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解析版)
展开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第Ⅰ卷(选择题)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氯水B. 钛合金
C. 漂粉精D. 次氯酸钠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氯水中含有氯气、次氯酸等,A错误;
B.钛合金中含有钛、铝、钒等物质,属于混合物,B错误;
C.漂白粉是以氯化钙和次氯酸钙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C错误;
D.次氯酸钠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D正确;
故答案选D
2. 在0.5mlNa2CO3中含有Na+的数目是
A. 3.01×1023B. 6.02×1023
C. 0.5D. 1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故答案选B。
3. 下列物理量的单位不正确的是
A. 物质的量:mlB. 摩尔质量:g
C. 气体摩尔体积:L/mlD. 阿伏加德罗常数:
【答案】B
【解析】
【详解】A.物质的量的单位是ml,A正确;
B.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l,B错误;
C.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是L/ml,C正确;
D.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单位是每摩(),D正确;
故选B。
4. 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 NaCl溶液B. 浑浊的石灰水
C. 胶体D. 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丁达尔效应是指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特有的性质,由此分析回答;
【详解】A.NaCl溶液属于溶液,A错误;
B.浑浊的石灰水,属于浊液,B错误;
C.胶体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C正确;
D.溶液属于溶液,D错误;
故选C。
5. 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A. H2O和H2O2B. O2和O3
C. 金刚石和石墨D. 红磷和白磷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H2O和H2O2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故H2O和H2O2不属于同素异形体,故A错误;
B、O2和O3都是由氧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B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C正确;
D、红磷和白磷都是由磷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A。
【点睛】判断同素异形体的关键把握两点:(1)同种元素形成,(2)不同单质;
6. 下列物质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般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容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容易形成共价键。
【详解】A.氯化钙中只有离子键,A错误;
B.是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只存在共价键,B错误;
C.水是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只有共价键,C错误;
D.含有离子键,硝酸根内氮氧之间还存在共价键,D正确;
答案选D。
7.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 H2SO4B. NaOH
C. CuD. Na2SO4
【答案】C
【解析】
【详解】A.H2SO4为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可以发生电离,电离出H+和SO,A属于电解质;
B.NaOH为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可以发生电离,电离出Na+和OH-,B属于电解质;
C.Cu为单质,不属于电解质的范畴,C不属于电解质;
D.Na2SO4为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可以发生电离,电离出Na+和SO,D属于电解质;
故答案选C。
8. 关于下列物质的分类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碱B. HCl属于离子化合物
C. 属于碱性氧化物D. 属于盐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不属于碱,A错误;
B.HCl属于共价化合物,B错误;
C.属于两性氧化物,C错误;
D.由钙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D正确;
故选D。
9. 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元素符号是SB. 属于短周期元素
C. 非金属性比氯的强D. 最高正化合价是+6价
【答案】C
【解析】
【详解】A.是16号元素硫,元素符号为S,故A正确;
B.硫元素是第16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属于短周期元素,故B正确;
C.S和Cl是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故非金属性比氯弱,故C错误;
D.硫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从而最高价为+6价,故D正确;
答案选C。
10. 北京成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也是历史上首个全部使用绿色清洁能源供电的奥运会,场馆中大量使用了绿色环保的化镉()发电玻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比多两个质子B. 的中子数为128
C. 的核电荷数为76D. 与互为同位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和是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等,比多两个中子,故A错误;
B.的中子数为128-52=76,故B错误;
C.核电荷数=质子数,的核电荷数为52,故C错误;
D.与的质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相等,互为同位素,故D正确;
选D。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同一原子中,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B.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C.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
D. 元素周期表由主族、副族、0族构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电子能量越低,挣脱原子核束缚的能力越弱,在距离原子核近的区域运动;电子能量越高,挣脱原子核束缚的能力越强,在距离原子核远的区域运动,A正确;
B.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B错误;
C.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C正确;
D.元素周期表由主族、副族、0族构成,D正确;
故选B。
12. 下列物质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A. B. 标准状况下11.2LHCl
C. D. 个He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中含有的分子数为,A错误;
B.标准状况下11.2LHCl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错误;
C.中含有的分子数为,C正确;
D.个He中含有的分子数为,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丹霞地貌的岩层因含而呈红色
B. 火灾现场有大量钠时,要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C. 铝制餐具不宜用来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
D. 常见的一些合金的硬度比其成分金属的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丹霞地貌的岩层因含Fe2O3而呈红色,Fe3O4是黑色固体,A错误;
B.钠能与水反应,所以火灾现场有大量钠时,要用干燥的沙土灭火,B正确;
C.铝能与酸、碱反应,所以铝制餐具不宜用来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C正确;
D.合金的硬度比其成分金属的大,D正确;
故选A。
14. 下列鉴别或检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
B. 用KSCN溶液检验是否变质
C. 用澄清石灰水鉴别溶液与溶液
D. 用焰色试验鉴别溶液与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能与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可用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A正确;
B.变质的混有,与KSCN反应生成血红色溶液,可利用KSCN溶液检验FeSO4是否变质,B正确;
C.溶液与溶液均能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C错误;
D.钠的焰色实验呈黄色,钾的焰色实验(透过蓝色钴玻璃)呈浅紫色,两者颜色不同,故可用用焰色试验鉴别溶液与溶液,D正确;
故选C。
15. 实现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 CuO→Cu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CuO→Cu 时Cu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需要加入还原剂反应才能实现,A错误;
B.时不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需要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即可实现,B错误;
C.时不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需要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即可实现,C错误;
D.时Fe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需要加入氧化剂反应才能实现,D正确;
故选D。
16.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不正确的是
A. 的电子式为
B. 的电离方程式:
C. 的结构式:O=C=O
D. 含10个中子的氧核素可表示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为离子化合物,之间共用一对电子,故电子式为,A正确;
B.为强电解质,故电离方程式:,B正确;
C.中C和O共用两对电子,结构式:O=C=O,C正确;
D.含10个中子的氧核素可表示为,D错误;
故选D。
17. 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纯净的在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B. 铁丝在少量的中燃烧可生成
C. 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D. 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纯净的H2在Cl2中安静地燃烧生成HCl,并发出苍白色火焰,A正确;
B.无论铁是否过量,铁丝在中燃烧只能生成,B错误;
C.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C正确;
D.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Na2O2,并发出黄色火焰,D正确;
故选B。
18. 下列有关钠的化合物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和都属于氧化物
B. 溶液和溶液都显碱性
C. 可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D. 等物质的量的和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等量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故和都属于氧化物,A正确;
B.溶液和溶液都显碱性,B正确;
C.可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不能产生氧气,C错误;
D.根据碳原子守恒可知等物质的量的和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等量的,D正确;
故选C。
19. 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氯水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结论:具有漂白性
B. 氯水呈黄绿色,结论:氯水中含有
C. 向氯水中加入粉末,有气泡产生,结论:氯水显酸性
D. 光照下,新制氯水会产生气泡,结论:氯水不稳定,应避光保存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氯水能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水中存在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氯气没有漂白性,A错误;
B.氯水中只有氯气有颜色,为黄绿色,氯水呈浅黄绿色是由于含有氯气,B正确;
C.氯水中含有盐酸和次氯酸,溶液呈酸性,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正确;
D.光照下,氯水中的次氯酸分解,方程式为:2HClO2HCl+O2↑,则氯水不稳定,应避光保存,D正确;
故选A。
20. 分类法在化学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A. 依据是否含有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B. 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C. 根据化学式中所含氢原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
D.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依据否含有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金属化合物和非金属化合物,含有金属元素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例如AlCl3,含有金属元素,但是共价化合物,A错误;
B.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B错误;
C.根据酸能够电离出氢离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C错误;
D.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故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故选D。
21. 下列溶液中与溶液中相同的是
A. 溶液
B. 溶液
C. 溶液
D. 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溶液中=。
【详解】A.溶液中没有氯离子,故A不符合题意;
B.溶液中=,故B符合题意;
C.溶液中=,故C不符合题意;
D.溶液中=,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B。
22. 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A.和会生成白色沉淀AgCl,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
B.和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
C.不会反应,能大量共存,C正确;
D.和会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故选C。
23.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Fe2O3+6H+ =2Fe3++3H2O
B. 钠与水反应:Na+H2O=Na++OH-+H2↑
C. 碳酸钡溶于稀盐酸中:CO+2H+ =H2O+CO2↑
D.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SO=BaSO4↓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离子方程式正确,故A正确;
B.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故B错误;
C.碳酸钡难溶于水应写化学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BaCO+2H+ =Ba2++H2O+CO2↑,故C错误;
D.漏掉了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SO+Cu2+ =BaSO4↓+Cu(OH)2↓,故D错误;
故选:A。
24. 以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为线索,可结构化认识钠及其化合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过程Ⅰ~Ⅳ中,发生了电子转移的是Ⅰ、Ⅱ、Ⅲ
B. 若改变过程Ⅰ的反应条件,可得到钠的另一种氧化物
C. 若改变过程Ⅳ中的量,可得到另一种钠盐
D. 和分别属于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Ⅲ由与水反应生成NaOH,化合价未发生变化,没有电子转移,A错误;
B.钠和氧气点燃生成过氧化钠,B正确;
C.氢氧化钠和过量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C正确;
D.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和分别属于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D正确;
故选A。
25. 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原理为:3Cl2+8NH3=6NH4Cl+N2,下列说法正确是
A. Cl2发生了氧化反应
B. 氧化性:N2>Cl2
C. 还原产物为N2
D. 生成1mlN2时,转移电子数为6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3Cl2+8NH3=6NH4Cl+N2反应中,氯气中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得电子作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B.反应中Cl2为氧化剂,N2为氧化产物,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即氧化性:Cl2 > N2,故B错误;
C.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由NH3中的-3价升高为N2中的0价,发生氧化反应,N2为氧化产物,故C错误;
D.反应中Cl2为氧化剂,NH3为还原剂,由方程式可知,生成1mlN2时,有8mlNH3参加反应,有2ml被氧化,即每生成1ml氮气,氮元素由-3价变为0价,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 ml×2×3=6 ml,则个数为6NA,故D正确;
故选D。
26. 下列除杂方法不正确的是
A. 除去溶液中的少量:加入过量铜粉,再过滤
B. 除去中的少量HCl:通入饱和食盐水
C. 除去中的少: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
D. 除去溶液中的少量:通入足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除去溶液中的少量:加入过量铜粉,会发生2FeCl3+Cu=2FeCl2+CuCl2,溶液中会引入Cu2+杂质,A错误;
B.除去中的少量HCl:通入饱和食盐水,Cl2不溶于饱和食盐水,HCl会溶解,可以达到除去HCl的目的,B正确;
C.除去中的少:加入足量NaOH溶液,发生+2NaOH=2NaAlO2+H2O,Fe2O3不会反应,再过滤可以除去Al2O3,C正确;
D.除去溶液中的少量:通入足量发生+CO2+H2O=2NaHCO3,把Na2CO3转化为了NaHCO3,D正确;
答案选A。
27. 下图中实验装置正确的是
A. AB. B
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应先在小烧杯中溶解,且待其温度恢复至室温后再转移至容量瓶,A错误;
B.NaHCO3放于小试管中,该处温度低于大试管底部,若Na2CO3不分解,而NaHCO3分解,则可说明稳定性:Na2CO3>NaHCO3,B正确;
C.易被氧化,难以制备及观察其颜色,C错误;
D.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取氯气时需要加热,D错误;
故选B。
28. 如下图所示,将一定量通过甲装置后,再通过盛有湿润红色布条的乙装置,红色布条看不到明显现象。甲装置中所盛试剂不可能是
A. 纯碱溶液B. NaOH溶液
C. 饱和氯化钠溶液D. 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潮湿的氯气(含有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一定量Cl2通过甲装置后,再通过放有湿润红色布条的乙装置,红色布条不褪色,说明没有氯气进入到装置乙内,进而说明甲装置内的试剂能够吸收氯气或与氯气发生反应,据此进行分析。
【详解】A.纯碱溶液显碱性,氯气能够与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氯气被吸收,所以装置乙内湿润红色布条不褪色,A不符合题意;
B.氯气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氯气被吸收,所以装置乙内湿润红色布条不褪色,B不符合题意;
C.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较小,氯气能够通过甲装置进入到乙装置内,湿润红色布条褪色,C符合题意;
D.氯气能够与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铁,氯气被吸收,所以装置乙内湿润红色布条不褪色,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9. 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个分子的质量是71g
B. 0.1ml/L的溶液中含有的数为
C. 标准状况下,2.24LCO和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
D. 23g钠与足量氧气反应全部生成,转移电子数目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A.的摩尔质量是71g/ml,个分子的物质的量为1ml,其质量为71g,A正确;
B.没有给出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其物质的量,B错误;
C.标准状况下,2.24LCO和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ml,其分子数为,C正确;
D.钠和氧气反应时,钠由0价升高到+1价,23g钠的物质的量为1ml,则23g钠与足量氧气反应全部生成,转移电子数目为,D正确;
故选B。
30. 气体与足量溶液完全反应后,再加入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①
②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①中发生氧化反应
B. 反应②中作还原剂
C. 反应②中每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
D. 若有(标准状况)参加反应,则最终消耗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反应①中中S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A正确;
B.反应②中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作还原剂,B正确;
C.反应②中,中Cr从+6价降低到+3价,一个得到6个电子,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C正确;
D.若有 (标准状况,物质的量为0.6ml)参加反应,根据,则最终消耗,D错误;
故选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3题,共40分。
31. 已知下列11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11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___,非金属性最强是_______。(填写元素符号)
(2)③、④、⑥三种元素的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3)元素⑥的单质与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用电子式表示元素⑤与元素⑦形成化合物的过程:_______。
(5)元素④、⑧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顺序为_______,元素⑦、⑧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_______。(用相关的化学式和“>”表示强弱关系)
(6)元素②的一种同位素可用于测定文物年代,该同位素的原子符号可表示为_______;根据元素周期律推测元素⑪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
(7)能说明元素⑩的金属性比元素⑥的金属性强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与反应时,⑩失去的电子数少即达到稳定结构
b.单质与反应时,⑩比⑥现象更剧烈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解能力:⑩>⑥
【答案】(1) ①. Ar ②. F
(2)Al>O>F (3)
(4) (5) ①. HF>HCl ②.
(6) ①. ②. 34
(7)b
【解析】
【分析】由元素周期表可知,①为H,②为C,③为O,④为F,⑤为Na,⑥为Al,⑦为S,⑧为Cl,⑨为Ar,⑩为K,⑪为34号元素Se,据此回答,
【小问1详解】
11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稀有气体Ar;非金属性最强是F;
【小问2详解】
③、④、⑥三种元素分别为O、F、Al,O和F位于同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减小,Al为乙下一周期,原子半径最大,故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Al>O>F;
【小问3详解】
元素⑥的单质为Al单质,与元素⑤N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水溶液为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元素⑤为Na,元素⑦为S,两者形成化合物的过程用电子式表示;
【小问5详解】
元素④、⑧分别为F、Cl,由于非金属性F>Cl,故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顺序为HF>HCl;元素⑦、⑧分别为S、Cl,由于非金属性Cl>S,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
【小问6详解】
元素②为C,C的一种同位素可用于测定文物年代,该同位素的原子符号可表示为;由于元素⑪与S位于同主族,S为16号元素,第四周期共用18中元素,根据元素周期律推测元素⑪的原子序数为为34号元素Se;
【小问7详解】
K的金属性比Al强,能说明该事实的是:a.失去电子数的多少不能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故a错误;b.K与H+反应时更剧烈,能说明K的金属性比Al强,故b正确;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解能力不能说明金属性的强弱,故c错误;故选b。
32. 现有金属单质A、B、C和气体甲、乙、丙及物质D、E、F、G,它们之间能发生如下反应(图中有些反应的产物和反应的条件没有全部标出)。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金属A_______,物质E为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⑤_______;
反应⑦_______。
(3)检验物质G中阳离子时应加入_______溶液,溶液变为_______色,证明存在该阳离子。
(4)实验室制取黄绿色气体乙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制取完毕后,多余的乙将用物质D的水溶液来吸收,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1) ①. 钠 ②. 盐酸
(2) ①. ②.
(3) ①. KSCN ②. 红
(4) ①. ②.
【解析】
【分析】金属A焰色反应为黄色,故A为金属Na,由反应①可知,D为NaOH,气体甲为H2;反应③为氢氧化钠与金属B反应生成氢气,故金属B为Al.黄绿色气体乙为Cl2,反应②Cl2与氢气反应生成丙为HCl,HCl溶于水得物质E为盐酸,反应⑥为氢氧化钠与物质G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是Fe(OH)3,故物质G中含有Fe3+,反应④为E与金属C反应生成F,反应⑤F与氯气反应生成G,可推知C为Fe,F为FeCl2,G为FeCl3,FeCl2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亚铁,反应⑦为氢氧化亚铁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据此回答。
【小问1详解】
由分析知,金属A为钠,物质E为盐酸;
【小问2详解】
反应⑤F与氯气反应生成G,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⑦为氢氧化亚铁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物质G为FeCl3,其中阳离子为Fe3+,检验时应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存在该阳离子
【小问4详解】
实验室用加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取氯气,离子方程式为,制取完毕后,多余的氯气由于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将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来吸收,离子方程式为。
33. 完成下列题目。
Ⅰ.实验室欲配制稀盐酸,用到的浓盐酸标签上的数据如下
(1)某学生欲用上述浓盐酸和蒸馏水配制485mL物质的量浓度为0.1ml/L的稀盐酸,需要量取_______mL上述浓盐酸。(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字)
(2)实验过程中用到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试剂瓶、玻璃棒、_______、_______。
(3)以下操作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容量瓶使用时瓶内有少量残留的蒸馏水;
b.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视线仰视刻度线;
c.定容时视线仰视刻度线。
Ⅱ.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下列装置,验证二氧化碳跟过氧化钠反应时需要与水接触。
【装置分析】
(4)装置②中的试剂是_______,
装置⑥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
【进行实验】
步骤1:打开弹簧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盐酸,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
步骤2:打开弹簧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盐酸,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
(5)步骤1和步骤2中,a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_______(填步骤1或步骤2)
(6)写出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_______。
Ⅲ.已知:①碳酸钠高温不分解;②碳酸氢钠受热易发生分解反应。充分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24.3g,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了3.1g,求:
(7)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_______g。
(8)将剩余固体溶于水配成2L溶液,其中是_______。
【答案】(1)4.2 (2) ①. 胶头滴管 ②. 500mL容量瓶
(3)c (4) ①.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②.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过氧化钠中,干扰实验
(5)步骤1 (6)
(7)15.9 (8)0.2ml/L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中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由于没有485mL规格的容量瓶,故配制485mL溶液需要用500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则由;
【小问2详解】
配制500mL物质的量浓度为0.1ml/L的稀盐酸,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试剂瓶、玻璃棒、胶头滴管、500mL容量瓶;
【小问3详解】
a.由于在定容时还需要加入蒸馏水,故容量瓶使用时瓶内有少量残留的蒸馏水不会影响所配溶液浓度,a错误;
b.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视线仰视刻度线,导致量取的浓盐酸的体积偏大,物质的量偏大,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b错误;
c.定容时视线仰视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大,浓度偏低,c正确;
故选c。
【小问4详解】
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②中饱和 NaHCO3溶液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为了验证二氧化碳跟过氧化钠反应时需要与水接触,需要用碱石灰阻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过氧化钠中,以免干扰实验;
【小问5详解】
装置③中盛有浓硫酸,步骤1中通过过氧化钠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含有水蒸气的二氧化碳能够和过氧化钠反应,有氧气生成,a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步骤2中,通过过氧化钠的二氧化碳中不含水蒸气,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没有氧气生成,a处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小问6详解】
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用“双线桥”表示为;
【小问7详解】
设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m g,则由,,解x=8.4g,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为24.3g-8.4g=15.9g;
【小问8详解】
剩余固体全部为碳酸钠,由质量守恒得剩余碳酸钠的质量为24.3g-3.1g=21.2g;物质的量为,将固体溶于水配成2L溶液,则浓度为,其中。A.配制NaOH溶液
B.验证和的热稳定性
C.制备并观察其颜色
D.制取氯气
周期
主族和0族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1
①
2
②
③
④
3
⑤
⑥
⑦
⑧
⑨
4
⑩
⑪
盐酸
分子式 HCl
相对分子质量:36.5
密度:
HCl的质量分数:36.5%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下列关于硫的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题,共4页。
[化学]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化学]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有关氮的说法错误的是, 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