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36046/0-172854380386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6课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36046/0-172854380396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6课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36046/0-172854380400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6课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36046/0-1728543804049/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6课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36046/0-172854380411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6课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36046/0-1728543804149/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6课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36046/0-1728543804194/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6课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236046/0-1728543804248/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6 诫子书/诸葛亮课堂教学ppt课件
展开1.了解诸葛亮及其作品,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积累名言警句。2.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品主旨,体会父对子的殷切期望。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培养读书修身、静心养德的品质。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早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年届四十六岁时,他终于迎来了亲生子诸葛瞻的诞生。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智慧与才华,自幼便表现出超凡的聪明才智,深受周围人士的喜爱与期待。人们普遍认为,有诸葛亮这样的杰出导师亲自教导,诸葛瞻必将成为一位非凡的人物。然而,命运弄人,诸葛瞻年仅八岁时,诸葛亮便因病在军中逝世,未能亲自完成对儿子的教育和培养。在蜀汉,诸葛亮的威望和地位无人能及从皇帝刘禅到普通百姓,无不对他怀有深厚的敬意 作为诸葛亮唯一的儿子,诸葛瞻自然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诸葛瞻生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是诸葛亮之子。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年仅8岁的诸葛瞻承袭了武乡侯的爵位,17岁时迎娶公主,拜骑都尉。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执掌蜀汉朝政。可诸葛瞻终究不是诸葛亮,不能挽江山于水火,仅仅两年后蜀汉就灭亡了,诸葛瞻在与邓艾的决战中战死。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一封家训《诫子书》,告诫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家训是指历代家长为教育子孙专门写的训导之辞,如家诫、家范、家规、家书等。它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子女最基本的形式。中国著名的家训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
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言,表示用言语向人发出警告;戒声,戒也兼表警戒之意,表示“诫”是让人产生警戒之心而不犯错。楷书写作誡,简化作诫。本义是警告、规劝,让人有所警觉注意。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跟“快”相对)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夫学须静也 (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夫君子之行 (名词,行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动词,行走)
1.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2.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根据语意断句读,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工整)断句读,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诫 子 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考点: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常见的考查形式: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题技法: 翻译五原则——留、替、调、增、删。 答题四步骤——审清、译准、连顺、誉清。
诫子书 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则: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第一层(第1句):开篇提出观点。
第二层(第2、3、4句):阐述“静”与“学习”“明志”“成才”的关系。
第三层(第5句):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身养德的要求、途径
淡泊宁静→明确志向,达成志向:阐发“②____”的价值
先正后反:“静”与③__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
反面说明:不“静”(“淫慢”“险躁”)的害处
反面论述:④___________
1.仔细阅读课文,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用意: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宁静好学,淡泊名利,生活节俭,以养成良好的品德。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别从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是学习的前提: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进行对比,一正一反,增强了论述效果。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①成才要具有立志、学习、惜时三个条件。 ②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宁静淡泊以立志,立志是成才的前提;静心专一以立学,学习是成才的基础;惜时是成才的保障。
3、本文篇幅短小,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各句论述的重点是什么?句与句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第一句起笔掷地有声、点明中心,重心落在“静”字上。 第二句反面而论,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承前阐述,上下勾连。 第三句以“夫”发语,另起层次,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阐明只有“志”才可以成学,而为学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逻辑上仍然是承前阐述、上下勾连的关系。 第四句从反面进一步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 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情感上扬,自然煞尾。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静静地沉思,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 要做到“静”,就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淫慢”“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4、文中的“静”怎样理解?
5.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不矛盾。“淡泊”非遁世,“宁静”非懈怠,旨在静心治学,修身以报国。其深远意义在于以学识和德行泽被后世,积极向上。“接世”是儒家文化下士人的追求,非为名利,而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士人成长的理想路径。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方能成为能担当、有贡献的君子,最终“接世”。全文倡导修身与接世并重,培养高尚人格。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邓艾派使者来诱降,许诺将上表请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6、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说说学完本文之后你有哪些启示和收获。
(1)谈及立志,“非志无以成学”一语中的。志向,乃个人奋发之源泉,无志则难以攀登成功之巅。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应勇于树立远大志向与璀璨梦想,以之为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2)就学习而言,“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乃时代之强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唯有保持一颗持续学习的心,勇于跳出“舒适区”,不断自我革新与完善,方能稳立潮头,不被时代所淘汰。
(3)论及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如同警钟长鸣。它深刻提醒我们,青春岁月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我们应当倍加珍惜这段宝贵的学习时光,勤勉不辍,以免日后空留遗憾,悲叹时光之蹉跎。
本文是诸葛亮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希望儿子坚定意志,刻苦学习,珍惜时光,学有所成。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本文仅仅86个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讲得深刻透彻,道出了学与静、才与学、志与学的关系,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已成为广为传诵的修身名言。
文章逻辑严密,前后相承。先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明“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最后殷切叮咛,强调应该珍惜时光,坚定意志。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反)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珍惜年华
《诫子书》与《出师表》比较阅读
《诫子书》和《诫外生书》、《出师表》在话题和写信目的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这三篇文章都是诸葛亮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我们理解诸葛亮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价值,思考它们在话题、写信目的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诫外生书》)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纵观古今,世代沿袭的名门望族一般都有良好的家风,而好的家风可以福荫子孙,泽被后世。古有仁义礼智信,今有勤孝谦和思,时代变迁,家风传承仍在延续。时至今日,优秀家风依然是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坚守。而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理应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家风纯正,滋润万物:家风若破,污秽皆来。如今我们提倡家风,既是为了继承传统、启迪当下,更是为了崇德向善,走向未来。
1.名句默写。(1)吟诵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懂得在淡泊宁静中才会坚定志向,进而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道理。(2)《诫子书》中,诸葛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反面论述不“静”的害处,实际上还是在彰显“静”的价值。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6 诫子书/诸葛亮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80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16 诫子书/诸葛亮课文ppt课件</a>,共1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6 诫子书/诸葛亮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80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16 诫子书/诸葛亮课文内容ppt课件</a>,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诫子书,诸葛亮,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初步感知,疏通文意,1一词多义,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16 诫子书/诸葛亮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80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16 诫子书/诸葛亮备课ppt课件</a>,文件包含16诫子书-第1课时pptx、16诫子书-第2课时pptx、16诫子书-朗读音频mp3、16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12a1cfd0bb10cada2e3d82e093d90a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