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言断句,理解文言实词,句子翻译,文意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文一般没有句读,为文言文断句就是在阅读时将句子按节奏分割,使之便于阅读和理解。只有正确停顿,才能明白句子的意思。如果断句有误,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一般断句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一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二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三要重视内容,断句完成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次核对一遍。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技巧辅助断句:
一、找出关键实词,利用语法结构断句遵循语法结构规律,对文言文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是断句的基础。文言文句子中某些词语是属于上句还是属于下句,有时难以断定,但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就很容易判定了。语法上充当主干成分的主要是名词、代词和动词,这便是“关键实词”。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我们在断句时,需要先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作主语,常可在其前断开,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作宾语,常可在其后断开。
一、找出关键实词,利用语法结构断句此外,在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和宾语常有省略现象,这时的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的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果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 “言”等字作谓语时,要把它和它的宾语断开)。
二、寻找使用规律,利用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充当句子成分,其主要作用是表语法关系和语气,但也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应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对断句有极大帮助。(1)句首语气词有“夫”“盖”“惟”“焉”“其”“盍”“且夫”“若夫” “乃夫”“已而”“至若”等,通常在它们前面断句。另外,“嗟夫”“嗟乎” “呜呼”等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2)句末语气词有“也”“矣”“哉”“乎”“与(欤)”“焉”“耶(邪)” “兮”“耳”“而已”等,通常在它们后面断句。
二、寻找使用规律,利用文言虚词断句(3)“以”“于”“为”“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但如果“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且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当然,我们在利用虚词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乎”一般放在句末,表感叹、疑问等语气,后面要断开;但要考虑特殊情况,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乎”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后面就不能断开了。
三、抓引用提示词,利用对话标志断句文言文在对话或引文中,经常用“曰”“云”“言”“谓”等字提示,一般在它们后面断开,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提示语,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的人及其所说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对话时,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
四、抓语序句式,利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断句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限定。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除了前后,中间也可断开。又如“不亦……乎”“孰与……乎” “其……乎”“安……哉”“何……为”等为反问句式,“为……所……” “受……于……”“见……于……”等为被动句式,这些句式只能在整体前后断开。此外,倒装句的语序需要特别注意,尤其应该抓住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句式规律。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词组,其中一些还是古今异义词,断句时不能轻易拆散它们。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 “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五、抓表达习惯,利用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不仅文字典雅,而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常用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呼应和承接句子,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如文言文中常见的反复、对比、排比及并列结构,一般在相同位置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应当在它们之间断开。如贾谊的《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六、理清行文思路,利用总分关系断句古人写文章不仅善用修辞、讲究句式,还注重行文思路。阅读文言文时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总分关系来断句。总分关系是指语段中有一句话对全段内容进行总结说明,其他几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开。总分关系构成的语段,在形式上可以先总说,后分说;也可以先分说,再总说;还可以先总说,再分说,最后小结。如《孟子·梁惠王下》中的“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一句,先分述再总述,“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是小结。
实词,即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有些实词还会随着具体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为我们正确理解实词增加了难度。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其他重点文言实词。 这类题一般的提问方式是: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组词推断法文言文大都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大都是双音节词。解释文言实词,最常用的就是组词法,即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例如: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依据现代汉语“怒放”“怒吼”等,推断“怒”在句中是“振奋(即用力鼓动翅膀)”的意思。再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魏学洢《核舟记》)依据现代汉语“端正”,可推测“端”就是“直”的意思,所以“视端”就是“眼睛直视”之意。
二、字音推断法采用“同音代替”的办法来翻译。例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根据语境,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有”连接整数与零数,由此判断“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据形索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四、成语推断法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可以借助成语这个现代社会的活化石,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联系成语“不速之客”,“速”为“邀请”之意,由此推出句中“速”为“邀请、招致”之意。再如: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欧阳修《卖油翁》)句中“释”字的含义可以借助成语“爱不释手”来推断,“释”是“放下”的意思,所以文中“释担”就是“放下担子”的意思。
五、语境推断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所处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考生要寻找的钥匙。例如: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要解释“深”的含义,需要整体把握上下文的语境。“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的意思是“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全都被杀,其他人等收为官奴”,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深”是“刻毒”的意思。再如: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促织》)其中“应”的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的意思,根据语境,“应”可解释为“随着,和着”。
六、语法推断法根据该实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例如: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句中的“传”为主语,故可推断此处“传”为动词活用作名词,因此“传”应解释为“传授的知识”。
七、结构分斤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等。例如: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信”作状语,可判断“信”是副词,意为“确实”。再如:楚怀王贪而信张仪。(《屈原列传》)其中“信”作谓语,可判断“信”是动词,意为“相信”。
八、教材迁移法课外语段中的实词,可以联系教材中出现的义项,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例如:齐人有好猎者。(《吕氏春秋·贵当》)句中的“好”,可联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中的“好,喜爱,爱好”来判断。
文句翻译主要考查能运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考查的题型一般有选择题、翻译题,有时不仅考查对句子的翻译,也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这类题一般的提问方式是: 把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留 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可照抄不译。二、补补写出句中的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流畅。补充部分一般加小括号。例如:“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一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写出来。
三、删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等作用。对于这些虚词,翻译时可删去不译。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可删去不译。四、换一是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例如:“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修”,现在指“长”,句中指身高。
五、调 将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以下几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先改为常规语序“有何陋”。
文意理解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一般以选择题或问答题的形式考查。选择题考查的知识面更广,能力点也相对较多,综合性强;而简答题考查的理解点相对单一,或针对全篇,或理解局部。提取概括主要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或局部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一般为问答题,间或会以填空形式出现。 这类题一般的提问方式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请简要概括(分析)。(题干一般不固定)
角度一:概括内容 方法:①定位:针对题干中涉及的内容细读相应句段,理解文章内容。②提炼:摘取原文表述,提取关键词句。③概括:归纳概括要点信息,确定答案。
角度二:提炼主旨 方法:①全面阅读,把握文章内容。②探究相关语段,筛选有用信息。③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旨。关键词句可为表议论的判断句,或者表总结的关键词。
角度三:分析人物 方法:①看标题,有些标题直接点出了人物特点。②看事例,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③看细节描写,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内容分析人物。④看他人评价,从他人评价性的句子中分析人物。
角度四:谈启示感悟 方法: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谈。①紧扣问题,挖掘原文。②剖析作者的情感态度。③注意答题层次。先回答“我得到……启示”“我认为……”等,再写出感受或理由。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答题技巧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纲解读,小说的要点,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作用,情节结构,情节结构命题形式,情节结构分析,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 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察方向,整体阅读技巧点拨,张冠李戴,真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技巧 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高考真题,文言文断句步骤,看文言断句六标志,看词性,练一练,看虚词,看对话,看句式,看对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