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13课湖心亭看雪(原卷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13课湖心亭看雪(原卷版+解析)01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13课湖心亭看雪(原卷版+解析)02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13课湖心亭看雪(原卷版+解析)03
    还剩5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巩固练习,共5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文体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精讲
    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文体知识
    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没有定式,尺牍、传、游记、序跋等都可算为其内。特点:一是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富有情趣。
    【基础知识】
    读准字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
    词语释义
    绝: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3)一词多义
    ①是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②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③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④大: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
    ⑤余: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4)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③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④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5)古今异义
    ①白 古义:杯。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白色。
    ②更 古义: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例:是日更定也。
    今义:更加。
    重点梳理
    【重点01】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答案示例: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答案示例: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重点02】研读分析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答案示例: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答案示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重点03】探究突破
    1.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 15 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

    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重点04】深度探究
    1.作者“独游”,却没想到湖心亭竟还有两人客游于此,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十分喜悦的,“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说明作者本不能喝,但现在因为心情之高兴不得不喝,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2.本文语言简练,不肯点下赘笔,但是作者为何要在开篇点明“崇祯”年号呢?又为何点出客是金陵人呢?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吗?
    提示: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
    明确:作者在文中除了表达出自己的孤傲高洁,也含蓄地表达了故国之思。
    主旨总结: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3.解读“痴”人
    (1)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明确:痴!
    (2)阅读第一段,说说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冬寒之态可见一斑,但是作者仍要独往看雪,可见他的痴。且一般而言,即便冬日出游也不会选在晚上,作者却在“更定”出发,更见了他的痴。
    (3)有人说,作者也不是独往,因为还有舟子陪同,你怎么看待“独往”这个问题?
    明确:作者出游是为“看雪”,从人数上看,作者确实不是独往,但从目的上看,舟子未有作者那般的思想与审美情趣。这特立独行的孤傲,也便可说是“独往”了!
    能力拓展
    文中说“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白”字怎么会被用来指酒杯呢?
    字源演变
    猜想:白,是一个会意字,从字体演变的过程来看,其甲骨文像极了俯视时的酒杯杯口,可能正因此,“白”字就被用来代指了酒杯。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拥毳(má)衣炉火。
    B.雾凇沆(hàng)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是日更(gèng)定矣。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fú)。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雾凇(sōng) 长堤(dī) 毳衣(cùi)
    B.沆砀(dàng) 拏(ná) 喃喃(nǎn)
    C.金陵(lín) 芥(jiè) 崇祯(zhēn)
    D.更定(gēng) 铺毡(zhān) 痴(chī)
    3.对下列诗文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的“孤寂”“忧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遗世独立的清高者的孤独。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年老体弱,念家悲己的忧伤。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国破家亡、感时伤世者的孤独。
    D.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登岳阳楼》)——万里逃难、奔波离散者的忧伤。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题目。
    湖心亭看雪
    张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上下一白 一箪食,一豆羹
    C.见余大喜曰 见渔人,乃大惊
    D.是金陵人,客此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5.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7.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挐,古通“桡”,船桨;撑(船)
    B.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D.是金陵人,客此(暂时寄住在这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余拏一小舟[撑(船)]
    B.是日更定矣(更多) 上下一白(全)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大雪三日(雪花) 拥毳衣炉火(裹、围)
    9.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一童子/烧酒
    10.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哪两项的诗句相似?(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向秦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室中更无人
    B.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客此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D.上下一白/一览众山小
    12.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B.吾C.尔D.相公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住西湖 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4.古人写雪,手法不一。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
    15.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16.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请写出你的理解。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往来而不绝者B.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
    C.上下一白 一碧万顷D.及下船 及鲁肃过浔阳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9.下列对选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岱旅居杭州,正值此地三日大雪,在万籁俱寂的夜色中乘船至湖心亭观赏雪景。
    B.《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他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D.《湖心亭看雪》一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瘦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人鸟声俱绝 百废具兴
    B.拉余同饮 饮少辄醉
    C.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见余大喜曰 其喜洋洋者矣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2)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交代了赏雪的地点——湖心亭,点明了写作的事件——看雪。
    B.“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D.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作者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23.如果时空可以重置,张岱在湖心亭遇见的不是那两个金陵人,而是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张岱会把柳宗元视为知己吗?结合柳宗元的《江雪》和本文相关内容,请你以张岱最佳引荐人的身份,简要阐述理由。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隐天蔽日
    B.余拏一小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独往湖心亭看雪/晋陶渊明独爱菊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结友而别
    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6.文章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7.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书名),作者是明末清初文学家_____________(人名)。
    2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鸟声俱绝/百废具兴B.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C.独往湖心亭/朝而往D.大雪三日/主人日再食
    29.本文结尾舟子为什么慨叹“相公”及亭上二人都是“痴人”?
    30.下面是中国国家画院院士黄永玉先生的画作《湖心亭看雪》,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点评这幅画有没有画出本文雪景的意境。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
    【乙】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④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释】①澄波:人名。②霞裳:人名。③对枰(píng):对坐下棋。④参错:杂乱不齐。⑤怀远:人名。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是: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
    (3)僧澄波善弈 弈:________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________
    32.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不 图 观 瀑 之 娱 一 至 于 斯 亭 之 功 大 矣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34.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
    35.请你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对象及其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心已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3)余挐一小舟
    3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B.①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②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C.①从武林门而西。 ②学而不思则罔。
    D.①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3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初至西湖记》表达了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40.《湖心亭看雪》写的是冬日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景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二)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4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______
    (2)上下一白 一:________
    42.把语段(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43.文中划线句子是怎样描写湖心亭美景的,请简要分析。
    44.语段(一)和语段(二)同是写雪景,但景物特点各有侧重,请写出其不同点?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日,湖中中人鸟声俱绝。是白更定矣,余举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复的者,善说……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
    4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______
    (3)是金陵人,客此 客: ________
    (4)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不足:____________
    (5)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去:____________
    4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47.[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
    48.[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闲趣?这种闲趣分别体现了张岱和袁宏道怎样的精神追求?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文体知识
    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没有定式,尺牍、传、游记、序跋等都可算为其内。特点:一是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富有情趣。
    【基础知识】
    读准字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
    词语释义
    绝: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3)一词多义
    ①是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②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③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④大: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
    ⑤余: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4)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③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④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5)古今异义
    ①白 古义:杯。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白色。
    ②更 古义: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例:是日更定也。
    今义:更加。
    重点梳理
    【重点01】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答案示例: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答案示例: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重点02】研读分析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答案示例: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答案示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重点03】探究突破
    1.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 15 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

    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重点04】深度探究
    1.作者“独游”,却没想到湖心亭竟还有两人客游于此,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十分喜悦的,“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说明作者本不能喝,但现在因为心情之高兴不得不喝,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2.本文语言简练,不肯点下赘笔,但是作者为何要在开篇点明“崇祯”年号呢?又为何点出客是金陵人呢?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吗?
    提示: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
    明确:作者在文中除了表达出自己的孤傲高洁,也含蓄地表达了故国之思。
    主旨总结: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3.解读“痴”人
    (1)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明确:痴!
    (2)阅读第一段,说说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冬寒之态可见一斑,但是作者仍要独往看雪,可见他的痴。且一般而言,即便冬日出游也不会选在晚上,作者却在“更定”出发,更见了他的痴。
    (3)有人说,作者也不是独往,因为还有舟子陪同,你怎么看待“独往”这个问题?
    明确:作者出游是为“看雪”,从人数上看,作者确实不是独往,但从目的上看,舟子未有作者那般的思想与审美情趣。这特立独行的孤傲,也便可说是“独往”了!
    能力拓展
    文中说“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白”字怎么会被用来指酒杯呢?
    字源演变
    猜想:白,是一个会意字,从字体演变的过程来看,其甲骨文像极了俯视时的酒杯杯口,可能正因此,“白”字就被用来代指了酒杯。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拥毳(má)衣炉火。
    B.雾凇沆(hàng)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是日更(gèng)定矣。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fú)。
    【答案】B
    【解析】
    A.毳cuì;
    C.更gēng;
    D.沸fèi;
    故选B。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雾凇(sōng) 长堤(dī) 毳衣(cùi)
    B.沆砀(dàng) 拏(ná) 喃喃(nǎn)
    C.金陵(lín) 芥(jiè) 崇祯(zhēn)
    D.更定(gēng) 铺毡(zhān) 痴(chī)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项,“毳”应读“cuì”;B项,“喃”应读“nán”;C项,“陵”应读“líng”。
    3.对下列诗文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的“孤寂”“忧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遗世独立的清高者的孤独。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年老体弱,念家悲己的忧伤。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国破家亡、感时伤世者的孤独。
    D.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登岳阳楼》)——万里逃难、奔波离散者的忧伤。
    【答案】B
    【解析】
    【详解】
    B.“年老体弱,念家悲己的忧伤”表述错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
    故选B。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题目。
    湖心亭看雪
    张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上下一白 一箪食,一豆羹
    C.见余大喜曰 见渔人,乃大惊
    D.是金陵人,客此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答案】C
    【解析】
    A.连词,和\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B.副词,全、都\数词,一;
    C.动词,看见\动词,看见;
    D.名词做动词,客居\名词,客人;
    故选C。
    5.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答案】C
    【解析】
    C.翻译有误。“金陵”是地名,不是姓名。故选C。
    6.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找出正确选项。D.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的烘托。ABC均正确,故选D。
    7.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挐,古通“桡”,船桨;撑(船)
    B.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D.是金陵人,客此(暂时寄住在这里)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课文中迁移过来。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ABD均正确,故选C。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余拏一小舟[撑(船)]
    B.是日更定矣(更多) 上下一白(全)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大雪三日(雪花) 拥毳衣炉火(裹、围)
    【答案】A
    【解析】
    B.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C.强:竭力,尽力。“强”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不可望文生义;
    D.雪:下雪。“雪”在此句中属于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故选A。
    9.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一童子/烧酒
    【答案】B
    【解析】
    B.划分有误。此项应为:余/拏一小舟。故选B。
    10.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哪两项的诗句相似?(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向秦
    【答案】BC
    【解析】
    A.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 ,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B.正好与“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情景相似。酒桌上遇到知己,喝一千杯酒都还嫌少。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C.正好与“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情景相似。其一,表达“相逢何必曾相识”,其二,与刚认识的人痛饮;
    D.意思是: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满含深情的表达了两人友谊之深;
    故选BC。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室中更无人
    B.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客此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D.上下一白/一览众山小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古文中一词多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A.还/再;B.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告别/另外;D.全。故选D。
    12.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B.吾C.尔D.相公
    【答案】D
    【解析】
    考查称谓。D项称谓用法不同。“相公”为尊称,其余不是。ABC都是人称代词。“余”“吾”为第一人称代词,“尔”为第二人称代词。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住西湖 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答案】A
    【解析】
    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项,“余”都是“我”的意思。B项,“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C项,“是”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D项,“白”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14.古人写雪,手法不一。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
    【答案】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解析】

    15.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答案】 (1)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2)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3)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解析】
    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凇、沆砀、莲”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16.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请写出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作者在自嘲中讽世,显示了自己的卓然独立。
    【解析】
    张岱的《自题小像》,其特色是极尽自我嘲讽之能事,但戏而不谑,字里行间的那种愤懑不平之气宛然可见,是一首末世文人无可奈何的感叹调。《自题小像》六句话虽句句是戏语,却也句句是实。他少年灵隽,人皆以为他可在功名路上步入青云,结果在举业上却一事无成。此即“功名耶落空”。他出身在一个累世通显的官宦之家,少时即为豪贵公子,过了四十多年的繁华生活,结果国破家亡,避迹山居。他曾自谓“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此即“富贵耶如梦”。在清兵南下时,明代许多人士戮力抗清,以身殉国。如张岱的同乡人祁彪佳在1645年清军破山阴时即投水自尽,忠烈可歌。张岱是尊敬忠臣义士的,他曾说过:“忠臣义士多见于国破家亡之际,如敲石出火,一闪即灭,人主不急起收之,则火种绝矣。”那么他自己为什么不像祁彪佳那样献身成仁呢?他曾说“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陶庵梦忆·自序》)这里说是因为怕赴死的苦痛,这自然是一种解嘲式的自我解剖。至于不耐艰苦而不能务农,则是封建社会文人的一种通病,张岱也不能例外。这就凝成了这样两句话:“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他在明亡后又花二十多年时间,完成了明史巨著《石匮书》,藏之名山,故有“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嘲。“之人耶有用没用?”一句结语,由谐入庄,让满腔悲愤在控诉式的反语中一吐为快,写尽平生感叹遗恨。他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表示决然不为世奴,不为时欺,敢于与面临的力量强大的伦理世界背道而驰,终生不悔。可据此作答。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往来而不绝者B.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
    C.上下一白 一碧万顷D.及下船 及鲁肃过浔阳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9.下列对选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岱旅居杭州,正值此地三日大雪,在万籁俱寂的夜色中乘船至湖心亭观赏雪景。
    B.《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他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D.《湖心亭看雪》一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瘦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答案】17.D
    18.①(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
    19.A
    【解析】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消失/断绝;
    B.指示代词,这,这样/动词,是;
    C.副词,全/量词,一片;
    D.都译为“等到”;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余:我;焉得:哪能;
    ②痴:痴迷;更:还。
    1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
    B.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并非“元末明初的文学家”;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是借舟子之口,体现作者对西湖之景的痴迷,体现了作者的特立独行,属于侧面描写;并非正面描写;
    D.根据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知,本文写的是杭州西湖的雪后之景;并非是瘦西湖(今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北郊);
    故选A。
    【点睛】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人鸟声俱绝 百废具兴
    B.拉余同饮 饮少辄醉
    C.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见余大喜曰 其喜洋洋者矣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2)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交代了赏雪的地点——湖心亭,点明了写作的事件——看雪。
    B.“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D.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作者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23.如果时空可以重置,张岱在湖心亭遇见的不是那两个金陵人,而是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张岱会把柳宗元视为知己吗?结合柳宗元的《江雪》和本文相关内容,请你以张岱最佳引荐人的身份,简要阐述理由。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20.C
    21.(1)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
    (2)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2.D
    23.示例一:会成为知己。两人都经历了很大的思想折磨,都喜欢将悲伤愁苦的心情交给旷世美景来化解;两人只身前往,在空旷的世界中都显得尤为渺小,性格孤傲而清高。如果相识,定会为对方带来遇到知己的温暖与慰藉。
    示例二:不会成为知己。柳宗元笔下的雪景毫无生机,让人寒冷透骨,“孤舟”“独钓”则写他怀才不遇而自怜自勉;张岱笔下的雪景虽也有清冷孤寒,但更多是素雅寂静,他赞叹雪湖之美,及对痴迷山水、闲情雅致的自得自许。所以我认为张岱不会和柳宗元成为知己。
    【解析】
    2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 同“俱”,全、皆/全、皆;
    B.饮酒/饮酒;
    C.白茫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D.高兴/高兴;
    故选C。
    2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1)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停止,结束;余:第一人称代词,我;拏:撑(船);
    (2)对坐:相对而坐;沸:沸腾。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借舟子喃喃点明三人之“痴”。本文“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写天地混茫难辨,使人只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写物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见客后“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也为了不负此湖山胜景;“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才“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萍水相逢,后约难期;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寄托了作者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和与民同乐的情怀”表述有误;
    故选D。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可结合作者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若认为两人成为知己可从都是借景抒怀、都表达出孤独之感的角度分析。
    示例:《湖心亭看雪》写于明亡后,文中作者用“崇祯五年十二月”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之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表现出作者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江雪》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诗人内心苦闷无法倾诉只能借景抒怀。“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营造出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表达作者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孤舟”和“独钓”也表达出诗人的孤独与清高。因此从借景抒情和孤独之感来讲两人是有共同语言的。
    若认为两人不能成为知己可从对描绘雪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来分析。
    示例:《湖心亭看雪》中“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的威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虽给人以孤独之感,但是他的雪景寂静却不死寂,同时景物描写也能表达出作者的闲情逸致以及对雪景的喜爱。之后“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作者而至,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而《江雪》中柳宗元的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出雪景的死寂,寒冷入骨;“孤舟”“独钓”“寒江雪”表现出柳宗元的自怜自勉。所以柳宗元是政治失意寄情山水和张岱的无意政治痴情山水是不一样的。
    【点睛】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江雪》参考译文: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隐天蔽日
    B.余拏一小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独往湖心亭看雪/晋陶渊明独爱菊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结友而别
    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6.文章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答案】24.D
    25.(1)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到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2)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6.作者的“痴”包含三方面:①“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真实的一面。②“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③“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情怀,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解析】
    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日:天/太阳;
    B.余:我/其他的;
    C.独:独自/唯独,只;
    D.而:都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
    故选D。
    2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沆砀:白茫茫一片。与:和。一:全。
    (2)焉:哪里。更:还。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结合“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可以看出,作者在寒冷的冬日夜晚,不在家里避寒,却孤身一人到湖心亭去看雪,面对知音喝酒毫不推辞,表现了他率性而为、不拘一格的行为上的“痴”;
    结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看出,作者纵情于大雪之后的西湖美景,欣赏、流连,表达出他对山水美景的“痴”;
    结合“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可以看出,作者不忘前朝,怀有深深的怅惘和哀愁,表现了他对故国故园怀想之“痴”。
    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酷爱,对世俗礼节不拘的清高,同时表现了他的故国之思。
    【点睛】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7.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书名),作者是明末清初文学家_____________(人名)。
    2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鸟声俱绝/百废具兴B.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C.独往湖心亭/朝而往D.大雪三日/主人日再食
    29.本文结尾舟子为什么慨叹“相公”及亭上二人都是“痴人”?
    30.下面是中国国家画院院士黄永玉先生的画作《湖心亭看雪》,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点评这幅画有没有画出本文雪景的意境。
    【答案】27. 陶庵梦忆 张岱
    28.D
    29.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他们能够来湖上赏雪,这种做法比较特立独行;双方本不相识,但是相遇能共饮,这种情致比较潇洒;三人都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志趣比较高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0.示例:画出了本文雪景的意境。文中描写天云山水相接,浑然一体,只可见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小舟一芥,人两三粒。此画背景苍茫一色体现了天地被雪覆盖的辽阔寂静,一条墨线可看作长堤“一痕”,两个小黑点可看作湖心亭“一点”或者小舟“一芥”,体现出了湖中之物的渺小。整个意境与文中描写相称。
    【解析】
    2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陶庵梦忆》。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2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全,都/同“俱”,全,都;
    B.都译为“全”;
    C.都译为“去”;
    D.天/每天;
    故选D。
    2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第一段“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选在接连下了多日大雪后的某个夜晚,湖中人声、鸟声全都消失之后前往湖心亭赏景,他们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体现了作者对雪景的“痴”;
    根据第二段“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在作者到了湖心亭以后遇到他人热情邀酒,作者尽力喝了三大杯酒,赏景遇“痴友”,情致潇洒;他们三人因在湖心亭夜赏雪景相遇,看“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体现了他们痴迷于天人合一,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趣,他们志趣高雅,体现了他们的“痴”。
    30.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结合文言文的内容表述画是否展现雪景意境即可。
    明确观点:我认为这幅画画出了本文雪景的意境。本文第一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采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下了多日的大雪,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目光所到之处皆是白色,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这幅画很简约,白色占据很大位置,体现了天地融为一体的辽阔之感,长堤在雪景中化作淡淡的墨痕,那一“点”正是处在湖心的“湖心亭”,在天地间它显得渺小起来,旁边灰色的隐约的“两点”,似乎就是小舟与舟中的两三个人,体现了辽阔的天地中湖中的事物变的渺小起来,与文中的描绘相符,意蕴深远。
    【点睛】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
    【乙】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④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释】①澄波:人名。②霞裳:人名。③对枰(píng):对坐下棋。④参错:杂乱不齐。⑤怀远:人名。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是: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
    (3)僧澄波善弈 弈:________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________
    32.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不 图 观 瀑 之 娱 一 至 于 斯 亭 之 功 大 矣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34.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
    35.请你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对象及其特点。
    【答案】31. 这 抱,持,这里是穿着 下棋 拖,拖拉
    32.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33.(1)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
    34.甲文从视觉角度写景,乙文从听觉角度写景。
    35.《湖心亭看雪》写雪景,表现出清新雅致的特点;《峡江寺飞泉亭记》选段写飞泉亭,表现出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解析】
    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是日更定矣”的句意是: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是:代词,这。
    (2)“拥毳衣炉火”的句意是: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拥:抱,持,这里是穿着,裹着。
    (3)“僧澄波善弈”的句意是:澄波法师擅长下棋。弈:下棋。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的句意是:又有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曳:拖,拖拉。
    3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的意思是:想不到观赏瀑布的快乐,竟然到了这般境界,这亭子的功劳实在大啊!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3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三日(多日)、俱(全,都)、绝(消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复(再)、作(起,这里是‘响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景角度的分析。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看出,【甲】文写景侧重于视觉角度;从“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可以看出,【乙】文写景侧重于从听觉角度。
    3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看出,作者写景时采用白描和对比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写出了雪后西湖景色的清新雅致。从【乙】文“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可知,乙文主要从游人的感受角度写飞泉亭,突出了坐在飞泉亭上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乙】澄波法师擅长下棋,我让学生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流水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参差交错一起响起。不一会儿,又有拐杖拄地的声音从山中传来,这是怀远老法师,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求我作序。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没想到观赏瀑布而享受到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飞泉亭的功劳可真是大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心已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3)余挐一小舟
    3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B.①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②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C.①从武林门而西。 ②学而不思则罔。
    D.①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3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初至西湖记》表达了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40.《湖心亭看雪》写的是冬日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景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36.(1)还(2)抬(3)撑(船)
    37.A
    38.B
    39.(1)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颜面,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
    40.《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手法写景(或答出“白描”也可)。
    《初至西湖记》连用四个比喻,语言生动,浓墨重彩,描绘了西湖美景。
    【解析】
    36.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更:还。
    (2)句意: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举:抬头。
    (3)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
    3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 者:都是助词,解释为“……的人”;
    B. 其:代词,他的/副词,表示反问语气。
    C. 而:连词,表示承接/连词,表示转折
    D. 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故选A。
    3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B.从甲文的“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可以看出,两人相遇之时甚是开心,因此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选项中的“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表达不妥,故选B。
    3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句子时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一:全。
    (2)娥:美女的黛眉。颊:颜面。绫:绸缎。注意四个短句要翻译成统一的句式。
    4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从两个语段中分别找到景色描写的句子:从《湖心亭看雪》的写景语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可以看出,作者是用简单朴素的语言描绘所见之景,使用的是白描手法。而《初至西湖记》的写景语句连用四个比喻,如“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语言生动,描绘了西湖美景。
    【点睛】
    甲文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文译文:
    从杭州武林门向西行走,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就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颜面,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绘(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过的僧房。在归宿途中,草草领略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第二天一早又收到了陶石篑的帖子,到十九日石篑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了,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凑到一起了。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二)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4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______
    (2)上下一白 一:________
    42.把语段(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43.文中划线句子是怎样描写湖心亭美景的,请简要分析。
    44.语段(一)和语段(二)同是写雪景,但景物特点各有侧重,请写出其不同点?
    【答案】41. 消失 全
    42.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43.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4.语段(一)侧重表现雪后西湖之景万籁无声、冰天雪地的特点。
    语段(二)侧重表现夜里下雪时雪敲竹子,铮铮有声,暗窗红烛,明暗有致,富于诗意的特点。
    【解析】
    4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句意: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一:全。
    4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拏,撑(船);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43.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及作用的分析能力。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了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也写出了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实则以意观景,并非以眼所见。因作者自己就在船上,以眼而察则不可能达到这种远观的视觉效果,以意观之,则虚实相生,有种“心游万仞、精骛八极”的超脱与空灵。
    44.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
    文段一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意思是: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大雪接连下了几日之后,湖中连行人、飞鸟的踪迹都没有了,侧面体现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直接描写湖面一片白茫茫的景象,突出了西湖冰天雪地的特点。
    文段二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是“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意思是: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此句以动写静,从听觉角度,表现夜很静,雪下得很大。袁中道爱好独特,喜欢在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意思是: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可见袁中道在雪夜“暗窗红火”“大雪敲竹”的环境中安然读书,悠闲自在,富有诗意。
    【点睛】
    参考译文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二)
    夜间下起了大雪。当时原本是准备乘船到沙市的,竟然被大雪所阻挡了。然而听着雪珠击打着竹林发出的铮铮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浏览一些书,还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常常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日,湖中中人鸟声俱绝。是白更定矣,余举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复的者,善说……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
    4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______
    (3)是金陵人,客此 客: ________
    (4)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不足:____________
    (5)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去:____________
    4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47.[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
    48.[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闲趣?这种闲趣分别体现了张岱和袁宏道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45.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客居 不值得 距离
    46.(1)(我)穿着毛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2)(我)才知道真正使病痊愈的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
    47. 白描 对比
    48.游山玩水。张岱:对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追求;袁宏道:对不为世俗羁绊、超脱名利的生命本真的追求。( 意思对即可)
    【解析】
    45.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释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2)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焉得:哪能。
    (3)句意: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4)句意: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不足:不值得。
    (5)句意: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去:距离。
    4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围着炉火。
    (2)重点词:始:方,才。愈:使动用法,使……痊愈。逾:超过。
    47.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根据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语言简练,可知是白描手法。
    根据乙文“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然久听亦易厌”先说读书和听书都不是很满足,再“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写对山中景色的喜爱。可知是对比手法。
    48.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甲文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可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说明他痴迷于山水,不随流,表达了他对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追求。
    乙文由“余性疏脱,不耐羁锁”“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可见作者对不为世俗羁绊、超脱名利的生命本真的追求。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我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自从我病愈之后,住在无锡,几乎没有客人来访,读书成了每天惟一所做的事。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艰深难解的又不能使人心意爽快。邻居朱生,是个擅长说书的人,看书之余,我就会请朱生来做客,他总是娓娓道来,一副连续不倦的样子,听久了也觉得厌倦。
    我对方子公说,现在天气暖和,是登临山水的最佳时节,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于是,找来一叶小舟,带着我的儿子开一起出发了。温茶的器具还没热,我们已经到了山下。山中的僧房构造精致,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昏沉的精神、郁结的心情,一时间都烟消云散了。流连于阁中,住了两夜才回去。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于是游览西湖的兴致,愈发强烈了。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相关试卷

    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4666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我的叔叔于勒精练</a>,共5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故乡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4666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故乡综合训练题</a>,共56页。

    人教部编版(2024)论教养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a href="/yw/tb_c14662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论教养当堂检测题</a>,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知识链接,速读13—17段,思考以下问题,读第18段,思考,下列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阅读下面,完成下列各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