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河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河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第1页
    河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第2页
    河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师大版必修四登 高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四登 高课时训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断;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闹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因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长期共存,既对立又互补。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和“冲气以为和”。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3分)( )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4.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4分)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邵伯闸①
    徐则臣
    老夏提醒,前面就是邵伯古镇和邵伯闸。房屋和村镇陆续出现在河两岸。大大小小的码头多起来。南方的建筑恍恍惚惚地倒映在水里,看不清的行人和动物也在水里走动,仿佛运河里另有一个人间。按照计划,他们得在邵伯镇上置办一下给养,备足了再去等候过问。
    河道悠长,拐个弯,果然看见遥远处一片辽阔的水面。那片大水上密密麻麻停着无数只船。
    小波罗②知道遇到了传说中的状况,从椅子上站起来,很是兴奋。邵伯闸是运河上的重镇,要害所在,南来北往的船只都经过这里。只是大清国地势南低北高,此地水位南北落差明显,邵伯闸只能采用三门两室的方式分级提水,让船只通行。三道闸门,两个闸室,提起,放下,再提起,再放下,如此反复。闸室又小,一次进不下多少条船,两边的船只积压得就很多。淡季当天通航还有可能,漕运和水运旺季,或者赶上天旱水位上不来,憋个十天半月都不在话下。积压这么多船,一想到接下来漫长的等待,大家都着急。小波罗不急,既然等待是经行运河的必由之路,为什么不好好感受一下这个等待呢。
    他们的船排在最后。如此壮观的场面小波罗从没见过。威尼斯的涡湖里船也不少,城里的河道中也穿梭着很多贡多拉,但跟这里没法比。有的平底货船一支船队就二三十条船,船头连接船尾,浩浩荡荡甩出去三四里地。船的种类也多,漕船、商船、官船、客船、一般的货船、民用的大船小船;有摇橹的、撑篱的、划桨的、张帆的,还有两艘蒸汽动力的小火轮。船的长相也各不相同,有的龙骨高得像个笑话;有的船底平如盘碟,两斤重的鱼甩个尾巴,水花也能溅到船里;还有雕梁画栋的短途游船,就算堆在船闸前等候,船主也要履行承诺,丝竹管弦嘈嘈切切还在演奏,这也成了一景,引得四周船上等待的人伸长脑袋围观;也有威严的船、不知道舱房里待着的是达官还是巨贾,或者是显赫人家的小姐、亲眷,总之所有门窗都紧闭,窗帘也遮住,外人窥不见其中的细节,连船上伺候人的丫头小厮也极少见到走动,整条船沉默得像一座建在水上的房屋。
    小波罗要把整个停泊的场面拍下来,上上下下,前后左右,拍个遍。等他忙活完,拍照的激情耗得差不多,天也黄昏了。水面上升起连绵的炊烟,整个邵伯闸笼罩在晚饭的香气里。
    晚饭后,前方有人喊,动了动了。过半个时辰,他们前面的船才开始缓慢地移动。别人动他们也得跟着动,可刚往前挪了不足三丈,又停下来。视野里的其他船也都停下。闸前重新成了一片泊船的大码头。老夏跟小波罗说,困了就可以睡了,下一次再往前挪,恐怕得半夜了。
    第二天醒来,小波罗又爬上桅杆,他为他们的船被淹没在前后浩荡的大军中大加赞叹。“太壮观了!”他说,全维罗纳人只有他一个人如此幸运,见证了中国运河的强大。不是全维罗纳人,而是全意大利人,全欧洲人。
    太阳在东方,雾气继续从水面上升起。距闸室还很远,水面就开始收缩,仿如一个漏斗。挤挤挨挨的船慢慢排成两列往前挪。可做的事反反复复做过了几遍,岸也上了三次,到第三天上午,小波罗的好奇和耐心终于用尽,他第四次上岸。从一条船跳到另外一条船上,直到攀上堤岸。上了岸,小波罗突然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船闸竟能慢成这样。
    河堤上长满矮小的旱芦苇、青草和很多种野花。一条路被无数双脚光亮地踩出来。他们往远处走,越走越高,最高处是三道闸门和两个闸室。在第一道闸门之前,他们看见了一头伏卧的大铁牛,通体散发着钢铁的幽亮黑光。
    继续往前走,站到最高处,整个船闸的构造一目了然,三门两室尽收眼底。当时正赶上一支运砖瓦的船队准备过闸。该船队有船十八艘,漫长的一支队伍。进船闸之前,先解散船队,第一道闸门提起后,一艘接一艘进入第一个闸室。闸门嵌在两个大石墩子之间。几十个人力光着膀子推动绞盘,油亮的汗珠在绷紧的脊背上滚动,阳光照过来,每个人的身体都在闪闪发光。闸门缓缓地提升起来。一支船队就占满了整个闸室的一边。全进来后,每艘船靠着闸室墙壁,首尾各有一根粗大的缆绳,把船拴牢在墙壁上一个个方框里的铁钩子上,固定的同时,第一道闸门放下,第二道闸门开启。第二个闸室的高水位注入进来,第一闸室水位升高,把船一点点抬起。等第一闸室的水位和第二闸室持平,船驶出闸室,重新进入了运河,然后船队再次进发。当它们驶出第二闸室,开启的闸门又关上。而身后,新的一拨船只已经进入了第一闸室。如此反复。与此同时,南下的船只也循同样程序,与北上的船只相向而行。在闸门升降之间,在闸室注水、水位持平、船只行驶之间,只有闸门前指挥员的令旗在挥动,只有推动绞盘的汉子们齐声的号子在响。运河上的航船得以上下通行。
    小波罗咂嘴摇头,感叹不已:自然的伟力不可抗拒,不过是因为没有及时遇到科学合理的人类智慧。如果没有邵伯闸,他将永远不可能坐船沿运河北上,因为没有船闸有效地调节控制水位,运河只会从高至低一泻千里,成为一条无法北上的单向行驶的河流。在世界任何的别一处,他都没见过这般智慧的水利工程。他对打旗语的年轻人竖起大拇指,大叫“Great”。
    (节选自《北上》,有删改)
    【注】①邵伯闸是京杭大运河在江苏省内的一座船闸。②小波罗是意大利人,原名“保罗·迪马克”,忠实的运河爱好者,因仰慕马可·波罗,且深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自称“小波罗”。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描写邵伯镇的环境,突出了水乡的特点,“仿佛运河里另有一个人间”表现了运河重镇的活力和热闹。
    B.“不是全维罗纳人,而是全意大利人,全欧洲人”,语意层层递进,体现了小波罗目睹盛况的激动之情。
    C.铁牛是中国古代的镇水神物之一,闸门前散发“幽亮黑光”的大铁牛为邵伯闸增添了历史人文气息。
    D.小波罗“好奇和耐心终于用尽”,心理变化推动着情节发展,最后的“感叹不已”使情节突转,走向高潮。
    7.下列对邵伯闸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描写了汉子们推动绞盘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之美,为后文小波罗情感的抒发蓄势。
    B.小说前后两次介绍了邵伯闸三门两室分级提水的工作方式,详略不同,目的在于强调邵伯闸设计的巧妙。
    C.小说叙述了运砖瓦的船队进闸出闸的过程,结构紧凑,环环相扣,与前半部分舒缓的叙事形成反差。
    D.小说采用纪实手法,介绍了邵伯闸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
    8.本文在记邵伯闸时,花费了不少笔墨写停泊等待的船只,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本文记的是中国大运河上的船闸,却主要选取意大利人“小波罗”的视角来展开叙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
    (节选自刘向《说苑·善说》)
    【注】①斄:牦牛。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魏王贻我大瓠之A种B我树之成C而实五石D以盛E水F浆G其坚不H能自举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则瓠落无所容”的“容”与“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中的“容”意思不同。
    B.规矩,指校正圆形、方形的、工具。规,画圆的工具,今指圆规;矩,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
    C.“不辟高下”的“辟”同“避”,躲、设法躲开,与成语“不辟斧钺”的“辟”意思相同。
    D.“于是更应曰”的“更”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丁解牛》)中的“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惠子告诉庄子,自己把“五石之瓠”打破,不是因为它内中空虚而宽大的外形,而是因为它对自己无用,庄子批评了惠子这种固陋思想。
    B.吴王之客在越人侵吴时凭借宋人之药裂地受封、庄子有对大葫芦妙用的认识,从这个角度上看,庄子和吴王之客在境界高下上是相似的。
    C.面对惠子的质疑,庄子用狸狌捕捉猎物和被猎人捕获的事例告诉惠子,那些认为自己的话大而无用的人是因没有遭遇到真正的困境使然。
    D.梁王让惠子说事情时直接说,惠子就用解释“弹”的事例来说明自己之所以这样说话的道理,梁王最终明白了惠子这样说话的真正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不树之于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
    14.材料一第一段庄子通过“不龟手之药”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材料从多角度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帝①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诗人在夔州,当时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入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运用民歌的复沓句法,写出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描写极富张力和动感。
    B.颔联集中了诗人当时所见七种意象,进一步渲染了雷电与江水激荡的宏大场面。
    C.前四句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动乱,为后四句展现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
    D.颈联分别将“戎马”与“归马”、“千家”与“百家”对应,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16.诗歌后两联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学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不求吃住的“好学”的君子认真做的两件事。
    (2)《礼记·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无论是谁都要一律把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当做做人根源。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月下江水曲折、月照开遍鲜花的树林的美好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或慷慨豪侠的青年、冷酷或血气旺盛的成人、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秒一秒地、一分一分地、一时一时地、一日一日地、一月一月地、一年一年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由 d忽然移到 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 d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渐”维持的。
    18.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且语意连贯、句式整齐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点一点地渐进,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短视频沉速早已算不上什么新闻。不过,相比短视频作为新事物异军突起时的大众恐慌和忧虑,现在人们谈起短视频沉迷,可能更多的是麻木和无可奈何,人们当然知道长时间沉迷短视频所带来的隐性和显性的伤害,A。
    很多人刷短视频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①结束一天的工作,终于可以放松休闲,②但理想中的读书或者看电影这些文化活动,③怎么也无法发动足够的心力资源来进行,④于是只能将“退而求其次”付诸于行动,⑤选择了打开短视频;⑥不是不想看书或不知看书的重要性,⑦而是当前的“低电量”只能刷短视频。
    这种状态被形象地描述为文化体力不足,所谓文化体力,是相对于生理体力来说的,是指没有体力参与较为深度的文化、艺术等活动。文化体力不足,不足以支撑严肃而有深度的文化活动,而不怎么需要动脑动心的短视频就成为了那个理想中的“平替”,只是,可能适得其反,刷短视频不仅不会缓解文化体力不足的焦虑,B,加速消耗文化体力及其“存储性能”。
    20.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认真学,什么都能学会。
    B.这是什么鞋!一只大,一只小的。
    C.他们声音低低的,好像在谈论什么重要的事情。
    D.你说呀,装什么哑巴!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诸子百家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因为百家的主张、思想等不同,所以在观点上有相互对立的方面。比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强调“超脱”等等。
    为何诸子百家有如此多的对立观点?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中列举的观点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学年高二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材料一第一段中说:“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选项曲解文意。
    2.D【解析】A项,材料二第一段中说:“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B项,“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无中生有。C项,“都讲‘和而不同’和‘冲气以为和’”错误。原文有“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而不同”是孔子的观点,属于儒家,道家讲“冲气以为和”。
    3.B【解析】A项,儒家思想。C项,墨家思想。D项,兵家的思想。
    4.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6.D【解析】“情节突转”错误。突转强调的是笔锋陡然一转,情节、情感发生急剧变化,偏离读者的预期和惯常思维。小波罗的心理前后发生了变化,但没有推动情节的突转,情节发展是渐进的。
    7.B【解析】“目的在于强调邵伯闸设计的巧妙”错误。第一次是小波罗的耳闻,是略写,意在解释邵伯闸船只积压,过闸等待之久的原因。第二次以小波罗的视角详写,重点展开对邵伯闸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描写,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
    8.①写船就是写邵伯闸,写船的数量之多,船的种类之多,突出了邵伯闸运河重镇的地位。②写船的数量之多,船的种类之多,体现了以邵伯闸为代表的大运河的重要性和水运的发达。③写船的种类、造型和船上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写出了邵伯闸的运河文化,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意蕴。
    9.①用小波罗异域的视角审视邵伯闸以及大运河,通过中西方船队的对比,把以邵伯闸为代表的大运河放在世界的视野中去理解,突出了邵伯闸(大运河)的价值,更好地表现作者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自豪和赞美。②用小波罗异域的视角,可以更客观、更真实地展示邵伯闸的三闸两室的运作方式,展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③通过意大利人小波罗的视角审视邵伯闸,给读者带来一种文学上的陌生感和新鲜感,有助于引发读者思考,关注以邵伯闸为代表的运河的文化和价值。
    10.BDG【解析】从动词“贻”分析,其宾语是“种”(“大瓠”是“种”的定语),“种”后是断点;从连词“而”分析,“实”都是动词,其宾语是“五石”,“石”后是断点;动词“盛”的宾语是“水浆”,“浆”后是断点。
    11.D【解析】A项,动词,盛、容纳/名词,仪容、容颜(容貌神色)。D项,动词,改变、更改/动词,更换、替代。
    12.C【解析】“那些认为自己的话大而无用的人是因没有遭遇到真正的困境使然”错误。材料一主要探讨“无用”的观点,即有用而早亡,如果狸狌没有用途就不会被猎人捕获。
    13.(1)为什么不把它种辽阔空旷的原野,顺其自然地在树的旁边走来走去,自由自在地睡卧在树的下面。(采分点:“广莫”“无为”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说话的人本来就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不知道的东西,现在您让我不打比方是行不通的。(采分点:“固”“谕”各1分,语句通顺2分)
    14.①宋人只看见世俗的小利,而看不到背后的“大用”。(1分)②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1分)做人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1分)
    【解析】这是惠子的故事和庄子的故事比照后得到的道理。惠子没有看到“五石之瓠”的用途,就像宋人没有看到“不龟手之药”的用途一样。由此可以明确:①表层意义,是宋人没有看到“不龟手之药”背后的“大用”;②深层意义,相同的事物用法不同,起价值就不一样;③哲学道理/方法论,要善于转换视角看问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瓢,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辽阔空旷的原野,顺其自然地在树的旁边走来走去,自由自在地睡卧在树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材料二:
    有门客对梁王说:“惠子说事情总爱用比喻,大王如果让他不用比喻,他就不能说事情了。”梁王说:“嗯。”次日梁王见到惠子,对惠子说:“希望先生说事情就直接说,不要用比喻。”惠子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不知道‘弹’是什么东西的人在这里,他问你:‘弹的形状像什么?’如果回答说:‘弹的形状就像弹。’那他明白吗?”梁王说:“不明白。”惠子接着说:“在这时如果改变说法回答他:‘弹的形状像把弓,用竹子做它的弦。’那么他会明白吗?”梁王说:“可以明白了。”惠子说:“说话的人本来就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不知道的东西,现在您让我不打比方是行不通的。”梁王说:“你讲得好。”
    15.B【解析】“当时所见七种意象”错,此处“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雷雨天气,诗人不可能同时见到日、月,故颔联是集中了六种意象。
    16.①颈联上句写戎马因劳思逸,下句忆昔伤今,突出了战乱时兵戈之惨、人口凋耗、村落萧条的景象。②尾联借孤苦无依、终日哀伤恸哭的寡妇形象,表现官府对百姓搜刮殆尽的残酷现实。③诗人通过对战乱时满目疮痍的社会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18.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每改对一个句子给1分,句意通顺合理给1分。如果学生写“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或慷慨豪侠的青年,然后‘渐渐’变成冷酷或血气旺盛的成人,然后‘渐斩’变成顽固的老头子”等类似的答案,也可给满分)
    【解析】原文“变成”的宾语部分较长,需要改换,而句子的主干是“孩子变成……”,结合“改成三个较短且语意连贯、句式整齐的句子”的要求,再根据“孩子、青年、成人、老头子”这些不同身份的转变,就可以做出正确解答。
    19.①原句由“一秒一秒地”到“一年一年地”连续用了六个表时间的短语,形成排比,句式工整,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时光渐进式的流逝。②原句“犹如……走下来”运用比喻,将时光“圆滑进行”比作“(人)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其流逝的缓慢、渐变、无声无息、难以察觉的特点。③改句的表达,虽然简短概括,但略显平淡,难以让读者开象地感知时光流逝的特点,缺乏感染力。(前两点各给2分,其中答对修辞给1分,解释及效果给1分;第三点给1分)
    【解析】首先要比较原句和改句的区别,从改动的地方进行对比分析。从原句和改句的对比来看,原句由“一秒一秒地”到“一年一年地”连续用了六个表时间的短语,形成排比,而改句采用正常的、概括性的句子,平铺直叙,没有节奏感、缺乏语势;原句运用了“犹如……走下来”这一比喻,可以把时光渐进式的特点描写得更形象生动,而改句则直接把它删掉了,故难以收到原句的效果。
    20.C【解析】C项表示虚指,表示不确定的事物,与文中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任指,用在“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B项表示惊讶或不满;D项表示责难。
    21.A但无法抵制它的诱惑(但奈何无法成功戒断)(2分)B反而会在懊悔中进一步加剧焦虑(2分)
    【解析】①呼应前文“麻木和无可奈何”“当然知道”,可知此处指还是没办法戒掉短视频,应填“但无法抵制它的诱惑”或“但奈何无法成功戒断”。②上承“不仅不会”,下接“加速消耗文化体力及其‘存储性能’”,可知应填的关键词是“反而、加剧焦虑”,全句应填“反而会在懊悔中进一步加剧焦虑”。
    22.③,“发动”改为“调动”;(2分)④,删掉“付诸于”的“于”。(2分)
    【解析】③搭配不当。原句主干是“文化活动……无法发动……资源来进行”,可以看出谓语“发动”与宾语“资源”不搭配,所以需要将“发动”改为“调动”;④成分赘余。“付诸于”的“诸”就是“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于”就重复了,所以要把原文中的“于”删掉。
    23.【立意探索】材料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介绍诸子百家主张的对立方面,集中在两个角度,即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态度;其二,要求理解诸子百家有对立观点的原因和如何理解这些对立的观点。由此理解可以明确,给出材料的目的就是要求理解列举的两组对立的观点和理解出现对立观点的原因,那么材料的立意也是两个方面,即对诸子对立观点的理解和对这种对立观点出现原因的论述。由此分析,材料的立意可以有:①顺其自然才能享受自然;②牢记社会责任,养成积极心态;③百家争鸣,社会大同;④各抒己见,真理呈现;等等。

    相关试卷

    北师大版必修四登 高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四登 高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河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语文试卷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部分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西部分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丨重庆市高2024届高三第八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丨重庆市高2024届高三第八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共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