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9讲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大气环流与气候)(课件)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0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含水量平衡)(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0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含水量平衡)(课件)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1讲 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1讲 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试卷 0 次下载
第10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含水量平衡)(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l "_Tc9522" PAGEREF _Tc9522 \h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l "_Tc32609" PAGEREF _Tc32609 \h 4
\l "_Tc28575" 考点一 水循环 PAGEREF _Tc28575 \h 4
知识梳理 \l "_Tc7731" PAGEREF _Tc7731 \h 4
\l "_Tc24956" 知识点1 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PAGEREF _Tc24956 \h 4
\l "_Tc964" 知识点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PAGEREF _Tc964 \h 5
核心突破 \l "_Tc3315" PAGEREF _Tc3315 \h 5
\l "_Tc17404" 考点1 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分析 PAGEREF _Tc17404 \h 5
\l "_Tc32530" 考点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PAGEREF _Tc32530 \h 10
\l "_Tc25968" 考点3 水量平衡原理 PAGEREF _Tc25968 \h 12
\l "_Tc745" 题型01 水循环环节影响因素 PAGEREF _Tc745 \h 18
\l "_Tc12917" 题型0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PAGEREF _Tc12917 \h 20
\l "_Tc24281" 题型03 水量平衡 PAGEREF _Tc24281 \h 20
\l "_Tc28614" 考点二 陆地水体及其关系 PAGEREF _Tc28614 \h 22
知识梳理 \l "_Tc25895" PAGEREF _Tc25895 \h 22
\l "_Tc3387" 知识点 陆地水体 PAGEREF _Tc3387 \h 22
核心突破 \l "_Tc14922" PAGEREF _Tc14922 \h 24
\l "_Tc18794" 考点1 主要河流补给类型 PAGEREF _Tc18794 \h 24
\l "_Tc1682" 考点2 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 PAGEREF _Tc1682 \h 28
\l "_Tc18221" 考点3 河流特征的分析与描述 PAGEREF _Tc18221 \h 30
\l "_Tc13848" 考点4 湖泊 PAGEREF _Tc13848 \h 35
\l "_Tc19541" 题型01 河流补给类型 PAGEREF _Tc19541 \h 38
\l "_Tc16660" 题型02 流量过程曲线图判读 PAGEREF _Tc16660 \h 40
\l "_Tc23328" 题型03 河流特征 PAGEREF _Tc23328 \h 41
\l "_Tc2066" 题型04 湖泊 PAGEREF _Tc2066 \h 42
\l "_Tc9254" 热点应用 PAGEREF _Tc9254 \h 43
\l "_Tc27293" 01 海绵城市 PAGEREF _Tc27293 \h 43
\l "_Tc31957" 02 含沙量与输沙量 PAGEREF _Tc31957 \h 45
考点一 水循环
知识点1 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一、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二、水循环的原因
①内因: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有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
②外因:(能量和动力来源)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三、水循环类型
特别提醒
1.水循环不同环节的能量来源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
2.内流区与外流区水循环类型的差异
外流区域既存在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知识点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地理意义:
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考点1 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分析
(1) 影响蒸发(蒸腾)的因素
理论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可理解为地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因理论蒸发量是在蒸发皿中测得的数据,水分充足不受限制,只说明这一地区的蒸发能力,而不是实际蒸发量。
理论蒸发量=可能蒸发量=蒸发力
实际蒸发量,受蒸发能力及可供蒸发水量影响。在湿润区,实际蒸发量与理论蒸发能力相差不大,但在干旱区,实际蒸发量远小于理论蒸发量。
思考1:华北地区春季蒸发旺盛的原因。
春季降水少,光照强烈;
昼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气温回升快;
冬季风活动频繁,多大风;
气候干燥,湿度小,蒸发旺盛。
思考2:华北地区春季蒸发旺盛会带来什么土地问题?
土壤盐碱化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在不同地区,海陆间水循环的水汽输送方式是不同的,分别说出下列地区水汽输送的方式。
东亚地区:东南季风 南亚地区:西南季风 西欧地区: 盛行西风
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
(3) 影响降水因素
思考3:相对于锋面雨,台风降水丰沛的原因。
答案:台风生成于广阔的热带洋面,水汽十分充足;有强烈辐合上升的气流。
(4) 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思考4:自上游到黄河宁夏段水量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
自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渐减少。
位于西北地区,降水少;
支流数量少,汇水少;
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弱;
多沙质土壤,下渗多蒸发量大;
工、农业及城市从河流中取水多。
影响下渗因素
思考5:云贵高原地表水缺乏的原因。
答案: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破碎,地表水不易储存;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易渗漏;地下多溶洞,地表水缺乏,但地下水丰富。
(6)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暗河众多,储存有大量的地下水。
思考6:可人为改变的因素有哪些?
(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塔里木河下游某地部分地理要素剖面示意图。该地的地下水主要靠地表径流补给。据此完成下题。
1.图中,相对于荒漠( )
A.河岸林地地下水含盐量低 B.耕地地下水埋藏较深
C.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渗较少 D.耕地地表水蒸发量小
【答案】1.A 【解析】由图文材料可知,当地地下水主要由河岸林地处的河流下渗补给,受河流较大量的下渗淡水稀释,河岸林地地下水含盐量较低,A正确,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耕地地下水埋藏较荒漠浅,B错误。与荒漠相比,耕地有水渠分布,地表水蒸发量较荒漠地区大,D错误。
考点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2023·广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3)指出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详解】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主要从下渗作用的变化角度分析。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使得该段河流下渗量减少,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流水量增大,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导致地下水水位抬升。
【答案】影响:造成地下水水位抬升。
理由:该段硬化河道减少了出山口区河水下渗,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
考点3 水量平衡原理
水量平衡: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等于该时段区域(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
一个区域长期来看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个区域在某一段时期内,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则该区域在该时期的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则水量减少。
水量平衡方程式
W入 = W出 ± △u
(W入为收入水量,W出为支出水量;△u为蓄水变量。)
在多年情况下:△u为零(多年平均蓄水量保持不变)→W入=W出
水在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平衡的。水资源既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故消失,一定是此消彼长,总量不变,即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收入-支出。
地表水下渗到地下之后,一部分会储存在地下的土壤当中、一部分会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化为生物水,再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散发的大气当中转化为大气水,一部分也会直接从土壤当中蒸发掉转化为大气水。
多年平均下渗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下渗量越多,地表径流量越少,地下径流量越多,当地的蒸发蒸腾量就越多;下渗量和地下径流量呈正相关关系,下渗量和蒸发量呈正相关关系,下渗量和地表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
水量平衡原理应用
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解释“沼泽、旱涝、缺水、盐碱化、断流”的成因
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⑤分别为降水、径流输入、蒸发、径流输出、下渗。
①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内流湖萎缩)
据图分析,死海的水量收入是①+②环节,支出是③+④环节;从数量上看,①+②<③+④,即收入<支出,水量总体减少,所以死海面积会逐渐缩小。
②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③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④沼泽的形成
⑤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
⑥内流河断流的成因
⑦城市内涝的形成原因
⑧内流河演化成湿地过程中水量动态平衡
⑨解释淡水湖和咸水湖演变
(2022·湖南卷)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温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温 B. 降水量 C. 蒸发量 D. 地表径流量
4. 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 1961-1979年 B. 1970-1989年 C. 1980-1999年 D. 2000-2020年
5.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 沙尘天气增多 B. 灌溉面积扩大
C. 湖岸线较稳定 D. 绿洲面积增加
【解析】
3.
4.
5.
【答案】3. D 4. B 5. D
题型01 水循环环节影响因素
蒸散发的主要形式有:植物蒸腾、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近年来北川河(黄河的二级支流,位于吕梁山中段西翼)流域植被恢复后年蒸散发量减少,7.8月减少最明显。流域内无大型水库,河床宽度小于30米。下图示意北川河流域1970~2020年水面蒸发量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该流域蒸散发量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蒸腾量减少B.土壤蒸发量减少
C.水面蒸发量减少D.土壤下渗量减少
2.该流域水面蒸发量呈减小趋势是因为( )
A.阴雨天多,光照减少B.大量灌溉,水面萎缩
C.降水减少,空气干燥D.植被恢复,风速下降
3.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北川河流域植被恢复,使流域内( )
A.河床下降B.坡面径流增多
C.降水明显增加D.年均气温升高
【答案】1.B 2.D 3.A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该现象发生在流域植被恢复之后,植被数量增加,植物蒸腾量会增加,A错误;植被可以增加下渗,D错误;结合图片信息可知近年来水面蒸发量减少并不明显,且河床宽度小于30m,无大型水库,水域面积较小,蒸发量有限,C错误;随着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太阳辐射无法直接到达地面,地表温度上升缓慢,土壤蒸发量减少,B正确。故选B。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植被恢复但是年均气温却是升高的,故流域内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微弱,降水不会明显增加,阴雨天气不会明显增多,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显示该地区进行大量农业灌溉活动,且推测植被恢复是由于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故耕地面积应该是减少的,灌溉用水也会缩减,B错误;植被恢复利于调节气候,植被蒸腾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加,C错误;风速是影响蒸发的因素,风速越大,蒸发越强,植被恢复利于增加地面摩擦力,降低风速,减少水面蒸发,D正确。故选D。
3.森林植被会调节气温,使温差减小,不会导致年均气温升高,D错误;植被恢复,下渗增加,坡面径流减少,B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植被恢复但是年均气温却是升高的,故流域内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微弱,降水不会明显增加,C错误;植被恢复,河流含沙量减小,含沙量小于输沙能力,河流以冲刷为主,河床降低,A正确;故选A。
题型0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盆存留”是陕西省西咸新区独有的城市“海绵体”景观(如下图),由多个类似铁笼的过滤网罩装置组成,其周围均稍微凹陷且铺有少量大小不一的石子。该装置对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功不可没。完成下面小题。
4.“盆存留”较周围区域稍微凹陷,主要目的是( )
A.道路规划要求,追求美观B.利于暴雨时汇水,增加下渗
C.利于绿植生长,减弱蒸发D.防止土壤沙漠化,减少扬尘
5.“盆存留”周围铺有少量大小不一的石子,主要作用是( )
①减弱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②拦污过滤地表径流③增大地表昼夜温差④减轻风力侵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4.B 5.A
【解析】4.读图及联系材料,陕西西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留存盆较周围地区稍微凹陷利于暴雨时汇水,增加下渗,B正确;“盆存留”主要考虑的是实用,美观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A错误;“盆存留”中铺设的石子有利于抑制杂草,不利于绿植生长,C错误;与防止沙漠化无关,D错误。故选B。
5.“盆存留”周围铺有少量大小不一的石子,可减缓流速,减弱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拦污过滤地表径流,①②正确;增大地表昼夜温差对该地意义不大,③错误;该区域铺设石子对风力影响不大,铺设石子主要是应对内涝,而不是风力侵蚀,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题型03 水量平衡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横断山区高山峡谷中的程海,位于云南省永胜县(如下图所示),为滇西第二大淡水湖。程海曾经是一个外流湖,平均水深72m,湖水通过程河向南流入金沙江。1690年前后程海水位开始下降,逐渐成为封闭型湖泊。程海湖面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3.6mm,蒸发量为2169mm。目前,程海水面面积多年稳定在75.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25.7m。
(1)推测早期程海(淡水湖)的形成原因。
(2)分析程海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的自然原因。
(3)程海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倍,但面积和水深保持多年稳定。试解释原因。
【答案】(1)程海地区受断裂作用下陷成谷地;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积水成湖。
(2)程海地区气候从湿润向干旱转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增;湖泊水位大幅下降,程海从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
(3)目前,程海属于内流区域,面积和水深保持稳定,其水量收与支出大体相对平稳;程海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程海水源补给除降水外,还有大量的其它水源补给;程海流域,地处亚热带地区的干热、封闭山谷,水源应为地下水。
【解析】(1)水积聚到低洼处就成为湖泊。程海为淡水湖,因此,程海的形成应从洼地成因及湖水来源两个方面考虑。程海位于横断山区高山峡谷中,曾经是一个外流湖,形成过程首先是程海地区受断裂作用下陷成谷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积水成湖,湖水通过程河向南流入金沙江,程海形成淡水湖。
(2)程海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从自然因素考虑,可能是程海地区气候从湿润向干旱转变,降水减少所致。材料中提到“多年平均隆水量为733.6mm,蒸发量为2169 mm”,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增,湖泊水位大幅下降,最终程河断流,程海从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
(3)目前,程海水面面积多年稳定、为内流湖,说明水量收支大体保持平衡。而程海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倍,这说明降水补给并不是程海唯一的水源补给。结合所学知识,程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封闭山谷,水源补给应为地下水。程海是喜马拉雅山运动形成的断裂地堑,中陷低洼之处,聚水成湖,周边地势较高,程海地势低洼,且断裂带裂隙利于地下水向上运动,利于周边地下水补给湖水,地下水补给比较稳定,因此面积和水深保持多年稳定。
考点二 陆地水体及其关系
知识点 陆地水体
(1)陆地水体类型
陆地水体:是指分布在陆地的各类水体的总称。陆地水因空间分布的不同,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2)陆地水体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之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的是河流水与湖泊水、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与地下水之间。决定补给的直接因素是水位的高低,总是由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
(3)湖泊水、地下水与河流水的补给关系
1)河流与湖泊的相互补给关系
①位于河流中下游的湖泊,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削减、延缓干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节作用。
②水库(人工湖泊)可人为调节河流径流;有的河流发源于山地的湖泊;在内流区,一旦入湖河流改道或断流,湖泊就会干涸。
2)河流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①当河流水位上涨,并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补给地下水。
②当河流水位下降,并低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补给河流。
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互补
(4)河流与冰川、积雪的相互补给关系
①在高山永久积雪地区,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
②在冬季有积雪地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出现春汛。
考点1 主要河流补给类型
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面的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高度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方法类似。
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从潜水位高处指向潜水位低处
潜水的自由表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的海拔称为潜水位。等潜水位线数值反映地势高低,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
思考:是否所有河流都能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黄河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沉积。
使下游河床比两岸地面高出3~4米。
有的河段甚至高出10米,成为世界闻名的“地上河”或“悬河”。
地上河,河流水位总是高于地下水位,因此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河流补给类型判读:(1)依据河流流经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判断
(2)依据径流季节变化特征判断
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与降水期一致;冰川融水补给取决于气温,径流高峰在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变化小,春季有明显汛期的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如下图1,河流径流量与降水一致,应该为降水补给为主;图2河流径流量较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气温大体吻合,应该属于冰雪融水补给。
(3)陆地水体之间的转换
①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②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③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1.(2024·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
(2)简述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
(3)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
【答案】(2)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全球变暖,雨水增加,补给河流;冻土融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流。
(3)冬季河流补给较少;1980~2019年气候变暖,冬季部分积雪融化和雨水补给河流;夏季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补给河流增多;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
【详解】
(2)由图可知,地表有积雪,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的降雪可能部分转化为降雨,雨水增加,补给河流;随着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形成多个热融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雨水、积雪融水等地表水下渗增加,增加了地下水,地下水再补给河流。
(3)冬季气温低,河流的补给较少,若补给增加,则增幅明显;由材料可知,1980~2019年气候变暖,可推测冬季部分积雪融化补给河流以及雨水补给增加;夏季冻土融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水位相对较高,补给河流增多,最终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
考点2 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下面甲、乙两图中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水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气温。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结合流量过程曲线的数值变化,分析其水文特征。
①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的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②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的变化幅度,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年际变化规律)。如上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乙河流量较小,气温越高,流量越大,冬季出现断流。
(3)结合河流的径流量,并对照河流汛期确定河流的补给形式。
①汛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②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雪融水补给。
③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④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⑤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如上图,甲河流量与降水量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雨水补给为主;乙河流量与气温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4)确定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
图中甲河水量丰富,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区;乙河水量较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流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022·全国乙卷)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题。
2.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 )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3.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 )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解析】
2.
3.
【答案】2. A 3. C
考点3 河流特征的分析与描述
1.河流的水文特征
补充凌汛:
凌汛发生的条件:①河流有结冰期;②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2)发生时间:初冬(低纬度未结冰而高纬度结冰时期)和初春(高纬度未融化低纬度已经融化)
(3)我国分布:我国东北的河流和黄河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
凌汛防治措施:加强凌汛的观测和预报;利用水库防凌;分水分凌,分段拦冰;破冰行凌;引凌治沙;调节河道水流速度和温度
案例:内流河水文特征
① 内流河大部分是季节性河流;
②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③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河流的水量就较丰富,为丰水期;
④ 径流量小,流程短且变化大,冬季甚至断流。
2.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影响的分析
3.河流的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形态)、河网密度、河道(深浅、宽窄、曲直)、落差、发源地、注入地等。
河流水系特征分析
水系形状:
①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例如,在图a中,根据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之间成锐角的方向可以判断出,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进而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如图b);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地(如图c);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图a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航运价值评价:
自然条件--(决定河流航运条件是否优越):
水文:①河流水量大(小)(受气候类型及降水的影响);
②河流的水位变化小(大)(受降水季节分配的影响);
③河流水流平缓(落差大)(受河流流经地形影响)。
④有(无)结冰期,冰期长短。
水系:流程长,通航里程长;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可到达地区多;河道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河流航运是否发达):
①人口密度的大(小);②工农业的发达(不发达);
③城市数量多(少)。
小结:(1)航运价值大的自然条件:
①地形:地势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②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
③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2)航运价值大的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联系密切,运输量大。
掌握河流水文特征的两个重点
(1) 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关键词)
① 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
② 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
③ 汛期: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
④ 凌汛:与河流的纬度位置和流向有关。
⑤ 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
⑥ 含沙量:主要与降水强度、土质状况、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汛期或枯水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有关。
[特别提醒]
(1) 描述河流水文特征:只回答水文特征即可。
(2) 分析河流水文特征:既要答出水文特征,又要分析形成水文特征的原因。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
水文、水系特征分析小技巧
技巧一:
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突破口从材料中的气候入手;
分析河流水系特征,突破口从材料中的地形入手。
技巧二:
答题脑中先列出“框架”,
再完善“框架”中的具体信息,
根据题中信息有选择有针对的作答。
4.(2022·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左图)。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右图)。
(1)说明左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2)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
【解析】
(1)从大空间尺度看,地垒抬升,水系一分为二;从小空间尺度看,西侧形成古河道和新水系、东侧形成湖泊和新水系
(2)沿水源补给的时空过程,从补给区和水源来源的特征进行分析;水源来源的特征可以从补给量和时间变化进行分析;时间变化可以从年际或季节等尺度进行分析
【答案】(1)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随着地垒的抬升,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成为新的分水岭,原河道的一段废弃成为古河道;分水岭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断裂线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以东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
(2)主要通过湖盆边缘出露含水层补给;补给量小或者变化大。
考点4 湖泊
1.湖泊的分类
(1)按盐度分类
(2)按成因分类
2.湖泊的水文特征
(1)湖泊水量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量与蒸发量→取决于气候。
(2)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方式。
(3)有无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纬度、海拔)。
(4)补给水源→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
(5)淡、咸性质:盐度低→为淡水湖;盐度高→为咸水湖。
(6)含沙量→取决于植被覆盖率和流域土质情况。
(7)水质优劣→根据材料推断。
(8)风浪大小→看是受盛行风影响还是受气压带、风带控制→看温差大小。
3.湖泊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
4.湖泊的咸淡变化
(1)变咸→水变少、盐增多
“水变少”→淡水补给量少(降水少、径流汇入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气候变暖、风力强劲)。
“盐变多”→盐分不断累积(海水渗入)。
(2)变淡→水变多、盐减少
“水变多”→淡水补给量多(降水多、径流汇入多)。
“盐变少”→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盐分来源减少。
5.不同湖泊的演化
6.湖泊的效益
(1)生态效益
①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同时,湿地还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②调蓄洪水,防治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此外,湿地还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
③提供水资源。淡水湿地是大自然中最大的滤水池,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水,并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水源。可以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④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的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从而使当地和下游区域的环境免受污染。
(2)经济效益:提供淡水、水产养殖、发展航运、发展旅游、科考价值。
(2023·全国甲卷)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
A.淡水湖、下渗B.淡水湖、蒸发C.咸水湖,下渗D.咸水湖、蒸发
6.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
A.狭长湖盆B.断流河道C.古冰川槽谷D.泥石流通道
7.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D.褶皱凹陷
【解析】
5.
6.
7.
【答案】5.D 6.B 7.A
题型01 河流补给类型
克兰河发源于新疆阿尔泰山南坡,全长265千米。克兰河流域冬季严寒漫长,夏秋季降水量大于春季。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克兰河流域降水量呈现冬季明显增加夏秋季有所减少的趋势。下图示意克兰河阿勒泰水文站1980~1989年和2001~2005年年径流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克兰河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 )
A.大气降雨B.地下水C.冰川融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
2.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推测克兰河水文特征的变化是( )
①汛期提前②结冰期延长③含沙量减少④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D 2.A
【解析】1.由图和材料可知,该地冬季严寒漫长,降雪较多,4月份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消融,径流量迅速增加,到5月份克兰河的径流量达到最大,并在夏季时流量减少,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克兰河地处我国的非季风区,因此其主要的补给形式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所以D项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阿尔泰山南坡,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被强烈抬升会形成雨水补给,但是由于克兰河距离大西洋遥远,水汽损失量大,降雨量少,因此大气降雨不是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所以A项错误;地下水补给虽然比较稳定。但补给量较少,不是克兰河主要补给类型,因此B项错误;冰川融水的多少与气温呈正相关,理论上应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而事实上克兰河的7月份的径流量较小,因此其冰川融水较少,所以C项错误。故选D。
2.由图可知,与1980-1989年的流量相比,2001-2005年径流量的最大值提前,意味着克兰河的汛期提前,因此①正确;由材料可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克兰河流域的气温升高,结冰期缩短,因此②错误;由上题可知,克兰河的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根据所学知识,与其它补给类型相比,融雪补给时河流的输沙能力较弱,因此河流的泥沙来源较少,河流含沙量小;且夏季降水减少,也会导致输沙能力减弱,最终导致河流的含沙量减少,所以③正确;由图可知,克兰河2001-2005年径流量的最大值比1980-1989年的径流量最大值要高;径流量的最低值与1980-1989年的径流量最低值相近,这意味着克兰河的2001-2005年径流量季节变化比1980-1989年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要大,因此④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题型02 流量过程曲线图判读
图示意1980—2020年我国南方地区某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年平均流量、平均河底高程变化,该河段河流宽度无明显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该河流年平均流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量B.蒸发量C.水汽输送量D.河床变化
4.1990年后该河段平均河底高程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有( )
①上游耕作面积增大②上游水利枢纽建设
③下游采砂活动增多④下游河堤加宽加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1990年以来该河段( )
A.径流总量减小B.河流水深加深
C.河流汛期延长D.平均水位降低
【答案】3.A 4.B 5.D
【解析】3.由材料可知,该河流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沛,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大气降水,影响该河流年平均流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A正确;与蒸发量、水汽输送量、河床的变化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4.1990年后该河段平均河底高程呈明显下降趋势,可能是上游水利枢纽建设,拦水拦沙,河床泥沙淤积减少,导致河床高程下降,②正确;下游采砂活动增多,人为破坏河床,导致河床高程下降,③正确;下游河堤加宽加高,会使河床升高,④错误;上游耕作面积增大,加剧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增强,河床高程上升,①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5.由图可知,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1990年以来该河段平均河底高程呈下降趋势,直接导致平均水位降低,D正确;径流总量波动起伏,A错误;河流水深加深无法判断,B错误;河流汛期是否延长也无从判断,C错误。故选D。
题型03 河流特征
渭干河流域由木扎提河、卡布斯浪河、台勒外丘克河、卡拉苏河、黑孜河5条支流汇合而成,均源于天山南坡,汇集于拜城盆地克孜尔水库,单独出流。渭干河流域是新疆重要的粮、棉、油料作物生产基地。托克逊文水站的多年观测数据表明,一年之中4月份入库流量最小。下图渭干河流域部分水系及水文站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渭干河流域水系南北不对称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B.地形C.植被D.岩性
7.托克逊站4月份入库流量最小的主要原因是( )
A.蒸发旺盛B.融雪量少C.人类活动D.下渗增多
8.修建克孜尔水库的主要目的有( )
①防洪 ②发电 ③灌溉 ④养殖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
【答案】6.B 7.C 8.A
【解析】6.渭干河流域位于天山南麓,流域北侧为天山,南侧为塔里木盆地,北侧高海拔的天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较为丰富,为河流发育提供水源补给,故北侧支流多。而南侧盆地地形,海拔低,无冰川分布,且降水量少,难以发育河流,B正确;气候对水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上,但在此题中,南北不对称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地形因素导致的降水分布不均,A错误;植被对水系的影响较小,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水分和地表径流来调节水系,C错误;岩性对水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上,与渭干河流域水系南北不对称的现象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7.根据材料可知,渭干河流域是新疆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基地,4月份为春播时期,灌溉用水量大,故会导致入库流量小,C正确;相对来说夏季蒸发较4月份旺盛,A错误;4月份正是春季,天山南坡的积雪刚开始融化,融雪量相对较少,这直接影响了河流的补给量,但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灌溉用水增多,B错误;下渗增多主要受到土壤、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与月份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8.该地河流补给水源主要为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两类补给均为夏季,再结合北岸支流多,同时进入汛期,干流水量大,水位高,易引发洪涝灾害,故修建水库有利于防洪,①正确;该流域位于天山南麓,多冲积扇发育,农业发达,灌溉用水量大,修建水库有利于灌溉,③正确;虽然水库可以发电,但克孜尔水库水量相对较小,发电功能不突出,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题型04 湖泊
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地区的内陆湖,伊犁河是其主要补给水源。据统计,伊犁河每年汛期内洪峰和洪量相对平稳,偶见小范围洪水发生。1970年,位于伊犁河干流的卡普恰盖水库建成。下图示意1960—201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卡普恰盖水库的修建给下游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伊犁河入湖水量减少B.湖区蒸发量增多
C.湖区地下水位下降D.湖区降水量减少
10.图示期间,巴尔喀什湖水量变化整体呈现( )
A.不断增加B.不断减少C.先减少后增加D.先增加后减少
11.巴尔喀什湖的水量变化会导致( )
A.冰川面积缩小B.气候趋于干旱C.河流水量减少D.水循环受到影响
【答案】9.A 10.C 11.D
【解析】9.由图结合材料“伊犁河是其主要补给水源”、“1970年,位于伊犁河干流的卡普恰盖水库建成”可知,相较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入湖径流显著减少,会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增加,A正确;由图可知,湖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没有明显变化,BD错误;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应减少,D错误。故选A。
10.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巴尔喀什湖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但入湖径流量在70年代和80年代减少,导致湖泊水量先减少;80年代之后,入湖径流量开始增加,因此湖泊水量后增加,因此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巴尔喀什湖的水量先减少后增加;冰川面积缩小、河流水量减少会导致湖泊水量变化,但湖泊水量变化不会导致冰川面积、河流水量的变化,AC错误;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影响,湖泊水量变化对气候影响较小,关系不大,B错误;湖泊水位变化会导致水循环受到影响,D正确。故选D。
热点应用
01 海绵城市
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另外,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目前,植生滞留槽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下图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1.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 )
A.地表径流增加B.地表水下渗增加C.地下径流减少D.大气降水减少
2.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
A.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B.加重地表土壤干燥度,增大城市气温日较差
C.发挥生物滞水功能,彻底根治城市内涝
D.增加地表水下渗,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
【答案】1.B 2.A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可滞留大量雨水,地表水下渗量增加,B正确;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会使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AC错误;城市采用“植生滞留槽”对大气降水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2.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植被覆盖率提高,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A正确;地表水下渗量增加,可以减轻地表土壤干燥度,减小城市气温日较差,B错误;发挥生物滞水功能,可以减轻城市内涝,但是不能彻底根治,C错误;增加地表水下渗,可以减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不能根治,D错误。故选A。
知识点拨:
(1)概念
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排水防涝的有效途径,它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可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等目的。
2012年,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此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并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2014年底,中央政府决定支持海绵城市的试点工作。
海绵城市的材料特点:一是要从功能出发进行推测,即实现滞留、下渗、蓄水、净水等功能,关键是下渗;二是从结构上推测,要实现上述功能,海绵城市地面材料必须具备类似土壤的结构,特别是多孔隙的特点;三是满足交通、建筑等对地面的要求,因而又要具备土壤不具备的结构特点,如抗压、耐磨、不易被腐蚀等。
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之一就是控制雨洪,因而多暴雨、地势低平的城市宜建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追求雨水资源化,因而降水季节变化大,容易形成旱灾的地区宜建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只是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各地要因地制宜。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的实现途径:降低了雨水汇集速度,既留住了雨水,又降低了灾害风险;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将收集的雨水净化或污水处理之后再利用;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2)海绵城市建设采取的措施
02 含沙量与输沙量
(2020·海南卷)下图示意鄱阳湖入湖和出湖年输沙量的年际变化。2003年三峡工程运营后,鄱阳湖水量、泥沙等水情变化明显,对湖区供水、灌溉、航运等造成重大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三峡工程运营前,鄱阳湖区的泥沙淤积和侵蚀情况是( )
A.侵蚀为主B.淤积为主C.侵蚀量和淤积量相当D.无法判断
4.三峡工程运营后,鄱阳湖的水域面积与湖底高程的变化分别是( )
A.增大 升高B.增大 下降C.减小 升高D.减小 下降
【解析】
3.
4.
【答案】3.B 4.D
知识点拨:
1.河流含沙量
含沙量是指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计量单位为Kg/m3或g/m3 。
简言之,含沙量就是特定水域内每立方米含有多少重量的沙子。
泥沙的来源: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的高低、降水强度、土壤性质、河流流域面积的大小、流域内地势起伏状况、地势起伏大小(河床比降大小)、侵蚀能力强弱等都会影响沙源量。
泥沙的搬运沉积:包括流量大小(流量影响搬运能力)、流经地区的地势变化、河道曲直等影响流速(流速越慢沉积越多,含沙量越小),河水的顶托作用、湿地吸附、水利工程拦蓄等,都会影响河流含沙量的高低。
2.河流含沙量高低的主要原因
3.输沙量
输沙量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时段的输沙量,单位为千克或吨。简言之,输沙量就是输送沙子的量(一般更强调总量)。输沙量=截面流量×含沙量。
含沙量大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大,含沙量小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小,因为还要考虑到其水量的问题。河流的输沙量决定于河流的流量与含沙量。
例如:中国长江年平均含沙量仅0.54公斤/立方米,而年输沙量高达4.78亿吨。
4.影响
利:河流含沙量大,有利于促进河漫滩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的发育,演变成为农耕和聚落之地。
弊:淤积河道、港口,影响船舶航行;淤积水库,影响库容和水库寿命;使河流水变浑浊,利用困难。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考点提取
水循环原理及应用
2024广东卷,18题,12分,地表污染物进入采空区水体的过程及建设地下水库的意义,水循环环节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024新课标卷,9-11题,12分,以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图考土壤水分转化,水循环环节
2023全国甲卷,6-7题,12分,推测①②③湖泊特征与南侧谷地,水循环环节与湖泊特征
2023海南卷,5-6题,6分,海南岛的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蒸散两的关系及其分布特点,水循环环节
陆地水体特征及相互关系
2024山东卷,18题,14分,埃尔湖入湖碳量大的自然原因及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湖泊水文特征
2024黑吉辽卷,12-13题,6分,恰甫其海水库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及食物来源,水文特征
2024湖北卷,10-12题,9分,地下水排泄条件最好的情况与钻孔可打出淡水的位置及地下水开采策略,陆地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
2024湖北卷,18(2)(3)题,14分,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及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河流水文特征
2023全国新课标37题,28分,以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为情境,湖泊水文特征
命题趋势: 陆地水体属于高频、高分值、高难度考点。陆地水体部分在综合题和选择题部分出现频率都很高。近几年直接考查水循环过程的题目减少,而考查陆地水体的补给转化以及河流与湖泊水温、水系特征的题目越来越多,考查形式也越来越灵活,复习时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典例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影响因素
对地表水下渗的影响
地面性质
硬化地面,如水泥地不利于下渗;沙质土壤利于下渗
坡度
坡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植被
植被越茂密,越利于下渗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降水持续时间
降水时间持续越长,越利于下渗
环节
自然因素
蒸发
光照、气温、风速、湿度、裸露的水域表面积、植被;
降水
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
水汽输送
信风、西风、季风;
地表径流
补给类型、年降水量、流域面积、植被(沼泽)、蒸发、下渗;
下渗
地面性质、坡度、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
改变地
表径流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影响地
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影响局部地
区大气降水
如人工降雨
影响蒸发
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影响下渗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会减少下渗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域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加使得地下水位升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雨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能就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小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 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收入
大气降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融水的输入;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
支出
蒸发、植物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
补给类型
补给
季节
主要影
响因素
我国主要
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
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
多雨
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
积雪融
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
雪和冰川
融水补给
主要
在夏
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
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
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特征
应用
数值
判断地势的分布和河流的流向:地势高潜水位高,地势低潜水位低
潜水埋藏深度=地面海拔—潜水海拔
疏密
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密——流速快;潜水位稀疏——流速慢。
走向和弯曲
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从高处指向低处
闭合
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过度开采;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
区域
流量特征
华北地区
降水集中在7、8月,汛期为7、8月或稍晚一些时间;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现在12、1、2月份。本区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东北地区
由于纬度较高,冬季严寒,积雪深厚,春季积雪消融,4、5月份形成第一次汛期(春汛);7、8月份东南季风带来降雨,河流又出现第二次汛期(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小河流会断流
西北内
陆地区
降水稀少,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冰川消融量随气温的增高而增加,故该地区河流7、8月份水量最大;冬季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河流断流;由于冰川融化量有限,加之蒸发强烈和下渗量大,故该地区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
南部沿
海地区
每年5月因夏季风带来降雨,出现第一次汛期;该地区8、9月份多台风雨,出现第二次汛期;本地区纬度低,又濒临海洋,是我国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所以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水位差较小
西南喀
斯特地区
溶洞、暗河等发育,促使地表水下渗,导致地表河流径流量变小
补给类型
世界分布(气候区)
我国分布地区
降水
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的地区(俄罗斯、加拿大等)
东北地区的河流有季节性降雪,也有雨水补给
永久性冰川
河流发源于高大山体,山体海拔高于当地雪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水文特
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水位
高或低,季节变化大或小,汛期出现的时间及长短
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主要的补给季节为汛期,此时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低与高
流量
大或小
河流流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含沙量
大或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结冰期
有或无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
凌汛
有或无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结冰期;②由低纬流向高纬
水能
大或小
①河流水量大小;②河流落差大小
人类活动
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大;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大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小;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小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城市内涝加重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变化平缓
水系特征要素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流程、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
影响因素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曲流发育
对航运的影响
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对航运有利
要素
描述角度
判断依据
源头
发源地的地形区
等高线、河流流向等
流域
面积大小
支流、源头、分水岭
流程
长短
陆域面积(一般岛屿上河流流程短)、经纬跨度、比例尺
支流
支流数量、分布及形态
取决于地形和降水状况
流向
自××向××流
地势倾斜方向(水往低处流)
水系
形状
向心、放射、树枝
地形、地势特征
类型
特征
主要分布区
举例
淡水湖
与外流河相通,湖水易交换,循环更新周期短,含盐分少
主要分布在外流区(或降水较多的地区)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北美五大湖、贝加尔湖等
咸水湖
只有流进的河流,没有流出的河流;又因蒸发旺盛,盐度较高
主要分布在内流区(或降水较少的地区)
青海湖、纳木错湖、里海、死海等
类型
成因
判断依据
构造湖
(断陷湖)
断层下陷,积水成湖
湖岸陡峭,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深度较大
火口湖
(火山口湖)
火山口积水成湖
近圆形,远看像山峰,近看像盆地,水深坡陡,多有温泉
河成湖
河道迁徙或淤塞成湖
岸线曲折,水浅底平,水位季节变化大
冰川湖
冰蚀洼地或冰碛物淤塞冰川槽谷积水成湖
山地冰川湖一般较小,深度较深;平原地区冰川湖一般较浅,面积较大
岩溶湖
喀斯特地貌区溶洞崩塌,积水成湖
排列无规律,形状多样,水浅湖小,泥沙含量小
潟湖
河口海湾封闭后,被淡水置换形成
分布在沿海,湖水较浅
风成湖
沙漠中沙丘间的洼地低于潜水面,汇聚地下水形成湖泊
面积小,多为咸水湖,湖形多变,水位不稳定
堰塞湖
火山熔岩流、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阻塞河道,形成湖泊
湖泊面积较小,危害较大
第10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含水量平衡)(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0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含水量平衡)(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0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含水量平衡练习教师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10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含水量平衡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7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7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五 地球上的水 第1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通关训练B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专题五 地球上的水 第1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通关训练B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