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下《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下《爱丽丝漫游奇境》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下《骑鹅旅行记(节选)》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下那个星期天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
展开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节日相关古诗,感受节日文化
师:古诗里有个大世界。古诗里有节日,古诗里有风俗。看一下这些古诗,它们分别写的是什么节?这些节各有什么习俗?
(课件出示《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朗读)
生:春节,放爆竹,贴春联。
生:清明节,祭祖,踏青。
生:重阳节,登高,插茱萸。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节日的诗——(生齐读)《十五夜望月》。
师:这首诗写的又是哪个节日?从诗中可看出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特点呢?
二、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课件出示《十五夜望月》)
师:自读古诗,读准读顺,了解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
(生边读边思考)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师点评后生再齐读)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节日?生:中秋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十五夜”一词说明是中秋节。
师:单单一个“十五夜”还不能说明。“十五夜”是指月半,一年有十二个月半呢。应将“十五夜”与其他特点联系起来,才能说明这是“八月十五”。看一看,这里有哪些其他“十五夜”所没有的特征?
生:“地白”。一年中,八月十五的月亮最是明亮皎洁。在月光的照耀下,地上白白的一层,比平日更白、更亮。所以从这里可看出这是“八月十五”。
师:有道理,就按这样的思路来思考。还能从哪些特征看出来?
生:“冷露”。八月十五正是秋分、寒露节气。这个时节,晚上有寒露生了。
师:结合节气特点来分析,有理有据。古人诗云“风清露冷秋期半”,准确地写出了中秋的特点。
生:“桂花”。八月桂花香。
生:“人尽望”。八月十五,人们都望月祈福。
师:是啊,望月祈福,家人团圆,正是中秋的习俗。从你们的叙述中,老师可以看出,你们对这首诗的大意基本理解了。谁能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生: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无声无息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今夜的月亮特别明亮,人们都在仰望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三、吟咏古诗,体会声音的意蕴
师:古诗,特别是格律诗,自有它特定的节奏与韵律。这首七言绝句,当然也有。所以读诗时要读出节奏和韵律,这样才能更深刻地领悟这首诗的内涵。你们能有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吗?
(生自由练读)
师:谁能有节奏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生:(朗读)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读出了节奏。老师也听出来了,你是按二字一顿、四字一停的节奏来读的。是的,七言绝句,一般来说,它的节奏点正是在每句的第二字和第四字处。但老师告诉大家,在这些节奏点上,吟读时并不是每一处都要停顿。节奏点上的字如果是平声字,这个节奏点处要长吟;节奏点上如果是仄声字,那么这个节奏点处就停顿。第六个字如果是平声字,也应延长读音来强调。下面,我们就按这个规律画上吟诵记号,停顿画“/”,延长画“——”。
(课件出示标有吟诵记号的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下面就按这样的节奏来诵读这首诗。
(生先自由练读,再个别吟诵,师相机指导评点)
师:读得更有味道了。同学们,在这样的诵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些音延长读后,无意中就得到了突出和强调。
生:“中庭”拉长音了,让我感受到这个庭院很大。大大的庭院,就更显出庭院中望月的作者很小很小,小小的作者很孤独。
师:感受得真深切,你仿佛就看到了当时的情境。是的,诗歌中的情感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就能表现出来。你体会到了,将它读出来。
生:(诵读)中庭——地白/树栖——鸦。
生:“白”字读得又短又急,给人一种紧迫惊讶之感,让人感到今夜的月光特别白,特别亮,亮得不禁让人惊叹“呀,好明亮的月光啊”!在这样美好的月光下,如果思念的人儿在身边,那该有多好啊。
生:“栖”字长吟,正说明了这些鸟鹊都安安静静的。
生:(诵读)冷露/无声——湿桂花。这里强调了“无声”,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无声的不仅仅是冷露,还有默默的思念。
生:(诵读)今夜/月明——人尽望,让人感觉月色空明,如此透亮,与前面的描写一致。
生:(诵读)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知道是思念谁吗?知道是谁在思念吗?
这首诗原题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
是作者王建的好友。所以是思念谁?谁在思念?
生:作者在思念杜郎中,是作者在思念。
师:那作者为何还要这样问?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生:这是含蓄的写法,说明了他人也在望月,也在思念,但作者的思念却是最浓最深的。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作者的思念。
师:有道理。这第四句的诵读中,拖长的音特别多,代表着秋思的绵绵不绝。但在这些拖长的音中,一个又短又急促的入声字就特别引人注意了,那就是“落”字。(师范读这句)在众多的平声延长音中,这个“落”字急促的读音尤其突出。这个“落”字又让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轻盈、轻巧,轻轻洒落。生:使整句诗有了灵动之感。
生:也像这思念在作者心里落地生根,扎得深,扎得牢。
师:看,我们通过诵读,在诗的节奏中更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思。下面就按节奏连起来美美地诵读这首诗,在吟咏中体会这秋景、秋情、秋思。
(生吟诵古诗)
师:格律诗的音韵就是诗的乐谱,按照这样的节奏、长短、四声等,就可以将这首诗吟唱起来了。跟着老师一起来吟唱。
(配乐生跟着师吟唱)
四、拓展“秋思”,升华古诗境界
师:“秋思”已经成了一个固定词,它可指秋天的怀想、秋天的感慨、秋天的悲叹、秋天的思念等,意蕴丰厚,是其他字所不能替代的。我们来看这些诗句——
(课件出示,生齐读)
楚水晓凉催客早,杜陵秋思傍蝉多。(温庭筠)
我厌宦游君失意,可怜秋思两心同。(白居易)
秋思高萧萧,客愁长袅袅。(杜牧)
异乡秋思苦,江皋月华吐。(李绅)
师:还有很多以“秋思”为题的诗词呢。有名的就有——
生:(纷纷)张籍的《秋思》、陆游的《秋思》、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师:当然,王建的“秋思”是——
生:(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师:最后,让我们再次吟诵《十五夜望月》,
感受这“中秋月色、望月怀人”的“秋思”。
(生吟诵《十五夜望月》,并背诵)
师:课后默写这首诗,并摘抄你喜欢的有关秋思的诗词。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130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竹石教案设计</a>,共6页。
六年级下册藏戏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123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藏戏教案及反思</a>,共3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藏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123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藏戏教学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任务评价,任务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