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核心素养教材同步】2024部编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练习提纲)
展开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教材同步】2024部编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练习提纲),文件包含01核心素养教材同步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教用含答案docx、01核心素养教材同步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用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基础知识掌握——熟悉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第一栏内容,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挖空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和复习时,重读教材,明确重点(即挖空内容),掌握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标,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重要知识,所以第二栏内容,是依据新课标核心素养拟定的需要学生重点理解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节课内容,在理解重点难度的同时,融会贯通本节课所学,在思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1.( )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教材2页)2.元谋人发现于云南( ),距今约( )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 )的古人类之一;( )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 )年;郧县人距今约( )年,发现于湖北( ):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 ),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教材4页)3.在金属工具出现之前,人类以( )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其中,主要使用( )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教材4页注释部分)4.北京人遗址位于( ),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发现,1929年,我国学者( )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 )遗迹。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年;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 ),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 )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教材5-6页)5.( )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证明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教材6页)6.山顶洞人距今约( )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 ),故名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使用( )制石器,但骨针的发现表明,他们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 )和( )技术;在对火的使用情况上,他们可能已经知道( );因为发现了装饰品和墓葬,所以推测山顶洞人有( )意识,也有埋葬死者的行为。山顶洞人靠( )、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缝制衣服,过着( )生活,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 )的差别。(教材7页)【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1.如何结合第1课所学内容,理解“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2.如何结合第1课所学,论证“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3.结合下表,简单列举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1.( )成果不仅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教材2页)2.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3万年前,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在长期是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 )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这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雏形;,距今约( )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 )的农作物,这是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标志。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 )和黍均发现于我国,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些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教材9页)3.原始农业的影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 )生活,人们( )制石器,制作( )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 )水平得到提高:由此可知,原始农业为古代(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教材9页)4.考古证明,我国是( )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目前已知最早的陶器是出土于( )遗址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 )年前。陶器发明后,人们不仅可以用它( )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 ),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 )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由重要意义,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另一项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教材10页)5.( )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其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位于( )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 )年。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 )式建筑,具有防潮作用;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水稻遗存,这表明河姆渡人主要种植( ),还发现了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表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挖掘水井的技术;其他考古发现还可以证明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掌握了雕刻技术等。(教材11页)6.( )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 )年,是一处重要的( )文化遗址。他们主要居住在( )式的房屋里,主要种植( )和黍,能够制作精美的( )制石器,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表明他们已经会( )、制衣等。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等,这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 ),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野生文明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教材12页)7.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 )中游地区,距今约( )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而被命名。他们主要从事( )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绘制出鱼、鸟、华等图案的( )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考古发现证明,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中游地区,但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以及( )流域和西辽河流域:这表明当时这些地域之间存在文化的交流,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 )的一个重要表现,野生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教材12页和14页)8.仰韶文化时期是( )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是原始社会以( )关系结合的社会群体,其成员一般有共同的( )。(教材13页)9.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 )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 )年。大汶口文化晚期,( )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 )年,它发展了制陶技术,能够制作出更为精美的陶器,其典型代表是一种器壁最薄处不足( )的“蛋壳陶”。(教材13页)10.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不同时期的墓葬显示,仰韶文化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 ),没有明显的( )分化;但是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有已经出现了( )分化,这是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也是阶级分化的前兆,是生产力发展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步入文明社会的前奏。(教材13页)【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1.结合第2课所学内容,理解“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2.结合考古发现,论证“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并说说原始农业的重要影响?3.说说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4.结合下表,列举河姆渡人、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等我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起源于何时、何地,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而总结这一时期历史遗存的特点。新石器时代我国历史遗存的特点: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1.中华文明有( )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教材3页)2.( )、( )和(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分化出现并加剧,最终出现了私有制;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 )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 ),这部分人被称为统治阶级,而其他继续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则被称为被统治阶级,阶级产生;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 )、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当时人口显著增长并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 )逐渐形成,并出现了掌握( )、经济、( )和祭祀权力的( ),以他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 )。(教材15页)3.良渚古城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杭,距今约( )年。考古发现的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复杂的水利系统和规模庞大的宫殿区、内城、外城等,表明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 、 )能力;墓葬规模、埋葬区域和随葬品的多寡,表明当时社会的( )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这些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年,( )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实证了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教材16页)4.陶寺古城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襄汾,距今约( )年。考古发现的宫城、墓葬、人殉现象等,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 )分化严重。城内还出土了小件( )器,反映了当时技术的进步——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根据陶寺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进行推论,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 )的都城。(教材17页)5.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 )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 )、长江、( )流域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多元),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 )和( ),共同构成了早期( )的主体(一体)。距今( )多年,( )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 )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教材18页)6.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和( ),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 )子孙”。( )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在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和蚩尤等都是部落首领。黄帝曾联合一些部落,在( )和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终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这就是“阪泉之战”;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 )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炎黄部落连噩梦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逐渐演化为后来的( )族。(教材18页)7.相传在黄帝之后,( )依次称为首领,当时实行( )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便是对这一制度的描述,由此可知,首领传位给( )之人。尧在位时期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后来传位给舜,舜在位时制定( ),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 )治水,解除水患。禹竭尽全力治水,采用( )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教材18-19页)【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1.如何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2.结合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3.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古史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如何结合这二者,探寻古史传说中的历史信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呢?4.依据炎黄蚩尤的传说与考古发现,结合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说说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从中感受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特点。5.结合现实与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砖木取火等中国神话,对比西方诺亚方舟、普罗米修斯盗火等传说,分析神话传说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时间发现地点考古发现两颗门齿化石一个完整头骨化石3个头骨化石头盖骨化石、用火遗迹、大量石器骨针、装饰品等生产生活河姆渡人半坡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距今时间发现地点考古发掘成果水稻遗存、骨耜、象牙雕刻器、木结构水井等纺轮、骨针、陶器等彩陶、墓葬墓葬、陶器生产生活推测主要种植( )住( )房屋制作了先进农具骨耜主要种植( )住( )房屋会纺织、制衣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文化大繁荣,出现贫富分化迹象制陶技术较大发展出现( )现象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基础知识掌握——熟悉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第一栏内容,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挖空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和复习时,重读教材,明确重点(即挖空内容),掌握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标,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重要知识,所以第二栏内容,是依据新课标核心素养拟定的需要学生重点理解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节课内容,在理解重点难度的同时,融会贯通本节课所学,在思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1.( )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教材2页)2.元谋人发现于云南( ),距今约( )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 )的古人类之一;( )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 )年;郧县人距今约( )年,发现于湖北( ):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 ),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教材4页)3.在金属工具出现之前,人类以( )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其中,主要使用( )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教材4页注释部分)4.北京人遗址位于( ),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发现,1929年,我国学者( )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 )遗迹。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年;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 ),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 )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教材5-6页)5.( )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证明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教材6页)6.山顶洞人距今约( )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 ),故名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使用( )制石器,但骨针的发现表明,他们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 )和( )技术;在对火的使用情况上,他们可能已经知道( );因为发现了装饰品和墓葬,所以推测山顶洞人有( )意识,也有埋葬死者的行为。山顶洞人靠( )、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缝制衣服,过着( )生活,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 )的差别。(教材7页)【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1.如何结合第1课所学内容,理解“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2.如何结合第1课所学,论证“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3.结合下表,简单列举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1.( )成果不仅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教材2页)2.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3万年前,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在长期是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 )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这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雏形;,距今约( )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 )的农作物,这是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标志。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 )和黍均发现于我国,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些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教材9页)3.原始农业的影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 )生活,人们( )制石器,制作( )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 )水平得到提高:由此可知,原始农业为古代(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教材9页)4.考古证明,我国是( )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目前已知最早的陶器是出土于( )遗址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 )年前。陶器发明后,人们不仅可以用它( )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 ),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 )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由重要意义,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另一项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教材10页)5.( )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其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位于( )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 )年。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 )式建筑,具有防潮作用;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水稻遗存,这表明河姆渡人主要种植( ),还发现了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表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挖掘水井的技术;其他考古发现还可以证明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掌握了雕刻技术等。(教材11页)6.( )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 )年,是一处重要的( )文化遗址。他们主要居住在( )式的房屋里,主要种植( )和黍,能够制作精美的( )制石器,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表明他们已经会( )、制衣等。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等,这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 ),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野生文明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教材12页)7.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 )中游地区,距今约( )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而被命名。他们主要从事( )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绘制出鱼、鸟、华等图案的( )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考古发现证明,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中游地区,但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以及( )流域和西辽河流域:这表明当时这些地域之间存在文化的交流,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 )的一个重要表现,野生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教材12页和14页)8.仰韶文化时期是( )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是原始社会以( )关系结合的社会群体,其成员一般有共同的( )。(教材13页)9.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 )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 )年。大汶口文化晚期,( )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 )年,它发展了制陶技术,能够制作出更为精美的陶器,其典型代表是一种器壁最薄处不足( )的“蛋壳陶”。(教材13页)10.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不同时期的墓葬显示,仰韶文化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 ),没有明显的( )分化;但是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有已经出现了( )分化,这是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也是阶级分化的前兆,是生产力发展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步入文明社会的前奏。(教材13页)【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1.结合第2课所学内容,理解“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2.结合考古发现,论证“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并说说原始农业的重要影响?3.说说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4.结合下表,列举河姆渡人、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等我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起源于何时、何地,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而总结这一时期历史遗存的特点。新石器时代我国历史遗存的特点: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1.中华文明有( )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教材3页)2.( )、( )和(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分化出现并加剧,最终出现了私有制;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 )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 ),这部分人被称为统治阶级,而其他继续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则被称为被统治阶级,阶级产生;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 )、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当时人口显著增长并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 )逐渐形成,并出现了掌握( )、经济、( )和祭祀权力的( ),以他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 )。(教材15页)3.良渚古城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杭,距今约( )年。考古发现的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复杂的水利系统和规模庞大的宫殿区、内城、外城等,表明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 、 )能力;墓葬规模、埋葬区域和随葬品的多寡,表明当时社会的( )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这些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年,( )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实证了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教材16页)4.陶寺古城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襄汾,距今约( )年。考古发现的宫城、墓葬、人殉现象等,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 )分化严重。城内还出土了小件( )器,反映了当时技术的进步——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根据陶寺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进行推论,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 )的都城。(教材17页)5.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 )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 )、长江、( )流域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多元),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 )和( ),共同构成了早期( )的主体(一体)。距今( )多年,( )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 )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教材18页)6.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和( ),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 )子孙”。( )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在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和蚩尤等都是部落首领。黄帝曾联合一些部落,在( )和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终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这就是“阪泉之战”;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 )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炎黄部落连噩梦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逐渐演化为后来的( )族。(教材18页)7.相传在黄帝之后,( )依次称为首领,当时实行( )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便是对这一制度的描述,由此可知,首领传位给( )之人。尧在位时期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后来传位给舜,舜在位时制定( ),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 )治水,解除水患。禹竭尽全力治水,采用( )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教材18-19页)【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1.如何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2.结合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3.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古史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如何结合这二者,探寻古史传说中的历史信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呢?4.依据炎黄蚩尤的传说与考古发现,结合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说说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从中感受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特点。5.结合现实与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砖木取火等中国神话,对比西方诺亚方舟、普罗米修斯盗火等传说,分析神话传说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时间发现地点考古发现两颗门齿化石一个完整头骨化石3个头骨化石头盖骨化石、用火遗迹、大量石器骨针、装饰品等生产生活河姆渡人半坡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距今时间发现地点考古发掘成果水稻遗存、骨耜、象牙雕刻器、木结构水井等纺轮、骨针、陶器等彩陶、墓葬墓葬、陶器生产生活推测主要种植( )住( )房屋制作了先进农具骨耜主要种植( )住( )房屋会纺织、制衣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文化大繁荣,出现贫富分化迹象制陶技术较大发展出现( )现象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