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四 促织教案
展开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理解文意。
- 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 学习作者通过曲折离奇的情节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写作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深刻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人民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苦难生活。
- 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同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人文情怀。
##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 梳理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
- 赏析小说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批判现实的思想情感,并能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深入思考。
##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文言知识和文学常识,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 展示一些与古代斗蟋蟀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在古代,人们为什么会对蟋蟀这么感兴趣吗?”引导学生思考蟋蟀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引出课题《促织》,并介绍作者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3 分钟)
1.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自幼聪慧好学,但科举仕途不顺,一生穷困潦倒。他对民间传说和俚曲杂剧等文学形式有浓厚的兴趣,广泛收集素材,创作出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 《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异”意为记录奇异的故事。该书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狐仙鬼怪、花妖精灵等为题材,通过奇幻的故事来反映社会现实,寄托作者的情感和理想。其艺术特色鲜明,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2.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
3. 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4.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问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如“邑”“迂讷”“猾黠”“翕辟”等。
5. 请几位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明确课文讲述了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经历的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故事。
### (四)文言知识讲解(15 分钟)
1. 通假字
- 昂其直(“直”通“值”,价值)
- 手裁举(“裁”通“才”,刚刚)
- 而翁归(“而”通“尔”,你的)
- 翼日进宰(“翼”通“翌”,明天)
- 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
- 两股间脓血流离(“离”通“漓”,流淌的样子)
- 牛羊蹄躈各千计(“躈”通“噭”)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通假字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理解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其他的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2. 一词多义
- 责:
- 因责常供(要求,责令)
- 令责之里正(要求,责令)
- 每责一头(索要,索取)
- 以塞官责(责任,差使)
- 受扑责时(责罚)
- 靡:
- 靡计不施(无,没有)
- 虫尽靡(败退)
- 顾:
- 成顾蟋蟀笼(回头看)
- 徘徊四顾(看,环视)
-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只是,但是)
教师以“责”为例,详细讲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实词的多义性。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靡”“顾”等词的不同意义,并举例说明。
3. 词类活用
- 名词作状语:
- 岁征民间(岁,每年)
- 得佳者笼养之(笼,用笼子)
- 早出暮归(早、暮,在早上、在晚上)
- 取儿藁葬(藁,用草席)
- 日与子弟角(日,每天)
- 力叮不释(力,用力)
- 民日贴妇卖儿(日,天天)
- 名词作动词:
- 试使斗而才(才,有才能,这里指勇猛善斗)
- 旬余,杖至百(杖,用杖打)
- 大喜,笼归(笼,用笼子装)
- 上于盆而养之(上,装、放置)
- 儿涕而去(涕,流着泪)
- 自名“蟹壳青”(名,命名)
- 细疏其能(疏,陈述)
- 故天子一跬步(跬步,走半步一步)
- 裘马扬扬(裘马,穿着皮衣,骑着马)
-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贫、富,受穷、变富)
- 仙及鸡犬(仙,成仙)
- 使动用法:
- 昂其直(昂,使……高)
- 辄倾数家之产(倾,使……倾尽)
- 而高其直(高,使……高)
- 意动用法:
- 成然之(然,认为……是对的)
- 成以其小,劣之(劣,认为……不好)
- 益奇之(奇,认为……奇特)
- 形容词作动词:
- 薄产累尽(尽,用尽)
- 近抚之(近,靠近)
- 形容词作名词:
- 蟹白栗黄(蟹白、栗黄,白肉、黄米,指蟋蟀的食物)
- 成述其异(异,奇特的本领)
教师结合课文中的例句,详细讲解词类活用的类型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词语灵活运用的现象。通过举例分析,如“岁征民间”中的“岁”,让学生明白名词作状语是表示时间、方式、工具等的修饰关系。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其他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进行分类和解释。
4. 古今异义
- 游侠儿:古义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今义是行侠仗义的人。
- 少年:古义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是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教师对比古今词义的差异,让学生了解语言的演变过程。通过举例,如“少年”在课文中的用法和现代的含义不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然后让学生列举一些其他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并说明其古义今义。
5. 特殊句式
- 判断句:此物故非西产(“……非……”表判断)
- 被动句:遂为猾胥报充里下役(“为……所”表被动)
- 定语后置: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正常语序为“村中好事少年驯养一虫”)
- 介词结构后置:
- 掭以尖草(正常语序为“以尖草掭”)
- 问者爇香于鼎(正常语序为“问者于鼎爇香”)
- 既而得其尸于井(正常语序为“既而于井得其尸”)
- 省略句:
- 令以责之(于)里正(省略介词“于”)
- (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主语“其妻”和宾语“之”)
- 又试之(于)鸡(省略介词“于”)
教师讲解特殊句式的类型和特点,通过分析例句,让学生掌握不同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技巧。例如,讲解被动句时,强调“为……所”“为”等常见的被动标志;讲解介词结构后置时,让学生理解现代汉语中状语的位置与古代汉语的差异。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进行翻译和分析。
### (五)梳理情节,分析结构(10 分钟)
1.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梳理出小说的情节脉络。
- 序幕:朝廷征促织,点明故事背景。
- 开端: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陷入困境。
- 发展: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
- 高潮: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 结局:成名献促织,获得赏赐。
- 尾声:作者评促织,表达感慨。
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和作用。
- 特点: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如成名在寻找促织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希望与失望的交替,成子的意外死亡和魂化促织更是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 作用:
- 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使读者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 深刻反映社会现实,通过成名一家的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人民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苦难生活。
- 突出主题,在曲折的情节中,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同情。
3.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 (六)深入研读,探究主题(10 分钟)
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
- 成名一家因促织而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小说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它们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点批注,思考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探究主题。
- 社会现实:
- 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朝廷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需求,不顾百姓死活,强迫百姓交纳促织,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家破人亡。
- 官吏的贪婪和凶狠。里胥猾黠,借机敲诈勒索百姓,成名等普通百姓在他们的压迫下,无处申诉,只能默默承受苦难。
- 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成名原本是一个读书人,但因科举不第,只能受困于乡里,成为里正的差役,被迫参与到征促织的事件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束缚和摧残。
- 思想感情:
- 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和谴责。作者通过描写成名一家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表达了对他们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 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小说中对成名一家在困境中的挣扎和痛苦描写得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 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无奈和悲哀。作者虽然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能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悲哀。
- 细节描写及作用:
- 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通过具体的数字,形象地表现了官吏征收促织对百姓造成的沉重负担,突出了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苦难。
- 成子“自投井中,救之已死”这一细节,展现了成子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压力时的绝望和无奈,进一步加深了悲剧色彩,也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 促织“轻捷善斗”,在与其他促织的搏斗中屡屡获胜,最终为成名一家带来了富贵。这一细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诞和可笑,也暗示了人民在苦难中只能依靠偶然的机遇来改变命运的悲哀。
4.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明确小说的主题:《促织》通过描写成名一家因促织而兴衰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 (七)课堂小结(3 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及作品介绍、文言知识讲解、情节梳理、主题探究等方面。
2. 强调《促织》这篇小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聊斋志异》中的其他作品,感受蒲松龄的文学魅力。
3.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
### (八)布置作业(2 分钟)
1. 背诵课文中重点段落,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
2. 以“我看《促织》中的社会现实”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读后感,要求观点明确,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3. 推荐阅读《聊斋志异》中的其他篇目,如《聂小倩》《画皮》等,下节课与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文言知识讲解部分,注重结合例句,让学生理解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情节分析和主题探究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文言知识理解和课堂讨论中可能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此外,在时间把控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四 促织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09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四 促织教案及反思</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授课学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四 促织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09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四 促织公开课教案及反思</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作品简介,相关知识,课文字音,感知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四 促织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a href="/yw/tb_c403709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四 促织教学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