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指导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指导训练,共19页。
第三单元单元写作•指导训练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学习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熟悉说明方法。2.掌握事理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并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技法指导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阐明事理的文章。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在我们周围,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中,许多看似寻常的现象中都蕴含着智慧和哲理。学写事理说明文,首先可以培养我们深入观察、思考各类现象的习惯;其次,在说明文中用严谨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也可以锻炼我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说明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学写事理说明文,亦是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需要。1.说明事理要科学所谓事理,就是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说明文都是以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基础的,所以说明时切忌信口开河。要把所说明的事理弄清楚,就需要我们下一番苦功夫,不仅要深入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还必须进一步调查,请教别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要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整理资料,透彻地了解事理,确保要说明的事理的科学性。2.说明顺序要合理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事理要阐述明晰,一定少不了合理的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理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常见的几种逻辑顺序有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例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就是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逻辑顺序来展开的,全文条理清晰,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我们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应该根据说明事理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理的规律来确定,使说明的顺序合乎逻辑,顺应自然。3.说明方法要灵活事理说明文中的事理是抽象的,要将其说清楚,就一定要借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以期做到浅显、生动的说理。4.语言表达要灵活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谨,但这并不代表着说明文只能在“说明”的框架之内,而不能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的表达会使说明文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动物游戏之谜》中“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扬扬地‘驶向’海岸”,这段描写不仅把露脊鲸的游戏行为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佳作赏析佳作赏读 食物为何挂在树上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死去的小长颈鹿和羚羊被挂在树杈上。不过,这些动物的死与人类并无关系,它们是被天敌猎豹捕杀之后挂在树上的。【1】那么,猎豹为什么要把食物挂在树上呢?是为了风干做腊肉?那简直是开玩笑,一头羚羊仅【2】需几天就被猎豹吃完了,不可能放那么久。猎豹选择这种特殊的食物储存方式,原因竟然是防止鬣狗偷吃。鬣狗虽然从颜值到爆发力都拼不过猎豹,但是它们生性凶残,而且贼心不死,总想不劳而获。可以说,鬣狗是猎豹这一草原霸主最头疼的“邻居”。每当猎豹开始捕猎,鬣狗总会伺机而动,等到猎物死去,鬣狗会迅速围上来分一杯羹。通常情况下,鬣狗群起而上,猎豹防不胜防,也只能任由它们掠夺;有时食物争夺得太过激烈,鬣狗群甚至会将一只猎豹活活杀死。【3】当然了,并不是每一次猎豹捕食都会遭遇“抢劫”。但是进食时如果不加以防范,还是会被鬣狗发现。鬣狗没有爬树这项技能,为了安静地享用美食,猎豹就将猎物叼到树上,完美避开这些恼人的家伙。说起来,猎豹为了运货上树也是蛮拼的。据科学家估算,一只猎豹叼着一只体重约为自身两倍的小长颈鹿爬上树,所花费的力气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举着两千个汉堡一口气上两层楼。【4】尽管辛苦,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于肩负着抚养重任的母豹而言,这一举措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猎物一旦被偷,幼崽的口粮就没了,这就直接影响小猎豹的成活率,对猎豹种群的延续尤为不利。除了猎豹,还有一些野兽也会贮存一时吃不完的猎物,以防其他动物偷吃。例如黄鼬常把捕获的鼠类拖入自己居住的洞中,窖藏起来;老虎和棕熊会用灌木枝条以及枯枝落叶将食物隐藏起来,同时全力保护这片区域,抵御入侵者的掠夺。许多鸟类也存在贮食行为,如星鸦为了防止食物被偷吃,会含着松子飞到离巢稍远一些的贮存地点,贮存地点少则一个,多则上千个。它们用喙将松子插入土层中,再用泥土和草掩埋,临走还要压上一个小石块才放心。【5】在动物界,小到蚂蚁,大到虎豹,不少动物都有贮食行为。这一做法既是防患于未然,以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觅食不利和食物短缺的情况,更是为了应对激烈的食物竞争。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6】 亮点评析【1】设置悬念入篇,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读者兴趣,巧妙规避了事理说明文的短板。【2】“仅”是“只”的意思,表强调,起修饰限定作用,说明猎豹吃完一头羚羊所需时间之短,“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本段运用了“贼心不死”“伺机而动”“一杯羹”等词语,语言生动形象,严谨又不失生动活泼。【4】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5】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许多鸟类也有贮食的习惯。【6】既然是事理说明文,文章末尾以“一种生存的智慧”来点明事理。点评 这是一篇精彩的事理说明文,作者从探寻猎豹把食物挂在树上的原因入手,最后得出动物的贮食行为“既是防患于未然,以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觅食不利和食物短缺的情况,更是为了应对激烈的食物竞争”的结论。文章说明思路清晰,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将事理说得生动、明白。语言上,既科学严谨又不失生动活泼,如“鬣狗虽然从颜值到爆发力都拼不过猎豹,但是它们生性凶残,而且贼心不死,总想不劳而获。可以说,鬣狗是猎豹这一草原霸主最头疼的‘邻居’”。单元实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些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写作指导 常识中的“理”就是指生活常识中所蕴含的道理,写作时要重点从日常生活中分析一些人生的道理。写作说明文要注意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同时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一、有关常识中的“理”1.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2.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3.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4.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5.清明前后,种瓜点豆。6.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1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二、有关段落中的“理”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2.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节气中的“二分”“二至”“四立”八个节气。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自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定气法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第三单元单元写作•指导训练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学习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熟悉说明方法。2.掌握事理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并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技法指导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阐明事理的文章。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在我们周围,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中,许多看似寻常的现象中都蕴含着智慧和哲理。学写事理说明文,首先可以培养我们深入观察、思考各类现象的习惯;其次,在说明文中用严谨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也可以锻炼我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说明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学写事理说明文,亦是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需要。1.说明事理要科学所谓事理,就是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说明文都是以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基础的,所以说明时切忌信口开河。要把所说明的事理弄清楚,就需要我们下一番苦功夫,不仅要深入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还必须进一步调查,请教别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要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整理资料,透彻地了解事理,确保要说明的事理的科学性。2.说明顺序要合理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事理要阐述明晰,一定少不了合理的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理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常见的几种逻辑顺序有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例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就是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逻辑顺序来展开的,全文条理清晰,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我们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应该根据说明事理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理的规律来确定,使说明的顺序合乎逻辑,顺应自然。3.说明方法要灵活事理说明文中的事理是抽象的,要将其说清楚,就一定要借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以期做到浅显、生动的说理。4.语言表达要灵活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谨,但这并不代表着说明文只能在“说明”的框架之内,而不能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的表达会使说明文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动物游戏之谜》中“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扬扬地‘驶向’海岸”,这段描写不仅把露脊鲸的游戏行为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佳作赏析佳作赏读 食物为何挂在树上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死去的小长颈鹿和羚羊被挂在树杈上。不过,这些动物的死与人类并无关系,它们是被天敌猎豹捕杀之后挂在树上的。【1】那么,猎豹为什么要把食物挂在树上呢?是为了风干做腊肉?那简直是开玩笑,一头羚羊仅【2】需几天就被猎豹吃完了,不可能放那么久。猎豹选择这种特殊的食物储存方式,原因竟然是防止鬣狗偷吃。鬣狗虽然从颜值到爆发力都拼不过猎豹,但是它们生性凶残,而且贼心不死,总想不劳而获。可以说,鬣狗是猎豹这一草原霸主最头疼的“邻居”。每当猎豹开始捕猎,鬣狗总会伺机而动,等到猎物死去,鬣狗会迅速围上来分一杯羹。通常情况下,鬣狗群起而上,猎豹防不胜防,也只能任由它们掠夺;有时食物争夺得太过激烈,鬣狗群甚至会将一只猎豹活活杀死。【3】当然了,并不是每一次猎豹捕食都会遭遇“抢劫”。但是进食时如果不加以防范,还是会被鬣狗发现。鬣狗没有爬树这项技能,为了安静地享用美食,猎豹就将猎物叼到树上,完美避开这些恼人的家伙。说起来,猎豹为了运货上树也是蛮拼的。据科学家估算,一只猎豹叼着一只体重约为自身两倍的小长颈鹿爬上树,所花费的力气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举着两千个汉堡一口气上两层楼。【4】尽管辛苦,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于肩负着抚养重任的母豹而言,这一举措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猎物一旦被偷,幼崽的口粮就没了,这就直接影响小猎豹的成活率,对猎豹种群的延续尤为不利。除了猎豹,还有一些野兽也会贮存一时吃不完的猎物,以防其他动物偷吃。例如黄鼬常把捕获的鼠类拖入自己居住的洞中,窖藏起来;老虎和棕熊会用灌木枝条以及枯枝落叶将食物隐藏起来,同时全力保护这片区域,抵御入侵者的掠夺。许多鸟类也存在贮食行为,如星鸦为了防止食物被偷吃,会含着松子飞到离巢稍远一些的贮存地点,贮存地点少则一个,多则上千个。它们用喙将松子插入土层中,再用泥土和草掩埋,临走还要压上一个小石块才放心。【5】在动物界,小到蚂蚁,大到虎豹,不少动物都有贮食行为。这一做法既是防患于未然,以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觅食不利和食物短缺的情况,更是为了应对激烈的食物竞争。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6】 亮点评析【1】设置悬念入篇,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读者兴趣,巧妙规避了事理说明文的短板。【2】“仅”是“只”的意思,表强调,起修饰限定作用,说明猎豹吃完一头羚羊所需时间之短,“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本段运用了“贼心不死”“伺机而动”“一杯羹”等词语,语言生动形象,严谨又不失生动活泼。【4】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5】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许多鸟类也有贮食的习惯。【6】既然是事理说明文,文章末尾以“一种生存的智慧”来点明事理。点评 这是一篇精彩的事理说明文,作者从探寻猎豹把食物挂在树上的原因入手,最后得出动物的贮食行为“既是防患于未然,以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觅食不利和食物短缺的情况,更是为了应对激烈的食物竞争”的结论。文章说明思路清晰,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将事理说得生动、明白。语言上,既科学严谨又不失生动活泼,如“鬣狗虽然从颜值到爆发力都拼不过猎豹,但是它们生性凶残,而且贼心不死,总想不劳而获。可以说,鬣狗是猎豹这一草原霸主最头疼的‘邻居’”。单元实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些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写作指导 常识中的“理”就是指生活常识中所蕴含的道理,写作时要重点从日常生活中分析一些人生的道理。写作说明文要注意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同时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一、有关常识中的“理”1.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2.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3.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4.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5.清明前后,种瓜点豆。6.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1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二、有关段落中的“理”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2.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节气中的“二分”“二至”“四立”八个节气。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自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定气法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