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1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2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3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4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5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6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7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8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contents,考情透视,知识建构,考点突破,考情分析,网络构建,知识梳理·基础回归,核心突破·技能提升,真题引领·激活思维,答题突破·模板构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1 植被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植被 知识点2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 考点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答题突破 生物多样性 02 土壤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土壤的组成 知识点2 土壤的观察 知识点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 考点 土壤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热点应用 01 植被演替 02 冻土 03 土壤有机碳
    (1)定义: 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2)植被的分类:
    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
    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
    (3)形成过程: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
    (4)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即大多数植物群体都有高度上的分化或分层现象。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种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关系的特殊形式。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植物群落:在一定区域内,同种植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各种植物种群的集合,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组成、结构、环境关系的生命系统,构成植物群落,它仅仅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即生物成分。简而言之,群落是种群的集合体。一般来说,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群落结构复杂,组成群落的高等植物种类丰富。为了研究和描述的目的,人为将生物群落划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事实上三者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植物群落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相互影响;具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生境:生境是指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分布:在地表,除极端干旱、寒冷的地方外,几乎都有植物生长。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知识点2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板状根可以避免由于树冠宽大,身体上部沉重而导致的头重脚轻站不稳的问题,可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更有保持水分的作用,解决了热带雨林中树木根系难以进入深层土壤而又要执行对地上部分的支撑作用这一两难问题。
    茎花的出现,是因为部分树木处于森林的最下层,不免受到上层大乔木的影响,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和空间,因此,在它们长期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在茎上开花的习性,使它们能在阴暗茂密的森林里生存下来。
    特点:四季常青,树冠浑圆;表面光滑、无绒毛;树叶革质,质地较硬。树种:樟树、榕树
    特点:夏季葱绿,冬季落叶;树叶纸质,宽而薄。树种:桦树、杨树、枫树
    特点:叶子呈针状树种:云杉、冷杉、落叶松
    特点:叶片有光泽、稍硬
    针叶林并不等同于亚寒带针叶林。针叶林的分布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针叶树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亚寒带地区,主要由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一些耐寒树种组成。
    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草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可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热带草原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温带草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早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可分为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荒漠的显著特点是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热带草原特点:耐旱,湿季草原葱郁,干季草类枯黄,季节变化显著,引起动物大规模迁徙,有些热带草原有乔木或灌木分布。乔木常常具有分枝多的丛生树干和扁平的状树冠,叶小坚硬。
    温度草原特点: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偶见较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热带荒漠①热带沙漠广泛分布,生物较少;②只有零星耐旱植物,如仙人掌;③在沙漠边缘地带会有灌木丛分布;④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
    温带荒漠①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叶面缩小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无叶
    (1)根据气候类型判断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常绿硬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温带沙漠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
    (2)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断①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的为热带雨林。②森林常绿、乔林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的为常绿阔叶林。③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的为落叶阔叶林。④叶片呈针状的为针叶林。⑤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高大灌木分布的为热带草原。⑥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的为温带草原。
    (1)根本因素:水分和热量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 (2)太阳辐射: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有规律地减少,形成了全球陆地植被基本格局。(3)水分条件:是造成不同区域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
    考点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气候,主要包括热量、降水、光照、风等。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茂盛,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如热带雨林植物群落结构丰富;细分:热量、水分、光照等因素影响植被的分布①热量充足的地区、水分满足植物生长,降水丰富,降水量在400 mm以上,分布着森林植被;②热量充足的地区、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分布着草原植被;200~400 mm为草原;③热量充足的地区、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分布着荒漠植被,在200 mm以下为荒漠;④热量充足的地区:植被常绿;热量不足的地区:植被落叶或者针叶。垂直结构:气温越高,降水越多,植被高度越大,物种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复杂。上层一般为喜阳乔本和灌木作物;下层一般为喜阴的草本植物。
    植被的生态特征是环境适应性的表现。植被既受环境影响又影响环境(植被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适应性是植物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包含两方面含义:①生物的结构(从个体到群体)大都具有一定特殊功能,如热带雨林中树木的板根具有支撑树干的功能;②植物的结构及其功能使该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够生存和繁衍,如一些沙漠植物的叶子退化成刺有助于减少蒸腾,从而适应干旱的环境。
    植物群落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①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我国北部某些地区的半流动、半固定沙地逐渐固定,转化为固定沙地,其植物群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②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比如草原地区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草场退化,植物群落的组成发生变化,进而发生荒漠化,草原退化成荒漠。
    ①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②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的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生长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
    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
    植被适应环境的表现可从植被的根、叶、茎等方面分析:
    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呼吸根可以通气、储气,保证植物体的持续呼吸
    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植株低矮,簇状匍匐在地面,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某一季节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点。
    植被适应自然环境的表现——猴面包树的形态
    植被适应自然环境的表现——高山流石滩植被的形态
    高山流石滩的自然环境特征:低温、大风、光照强;缺水;土壤贫瘠;动植物稀少
    在一些高山的山顶或山脊,矮化、扭曲及变形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的树林分布, 大多分布在山地林线的上限附近。
    植被适应自然环境的表现——矮曲林的形态
    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
    植被形态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旗形树:迎风面(损伤),背风面一侧生长
    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气候:调节温差;增加蒸腾,提高空气湿度;调节大气成分;防风固沙(2)地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保持水土,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3)土壤:减少土壤侵蚀;改良土壤性质(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形成(4)水文: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含沙量;增加下渗;减缓地表径流;削减风浪,保护堤岸(5)生物: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植食性动物提供食物;树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遮光导致森林结构变化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表所示:
    不同区域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不同
    森林如何保持水土、涵养水源?(1)林冠层和林下植被层:①截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②白天阻挡太阳辐射,晚上阻挡热量逃逸,减少昼夜温差;③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加大降水的可能性;④防风,削减风力。(2)枯枝落叶层:①吸收和渗透降水,涵养水源;②枯枝落叶层腐烂后,形成腐殖质和有机质,改善土壤性质,促进下渗;③减缓地表径流,防洪减灾;④阻碍了土壤表面蒸发水分,土壤蒸发量减少。(3)根系土壤层:①植物根系可以固土护坡;②加大土壤孔隙度,加速下渗。
    主要取决于气候:①高喊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②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③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④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气候:水热条件更好,植被生长条件更优,植被更茂密,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
    地形:多山地地形,地形起伏大,水热条件差异大,植被种类多,光合作用较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
    数量上:积极回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
    质量上: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使得森林生长更加旺盛,提升森林固碳能力
    覆盖表土,防止水分蒸发
    调节地温,增加土壤活性
    减少表土流失,增加土壤活性
    植被对闭合流域水循环的影响
    案例: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
    (2024·广西卷)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 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 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
    【解析】1.根据材料“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推测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土壤变干,该区域的生长环境发生改变,乔木乘机入侵洼地,A错误,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地势变低,B错误,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增强,D错误。故选C。
    2.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    )A.地表光照减弱 B.地表温度升高 C.表层土变湿润 D.土壤氮素减少
    【解析】2.因植被覆盖率增加,导致树岛内地表光照减弱,地表温降低,故A正确,B错误;乔木生长需水量大会导致地表土壤湿度降低,C错误;因落叶乔木具有固氮功能,土壤的氮素会增加,故D错误。故选A。
    3.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    )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 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 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
    【解析】3.根据材料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说明近30年,随着数导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土壤的结构和水分逐渐改变,该洼地与地带性环境差异缩小,地带性植被逐渐增多,该洼地植被逐渐与地带性植被一致,D正确;植被增多产生的凋落物会增加,A错误;随着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的变化,积累的有机物减少,土壤结构和肥力改变,故B错误;近30年,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说明演替过程中未发生中断,C错误。故选D。
    1.影响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因素一个区域生物多样性主要受气候、地形、生存空间、封闭程度、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见下表:
    2.解释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多古老珍稀动物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远离大陆,长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②少大型食肉动物,缺乏生物竞争,动物进化缓慢③自然环境变化小,不利于生物的进化(2)人为原因:人类发现较晚(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多古老珍稀动物的原因
    4.(2023·北京卷)1944年,摄影师萨尔出生于巴西东南部一个1500平方千米的农庄,农庄一半属于大西洋森林。图(左)示意大西洋森林的分布,图(右)是2001年和2019年萨尔家族农庄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东南沿岸森林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众多水生生物中有巴西特有的鱼类。这里有大面积森林、湿地、群岛、海滩、河流及其入海口,茂密的红树林覆盖岛屿和河口。
    (1)简述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
    【详解】(1)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可从该区域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和多样性来回答。首先是优越性:该区域纬度低,年平均气温高,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湿热的环境有利于多种生物生长;其次是丰富的自然环境:大西洋森林东南保护区以其面积广阔而闻名,为多种生物繁衍提供了广阔空间;材料表明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包括森林、湿地、群岛、海滩、红树林、河流及其入海口,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生物群落,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本地区从沿海平原到内陆高原,垂直差异大,形成了不同生物。
    【答案】(1)水热条件好,有利于多种生物生长;保护区地域面积广阔,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生长空间;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包括森林、湿地、群岛、海滩、红树林、河流及其入海口;垂直差异大。
    题型01 植被类型与分布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图1),图2示意海滨到尖峰岭主峰山顶的植被类型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②处的植被类型及形成其差异的主导因素分别为(    )A.落叶季雨林、常绿季雨林,热量B.落叶季雨林、常绿季雨林,水分C.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热量D.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水分
    【解析】1.比较四个选项可知,①②处的植被类型均为季雨林,山上山下的热量差异对雨林形成影响较小,而①②下方的山地基带稀树草原,上方为山地雨林,说明随海拔上升,水分条件逐渐变好,季节差异变小,下方的水分条件差,季节性落叶,上方水分条件好,常绿不落叶,故①处为落叶季雨林,②处为常绿季雨林,影响因素是水分差异,B对,ACD错。故选B。
    2.推测苔藓矮林的生境特征是(    )①风力大 ②光照足③雾天多 ④土层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2.苔藓矮林植被分布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海拔高,风力较强,林木容易受到风力破坏;1200m海拔以上地区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在88%以上,云雾出现频率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光照并不充足,①③对,②错;由图可知,苔藓矮林处地势起伏大,地形坡度较陡,水土易流失,土壤层较薄,肥力较低,④错误。C对,ABD错。故选C。
    题型02 植被与环境
    青海省夏吾曲河小流域平均海拔3590m,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每年5~10月温暖多雨,11月至次年4月寒冷干燥、多大风天气。矮蒿草是该流域高寒草旬主要类型之一,也是优良的天然放牧场地。研究发现,该流域中矮蒿草除在河漫滩湿地无分布外,其他生境均有分布。正常放牧情况下矮蒿草在滩地所在生境下为优势种,在不放牧的情况下与群落中的高大禾本科植物竞争时处于劣势。下图为夏吾曲河流域地形及生境描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山坡相比,河漫滩湿地(    )A.土壤水分条件差 B.面积变化大C.土壤肥力较低            D.生物总量少
    【解析】3.河漫滩湿地距河道近,洪水期河流携带泥沙在河漫滩处堆积,面积变化大,B正确;与山坡相比,河漫滩湿地海拔低,地形较平坦,地表径流从山坡及其他高处侵蚀搬运物质来堆积,其中包括水、有机质和矿物质等,因此河漫滩湿地土壤肥力较高,同时土壤水分条件好,生物总量更多,ACD错误。故选B。
    4.矮嵩草形态特征在山顶表现为(    )A.叶片面积大 B.叶片厚度薄C.植物根系长 D.植物植株高
    【解析】4.由于山顶水分条件较差,植物根系长可以更好地吸取水分和养分以维持植物的生长,C正确;山顶光照强,风力大,土壤水分蒸发强,矮嵩草为适应水分条件较差的环境,叶片面积减小以减少蒸发,A错误;叶片厚度厚,储存水分,抵御干旱,B错误;山顶由于风力强劲,植株较矮以抵御强风,D错误。故选C。
    5.在土壤含水量适当的情况下,若放牧强度加大,该区域滩地上植被变化为(    )A.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增多,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增多B.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增多,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减少C.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减少,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增多D.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减少,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减少
    【解析】5.材料中提到,正常放牧情况下矮嵩草植物在滩地所在生境下为优势种,在不放牧的情况下与群落中的高大禾本科植物竞争时处于劣势,这意味着在较强的放牧情况下,牲畜可采食较高大的禾本科植物,从而导致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减少,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增多。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土壤: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知识点1 土壤的组成
    腐殖质的主要作用有: ①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腐殖质既含有氮、磷、 钾、硫、钙等大量元素,还有微量元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以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 ②增强土壤的吸水、保肥能力:腐殖质是一种有机胶体,吸水保肥能力很强; ③改良土壤物理性质:腐殖质是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可以提高粘重土壤的疏松度和通气性,改变砂土的松散状态,同时,由于它颜色较深,有利于吸收阳光,提高土壤温度;④促进土壤植物的生长:腐殖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能量,土壤酸碱适宜,因而有利植物生长,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 ⑤作物生长发育:腐殖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有机酸、维生素及一些激素,对作物生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呼吸和对养分的吸收,加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知识点2 土壤的观察
    ①黑土: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腐殖质含量减少则呈灰色。②黄土: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黄色表示土壤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肥、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③红壤: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④紫色土: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⑤水稻土: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按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黏土三种类型。
    通气、透水性强;保水、保肥性弱;
    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性强
    通气、透水性差;保水、保肥性强。
    土壤肥力高低影响因素的分析
    与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厚度、颗粒大小、温度、水分含量、透气性、害虫等密切相关。取决于各要素含量的协调度,协调度越好,肥力越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分析(1)有机质的收入:①水热充足,植物生长茂盛,枯枝落叶多,生物残体多;②地势低平处,有利于有机质积累。(2)有机质的支出:①微生物分解:气温高,微生物活跃,分解快,消耗多;②植被消耗: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多;③土壤侵蚀或淋溶:降水强度大,淋溶与侵蚀强度大,有机质流失多。
    土壤肥沃的答题思路为“有机质来的多、去的少”,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有机质损失主要靠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侵蚀作用。
    【补充拓展】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容重、比重、通气性、透水性、养分状况、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耕性、磁性等。物理性质是指土壤的物理状况,如土壤质地,土壤颜色等。化学性质的是指所含化学成分,如离子交换反应、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各种元素的含量等等。以上学习的土壤性质都可以列入理化性质。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①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由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组成。②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①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②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低;③另一方面,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于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①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②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土壤本身也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③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水是陆地水体的一部分。大气降水的一部分储存在土壤中,既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又可以持续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知识点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可以种植农作物,获得食物
    人类饲养动物以植物为饲料
    ①劣质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的土壤,需要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②优良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方法
    红壤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土质黏重,肥力较低且呈酸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针对红壤的不利条件,进行改造,形成肥沃的“水稻土”。
    黑土培肥(以我国黑龙江省为例)
    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适合农耕。但对黑土无节制地开发导致了土壤肥力的耗竭,此外雨水冲刷使土壤肥力流失,因此要可持续利用黑土,注意培肥。
    对优良土壤的养护——种养结合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考点 土壤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①在风化作用下,致密岩石破坏,养分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改造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改造作用下,养分元素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土壤形成过程即: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②矿物养分的富集过程。
    土壤形成有两大基本作用
    风化作用与成土母质的形成过程
    生物作用对成土母质的改造过程
    岩石的风化作用是土壤形成与发育的先决条件。风化作用主要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疏松的风化层只有经生物的进一步改造才能出现土层的发育,形成土壤。
    风化过程的作用:①致密岩石的破坏;②营养元素的释放。
    生物改造的作用:①提供有机质;②养分元素的富集。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1)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影响
    岩石的风化产物,包括本地风化物和外来风化物(经外力搬运、沉积),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是植物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进而影响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和肥力。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作用: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粒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粒和黏粒较少
    土壤铁、锰、镁、钙的含量要显著的高
    土壤铁、锰、镁、钙的含量低,硅、钠、钾含量高
    成土母质是风化产物,没有肥力;土壤具有肥力。成土母质与土壤的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成土母质在气候和生物作用下形成土壤。
    (2)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①植物:枯枝落叶、枯残根系,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②动物:动物遗体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动物搅动、搬运土壤等,可加速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透气性;③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促进腐殖质形成,形成土壤肥力
    苔藓类生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
    蚯蚓等搅动土地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主导了两大作用:①有机质的积累。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在母质中不断积累。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腐殖质具有比黏粒还强的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促使“一盘散沙”的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变母质性状,同时还能释放母质没有的氮素养分,形成土壤肥力。 ②养分元素的富集。矿物质分解释放的元素很容易被淋溶,二根系能有选择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又释放到了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其他元素逐渐淋溶,而养分元素则在土壤表层富集起来。
    有机质含量的比较:草原>森林>荒漠原因:草类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底下根系,提供了相当数量腐殖化的有机质;森林生命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并不很大;荒漠植被少。
    (3)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温度、微生物数量和种类。①湿热、通风良好的环境,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速度快,积累少;②寒冷、干旱、冷湿、冰冻环境,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利于积累;③温度升高、降水增多,岩石风化作用增强,矿物养分增多,改变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 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
    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间接影响:间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其形成发育过程。影响岩石风化的速度和强度(动力因素))——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冷湿地区: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积累多干热地区:干——植被稀少,生物残体少;热——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有机质积累少
    (4)地貌对土壤的影响
    ①海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风力增大,影响土壤含水量和温度;②坡向:阴/阳坡或迎风/背风坡,影响土壤温度、含水量,产生植被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肥力;③坡度:通过水流速度,影响物质迁移速度,进而影响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层较薄,土壤较贫瘠;平地土壤较为深厚肥沃
    (5)时间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至1000年。
    (6)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合理的耕作经营,可形成耕作土壤:①通过耕作改造土壤的结构改变土壤的通气性、保水、蓄肥能力。②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和温度状况。③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④通过“收获”可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⑤通过翻耕、轮作、休耕等措施恢复地力。⑥通过改良限制性因素,培育耕作土壤,保障高产稳产。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的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主要围绕为什么有机质含量少展开分析。①积累问题:热带雨林,四季常绿,枯枝落叶较少,有机质来源少;②消耗问题:生物繁茂,生长旺盛,有机质消耗大;③流失问题:降水强度大,淋溶与侵蚀强度大,有机质淋溶流失多;④分解问题:气温高,生物循环快,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案例分析——低纬地区植被丰富区土壤贫瘠问题
    (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土壤的构成和质地特征影响土壤水分循环的蒸发、下渗等环节,从而影响旱季与雨季的土壤水分状况。
    【答案】由于上部土层(表土层或白浆层)为砂质壤土,质地较粗,保水蓄水能力,水分蒸发快,淀积层黏粒含量较高,质地黏重,阻碍地下水对上部土层水分的及时补给,导致少雨季节土壤水分缺乏,雨季上部土层水分易下渗,受淀积层阻挡容易滞水,导致土壤水分过多。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推理: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改变土层“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有效缓解旱涝威胁,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信息1:培垄高于地面20cm
    信息3:沟底深翻30cm以上;白浆层深度15~40cm
    推理:增加了耕作层厚度,提高了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利于作物扎根
    推理:有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墒情;有助于雨季排水
    【答案】培垄增加了耕作层厚度,提高了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培垄和沟底深翻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沟底深翻改变层“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有效缓解了土壤少雨季易旱、多雨季易涝的问题,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沟底有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墒情;雨季前冬小麦收获,两垄之间的沟有助于排水,可以减少渍涝危害。
    黑垆土分布在黄土高原的黄土塬和较高的河流阶地上,以黄土为成土母质。下图示意甘肃东部某典型黑土分布区的土壤剖面状况及14C年龄序列,该剖面古土壤层发育,历史上腐殖质含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成土母质特点,推测黑垆土(    )A.储水能力较强 B.有机质含量高C.疏松利于耕作 D.土层较为浅薄
    【解析】1.由材料可知,黑垆土以黄土为成土母质,黄土疏松,储水能力差,但疏松利于耕作,A错误,C正确;黄土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含量低,B错误;黄土土层较厚,D错误。故选C。
    2.据图推测,距今5290~3300年间气候较为(    )A.暖干 B.暖湿 C.冷湿 D.冷干
    【解析】2.由材料“历史上腐殖质含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可知,植被覆盖影响腐殖质含量,距今5290~3300年,腐殖质含量较高,说明植被覆盖率高,气候应为暖湿,植被生长好,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为改善该地黑垆土的肥力,建议(    )①扩大耕地面积 ②增施有机肥料③改善灌溉条件 ④加大翻耕频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3.为改善该地黑垆土的肥力,一方面可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可以改善灌溉条件,减少灌溉造成的肥力流失,②③正确;扩大耕地面积对提高肥力无影响,加大翻耕频次,容易被风力和流水侵蚀,肥力流失,①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土壤容重是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其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祁连山北侧某地区,海拔2500-3300m的植被随着坡向变化,由山地草原过渡到山地草甸,最后转变为青海云杉林,生物量也随之不断增大。下图示意该地区南、北、西及西南四个坡向的土壤容重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区内植被类型存在坡向差异,其主导因素是(   )A.土壤湿度 B.大气降水C.土壤温度 D.地形地势
    【解析】4.依据材料“祁连山北侧某地区,海拔2500-3300m的植被随着坡向变化,由山地草原过渡到山地草甸,最后转变为青海云杉林”,由于干湿度对植被生长类型影响很大,北坡为阴坡,总体上蒸发弱,但因坡向变化,蒸发量不同,导致土壤湿度较大差异,所以植被类型存在坡向差异,A正确。祁连山北侧海拔2500-3300m,属于相对较小的特定区域内,大气降水整体差异不会特别大,不是导致植被类型坡向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B。土壤温度对植被类型的影响不大,排除C。地形地势不是导致植被坡向差异的主导因素,排除D。故选A。
    5.推测代表该地区北坡土壤容重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5.北坡为阴坡,太阳辐射相对较弱,土壤温度较低,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又因为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所以北坡土壤容重较小。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所表示的土壤容重最小,故可推测丁代表北坡土壤容重。故选D。
    题型03 土壤形成影响因素
    东海岛大岭村有一个天然海岸风沙剖面,顶部海拔19米。自沙丘顶部采样若干依次编号①-⑤,剖面深度16m,研究发现,沉积物颜色与其组成成分、气候变化、沉积环境等密切相关,沉积物粒径与季风变化密切相关。下左图为东海岛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右表为风沙剖面自上而下沉积物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形成采样区自下而上沉积物颜色变化的气候环境总体表现是(    )A.暖湿→冷干 B.暖干→冷湿C.冷干→暖湿 D.冷湿→暖干
    【解析】6.④⑤层沉积物颜色呈现红棕色,含有一定有机质,推断此阶段整体表现为冬季风较弱、降水丰富、气候较暖湿;①②③层沉积物为黄白色砂层,沉积物粒度较下部粗,代表该时期海岸风沙活动频繁,整体表现为冷干环境,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海岸带风力减弱,成壤条件最好的时期位于(    )A.① B.③ C.④ D.⑤
    【解析】7.据表格信息可知,④层间有褐色有机碳,含有大量植物残屑,反映了海岸带风力作用间歇性减弱、是海岸沙丘固定的成壤期,C正确;①层有机残体说明曾有植物存在,但砂层粒径较粗,推测该时期风力强劲,不利于土壤形成,A错误;③⑤层未发现植物残体有机碳,不能判断成壤条件,BD错误。故选C。
    8.研究发现,钾钠等元素含量从①至⑤层都较低,在⑤层却显著升高,原因最可能是(    )A.淋溶作用形成 B.化学溶蚀形成C.海水盐分渗入 D.盐分下移富集
    【解析】8.据材料推知,该断崖剖面底部接近高潮海平面,海水盐分较高,在受到风暴潮的影响下,渗入沉积物中,导致⑤层钾钠等元素含量较多,C正确;淋溶作用发生在土壤50cm以上区域,A错误;化学溶蚀作用时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腐蚀,这里的岩层是红棕色细砂、粉砂,没有地下水或地下水的作用,B错误;上层盐分向下传递需要有水分作为动力,①至⑤层距剖面顶部16m,盐分随水分迁移的可能性很小,D错误。故选C。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的性质
    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土壤的发育
    是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矿物质:土壤的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水分:水分供应养分和水分。与空气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2023·浙江1月卷)辽河口湿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翅碱蓬。翅碱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下图为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辽河口潮滩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是( )A.翅碱蓬—芦苇—光滩B.翅碱蓬—光滩—芦苇C.光滩—芦苇—翅碱蓬D.光滩—翅碱蓬—芦苇
    【解析】1.阅读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从海洋向陆地,植被的变化为光滩—翅碱蓬—芦苇,随着泥沙淤积,潮滩向外拓展,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与海洋到陆地的变化相同,为光滩—翅碱蓬—芦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针对辽河口翅碱蓬退化,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 )A.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B.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C.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D.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
    【解析】2.由题干信息可知,翅碱蓬的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因此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调控潮滩水体盐度,潮滩地区的盐度与河流径流量汇入有关,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是可行的,C正确;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都不能很好的调控潮滩湿地水体盐度,AB错误;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需要耗费人力财力,且未从根本上进行修复,D错误。故选C。
    植被演替即植物群落的演替,通常被定义为“植物群落在干扰后的恢复过程或在裸地上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俗地讲,它就是由于自身或外界环境的变化,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现象贯穿植被发展的始终,表现为植被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改造土壤、巨地小气候等环境条件
    植被演替一般从耐贫瘠、耐旱的简单先锋植物开始,它首先占据裸露的岩石然后随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的改善而适应高等植物的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随着时间推移,先锋群落改变着环境,在原始条件下不能生存的植物出现了,并且最终战胜了先锋群落。一般而言,每一个后续的群落都呈现出物种数量和植物高度的增加。
    植被演替的本质在自身或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后,某些生物在变化后的环境中竞争优势大,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在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特别强调: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比如形成森林之后,只是乔木占据了优势,但森林中各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最先进入裸地的植物被称为先锋植物,形成的最初的群落为先锋群落。例如,在江南丘陵地区,新形成的裸地上首先生长的树木是杉树,杉树就是这一地区的先锋树种。在这一地区新形成的裸地上进行植树造林,宜种植杉树类的先锋树种。
    植被演替的最终阶段(目前已知的)称为顶极群落。到了顶极群落阶段,群落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群落垂直结构、种群结构、生物量相对稳定。据此,对一些地方植被的发展,可实施人为干预。
    植被的环境适应性特征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就是植被(植物群落)的演替。植被在原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被称为原生演替,当植被遭到破坏后重新恢复起来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该演替发生于次生裸地。
    原生演替:原生演替是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原生裸地是从来没有植物生长过的土地,或原有的植物被彻底消灭,没有留下任何植物繁殖体的土地。这种演替,速度较慢,如火山熔岩上的演替。案例1:裸岩植被演替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原生植被破坏后重新恢复的演替。该演替发生于次生裸地。次生裸地系指原生植被遭受水、火、动物和人为破坏后的土地。案例2:砍伐后的林地植被演替案例3: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
    农田废弃后,很快生长一年生草本,在一年生草本的覆盖下,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多年生草本逐渐增多。土壤表层有机物增多,土壤保水性增强,灌木接踵而至,成为灌木丛。再过一段时间,乔木开始生长,乔木占据更多的空间和资源,灌木逐渐减少,演替为森林
    按发展方向划分①顺行演替:顺行演替指演替早期植物群落改变了生态环境,群落本身逐渐向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演替过程。演替的结果为群落的植物种类由少变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比较稳定。如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②逆行演替:逆行演替指群落受到干扰破坏,使演替过程倒退的过程。演替的结果为植物种类由多变少,结构变为简单,群落退化,甚至消失。如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围湖造田。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①水生演替:顺序一般是沉水、浮水、挺水、湿生、木本水生演替:原生裸地处于水环境,随着水深由深变浅,相应的植物也会发生变化,优势种由藻类过渡到水生维管束植物再过渡到湿生植物,最后可能演替到陆生植物阶段。②旱生演替:从环境条件极端恶劣的岩石表面或旱砂地开始,一般顺序是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
    从基础知识来看,随着土壤水分减少,植被会越来越稀疏,植被类型的演替顺序一般是乔木、灌木、草本、荒漠;但是土壤水分过多会发育草甸。随着热量减少,植被类型的演替顺序一般是常绿林、落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植被演替的影响因素①内部因素,也是根本原因。如种内竞争、种间竞争;②外部因素,也是引发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比如洪水、洪水、干旱、火山喷发、火灾、建造水库、过度砍伐森林等。植被演替的影响因素详细分析①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包括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这两者的变化是植被演替的主要动力。②土壤:由于土壤条件如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向一定方向改变而引起的群落演替。③动物:由于动物的作用而引起的群落演。例如,原来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的草原,植株较高种类较多,在经常放牧或过渡放牧之后,即变成以细叶莎草为优势成分的低矮草原。④灾害:如火灾的发生引起的群落演替。⑤人为因素:指在人为因素干扰之下,引起的群落演替。如顺向演替中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逆向演替中的砍伐森林,过度放牧。⑥内因动态演替:是指群落内部的植物体改变了生态环境而引起的演替。
    如图为我国某地半年左右冻土空间范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最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析】3.冬季土壤温度低于0℃,不可能为四川盆地或长江中下游平原,AD错。在我国,冻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冻土分布很少,且图示信息显示,3月前后冻土厚度较大,不可能为华北地区,B错,C正确。故选C。
    4.冻融期间(    )A.冻结层以下土体持续向上传输热量B.冻结深度与气温同步变化C.冻结和融化的方向均是自下而上D.表层土体温度变化较小
    【解析】4.冻结期间,冻结层以下土体持续向上传输热量,且冻结层以上土体整体热量亏损,土壤逐渐冻结;消融期间,冻结层以上土体吸收太阳辐射和冻结层以下土体热量,土壤冰液化为水,土层逐渐消融,所以冻融期间,冻结层以下土体持续向上传输热量,A正确。3月1日前后冻结深度最大,4月中旬土壤完全解冻,所以冻融期间冻结深度先增大后减小至消失,而这期间气温整体先下降后升高,且材料缺少该地气温的变化具体数据,所以不能推测其冻结深度与气温同步变化,B错。冻结和融化的方向均是自上而下(表层先冻结和消融),C错。表层土体受太阳辐射的热量收入和地面辐射的热量支出的影响,温度变化较大,D错。故选A。
    5.径流系数是一定汇水面积地表径流量与相应降水量之比,则该地径流系数较小的时间段是(    )A.1~3月B.3~5月C.7~9月D.10~12月
    【解析】5.结合前面分析,该地位于东北地区,7~9月正是雨季,降水量较大,且土壤完全消融,水分下渗多,地表径流量小,所以径流系数较小,C正确。1~3月降水少,且多冻土,下渗少,径流系数较大,A错。3~5月降水少,且部分时间段存在冻土层,径流系数依然相对较大,B错。10~12月降水偏少,且前期降水多,土壤水分趋于饱和,下渗较少,径流系数相对较大,D错。故选C。
    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
    季节冻土:冻土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融冻,如果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
    世界: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北半球冻土分布面积最大,广泛分布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其中俄罗斯和加拿大是冻土分布最广的国家。
    我国:我国是第三大多年冻土国,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地区。其中,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占我国多年冻土总面积的70%。
    概念:在高纬地区和高山、高原地区,形成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冻结土层,称为冻土。
    永久冻土,又叫多年冻土,指至少连续冻结两年以上的土层。多年冻土根据冻结情况,又可以分为活动层和永冻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活动层。夏季融水使土壤富含水分,植物是可以在上面生长的。下层常年处在冻结状态,叫永冻层。多年冻土绝大部分是第四纪冰时的遗留物。
    ①纬度越高,冻土层越厚随着纬度越高,气温越来越低,永久冻土分布范围也更广。上层的活动层也逐渐变成永冻层,所以永冻层的厚度越来越大,深度逐渐变浅,向地表不断“生长”。
    ②海拔越高,冻土层越厚高山、高原地区,多年冻土的厚度主要受海拔控制。一般来说,海拔愈高,地温愈低,冻土层愈厚,永冻层顶面埋藏深度也较浅。
    ③坡向、坡度: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于阴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冻土厚度也不同。昆仑山在同一高度和同一深度的阴坡地温比阳坡地温要低2~3℃,阴坡冻土厚度大一些,冻土分布下界高度较阳坡低100m。坡向对冻土发育的影响随坡度减小而减弱,如大兴安岭当坡度为20~30°时,南北坡同一高度处的地温相差2~3℃,随着坡度减小,不同坡向的同一高度地温差减小,冻土厚度的差别小一些。
    ④植被、雪盖: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因此,在有雪盖和植被的地区,地面年温差减小。大兴安岭落叶松、桦树林区和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地区,能使地表年温差比附近裸露地面降低4~5℃,永冻层顶面深度变浅,永冻层厚度相对增大,活动层厚度相对减小。
    ①气候: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较有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育。
    ②岩性:砂土导热率较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的形成;黏土导热率较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的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
    ①多年冻土厚度从高纬到低纬逐渐减薄,以至消失:北极多年冻土厚达1000m以上,年平均地温为-15℃,永冻层顶面接近地面。向南,到连续冻土南界,多年冻土厚度减到100m以下,年平均地温为-3~~5℃,永冻层顶面埋藏加深。大致在北纬48°,是多年冻土的南界,年平均地温接近0℃,冻土厚度仅为1~2m。
    ②多年冻土从高纬到低纬不仅厚度变薄,而且由连续的冻土带过渡到不连续的冻土带。多年冻土不连续带是由许多分散的冻土块体组成,这些分散的冻土块体称为岛状冻土。
    ②地表下沉,影响地表交通和建筑等地面设施;土壤水分下渗,地表径流减少,植被退化。
    ④释放大量许多未知的病菌
    ③中低纬高山、高原地区,多年冻土厚度主要受海拔控制。海拔愈高,地温愈低,冻土层愈厚,永冻层顶面埋藏深度也较浅。
    ①土壤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释放到空气中,加剧全球变暖。
    ③对植被的影响:在活动层较浅的地区(例如环北极的大部分地区),多年冻土退化导致的地下冰融化,会向地表补充大量水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在活动层较大的地区(例如我国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多年冻土退化会导致更多的土壤水分下渗,地下冰融化对土壤水分补充的水分也难以被植物吸收,所以会导致植被退化;在纬度高的寒冷地区,当土壤含水量过高时,由于土壤结冻膨胀而升起,连带植物抬起。至春季解冻时,土壤下沉而植物留在原位造成植物根部裸露死亡。
    从冻土冻融产生的原因来看,一是地下有水,二是低温高温季节交替变化。所以治理措施也主要是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想办法减少地下水对路面的影响,比如抬高路面,使路面远高于两侧地面,再比如在冻土地带架设桥梁。二是对地下温度的控制,如使用片石通风路基、使用通风管路基、使用热棒等。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物质中碳元素的含量,由未分解和半分解的生物体、腐殖质构成,其含量主要取决于植被的归还量和分解速率间的平衡关系,并受到土壤母质与自然成土因素的制约。兴安落叶松林是大兴安岭分布面积最广的树林类型,主要分布于坡度较缓(5°~10°)的阴坡、半阴坡。下图为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总有机碳各土层富集系数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土壤总有机碳富集系数指某一土层总有机碳含量与整个土壤剖面总有机碳平均含量的比值。
    6.决定土壤有机碳分解量的因素有(    )①植被凋落物数量 ②植被死亡根系量③成土母质与成土时间 ④地形、气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6.由材料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取决于植被的归还量和分解速率间的平衡关系,并受到土壤母质与自然成土因素的制约,故决定土壤有机碳分解量的因素是土壤成土母质及其形成所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③④正确;植被凋落物和死亡根系属于植被的归还量,①②错误。所以选D。
    7.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总有机碳主要富集在0-10cm土层且垂直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A.永冻土层发育 B.受人类干扰少C.淋溶作用强烈 D.枯落物分解快
    【解析】7.兴安落叶松林地处大兴安岭阴坡、半阴坡,纬度高,接受太阳辐射少,热量条件差,地下存在永冻土层,土壤有机碳难以深入地下,大量富集在地表且与其他土层差异大,A正确;土壤总有机碳深度变化特征与人类活动关系较小,B错误;淋溶作用强烈,会导致地表冲刷,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C错误;该地区气温低,枯落物分解慢,D错误。所以选A。
    土壤有机质(SOM,sil rganic matter),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包含有机碳。土壤有机质是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土壤有机碳(SOC,sil rganic carbn),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含量即为土壤有机碳(SOC)。SOM=SOC*1.724,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有机碳是土壤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而且对地球碳循环有巨大的影响,既是温室气体“源”(碳源),也是其重要的“汇”(碳汇)。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两者的影响因素可以看成是一样的。
    地球上的碳元素分布于海洋、地质化石、土壤、植被、大气等各库中。其中,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陆地表层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约是大气碳库的2倍、陆地植被碳库的2~3倍。土壤有机碳库很小的变动,有可能会对大气CO2浓度及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调控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和减缓温室气体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碳的分布:(1)植被直接影响到土壤有机碳的收入,所以植被茂盛的地方,土壤有机碳数量大;(2)垂直方向上,随土壤深度增加,有机碳呈减少趋势。
    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因素(1)气候气候通过影响生物活动影响土壤有机碳的收入和支出。研究表明,植物的凋落物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水热条件好的区域,植被生长茂盛,凋落物多,土壤有机碳含量高,表现为: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分别为灌丛和草地,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土壤有机碳的支出主要是淋溶和微生物分解。微生物分解与气温关系较大,以上典例均有体现。(2)土壤理化性质比如土壤质地,研究表明黏粒含量与土壤碳储量呈典型正相关,这一方面高中涉及较少,在此不过多阐述。(3)人类活动植被和土壤状况影响土壤有机碳,而人类活动对植被和土壤影响较大,比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土地管理方式等都影响了土壤碳储量。比如当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时,土壤碳储量往往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改变了土壤上覆植被类型,从而改变了进入土壤碳的质和量;另一方面,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时会引起土壤温度、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土壤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
    相关课件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网络构建,真题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网络构建,真题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讲义)-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讲义)-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6讲植被和土壤讲义原卷版docx、第16讲植被和土壤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