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籍号、考场号和座号填写 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有关信息,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下图信息可知,人类早期文明()
A. 相似性多元性并存 B. 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C. 彼此隔绝独立发展 D. 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2.人类在产生之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开 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种划时代的转变就是农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
A. 西亚开始栽培推广粟 B. 非洲为小麦的原产地
C. 南亚最早培育出咖啡 D. 中美洲培育出了甘薯
3.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 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 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由此可知,农业革命()
A. 导致部落联盟走向覆灭 B. 标志着人类文明出现
C. 瓦解了“公天下”观念 D. 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说:“20世纪50年代考古发现开始遍布全国, 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渐证明,至少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在内的广大地 区,自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逐步形成交互作用圈,最终奠定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础。”据此 推 断 ( )
A. 先民持续迁徙推动文明交流 B. 华夏史前文化发展殊途同归
C. 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 考古发现成为史学认知前提
5.《吉尔伽美什》记载,诸神决定毁灭人类,但水神恩基起了恻隐之心,通知了虔诚的吉乌 苏德拉。吉乌苏德拉造了一艘大船,他自己、家人和部分动物事先躲到大船上。大水之后, 只有吉乌苏德拉一家和他船上的动物幸存。这则神话反映了两河流域()
A. 自私自利,阶级歧视 B. 未卜先知,如有神力
C. 崇拜神明,尊重生命 D. 技艺高超,领先世界
6.如表为二里头文化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墓葬的类型与出土文物相关信息。由此 推知当时()
A. 礼乐制度开始萌发 B. 社会阶层明显分化
C. 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D. 社会审美出现差异
7.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由下图可推知,西周分封制()
A. 标志着周天子世袭特权的确立
C.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
B. 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
8.在考古发掘的商代妇好墓、周代芮国墓和秦国墓中都能够看到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见 下图)等史前国宝,这些玉器都是承载着前代文化“盛德”的遗物,其所包含着的“物精” 即神圣生命力,要比红山文化更加持久。其意指这些玉器()
A. 体现出阶级分化导致贫富加剧 B. 佐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
C. 说明中国古代手工技艺水平高 D. 彰显了中国早期共同信仰及审美
9.殷商时期,大小祭祀仪式由作为神的联结者巫师主导,“礼”以服务鬼神为主。西周时期, 周王以下的统治阶层内日常要践行的“礼”有二十余类,每一类从祭品、地点、参与人员服 饰到配套礼乐,对不同阶层人规定不同的标准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规范。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儒家礼教的影响增强 B. 早期人文精神的凸显
C. 社会阶层趋于平等化 D. 王权与族权日益融合
10.商朝的“九世之乱”(即始于仲丁而至阳甲的权力争夺),是因为“兄终弟及”的王位世 袭制具有很大的变数。周朝为避免王室内部对权力的争夺,在王位世袭上完全改变了商朝的 “兄终弟及”的制度,推行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这说明宗法制()
A. 保证了西周统治的长治久安 B.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
C. 维护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差别 D. 规范了西周贵族的礼仪行为
11.西周洛邑(图)的建设,经历了武王选址、召公相宅、周公营建、成王“宅兹中国”的 过程。周初统治者持续营建洛邑的历史背景是()
A. 疆域的扩展 B. 生产力的飞跃 C. 镐京的陷落 D. 分封制的衰落
12.《仪礼.韌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 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姑、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 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 B. 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 C. 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减弱 D. 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13. 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论》中对分封制的记载:“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 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与此制度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14.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夏商的"族"指氏族,周代则指宗族。春秋战 国时期,各诸侯国管理出现急剧政治变革,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 十一县”的局面。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小农经济性质得到强化 B. 宗法体制遭到破坏
C. 周王统治已然名存实亡 D.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15.春秋末期的“儒”仍然是政教合一的教士和乡绅,战国初期的“儒家”只是国家治理之 学及其衍生学科的世俗学派和学者。春秋末期的“儒书”仍指人神杂糅的六艺和孔子师徒语 录,战国初期的“儒书”仅指孔子师徒的政治语录。这一变化表明()
A.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B. 儒学成为社会显学
C. 世俗政治日益发展 D. 百家争鸣解放思想
16.至商周之际,还盛行庶人议政制,从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尚书 ·盘庚》), 至春秋时的子产不毁乡校,都说明“谋及庶人”(《尚书 ·洪范》)仍然作为一种制度保留着, 所以“无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礼记 ·月令》)。这说明先秦时期()
A. 臣民参政意识提高 B. 君权相权矛盾激烈
C. 封建制度开始产生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我们将夏和商分别定义为共主制下的族邦联盟与共主制下的邦国联盟。萌芽于夏而盛 行于商的是册封制而非分封制。夏商时期王掌控的国土仅为王畿之地,无太片领土及民众可 以分封,只是承认方国,给予封号而已。商代进一步明确了夏代萌芽的内外服制,商都为中 心的王畿,即内服之地;而王畿之外,分布着众多封国和方国。封国是得到商王朝正式册封 的邦国,完全臣服于商王朝。方国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臣属于商王朝的盟国,与封国一样 有为商王朝戍边、勤王、进贡的义务。第二类是与商王朝存在一定松散同盟关系的方国和敌 对方国。
——摘编自徐昭峰赵心杨《夏商国家社会形态及其相关问题》
材料二
关于夏商西周国家结构,与三代之前的邦国联盟及三代之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均有不 同,是“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尚书 · 酒诰》记载商王朝国家由内服和外服组成, 其内服属于百官系统;其外服属于诸侯邦国系统。位于中央的王国可视为王朝内的“国上之 国”,外服的诸侯邦国视为王朝内的“国中之国”,整个王朝国家都以王为“天下共主”。无 论是中央王国还是诸侯邦国,都是世卿世禄,各个诸侯邦国都具有不完整的主权,其王朝国 家的构成是多元的,但整个王朝国家又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 观念。
——摘编自王震中《商王朝的多元一体复合制结构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夏商并不存在分封制的主要理由。(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与三代前后的不同。 (6分)
(3)综上,指出上述两则材料作者立论的商朝制度基础及他们视角的差异。(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 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 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 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 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 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多民族是中国最基本的民族国情,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思想,其核心是华爽观,在中华 民族的形成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华夷共祖”“华夷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 华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是一部华夏文化与蛮夷戎狄的文化不断融合,华夏集团不断吸收 消化蛮夷戎狄,使蛮夷戎狄不断进入华夏集团从而使中国和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历 史。“华夷”虽有二元的含义,但“华夷”本身即具有民族共同体的含义。先秦时期华夏族 被简称为“华”,“华”之外的民族群体在很多情况下被泛称为“蛮夷戎狄”,两者共同生存 发展于夏商周裂域之内。“蛮夷戎狄”仅仅是一种文化分类,并没有民族歧视含义。
——摘编自王柯《文明论的华夷观—中国民族思想的起源》
材料三
司马迁创造性地表达了“华夷共祖”的民族思想。唐太宗提出了“夷狄亦人,以德治之, 可使如一家”的观点,还打破“华夷”界限,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 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爱之如一”的思想就是“华夷一体”的思想,就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编自王文光、马宜果《古代华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举例说明“华夷共祖”和“华夷一 体”。(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农业已进入锄耕阶段。相传大禹导江为沱, 分引岷江上游洪水。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主要由人工河道、堰塘、大坝、渠、沟 等组成,起着排洪和灌溉二重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古蜀人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 丰富治水经验和水利工程技术,就没有后世的都江堰。这也是成都平原农业经济开发四五千 年,成都城市历经3000多年仍充满生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生活在常遭洪水侵害的两河 下游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学会了修建大坝,池塘、沟梁,各个村落在日趋复杂的灌溉工程的 建设和维护中逐渐融合和统一。进入青铜时代后,大河两岸城市兴起,谷物成为城市最大的 出口产品,平原上许多城市都建造了由运河、大坝、蓄水池、沟渠、引水管等控制的排洪灌溉系统。
即使是商代古蜀第一大城市三星堆,其遗址中也有被洪水冲刷过的痕迹;而美索不达米 亚两河爆发洪水往往是在每年的4~6月,那时,春季谷物已经收获了。成都平原雨量充沛, 而美索不达米亚一年中有8个月基本无降雨。因此,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两地的灌溉系统各 有侧重。乌鲁克、乌尔都曾经是平原上最大的城邦,先后称雄美索不达米亚。但是,它们也 尝到了土壤盐碱化的恶果。与此相对应的是,美索不达米亚中部、北部地区地势较高,有天 然的排水条件,而且,北部山地有足够的降雨,基本不需要灌溉,这使得巴比伦、尼尼微等 “后起之秀”逐渐超越南部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线上最重要的城市。
——摘编自邹一清《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从灌溉系统的比较分析看古代文明的可持续 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的相同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侧重点不同的影响。(6 分)
20.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奠基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长期发展而没有中断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 社会中农业有过三次明显的扩张与发展过程,第一次主要发生在战国秦汉时期,主要特征是 传统农业经济形态的确立;第二次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长江流域的扩张;第三次 是明清时期传统农业的深化。
———摘编自贺耀敏《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阶段,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 点准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玉溪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月考(一)
历史(特长级部)参考答案
选择题
【解析】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世 界。根据图示可知,古代的两河流域、古埃及、古代印度河、中国的商朝,都诞生了不同形 式的文字且有些文字延续发展出更多类型文字,这说明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相似性多元性并存 的特征,A 项正确;古代克里特文明不是发源于大河流域,排除B 项;古代文明之间存在 一定联系,排除C 项;人类早期文明相对独立,多元发展,排除D 项。故选A 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万年前(世界)。结合所学可知,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 产地,D 项正确;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排除A 项;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排除B 项;咖啡树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 排除C 项。故选D 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学者认为农业破坏了原始社会下的平等,推动了城市化、阶级分化和社会 分裂,由此可知农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由原始社会生产资料氏族公有下的人的平 等到私有制产生后推动阶级分化、社会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D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 原始社会到阶级分化,农业的发展推动历史进入部落联盟时期,而非走向覆灭,排除A 项; 人类文明出现的标志是文字、国家的出现,农业革命时期尚未出现国家,排除B 项;题干 强调的是由公有下的平等到私有下的阶级分化,并未体现“公天下”理念的瓦解,排除C 项。故选D 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 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自新石器时 代早期以来逐步形成交互作用圈,最终奠定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础”可知,新石器时代,黄 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逐步形成了交互作用圈,从而奠定了中华文明 起源的基础,说明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多元一体指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发展 中,存在多种文化、民族、宗教和政治体系的共存和相互影响的现象,C 项正确;材料未涉 及先民迁徙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 项;殊途同归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 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文献史 料、口述史料、影像史料、史家素养是史学认知的重要条件,不能片面理解为考古发现成为 史学认知前提,排除D 项。故选C 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水神恩基起了恻隐之心”“通知了虔诚的吉乌 苏德拉”“只有吉乌苏德拉一家和他船上的动物幸存”等信息可知,两河流域的人民因崇拜 神,获得了水神的帮助,拯救了家人和动物的生命,说明两河流域崇拜神明,尊重生命,C 项正确;材料是关于苏美尔神话中关于洪水的传说,没有体现阶级歧视,排除A 项;未卜 先知属于无稽之谈,意思是指没有占卜便能事先知道,形容有预见,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造了一艘大船”不能体现技艺高超,排除D 项。故选C 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3800-3500年(中国)。根据表格可知,当时墓葬类型与出土 文物表现出明显不同,有的面积较大,且随葬品较多,说明此时社会阶层明显分化,B 项正 确;礼乐制度开始萌发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 项;表格中信息无法反映出现早期国家形 态,排除C 项;随葬品多少并不代表社会审美差异,而是代表社会阶层分化,排除D 项。 故选B 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图文可知,西周分封制下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在结构上相
同,只是商朝的外服是“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而西周变成了分封的诸侯国,这说明分封 制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D 项正确;夏朝时期天子世袭特权已经确立,A 项错误; 分封制下周天子没有直接控制地方,B 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C 项错误。 故选D 项。
8.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新石 器时代中国。同时期墓葬中均有精美玉器出土,而且其神圣生命力持久,正是缘于中国先民 的共同信仰与审美,D 项正确;阶级分化的确是文明出现的显著标志,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史前国宝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而非贫富差距加大问题,排除A 项;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 源的主要特点,但材料强调的是玉器所承载的精神,没有强调多元性,排除B 项;史前国 宝虽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中国手工业的技艺水平,但是“技艺水平高”并非材料强调重点, 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C 项。故选D 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以服务鬼神为主”可知,商朝时期,祭 祀仪式重视鬼神,据材料“每一类从祭品、地点、参与人员服饰到配套礼乐,对不同阶层人 规定不同的标准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规范”可知,西周时期的祭祀更加强调对社会成员的规 范,由重视鬼神到重视人的变化,反映了早期人文精神的发展,B 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周时期尚未产生儒学,排除A 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为奴隶社会,社会阶层之 间并不平等,排除C 项;西周时期王权与族权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宗法制将血缘纽带与政治 关系相结合,与材料中的祭祀活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项。故选B 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周朝通过明确嫡长子继 承制,消除了王位争夺的借口,避免了类似商朝“九世之乱”那样的长期权力纷争,使政权 的传承更具确定性和稳定性,B项正确;仅仅是嫡长子继承制一项不足以保证西周统治的长 治久安,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排除C 项;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 礼仪行为,是维护宗法制的工具,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 项。故选B 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时空是:西周初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成王时,随着疆域的扩展,为了控制东方,威服南土,根据周武王的遗愿,由召公、周公主持,在河南境内营建洛邑,作为 东方的统治中心,A 项正确;生产力的飞跃发生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得到使用,排除B 项; 镐京的陷落发生在西周末期,题干时间是西周初期,排除C 项;分封制的衰落发生在春秋 时期时期,题干时间是西周初期,排除D 项。故选A 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西周。据题干“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 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 合,促使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A 项正确;B 项是指秦朝称县制的实行,排除 B项;材料并未体现“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程度,排除C 项;西周是奴隶社会, 不会发生封建化进程,排除D 项。故选A 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 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周朝实行的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行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 同,C 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 A项;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期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制度是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 项;材料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贵 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 项。故选C 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夏商西周时期,“氏族”“宗 族”的构成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到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的“编户齐民”主要以地域关系 划定,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遭到破坏,B 项正确;小农经济才刚出现,未得到强化,排除A
项;“名存实亡”与史实不符,排除C 项;材料宗法血缘的解体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D 项。 故选B 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
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由春秋时期的政教合一、人神杂糅,到战国初期的世俗学派、政治语录,神学政治色彩逐渐减弱,说明世俗政治日益发展,C 项正确;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相 对应,逐步形成于秦朝时期,排除A 项;材料的变化并未指向儒学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无法得出儒学成为社会显学的结论,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百家争鸣与解放思想的相关信 息,与题意无关,排除D 项。故选C 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题干中提到商周之际盛行庶人议政制,如商王盘庚迁殷让众 人到庭院,春秋时子产不毁乡校等,这表明“谋及庶人”作为制度保留着,“无子乃与公卿 大夫共饬国典”也体现了君主权力并非绝对独裁,而是受到一定的制约,D 项正确;题干重 点强调的是制度层面君主权力受制约,而非臣民参政权力提高,排除 A 项;题干中未体现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 项;题干涉及时间是商周时期,此时封建制度尚未确立,排除C 项。故选D 项。
非选择题
17. (1)理由:夏商王掌控的国土有限,不足以分封;夏商王朝对方国只是给予封号,并未进行土地和臣民的分封;王畿之外的一类方国与商王同盟关系松散,甚至处于敌对状态。
(2)不同:中央与地方政治体制相对完善;以王为“天下共主”,认同观念增强;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诸侯国并不具有完整主权。
(3)制度基础:商代的内外服制;
差异:材料一强调内外服制下商王朝与方国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材料二认为商王朝的内外 服制促进了多元一体观念的形成。
【详解】(1)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夏商时期(中国)。理由:根据材料“夏商 时期王掌控的国土仅为王畿之地”可知夏商王掌控的国土有限,不足以分封;根据材料“无 太片领土及民众可以分封,只是承认方国,给予封号而已”可知夏商王朝对方国只是给予封 号,并未进行土地和臣民的分封;根据材料“第二类是与商王朝存在一定松散同盟关系的方 国和敌对方国”可知王畿之外的一类方国与商王同盟关系松散,甚至处于敌对状态。
(2)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商朝(中国)。不同:根据材料“商王朝国家由内服
和外服组成,其内服属于百官系统;其外服属于诸侯邦国系统。”可知中央与地方政治体制相对完善;根据材料“外服的诸侯邦国视为王朝内的‘国中之国’,整个王朝国家都以王为‘天 下共主'”可知以王为“天下共主”,认同观念增强;根据材料“无论是中央王国还是诸侯邦 国,都是世卿世禄,各个诸侯邦国都具有不完整的主权”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诸侯国并 不具有完整主权。
(3)本题为特点、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商朝(中国)。制度基础:根据材料“商代进 一步明确了夏代萌芽的内外服制”“商王朝国家由内服和外服组成,其内服属于百官系统; 其外服属于诸侯邦国系统。”可知商代的内外服制;
差异:根据材料“们将夏和商分别定义为共主制下的族邦联盟与共主制下的邦国联盟”“第 二类是与商王朝存在一定松散同盟关系的方国和敌对方国”材料一强调内外服制下商王朝与 方国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根据材料“其王朝国家的构成是多元的,但整个王朝国家又是一 体的。这种一体性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可知材料二认为商王朝的内外服制促 进了多元一体观念的形成。
18. (1)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分封制的影响;非华夏族的内徙;儒家思想中的“华夷
之辩”的影响
(2)春秋时期秦国祖先原本是西方一个蛮夷部落,因拥立周王有功被封在秦,逐渐和中原 华夏族融合,并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 合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加速了民族融合,鲜卑族融入了汉族;唐朝作为大一统王朝采取 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民族融合。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材 料“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 ”得出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材料“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 交错杂处的局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华夷之辩”得出非华夏族的内徙,儒家思想中的
“华夷之辩”的影响。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华 夏集团不断吸收消化蛮夷戎狄,使蛮夷戎狄不断进入华夏集团从而使中国和中华民族从小到 大不断发展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华夏族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具体如春秋 战国时期秦国从边陲小国和周边的夷狄最终融入华夏族并统一中国,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 加速了民族融合,唐太宗提出的“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推动了民族融合。
【点睛】
19. (1)相同点:历史悠久;灌溉系统基本一致;排洪和灌溉兼顾;促进农业发展。(任答 三点即可)
(2)影响:两河流域中下游重灌溉,轻排洪,加速土壤盐碱化,是导致苏美尔城邦衰落的 原因之一。古蜀重排水排洪,解除成都平原洪水之患,为战国时李冰修筑都江堰提供了范例 和经验。
【详解】(1)本题属于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文明。
根据材料“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结合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产生的时间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 料“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主要由人工河道、堰塘、大坝、渠、沟等组成,”和“主要生活在 常遭洪水侵害的两河下游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学会了修建大坝,池塘、沟渠,”可知灌溉系 统基本一致;根据材料“起着排洪和灌溉二重功能。”和“平原上许多城市都建造了由运河、 大坝、蓄水池、沟渠、引水管等控制的排洪灌溉系统。”可知排洪和灌溉兼顾;根据材料“这 也是成都平原农业经济开发四五千年,成都城市历经3000多年仍充满生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和“进入青铜时代后,大河两岸城市兴起,谷物成为城市最大的出口产品,”可知促进农 业发展。
(2)本题属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文明。
根据材料“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两地的灌溉系统各有侧重。”和“它们也尝到了土壤盐碱化 的恶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中下游重灌溉,轻排洪,加速土壤盐碱化,是导致 苏美尔城邦衰落的原因之一;根据材料“起着排洪和灌溉二重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没有古蜀人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丰富治水经验和水利工程技术,就没有后世的都江堰。”可 知古蜀重排水排洪,解除成都平原洪水之患,为战国时李冰修筑都江堰提供了范例和经验。 20.示例:观点:战国秦汉时期是传统农业经济形态的确立时期。
论证:战国时期,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地主阶级 势力壮大,各诸侯国先后展开了变法运动,经过100多年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 来。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自主性。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 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自给 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逐渐形成并确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封建国家的 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秦以后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都为农业 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综上所述,战国秦汉时期中国以农立国的发展理念,农业技术、耕作方式以及小农经济形态 的初步稳定,为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题目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古代中国。首先, 选择了战国秦汉时期作为阐述的阶段,并自拟论题为“战国秦汉时期是传统农业经济形态的 确立时期”。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战国时期,铁器的推广和铁犁牛 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地主阶级势力 的壮大和各国变法运动的开展,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经过100多年的变法, 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在战国秦汉时期,家庭成 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男耕女织成为重要的劳作方式。这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 济形态逐渐形成并确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封建国家的稳定提供了重要支 撑。再次,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如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最 后,战国秦汉时期,以农立国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业技术的进步和耕作方式的改进推动 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墓葬 类型
数 量
墓穴面积
是否有棺木
随葬品
甲类 墓葬
24
2平方米以上
有,部分为漆 木棺
青铜礼器、玉器、陶器、涤器、绿 松石器、海贝等
乙类 墓葬
60
1—2平方米
部分有
陶礼器、玉器、绿松石器、海贝等
丙类 墓葬
137
1平方米左右
基本没有
少量陶器或无随葬品
丁类 墓葬
44
无墓穴、弃置于灰坑或 祭祀坑中
无
无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C
C
B
D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C
B
C
D
云南省昭通市市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昭通市市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清朝时期的大臣谢济世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玉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