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官塘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官塘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第1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官塘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第2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官塘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官塘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官塘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计算与推导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4分)物理学家的每次重大发现,都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英国物理学家 用玻璃三棱镜将白色的太阳光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从此揭开了颜色之谜,这种现象叫 。
    2.(4分)学校文艺汇演中,合唱团高声歌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是由声带 产生的,同学们根据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伴奏声音。
    3.(4分)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霜”的形成是 现象;下雪后,人感到寒冷的原因是雪 吸热,气温降低。(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4.(2分)如图所示,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射向平面镜O点,请画出反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5.(4分)向云层投撒干冰是人工增雨是缓解旱情的方法之一。投撒到云层中的干冰 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气 为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
    6.(4分)如图所示,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削冰令圆”利用冰块制成的凸透镜对太阳光有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为了“火生”,艾草应置于冰凸透镜的 处。
    7.(4分)如图所示,这是小摄影师小明抓拍到鸟儿在平静湖面觅食的美丽画面。若鸟儿距离湖面3m,则鸟儿在湖水中的像距湖面 m,在鸟儿靠近湖面的过程中,湖水中鸟儿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4分)夏季,漫步在清澈河水的岸边时,经常会看到“鱼在云中游”的美景。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看到水中的“云”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均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9.(4分)如图所示,路引装置将路引投射在地面上,路引装置的成像特点和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为了增大路引装置在地面上成的像,可 (选填“增大”或“减小”)路引装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
    10.(2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述的画面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中画出光从蜻蜓经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的光路图,其中A'点表示水中“蜻蜓”的位置。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1.(3分)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成功举行。小明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亚运会开幕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播中的电视机不是光源
    B.以电视机为参照物,坐着的小明是运动的
    C.减小电视机的音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电视机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2.(3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墨经》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下列现象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的是( )
    A.雨后的彩虹B.水中桥的倒影
    C.池水变“浅”了D.树前下的圆形光斑
    13.(3分)《吕氏春秋•察今》记载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从物理角度看,“剑不行”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舟B.岸C.流水D.舟中人
    14.(3分)现代生活中,人们由于长时用眼而导致视力下降。图中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甲和丙B.甲和丁C.乙和丙D.乙和丁
    15.(3分)小芳运用劳动课上学习的烹饪技能制作美味时,观察到厨房中许多的现象。下列对有关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煲汤时,汤烧开以后用文火加热,汤也能持续沸腾
    B.在冻肉上撒食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加快解冻
    C.将新鲜蔬菜用保鲜膜包裹后放入冰箱是为了加快蔬菜上水的蒸发
    D.手沾冷水再去拿锅中的热馒头,利用了水汽化吸热,防止烫手
    16.(3分)如图所示,这是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 )
    A.入射光线为AO
    B.反射角的大小为60°
    C.法线为MN
    D.左侧为玻璃,右侧为空气
    17.(3分)小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u和像距v,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
    B.第1次实验的成像规律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C.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像越来越小
    D.当u=19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
    三、实验题(第18小题6分,第19小题6分,第20小题8分,共20分)
    18.(6分)小明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安装图甲实验装置的顺序应为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完成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后,小明继续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根据两次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和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
    (3)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应选图甲装置 (选填“试管”或“烧杯”)中的水作为实验对象。
    19.(6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中间画一横线,将一块透明玻璃板沿此横线竖直放置,取两根相同的蜡烛,将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方,然后用另外一根蜡烛B在玻璃板的后方来回移动。
    (1)实验中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 。
    (2)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放有蜡烛A的一侧观察,观察到像与蜡烛B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 。
    (3)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同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其与蜡烛A的像重合,用笔描点在白纸上记录蜡烛A、B的位置,为了得出平面镜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结论,接下来最简单的操作是 。
    20.(8分)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实验时,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点燃蜡烛,并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
    (3)将蜡烛移至光具座20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4)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仅将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发现光屏上仍能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观察到的像比位置互换前的像 (选填“大”或“小”)。
    四、计算与推导题(第21小题6分,第22小题8分,第23小题9分,共23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
    21.(6分)周末,爸爸带小明驾车外地游,汽车行驶到某隧道前观察到的交通标志牌如图所示。
    (1)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求汽车通过此隧道的最短时间;
    (2)在隧道前的平直路面上,若爸爸驾驶汽车以72km/h的速度前进,鸣笛后2s小明听到隧道山崖返回的鸣笛声,求鸣笛时汽车与隧道山崖之间的距离。(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2.(8分)高速公路已广泛应用ETC收费系统,过往车辆无需停车即能实现收费。图乙是某高速公路入口处的ETC通道示意图。现有一辆汽车在某高速公路上以如图甲所示的速度计显示的速度匀速行驶30min后到达收费站,在进入ETC收费岛区域前s1=50m处开始减速,经t1=4s后运动至ETC收费岛(图中阴影区域)边界,然后再以5m/s的速度匀速通过ETC收费岛,其长s2=36m不计车长。求:
    (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
    (2)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3.(9分)如图,凸透镜的光心在0cm处,物体MN上M发出的光线b经过光心,M发出的光线c经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1)作出物体MN经凸透镜折射所成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2)该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少?说明理由。
    (3)请利用图中数据推导焦距、物距、像距三者的关系式:=+。
    2023-2024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官塘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图2分,每空2分,共36分)
    1.(4分)物理学家的每次重大发现,都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英国物理学家 牛顿 用玻璃三棱镜将白色的太阳光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从此揭开了颜色之谜,这种现象叫 光的色散 。
    【分析】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
    太阳光是白光,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经过三棱镜可以分散为各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解答】解: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
    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故答案为:牛顿;光的色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2.(4分)学校文艺汇演中,合唱团高声歌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是由声带 振动 产生的,同学们根据声音的 音色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伴奏声音。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不同乐器音色不同,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同学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和音色,属于基础题。
    3.(4分)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霜”的形成是 凝华 现象;下雪后,人感到寒冷的原因是雪 熔化 吸热,气温降低。(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下雪后,人感到寒冷,这是因为雪熔化吸热造成的。
    故答案为:凝华;熔化。
    【点评】该题考查了几种物态变化过程,解题的关键是分清每个过程前后物体所处的状态及其吸放热。
    4.(2分)如图所示,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射向平面镜O点,请画出反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其中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首先过O点作出法线,法线与镜面是垂直;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5.(4分)向云层投撒干冰是人工增雨是缓解旱情的方法之一。投撒到云层中的干冰 升华 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气 液化 为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1)固态的干冰在常温下很易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此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
    (2)由于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会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
    故答案为:升华;液化。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6.(4分)如图所示,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削冰令圆”利用冰块制成的凸透镜对太阳光有 会聚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为了“火生”,艾草应置于冰凸透镜的 焦点 处。
    【分析】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物质叫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的温度很高。
    【解答】解:“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透镜会把光线集中在焦点上时,所以当把艾放在焦点上时,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达到燃点时即可燃烧。
    故答案为:会聚;焦点。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的特点及灵活利用凸透镜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中考考查的热点。
    7.(4分)如图所示,这是小摄影师小明抓拍到鸟儿在平静湖面觅食的美丽画面。若鸟儿距离湖面3m,则鸟儿在湖水中的像距湖面 3 m,在鸟儿靠近湖面的过程中,湖水中鸟儿的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不变,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已知小鸟距湖面3m,则小鸟的像到湖面的距离也是3m;
    由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因此若鸟儿靠近湖面,湖水中鸟儿的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3;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人离平面镜越近感觉像越大,像的大小实际上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只是眼睛看像的视角变大,是眼睛的一种错觉。
    8.(4分)夏季,漫步在清澈河水的岸边时,经常会看到“鱼在云中游”的美景。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 折射 形成的,看到水中的“云”是由于光的 反射 形成的。(均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分析】(1)我们能看到鱼,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眼,人看到的不是真实的鱼,而是变浅了的鱼的虚像,是由于折射形成的;
    (2)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白云通过水面成像,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解:(1)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而我们看到的鱼,不是鱼的实际位置,而是变浅的鱼的虚像。
    (2)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平面镜,白云就是通过水面成的虚像,出现在水面上的。
    故答案为:折射;反射。
    【点评】反射与折射都能形成虚像,主要区别是反射形成的虚像关于反射面对称,物像分布在反射面的两侧;折射形成的虚像,像和物在界面的同一侧。
    9.(4分)如图所示,路引装置将路引投射在地面上,路引装置的成像特点和 投影仪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为了增大路引装置在地面上成的像,可 增大 (选填“增大”或“减小”)路引装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
    【分析】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解答】解:装置将路引投射在地面上,此时的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像原理和投影仪相同;
    路引装置与地面的距离增大,即像距变大,则所成的像变大。
    故答案为:投影仪;增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0.(2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述的画面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中画出光从蜻蜓经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的光路图,其中A'点表示水中“蜻蜓”的位置。
    【分析】根据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作图,A'的位置是蜻蜓通过水面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蜻蜓的位置,则眼睛与虚像的连线与水面的交点为反射点(入射点)O,连接AO为入射光线、连接O和眼睛可得反射光线。
    【解答】解:由题可知,A'的位置是蜻蜓通过水面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蜻蜓的位置,则眼睛与虚像的连线与水面的交点为反射点(入射点)O,连接AO为入射光线、连接O和眼睛可得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光的反射的光路的画法,难度不大。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1.(3分)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成功举行。小明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亚运会开幕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播中的电视机不是光源
    B.以电视机为参照物,坐着的小明是运动的
    C.减小电视机的音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电视机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分析】(1)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4)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答】解:
    A、正在播放节目的电视机自身能发光,是光源,故A错误;
    B、以电视机为参照物,坐着的小明与电视机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是静止的,故B错误;
    C、减小电视机的音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电视机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源、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减弱噪声的途径、光的三原色,难度不大。
    12.(3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墨经》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下列现象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的是( )
    A.雨后的彩虹B.水中桥的倒影
    C.池水变“浅”了D.树前下的圆形光斑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池底反射的光是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看时,看到的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形成的池底的虚像,比池底的实际位置要浅些,故C不符合题意。
    D、树前下的圆形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13.(3分)《吕氏春秋•察今》记载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从物理角度看,“剑不行”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舟B.岸C.流水D.舟中人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哪一个物体在运动,就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解答】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意思是舟已经向前行驶了,但剑没有行进,即舟是运动的,剑是静止的;
    A、以舟为参照物,剑相对于舟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舟不能以自身为参照物,故A错误;
    B、以江岸为参照物,舟相对于江岸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以江岸为参照物,剑相对于江岸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均以江岸为参照物,故B正确;
    C、以流水为参照物,流水相对于剑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C错误;
    D、以舟中人为参照物,舟相对于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剑相对于人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14.(3分)现代生活中,人们由于长时用眼而导致视力下降。图中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甲和丙B.甲和丁C.乙和丙D.乙和丁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
    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造成的,属于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需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即图丁。
    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造成的,属于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需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即图丙。
    综上所述,甲、丁是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图。
    故选:B。
    【点评】图示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5.(3分)小芳运用劳动课上学习的烹饪技能制作美味时,观察到厨房中许多的现象。下列对有关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煲汤时,汤烧开以后用文火加热,汤也能持续沸腾
    B.在冻肉上撒食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加快解冻
    C.将新鲜蔬菜用保鲜膜包裹后放入冰箱是为了加快蔬菜上水的蒸发
    D.手沾冷水再去拿锅中的热馒头,利用了水汽化吸热,防止烫手
    【分析】(1)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2)盐水冰的熔点比冰低;
    (3)蒸发与温度、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4)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解答】解:A.煲汤时,汤烧开以后用文火加热,液体吸热可以沸腾,故汤也能持续沸腾,故A正确;
    B.盐水冰的熔点比冰低,在冻肉上撒食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加快解冻,故B正确;
    C.将新鲜蔬菜用保鲜膜包裹后放入冰箱,降低了温度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是为了减慢蔬菜上水的蒸发,故C错误;
    D.手沾冷水再去拿锅中的热馒头,利用了水汽化吸热,防止烫手,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沸腾、熔化、汽化的有关现象,属于中档题。
    16.(3分)如图所示,这是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 )
    A.入射光线为AO
    B.反射角的大小为60°
    C.法线为MN
    D.左侧为玻璃,右侧为空气
    【分析】①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③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解答】解:根据图中AO与CO关于PQ对称,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PQ是法线,MN是界面;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可判断C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OB为折射光线;图中折射角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左侧为空气,右侧为玻璃,∠POA是反射角,大小为90°﹣30°=60°。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法线,从而确定界面,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确定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17.(3分)小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u和像距v,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
    B.第1次实验的成像规律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C.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像越来越小
    D.当u=19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
    【分析】(1)当u=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2)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3)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分析回答。
    【解答】解:由题知,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每次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实像);
    A、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u=20cm时,像距v=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等大的实像,满足u=v=2f,即2f=2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10cm,故A错误;
    B、由表格数据可知,第一次成像时物距为6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第1次实验的成像规律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故B错误;
    C、由表中数据可知,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物距越来越小,像距越来越大,所以成在光屏上的像越来越大,故C错误;
    D、当u=19cm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清晰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三、实验题(第18小题6分,第19小题6分,第20小题8分,共20分)
    18.(6分)小明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安装图甲实验装置的顺序应为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完成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后,小明继续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根据两次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和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不变 。
    (3)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应选图甲装置 烧杯 (选填“试管”或“烧杯”)中的水作为实验对象。
    【分析】(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烧杯的位置,因为烧杯的位置需要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来确定;
    (2)冰熔化和沸腾时的特点是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解:(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烧杯的位置,因为烧杯的位置需要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来确定。为了保证温度计的液泡不碰到烧杯底部,温度计的位置根据烧杯的位置来确定。所以组装顺序应为自下而上;
    (2)由图象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和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3)烧杯中水沸腾后,还能继续吸热,烧杯中水的温度等于试管中水的温度,没有多余热量提供给试管,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所以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应选图甲装置烧杯中的水作为实验对象。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不变;(3)烧杯。
    【点评】本题考查水沸腾实验仪器组装、沸腾特点等知识。
    19.(6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中间画一横线,将一块透明玻璃板沿此横线竖直放置,取两根相同的蜡烛,将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方,然后用另外一根蜡烛B在玻璃板的后方来回移动。
    (1)实验中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 像的位置 。
    (2)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放有蜡烛A的一侧观察,观察到像与蜡烛B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 相等 。
    (3)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同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其与蜡烛A的像重合,用笔描点在白纸上记录蜡烛A、B的位置,为了得出平面镜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结论,接下来最简单的操作是 将白纸沿中间横线对折,观察蜡烛A、B的位置是否重合 。
    【分析】(1)透明玻璃板既能成像,也能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据此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
    【解答】解:(1)透明玻璃板既能成像,也能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放有蜡烛的一侧观察,观察到像与蜡烛B完全重合,因两蜡烛相同,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本实验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了得出平面镜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结论,应该将白纸沿中间横线对折,观察蜡烛A、B的位置是否重合。
    故答案为:(1)像的位置;(2)相等;(3)将白纸沿中间横线对折,观察蜡烛A、B的位置是否重合。
    【点评】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考查对器材的要求、实验操作的理解等知识。
    20.(8分)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2)实验时,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点燃蜡烛,并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上 。
    (3)将蜡烛移至光具座20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照相机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4)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仅将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发现光屏上仍能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观察到的像比位置互换前的像 大 (选填“大”或“小”)。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
    (3)根据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4)利用光路的可逆性分析。
    【解答】解:(1)当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时,会发生偏折,会聚于凸透镜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30.0cm﹣20.0cm=10.0cm;
    (2)实验时要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这样可以使烛焰的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
    (3)将蜡烛移至光具座 2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4)保持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如果仅将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发现光屏上仍能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这是因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像比之前的大。
    故答案为:(1)10.0;(2)同一高度上;(3)照相机;(4)大。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四、计算与推导题(第21小题6分,第22小题8分,第23小题9分,共23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
    21.(6分)周末,爸爸带小明驾车外地游,汽车行驶到某隧道前观察到的交通标志牌如图所示。
    (1)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求汽车通过此隧道的最短时间;
    (2)在隧道前的平直路面上,若爸爸驾驶汽车以72km/h的速度前进,鸣笛后2s小明听到隧道山崖返回的鸣笛声,求鸣笛时汽车与隧道山崖之间的距离。(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分析】(1)由交通标志牌得到隧道的长度与限速大小,利用v=求出车通过隧道的最少时间;
    (2)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前方峭壁返回汽车时,汽车以72km/h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前方峭壁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汽车与前方峭壁的距离。
    【解答】解:(1)由交通标志牌可知,隧道长度s=4.2km,限速v=60km/h,由v=可得通过隧道的最少时间t===0.07h:
    (2)汽车的速度v汽车=72km/h=20m/s;
    由v=得,在t=2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v1t=20m/s×2s=40m,声音传播的距离:s2=v2t=340m/s×2s=680m,因为2s=s1+s2,
    所以列车鸣笛时距隧道山崖距离为s,则s===360m。
    故答案为:(1)汽车通过此隧道的最短时间为0.07h;鸣笛时汽车与隧道山崖之间的距离为360m。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速度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的应用,知道交通标志牌的含义、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22.(8分)高速公路已广泛应用ETC收费系统,过往车辆无需停车即能实现收费。图乙是某高速公路入口处的ETC通道示意图。现有一辆汽车在某高速公路上以如图甲所示的速度计显示的速度匀速行驶30min后到达收费站,在进入ETC收费岛区域前s1=50m处开始减速,经t1=4s后运动至ETC收费岛(图中阴影区域)边界,然后再以5m/s的速度匀速通过ETC收费岛,其长s2=36m不计车长。求:
    (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
    (2)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1)根据v=的变形公式求出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
    (2)根据v=的变形公式求出汽车通过ETC收费岛所用的时间t2;
    计算平均速度要先计算出总路程和总时间,然后根据v=求出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答】解:(1)根据图甲可知,汽车到达收费站前的速度为90km/h,行驶时间:t=30min=0.5h,
    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s=v1t=90km/h×0.5h=45km;
    (2)汽车通过ETC收费岛所用时间为:t2===7.2s;
    汽车从减速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路程s总=s1+s2=50m+36m=86m,
    汽车从减速到离开ETC收费岛的时间t总=t1+t2=4s+7.2s=11.2s,
    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v平==≈7.7m/s。
    答:(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为45km;
    (2)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为7.7m/s。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在计算过程中注意单位的变化。
    23.(9分)如图,凸透镜的光心在0cm处,物体MN上M发出的光线b经过光心,M发出的光线c经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1)作出物体MN经凸透镜折射所成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2)该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少?说明理由。
    (3)请利用图中数据推导焦距、物距、像距三者的关系式:=+。
    【分析】(1)(2)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利用(1)中所画图中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解答】解:(1)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b传播方向不改变,与光线c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交于点M′就是M点的像,过M′向主光轴引垂线段,垂足为N′,M′N′即为物体MN经凸透镜折射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2)经过焦点的发散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3)因为,,,
    所以:。
    答:(1)见解答;
    (2)10cm,经过焦点的发散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3)见解答。
    【点评】认识凸透镜、学习凸透镜的成像性质,必须从认识它的基本概念入手,包括焦点、焦距、光心、主光轴等。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u/cm
    60
    30
    20
    15
    12
    像距v/cm
    12
    15
    20
    30
    60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u/cm
    60
    30
    20
    15
    12
    像距v/cm
    12
    15
    20
    30
    60

    相关试卷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官塘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1月份):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官塘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1月份),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计算与推导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官塘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月份):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官塘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月份),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计算与推导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凤阳县官塘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凤阳县官塘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物理试题,共5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