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0* 往事依依/于漪教案
展开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激励作用,认识本文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学会组织安排记叙类文字的一般方法。
三、核心素养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于漪老师发展了情境教学法,写了许多关于情境教学的论著。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诵读、体会、感悟、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产生“移情”,真切地体会到情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本教案设计理念有情境教学法的影子。
四、学情分析
本文中景物描写简洁生动,人物描写生动传神,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都能由实到虚,展开联想想象,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自己的影响;同时,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典诗歌,大多学生耳熟能详,易于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喜爱。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七、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今年教师节将至,为进一步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我校有幸邀请于漪女士来临进行“文学伴我成长”演讲,讲解当代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提高全校师生对优秀文学的欣赏和品析能力。为了迎接好于漪女士的到来,我们学校全体师生一起来创设不同的场景,跟随于漪女士穿越时空,感受她笔下的点点往事吧!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于漪是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获得者。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且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追忆黄金时光”一栏上。
2.作品介绍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3.字音字形教学
(1)展示字词
徜徉(cháng) 浩淼( miǎ) 绚丽(xuàn) 阴晴雨晦(huì) 骚人(sā) 素娥(é) 婵娟(chán) 雕镂(lòu) 镌刻(juān) 慷慨(kǎi) 心旷神怡(yí) 谆谆(zhūn) 红紫芳菲(fēi) 缭乱(liá)
(2)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朗读这些字词,注意读音准确,声音洪亮。教师进行正音。
三、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户。凝注:凝聚,凝结。
四、品读理解,感受情趣
1.朗读课文,读完后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并理清层次。
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作者回忆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几件往事。
2.层次:
第一部分(1):引出往事。
第二部分(2-- 6):金色的回忆。
第一层(2):看画的乐趣。
第二层(3--6):读书的乐趣。
第三部分(7):往事给我的鼓舞
2.说说作者在文中追忆了哪些往事?
1、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2、品《千家诗》
3、 听两个国文老师讲课
4、听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
3.“依依”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依依”是什么意思?依依:
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
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4.题目中的依依应该是哪个意思?
第二个,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萦绕心中,不能忘怀。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怀念、依恋、情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黑板展示)。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衣的场景。虽然无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浓浓的亲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另一个充满浓浓亲情的故事——《散步》。
三、研读课文,交流点拨:
(一)学习第一节
1、通过刚才的朗读,谁能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作者对小时候的几件事的回忆。(作者回忆儿时几件往事。)
2、你觉得哪一小节最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3、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把第1小节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第一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读得怎么样?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再读一遍?(又一生读)
5、师略显夸张地范读“年华似流水”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
明:感叹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
6、有哪些词要重读?明:“搜索枯肠”“但”、“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用鲜明的对比(如:“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强烈反差)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7、齐读第一节。(在“年华似流水”和“但”、“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等处作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8、第一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明:(1)总领全文。
(2)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依依)
师: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指一军人当年离家出征,与新婚妻子告别,春风怡荡,柳丝轻拂,有不胜留恋之意。“往事依依”就是对往事十分留恋,萦绕胸怀的意思。(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9、再读第一节,领会作者对往事的深深怀恋。
(二)学习2——6节
1、“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那么,作者写了哪几件依依往事呢?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2—6节,试着在段落旁的空白处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概括力求精练、准确。
明:①小时侯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第2节)
②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第3、4节)
③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并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第5节)
④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第6节)师指导:在概括课文内容时,可适当借鉴文中的词语。
四、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1.有人说,在“听讲课”的往事中,作者写了两位老师的国文课,而且都是诵读诗歌,在内容上有重复之嫌,是否可以删去一个呢?
教学活动:诵读两首诗感受一下其中的情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显示出作者的报国情怀,请男生诵读。
南归 田汉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流露出的是伤感、寂寞和孤独的情感,请女生诵读。
两首诗,一古一今,一个慷慨悲壮,一个伤感动情,大家一起诵读一下两位老师得上课情境 ,一起来感受一下那富有感染力的国文课堂。
所以两位国文老师都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一个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一个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个情溢于胸,一个情满双眸。
明确:作者的回忆描写越具体,说明这些事在她内心的记忆越深刻,“依依”之情越突出。
2.感谢“往事”,体验情怀
仿照示例:对往事说“谢谢”。
设计意图:这是一项说话训练,但这不同于一般的口语交际,这项训练是要求学生在完成上面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在学习了文章的文学语言之后的一项言语实践。目的进一步加强对作者情感的体验,理解往事对作者的影响,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文学语言,提升语言品味。因为难度较大,教师先提供一个示范:
示例: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密友,每次面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秀美……
示例:谢谢你,一幅幅的“水浒插图”(石印版的《千家诗》,入情入理的国文课)……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设想:如果于老师来到我们的教室,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你会对于老师说什么呢?
(热爱自然、祖国大好河山、多读书、做一个高尚的人,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多看一些古诗词)
其实啊,不止你们想对于老师说,于老师也想对我们说,你看,文章中哪里是于老师想对我们说的话?
(文章第六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往事依依”点题,首尾呼应。
其实,老师也有几句话送给大家。
教师寄语:只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多读一些好书,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大家今天的努力一定能铸就明天的辉煌!
六、课文总结
是的啊!作者的老师将这样的教导告诉了作者(即“你们····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情感,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作者铭刻在心中,又告诉了我们。我们可以其实也可以像作者一样将这段话(生:铭刻在心里),我们一起用心来读一遍(生齐读)。
八、作业布置:
于漪老师预计下周到我校,请大家用思维导图整合《往事依依》的资料,优秀的作品将在全校公示,欢迎大家的积极参与!
教学反思
在上完《往事依依》后,没有以往上完公开课的轻松感,反而让我想了很多。
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1)课堂里更多是根据事件的变化,引导学生去寻找对于漪产生的影响,但是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单纯是靠分析典型的句子,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生是否能够感同身受?
(2)讨论和合作学习是否有效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听课的老师细心地发现很多讨论不够充分,限制于课堂的节奏,好多同学可能还处于思考阶段,就已经开始讨论。是否所有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3)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对他们个人的成长启示?很多都泛泛而谈,人云亦云,学生是否培养了对自然、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是否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关于学生参与度反思
(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是所有人,总是存在于个别孩子之间,举手的孩子被叫到的概率比较大,好多孩子处于默不作声的状态。
(2)我观察很多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不能做到能够积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很多都是单人完成,其他人处于游离状态。没有真的让所有孩子都动起来。
关于本课中教学难点处理反思
(1)学生是否理解了作者对往事的复杂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一部分同学只能试图理解,转化的过程第三个环节设计的不够巧妙,体悟深情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由这些事情,应该看到事件背后的情感的升华,从而触及孩子内心产生联想到自身成长的这个过程。
(2)在处理教学难点时,试图通过朗读《南归》和《南乡子》,使得他们理解慷慨悲壮的情感,但是很可惜的是,孩子们的朗读之后没有深入的分析,是走马观花式的带过,例如可以将“年少万兜鍪”“南归的流浪汉”形象点的更加明确一些。
(3)如何突出中心?这个设计显得很突兀,明明是小结,突然从情到理的过渡太简单了。
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四单元14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80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四单元14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教案及反思</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课文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a href="/yw/tb_c405079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a>,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核心素养,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11*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79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1*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教案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核心素养,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