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练习,文件包含第13课都云作者痴痴中有深情湖心亭看雪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第13课都云作者痴痴中有深情湖心亭看雪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崇祯(chóng) 拏(ná) 长堤(dī)
B.张岱(dài) 更定(gèng) 铺毡对坐(zhān)
C.强饮(qiǎng) 雾淞(sōng) 沆砀(hàng)
D.毳衣(má) 炉正沸(fèi) 余舟一芥(jiè)
【答案】C
【解析】
A.拏(ná)——ná;
B.更定(gèng)——gēng;
D.毳衣(má)——cuì;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住西湖 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答案】A
【解析】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项,“余”都是“我”的意思。
B项,“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
C项,“是”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
D项,“白”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3.下列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B.与余舟一芥
C.客此D.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词类活用辨析能力。
A.句意为:大雪接连下了多天。雪: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B.句意为:和我的一叶小舟。芥:本义指小草。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C.句意为:客居在这里。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D.句意为: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痴:动词,痴迷。
故选D。
4.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上下一白B.余拏一小舟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湖心亭一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A.句意为:上上下下全是白茫茫一片。一:全,都;
B.句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一:数词,一艘 ,一叶(扁舟);
C.句意为: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一:数词,一个;
D.句意为:一点湖心亭的轮廓。一:数词;
故选A。
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是日更定 是: (2)上下一白 一:
(3)强饮三大白 白: (4)客此 客:
(5)问其姓氏 其: (6)相公 相公:
(7)舟子 舟子: (8)余拏一小舟 拏:
(9)雾凇沆砀 雾凇: (10)拥毳衣炉火 毳:
【答案】(1)这 (2)全 (3)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4)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5)代词,他们 (6)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7)船夫 (8)撑(船) (9)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10)鸟兽的细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这天初更时分;是:这;
(2)句意为: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一片;一:全;
(3)句意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4)句意为:在此地客居;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5)句意为:问他们的姓氏;其:代词,他们;
(6)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7)舟子:船夫;
(8)句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
(9)句意为: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10)句意为: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鸟兽的细毛。
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一童子/烧酒
【答案】B
【解析】B.划分有误。此项应为:余/拏一小舟。故选B。
7.下列特殊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是金陵人。
A.微斯人,吾谁与归?B.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C.更有痴似相公者。D.惟长堤一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
例句“是”表判断,此句是判断句。
A.“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宾语前置句;
B.“……也”表判断,此句是判断句;
C.是状语后置句式,即“更有似相公痴者”,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D.定语后置句,即“惟一痕长堤”;
故选B。
8.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哪两项的诗句相似?( )(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向秦
【答案】BC
【解析】A.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 ,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B.正好与“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情景相似。酒桌上遇到知己,喝一千杯酒都还嫌少。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C.正好与“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情景相似。其一,表达“相逢何必曾相识”,其二,与刚认识的人痛饮;
D.意思是: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满含深情的表达了两人友谊之深;
故选BC。
9.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答案】(1)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3)湖中哪能还会有这样的人!(4)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句子中重点字词的翻译。
10.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湖心亭看雪》中“ , ”两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既交代了看雪的背景,也体现了天气严寒、环境静谧肃杀的特点。
(2)《湖心亭看雪》中,用寥寥十余字展现出一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的句子是:
, , 。
(3)《湖心亭看雪》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语句是:
, 、 、 、 。
(4)《湖心亭看雪》中运用侧面描写,借舟子的话表现出作者孤高冷寂的品格的句子是:
, 。
【答案】(1)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俱、凇、沆砀、痕、芥、痴。
1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B.崇祯五年,属帝王年号纪年法。《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也属帝王年号纪年法。
C.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三个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莫说相公痴”中的“相公”是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有误,每更约两个小时;
故选C。
12.下列对《湖心亭看雪》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俗流的生活方式。
B.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自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人不止“我”一个,这是一种巧妙的侧面描写。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的延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及赏析。
B.“重在议论”说法错误,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同时也运用人物描写方法体现了两人的特点,例如见到“我”的惊喜,与“我”同饮则体现志趣相投等特点。议论的表达方式作用在于表达作者的态度观点。在叙述湖心亭巧遇这一事件中没有体现。
故选B。
能力提升
13.励志中学正在举办“汉字追根溯源”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小语通过网络,查到“强”的甲骨文体(如右图),他发现这个字左边部分和右上角合在一起,就是“弘”,而右下角像“虫”。《说文解字》提到:“强,蚯也。”所以,根据字形,我们可以推测“强”的本义是: 。
(2)随着字形演变,“强”的本义不再使用,引申出其他意义,以下成语中的加点字与《湖心亭看雪》“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意思相同一项的是( )
A.国富民强B.强人所难C.倔强不屈
【答案】
(1)气势弘大的虫子。
(2)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汉字的字义。
根据题干“《说文解字》提到:‘强,蚯也’”,蚚是虫的一种,可知强字本义指的是一种虫。古时人们用以形容“强大”的字是“彊”,《说文解字》中说:“彊,弓有力也”,表示弓强劲有力。图片中显示的是:左边是一个“弓”字,和右上角合在一起成为“弘”字,右下方是一个“虫”字,由“弘”加“虫”,即可推测出其本意为气势弘大的虫子。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本题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的意思。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意思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因此这里的“强”的意思是“尽力、勉强”,因此和这里“强”的意思相近的应是“强人所难”;故选B。
14.九年级(1)班拟组织“走进西湖,走近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搜集诗词】请你写出有关西湖的连续两句诗词及作者。
(2)【活动二:补写对联】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理由:
(3)【活动三:挑选对联】苏轼任杭州刺史时,经常泛舟西湖,品茗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果现在有人要在西湖边开一间“东坡茶社”,请你从下面苏轼的诗作中挑选两句作为茶社的对联。(只填序号)
①从来佳茗似佳人 ②日高人渴漫思茶 ③欲把西湖比西子 ④尝尽溪茶与山茗
上联: 下联:
【答案】
(1)【示例】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示例】横批:闲痴
理由:“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3)③ ①
【解析】
(1)考查古诗词的识记积累。解答时,结合自己的识记积累,写出有关西湖的连续两句诗词及作者即可。
示例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示例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横批指挂贴在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两文中最能显示作者心境的词语。
《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作者以“闲人”自比,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现了作者的安闲自适、乐观旷达;
《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痴情于山水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淡泊孤寂的情趣。所以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和乙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痴”为两文的点睛之笔,选取这二字作为横批即可。
示例:甲文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能够解释出作者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乙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能够体现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故横批为:闲痴。
(3)考查拟写对联。
对联应符合以下要求: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很明显“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构相同;“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湖”切合茶社的地点;“佳茗似佳人”,强调了茶叶之好。对联还应该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子”读作“zǐ”,为三声,为仄声,“欲把西湖比西子”应为上联;“人”读作“rén”,为二声,为平声,“从来佳茗似佳人”应为下联;
“日高人渴漫思茶”中“思茶”为动宾短语;“尝尽溪茶与山茗”中“山茗”为偏正短语;“日高人渴漫思茶”与“尝尽溪茶与山茗”无法组成对联。
故上联选③,下联选①。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人记录了很多与雪有关的故事和感想。例如在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些很有智慧的故事,谢安和儿女讲论文义的时候,下起大雪,两个孩子对雪的比喻就很有意思,文章说:
【甲】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如果说,谢道媪说的是雪花飞舞的状态,那么,明末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笔下所写的大雪则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雅兴。他写得非常简单,但却意境优美、意蕴深长。
【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而雪景在明代戏曲家高濂笔下则是另外一番风味,他的《四时幽赏录》里有一篇《三茅山顶望江天雪字》,记录了他登高三茅山看雪的情景。
【丙】
三茅乃郡城内山高处,襟带江湖,为胜览最欢喜地。时乎积雪初晴,林开爽,江空漠漠寒烟,山重重雪色。江帆片片风度银梭村树几家影寒玉瓦山径人迹板桥,客路车翻镐带。樵歌冻壑,渔钓冰羡。目极去鸟归云,感我远怀无际。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惟长堤一痕
③时乎积雪初晴 ④目极去鸟归云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雾凇沉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三茅乃郡城内山高处,襟带江湖,为胜览最欢喜地。
17.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断四处)
江 帆 片 片 风 度 银 梭 村 树 儿 家 影 寒 玉 瓦 山 径 人 迹 板 桥
18.从【甲】文雪花飞舞的状态,到【乙】【丙】两篇文章写雪景中的生活,我们感受到了冬雪带来的文化意味,【乙】【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
15.①乘风; ②只; ③刚刚放晴; ④至,到,到达。
16.①(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空和白云,白云和高山,高山和流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②三茅山位于郡城内的高处,临江环湖,是观赏风景的绝佳地点。
17.江帆片片/风度银梭/村树几家/影寒玉瓦/山径人迹板桥。
18.相同点:乙丙两文都是从整体角度写雪景。
不同点:乙文主要是采用白描手法,写雪之大。丙文是从远眺的视角,将雪景铺展开来。
【解析】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因风:乘风。
②句意为: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惟:只。
③句意为:每当积雪初晴。初晴:刚刚放晴。
④句意为:极目远眺,鸟儿飞向天际。极:至,到,到达。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沆砀,水汽弥漫;一,全。
②中重点词语有:乃,是;为,是。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江上的帆船如同风中的银梭,村庄的树木和房屋在寒冷中显得格外清晰。山间小路和木桥上的行人。“江帆”为主语,“风度银梭”是比喻句,将“江上的帆船”比作“风中的银梭”;“村树”为另一个语句的主语,“影寒玉瓦”是谓语;据此断句为:江帆片片/风度银梭/村树几家/影寒玉瓦/山径人迹板桥。
18.本题考查写法分析。
从乙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丙文“时乎积雪初晴,林开爽,江空漠漠寒烟,山重重雪色”能看出,两文都是从整体角度写雪景。
从乙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能看出,运用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用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味。如写“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都是以白描手法来写意传神的。
从丙文“目极去鸟归云,感我远怀无际”能看出,飞鸟直飞天际,拉伸视线,铺展雪景,是从远眺的视角来写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
【乙】(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空和白云,白云和高山,高山和流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丙】三茅山位于郡城内的高处,临江环湖,是观赏风景的绝佳地点。每当积雪初晴,林木开阔清爽,江面上寒烟弥漫,山峦层叠覆盖着雪。江上的帆船如同风中的银梭,村庄的树木和房屋在寒冷中显得格外清晰。山间小路和木桥上的行人,车辙和雪的痕迹清晰可见。樵夫的山歌,肃杀的山谷,垂钓的人,静寂无声。极目远眺,鸟儿飞向天际,让我的心胸也变得开阔起来。
(二)山水品鉴组收集了下面的材料。阅读后请完成下面小题的任务。
【材料一】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材料二】
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
(清雍正《西湖志》卷九)
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
(聂心汤《县志》)
(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
(《湖山便览》卷三)
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绕亭之外皆水,环水之外皆山,实踞全湖之胜。是以‘湖心平眺’为增修西湖景目。惜今仅存旧屋数椽,废圮不治,游人鲜有至者。
(《西湖新志》卷一,有删改)
【材料三】
湖心亭亭阁三层,飞檐八出,高瓴琉瓦,翘角滴翠,整个亭子构造精巧,气势宏伟。湖心亭柱子上有几副对联:“亭立湖心四面湖光供啸咏,湖增亭色三层亭影仰巍峨”“四壁云山天上下,一亭风月水中央”“四面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清帝乾隆在亭上题过匾额“静观万类”,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百度百科)
【材料四】
水仙子·西湖探梅①
元·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②,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③,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④沽,醉倒在西湖!
【注】①这是元代杨朝英创作的一首小令。②老逋:指北宋诗人林逋,因其爱梅,故此代指梅花。③唐代诗人王维曾作画《雪中骑驴图》。④当剑:把佩剑典当掉。
19.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标两处)
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
20.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3)寺与塔俱毁 ( ) (4)名湖心亭 ( )
21.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绕亭之外皆水,环水之外皆山,实踞全湖之胜。
22.【材料一】与【材料四】都写了饮酒。两文作者分别借酒表达了什么情感?
23.“湖心亭看雪”中的“看”能否改为“赏”?请说说理由。
24.西湖三潭映月岛上有一座亭子,名为亭亭亭。该亭名来源于明代聂大年的诗句“三塔亭亭引碧流”,以此为名既表现此亭造型优美,又希望人们能放慢脚步,多欣赏世间美景。“湖心亭”只是因在全湖中心而得名。请你用【材料三】中的对联为“湖心亭”重新取名,并阐述理由。
25.有人说“游览西湖,不去湖心亭,憾哉!”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感慨。
【答案】
19.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0.消失 还 都 命名
21.湖心亭处于这个湖的中心,环绕亭子之外的都是水,环绕水之外的都是山,确实高踞为整个湖的最优美的风景。
22.材料一: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材料四:表现了诗人摆脱一切拘束而沉湎于极乐境界。
23.不好。鲁迅先生曾认为白描手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24.示例:怡心亭。因为从两副对联看,坐在亭子间,远处云山,近处湖中都能看到怡人的风月美景。(答案不唯一)
25.游览西湖,不去湖心亭,确实会令人感到遗憾。这是因为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心,其地理位置独特,四周环水,外围环绕着群山,因此能够尽享西湖的美景,是西湖胜景中的一大亮点。从历史角度看,湖心亭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从旧有的湖心寺到现今的湖心亭,经历了多次重建和修缮,见证了西湖的历史变迁。从建筑美学角度来看,湖心亭构造精巧,气势宏伟,飞檐八出,高瓴琉瓦,翘角滴翠,展现了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此外,湖心亭的柱子上的对联也充满了诗意,增添了其文化魅力。从文学角度看,湖心亭也是文人墨客赞颂的对象,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生动地描绘了湖心亭的雪景,以及在此处遇到知音的喜悦。同时,湖心亭也是诗人们创作灵感的源泉,如杨朝英的《水仙子·西湖探梅》就表达了对湖心亭及其周边美景的赞美。因此,不去湖心亭游览,就无法领略到西湖独特的山水美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确实是一种遗憾。(答案不唯一)
【解析】
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本句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余”是“我”的意思,是一个代词,通常作为句子的主语出现。接着,“强饮”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勉强喝下”或“尽力喝”的动作。然后,“三大白”是“三大杯酒”的意思,是“强饮”的宾语。最后,“而别”是一个并列结构,表示“然后分别”或“接着就离开了”。因此,从语法结构上看,“余”后应断开,以区分主语和谓语;“强饮三大白”作为一个完整的动词短语,其后应断开,以区分动作和宾语;“而别”则作为句子的结尾,表示动作的结果或后续情况;正确划分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②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更:还。
③句意:寺和塔都毁坏了。俱:都。
④句意:命名湖心亭。名:命名。
2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居:处于。绕:环绕。皆:全、都。实:确实。踞:占据。胜:指优美的风景。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结合“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的内容可知,【材料一】中,张岱在湖心亭看雪时遇到了两位知己,他们一同饮酒畅谈。通过这一场景,作者表达了遇到知己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分别时的惋惜。此外,作者在描写雪景时展现出的孤独与寂寥,也反映了他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以及孤芳自赏的情怀,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体现。而人生渺茫的慨叹,也隐含在作者对雪景的描绘和与知己的交往之中。
结合“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可知,【材料四】中,杨朝英则是通过描绘自己在雪后西湖探梅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摆脱一切拘束、沉醉于自然之美的快乐境界。他骑驴踏雪,欣赏梅花,把酒言欢,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酒来助兴,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乐观豁达、不羁放纵的性格特点。
2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首先明确,不可以。因为在大雪后的西湖,一片肃杀的冷寂。作者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可见他此时心态与众不同。体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而作者山鸡舞镜,孤芳自赏。是一种傲然。试想,在那样不同的心境下,还有闲情逸致去“赏”吗?有种做作的感觉。而且他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用“赏”,有些居高临下的隔阂。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命名。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对“亭立湖心四面湖光供啸咏,湖增亭色三层亭影仰巍峨”“四壁云山天上下,一亭风月水中央”“四面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这三个对联的理解,合理命名即可。
示例:根据【材料三】中的对联,我为“湖心亭”重新取名为“啸咏亭”。
理由如下:从对联“亭立湖心四面湖光供啸咏,湖增亭色三层亭影仰巍峨”中,我们可以看到“啸咏”一词,它描绘了人们在亭中俯瞰四周湖光山色,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地吟咏或长啸的情境。这既体现了亭子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湖心,也展现了亭子作为观景佳地所带给人们的愉悦感受。同时,“啸咏”二字还富有诗意,与亭子的文化气息相得益彰。因此,我认为“啸咏亭”这个名字既符合亭子的地理特点,又富有文化内涵,是一个合适的名字。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解答时,首先理解题目的核心要求,即要分析为什么有人会说“游览西湖,不去湖心亭,憾哉”这句话。这需要我们从提供的材料中找出湖心亭的特别之处,以及它与西湖其他景点相比的独特魅力。
材料一:提供了湖心亭的雪景描述以及作者与两位金陵客的偶遇,展示了湖心亭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气息。
材料二:从历史角度介绍了湖心亭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和重建过程,体现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
材料三:详细描述了湖心亭的建筑特点和柱子上的对联,展现了其建筑美学和文化内涵。
材料四:通过一首小令,描绘了西湖探梅的情境,虽然不直接描述湖心亭,但反映了西湖的整体美景和游人的情感。
首先,可以从自然景观的角度说明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心,四周环水,景色独特,是游览西湖不可错过的景点。其次,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阐述湖心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说明其作为西湖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最后,从建筑美学的角度介绍湖心亭的建筑特点和柱子上的对联,展现其独特的建筑美学和文化内涵。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游览西湖而不去湖心亭,将无法领略到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美学,因此会感到遗憾。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几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微小如草的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毛毯,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材料二】
亭处在全湖的中心,原来这里有湖心寺,寺外有三坐塔,明孝宗的时候,寺与塔都毁坏了。
湖心寺外面的三座塔,其中的中塔、南塔都荒废了,于是就在北塔的根基建造亭子,命名湖心亭。又在旧寺根基处重新修建德生堂,把它当作放生的地方。因为这个,所以过去的湖心寺就是现在的放生池,而现在的湖心亭,就是三塔中北塔的基地。
(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新修建,额匾上写着‘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在四周堆积石头,扩大它的旧址,建造喜清阁,只是都统称为‘湖心亭’。国朝重新加以修葺整治,左右的旁边栏杆都是雕刻的,上面是楼。
湖心亭处于这个湖的中心,环绕亭子之外的都是水,环绕水之外的都是山,确实高踞为整个湖的最优美的风景。因此‘湖心平眺’被增加为西湖景观。可惜现在仅存旧屋数椽,废弃的倒墙没有整治,游人很少有到的。
(三)班级开展古诗文专题阅读活动,请你参与。
标山记
[元]张养浩
ㅤㅤ①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①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叠矗,势陂陀②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者,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
ㅤㅤ②泰定甲子三月,命童携酒肴,偕馆客清江谕仁本登焉。始有小劳,既戾其上,神超气逸,身欲羽飞。环视众山,手若可即。其联岩属巚,盛于东南,而微杀于西北。诸支流之水,萦络交碧,练横绳引③,析而复合。盖郊外可登眺者,莫此胜焉!
ㅤㅤ③尝欲构亭其上,时杖履往来,以豁心目,因仍未暇。既而坐洞屋中,出觞更酌,咏古人闲适之诗,如陶谢韦柳者数篇,其清欢雅思,悠然而集,若世若形,两忘其所恃。加以烟岚坌涌,相与冥合,窅乎④不知余之为山,而山之为余也!
ㅤㅤ④于是仁本举酒相属曰:“乐也哉,公之游乎,殆不可以无记!”遂书而贻之。
[注释]①童:山无草木。②陂陀:不平。③练横绳引:形容河水蜿蜒交叉,好像被索引着一样。练,绳,均为索引之物,练,白绢。④窅乎:深远的样子。
26.请完成实词积累手册。
27.“标山”得名的缘由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28.结合画线句,任选一角度欣赏本文的写景文字。
欣赏角度一:奇特的想象
欣赏角度二:色彩的运用
欣赏角度三:修辞手法
29.体会“窅乎不知余之为山,而山之为余也!”中“也”字表达的语气及作用。
30.假如穿越时空,你认为作者会和谁成为知己?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A.范仲淹《岳阳楼记》。
B.欧阳修《醉翁亭记》。
C.张岱《湖心亭看雪》。
【答案】
26.A.共同,一起;B.取名,命名。C.至,到达。
27.因为附近没有别的山,只有这两座像是远处可以看到的标志一样的山峰。
28.示例1:作者借助想像写登临山顶游目骋怀的心理感受,像飞一般;写周围的山触手可及,表现了视野的开阔。示例2:作者把蜿蜒的河水比作白练、绳索,在苍翠的山中蜿蜒曲折、分分合合,运用比喻描摹河水形态,白练表现了河水的清澈、苍翠写出植被的生机,描绘出一幅色彩艳丽的山水图。
29.“也”是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表现了作者山我一体的梦幻境界,抒发了心灵和大自然交融后的迷醉情味。
30.示例:我选择范仲淹。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的政治抱负和豁达胸襟令人敬佩。我觉得年轻人要学习这种家国情怀,提升自己,为国为民。
【解析】
2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依据课内迁移方法,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宠辱偕忘”一句,意为受宠或受辱都一起忘记,其中的“偕”也是共同、一起的意思。与题目中的“偕馆客清江谕仁本登焉”(和清江人谕仁本一起登上这座山)中的“偕”用法相同。
B.依据课内迁移方法,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名之者谁”一句,意为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其中的“名”是取名、命名的意思。与题目中的“故以名之”(因此用标来命名)中的“名”用法相同。
C.依据课内迁移方法,在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一句,意为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其中的“戾”是至、到达的意思。与题目中的“既戾其上”(等到我们登上山顶)中的“戾”用法相同。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①段“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可知,“标山”得名的缘由是因为标山旁边没有别的山,只有这两座山像是标志一样可以看到,因此人们将这两座山命名为“标山”。
2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解答时,首先,选择一个角度,如“奇特的想象”、“色彩的运用”或“修辞手法”。对于选择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是“奇特的想象”,就要找出画线句中哪些描述是借助了想象,并分析这些想象如何增强了写景的效果,如何使读者有更深的感触。如果是“色彩的运用”,就要分析画线句中使用了哪些色彩词汇,这些色彩如何描绘出景物的特点,以及给读者带来怎样的视觉感受。如果是“修辞手法”,就要识别画线句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如何更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的特点,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阅读体验。最后,总结分析,说明这种写景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和情感,以及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审美享受。
示例1:作者在描述自己登上山顶的感受时,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如“身欲羽飞”,仿佛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如羽,能够自由飞翔。这种想象不仅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欢愉和自在,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登高远眺所带来的无限遐想和畅快淋漓的感觉。
示例2:作者在描绘山水景色时,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变化,如“诸支流之水,萦络交碧”,将清澈的河水与周围的绿色植被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景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示例3:“环视众山,手若可即”运用了夸张手法,表达了山峰离观察者之近,仿佛触手可及。通过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观察者站在高处俯瞰众山时的震撼和惊叹。
29.本题考查句末语气词的理解和分析。
“窅乎不知余之为山,而山之为余也!”中的“也”是一个句末语气词,在这句话中,作者描述了自己与山的关系,仿佛已经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山与我已经不再是两个独立的存在,而是合而为一。这种描述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更体现了他心灵与自然的交融,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字在这里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使得作者的感叹之情更加突出,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迷醉情味。同时,这个字也体现了古代汉语中语气词的独特魅力,使得整句话读起来更加有韵味和节奏感。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解答时,首先,理解所给选项中的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表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豁达胸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则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和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的怀恋。然后,理解“标山记”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中作者热爱自然,向往闲适的生活,有着高洁的情操和遗世独立的情怀。最后,将“标山记”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所给选项中的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比较,找出最相似的选项,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选择张岱。张岱在明亡之后,选择避居山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对故国的深深怀恋。这与“标山记”中作者表现出的对自然的热爱和遗世独立的情怀非常相似,因此我认为他们可能会成为知己。
【点睛】参考译文:
绰然亭的西边,三四里远的地方,有两座山叫标山。每座山约占地四十亩,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林木。这两座山东西相对,山上都青石重叠,高耸直立。山势高低不平,可以稳步上登。查找《舆图经》书,没有这山的名字。大概当地人认为近处无山,只有这两座小山像个标志历历在目,所以给它起了“标山”这个名字。坐落在东边的山,山上有洞像屋,可以在里面躲避风雨。
泰定元年三月间,让童仆们提着酒和菜,同馆人清江的谕仁本一起去登标山。开始登时稍觉累,登上了山顶以后,心里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身上像长了翅膀,要飞升天空一样。环顾周围的群山,好像用手就可以摸到。那些连接不断的山峰,东南方的崇高雄伟,西北方的小而分散。这标山下的条条小河,河水碧绿,互相环绕,像白绸纵横,如绳索牵动,一段儿分开,又一段儿合流。这郊外可以登高望远的地方,没有比标山更好的了!
我曾经打算在山上建座亭子,经常拄杖漫步这里,用以开阔我的心怀,然而一直没有时间去修建。接着,我们坐进洞里,摆出酒具和菜肴,斟满了美酒,又吟咏起古人的闲适诗篇,像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等人写的一些作品。那种清静娴雅的心情,悠然而来,忽隐忽现,这时出时没的思绪不知从哪儿来的。加上这时山顶烟雾蒸腾上升,天色变得昏晦幽暗,渺渺茫茫,不知道我变成青山,还是青山变成我啦!
在这时,谕仁本举起酒杯相托付说:“多快乐啊,张公这次游山,恐怕不能不写篇游记吧!”于是,我写了这篇游记赠送给他。
实词
方法:课内迁移
字词释义
A.偕馆客清江谕仁本登焉
宠辱偕忘。(范仲淹《岳阳楼记》)
B.故以名之
名之者谁。(欧阳修《醉翁亭记》)
C.既戾其上
鸢飞戾天者。(吴均《与朱元思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名著导读(一)《艾青诗选》:如何读诗达标测试,文件包含一个时代歌者的赤子深情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一个时代歌者的赤子深情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课时作业,文件包含第03课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我爱这土地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第03课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我爱这土地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周总理你在哪里练习题,文件包含第02课深情地呼唤深切地怀念周总理你在哪里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第02课深情地呼唤深切地怀念周总理你在哪里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