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密06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讲义)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密06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讲义)01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密06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讲义)02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密06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讲义)03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密06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密06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讲义),共4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材有新变化,题型稳中有变,始终坚持“浅易”原则,考点全覆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选材有新变化。2021全国乙卷和全国甲卷文言文考查的选文分别出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和《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主要呈现出以下鲜明特点:1.材料截取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2.表达以议论为主,文中多人物对话,多时空转换,语气词、助词出现频率更高;3.近乎非连续文本,一篇文中可能会写到几件事情,且彼此之间不一定存在有机联系;4.微言大义,阅读理解上难度会适度加大,对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以及古文素养的要求会更高。这可能会成为文言文选材和考查的一个新方向,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训练。
    2.题型稳中有变。分析综合题、翻译题,自2009年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变化。2014年起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试题有了微调,删去2013年及以前的信息筛选题,增设了断句题,而且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2014年及以前均设有一道考查文言实词的单选题,至2015年后替换为一道文化知识题,仍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近三年各题题型及其涉及的考点保持不变。《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出现了实词考查单选题,说明这个考点依然要重点复习。
    3.始终坚持“浅易”原则。“浅易”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选文大部分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2007年至2020年,全国卷中《宋史》选文11篇、《明史》选文6篇、《旧唐书》选文2篇、《新唐书》选文1篇、《北史》选文2篇、《宋书》选文3篇、《后汉书》选文3篇、《新五代史》选文1篇、《晋书》选文2篇、《史记》选文3篇。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三篇文言选文来自《宋史》与《晋书》);第二,文章用词均为常用词;第三,文章均采用常见句式;第四,文章可在脱离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读懂;第五,文章是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4.考点全覆盖。要提醒关注的是,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虽然只有4道小题,但是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点的覆盖仍然是全方位的。不单独设虚词题、筛选信息题等,似乎遗漏了某些考点,但实际上这些考点在断句题、文化知识题、分析综合题和翻译题的考查中都有所体现。
    [读文技法]
    全国卷文言文的选材一直是“正史”中的古代人物传记,古代人物传记写作有其基本的规范:
    阅读传记类文言文,要根据传记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阅读时,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2个步骤入手:
    第一步:初读文章,理清脉络,把握大意
    1.快速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传记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叙述人物的一生,因此,可以抓住大概时间,按照总体介绍、详细叙述和补充交代的思路,理清文章思路,切分文章结构层次。
    2.关注开头和结尾,初识主人公身份和性格
    传记类文言文一般在首段都要总体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任职等;在结尾部分对传主的事迹、品性进行概括评价。阅读第一步就是掌握这些基本信息,对所写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
    3.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传记类文言文的行文多以时间为顺序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
    (1)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
    (2)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
    (3)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曩”“向”“旋”等。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第二步:巧借概括分析题进一步扫清阅读障碍,同时破解概括分析题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来设置的,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且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是对文意正确的理解和概括,就算另一个选项错误也仅仅是某个细节表述错误
    而非全错。所以,在读文时,我们可借助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来帮助理解文意。其做法是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分析综合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
    第三步:借助主观题设问提示疏通关键点,初步解答文言文主观题
    文言文主观题的设置并非针对整篇文章,而是抓住文章富有内涵的关键部分来设题,这可以从主观题的设问题干看出来,如2020新高考山东、海南模拟卷中“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分析这道主观题的设问题干,就可以快速确定提出问题的区间,借助题干提示来理解关键语句的大意。在思考该问题时,需要针对语境前后勾连,借此疏通文章关键点,这样就为解答文言文主观题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真题文本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指导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真题体验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 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节选文段大体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节选文段按照文言人物传记的一般行文思路,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第一句,介绍传主姓名、籍贯等基本情况;第二层,中间主体部分,叙述传主生平主要事迹;第三层,最后几句,交代传主去世以及后世评价。
    第二步 勾画业绩,解读品性
    节选文段叙述了和苏轼相关的哪几件重大事件?
    选文主体部分,主要叙述了以下几件事情:
    ①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对于书中所讲古今成败,苏轼往往能领会要点。(对应12题A项)
    ②参加礼部考试,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感到惊喜;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向梅尧臣称道苏轼。(对应12题A项)
    ③对于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苏轼上书陈述弊病;新法施行中,苏轼常常设法利民安民。(对应12题B项)
    ④苏轼代理礼部贡举一职,放宽禁约,使士子能尽展其才;驱逐侮辱、诬陷士子的巡考宦官。
    ⑤杭州任上,苏轼减免上供米以缓灾情;而后又减价出售常平米,筹集钱粮,营建治病场所,防备疫病。(对应12题C项)
    ⑥苏轼跟从其父苏洵习文,兼具文才天赋,写作行云流水,自成风格,终成一代文宗。(对应12题D项)
    第三步 宏观着眼,微观品析
    从全文看,苏轼具有哪些过人之处和优秀品格?
    苏轼身上,具有一系列优秀品质:他自幼聪颖,文才出众,深受赏识;他不畏当权派,直言上书,又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他重视科举,爱护士子,端正考风;他直面饥疫,尽心竭力,救民于水火;他天赋异禀,创作得心应手,行云流水,终成大家。
    第四步 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要求断句的语段涉及哪些人物?人物之间是何关系?人物行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要求断句的语段涉及苏轼、士子和巡铺内侍。苏轼是这些士子的主考官,巡铺内侍是科举考试的巡视人员。士子们在雪天的庭院中冷得打战,苏轼便为他们放宽禁约,使他们尽显文才;巡铺内侍侮辱、诬陷士子,苏轼将其驱逐出考场。
    第五步 文化积累,集腋成裘
    文中涉及哪些文化知识?
    1.“嘉祐”“元祐”“建中靖国”等属于皇帝年号。
    2.“礼部”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之一。
    3.“光禄丞”“中书舍人”“龙图阁学士”“朝奉郎”等均为官职。
    4.“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欧阳修即为礼部主试官。
    5.“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
    6.“司农”又称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7.“当轴”即“当轴者”,“轴”本义为“车轴”,引申为“中心、枢纽”,“当轴”即为官处在中心位置,“当轴者”就是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轼”当为“宽其禁约”的主语,“轼宽其禁约”意为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其间不应断开,故排除B、C两项。“使得尽技”为“宽其禁约”的结果,故应与后文“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断开,排除D项。故选A。原文加上标点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选项中“殿试……由丞相主持”错,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中“同时”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的表述,苏轼在杭州任职时解救受灾百姓的措施是有先后顺序的,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是苏轼到杭州后第二年春天做的事。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句(1)中的关键词为“粜”“遣使挟医”。句(2)中的关键词为“体”“浑涵光芒”。 参考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苏轼)听到书中的古今成败,就能说出其中的要点。嘉祐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应试时)主考官欧阳修(因见到他的文章而)惊喜,(苏轼)又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应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赠苏洵为光禄丞。为父服丧期满,苏轼回到朝廷,被任命为判官告院。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法令一天天地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人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 提举官惊恐地说:“您暂且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得知这个法令有害于百姓,就将其撤销了。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服入侍皇帝于延和殿,当即被赐银绯,升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得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文才。巡视考场的宦官常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意义模糊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憎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过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重新任职朝奉郎。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跟从他的父亲苏洵写文章,而后得之于天资。曾经自称:“写文章如同行云和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在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并被人传诵。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文言实词】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闻:听到,听说。
    要:要旨,要点。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 书:书信。
    语:告诉。
    易米以救饥者 易:交易,交换。
    又减价粜常平米 粜(tià):卖出粮食。
    乃裒羡缗得二千 裒(póu):收集,聚集。
    羡:多余,盈余。
    【文言虚词】
    后以书见修 以:介词,拿,用。
    每因法以便民 以:连词,表目的,来。
    既至杭 既:副词,已经。
    乃裒羡缗得二千 乃:副词,于是,就。
    皆可书而诵之 而:连词,表并列,并,和,与。
    【词类活用】
    新政日下 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轼宽其禁约
    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放宽,使……宽松。
    轼恐不见容,请外
    外:名词活用作动词,调到外地任职。
    【文言句式】
    母程氏亲授以书
    状语后置,“母程氏以书亲授”。
    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判断句,“是……也”表判断。
    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轼恐不见容 被动句,“见”表被动。
    杭,水陆之会 判断句。
    卒于常州 状语后置,“于常州卒”。
    【文化知识】
    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
    卒:古时称士大夫去世为卒。
    赠:中国古代给已去世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文中苏洵去世后即被追赠光禄丞。
    粜:指卖出粮食,与其相对的是“籴”,意为买进粮食,二者从字形上即可进行区分识记。
    [真题文本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指导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真题体验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 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节选文段大体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节选文段按照文言人物传记的一般行文思路,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第一句,介绍传主姓名、籍贯等基本情况;第二层,中间主体部分,叙述传主生平主要事迹;第三层,最后两句,交代传主去世及其原因。
    第二步 勾画业绩,解读品性
    节选文段叙述了和贾谊相关的哪几件重大事件?
    选文主体部分,主要叙述了以下几件事情:
    ①崭露头角,受到吴廷尉赏识,被推荐给汉文帝,召为博士。(对应12题A项)
    ②年少得志,才高于众,受汉文帝器重而破格升迁为太中大夫。(对应12题A项)
    ③起草礼仪制度,主张变革秦朝法令,提议列侯就国,文帝认为其可以担任公卿之职。(对应12题B项)
    ④受到权贵忌恨诋毁,遭到文帝疏远,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对应12题B项)
    ⑤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征召入朝,和汉文帝谈论鬼神之事,让文帝大为折服,改任其为梁怀王太傅。(对应12题C项)
    ⑥进谏劝阻封淮南厉王四子为侯,并上疏主张削弱地方诸侯势力,不被文帝采纳。(对应12题D项)
    ⑦因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为傅无状而死。(对应12题D项)
    第三步 宏观着眼,微观品析
    从全文看,贾谊具有哪些过人之处和优秀品格?
    贾谊身上,具有一系列优秀品质:他才华横溢,见识超群,对于政事有独到高明的见解;他热心政事,勇于革新,触动了权贵阶层利益,因而遭人忌恨诋毁;他敢于劝谏,不畏强权,在遭谗言被贬谪后仍坚持自己削弱诸侯势力的主张;他尽心竭力,责任心强,因为梁怀王堕马死,伤心自责而死。
    第四步 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要求断句的语段涉及哪些人物?人物之间是何关系?人物行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么样的?
    要求断句的语段涉及贾谊、吴廷尉(河南守)两个人物。要特别注意的是,吴廷尉和河南守指的是同一个人,根据后文“河南守吴公……乃征为廷尉”,吴公此时担任的官职是河南守,后来才被征召担任廷尉。吴公担任河南守,是贾谊籍贯洛阳所在地的地方官,他发现了贾谊这个人才,因此才有后文吴公向朝廷举荐贾谊之事。
    语段首先介绍的是贾谊的姓名、籍贯、年龄及才能名声,然后再交代吴公的官职,以及他对贾谊才能的赏识。
    第五步 文化积累,集腋成裘
    文中涉及哪些文化知识?
    1.“廷尉”“博士”“太傅”等属于古代常见官职的名称,我们应该了解其各自的职能。尤其是“博士”,要明白其不同于现在的学位;也要明白秦汉时的“五经博士”与后来隋唐时作为主管教育以及最高学府的学官的“博士”两者的区别。
    2.“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种学术流派的总称,其中又以儒、道、法三家影响最深远。
    3.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4.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前席指在自己的座席上往前移动,靠近对方,这是亲近恭敬的表示。
    5.“国”的意义随历史变迁而发展变化,在具体语境中所指不一样,可以指国都、都城,也可以指古代分封给诸侯的封地,后来基本上等同于现在的“国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是常见格式。“闻于郡中”是状语后置句,其间不可断。故排除D项。“吴廷尉”指人,“河南守”为官名,“吴廷尉为河南守”意为“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句意完整,排除A项。“召置门下”意为“把他召到衙门任职”,故其间不可断,排除B项。故选C。原文加上标点为: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三家是儒家、道家、法家,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老子和韩非子。 答案:A。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 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时,贾谊只是被征召回京城拜见文帝,此时他的身份仍是长沙王太傅,并没有“重新得到重用”;且事件顺序颠倒,从原文来看,是文帝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句(1)中的关键词为“短”“纷乱”。句(2)中的关键词为“贾生数上疏”中的“数”,“稍”。 参考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常向李斯学习行事,于是也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诸生因此都认为才能比不上贾谊。汉文帝也非常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定历法、变易服色、确立制度、设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所有这些事项的礼仪法度,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此后,汉文帝于是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后前往长沙赴任,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用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征召回京城拜见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趁机周详地讲述了之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被(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的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但是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去世了。
    文言文断句题和古文化常识
    文言文断句题和古文化常识题都涉及对考生知识文化素养的考查,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提高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这两种题型是近几年的热考题型,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和推断能力,属于文言文基础能力考查题。
    N.1 文言文断句
    高考文言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一般是选取篇幅不长、内容浅易的文言文,要求考生用“/ ”把句子断开,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断句需要学生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近几年全国卷对文言断句的考查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文言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热点。
    [思维导图]
    [考点精讲]
    一、做好断句题的6个关注点
    1.名词和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应该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应该断句。
    断句时,应注意以下3类代词:
    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今 入 关 财 物 无 所 取 妇 女 无 所 幸 此 其 志 不 在 小 吾 令 人 望 其 气 皆 为 龙 虎 成 五 采 此 天 子 气 也
    (《鸿门宴》)
    技法演示: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参考答案: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应用体验]
    1.(2018·浙江高考)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名词和代词进行断句。语句中的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有“世人”“人”“有疵病者”“其文”“之”“余”,这些词都可以作主语或宾语。具体分析语境看:“世人”后有动词“见”,作主语;第二个“人”前有动词“动”,作宾语,其后需断开;“有疵病者”后有动词“恶”,作主语,其前应断开;第二个“其文”前有动词“得”,作宾语,其后需断开;“之”前有动词“重”,作宾语,其后需断开;“余”后有动词“得”,作主语,其前应断开。由此,综合起来判断即可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参考译文:
    世人看到太初官职不能震动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批评,有缺点毛病的人讨厌听到,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占多数,我只得了他的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写的《题名记》,现在集在一起,为它作序。
    2.动词和形容词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于 是 太 子 预 求 天 下 之 利 匕 首 得 赵 人 徐 夫 人 之 匕 首 取 之 百 金 使 工 以 药 淬 之
    (《荆轲刺秦王》)
    技法演示: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这些词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求”若作谓语,则其前名词“太子”作主语,“于是”“预”作状语,其后“匕首”(天下之利匕首)作宾语,故第一个“匕首”后应断开;“得”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匕首”(徐夫人之匕首)作宾语,故第二个“匕首”后应断开;“取”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百金”作后置状语,故“百金”后应断开。
    参考答案: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应用体验]
    2.(2018·全国卷Ⅰ,改编)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及宣帝起兵诛(曹)爽,(鲁)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解析:语句涉及的动词或形容词有:懦惑、用、委、戮、下、当、讼、免、嘉、赦、诛、起、为等。这些词语中可能作谓语的有:用、委、戮、下、当、讼、免、嘉、赦、诛、起、为等。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应当注意的是:“懦惑”的主语虽然是“爽”,但文意是说“不能用”的原因,“用”后省略了鲁芝的“建议”,故而只能在“用”后断开;后文中的“委身受戮”主语均为“爽”,“委身”是“受戮”的原因,故要放在一起,不能断开。其他动词皆能找到主语(或省略)和宾语,以此即可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参考译文:
    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手下强行打开城门,斩杀守关的将领,奔驰而出去找曹爽,并劝曹爽说:“将军您处在执掌朝政(伊周:指商朝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牵黄犬(指过悠闲自得的日子),又怎么可能呢!如果挟制天子保住许昌,倚仗帝王的威仪征召天下的军队,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就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受到曹爽牵连而被关入监牢,论罪当死,但他始终不申辩是非曲直,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欣赏他,赦免没有杀他。不久,(鲁芝)又被起用为并州刺史。
    3.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宦 者 令 缪 贤 曰 臣 舍 人 蔺 相 如 可 使 王 问 何 以 知 之 对 曰 臣 尝 有 罪 窃 计 欲 亡 走 燕 臣 舍 人 相 如 止 臣 曰 君 何 以 知 燕 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技法演示: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均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三处,对话词“问”后可以断开,再结合前面所讲的据名词和代词断句,其他也可断开。
    参考答案: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应用体验]
    3.(2016·浙江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 老 人 曰 何 书 曰 世 史 也 又 至 一 室 藏 书 愈 富 又 问 何 书 老 人 曰 万 国 志 也 。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对话词进行断句。文段中表明对话的词“曰”“问”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其他两处语句可以借助名词“室”“藏书”等名词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参考译文:
    老人微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路径很宽,来到一个精美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茂先问老人说:“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历代史书。”又来到一间室内,藏书更多。茂先又问:“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各国的史志。”
    4.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断句时,应注意以下6类虚词:
    eq \a\vs4\al([特别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于 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 川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 有 得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 至 者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 也
    (《游褒禅山记》)
    技法演示: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
    参考答案: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应用体验]
    4.(2019·北京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
    解析:要给这段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则、也、且、者、乎、若、者、则、于、矣、也、则、而、者、乎、而。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则、且、若、而(表转折)”属于句首虚词,“也、乎、者、矣”属于句尾虚词,“于、而(表因果)”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
    参考答案: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
    参考译文:
    这些只是老妇人老菜农所做的事,尚且能使事物发生变化,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阴阳变化无穷,阳气、阴气处在弥漫无际的广阔空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就像车轮和纺织机不停地运转,难道有谁能了解吗?还说:“水源被堵塞,国家必定灭亡。百姓缺乏财物,国家不灭亡还等什么?”那么这又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况且所说的是自然现象呢?还是人为的原因呢?如果说是自然现象,那么我已经在前面说过了;如果说是人为的原因,那么缺乏财物而导致灭亡,不也有其他的原因吗?却说这是三川所犯的错误!还说:“凡是被上天厌弃的,是不会超过这个限度(十年)的。”这就更加荒谬了!
    5.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准确做出判断。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吾 师 道 也 夫 庸 知 其 年 之 先 后 生 于 吾 乎 是 故 无 贵 无 贱 无 长 无少 道 之 所 存 师 之 所 存 也
    (《师说》)
    技法演示: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全断开。
    参考答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应用体验]
    5.(2018·全国卷Ⅱ,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文言句式进行断句。文段开头“……也”是判断句,“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等各句承前省略主语“涣”,且句式上是三个“谓语+宾语”结构。由此,可以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郡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从小喜欢行侠,崇尚武力,多次和强悍轻捷的少年往来。后来他改变操行,重视儒学,修习《尚书》,诵读法律,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担任职务,敢于决断,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
    6.对称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吾 尝 终 日 而 思 矣 不 如 须 臾 之 所 学 也 吾 尝 跂 而 望 矣 不 如 登 高 之 博 见 也 登 高 而 招 臂 非 加 长 也 而 见 者 远 顺 风 而 呼 声 非 加 疾 也 而 闻 者 彰
    (《劝学》)
    技法演示:文段中,“吾尝……矣,不如……也”和“……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或正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进行断句的关键点。
    参考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应用体验]
    6.(2019·浙江高考,改编)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在通读句子的基础上,找到对称结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法”和“才”相对, “足无憾于法”与“足尽于才”结构相似,所以“法”“才”之后均应断开。“乃往往……才”和“乃往往……法”相对,“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与“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句式结构相同,所以“乃”之前和“才”“法”之后均应断开。“悲夫”表示强烈的情感,根据文言文句子的习惯,应单独成句,前后均应断开;“以子相之诗”作状语,其后可断开也可不断开。这样,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参考译文:
    子相的文笔尤其奇特,只是笔力足以冲破冗腐之文风,成就一家之言,吸引人们的注意的,却主要是在北地郡的李梦阳。凭子相的诗,足以在文法上没有缺憾,却往往放宽规则而彰显他的才华;他的文章足以显现他的才华,又常常不能充分发挥才华而去遵守文法,然而他寿命不长,早早去世了。可悲啊!然而这样,他也是不朽了。
    二、解答断句题的2步骤、3原则
    文言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有一处不同于其他三项,且只有二到三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技巧。
    (一)解题“2步骤”
    (二)断句“3原则”
    1.字句意思要讲通
    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
    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断开,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要符合情理
    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
    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
    示例: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
    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示例: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
    分析:按以上标点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此句标点应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典例示范]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自主尝试] 选
    [解题演示]
    第一步:标明选项断句位置不同点(注:实际操作时在原文中标明即可)
    对照上面4个选项,可以发现三处不同停顿点:
    第一处是“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第二处是“而君用起则是弃卫”,第三处是“则是弃卫鲁君疑之”。
    第二步:三级排除定答案
    [应用体验]
    1.(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解析:选B 四个选项主要区别在于“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和“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三处如何断句上。先看“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若从“有”后断开,则是“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意思明显不通,排除A项。再看“愿王举国而听之”,若在“而”前断开,则是“愿王举国/而听之”,意思不通,排除D项。再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若从“听”后断开,则是“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意思是“大王若不听自己的建议,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语意明显不通,这样断句显然不对,应断句为“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排除C项。据此确定答案为B。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君姬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若不能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中寻求有才能的人,想要重建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被占领的土地,于是向西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秦孝公和他交谈,谈了几天都不觉得厌倦。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竟不用。升称病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解析:选A 四个选项主要区别在“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和“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三处如何断句上。先看第一处不同点“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若从“昭昭”后断开,则是“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意思明显不通,排除C项。再看第二处不同点“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若在“而”前不断开,意思是“震震胜过雷霆而朝廷上看不见”语句过长,讲不通,排除B项。最后看第三处不同点“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若从“公”后断开,则是“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意思是“而朝廷上看不见,王公大臣也说听不见”,语意明显不通,这样断句显然不对,应断句为“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排除D项。据此确定答案为A。
    参考译文: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少年时死了父亲,靠外家生活。九岁时通晓《论语》《孝经》,年长时,学习《梁丘易》《老子》,并教授后生学习。王莽的大司空王邑提拔范升做议曹史。当时王莽连续征兵,赋税繁多,范升于是向王邑提意见道:“现在天下的事情,昭昭胜过日月,震震胜过雷霆,而朝廷上看不见,王公大臣也说听不见,那么老百姓怎能呼天?现在正是岁首,而动员百姓远征,野草不能充饥,田荒无人耕种,谷价飞涨,每斛涨至数千。官员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中,不再是国家的臣民。像这样,那么青州、徐州的贼寇就在身边作乱了。我有一句话,可以解除天下人倒悬之忧,免去百姓的焦虑,不可用书信传递,希望您(把我)引见(给皇上),(让我)陈述我的想法。”王邑虽然认为范升的话有理,但始终不采用。范升称病请求退休,王邑不听,派他乘坐驿车出使上党。范升就与汉兵相会,于是留下来没回去。
    N.2 古文化常识
    最新《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高考要求考生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姓名称谓、 官职沿革、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地理、历法乐律、文化典籍等。
    [思维导图]
    [考点精讲]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查重点是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以及知识面的广阔度,为此,我们需要熟悉命题者在试题中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设误类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备考心中有数。
    一、古文化常识题命题“8设误”
    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
    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
    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如2018年全国卷Ⅱ,“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3.弄错官职任、免、辞
    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如2016年全国卷Ⅱ,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
    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如2017年全国卷Ⅰ,“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
    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如2019年全国卷Ⅱ,“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中的“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是错误的,这里的“武”指周武王。
    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
    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如“‘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
    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
    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8.增加、减少或错误解释文化常识术语
    考查文化常识术语解释时,人为地增加或减少解释内容,甚至故意进行错误解释,给考生增加理解上的难度。如2018年全国卷Ⅰ,“‘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解释中,增加了“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内容,让考生难以区分。
    二、古文化常识题解题“4技法”
    1.调动积累直接判
    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
    (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2019年全国卷Ⅲ中的“殷纣”一词,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封神演义》,“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
    (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如2018年全国卷Ⅱ中的“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可联系《张衡传》中“又多豪右,共为不轨”的课下注释来判断。
    2.剖析词语巧推断
    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
    3.结合语境深推断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如2017年全国卷Ⅰ中的“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结合文章“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可以判断是正确的。
    4.遇生判对灵活断
    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如2018年全国卷Ⅰ中的“《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此项表述正确。
    以上4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
    [典例示范]
    (2019·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题演示]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韦温,字弘育。十一岁,举两经及第,以拔萃高等补咸阳尉。侍亲疾,调适汤剂,弥二十年,衣不弛带。既居丧,毁瘠不支。服除,李逢吉辟置宣武府。太和五年,太庙室漏罅,诏宗正、将作营治,不时毕,文宗怒,责卿李锐、监王堪,夺其禀,自敕中人葺之。李德裕入辅,擢礼部员外郎。或言雅为牛僧孺厚,德裕曰:“是子坚正,可以私废乎?”武宗立,擢吏部侍郎。后出宣歙观察使。卒,年五十八,赠工部尚书,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韦温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除,亦称“除服”“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B.太庙,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部分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里。
    C.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唐朝时,长官为礼部尚书,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掌管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等事务。
    D.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可分为官谥和私谥,官谥由朝廷赐予,私谥由亲人议定。
    解析:选D A项,“服”,服装,可指朝服,亦指丧服;“除”,脱去,去掉,“服除”结合语境,即除去丧服。联系课文《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课下注释并结合日常积累综合分析,A项正确。B项,“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庙”指古代祭祀祖先的宗庙;“太庙”即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部分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里”可按照“遇生判对”法判断,据此可判断“太庙”解释正确。C项,“礼部”,“礼”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具体包含内容非常广泛;“部”有官府、府衙的意思。联想历史所学“六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选项正确。D项,“谥”依据日常积累,如韩愈,谥号“文”,由此可知“谥”是人死后的称号。对于其分类可推断“私谥”不可能只是亲人议定的称号,应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称号。综合可知D项错误。
    参考译文:
    韦温,字弘育。十一岁时,考中两经科,因为拔萃科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而被补授咸阳尉。父亲生病,他亲自侍奉,调理合适的汤剂,整整二十年,未曾松开过衣服的带子。为父亲守丧,因哀伤过度而身体瘦弱不支。守丧结束后,李逢吉征召他到宣武府任职。太和五年,太庙房屋有裂缝漏雨,皇帝下诏宗正、将作营建修造,没有按时完工,文宗生气,斥责宗正卿李锐、将作监王堪,罚没他们的俸禄,并亲自敕令宦官去修缮太庙。李德裕入朝辅政,提拔韦温为礼部员外郎。有人说他向来被牛僧孺看重,李德裕说:“这个人刚直公正,怎么可以因私情废除他呢?”武宗即位,提升为吏部侍郎。后来出京任宣歙观察使。五十八岁去世,追赠工部尚书,谥号为孝。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概括分析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进行考查。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概括与分析”,且经常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来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综合理解。这是近年来全国卷持续考查的成熟题型。比对分析法是解答此类试题最有效的方法。
    一、分层切片细比对
    因为选项命制的特点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人物进行概括,再举事例印证分析,选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故应先比“分析”,再析“概括”,重点关注分析印证部分。选项“分析”部分文字多,信息量大,常常是文中多处文句信息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分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一一攻破。
    [典例印证]
    (2019·全国卷Ⅱ)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二、确定角度比对准
    比对时间、地点就是分析选项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应用体验]
    1.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2019·全国卷Ⅰ)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选项C]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
    分析:× 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由原文“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可知,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对贾生的回答非常满意,且感慨自己比不上贾谊,没过多久,任命贾谊做了梁怀王的太傅。事件中“感慨自己比不上贾谊”的时间在“任命贾谊做了梁怀王的太傅”之前,选项表述颠倒了时间顺序。故选项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
    一年多以后,贾谊被皇帝召见。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半夜时分,文帝(听得很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谊。问完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谊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让贾谊做他的老师。
    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2018·全国卷Ⅰ)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选项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
    分析:× 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为“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所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新创建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后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德行,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任天水太守)。
    3.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2015·全国卷Ⅱ)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选项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
    分析:× 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由原文“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可知,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炀帝已被捉拿了。这两个事件中“隋炀帝被捉拿”的时间在来护儿遇害之前,故选项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
    十二年,隋炀帝出游江都,来护儿进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暂时停留在洛阳,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是我衣锦还乡的地方,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着想。”隋炀帝听了,生气地变了脸色并站了起来,几天都没有让来护儿觐见。后来隋炀帝怒气缓解,来护儿才被引入觐见,隋炀帝对来护儿说:“你的心意竟然如此,朕还有什么指望呢?”来护儿于是不敢说话。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来护儿非常忌惮。那天早上来护儿将去上朝的时候,被叛贼捉拿。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拿下了。”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
    比对人物就是要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应用体验]
    4.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2018·全国卷Ⅲ)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选项D] 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
    分析:×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从原文“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可以看出,此处的“诜馆辽使,纯礼主宴”应该是“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宴请辽使的是王诜,并非“纯礼宴请辽使”,命题人在这里张冠李戴;选项“最终遭到免职”错,从原文“罢为端明殿学士……”可知,纯礼只是降职了,并没有被免职。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
    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激怒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任命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总是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降职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掌管崇福宫。
    5.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2017·全国卷Ⅰ)(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选项B] 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
    分析:×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从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以看出“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并非“谢弘微”。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
    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和同族兄弟的儿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为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起宴饮相处,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富有才华、能言善辩,谢弘微却常常以简要的话使他们信服,谢混特别敬重和珍视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
    6.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值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
    [选项B] 钱易刚正不阿,敢于陈述己见。他认为在第二次科举中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有关人员压制所致,故上疏直言进谏,真宗对此非常反感。( )
    分析:× 从误解形象的角度设误。“故上疏直言进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也就是说,钱易认为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被主考官压制所致,所以上书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并非“直言进谏”。故选项不正确。
    [参考译文]
    宋太宗曾同苏易简一起讨论唐代文人,太宗遗憾当世没有产生像李白这样的才子。苏易简说:“当今进士钱易,创作的歌、诗大概不在李白之下。”太宗惊喜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把他从平民直接提升为翰林。”正碰上剑南盗贼兴起,这事就被搁下了。宋真宗当太子时,画山水扇,恰巧碰上钱易作歌,览后对他非常欣赏。钱易再次考进士,终于考取了,录为开封府第二名。他自认为应当是第一,只因被主考官压制了才落得第二,于是上书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真宗很讨厌他的这种品行,降他为第三名。一年后,以第二名中第,任为濠州团练推官。
    比对关键词语就是辨析选项中因某些词语的错误理解,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或曲解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应用体验]
    7.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2018·全国卷Ⅱ)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选项D]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
    分析:× 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选项中“后任难以比肩”错,原文说“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表明二人各有所长,并非难以比肩。原文“不得旋踵”的意思是“绝不畏避退缩”,“而文理不及之”的意思是任峻在断案条理方面比不上王涣,都不是指“仍然忙得无法分身”。故选项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
    永元十五年,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担任洛阳县令。(王涣)处世公平正直,施政时能做到宽严适中。那些长期诉讼的冤案疑案,历经几任县令都没有断决的,根据法律情理难以评判的,(王涣)没有不巧妙地弄清案情真假,消除大家的疑惑的。他还能用奇谋异术揭发和暴露隐秘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妙的计谋。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相互凑集钱粮,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放上祭品。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掠夺,经常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被掠夺,所以前来报答他的恩德。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信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唯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都能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绝不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8.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牧守皆望风降款,(袁)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夫祸福无门,兴亡有数,天之所弃,人孰能匡?吾荷任前驱,拨乱反正,伐罪吊民,至止以来,前无横阵。今竭力昏主,未足为忠,家门屠灭,非所谓孝,忠孝俱尽,将欲何依?”昂答曰:“窃以一餐微施,尚复投殒,况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所以踌躇,未遑荐璧。”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
    [选项] 袁昂身处乱世,节操忠贞。在义师横扫京师、其他官员望风投降时,他据守一方,绝不拱手称臣,但最终还是得到高祖宽宥。( )
    分析:× 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选项“他据守一方,绝不拱手称臣”错,从原文“(袁)昂独拒境不受命”看,此处的“受命”是“不接受(义师)的命令”,并非选项中所说的“绝不拱手称臣”;从原文“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可以看出,有称臣之意。故选项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
    永元末年,义师到达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顺服投降,袁昂独自据守境地抗拒不接受(义师)的命令。高祖亲笔写信劝告他说:“祸福没有定数,兴亡是有定数的,天要抛弃他,谁人能匡复?我担任前锋,扫除京邑,拨乱反正,讨伐罪人拯救百姓,起兵以来,前面没有横阻的阵地。现在你竭力侍奉昏主,算不得忠,家门被屠灭,不是所说的孝,忠孝俱无,你将想依赖什么呢?”袁昂回答:“我私下认为受人一餐的微薄施舍,尚且以死报答,何况拿人俸禄,却立刻在一日之内忘却呢?不仅众议认为不可以,恐怕明公也鄙视这做法,所以我踌躇,没有时间进献璧玉。”建康城被平定,袁昂自缚其身到宫阙,高祖宽免他不追究。
    9.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2014·安徽高考)(朱筠)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选项D] 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
    分析:× 从归纳不全的角度设误。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并非选项中的只“待门下学子”。
    [参考译文]
    (朱筠)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老师和学生,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气神情诚恳殷切,离开之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就是辨析时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应用体验]
    10.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2019·全国卷Ⅲ)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选项C]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
    分析:× 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选项中“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错,从原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可知,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忌恨吴起,吴起害怕,逃到楚国。并没有吴起“深表不满”的意思。由此可知,选项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
    魏国设置相位,任命田文为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顺服,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您。”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忌恨吴起。吴起害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就去了楚国。
    11.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2017·全国卷Ⅲ)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许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选项A] 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
    分析:× 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中没有提到这一信息。
    [参考译文]
    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让)代州的土地,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充任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体。”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看宋朝的状元。”等到(和契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
    1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2018·天津高考)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选项C] 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
    分析:× 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表述不当。由原文“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可知,谢、柳治理郡县没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有好的政绩。
    [参考译文]
    昔日谢、柳治理郡县,以山水为乐,追求高雅情怀,却没有听到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为黎民百姓担忧,有好的政绩,却没有看到优美的景象。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名汉公,字用。担心年岁久远,以后的人不了解,所以取了这个名和字。
    比对关系就是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应用体验]
    13.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2019·浙江高考)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①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③。
    [选项B] 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
    分析:× 从改变因果的角度设误。选项中“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间的因果关系错,从原文“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知,宗臣之所以对他们两人表示不屑,不是因为两人达不到这样的境界,而是因为两人“不敢尽斥矩镬而创其好”。选项改变了因果关系,故选项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
    有一天,我和于鳞(李攀龙)在燕中游历,子相带着吴国伦和天目山人(徐中行)来了。子相文才高超、气魄雄健,沾沾自喜,曾经和吴国伦多次论诗,不能取胜,就把酒杯倒扣在桌上,(差不多)把牙齿都咬碎了,回家后整日沉思默想,到了喀喀呕血的地步。当他恣意的时候,心神与文才互助互成,灵感自然就产生了,(这感觉)就像一敲乐器则声音清越,合乎五声音阶;(写完)诵读就爽快舒畅,如风吹于腋下,甘露滴在咽喉。然而,当他达到恣意的程度而意犹未尽之时,那么所悟的道理不一定是天地间有的,语言不一定是千百年来人们常用的,是偶尔之间悟到的。凭借着于鳞那样的才华,然而不敢完全排斥规则而创作他喜欢的作品,更何况王世贞呢?子相只是对此时常表示不屑,说宁做有瑕疵的玉也不做似玉的石头。
    14.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
    [选项] 王安礼善于断案。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 )
    分析:× 从强加因果的角度设误。选项“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错,从原文“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可知,囚室都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雷厉风行,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理完了,并不是因为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故选项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考中进士,听从河东唐介的征召。(王安礼)以翰林学士身份知开封府,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分类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
    15.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2013·全国卷Ⅱ)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内构求过失。
    [选项C] 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
    分析:× 从事件杂糅的角度设误。从文中可以看出“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时间是在吕“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即被调出京城之后,而且“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选项犯了事件杂糅的错误。
    [参考译文]
    李揆担任丞相的时候,决断事务,对君主劝善规过时,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因生性热衷于名利,深受众人的非议。还有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跟李揆一起做官的吕,虽然地位名望与李揆差很多,但在政务管理上居于李揆之上,被罢免之后,由宾客推荐做了荆南节度使,名声很好。李揆害怕他再一次进入朝廷,于是暗中让主管部门到吕管辖的区域内捏造吕的过失。
    文言文翻译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可按以下两步骤进行。
    一、明确考查点在哪里——找准3个着眼点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这3个得分点在本专题“文言基础”部分中已详细讲解,此处仅作简要说明。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示: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加以解释)
    封轨,字广度,勃海穆县人。沉谨好学,博通经传。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轨曰:“封生之于经义,非但章句可奇,其标明纲格,统括大归,吾所弗如者多矣。”善自修洁,仪容甚伟。太和中,拜著作佐郎,稍迁尚书仪曹郎中,兼员外散骑常侍。衔命高丽,高丽王云恃其偏远,称疾不亲受诏。轨正色诘之,喻以大义,云乃北面受诏。先是,契丹虏掠边民六十余口,又为高丽拥掠东归。轨具闻其状,移书征之,云悉资给遣还。有司奏轨远使绝域,不辱朝命,权宜晓慰,边民来苏,宜加爵赏。世宗诏曰:“权宜征口,使人常体,但光扬有称,宜赏一阶。”转考功郎中,除本郡中正。勃海太守崔休入为吏部郎,以兄考事干轨。轨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旧君故亏之也。”休叹其守正。转太子仆射,迁廷尉少卿,加征虏将军。卒,赠右将军、济州刺史。初,轨深为郭祚所知,常谓子景尚曰:“封轨、高绰二人,并干国之才,必应远至。吾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其见重如此。轨既以方直自业,高绰亦以风概立名。
    (节选自《魏书·封轨传》)
    1.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轨曰:“封生之于经义,非但章句可奇,其标明纲格,统括大归,吾所弗如者多矣。”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参考答案:(关键实词)“与”译为“同、和”;“同志”古今异义词,译为“志趣相投”;“推”译为“称赞”,“章句”译为“章节句读”;“统括”译为“概括”;“大归”译为“旨意和要领”。
    (关键虚词)“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于”,副词,对于。“其”,代词,他。
    (文言句式)“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同志友善”为省略句,省略主语“他(封轨)”,翻译时要补出;“吾所弗如者多矣”为固定句式,“所……者”译为“……的地方”。
    (译文)他同光禄大夫武邑人孙惠蔚志趣相投友善交好,孙惠蔚常常称赞封轨说:“封生对于经书义理,不但章节句读分析精妙,而且能明确标示出纲要和格式,概括旨意和要领,我不如他的地方很多啊。”
    2.衔命高丽,高丽王云恃其偏远,称疾不亲受诏。轨正色诘之,喻以大义,云乃北面受诏。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参考答案:(关键实词)“衔命”,接受命令;“疾”,病;“诘”,责问;“喻”,使……明白;“北面”为古今异义词,译为“面朝北方”。
    (关键虚词)“其”为代词,自己;“之”,代词,他;“以”介词,译为“用”;“乃”,副词,译为“才”。
    (文言句式)“衔命高丽”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他”和谓语“出使”;“喻以大义”为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且补出省略的宾语,“以大义喻(之)”。
    (译文)(他)受命出使高丽,高丽王高云自恃地处偏远,声称有病不亲自接受皇帝诏命。封轨严正地责问他,对他晓喻大义,高云才肯面朝北方接受诏书。
    3.先是,契丹虏掠边民六十余口,又为高丽拥掠东归。轨具闻其状,移书征之,云悉资给遣还。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参考答案:(关键实词)“先是”,这以前;“东”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东”;“具”,详细;“闻”,使动用法,使……听到;“移书”,发送公文;“悉”,全,都;“资给”,物资。
    (关键虚词)“其”,代词,代指前面说的事件;“之”,代词,高丽。
    (文言句式)“又为高丽拥掠东归”为被动句,“为”表被动,翻译时要译成带“被”字的语句。
    (译文)这以前,契丹人掳掠魏国边民六十余人,这些人又被高丽抢掠带回东边。封轨详尽向朝廷报告此事,并发送公文向高丽王求取,高丽王发给物资全部送回。
    4.勃海太守崔休入为吏部郎,以兄考事干轨。轨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旧君故亏之也。”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参考答案:(关键实词)“入”,被征召到京城做官;“考”,考核;“干”,请求,请托;“可以”,古今异义词,可以因为;“故”,缘故;“亏”,违背。
    (关键虚词)“为”,动词,做;“以”,介词,拿;“之”,第一个为助词,的,第二个为代词,法律;“也”,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文言句式)“勃海太守崔休入为吏部郎”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翻译时要译成带“被”字的语句。“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旧君故亏之也”为判断句,“者”表判断,翻译时要译成带“是”字的语句。
    (译文)渤海太守崔休被调入朝中任吏部郎,为他哥哥政绩考核的事向封轨请托。封轨说:“法规,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可因为旧上司的缘故就违背法律规定。”
    5.初,轨深为郭祚所知,常谓子景尚曰:“封轨、高绰二人,并干国之才,必应远至。吾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其见重如此。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参考答案:(关键实词)“初”,当初;“知”,知道,赏识;“干”,追求,引申为治理、管理;“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很远的地方;“直”,只是,仅仅;“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才。
    (关键虚词)“之”,两个均为助词,的;“为”,第一个表被动,第二、三个均为介词,给,替;“其”,代词,他(封轨)。
    (文言句式)“轨深为郭祚所知”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翻译时要译成带“被”字的语句。“常谓子景尚曰”为固定句式,可译为“对……说”。“其见重如此”为被动句,“见”表被动,翻译时要译成带“被”字的语句。
    (译文)当初,封轨深受郭祚赏识,郭祚常对他的儿子景尚说:“封轨、高绰二人,都是治理国家的人才,必定会成大器。我举荐这两个人,不只是为国进用贤能,也是为你们的将来铺设桥梁啊。”封轨被看重就像这样。
    [参考译文]
    封轨,字广度,渤海穆县人。稳重谨慎,喜欢学习,广泛通晓儒家经典传文。他同光禄大夫武邑人孙惠蔚志趣相投友善交好,孙惠蔚常常称赞封轨说:“封生对于经书义理,不但章节句读分析精妙,而且能明确标示出纲要和格式,概括旨意和要领,我不如他的地方很多啊。”封轨注重仪容的整齐洁净,姿貌魁伟。太和年间,被授予著作佐郎,不久升任尚书仪曹郎中,兼任员外散骑常侍。(他)受命出使高丽,高丽王高云自恃地处偏远,声称有病不亲自接受皇帝诏命。封轨严正地责问他,对他晓喻大义,高云才肯面朝北方接受诏书。这以前,契丹人掳掠魏国边民六十余人,这些人又被高丽抢掠带回东边。封轨详尽向朝廷报告此事,并发送公文向高丽王求取,高丽王发给物资全部送回。主管官上奏说封轨出使远邦,不辱朝廷使命,临时变通处置,劝说安抚藩国君主,把边民解救回国,应当予以封赏。世宗下诏说:“封轨随机应变,责求归还掳走的边民,本是使者应做的事情,只是光大国威受到称赞,应该赏赐升官一级。”于是调任考功郎中,后来授予本郡中正。渤海太守崔休被调入朝中任吏部郎,为他哥哥政绩考核的事向封轨请托。封轨说:“法规,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可因为旧上司的缘故就违背法律规定。”崔休赞叹他恪守正道。后转任太子仆射,转任廷尉少卿,加封征虏将军。去世之后,追赠为右将军、济州刺史。当初,封轨深受郭祚赏识,郭祚常对他的儿子景尚说:“封轨、高绰二人,都是治理国家的人才,必定会成大器。我举荐这两个人,不只是为国进用贤能,也是为你们的将来铺设桥梁啊。”封轨被看重就像这样。封轨既以方正刚直自守本分,高绰也以风度气概树立名声。
    二、合理运用6字诀——变考查点为得分点
    通过“3个着眼点”,我们找到了题目的命题点和翻译的采分点,接下来就是动手翻译的过程。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翻译时注意合理运用6字诀。运用6字诀翻译语句,并非单纯考虑某种方法和技巧,而应是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6字诀,我们特地把6字诀分开详细讲解。
    “6字诀”之(一) 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满分观摩]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保留法)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出为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定高、杨二氏。迁浙江按察使。十二年五月,宗龙入掌中枢,即擢捷春右佥都御史代之。时张献忠、罗汝才已叛,捷春遣副将王之纶、方国安分道扼之。国安连破贼,贼遂还入秦、楚。十月朔,杨嗣昌誓师襄阳,檄蜀军受节度。嗣昌以八月终率师入蜀,于是群贼尽萃蜀中。当是时,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秦良玉、张令军。于是捷春乃扼水寨观音岩为第一隘,以部将邵仲光守之。九月,献忠突败仲光军,破上马渡。十月,献忠突净壁,遂陷大昌。良玉、令两军皆覆。关隘侦候不明,防军或远离戍所,贼乘隙而过无人之境。嗣昌遂收斩仲光,上疏劾捷春失事。十一月,逮捷春使者至。捷春为人清谨,治蜀有惠政。士民哭送者载道,舟不得行。蜀王为疏救,不听。敕巡按御史遣官送京师,下狱论死。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八》,有删改)
    (1)十月朔,杨嗣昌誓师襄阳,檄蜀军受节度。
    (2)当是时,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秦良玉、张令军。于是捷春乃扼水寨观音岩为第一隘,以部将邵仲光守之。
    (3)士民哭送者载道,舟不得行。蜀王为疏救,不听。
    [参考译文]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崇祯二年,邵捷春出任四川右参政,负责把守川南,期间他招安、平定了高、杨二氏的叛乱。升任浙江按察使。十二年五月,傅宗龙入朝掌管中枢,就提拔邵捷春担任右佥都御史接替他。此时张献忠、罗汝才已经反叛,邵捷春派遣副将王之纶、方国安分路扼制。方国安连续打败贼兵,贼兵于是回到陕西、湖北。十月初一,杨嗣昌在襄阳誓师,发布檄文命令蜀军接受他的指挥调度。杨嗣昌在八月底率军进入四川,这时各路贼兵全都集中在四川境内了。正当这个时候,邵捷春率领两万疲弱士卒防守重庆,能依靠的只有秦良玉、张令的部队。于是邵捷春就扼守水寨观音岩作为第一道关口,用部将邵仲光驻防。九月,张献忠突袭打败了邵仲光的部队,占领了上马渡。十月,张献忠突袭净壁,占领了大昌。秦良玉、张令的两支部队都覆没了。关隘驻军对贼兵的动向侦探不清楚,防军有时又远离防地,贼兵就钻空子通过了没人防守的地方。杨嗣昌于是收斩邵仲光,又上奏疏弹劾邵捷春作战失败。十一月,逮捕邵捷春的使者到来了。邵捷春为人清廉谨慎,治理四川有惠政。(他被逮捕时)哭着送行的士人百姓堵满道路,船无法开动。蜀王替(他)上书求救,(朝廷)没有听取。皇帝命令巡按御史派官员把邵捷春押送到京师,打入监牢判处死刑。
    “6字诀”之(二) 换
    “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满分观摩]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
    张士隆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释陕人之愤。”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
    (选自《明史·张士隆传》,有删节)
    (1)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
    (2)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
    [参考译文]
    张士隆弹劾锦衣卫千户廖铠非法牟取利益之事,并且说:“廖铠凌虐陕西,正是他父亲廖鹏凌虐河南的旧习气。河南因廖鹏的原因招致民乱,廖铠又想祸乱陕西。(臣)请求将廖铠父子绳之以法,并召回廖銮,以此消除陕西民众的愤恨。”廖銮,是廖铠所随从镇守陕西的人。钱宁向来亲近廖铠,见到奏疏大为恼恨,于是趁张士隆调查薛凤鸣的案件时来诬陷他。薛凤鸣,是宝坻人,先前担任御史,因犯罪被取消官籍,逢迎侍奉众多奸佞之臣,尤其与钱宁交好。薛凤鸣与堂弟薛凤翔有仇,唆使侦缉搜捕的人揭发他的隐私,下交司法官吏被判处死刑。刑部怀疑有冤情,一并逮捕审讯薛凤鸣。薛凤鸣害怕,让他的小妾在长安门外哭诉冤枉(并)自杀,状词牵连到宝坻县令周在,和薛凤鸣平时所仇视的几十个人,全部逮捕交付司法衙门,薛凤鸣却能够被释放。张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调查惩办(此案),又逮捕薛凤鸣对证,(最终)释放了周在并恢复他的官职。
    “6字诀”之(三) 调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满分观摩]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调序法)
    周浚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时闻龙骧将军王濬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恽曰:“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浑执不听。
    (选自《晋书·周浚传》,有删改)
    (1)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
    (2)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
    (3)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
    [参考译文]
    周浚跟随王浑攻吴,攻破江西的守军,与孙皓的中军激战,斩了伪丞相张悌等共千人的首级,俘虏数以万计,进军驻扎在横江。当时听说龙骧将军王濬已经攻克上游城镇,别驾何恽劝说周浚道:“张悌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吴国朝野无不震撼慑服。现在王龙骧已经攻克武昌,军威很强盛,沿江顺流而下,所向无敌,攻无不克,吴已显现出土崩瓦解之势。我私下认为应该迅速渡江,直奔建邺,大军突然而至,夺了吴军胆量气势,可以不用交战就擒获敌人。”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周浚坚持派人禀告王浑,王浑果然说:“我接受的诏命只是让我在江北与吴军抗衡,不让我轻率进军。您的辖区即使武力强大,难道能独自平定江东!现在违背了皇命,即便取胜也不值得称赞;如果不能取胜,罪责更重。再说诏令龙骧将军要接受我们的指挥,只应该备齐你们的舟楫,同时渡江罢了。”何恽说:“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凭借已成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事。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取,这就是说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现在渡江必定大获全胜,还有什么顾虑呢?如果犹疑不决迟迟不渡江,不能叫作明智;如果明知能取胜却不去行动,不能叫作忠诚,这真的将会成为我州上下遗憾不已的原因。”王浑固执己见不肯听从。
    “6字诀”之(四) 删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语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翻译时需删去。
    [满分观摩]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删削法)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夫将,提鼓挥枹[注],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
    (节选自《尉缭子》)
    [注] 枹:鼓槌。
    (1)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2)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参考译文]
    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失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士大夫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将帅击鼓指挥军队,使其在危难情况下与敌决战。当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如果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如果指挥不当,就会身死国亡。由此看来,国家的存亡安危,在于将帅的指挥是否得当,这怎能不使人重视将帅的作用。
    “6字诀”之(五) 补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如《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一句中“见”后省略了宾语“景象”,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
    [满分观摩]
    [应用体验]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增补法)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重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
    (1)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
    (2)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
    [参考译文]
    崔郾,字广略,身材魁梧,相貌英俊,人们远望仰慕他,却不敢亲近。崔郾考中进士,补缺担任集贤校书郎,多次升迁后担任吏部员外郎,下属不敢欺瞒他。每次选拔官吏,(崔郾)都亲自把握标准考查,褒扬贬黜(官员)一定得当,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居处僻远的人才都不会遗漏。(崔郾)多次升迁后担任谏议大夫。穆宗登基,荒废政务,沉溺于游猎,在宫中纵饮放荡恣意放纵,天亮了还不能上朝处理政务。崔郾进谏说:“靠十一代先帝的功德,才拥有广大的疆域,众多的百姓,天下安定还是混乱,都系在陛下您一人身上。从崤山往东有百座城池,地广千里,昨天刚得到,今天就失去了。西望敌寇的营垒,距离宗庙只有十舍的距离,百姓憔悴,没有积蓄。希望陛下亲自处理政事而使天下人有幸。”穆宗十分感动深表谢意,提拔他为给事中。敬宗继承帝位,任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不久又升任他为中书舍人,他入宫谢恩说:“陛下让我担任侍讲学士,过了半年没问过一次经书义理。臣下没有功劳,不能与皇上的厚恩相称(对不起皇上的厚恩)。”敬宗惭愧地说:“我不久一定向你请教。”高重恰好在旁边,趁机进言说:“陛下乐意向善却没有咨询什么,这样天下的人就不知道您有尊崇儒家的意愿。”敬宗又自责道歉,都赐给他们锦缎财物。崔郾与高重将“六经”中的主要言论按类编为十篇,进献(给皇帝),以便于(皇帝)阅读思考。(崔郾)升任礼部侍郎,后出京外任虢州观察使。
    “6字诀”之(六) 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满分观摩]
    [应用体验]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变通法)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节选自明·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减)
    (1)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2)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参考译文: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震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
    eq \a\vs4\al([特别提示])
    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文言文新题型
    文言文主观表达题是2020山卷中新增加的一种题型,该题型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导向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备考中“文”的重视,进一步破除文言文学习就是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的弊端,而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读上,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继承的核心素养能力考查。因此,对这种新增题型要予以充分重视。要想准确熟练地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完整准确地读懂文言文材料,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并通过认真地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加工。所以,我们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新高考模拟卷的命题思路,可预测该题型的命题方向。
    一、明确3大命题角度——审题更精确
    eq \a\vs4\al(命题角度一 概括内容要点)
    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例1] (2019·江苏高考,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
    ③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④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至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答:

    [解析] 汤显祖读书为文的情况主要在第③④段。第③段“掷书万卷……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说明汤公读书的目的不为功名,乐此不疲。第④段“公于书……不讹只字”,说明汤公读书面广,又有专攻。“于诗若文……青莲少陵氏”,说明他读书的效果。“公又以其……声振寥廓”,说明他不但创作戏剧的水平超过元代作家,还与侍从一起演唱,创演合一。根据以上“读书为文”的信息,用精练的语言分条概括出即可。
    [参考答案] 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戏曲创演结合,超迈元人。
    [参考译文]
    汤公因为喜爱南京的山水,求得南京太常博士的职务。到了就闭门不出,绝不靠半点名气达到升官的目的。备书万卷,像书虫一样酷爱读书。经常到了半夜,读书声还琅琅不停。家人笑话他:“老博士还用得着读书吗?”他说:“我读我的书,不问是不是博士。”不久以太常博士的身份转任南京祠部郎。部里虽然没有什么事,但是汤公任职认真谨慎,他认为北京南京两个政府任用亲信而堵塞了进谏的渠道,就上书直言这件事,被贬谪为广东徐闻县尉。过了很长时间,转任遂昌县令。又因为矿税的事情有很多谬误,和计吏一起到京的那天,就向吏部请求辞职。虽然主爵挽留他,典选挽留他,御史大夫挽留他,但是汤公一腔浩然正气坚持离开,朝廷的官职最终也不能留下他。
    汤公住在家里,自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官员的仪仗往往充满巷子,但汤公经常不迎接。即使有时事,若不是涉及公愤的事汤公不谈论。有人劝他为他人办事说情,他说:“我不能拿自己的脸面言辞来换取钱财,我要为我不知道的后人考虑。”指着床上的书给人看,说:“有这些书就不穷了。”汤公对书没有不读的,尤其致力研究《文选》一书,到了合上书背诵不错一个字的程度。对于诗文他没有不比较斟酌的,尤其精通西京、六朝、李白、杜甫的文体。汤公在他的空余时间写传奇,像《紫箫》《还魂》等剧目,实在是超过元代其他作家。每谱成一首曲子,让侍从当场歌唱,自己唱和,声音震动辽阔的天空。懂行的人说他是神仙中人。
    eq \a\vs4\al(命题角度二 探寻事件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例2] (2020·新高考模拟山东、海南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邮。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 题干说“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根据对文章“言”的理解,找到事件出现的信息区域“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借助内容理解,“分析召平担忧的原因”。
    [参考答案] 因为召平认为萧何将灾祸临头了,皇帝疑心萧何会像韩信一样谋反,为他设卫队,名为宠信,实际是为了监视他。
    [参考译文]
    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杀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表示哀吊。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eq \a\vs4\al(命题角度三 概括观点态度)
    或提炼作者观点,或概括作者情感倾向,或探究写作意图等。
    [例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刘正夫书
    韩 愈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韩愈在答复刘正夫“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请分条概括。
    答:


    [解析] “哪些重要看法”暗示答案不止一点,第一段中“为文宜何师”“辞皆不同,宜何师”“文宜易宜难”已经明确标示三点。第二段提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强调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并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佐证之,即用功深,思想有创见,“收名也远”。
    [参考答案] ①学习对象应是古代圣贤;②文章内容应不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③选文方面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准确;④思想方面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
    [参考译文]
    如果有人问我:“做文章应该效法谁?”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古代圣贤。”如果又问:“古代圣贤所写的书保存下来的很多,文辞各不相同,该效法谁的呢?”我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如果再问:“做文章应该写得易懂些好还是晦隐些好?”我一定会郑重地说:“不管简单晦隐,符合文章内容就好”。如此罢了,绝不是极端地提倡文章一定应该这样写,坚决禁止文章一定不能那样写。
    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种东西,谁也不会去关注它,当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赏谈论。文章难道和这不同吗?汉朝人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文章做得最好。那么可以说,下的功夫深的,名声就传得远。如果都顺从世俗随波逐流,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见解,即使不被当代的人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到后世。您家中的各种物品,都是日常离不了要使用的,但其中你所珍爱的,肯定不是寻常的东西。那么君子做文章的道理,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现在的那些要写文章的晚辈后生们,能够深入探求努力获取,以古代圣贤的做法为法则,虽然说不一定人人都要这样做,但若有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才出现,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绝不是出自按部就班的人。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要是重用文士,一定会看中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这种才能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因循他人说法的人啊。自从出现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呢?但是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能提出独到见解的啊。所以我经常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
    代词类别
    常见典型虚词




    第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
    第二人称代词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其中“阁下”“陛下”多用在外交用语中。
    第三人称代词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疑问代词
    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指示代词
    “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虚词类别及断句方法
    常见典型虚词
    (1)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2)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3)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4)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5)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于是、岂、岂非
    (6)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
    步骤
    操作演示
    排除四个选项中的一项
    分析第一处不同点,A、B、C三项是在“名”后断开,D项是在“名”前断开作了停顿。根据语境知道“鲁国是小国,却有战胜的名声,那么其他各国要图谋鲁国了”,且“而有战胜之名”的谓语“有”,后面带宾语为“名声”;后面“则”表转折放在句首。故此处应在“名”“则”之间(即“名”后和“则”前)断开,据此,我们可以排除D项。
    排除余下三项中的一项
    分析第二处不同点,A、B两项是在“起”后断开,C项中间则未在“起”后断开停顿。A、B两个选项的停顿方式,“君用起”句中“君”是主语,“用”为动词,作谓语,后面带有宾语“起(吴起)”;而“则是弃卫”句中“则”表转折,前面需要断开,“弃”为动词作谓语,“卫”为国名作宾语,是两个完整的句子,根据语境陈述也能讲得通,可判定A、B两项正确。由此可以排除C项。
    排除余下两项中的一项
    分析第三处不同点,A项是在“鲁”后断开,B项则是在“鲁”前断开作为停顿。依据语境,A项中“卫鲁”由上文“鲁卫兄弟之国也”知道是两个国家名称,前面的话是鲁国有人向君王进言,若是任用吴起,就是放弃卫国,不能说放弃卫国和鲁国,那样不符合语境意思,后文只能是“鲁君疑之”,故A项在“鲁”后断开停顿不当,排除A项,至此确定B项正确。
    选 项
    技巧运用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此选项是较熟悉的专用名词,在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学习中时常遇到,可结合“诸子百家”选读和历史中的“先秦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内容,按照个人理解,可判断出“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是错误的,应该是“儒、道、法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选项前半部分“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可联想日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颁发“诏令”的情景,是皇帝专用的发布命令的文书。选项后半部分可采用“剖析词语”法判断,“诏”是皇帝发布的,“令”是命令、通告等。然后结合语境“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可知,选项表述合理。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选项中“礼乐指礼制和音乐”表述可结合日常学习的积累初步判断,然后再联想教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礼乐”进行解释判断。再根据前后文语境“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推断可知,选项解说正确。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此选项比较生僻,可先采用“剖析词语”法来判断。“就”的意思为“靠近、到”;“国”可指诸侯国或诸侯的管辖之地。那么“就国”译为“到自己的管辖封地”就很好理解。然后依据“遇生判对”法,可初步判断正确。
    选项切片
    对应原文
    分层比对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①他初步站稳脚跟后,/②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③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①“他初步站稳脚跟后”与原文“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对照,主要写卫鞅如何取悦孝公,让自己在秦立足,表述正确。②“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与原文“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对照,主要写卫鞅举历史上的“汤武”不循古而兴盛,“夏殷”不易礼而灭亡的事例劝说孝公变法,意思没有改变,表述无误。③“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与原文“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对照,表述正确。
    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发现,分析部分印证了概括部分的“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故本项正确。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①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②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③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①“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与原文“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对照,太子犯法,他将惩处太子说明“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原文却无法找到“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的对应信息,原文“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说明太子犯法不可以施予刑罚,于是处罚了他的老师公孙贾,故表述错误。②“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与原文“明日,秦人皆趋令”对照,意思没有改变,表述正确。③“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与原文“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对照,意思表达一致,表述正确。
    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发现,分析部分①存在错误。故本项错误。
    比对时间、地点
    比对人物
    比对关键词语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比对关系
    着眼点一 实词
    着眼点二 虚词
    着眼点三 句式
    思考是否为5种特殊实词
    思考译或不译
    思考是否为特殊句式
    作为采分点的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作为采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考题
    (2019·全国卷Ⅲ)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答案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评注
    文中的“文”“吴起”“田文”均是人名,翻译时应该保留,有的学生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保留词语
    十月、杨嗣昌、襄阳、蜀军
    关键词语
    朔、檄、节度
    关键句式
    “杨嗣昌誓师(于)襄阳”(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檄(命)蜀军受(其)节度”(省略句)
    译文
    十月初一,杨嗣昌在襄阳誓师,发布檄文命令蜀军接受他的指挥调度。
    保留词语
    捷春、重庆、秦良玉、张令、水寨观音岩、邵仲光
    关键词语
    提、倚、乃、扼
    关键句式
    “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定语后置句)
    译文
    正当这个时候,邵捷春率领两万疲弱士卒防守重庆,能依靠的只有秦良玉、张令的部队。于是邵捷春就扼守水寨观音岩作为第一道关口,用部将邵仲光驻防。
    保留词语
    蜀王
    关键词语
    载、为、疏
    关键句式
    “(他被逮捕时)士民哭送者载道”(定语后置句、省略句),“蜀王为(之)疏救”(省略句),“(朝廷)不听”(省略句)
    译文
    (他被逮捕时)哭着送行的士人百姓堵满道路,船无法开动。蜀王替(他)上书求救,(朝廷)没有听取。
    考题
    (2019·天津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答案
    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评注
    文中的“言”为名词用作动词,“讲话、讲出来”;第一个“为”,“以”“而”“耶”应换成现代汉语词;“则”“安”“得”“之”“劝”“知”应换成双音节词;“学者”是古今异义词,“学习的人”;翻译语句时有的学生该换不换,文白混杂。
    替换词语
    坐、削、籍、谄、善
    关键句式
    “凤鸣者,宝坻人”(判断句);“坐罪削籍”(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
    译文
    薛凤鸣,是宝坻人,先前担任御史,因犯罪被取消官籍,逢迎侍奉众多奸佞之臣,尤其与钱宁交好。
    替换词语
    词、连、素、悉、逮、付
    关键句式
    “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薛凤鸣)素所仇者数十人”(省略句);“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均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
    译文
    状词牵连到宝坻县令周在,和薛凤鸣平时所仇视的几十个人,全部逮捕交付司法衙门,薛凤鸣却能够被释放。
    考题
    (2019·全国卷Ⅱ)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答案
    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评注
    文中的“行于民”是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应调为“于民行”,有的学生该调不调,翻译出来的语句不合现代汉语规范。
    关键词语
    悉、殄灭、莫、震慑
    调整句式
    “殄灭于此”(状语后置句)
    译文
    张悌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吴国朝野无不震撼慑服。
    关键词语
    善、使、白、暗、事机、慎、咎
    调整句式
    “浑暗于事机”(状语后置句);“必不我从”(宾语前置句)
    译文
    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
    关键词语
    克、以、济、受、节度、要、则、夺、受、命、辞
    调整句式
    “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
    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凭借已成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事。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取,这就是说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
    考题
    (2015·四川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答案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评注
    “夫”是发语词,“也”为语气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
    删削词语
    夫、也
    关键词语
    父兄、利、货财、臣妾、子女
    译文
    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
    删削词语
    之、焉
    关键词语
    兵、加、武议、亲
    译文
    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士大夫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
    考题
    (2018·全国卷Ⅱ)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答案
    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评注
    句中的“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为”后省略宾语“之”,“祠”后省略介词“于”,且“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为安阳亭西立祠”,这些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应该补出来,“为(之)(于)安阳亭西立祠”,有的学生该补不补,翻译出来的语句意思不通,语意不明。
    增补词语
    (崔郾)亲挟格;褒黜(官员)必当;(崔郾)三迁谏议大夫
    关键词语
    拟、挟格、褒黜、寒远、迁
    译文
    每次选拔官吏,(崔郾)都亲自把握标准考查,褒扬贬黜(官员)一定得当,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居处僻远的人才都不会遗漏。(崔郾)多次升迁后担任谏议大夫。
    增补词语
    上之(于帝);以便(帝)观省;(崔郾)迁礼部侍郎
    关键词语
    类、上、观省、出
    译文
    崔郾与高重将“六经”中的主要言论按类编为十篇,进献(给皇帝),以便于(皇帝)阅读思考。(崔郾)升任礼部侍郎,后出京外任虢州观察使。
    考题
    (2019·浙江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闽藩。属有岛寇事,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
    答案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评注
    句中的“无毛发之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意思是说世上有功名和地位显达的人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在翻译时不能直译,只能改变表面意思,用意译的方式翻译。而有的学生该变不变,翻译出来的语句意思不通畅,语意表达不清楚。
    变通词语
    长揖
    译文
    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变通词语
    介胄之士、膝语、蛇行
    译文
    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震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
    相关试卷

    解密06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析版): 这是一份解密06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析版),共40页。

    解密06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原卷版): 这是一份解密06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原卷版),共23页。

    解密06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 这是一份解密06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共4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材有新变化,题型稳中有变,始终坚持“浅易”原则,考点全覆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密06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讲义)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