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教案(60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一、赏读《我与地坛》中的景物描写,归纳景物的特点。探究“以我观我,物皆著我之色彩”;
二、分析景物和“我”的相互影响,从而归纳出景物与情理的关系,体悟情景理交融下的生命哲思;
三、群文联读,把握情景理中的亲情书写。从鉴赏到写作,把握“我”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一、赏读《我与地坛》中的景物描写,归纳景物的特点。探究“以我观我,物皆著我之色彩”;
二、分析景物和“我”的相互影响,从而归纳出景物与情理的关系,体悟情景理交融下的生命哲思;
三、群文联读,把握情景理中的亲情书写。从鉴赏到写作,把握“我”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导入】
鲁迅文学社将开展“走进散文”活动,为此我们选取了经典散文《我与地坛》来窥见散文的“室家之好”,同学们也将尝试书写亲情,把握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
拓展
“我”投射在景物上的情感色彩,有时候非常强烈。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此时的景物确实是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而“西楼”、“梧桐”、“落月”、“啼乌”也就变成了典型的悲秋“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意境如果去掉“枯”、“老”、“昏”、“瘦”等词,意象的意味就淡了许多,甚至不成其为“意象”,只能说是物象了。
我们学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什么“花”会“溅泪”,“鸟”会“惊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活动一·小结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人对景的作用力
1. 经过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选取、描写和想象,使得“物象”变成“意象”。或者说是将个人的主观情感投射到景物上。这个过程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过程,是“我”对景物的作用力。
2. 作者通过主观情感及记忆对自然景物着色,同时人格化的风景反过来作用在作者身上,那么这个过程叫什么?
引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产生共鸣、见证成长
1. 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陪伴
2.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启迪
3.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疗愈、慰藉
1.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活动二·小结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景对情的作用力
1.情与景作用方向一致。“我”所见的地坛上投射了“我”的人生苦难和情感色彩,这使得“我”对地坛能有情感共鸣。
2.景、情异向,景反作用于情。地坛是生命永恒的见证、是母爱的见证、是精神成长的见证;
3.地坛对“我”的启迪。(哲思)
联读三篇文章,文本细读结合学生写作实践得出亲情书写的路径
文本细读一
《我与地坛》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她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小结】
Ø “我” 能窥看母亲内心吗?这其实是情感互文,对母亲越能感同身受,对母亲越能理解,越能体谅。包含愧怍、忏悔、怀念、痛心。“我”从原来的不理解到如今理解。这其中蕴含了巨大的情感张力。
Ø 好看的散文,最终还是指向“情”,只是这“情”是复杂的而非单一的,是成长的而非停滞的。
Ø 如何表述我们的复杂情感呢?我们来看看A同学的作品。
结合“复杂情感”的表达,尝试实现这种“情感张力”。
文本细读二
《我与地坛》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小结】
Ø 散文往往是在“眺望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的书写和我们所经历的人、事、景之间是有时间、空间距离的。我们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回望置身其中的“我”。
Ø 我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散文中运用到这种“回望”。但也要看到,虽然同样是“回望过去”,即便同样是书写亲情,也应该把握,时间和空间隔开的归根结底是“情感”。此时与彼时的“我”心中所思所感不同,这种“回望”本身应该是复杂的情感在回望中生发,成长的过程。
文本细读三
《背影》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与地坛》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著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小结】
个人经验经过距离的淘洗,达到“自省”,达到“自我完成”。这种自省,可以是“我”对自己的反讽,对父亲的谅解;可以是“我”对母亲的理解与忏悔。在“我”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和解中,实现自我完成。此时彼时情感变化的过程也是“我”自我反省,自我完成的过程。
“散文在隐约之间,热忱地欢迎我们理解自己的有限,生命的短暂,和情感的偶然。”
文本细读四
《合欢树》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背影》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小结】
诉诸共情。读散文,我们以己之心体悟作者之情;写散文,我们在书写个人经验时,也应该追求“共鸣”。“我”的经历何以打动你,大抵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些共通的东西:对物是人非的慨叹,对亲人老态的心酸,对无可弥补之事的追悔……
总结
散文归根结底是在处理“情感”的问题。亲情也好,友情也好,名家也好,常人也罢,我们在书写中可以寻求一些共通的东西。
复杂情感
时空距离
实现共鸣
自我完成
……
“情感”无高下之分,“技法”有熟练生疏。
作业:
尝试从“复杂情感、把握距离、实现共鸣、自我完成”的角度修改散文,并尝试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注意把握“情景理人”四者的关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及反思,共6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素养,预习任务,作者背景常识,鉴赏活动,文本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