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6215893/0-17279968716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6215893/0-172799687169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6215893/0-172799687172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厦门双十中学2024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试卷由选择题(满分72分)和非选择题(满分28分)组成,考试时间60分钟。
一 、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表
据如表可知,原始农耕时期
A. 经济形态都以畜牧为主 B.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 不同地域文明各具特色 D. 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氏族处于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会挖井,住在干栏式建筑中;半坡 氏族处于黄河流域,会种粟,会烧制彩陶,表明处在不同地域的氏族居民创造的文明具有不同的特色,故 选C; 虽然两个氏族部落都喂养狗、猪,但是不是畜牧业为主,而是种植业为主,A 错误;BD 在材料不能 体现,排除。
2.传说在虞舜之时,禹作司空、契作司徒、弃作后稷、夔作乐官、龙作纳言。他们既在部落联盟中各司其 职,又是各自氏族的首领,如禹、契、弃分别来自夏、商、周族。这反映了
A. 部族因素与官职结构混融不分 B.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 夏商周三代政权曾经短暂并存 D. 宗法制度渐趋成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他们既在部落联盟中各司其职,又是各自氏族的首领,如禹、契、弃分别来自夏、商、周族。”
可得出当时部族因素与官职结构混融不分,说明早期国家的架构并不完善,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神权, 排除B 项;三者并不是并存的,排除C 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 项。故选A 项。
3.据图可知,分封制( )
西周重要封国示意图
A. 利用宗族纽带与族群笼络 B. 确保了周朝统治长治久安
C. 兼顾政府威权与行政效能 D. 推动了中国疆域开始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 题干图片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国,体现利用同宗同族的血缘关系纽带巩固统 治。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异姓封国,目的是加强对其他族群的笼络,A 项正确;西周被犬戎灭亡,东周时期 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势力崛起,“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材料看不出诸侯国的行政体系情况, 不能断定兼顾行政效能,排除C 项;中国疆域在西周以前就开始形成,排除D 项。故选A 项。
4.如表为西周王室子弟所须掌握的“六代舞”。由此可知,西周统治者( )
A.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B. 以礼乐教化彰显正统
C.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D. 借助神权以巩固王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 料可知,《云门》歌颂黄帝“大施天下道而行之”,《咸池》歌颂尧之大德彰明于天下,《大韶》歌颂舜以文 德治邦,《大夏》歌颂禹治水之功,《大渡》歌颂汤灭夏桀以拯救万民,《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六 代舞》以宣扬三代德治、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说明西周重视乐舞的政治教化功能,并借此彰显其正统地 位,B 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儒家思想产生了春秋时期,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西周统治者借助神权以巩固王权统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据《左传》载,皂、舆、隶、僚、仆、台、圉、牧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八种职业。但晋惠公给其子取名“圉”, 其女取名“妾”,这是因为卜者预言他们会成为奴隶。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
A. 等级差别明显 B.阶层流动加快
C. 矛盾极为尖锐 D. 奴隶地位上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晋惠公用社会底层职业名“圉”给儿子取 名,用“妾”给女儿起名,说明了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社会阶层固化逐渐出现变动,阶层流动加快,B 项正 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以来社会阶层的分布等级分明,但到了春秋时期,晋惠公用社会底层 职业名“圉”给儿子取名,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布出现了变动,排除A 项;材料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子女有可 能成为奴隶的一种社会现象,与矛盾尖锐与否无关,排除C 项;材料中体现的是诸侯子女社会地位下降的 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奴隶地位上升,排除D 项。故选B 项。
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边界建立关塞,“然禁防疏阔,多不遗兵设防”;战国时期,险要地区往往成为争 夺的对象,各国除设关驻守外,还建设了亭、障等军事工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兵役制度改革 B. 礼制渐趋瓦解 C. 军事人力增加 D. 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春秋到战国,各国边界的防卫程度上升,险要地区往往成为争夺对象,这些变化说明诸侯争霸 战争加剧,而战争频繁加剧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故D 项符合题意;兵役制度改革和军事人力增 加明显不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AC 项;礼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瓦解的现象,不是这种变化的 原因,排除B 项。故选D。
7.据史料统计,战国时好年成的谷物产量四倍于平均年景,而差年成则几乎只有平均年景的二成;最勤快 的庶人能增加二成的产量,而最懒的则会减少二成。这反映了当时( )
A. 铁器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B. 农业发展程度仍然比较低下
C. 土地私有激发了农民积极性 D. 技术进步未能促进农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战国时好年成的谷物产量四倍于平均年景,而差年成则几乎只有平 均年景的二成;最勤快的庶人能增加二成的产量,而最懒的则会减少二成。”可知,当时农业发展程度仍然 比较低下,B 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了当时农业产量仍然受到好坏年成的影响即自然环境的影响,和铁器推 广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农民积极性,排除C 项;农业技术能够推动生产力进步,但是材料没 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8.图1、2为20世纪出土的先秦布币的两种形制。空首布因“首空可以纳柄”而得名,平首布又名实首布, 脱胎于空首布,重量变轻,体形变薄为片状。据此推断
A. 布币的名称由来与其制作材料有关 B. 国家分裂与动荡导致了币形混乱
C. 布币演进折射出中国政局趋于统一 D. 布币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布币的形状是仿照古代农具的形状铸造的,所以说承载杂合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故 选D; 布币是铜铸造的,不是布做的,A 错误;布币形制的变化是从便于携带和美学功能等方面考虑的, 不是折射中国政局的统一,也不是国家的分裂和动荡导致币形的混乱,排除BC。
9.据《岳麓秦简》,若里人要求获得爵赏的回乡军人出钱宴请,则要求宴请者、应允要求者都要受到严惩。 此举意在( )
A. 改革法律制度 B. 消除血缘关系的潜在威胁
C. 强化基层治理 D. 提升军功阶层的政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若里人要求获得爵赏的回乡军人出钱宴请,则要求宴请者、应允要求者都 要受到严惩”可知,秦朝法律严惩回乡军人宴请地方人民,这有助于防止其利用军人威望干涉地方和聚众 为害,有助于强化基层治理,C 项正确;材料虽出自《岳麓秦简》,但材料信息与法律制度改革无关,排除 A项;“消除”说法错误,且材料并未说明军人和里人的血缘关系,排除B项;回乡军人不得受到宴请和宴 请他人,这与政治地位无关,且并未进入国家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0.秦代,官营生产的铁农具除供应官府所需和借予平民使用外,也向民间售卖。前二者属官农具范畴,需 刻上所在官署的标记:后者直接卖予平民,不需刻上标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官营手工业缺乏统标准
B. 盐铁官营政策开始推行
C. 政府对小农生产予以扶持 D. 私营手工生产尚未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秦代官营铁农具借给平民、向民间售卖等,结合所学可知,C 项正确;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 的借售及其标记与否,不能说明其生产没有统一的标准,A 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是从汉武帝时开始,B 项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就已经被打破,D 项错误。
11.秦、西汉时期的祭祖排在社祭(祭祀土地神)与鬼神亡祭之后,已非最主要的祭祀活动。这反映了秦和 西汉时期( )
A. 政治统治的世俗化趋势 B. 破除了宗法等级观念束缚
C. 祭祀活动的仪式化倾向 D. 重视社会秩序的重新建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祭祖排在社祭(祭祀土地神)与鬼神亡祭之后,已非最主要的祭祀活 动”和所学可知,宗法制瓦解后祭祖活动不是最主要的祭祀活动,而是社祭与鬼神亡祭比较多,说明这一 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让百姓认识到农业发展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因此祭祀土地神现象增多,说明秦汉时期 社会秩序观念的重新建构,D 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祭祀文化,而不是政治统治的世俗化趋势,排除A项; 中国古代社会历来重视血缘关系,打破宗法等级观念束缚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详细描述 祭祀活动的仪式化内容,无法得出仪式化,排除C 项。故选D项。
12.秦律和汉律并不只是刑律,还包括了大量的行政规章,农业管理有田律,市场管理有关市律,货币及财 务有金布律,畜牧有厩苑律等等,兵刑钱谷、考课铨选无所不及。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 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B. 法家思想全面渗透社会生活
C. 刑法与礼制相结合 D. 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法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题干“秦律和汉律并不只是刑律,还包括了大量的行政规章”、“兵刑钱谷、考课铨选无所不及”等信息,秦汉时期法制建设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完善,涉及的领域包括了兵刑钱谷等诸 多方面,通过相关行政规章制度的完善更好推行国家治理,也推进了行政管理的法制化,A项正确;法家思 想全面渗透社会生活表述过于绝对,夸大了法家思想的影响范围,材料中仅涉及行政领域,排除B项;材 料中并未涉及到礼制的内容,刑法与礼制相结合并非材料宣扬的主旨,排除C 项;材料中表述的是法制管 理的内容,并未说明这一时期经济得到很好发展,无法得出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法,排除D项。故选A 项。
13.汉初沿用了秦代按军阶大小向个人分配耕地和住宅的做法,并拓宽田宅划拨的范围,公卒、士伍以及庶 人等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田地和一处住宅。这一做法( )
A.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B. 有利于稳固小农经济
C. 确立了个体土地私有制 D. 旨在削夺贵族的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承秦制,并拓宽了土地授予的人数和 范围,公卒、士伍以及庶人等也可以获得土地,这有利于激发社会的活力,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B 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抑制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A 项;确立了个体土地私有制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排除C 项;主 要目的在于通过土地授予的扩大范围来巩固国家政权,并非剥夺贵族特权,排除D 项,故选B 项。
14.据《史记》载,张骞在首次抵达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时,发现王宫中有少量中国丝绸的存在。这一 记载可以( )
A. 推翻张骞凿空西域的论断 B. 说明中华文明已辐射西域诸国
C. 推断出丝绸之路由来已久 D. 论证先秦中原与南亚联系密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据《史记》载,张骞在首次抵达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时,发现王宫 中有少量中国丝绸的存在。”可知,张骞在抵达大月氏时,发现王宫中有少量中国丝绸的存在,说明在张骞 之前就存在中西方之间联系,可推断出丝绸之路由来已久,C 项正确;张骞通西域,虽然并非丝绸之路的开 始,但是他将零星的断续的小规模的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的持续的官民结合的交流,开启了古代东方与 西方交流的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说张骞是“凿空西域”第一人毫不夸张;排除A 项;中外有了较为正常的联系,不能代表中华文明辐射西域诸国,排除B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南亚地区,排除D 项。故选 C项。
15.传统数学经典《九章算术》中将方田、粟米、均输、商功(测量体积,计算工程用工)勾股等作了分类, 并列举了246个数学问题求解。这反映出《九章算术》
A. 注重运用演绎方式叙述问题 B. 体现了士人阶层的价值追求 C. 形成了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 D. 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九章算术》将实用类型问题进行求解,说明中国古代数学重视实际问题是古代劳动人 民智慧的结晶,故D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实用问题求解,而非运用演绎方式叙述,故A 选项不符合题意, 错误;士大夫的价值追求在汉代是儒学而非数学,故B 选项不符合史实错误;《九章算术》是实用数学运用 而非数学理论,故C 选项错误。
16.西汉时期,水利灌溉主要依赖官府统一兴修的水利工程。到了东汉,民间兴修的陂塘、井灌等水利设施 遍布南北各地。这一变化源于( )
A. 田庄经济的发展 B. 政府组织能力提高 C. 南方地区的开发 D. 个体农耕普遍存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西汉时期,水利灌溉主要依赖官府统一兴修的水利工程。到了东汉,民 间兴修的陂塘、井灌等水利设施遍布南北各地”可知,东汉时期,民间水利设施遍布南北各地,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得到发展,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因此水利设施也得到发展,A 项 正确;政府组织能力提高是西汉时期水利灌溉工程发展的特点,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 期北民南迁,才开始带动南方地区的开发,不是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 项;西汉与东汉都大量 存在个体农耕,所以无法说明东汉与西汉在农业水利设施上的差别,排除D项。故选A项。
17.徐庶初从刘备,及其母为曹操所获,只好去刘就曹。东汉末年王朗战败浮海之际,对追随于他的虞翻说: “卿有老母,可以还矣。”东晋周唬因“老母见获”而投降前秦,但不肯就任尚书郎。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儒家孝悌观念影响深远 B. 战乱时期忠孝难以两全
C. 君王利用孝道稳固统治 D. 君臣伦理观念日益弱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列举的徐庶、周唬都是因为母亲的缘故而离开自己的领导者或国家,而投降到把其母掠走方, 说明为了孝顺父母可以放弃自己的信仰、前途等,说明儒家孝悌观念影响深远,故选A; 材料人物选择的 是 孝 ,B 错误;曹操不是君王,C 错误;曹操不是君,说君臣伦理观念不准确,D 错误。
18.魏晋以来,民间多以谷物、布帛易物。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 得以流通于京师带。明帝时,“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人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
B. 租税制度影响金属货币流通
C. 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
D. 分裂战乱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魏晋时期民间以物易物,钱不入市,而北魏孝文帝时期本该在一国运用的货币,仅在京师一带 流通,结合所学可知,D 项正确;材料中民间以物易物,国家下诏铸造流通的货币无法流通全国,不是“币 制的混乱”,A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租税制度制约金属货币流通,B 项与题意不符;即使战乱时期,区域 间的经济联系也不会“断绝”,C 项说法绝对。
19.南朝时期,朝廷多派宗室王公出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并以“典签”佐之。“典签”的职责是典领文书, 多用寒人担任。时人云“诸州唯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典签”制度(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开创了地方监察新模式
C. 改变了地方割据局面 D. 增强了门阀士族的实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据材 料“诸州唯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期朝廷通过设置典签加强对地方军政长官的牵制 和监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 项正确;典签的职责是典领文书,而非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且仅仅靠 增设典签不足以构成对整个监察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排除B 项;材料未提及南朝存在地方割据问题,排除 C项;典签多用寒人担任,体现门阀士族势力衰落而非增强,排除D 项。故选A 项。
20.北朝时期,西魏 制度方面采取复古之法,如按照《周礼》官名更改官制,模仿《尚书》文体发布文告。此举旨在( )
A. 主动汉化推动民族交融 B. 借助儒学影响标榜正统
C. 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 D. 构建文化认同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据题干“北朝时期,西魏在制度方面采取复古之法,如按照《周礼》官名更 改官制,模仿《尚书》文体发布文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期,西魏统治者学习中原的制度文 化主要是要维护统治的需要,推动了文化的认同。D 项正确;西魏的举措是汉化的表现,汉化有利于民族交 融,但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的需要,而不是民族交融,排除A项;西魏复古是按照《周礼》、《尚书》来制 定的,而未涉及儒学,排除B项;材料是指政治制度建设,未涉及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 项。
21.如表是隋代墓葬出土的碓和仓模型,据下表推断,隋朝时( )
(注:碓:捣米设施;仓:贮粮设施)
A. 关东地区农业设施相对先进 B. 北方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C. 农业生产方式区域差异明显 D. 关中地区技术较为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隋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隋朝时期,关东地区的贮粮设施都是圆形仓,而关中地区贮粮 设施是以方形仓为主,结合所学可知,圆形仓比方形仓能贮存更多粮食,据此可以说明,隋朝时,关东地区的粮食产量比关中地区更高,关东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更高、农业设施更先进,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 生产工具的改进,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排除C项;“关中地区技术较为开放”与 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2.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 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邀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 游牧文明重建了中原的经济基础 B. 胡汉民族融合促成了大唐气象
C.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定型 D. 外来文化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的核 心内容体现民族融合促进了唐朝的强盛,故选B; 唐朝不是游牧民族建立的,A 错误;秦朝就确立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C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外来文化冲击儒学,D 错误。
23.唐代在国库管理上曾设内、外两库。外库收受各地正常赋人,由度支掌调配使用,太库掌出纳,比部复 核监督;内库为皇帝私库,预算报中书市批,出纳由尚书审计。这反映出唐代
A. 官僚机构重床叠架 B. 政府收入稳定充裕 C. 内朝外朝界限分明 D. 财政管理明确规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唐代国库的分类、收入、使用、审计等有专门规定,专职管理,结合所学可知,D 项正确;国 库管理规范有序不能反映出唐代官僚机构的重叠,A 项错误;国库管理有条不紊不能说明政府收入“稳定 和充裕”,B 项错误;内外国库的管理不能说明“内外朝界限分明”,C 项错误。
24.唐代实行羁縻制度,对内降的游牧部落设置都督府和州县,以其部落之人为都督、刺史、县令。由此可 见唐代( )
A. 中央集权相对衰落 B. 藩镇问题由此产生
C. 游牧民族地位低下 D. 民族政策因地制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实行羁縻制度,对内降的游牧部落设置都督府和州县,给予内 降的游牧部落一定的自治权,体现了唐代民族政策因地制宜,D 项正确;唐朝通过羁縻制度管理少数民族, 有利于中央集权,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 项;羁縻制度与藩镇问题无关,B 项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 项;材料体现了唐朝通过羁縻制度管理少数民族,未涉及游牧民族地位,排除C 项。故选D 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8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于1959年,以其命名的二里头文化,约当公元前1750~前1520年, 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在二里头都邑中,官城内的两组大型宫室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位于中心 区的井字形大道是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官营作坊区出土了以复合范技术铸造的青铜礼 器群。学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里头都邑中心的遗存分布
——摘编自许宏《二里头遗址“突出普遍价值”举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提纲。 二里头遗址在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中的价值
①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礼器群,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礼乐文化 ②
③
④ ⑤
【答案】遗址中存在宫室建筑群、官营作坊区、祭祀遗存区、墓葬集中分布区、井字形大道,可用于研究 早期中国的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
遗址中的宫室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存在贵族墓葬群和制陶、制骨、铸铜等官营作坊,可用于研究早期中 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可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以及证明二里头都邑作为国家权力中心提供证据。
遗址中存在制陶作坊、制骨作坊、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作坊,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产业分工与生产进步。 二里头遗址所在的洛阳偃师地处中原,二里头文化约当公元前1750—前1520,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可为探索夏商文化提供考古依据。
二里头文化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可用于研究中原核心文化的辐射力及华夏国家由多元向一体的 发展进程。
【解析】
【详解】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据图示,从遗址中存在宫室建筑群、官营作坊 区、祭祀遗存区、墓葬集中分布区、井字形大道,得出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
据材料“在二里头都邑中,官城内的两组大型宫室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位于中心区的井字形大道是迄今所 知东亚大陆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得出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可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以 及证明二里头都邑作为国家权力中心提供证据。
据材料“官营作坊区出土了以复合范技术铸造的青铜礼器群”,得出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产业分工与生产进 步。
据材料“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于1959年,以其命名的二里头文化,约当公元前1750—前1520年,几 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得出二里头遗址所在的洛阳偃师地处中原,二里头文化约当公元前1750—前 1520,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可为探索夏商文化提供考古依据。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洪纤巨细、绵亘不断,这与档案工作的建立与发展密切关联。商周时期, 文告、策命、法典等文书档案记录于兽骨或青铜器上。其中铸刻在青铜器上的称为金文档案,主要用于保 存宗族及宗庙的重要历史及其它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同一时期还有简册档案。西周时,许多重要档案均“书 之玉成,成之金量,置之宗庙,登于天府”,被视为“宝物”,以求得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春秋战国时期, 又出现了缣帛和石刻档案。
——摘编自潘晓红《中国古代档案发展历史剖析》
材料二秦朝律法规定,凡吏民对法令条文的查询及法官的解释,都要收集起来,并写在竹简上,入 柜封印。据《史记》记载,刘邦至秦都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
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亦载:“兴汉,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随着“蔡侯纸”问世, 档案进一步发展。东汉以后,统治者制定了不少有关档案工作的律令。如宋律规定;地方各类档案要按期
逐级上送:中央六部的档案,在部保存二年之后应送架阁库,再过入年应移交金耀门文书库收贮。《大明律) 则规定:“凡弃毁制书及各衙门印信者斩。若弃毁官文书者,杖一百。”在中国,历代档案典籍异常丰富,
除史官修史可以随意参阅库内档案外,其他官员学士“罕有窥其美富者”。
——摘编自樊如霞《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档案发展的思想文化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朝以来古代档案工作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历史影响。
【答案】(1)条件:汉字成熟及书体演进;档案载体的演进;重视文化传承的历史传统;王权与神权思想 的影响
(2)趋势:统治者对档案收集和管理更加重视;档案的数量、种类、规模逐步扩大(逐渐以纸质档案为主 要形式);档案的制度化管理加强,相关法规更为细密严苛;档案的安全性与保密性不断强化
(3)简评:积累了丰富的档案工作经验,对当时国策的制定和政权的稳固,对文化学术的发展,以及中华 文明的传承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维护王权为中心,档案使用具有严密的封闭性,无法充分发挥其社会功 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档案工作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商周时期,文告、策命、法典等文书档案记录于兽骨或青铜器上。其中铸刻在 青铜器上的称为金文档案,主要用于保存宗族及宗庙的重要历史及其它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同一时期还有 简册档案。”可知汉字成熟及书体演进;档案载体的演进;重视文化传承的历史传统;根据材料“”许多重 要档案均……被视为‘宝物’,以求得神灵和祖先的庇佑。”可知受到王权与神权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秦朝律法规定,凡吏民对法令条文的查询及法官的解释,都要收集起来,并写在竹简上, 入柜封印”“随着‘蔡侯纸’问世,档案进一步发展。”可知统治者对档案收集和管理更加重视;档案的 数量、种类、规模逐步扩大;重视文化传承的历史传统;根据材料“东汉以后,统治者制定了不少有关档 案工作的律令。”“凡弃毁制书及各衙门印信者斩。若弃毁官文书者,杖一百。”、“除史官修史可以随意参 阅库内档案外,其他官员学士‘罕有窥其美富者’”可知档案的制度化管理加强,相关法规更为细密严苛; 档案的安全性与保密性不断强化。
(3)根据材料对档案工作的历史影响可以从对后人起到了解当时情况,起到借鉴作用,还可以从对文化学术的影响以及文明传承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回答。半坡氏族
河姆渡氏族
相同
过上定居生活;饲养猪、狗;普遍采用磨制石器
不同
建筑为半地突式;种粟;烧制彩陶
建筑干栏式;种水稻;学会挖井
名称
时期(据载)
所歌颂内容
《云 门》
黄帝
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之圣德
《咸 池》
尧
帝尧之仁德
《大 韶》
舜
帝舜之贤德
《大 夏》
夏代
大禹治水之功绩
《大 薄》
商代
商汤灭夏桀、救护万民之功德
《大 武》
周代
武王伐纣灭商之伟业
关中地区
关东地区(函谷关以东)
隋初 期
方形碓、方形仓
长方形碓、圆形仓
隋中 期
长方形碓、方形仓
长方形碓、圆形仓
隋后 期
长方形碓、方形仓、圆形仓
长方形碓、圆形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厦门双十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据《贞观政要》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