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 7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现了丰富的海、陆动物遗存,还发现了稻、粟、黍谷物及陶片的印痕。在遗址呈现的史前聚落中,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清晰。据此可知,当时的先民 ( )
A. 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B. 具有多样化的生计模式
C. 开发利用海洋优势资源 D. 已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2. 西周时期的士,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大部分务农、从军。至春秋晚期,士开始转变成为具有游动性质的士人,主要延续文事的传统,或仕宦,或教学。这一现象 ( )
A、强化了封建贵族的统治 B. 缘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C. 反映了阶级结构的变化 D. 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3. 表1是某研究者整理的秦汉时期部分地区官吏来源地统计表
表1
其意在强调秦汉时期 ( )
A. 官僚政治尚未成熟 B. 边疆治理政策适宜
C. 地方势力影响强大 D.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4. 汉初约有60万将士因赐爵而获得田宅,军爵的受益面为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1/5上下。军功受益阶层被授予了3亿亩耕地和1500万亩的住宅地,这一数量相当于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 ( )
A. 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B. 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
C.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D. 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5. 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 )
A. 规范统治秩序 B. 发展游牧经济 C. 加速民族交融 D. 缩小南北差距
6. 隋代在京师及诸州为铁钱“立榜”“置样”,“不中样者,不入于市”,凡发现(铜钱)“非官铸者,皆毁之,其铜入官”。唐代在“历代采铸”的梓州铜山县“置监署官”。这些举措 ( )
A. 旨在打击商人巩固统治 B. 提高了手工业的工艺水平
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强了国家经济控制能力
第1页地区
郡名
官吏来源地
朝鲜半岛
玄菟、乐浪
辽东
云贵高原
牂柯、永昌
巴蜀
岭南地区
/
湖湘
交趾地区
/
岭南
7. 唐太宗创立廷议入合(内殿)制度,发布诏令说:“朕初即位,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 不尽者更封奏……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已纳之。”并“引刺史十人入合,问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该制度创立的出发点是 ( )
A. 有利决策科学 B. 弥合官民矛盾 C. 扩大统治基础 D. 提高行政效率
8. 两税法确立了“支留合送”的税收分配方案,将地方税收总额分为留州、送使、上供三部分,且采用“以支定收”的原则,严格核定州、使两级的分配额。由此可见,两税法 ( )
A. 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 B. 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
C.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税收名目 D. 保障了封建经济的良性运转
9. 图1为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展现了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 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前73年一前49年在位) 不知祭天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该壁画 ( )
A. 内容虚构,不具有史料价值 B. 是实证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史料
C. 内容真实,能反映历史事实 D. 是研究唐初佛教发展的重要史料
10. 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上述措施 ( )
A. 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 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
C. 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 D. 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
11. 辽国建立后,以汉人参与礼制建构,制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相比于汉唐以来礼乐式微之势,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由此可知 ( )
A. 辽国重视塑造正统地位 B. 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
C. 少数民族普遍接受礼乐 D. 民族文化融合程度加深
12、唐朝之前,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产分等进行征税,作为城郭赋税体系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这反映出( )
A. 房税有序传承 B. 城市经济发展C. 税收体系完备 D. 社会治理混乱
第2页13. 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瑞德根据东南亚诸国所存档案文献,对东南亚诸国向明廷朝贡的情况作了详细研究 (如表1)。该表折射出明朝 ( )
表11400—1489年东南亚国家向明朝贡情况统计一览表(单位:次)
A. 对外交往趋于保守 B. 限制私人海外贸易
C、宗藩关系逐渐瓦解 D. 丧失东方大国地位
14. 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 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 ( )
A. 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 B. 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
C. 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 D.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15. 明清时期部分手工业中雇佣的帮工来源于学徒,行会对学徒有极其严格的限制,如嘉庆年间长沙《香店条规》中规定“本城各琢坊,无论三伙四计只许老板两年半带徒弟一名”,且“进师之日”应缴纳高额入帮会费。这些规定 ( )
A. 严格遵守家庭化技艺传承模式 B. 体现出行会规范市场运作的职能
C. 旨在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 制约了手工业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16. 图2为1845年—1848年英国货物输华总值(单位:英镑)。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 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C.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第3页国家
年份
爪哇
暹罗
占婆
束埔察
马六甲
文莱
菲律宾
1400—1429
30
27
23
7
16
9
9
1430—1459
15
9
22
8
1460—1489
3
8
10
3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 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与西汉相比隋朝京畿区的整体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8. 历史上对秦始皇“坑儒”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察访查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 (弩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卫宏 (东汉)《诏定古文尚书序》
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班固《汉书·地理志》
从历史逻辑来看,留意于仁义之际的儒生与秦所奉行的法家治国理念并不兼容,秦帝国建立后,儒生集团与秦始皇龃龉不断,将“坑术士”理解为坑儒也更符合历史逻辑。
——白效咏《坑术士“新证”》
“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的解释。上述各则材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
第4页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明朝政府要求各地定期测绘地图,并形成“三年一报”的地图造送制度,测绘了大量区域性地图。朱元璋为掌握边防重镇的军事部署和防务情况,测绘过不少军事防务地图。郑和七下西洋进行了大量的海图测绘,发展了海上定位技术,绘制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航海图》。明代中期也绘制了不少海防图、江防图,地图学家们绘制了数量众多、水平较高的地图集。清康熙皇帝在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用西方的测量技术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绘成了《皇與全览图》。
——摘编自马晨燕等《对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政治依附性的评价》
材料二
表4 近代中国绘制地图(部分)
——摘编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地图绘制的特点。(8分)
(2) 比较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地图绘制新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图绘制发展的意义。(4分)
第5页地图
出版、编著者
时间
备注
海国图志
魏源
1842 年
既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又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
钦定大清会典图
清政府
1886—1899年
采用传统“计里画方”法, 绘制了省、府两级地图,并绘制了具有切圆锥投影技术的全国总图
中外舆地全图
邹代钧主编
1903年
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地图集
大清邮政公署务用舆图
清政府
1903年
绘制了送递快信邮路,以及电报局的分布等, 各类要素的表示均已符号化
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
周世棠、孙海环
1906年
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东三省铁路图
商务印书馆
1905年
时务专题地图
民国重要矿产分布图
申报
1912年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主要围绕“四个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是古代关于生产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禀赋论、专业化生产与规模经济以及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 第二个维度是古代关于交换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展开;第三个维度是古代关于运输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陆路运输和海运通道;第四个维度是古代关于治理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围绕义利观和天下观展开。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基本涵盖了西方国际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并基于中国历史现实,从政府作用和价值观维度赋予了国际经济理论更多意涵。
——摘自刘斌、朱晓梅《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的逻辑演进与现实借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这主题,任选朝代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加以论述。(要求:朝代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6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北附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 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pdf、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