是:①“种植”本义是指在土地上培植植物,使其生长和繁殖,在这里和“喜怒哀乐”搭配,突破习惯的修饰与搭配,语言新颖生动。(2分)②化抽象为具体,“喜怒哀乐”本是无形的,在这里与“种植”搭配显得具体可感,表现了人们从容坦荡的胸怀和冷静的态度。(2分)③与后文照应,语意衔接紧密,符合语言逻辑。(1分)
【观点二】不合语言逻辑,理由是:①“种植”一词后面一般与表示“实物”的名词搭配,如种植树木、种植蔬菜等,这里与抽象性词语搭配,不符合“种植”一词的搭配习惯。(3分)②“种植”虽是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动词,在生活里有意种植“喜乐”尚可,但种植“怒哀”背离了人的主观意图,不符合人的情感真实。(2分)
23.写作指导:材料主要围绕“量化生活”这一现象展开,介绍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通过自律打卡、参加训练营、使用电子秤等方式将生活数字化的现象。这些行为反映了人们追求目标感、掌控感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生活能否被量化、人生是否必须量化的思考。在审题时,我们需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量化生活”,并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核心立意:理性审视“量化生活”,既要肯定其在目标设定、时间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反思过度量化可能带来的问题,倡导适度量化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生活方式。具体立意:一、肯定量化生活的价值:量化生活:目标导向与自我管理的有效工具——论述“量化生活”如何帮助人们明确目标、提高效率,实现自我提升。二、反思量化生活的局限性:反思量化:生活不可完全物化,人生价值需多元衡量——探讨过度量化可能导致生活失去温度、忽视精神层面的丰富性,提倡在量化之外寻找人生价值的多元评价体系。三、辩证看待量化生活:量化与非量化:寻找生活与人生的最佳平衡——讨论如何在量化与非量化之间寻找平衡,认为量化生活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既享受量化带来的便利与效率,又保留生活的多元性与人文色彩。我们应该理性看待,避免走向极端。题号
1
2
3
4
6
7
10
11
12
15
答案
D
B
A
B
C
B
CEG
B
A
B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沈从文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皖西当代职业中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皖西当代职业中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