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测验(含详细解析)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测验(含详细解析)第1页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测验(含详细解析)第2页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测验(含详细解析)第3页
    还剩3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测验(含详细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测验(含详细解析),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含氟牙膏能防止龋齿,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如图所示的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含氟牙膏能防止龋齿。这里的“氟”指的是( )
    A.原子B.分子C.元素D.单质
    2.下列家务劳动涉及的化学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
    A.AB.BC.CD.D
    3.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清肺排毒汤”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死亡风险,麻黄是其重要成分之一,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C10H15N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麻黄与麻黄碱均属于纯净物
    B.一个麻黄碱分子中有25个原子
    C.麻黄碱中碳元素、氢元素质量比为8:1
    D.麻黄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4.如图所示的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AB.BC.CD.D
    5.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开展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下列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对比①②③④,④的反应速率最慢
    6.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对该实验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读数,否则测定结果偏小
    B.该实验中的铜粉换成碳粉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过程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可使测得数据更加准确
    D.正确操作情况下,反应消耗氧气的体积应该是反应前玻璃管内空气体积的
    二.实验题(共1小题)
    7.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一:制取氧气
    (1)仪器X的名称为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编号);可用装置C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收集时待气泡从瓶口冒出,在水下用 将瓶口盖住,移出水槽。
    (3)若要获得干燥的氧气,气体应从装置F管口 (选填“a”或“b”)通入。
    实验二:检验氧气性质
    (4)如图2,缓缓将一瓶氧气(500mL)完全注入“气体倾倒室”里,轻轻提起中间隔板,观察到带有火星的线香由低到高依次复燃并剧烈燃烧,产生白色火焰。由此可得出结论:① ;② 。
    三.解答题(共1小题)
    8.水及其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随处可见。
    (1)从微观角度看,水是由 构成的。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常用 (填物质名称)去除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如图为某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水蒸发时,水分子间隔保持不变
    B.水冷凝过程,放出热量
    C.得到的淡水比海水的硬度低
    D.排出的浓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②30kg含NaCl3.5%的海水淡化后得到含NaCl21%的浓盐水,理论上可得 kg淡水。
    (4)如表是20℃时,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判断某白色固体为KNO3或K2SO4的实验方案:20℃时,取mg(m的取值范围为 <m≤ )样品加入到10g水中,充分振荡后,若观察到样品完全溶解,则白色固体为 。
    四.计算题(共1小题)
    9.碳酸氢钠在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常作为焙制糕点的膨松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求4.2g NaHCO3粉末完全分解,生成CO2的质量。
    九年级上册化学组题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含氟牙膏能防止龋齿。这里的“氟”指的是( )
    A.原子B.分子C.元素D.单质
    【考点】元素的概念.
    【答案】C
    【分析】这里的“氟”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解:家庭使用的含氟牙膏中的“氟”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氟”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下列家务劳动涉及的化学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
    A.AB.BC.CD.D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硬水与软水.
    【答案】A
    【分析】A、根据软水和硬水的检验方法分析;
    B、根据洗洁精能乳化油污分析;
    C、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D、根据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分析。
    【解答】解:A、利用肥皂水洗衣服,发现泡沫多浮渣少,说明使用的水是软水,故A解释错误;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故B解释正确;
    C、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盖上锅盖灭火,是由于隔绝氧气可以灭火,故C解释正确;
    D、炒菜完及时洗净擦干铁锅,可以防止铁锅生锈,故D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掌握基本化学知识从而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关键。
    3.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清肺排毒汤”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死亡风险,麻黄是其重要成分之一,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C10H15N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麻黄与麻黄碱均属于纯净物
    B.一个麻黄碱分子中有25个原子
    C.麻黄碱中碳元素、氢元素质量比为8:1
    D.麻黄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答案】C
    【分析】A、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B、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说明含有其它成分,属于混合物;麻黄碱中只含有麻黄碱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A说法错误;
    B、由化学式可知,1个麻黄碱分子由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共含27个原子,故选项B说法错误;
    C、麻黄碱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5)=120:15=8:1,故选项C说法正确;
    D、麻黄碱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5):14:16=120:15:14:16,麻黄碱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如图所示的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AB.BC.CD.D
    【考点】固体物质的溶解;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
    【答案】A
    【分析】A、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闻气味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故图示操作正确;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不能溶解物质,只能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开展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下列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对比①②③④,④的反应速率最慢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
    【答案】B
    【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图象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解:A、从图象对比①③可看出,①③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在相同时间内,①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③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说明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A正确;
    B、从图象对比②③可看出,钙片的形状不同,温度不同,因此无法比较;故B错误;
    C、从图象对比③④可看出,③④其他条件相同,只有钙片的形状不同,在相同时间内,③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④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说明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C正确;
    D、从整个图象可看出,在相同时间内④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最小;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体主要考查了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度不大。
    6.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对该实验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读数,否则测定结果偏小
    B.该实验中的铜粉换成碳粉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过程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可使测得数据更加准确
    D.正确操作情况下,反应消耗氧气的体积应该是反应前玻璃管内空气体积的
    【考点】测定氧气含量过程中压强变化引起的活塞位置变化问题.
    【答案】D
    【分析】根据通过铜丝在密闭注射器里的空气中的燃烧,消耗了氧气,压强减小,注射器里的空气的减小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了全部消耗掉氧气,铜丝的量必须是足量的;空气中除了氧气;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还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剩余的气体还是混合物;气体的体积要受温度的影响,读数时必须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再读。
    【解答】解:A、未冷却到室温就读数会因为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导致测定结果偏小,A正确;
    B、若该实验中的铜粉换成碳粉,碳与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使装置内压强变化不大,从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B正确;
    C、实验过程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可使装置内氧气与铜完全反应,使测得数据更加准确,C正确;
    D、正确操作情况下,反应消耗氧气的体积约是反应前玻璃管内空气体积和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和的,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通过铜丝在密闭注射器里的空气中的燃烧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在科学实验中要经常需要进行定量研究,实验前要围绕实验的目的进行思考:运用什么原理?需要测定的数据,怎样来测定这些数据,有哪些方法,测定中有哪些因素的干扰,怎样避免干扰等.通过设计一些定量实验探究,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使学生会对所学的化学原理进行综合应用。
    二.实验题(共1小题)
    7.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一:制取氧气
    (1)仪器X的名称为 水槽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A (填编号);可用装置C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氧气不易溶于水 ,收集时待气泡从瓶口冒出,在水下用 玻璃片 将瓶口盖住,移出水槽。
    (3)若要获得干燥的氧气,气体应从装置F管口 a (选填“a”或“b”)通入。
    实验二:检验氧气性质
    (4)如图2,缓缓将一瓶氧气(500mL)完全注入“气体倾倒室”里,轻轻提起中间隔板,观察到带有火星的线香由低到高依次复燃并剧烈燃烧,产生白色火焰。由此可得出结论:①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② 氧气具有助燃性 。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及特殊要求选择装置;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3)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4)根据实验现象推测氧气的性质。
    【解答】解:(1)仪器X的名称为水槽;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该反应属于固、固加热型,适合用装置A作发生装置;可用装置C收集氧气的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收集时待气泡从瓶口冒出,在水下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住,移出水槽;
    (3)干燥气体时,气体必须要和干燥剂接触,若要获得干燥的氧气,气体应从装置F管口a通入;
    (4)由于带火星的线香复燃并剧烈燃烧,说明氧气支持燃烧;由于线香由低到高依次复燃并剧烈燃烧,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具有助燃性。
    故答案为:
    (1)水槽;
    (2)2KMnO4K2MnO4+MnO2+O2↑;A;氧气不易溶于水;玻璃片;
    (3)a;
    (4)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具有助燃性。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三.解答题(共1小题)
    8.水及其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随处可见。
    (1)从微观角度看,水是由 水分子 构成的。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常用 活性炭 (填物质名称)去除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如图为某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填标号)。
    A.水蒸发时,水分子间隔保持不变
    B.水冷凝过程,放出热量
    C.得到的淡水比海水的硬度低
    D.排出的浓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②30kg含NaCl3.5%的海水淡化后得到含NaCl21%的浓盐水,理论上可得 25 kg淡水。
    (4)如表是20℃时,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判断某白色固体为KNO3或K2SO4的实验方案:20℃时,取mg(m的取值范围为 1.11g <m≤ 3.16g )样品加入到10g水中,充分振荡后,若观察到样品完全溶解,则白色固体为 KNO3 。
    【考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答案】(1)水分子;
    (2)活性炭;
    (3)BC;
    (4)25;
    (5)1.11g;3.16g;KNO3。
    【分析】(1)根据构成水的基本粒子来分析;
    (2)根据活性炭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3)根据淡化海水的原理以及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分析;
    (4)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来分析。
    【解答】解:(1)从微观角度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答案为:水分子;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常用活性炭去除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答案为:活性炭;
    (3)A、水蒸发时,水分子间隔变大,说法错误;
    B、水冷凝过程,放出热量,说法正确;
    C、从图中看出海水除去可溶性盐后得到的淡水,因此得到的淡水比海水的硬度低,说法正确;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因此排出的浓盐水不一定是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C;
    (4)设得到淡水的质量为x,则:
    30kg×3.5%=(30kg﹣x)×21%
    解得:x=25kg
    故答案为:25;
    (5)根据20℃时,KNO3、K2SO4的溶解度分别为31.6g、11.1g,所以10g水中最多溶解KNO3、K2SO4分别为3.16g、1.11g;因此样品加入到10g水中,充分振荡后,若观察到样品完全溶解,m的取值范围为1.11g<m≤3.16g,则白色固体为KNO3;故答案为:1.11g;3.16g;KNO3。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水的知识、海水的淡化;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四.计算题(共1小题)
    9.碳酸氢钠在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常作为焙制糕点的膨松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求4.2g NaHCO3粉末完全分解,生成CO2的质量。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答案】1.1g。
    【分析】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解答】解:设4.2gNaHCO3粉末完全分解生成CO2的质量为x
    2NaHCO3Na2CO3+H2O+CO2↑
    168 44
    4.2g x

    解得:x=1.1g
    答:4.2g NaHCO3粉末完全分解生成CO2的质量为1.1g。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考点卡片
    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知识点的认识】酒精灯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加热工具。
    一、正确使用方法:
    1、检查:使用前先检查灯芯是否平整,如有烧焦或不平整,应修剪整齐。同时检查灯内酒精量,应在灯体容积的1/4至2/3之间。
    2、点燃:用火柴点燃,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3、加热: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试管等被加热物体应倾斜一定角度,且管口不要对着人。
    4、熄灭: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以使灯帽内外气压平衡。
    二、注意事项:
    1、酒精量:酒精量过少,在点燃时可能会引起灯体内酒精蒸气燃烧;酒精量过多,可能在移动时溢出引发火灾。
    2、火焰: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酒精溢出引发火灾。
    3、加热:加热过程中,若不慎碰倒酒精灯,引起酒精燃烧,要用湿布或沙子盖灭,不能用水浇灭。
    4、存放: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
    【命题方向】
    1、操作步骤的顺序考查:例如,先检查酒精灯内酒精量,还是先点燃火柴等。
    2、火焰部分的应用选择:给出具体实验情境,让学生判断应使用酒精灯火焰的哪一部分进行加热。
    3、安全事项的判断:比如,判断在使用酒精灯时,能否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等。
    4、意外情况的处理:如酒精灯不慎打翻着火,应采取何种正确的灭火措施。
    5、酒精添加量的考查:给定一些酒精量的数值,让学生判断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6、熄灭方法的正误判断:给出不同的熄灭酒精灯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其正确性。
    7、与其他实验仪器配合使用:结合其他需要加热的实验仪器,如试管、烧杯等,考查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8、对酒精灯结构和原理的理解:通过一些原理性问题,考查学生对酒精灯能够正常燃烧和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的理解。
    【解题方法点拨】
    1、先系统记忆:将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完整地记住,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使用方法:如打开灯帽、用火柴点燃、用外焰加热、熄灭时用灯帽盖灭等。
    注意事项:酒精量的限制、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等。
    2、理解原理:明白每个步骤和注意事项背后的原理,例如为什么要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为什么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防止引发火灾)。
    3、结合实例: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或者观看相关实验视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理解。
    4、对比分析:对比错误的使用方法和正确的使用方法,明确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从而强化对正确方法的记忆。
    5、多做练习:通过做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查漏补缺。
    6、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对相似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例如与其他加热仪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异同。
    7、定期复习:定期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防止遗忘,保持知识的熟练度。
    2.固体药品的取用
    【知识点的认识】固体药品的取用,一般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取用时可以用药匙,或者用镊子夹取.操作要领是:“一横、二放、三慢竖”.具体的操作是:先把容器横放,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使药品滑落到试管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另一种是粉末状药品的取用,取用时可以用药匙(或者纸槽).操作要领是:“一斜、二送、三直立”.具体的操作是:先将试管倾斜,把盛药品的药匙(或者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起来.固体药品的取用原则有如下三条:
    1.“三不”原则,即“不闻、不摸、不尝”;具体说就是:不要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用手触摸药品,不能尝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即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三不一要”原则,即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具体是就是: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考查学生取用固体药品的基本操作、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且,常以实验操作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当然,笔答题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固体药品的取用操作、注意事项和取用原则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操作或者解答好这方面的题目,就必须熟记固体药品取用的工具、原则、操作要领及方法、和有关的注意事项等等.对于图文并茂的题目来说,既要阅读并理解好文意,又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图示信息;然后,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推断,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3.液体药品的取用
    【知识点的认识】液体药品的取用,一般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粗略的取用,此时可用倾倒法.倾倒液体时,需要注意的是:
    1.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以防止残留在瓶塞上的污物污染原瓶里的药液.
    2.标签向着手心,以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污染或腐蚀标签.
    3.手拿容器的中上部,并使其稍微倾斜.
    4.使瓶口紧挨着容器口,边倒边看,让液体沿器壁缓缓地流入容器底部.
    另一种是准确的量取,此时需要用量筒和胶头滴管配合量取.也就是,一开始可将量筒倾斜,用倾倒的方法把所量液体倒入,边倒边看液面与刻度线,当液面接近所需刻度线时,应将量筒放平,换用胶头滴管向里滴加,边滴边看,直到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与所需刻度线保持水平为止.需要注意的是:
    1.选择的量筒与所量液体的体积越接近越好.
    2.倾倒液体时,要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
    3.倾倒至快接近刻度时,一定要换用胶头滴管来滴加.
    4.读数时应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果俯视读数,读数比真实值偏大,仰视则相反.液体药品的取用原则有如下四条:
    1.“三不”原则,即“不闻、不摸、不尝”.具体说就是:不要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用手触摸药品,不能尝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即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1ml~2ml)取用液体.
    3.“三不一要”原则,即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具体是就是:既不能倒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4.安全原则,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尤其是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药液),要立即用水清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提倡使用防护镜.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考查学生取用液体药品的基本操作、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且,常以实验操作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当然,笔答题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液体药品的取用操作、注意事项和取用原则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操作或者解答好这方面的题目,就必须熟记液体药品取用的工具、原则、操作要领及方法、和有关的注意事项等等.对于图文并茂的题目来说,既要阅读并理解好文意,又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图示信息;然后,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推断,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4.固体物质的溶解
    【知识点的认识】物质的溶解是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一般是水)中的过程.溶解后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其特点是均一性、稳定性.物质溶解的过程又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一种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并且,物质不同,这两个过程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这就导致物质的溶解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具体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共有如下三种:
    1.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会升高;例如,氢氧化钠、浓硫酸(另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等等.
    2.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例如,氯化钠等等.
    3.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时,溶液温度会降低;例如,硝酸铵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考查物质的溶解现象和溶解所导致的温度的变化情况.特别是溶解所导致的温度的变化,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所在.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溶解,溶解过程又包含哪两个过程;并且,还要弄清哪一个过程吸收热量,哪一个过程放出热量;吸收的热量多,还是放出的热量多.特别是记住哪些典型的物质,例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放热多,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吸热多,温度降低;其它的物质可以认为吸热和放热相等,温度不变.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
    5.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知识点的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是根据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或特点,来对某物质进行辨析、推断,看它到底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具体的判别方法或技巧是:
    1.从宏观角度来说,主要看它含有几种物质,含有一种的是纯净物;含有多种的是混合物.当然,也有一定的规律或技巧所在,那就是只要它是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或合金时,就不用再细分析了,它一定是混合物.还有,由于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并且有且只有一个化学式;所以只要某物质有化学式,也就不用再细分析了,它一定是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来说,如果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含有一种分子的是纯净物,含有多种分子的是混合物.如果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那么含有一种原子的是纯净物,含有多种原子的是混合物.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方法或技巧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及进一步分类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类别辨析(或判断)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方法或技巧,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值得一提的是:
    在判别某物质是纯净物或混合物时,不要只看表面字眼“纯”或“混”,而要看其实质(即它的物质组成,也就是它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否则,就会误入圈套,进而导致出错失分.例如,纯净的盐酸就不是纯净物而是混合物(因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当然是混合物);而冰和水的混合物却不是混合物而是纯净物(因为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6.测定氧气含量过程中压强变化引起的活塞位置变化问题
    7.氧气的制取装置
    【知识点的认识】氧气的制取装置,主要是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它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其中,发生装置又分为“固体加热型”和“固液常温型”两种装置;收集装置分为“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两种装置.具体如图所示: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有:
    1.在“固体加热型”的装置中,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为了便于氧气的导出,试管内的导管不能伸的太长,刚露出橡皮塞即可.
    2.在“固液常温型”的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浸在液面下;同理可知,瓶内的导管不能伸的太长,刚露出橡皮塞即可.
    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瓶底不能有气泡;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把导管口放在瓶口内开始收集;导管口一开始冒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此时的氧气中混有空气.当瓶内收集满氧气(瓶内的水全部排净)时,要在水下用毛玻璃片盖好后取出;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备用即可.
    4.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一定要将导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并且收集的时间要稍微延长一点(以防瓶内的空气排不干净),还要注意用毛玻璃片盖住一半瓶口(以防密度更大的气体进入瓶内);否则,会使收集的氧气的纯度不高.不过,这样收集的氧气的纯度确实不如用排水法收集的高,但是比较干燥.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来探究氧气的制取装置及其注意事项等.命题的方式可能是组装装置,也可能是选配或者选择装置,还可能是评价装置等等.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不过以实验探究题为主.中考的重点是根据题意和给出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来选配或者选择装置,以及评价装置或者推断氧气的制取原理和性质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和氧气的溶解性、密度等;还要熟悉常见仪器的用途、基本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然后,根据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来组装、选配或者选择氧气的发生装置(用固体及固体混合物加热反应的原理时,选用固体加热型的装置;用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反应的原理时,选用固液常温型的装置);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性质,可选用排水法收集的装置;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的成分反应的性质,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装置.
    另外,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基本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可以来组装相关的装置,或者评价给出的装置中的错误和不足,或者改良某一装置等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给出的制取装置来推断氧气的制取原理、氧气的性质、仪器的名称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8.氧气的收集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氧气的收集方法,主要有“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两种.选取的原因(即理论依据)分别是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和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具体操作如图所示:.
    其中,还需要注意的有:
    1.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瓶底不能有气泡;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把导管口放在瓶口内开始收集;导管口一开始冒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此时的氧气中混有空气.当瓶内收集满氧气(瓶内的水全部排净)时,要在水下用毛玻璃片盖好后取出;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备用即可.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一定要将导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并且收集的时间要稍微延长一点(以防瓶内的空气排不干净),还要注意用毛玻璃片盖住一半瓶口(以防密度更大的气体进入瓶内);否则,会使收集的氧气的纯度不高.不过,这样收集的氧气的纯度确实不如用排水法收集的高,但是比较干燥.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来探究氧气的收集方法、装置、选取的原因(即理论依据)及其注意事项等.命题的方式可能是选择或填写收集方法,可能是组装收集装置,也可能是选配或者选择收集装置,还可能是评价装置等等.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不过多以实验探究题的形式呈现.中考的重点是根据题意和给出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来选择或填写收集方法,选配或者选择装置,以及评价装置或者推断氧气的收集方法和性质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氧气的收集方法、装置和选取的原因(即理论依据)等;还要熟悉常见仪器的用途、基本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然后,根据氧气的性质来选取收集方法,组装、选配或者选择氧气的收集装置.也就是,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性质,可选用排水法收集;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的成分反应的性质,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另外,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基本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可以来组装相关的装置,或者评价给出的装置中的错误和不足,或者改良某一装置等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给出的收集装置来推断氧气的收集方法、有关的性质、仪器的名称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9.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知识点的认识】由于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不同,所以其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也稍有不同.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
    1.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时,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要小心,不可用力太大,切不可将反应器按在桌子上用力塞橡皮塞,并且,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详见4K: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加入固体药品;详见48:固体药品的取用)→倒(倒入液体药品;可参见49:液体药品的取用,但是还要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浸在液面下)→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固定时从试管的底部插入,夹在其中上部,先用捏住铁夹,再旋动铁夹上的螺丝,但不可用力过猛;当用锥形瓶做反应器时,此步可省)→收集(详看6E:氧气的收集方法).
    2.采用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要小心,不可用力太大,切不可将反应器按在桌子上用力塞橡皮塞,并且,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详见4K: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向试管里装入固体药品;详见48:固体药品的取用,还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固定时从试管的底部插入,夹在其中上部,先用捏住铁夹,再旋动铁夹上的螺丝,但不可用力过猛)→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注意要用外焰,先预热,再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收(详看6E:氧气的收集方法)→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来探究制取氧气的步骤及其注意事项等.命题的方式可能是选择或填写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可能是将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打乱顺序后让学生重排,也可能是给出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让学生来评价之,还可能是根据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来推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或提出改进方案,或者是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意外情况来反推氧气的性质、实验步骤和注意点中的错误,以及改进方案等等.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根据题意或给出的实验示意图,让学生来选择或填写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画出、分析、评价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或部分装置的示意图),以及据此推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或提出改进方案,或者是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意外情况来反推氧气的性质、实验步骤和注意点中的错误,以及改进方案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装置示意图及其中仪器的名称、注意事项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信息,或者是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填写或评价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或者画出、选配、评价装置示意图(或部分装置的示意图),等等.
    另外,有时根据制取氧气的装置示意图或实验步骤来推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回答常见仪器的名称和有关操作的理论依据(即有关操作的原因),或者改良某一装置示意图等;有时还会根据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来推断氧气的有关性质、实验注意事项及改进方案等.
    10.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如下图所示:,
    实际上就是将自然界的水进行净化处理的过程.具体净化的方法、原理和作用,如下表所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情景或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分析后,选择、解答与混合物的分离、水的净化等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混合物的分离、过滤、蒸馏、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明矾的性质等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操作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来考查学生对混合物的分离、水的净化方法,以及相关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或者分析探究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相关实验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实验操作,或者是通过细心地思考、探究,来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等.
    11.硬水与软水
    【知识点的认识】所谓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指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方法如图所示:,就是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的软水、硬水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烧杯中产生泡沫的情况(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在日常生活中,鉴别水质软硬,还可以在洗净的容器中把水煮沸,然后倒出水,观察有水垢是硬水,无水垢是软水.
    硬水的危害: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如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
    硬水软化的方法:将硬水软化,实际上就是设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使之软化成软水.工业上和科学实验中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如图所示:,采用蒸馏的方法,就可降低水的硬度,使之软化,制取蒸馏水(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而生活中通过煮沸水也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情景或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分析后,选择、解答与硬水、软水等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硬水和软水的区别、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硬水的危害、硬水软化的方法等).并且,经常将其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等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来考查学生对硬水和软水的区别、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硬水的危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混合物的分离、硬水软化的方法,以及相关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或者分析探究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区分方法,以及硬水的危害、硬水软化的方法、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分方法、有关实验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细心地思考、探究,来解答与硬水、软水相关的实际问题等.特别注意的是,在区分硬水、软水时,如果能联系到控制变量法,将会是事半功倍.
    12.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如图所示:
    具体地说,乳化现象就是当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时,其中一种在表面活性剂(即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发精等)的作用下,以极小的液滴均匀悬浮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乳浊液的现象.其中的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区分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它与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的区分方法和技巧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以及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经乳化作用形成的乳浊液,虽然稳定,且不再分层,但不是溶液.
    1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的认识】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它们区别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否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其特点除具有溶液的基本特性(即均一性、稳定性)外,还具有针对性(即它们只有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有意义;否则,就说不准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了);例如,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是针对硝酸钾来说,它是饱和溶液,而针对氯化钠等其它可溶性的物质来说,它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是不能再溶解的;但是,加入氯化钠等其它可溶性的物质是能够继续溶解的.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并且,常在选择题中以判断对错的形式出现.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针对性、区分方法和技巧,以及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针对性,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说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都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并且,要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可;否则,谈论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没有意义的.
    14.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公式有如下3种:
    1.溶质质量分数的一般计算公式是:
    2.特殊计算公式(使用于饱和溶液)是:
    3.变形公式有:
    值得注意的是: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没有单位;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⑤当计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即该温度下该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时,才可以使用特殊计算公式来计算.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题型包括以下几种:
    1.已知溶质和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求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时,只要将已知的质量代入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2.已知(暗知)某温度下的某物质的溶解度,求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时,首先要确认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并制定该物质的溶解度(有时从溶解的曲线上或括号内的补充说明中寻找),如果将溶解度代入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特殊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3.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或溶质)的质量,求算溶质(或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此时,可将已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代入相应的变形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注意:溶剂的质量是溶液的质量与溶质的质量之差).
    4.已知某温度时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求算该溶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可以将已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代入相应的变形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
    5.溶液稀释前后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此时,由于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若设浓溶液质量为m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n g,则等式m g×a%=ng×b%成立,加入水的质量为ng﹣mg.
    6.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综合性计算.特别是,在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要注意的是:①如果某溶质反应前有,反应生成物中也有,并且反应后的溶液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那么该溶质的质量应该是原来的质量与反应生成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之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即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组份的质量之和﹣气体的质量﹣沉淀(或杂质)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两个质量相除,再乘以100%,就可求得反应后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②如果反应后的溶液已是某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会给其溶解度或有关信息),那么判定饱和后,就可根据所给的溶解度来计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与溶解度的关系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计算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并且,经常以计算题或计算型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解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在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综合性计算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下面所对应的物质质量不能直接写成溶液质量,一定要写参加化学反应的溶质实际质量.
    2.若已知溶液的体积或求溶液的体积,要用m=ρV这个公式进行换算.
    3.计算过程中,单位一定要统一.
    15.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知识点的认识】金属锈蚀的条件是金属要与水、空气中氧气或二氧化碳等接触.初中阶段主要是指金属铁的锈蚀条件,即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就会生锈.防止铁制品生锈(即铁锈蚀的防护)的常用措施主要有如下:
    1.用完铁制品后及时擦洗干净,置于干燥的环境,保持其表面的洁净、干燥.
    2.在铁制品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例如,机械零件等表面涂油,家用电器、自行车车架、钢窗等表面刷漆,等等.
    3.在铁制品表面进行烤蓝、煮黑等处理(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四氧化三铁薄膜).例如,锯条、链条等.
    4.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其他金属.例如,自行车车把、钢圈以及门把手和水龙头等表面上,经常镀锌、锡或铬等.
    5.改变铁制品的内部结构,将其制成不锈钢等合金.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对空气的成分、金属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水的化学性质、食品包装内的保鲜剂(又称双吸剂,即吸收食品袋内残留氧气和水,以防食品腐烂变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合金及其性质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这些相关知识等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命题方式就是结合着这些相关知识等来设计相应的综合性题目,让学生通过分析、推断和探究,来选择或解答有关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反过来设计考查,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进行科学的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提炼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探究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铁生锈的条件及其防护措施,以及将其迁移到铜的锈蚀条件(即铜与空气中的水、氧气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当然也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有关铁生锈的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另外,对于铜生锈的探究,除了联系比较熟悉的铁的生锈条件之外,还可以根据铜锈(又名铜绿或孔雀石等)的化学式Cu2(OH)2CO3,结合着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探究,就不难反推出铜生锈的条件了.
    16.盐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盐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如下几点:
    1.某些盐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金属(该金属一定要比盐中的金属活泼才可以把它给置换出来);例如,CuSO4+Fe=FeSO4+Cu、3CuSO4+2Al=Al2(SO4)3+3Cu、2AgNO3+Cu=Cu(NO3)2+2Ag.
    2.某些盐能与酸发生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例如,BaCl2+H2SO4=BaSO4↓+2HCl、AgNO3+HCl=AgCl↓(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HNO3.有时生成的新酸不稳定,会继续分解;例如,CaCO3+2HCl=CaCl2+CO2↑+H2O、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
    3.某些盐能与碱发生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例如,Na2CO3+Ca(OH)2=CaCO3↓+2NaOH、CuSO4+2NaOH=Na2SO4+Cu(OH)2↓(蓝色沉淀)、FeCl3+3NaOH=3NaCl+Fe(OH)3↓(红褐色沉淀).
    4.盐能与盐发生反应生成两种新盐;例如,NaCl+AgNO3=AgCl↓+NaNO3、CuSO4+BaCl2=BaSO4↓+CuCl2.
    5.某些盐受热分解;例如,2KClO32KCl+3O2↑、2KMnO4 K2MnO4+MnO2+O2↑、CaCO3CaO+CO2↑、2NaHCO3Na2CO3+CO2↑+H2O.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盐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酸(或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推断和鉴别、碳酸根离子(或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原理、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常用盐的用途、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盐的化学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盐的化学性质中的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的考查,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酸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不同盐的溶液里,含有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不尽相同,所以盐没有必然的相似化学性质.但是,组成中具有相同成分的少部分盐,也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
    2.某些盐和某些金属的反应与否,可以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来判断(切记:“前置后,盐可溶,钾、钙、钠不能够”);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可以根据置换反应的定义(或特点)来进行.
    3.某些盐和酸(或碱、盐)的反应与否,可以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可以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或实质、特点)来进行.
    4.某些盐的分解,可以联系着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和二氧化碳的工业制取反应原理,来理解和识记相关的化学反应即可.
    5.根据碳酸盐(即含有碳酸根的盐)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结合反应速度的快慢(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反应太快,常被用作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和生成物的溶解性(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上,使反应慢且不连续,甚至会中断),可以推断出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时,应该选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为好.
    17.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它们的区别是:
    1.物质和元素都是宏观概念,它们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分子、原子和离子等是微观粒子,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它与物质之间是组成关系,也就是,它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习惯上用“组成”来描述.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而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微观粒子;它们与物质之间是构成关系,也就是,它们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的,习惯上用“构成”来描述.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3.对于分子、原子和离子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它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它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而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原子).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化合物的分类和类别辨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元素在概念和分类、分子(或原子、离子)的概念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揭开物质组成和构成的神秘面纱的抽象而重要的知识,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宏观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及表达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所以,该考点倍受命题人的青睐,而且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将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之间的构成关系和元素与物质之间的组成关系隔离开来,其实它们(即物质的构成和组成)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1)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气态非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等.(2)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固态非金属单质,由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和由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稀有气体单质,一般是由原子构成的;如硫、铝和氦气等.(3)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由离子构成的(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获得电子,变成阴离子);如氯化钠、氯化钙等.
    2.根据物质的构成关系(或组成关系),可以推得它的组成关系(或构成关系).即知道物质的构成粒子可以推得其组成元素;反过来,知道物质的组成元素也可以推得其构成粒子.例如,知道了镁是由镁原子构成,也就可以推得镁是由镁元素组成(因为镁原子总称为镁元素);反过来,知道了镁是由镁元素组成,也就可以推得镁是由镁原子构成(因为镁元素是金属元素,它组成的镁单质是金属,而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
    18.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知识点的认识】分子的定义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分子的特性主要有这样4个:“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间有间隔”.并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和本质区别、溶解现象与溶解的原理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分子的彼此之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以及它与原子的概念、联系和本质区别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以及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和本质区别等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分子的定义的理解,不要只局限于它的内涵,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全面地领会.也就是,分子确实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是反过来说“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分子”是不正确的.因为,原子或离子也是能够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从根本上说,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构成它的粒子所保持的.可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不仅仅是分子,还有原子或离子等.当然,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确实是分子保持的;例如,水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水分子保持的,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是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而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中是没有分子存在的,此时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原子所保持的;例如,金属(如铁、铜等)、固态非金属(如碳、硫)、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等)这三类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其中是不含分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就不是由分子保持的了,而是由构成它的原子保持的.还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中也是没有分子存在的,此时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离子所保持的;例如,氯化钠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共同保持的.
    2.分子的主要特性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四个字.在利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先看看与分子的哪一个特性有关,然后再根据该特性进行细致地分析解答之.
    3.在解释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等问题时,一定要联系着分子与原子的概念、联系和本质区别来进行思考、分析.
    19.元素的概念
    【知识点的认识】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同样,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原子的构成及其结构示意图或离子结构示意图、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元素的概念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元素种类的判断、元素与原子的关系、物质的元素组成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元素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解答有关元素概念的问题时,要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1)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2)一类(即无数个,所以元素只能讲种类,不能讲个数);(3)原子(即元素的概念是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的);(4)总称(即元素是同类原子的集合体).
    2.当原子通过得失核外电子,而变成阴、阳离子时,核内的质子数是没有改变的,因此,该离子与其原来的原子都属于同一种元素.也可以说,元素概念中的原子其实也是包括离子的,实际上离子只是带电的特殊的原子罢了;不过,这里只是指一部分离子而已,不包括哪些形式为“带电的原子团”的离子(因为原子团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实际上其中含有多种元素的原子).
    20.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知识点的认识】化学式的书写分两种情况:
    1.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此时又分为两种:(1)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用组成该单质的元素的元素符号来表示它的化学式.例如,铁的化学式为Fe;硫的为S;氦气的为He;等等.(2)由分子构成的单质,要先写出组成该单质的元素的元素符号,再在其右下角标出该分子的构成(即该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才能完成其化学式的书写.例如,氧气的化学式为O2;氮气的为N2;氢气的为H2;等等.
    2.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1)是要先按照“左正右负”的原则[即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但甲烷(CH4)、氨气(NH3)除外],书写出组成该化合物的元素的元素符号;(2)是采用交叉法(即交叉正、负化合价的数值),找到并标出各元素符号右下角所要标注的原子或离子个数;即可得到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而化学式的意义一般是指宏观上表示该物质及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上表示该物质的构成.如果构成该物质的粒子是原子,那么它还能表示元素和一个该原子;如果构成该物质的粒子是分子,它除了表示一个该分子外,还表示该分子的构成;等等.当然,有时根据物质的化学式,结合所给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还能计算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其中的元素质量比或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等.具体的表述是这样的:(1)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以铁(Fe)为例,它除了表示铁这种物质、铁由铁元素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以外,还能表示铁元素和一个铁原子,等等.(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以水(H2O)为例,如图所示:.另外,根据水的化学式(H2O)还可以计算出:①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②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8;③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1.11%,氧元素的是88.89%;等等.(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以氯化钠(NaCl)为例,它既表示氯化钠这种物质,又表示氯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还表示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及其类别辨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合价的规律和原则,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教材之外的典型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时,首先,要分析、判断一下该物质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其中含有什么元素或原子团(是化合物再考虑),是化合物时还要考虑该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然后,再相应的书写规律和方法进行规范书写其化学式即可.另外,如果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若右下角的个数含有约数,一般要约分;但是,过氧化氢(H2O2)等过氧化物,以及淀粉[(C6H10O5)n]和葡萄糖(C6H12O6)等有机物除外.
    2.在表述化学式的意义时,要注意其宏观和微观描述方式的不同,宏观上一般“组成”来描述,而微观上一般用“构成”来描述.还有当化学式前面有了数字时,就只有微观意义,而没有宏观意义了(因为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3.对于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读法也是有规可循的.具体以氧化物、酸、碱和盐的顺序剖析如下:(1)氧化物一般称呼为“氧化某”,但是,当某元素有两个化合价时,常把高价的称呼为“氧化某”,低价的称呼为“氧化亚某”;并且,有时还需要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的数字来区分其名称.例如: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和四氧化三铁(Fe3O4)等.当氧元素不显﹣2价时,一般称呼为过氧化某或超氧化某.例如: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钠(Na2O2)和超氧化钾(KO2)等.(2)酸的称呼分为两种:①把含有氧元素的酸称呼为“某酸”.其中的“某”是氢、氧元素之外的元素名称;当某元素有两个化合价时,常把高价的称呼为“某酸”,低价的称呼为“亚某酸”;例如:硫酸(H2SO4)、亚硫酸(H2SO3)等.②把不含氧元素的酸称呼为“氢某酸”;例如:氢氯酸(俗称盐酸,HCl)、氢硫酸(H2S)等.(3)碱一般称呼为“氢氧化某(或亚某)”;例如:氢氧化铁[Fe(OH)3]、氢氧化亚铁[Fe(OH)2]等.(4)盐的称呼也分为两种:①把不含氧元素的盐称呼为“某化某或亚某”,例如,氯化铁(FeCl3)、氯化亚铁(FeCl2)等.②把含有氧元素的酸称呼为“某酸某或亚某”,例如,硫酸铁[Fe2(SO4)3]、硫酸亚铁(FeSO4)等.
    4.涉及到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时,一定要联系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公式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来进行.
    21.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是指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化学式来计算某物质中所含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公式是:“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应原子个数的乘积比”.当然,如果知道了物质中各元素的实际质量,就可以利用元素的实际质量来直接相比即可.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的意义、化学式的意义及有关的其它计算、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及有关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学式来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或者是利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来反推化学式中的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原子个数(即右下角的数字)”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公式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而不是其实际质量,但是计算出来的元素的质量比与利用元素的实际质量计算出来的是相等的.因为,各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一样的,都是以一种碳原子(即碳﹣12原子)质量的1/12(即1.66×10﹣27kg)作为标准的;当然,可以利用该标准推算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即某原子的实际质量=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碳﹣12原子实际质量的1/12),但是当用来计算元素的质量比的时候,这个标准又以约数的形式被约分掉了;所以,按照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公式,采用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来计算,是根本不会影响各元素的质量比的.
    2.利用公式计算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时,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要用试卷上给出的数值来计算.还有,其中的原子个数一般是相应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的数字(没有数字时,默认为是1);但是,如果某元素在同一化学式中出现多次,那么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应该是该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之和;如果某元素符号被括号括起来了,那么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应该是该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与括号的右下角的数字的乘积.
    3.利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来反推化学式中的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原子个数(即右下角的数字)时,可以先将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原子个数设为x,然后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4.有时还会利用某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来计算其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例如,如果已知或已求氧化铁(Fe2O3)中的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3(即56×2:16×3),那么就可以推算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即7÷(7+3)×100%],也可以推算出氧元素的为30%.
    22.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是指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化学式来计算某物质中所含的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是:“某元素质量分数=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原子个数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00%”.当然,如果知道了物质和其中某元素的实际质量,就可以利用公式该元素的实际质量/该物质的实际质量×100%来直接相比即可.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的意义、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化学式的意义及有关的其它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学式来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或者是利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来反推化学式中的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原子个数(即右下角的数字)”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计算元素质量分数的公式中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都是原相对质量而不是实际质量,但是计算出来的元素的质量分数与利用元素和物质的实际质量计算出来的是相等的.因为,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标准是一样的,都是以一种碳原子(即碳﹣12原子)质量的1/12(即1.66×10﹣27kg)作为标准的;当然,可以利用该标准推算出原子和分子的实际质量(即某原子或分子的实际质量=该原子或分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碳﹣12原子实际质量的1/12),但是当用来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时候,这个标准又以约数的形式被约分掉了;所以,按照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时,是根本不会影响各元素的质量比的.
    2.利用公式计算物质的各元素质量分数时,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要用试卷上给出的数值来计算.还有,其中的原子个数一般是相应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的数字(没有数字时,默认为是1);但是,如果某元素在同一化学式中出现多次,那么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应该是该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之和;如果某元素符号被括号括起来了,那么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应该是该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与括号的右下角的数字的乘积.并且,计算数据要准确,除不尽的按照题目的要求保留小数位数,没有要求的最好保留两位小数,最少也要保留一位小数.
    3.利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来反推化学式中的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原子个数(即右下角的数字)时,可以先将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原子个数设为x,然后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4.有时还可以利用某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来计算其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例如,如果已知或已求氧化铁(Fe2O3)中的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3(即56×2:16×3),那么就可以推算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即77+3×100%],也可以推算出氧元素的为30%.
    23.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知识点的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书写文字表达式的步骤一般分为两步:
    1.根据实验事实,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即“→”);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箭头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箭头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步骤一般也分为两步:
    1.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符号,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阴、阳离子符号的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将阴、阳离子的原形的右下角的个数,分别配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使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的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检查好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利用最小公倍数法,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含义、溶解现象和溶解原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构成、物质的电离、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联系着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常见物质的状态等相关知识细心地进行书写.并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可以简记为“写、配、标、注”四个字.
    2.在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可以联系着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物质的电离、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相关知识,来理解、分析和书写即可.其中,最关键的是从化学式的哪个地方电离开来,产生相应的阴、阳离子;技巧是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来将其分离开来,切记原子团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可将其划分开来.还要注意,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的电荷总数一定是相等的,即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24.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一般分为六步:
    1.设未知量,即﹣﹣﹣的质量为x.
    2.书写用到的化学方程式(即写→配→标→注),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至关重要的.
    3.将用到的物质的质量关系标注在相应的化学式的正下方;上行是相对质量关系(即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乘以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得来的),下行是纯物质质量(即已知量和未知量x).
    4.列计算用到比例式,即上行的相对质量比等于下行的实际质量比.
    5.求算结果,注意一定要有单位.
    6.写出简明的答案,一般是问什么就答什么.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格式,以“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为例,介绍如图所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书写化学方程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含义、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主要是以计算题为主.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含义、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审题是非常关键的,一般是抓住“三找”;即一找化学反应方程式,二找已知量和未知量x,三找用到的相对质量关系.
    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一般可以简记为:“六步七行”.其中的“六步”,又可以对应着简记为:“设、方、质(分为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两行)、比、算、答”.
    3.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1)设未知量x时,x的后面不要带单位;(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切记严格地按照“写→配→标→注”步骤细心书写;(3)找质量关系时,最好先找下一行的实际质量关系(即已知量和未知量),然后再对应着找上一行的相对质量关系.并且,切记将它们都写在相应的化学式的正下方,分居上下两行.(4)列比例式时,要按照“上一行的相对质量比等于下一行的实际质量比”的顺序来列;保证是对应比相等.(5)求算x时,可以参考着化学方程式下面的两行质量关系中的上下或左右的倍数关系来求算.当没有倍数关系时,再按照一般的方法来求算便是.(6)在写答案时,只需要简明扼要地答出关键语句即可.
    25.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如森林失火时,经常砍到一条带树木(即造隔离带).
    2.隔绝氧气或空气;如油锅着火时,可盖严锅盖.
    3.使温度降低着火点以下,如用嘴吹灭燃烧的蜡烛.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常用物质的性质、几种常用的灭火器”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利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来设计灭火的方案,或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谓灭火,实际上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因此,可以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推断和理解.值得一提的是:燃烧发生时,燃烧的三个条件需要同时满足才可;但是,灭火时,就没有不要将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破坏,只要其一被破坏,即可达到灭火之目的.当然,三个条件同时就破坏更能灭火了.
    2.如果采用第三种原理和方法来灭火,那么在表达时一定要注意是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而不能说成降低着火点.因为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本身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10/2 17:49:50;用户:实事求是;邮箱:18347280726;学号:37790395

    选项
    家务劳动
    化学原理
    A
    利用肥皂水洗衣服,发现泡沫多浮渣少
    使用的水是硬水
    B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C
    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盖上锅盖灭火
    隔绝氧气可以灭火
    D
    炒菜完及时洗净擦干铁锅
    防止铁锅生锈




    A.取固体
    B.闻气味
    C.熄灭酒精灯
    D.溶解
    物质
    KNO3
    K2SO4
    溶解度/g
    31.6
    11.1
    选项
    家务劳动
    化学原理
    A
    利用肥皂水洗衣服,发现泡沫多浮渣少
    使用的水是硬水
    B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C
    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盖上锅盖灭火
    隔绝氧气可以灭火
    D
    炒菜完及时洗净擦干铁锅
    防止铁锅生锈




    A.取固体
    B.闻气味
    C.熄灭酒精灯
    D.溶解
    物质
    KNO3
    K2SO4
    溶解度/g
    31.6
    11.1

    相关试卷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期末模拟试卷(含详细解析):

    这是一份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期末模拟试卷(含详细解析),共6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期末模拟练习试卷(含详细解析):

    这是一份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期末模拟练习试卷(含详细解析),共6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2022年冬奥会在我国北京举办,含氟牙膏能防止龋齿,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如图所示的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期末模拟练习试卷(含详细解析):

    这是一份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期末模拟练习试卷(含详细解析),共2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