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2024版 初中地理 7上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优质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优质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沧海桑田,学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可以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内容要点说明
【沧海桑田】
教材图3.20以荷兰围海造陆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教材之所以举荷兰的例子,是因为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荷兰有围海造陆的传统。荷兰著名的围海造陆工程包括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教材图3.20以须德海工程展开,该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防治洪水,同时通过围海造陆将部分海域改造成圩田,增加耕地面积。但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并且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教材图3.21反映了当时争议双方对地球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地球“活动论”和“固定论”的基本观点。
2.教材图3.22左图反映了南美洲和非洲形状相互吻合,但是据此能说明它们原来是一块大陆吗?这是抛给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右图是“破损的书页”图,既有比喻的意思,更有提醒学生追求细节、寻找进一步证据的意图。此图体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3.本节教材的“思与学”栏目,通过设问引出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这个“思与学”栏目中提出的几个问题,不仅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还蕴含着丰富的非智力因素教育,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的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4.“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大陆漂移说,还让学生能够运用该学说解释地理现象。该“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两方面的资料。教材图3.24为学生提供了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及古老地层在两块大陆上的位置,学生可以据此推测这两块大陆原来可能是一块大陆,后来分离了;教材图3.25为学生提供了大西洋两岸中龙化石的分布。中龙是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水潭中,无法横渡大洋,而中龙化石分布在大西洋两岸,说明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曾经可能是连接在一起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成语“沧海桑田”的由来和含义。
【讲述】《神仙传》是晋朝葛洪的著作之一。书中描绘了传说中古代有一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葛洪借仙女麻姑之口所表达的沧海变桑田,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让人们感到疑惑。海洋和陆地是否真的会发生变化?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产生了变化?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今天的新课——海陆的变迁。
新课学习
【展示】教材图3.18—教材图3.20提供的实例。
【提问】古人曾经疑惑的问题,在今天已经有了很多的例证。根据教材内容,请你分析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在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的古河道和古森林等遗迹,以及荷兰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土地分别说明海洋和陆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分组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1)说明海洋和陆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推测海陆变迁的原因。
(3)完成下列表格。
表3.4
实例
变化
推测原因
喜马拉雅山脉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
由海洋变成陆地
地壳运动
在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的古河道和古森林等遗迹
由陆地变成海洋
海平面升降
荷兰的围海造陆
由海洋变成陆地
人类活动
【小结】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太行山一带的螺蚌化石,并提出了海陆变迁、气候变化的观点。由此可见,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地球经历数十亿年的变化,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海陆面貌。
【承转】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较多,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地球自然的变化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只能局部小规模地影响海陆变迁。
【提问】除了荷兰,在世界的其他地区,如新加坡、斯里兰卡、日本等国家,也有这种填海造陆的现象。对人类这种为了实现发展需求而填海造陆的行为,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学生以正反方形式开展辩论,并阐述观点和理由。
表3.5
观点
理由
正方(支持填海造陆)
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能缓解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能保障国防安全
反方(反对填海造陆)
改变了动植物栖息地,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自然滨海湿地减少,湿地功能减弱;造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泥沙,影响水质
【展示】国务院关于《海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明确除国家重大项目以外,全面禁止围填海。
【小结】可见,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光靠填海造陆并不可取,核心还是在于科学规划现有土地,作好总体设计,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承转】海陆在变化,地球上海陆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这些问题曾引起广泛的争论。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地是在运动和变化的,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大地是坚固、稳定的。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思与学”栏目——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得到什么启示,完成下列任务。
(1)分享魏格纳大陆漂移说产生的过程。
(2)回顾魏格纳的研究历程,总结此学说的发现过程所经历的阶段。
【承转】通过魏格纳的研究历程我们得知,先发现问题再提出假设最终用证据论证,是我们研究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魏格纳当时提出的大陆漂移说,虽然只是一种假说,却不是空想,而是在科学推断的基础上,找到了相应的资料及实证。
【展示】教材图3.22—图3.25。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活动——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1)分享魏格纳从轮廓相吻合、古老动物分布相似、古地层相似等证据论证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2)分享对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故事的感想。
【小结】魏格纳对大陆漂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帮助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尽管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寻地球历史真相的过程仍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像魏格纳一样,弘扬不畏逆境、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家精神,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课堂总结
【讲述】回顾这节课,同学们发现,地球的面貌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造就了今天海陆分布的格局和千姿百态的地表景观。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格局也是经历了上亿年变化才形成的。观察、发现、质疑、探究是我们认识科学、推动科学进步的必备素质。
【承转】魏格纳认为,原始大陆分裂后经过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状况。但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造成大陆漂移的原因尚不清楚,使得他的假说受到大量质疑。尽管被质疑,魏格纳依然在不断地寻找证据,他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漂移理论中的牛顿还没有出现。
【提问】随着魏格纳的离世,大陆漂移说被世人遗忘了吗?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先生曾说过,大陆漂移说开启了20世纪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很显然,大陆漂移说没有被遗忘,转机出现在哪里呢?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获奖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学生活动,学习活动,布置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精品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学生活动,布置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优质课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板块的运动,学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