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儒家关于“学习”与“修身”的专题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感悟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人一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认识道德培养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来把握经典的内涵。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那么,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预习检测
1.作品简介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2.介绍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3.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三、课文链接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
四、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预习检查:
自省 xĭng 如乐何 yùe 文质彬彬 bīn
譬如 pì 未成一篑 kuì 八佾 yì
2.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3.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4.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5.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五、本课小结
孔子很重视学习,这种崇尚学习的风气,经历两千多年而未衰。不仅中国如此,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也是如此。如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基本都是儒家社会,难怪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道冠古今垂百世
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近代学者辜鸿铭说得更夸张:“半章《论语》可以振兴中国。”《论语》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
二、启示——共情共鸣,引发壮志。
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2.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忠” 是办事尽心尽力 ;“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 “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3.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
“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4. “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
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6.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想到哪些相关的诗词句?
想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7.谈谈你对“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理解。
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 与 “笃志”是基础,“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
8.这十二章语录在内容上、文字上有什么特色?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这十二章语录不仅内容丰富,文字上也别具特色。比如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用三个反问句,把学习的乐趣和所达到的境界层层展开,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这十二章语录对学子的勤奋自励、谦虚进取,学习方法的机敏灵活,品德修养的自律豁达,论述得言简意深,富有哲理。它像一个路标,给每位求学之子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9.孔子把“不义而富且贵”视作“浮云”,应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
“浮云"代表的是孔子的一种精神境界,表示对一切的实物都无欲无求的人生观。而浮云则代表着风吹云散的意思。换而言之孔子眼里除了他本身云表飞扬的高洁心态,其他的一切都不存在于他心中
1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了什么道理?
对于用不道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这样的行为不是君子所为,是得不到大家的尊重。
1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的含义。
时光如流水,在我们身边静静地淌过,我们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所谓青春易逝、韶华难在正是这样的道理。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视时光,爱惜时间。
三、拓展延伸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我们通过一些章节来研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1.孔子的学生中,子贡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用今天的话说,他不但是个学问家,也是外交家、军事家、工商业巨子。但孔子最看重的人似乎不是他,而是颜回,子曰:“贤哉,回也!”那么,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阅读下面几章,我们一起来探究。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
子曰:“语之而不情者,其回也与!”(《子罕》)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
明确:颜渊德行高尚,追求“仁心”,坚定执着;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崇敬孔子,心怀感恩。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与“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这些思想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交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四、主旨归纳
本课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二方面,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和志向;第三方面,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告诫人们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情操、珍惜时间等,是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准则。
五、总结写法
1.言简意赅,含蕴深远的语录体形式。
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只言片语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2.丰富多变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
六、课堂总结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马一浮认为:“《论语》者,所以教人学为君子也。”《论语》这部经典,不仅仅教给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我们“为人”的道理。北宋程颐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知易行难,学习完本课,我们还要学以致用,不断去实践,把这些深刻的思想和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认真去实践、体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会发现,仅仅十二章《论语》,我们便能挖掘到如此多的宝藏,那么一部《论语》,又该蕴含多么丰富的内涵呢?程颐还有一句话:“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如果同学们能经常去读读《论语》,一定会觉得获益无穷,希望这部经典成为一道明亮的光,指引你走到至善的人生境界。让我们一起阅读经典,修身养德,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
七、作业布置:
在国际青年读书交流会上,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向世界各国青年推荐《论语》这部中华文化典籍,请你写一段推荐语。
教学反思
本设计注重点面结合,既注意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又集中力量欣赏最美的片段,达到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另外还设计话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悟,思考为人处世之道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切实指导自己的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以突破教学难点。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核心素养,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出示教学目标,超前学习检测,合作探究,当堂测试,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论语十二章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说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预习作业,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