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1页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2页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八月,综合实践,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给拼音填汉字,加点字注音。
    (1)纠gé( )(2)载途( )
    【答案】 ①. 葛 ②. zài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纠葛,jiū gé,意思是指葛蔓纠结;难于分解。比喻纠缠不清之事。解释指葛蔓纠结;难于分解。比喻纠缠不清之事。
    载途,zài tú,指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2. 下列对词语的梳理归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篙”“橹”“棹”“楫”都与驾船有关。
    B. “簌簌”“潺潺”“融融”“隆隆”“咕咕噜噜”都属于拟声词。
    C. “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茂腾腾”“红豆角角”都具有陕北地方色彩
    D.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都是农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梳理归纳。
    B.“融融”的意思:①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②形容暖和。故“融融”是形容词,并非拟声词;
    故选B。
    3.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雾弥漫,白茫茫的,天连着地,地连着天,我目空一切,什么都看不见。
    B. 乐队的演奏戛然而止,在绵绵不绝的音乐中演出结束了,现场响起近-分钟的掌声和欢呼声。
    C. 在数学老师讲解后,每一位同学都大彻大悟,很快就准确地算出了黑板上例题的得数。
    D.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华南虎在野外已经销声匿迹,幸好有些华南虎被提前捕获,这才没有让华南虎彻底的灭绝,但依然进入了野外灭绝的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狂妄自大,谁都看不起。这里不能形容我看不见风景,望文生义;
    B.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与后面“绵绵不绝的音乐”相矛盾;
    C.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多用于形容思想观念的革新。此处不能形容学生听懂老师的讲解,大词小用;
    D.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使用正确;
    故选D。
    4. 下面一段文字的四句话中,有一句话自身的语序不合理,这句话是( )
    A.人们总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B.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贞执着地等待着,积蓄着。C.一旦冰消雪化,它便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地舒展开来,然后,怯怯地朝四外窥探一眼,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D.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蓬勃的生机。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C.语序不合理。语段写“新叶”在春天的生长,冰消雪化后,首先是“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眼”。然后,“抖动小小的身子”“互相招呼着”,最后“尽情舒展”。
    正确顺序为:一旦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眼。然后,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
    故选C。
    5.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青青子衿,_______。(《诗经·子衿》)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3)《诗经·关雎》中表现婚礼盛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笔调写道:“_______,_______”,宽慰即将赴任的友人:真挚的情谊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
    【答案】 ①. 悠悠我心 ②. 溯游从之 ③. 宛在水中央 ④. 窈窕淑女 ⑤. 钟鼓乐之 ⑥. 海内存知己 ⑦. 天涯若比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易错字词:悠、溯、宛、窈窕、钟鼓、天涯。
    二、阅读(45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逆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你班准备将这篇课文拍成微电影。你作为导演,需要完成下列任务。
    6.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中的“仿佛”描写得很微妙,拍摄时此处景象应呈现什么样的效果?
    7. 创作脚本的同学依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设计了四幅画面,请你指出,不恰当的一幅是( )
    A. 舟行溪中,两岸桃红柳绿,缤纷的花瓣随风飘落,渔人对眼前的美景充满了好奇。
    B. 山坳里,远远望去,人们正在田地间往来耕作,竹林、桑树掩映的池塘波光鄰粼。
    C. 石桌旁,众人或坐或立,渔人如有所语,大家似乎在叹息,几个孩童在旁边嬉戏。
    D. 渔人解缆登舟,两岸桃花依旧,回首处群山青翠,将散的晨雾似乎又慢慢地聚拢。
    8. 资料组的同学在上网时发现中国有许多地方都有所谓的“桃花源”,建议用这些现代“桃花源”的风景素材作为微电影的结尾。是否采纳,请表达你的意见。
    【答案】6. 示例:“仿佛”在本文中是隐隐约约的意思,形容看不真切。所以,在呈现这个景象的效果时,让山的小口看起来有光,但光线又若隐若现。7. A
    8. 示例一:可以采纳,“桃花源”是陶渊明创造的一个美好世界,代表了中国人的社会理想。这么多的现代“桃花源”不正体现着现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吗?放在结尾,正好可以照应《桃花源记》的主题。示例二:不采纳,“桃花源”只是陶渊明的一个虚构,世上本无桃花源,这些所谓的“桃花源”都是冒牌货,无非就是为了吸引游客,是现代人的一种商业宣传。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意思是: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约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所以,在呈现这个景象的效果时,让山的小洞口看起来有点光亮,但光线又看起来模糊,不清楚;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A.“两岸桃红柳绿、渔人对眼前的美景充满了好奇”有误。第一段“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意思是: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阅读,发表意见。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世外仙境,但是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情境的真实;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中国有许多地方都有所谓的“桃花源”,正是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表达意见,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可以采纳,作者描写了桃花源的美好,不是虚无缥缈的仙境,在桃花源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呈现出一片农耕的景象,一群避难的人,他们身上体现了天性的淳朴;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这样幸福的生活代表了中国人的社会理想。所以人们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创造了心中的“桃花源”。用这些现代“桃花源”的风景素材作为微电影的结尾,这正好符合《桃花源记》的主题。
    【点睛】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约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二)(8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九溪十八涧
    林纾
    过龙井山数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①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东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②得路。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③,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④犹见沙石。
    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理安寺路,石尤诡异。春箨⑤始解,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⑥。怪石折叠,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⑦状。即林表望之,滃然⑧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⑨。出山已亭午矣。
    时光绪已亥三月六日。同游者,达县吴小村、长乐高凤岐、钱塘邵伯。
    [注释]①堑:本指壕沟,这里指山的沟壑。②旋:立即,不久。③沮洳(jù rù):由腐烂植物埋在地下而形成的泥沼。④渟蓄:水积聚而不流,形成水潭。渟(tíng),水停止不动。⑤箨(tuò):包在竹笋外面的笋壳。⑥晞发:把洗净的头发披散晒干。⑦函书:封套的书。⑧滃(wěng)然:云气涌起的样子。⑨翳:遮蔽。
    9. 请你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过 涧 之 水 必 有 大 石 亘 其 流 水 石 冲 激 蒲 藻 交 舞。
    10. 这篇游记的线索是什么?
    11. 抄写文中的一处比喻句,并作赏析。
    【答案】9. 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
    10. 作者的游踪(溯溪的所见所感)
    11. 示例1:“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这句话用“踵趾错互”比喻九溪十八涧山脚交错、沟壑纵横的地貌,形象、直观。示例2:“春箨始解,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这句话比喻竹笋破壳而出,笋壳披散,像头发稀疏的老人洗发后晾晒的情景,生动、形象。示例3:“怪石折叠,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这句话比喻“九溪十八涧”的怪石像橱柜、像几案、像封套的书册,形状各异,形象可感。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意思是: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块横阻在中间。流水和石块撞激,使水面的水草来往舞动。
    据此,可断句为: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线索。
    结合文中“过龙井山数里……九溪之北流也……沿溪取道……余遇涧即止”“其山多茶树,……过小石桥,向理安寺路……即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出山已亭午矣”分析可知,作者过龙井山,见到清流。后沿这条溪流上行、找山路、往上走,遇到涧就停下细看。后来到了山上,走过了小石桥,通向安理寺路上,岩石更加怪异。最后走出山坳,已经是中午了。可见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游溯溪的所见所感,线索是作者的游踪。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比喻句。
    示例1:“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意思是:溪流是流经万山丛中而来的,这些山并不陡峭却很多沟壑,山脚相互交叉,树木丛生,茂盛苍翠,看不清上山的路径。用“踵趾错互”比喻九溪十八涧“山并不陡峭却很多沟壑,山脚相互交叉”的地貌,形象、直观,使人如临其境。
    示例2:“春箨始解,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意思是:春笋开始脱壳,在岩顶上随风摆动,像是老人稀稀的头发。将竹笋破壳而出比作头发稀疏的老人洗发后晾晒的情景,生动、形象可感。
    示例3:“怪石折叠,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意思是:怪石重重叠叠,在山腰隐现,像橱,像桌子,又像一函书的形状。将“九溪十八涧”的怪石比作“橱柜、几案、封套的书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怪石形状各异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过龙井山再走几里路,一股清凉澄澈的溪流映入眼帘,这是九溪北去的清流。溪水发源于杨梅坞。我沿这条溪流上行,是从龙井开始的。溪流是流经万山丛中而来的,这些山并不陡峭却很多沟壑,山脚相互交叉,树木丛生,茂盛苍翠,看不清上山的路径。沿着溪流找山路,看见东边又看不见西边;前面像是路阻断了,走上去却发现有路。凡是水没有流进溪的都叫做涧,一共有十八条涧,是九的两倍。我往上走,遇到涧就停下细看。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块横阻在中间。流水和石块撞激,使水面的水草来往舞动。溪流宽有四五尺,水浅的地方是浅滩,水从草丛中流过去;稍深一点的地方,虽然水积得深,但还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底。
    山上茶树多,枫树多,松树多。走过了小石桥,在通向安理寺路上,岩石更加怪异。春笋开始脱壳,在岩顶上随风摆动,像是老人稀稀的头发。怪石重重叠叠,在山腰隐现,像橱,像桌子,又像一函书的形状。向树林顶上望去,淡淡地罩着云气。杜鹃花正盛开,点缀着山路。太阳一时被岩石遮住一时又露面。我们走出山坳,已经是中午了。
    这次游览是在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和我同游的,是达县人吴小村,长乐人高凤岐、钱塘人邵伯炅。
    (三)(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从哪一天开始
    郑文光
    ①“立春”过去了,“春节” 也过去了。天空飘着春天的潮气,泥土散发着春天的气息,枝头的鸟儿奏着“迎春曲”,人们听到了春天的脚步……
    ②然而,春天该从哪一天算起呢?
    ③我国阴历以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看来正月初一该是春天到来的第一天了。俗谚“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春”也是从这天起算的。
    ④然而,阴历并不精确地反映季节的变迁。这是因为阴历是以月亮的盈亏来计算月份的;而季节的变迁则应当以地球的运行为依据——地球运行到哪一段路上,北半球接受到的阳光最多、最热,就是夏季;反之,在哪一段路上北半球接受到的阳光最少、最冷,就是冬季;介于这两季间的是春季和秋季。用阴历正月初一作为春天的起始,则从这一春到下一春可能要经过三百五十四天(平年),也可能经过三百八十四天(闰年),日数相差达三十天。就农时、就人们生活习惯来说,都是不恰当的。
    ⑤于是,就有了以“立春”作为春天开始的计算方法。
    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它固定在阳历二月四日或五日。许多人以为节气是按阴历推算的,其实是按阳历推算的,是我们祖先为补救阴历不能反映自然界季节变迁的创造。节气的确相当精确地表述了自然界的变化。
    ⑦例如冬至,这是指地球走到这样一段路。上:太阳光直照在南半球南纬二十三度二十七分的地方,而整个北半球接受的阳光都很倾斜,热力少,因而寒冷。又如春分,此时太阳光直照在赤道上,北半球接受的阳光正好不多也不少,天气温和适中。冬至和春分相距九十一天,立春则正在两个节气之间,即在冬至后四十五天光景。
    ⑧如果光以天文学上地球的运动为依据,那么“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大概是正确的,因为此时正是阳光从最南的位置到适中的位置的过渡阶段,即是冬季到春季的过渡阶段。
    ⑨然而如果真的这样计算,那还是不符合天气变化的实际的。“立春”日正是“五九”将尽而“六九”开始之际,天气尚相当寒冷。在我国北方,“立春”日可以冷到摄氏零下二十度左右。北方生炉子的人家,要等“立春”一个多月以后才开始撤炉子。
    ⑩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原来我们感到气候的冷热,并不是直接随太阳光的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而是随大地接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放出热量的多少而变化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热的容器,从春分(阳历三月二十三日)以后,太阳愈来愈高,大地接受到愈来愈多的温热,到夏至(阳历六月二十二日)为顶点。可是大地要差不多迟一两个月才积累到足够的热量,使北半球气温达到最高点,因此北半球一般最热的日子不在六月,而在七、八月。到了冬季,太阳从南方斜斜地照着地面,大地开始丧失热量,入不敷出;到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太阳在最南的位置,可是此时入不敷出尚未达顶点,要等再过一两个月后北半球才因丧失热量过多而气温降至最低,此时正好是“立春”前后。因此,往往冬季要到立春前后才最冷。
    ⑪如果以气温变化来决定季节,那么春天的开始应当在三月中旬以后,此时正是“春分”(阳历三月二十三日)。因此天文学上是以春分为春季的开始的,并以夏至为夏季开始,秋分为秋季开始,冬至为冬季开始。这样的四季起始日期也确实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如树木发芽、雷雨出现、落叶、首次见霜等等。
    12. 这是一篇_______(事物、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_______。
    13. 在文中画横线的一段话中,“大概”一词能否删去?
    14. 为什么天文学上把春分作为春天的开始?
    【答案】12. ①. 事理 ②. 春天从哪一天开始(春天的起点是如何计算的)
    13. 不能删去。“大概”只是不很准确的估计,因为把“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只是以天文学上地球运转为依据,从下文看,对于什么时候才是春天的开始,还有更正确的依据。
    14. 因为这样计算,符合天气变化的实际,确实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
    【解析】
    【12题详解】
    考查说明对象。
    结合标题“春天从哪一天开始”和②段“然而,春天该从哪一天算起呢?”、③段“看来正月初一该是春天到来的第一天了。俗谚‘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春’也是从这天起算的”等内容可知,本文说明对象是:春天从哪一天开始,属于事例说明文。
    【13题详解】
    考查说明文语言。作答此题,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删”;其次,解释词(句)的意思;接着,阐释删去后变为何意+删去后不符合实际/太绝对;最后写上“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如果光以天文学上地球的运动为依据,那么‘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大概是正确的”意在说明把“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只是以天文学上地球运转为依据,并非十分肯定确切,对于什么时候才是春天的开始,还有更正确的依据,“大概”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因此不能删除。
    【14题详解】
    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⑦段“又如春分,此时太阳光直照在赤道上,北半球接受的阳光正好不多也不少,天气温和适中”和⑪段“这样的四季起始日期也确实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如树木发芽、雷雨出现、落叶、首次见霜等等”等内容可知,天文学上把春分作为春天的开始,是因为这样计算,符合天气变化的实际,同时也确实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可据此概括。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求雨
    汪曾棋
    ①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笠,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
    ②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
    ③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道螺狮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也求雨。
    ④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⑤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⑥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他们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
    ⑦(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们能找出-套小锣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子的哀求而心软。)
    ⑧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⑨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褴褛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
    ⑩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
    ⑪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包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
    ⑫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 妈!下雨啦!”
    ⑬他爸他妈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了。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
    ⑭“下雨了!”
    ⑮“下雨了!”
    ⑯妈妈把油灯点起来,——屋子都是灯光。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
    ⑰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
    ⑱第二天,插秧了!
    ⑲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
    ⑳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
    15. 作者为什么要从昆明不缺雨写起?
    16. 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7. 你怎样理解下面句子中的“神圣”?
    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
    18. 文中多次描写到人的眼睛,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盼着下雨却总是晴天,人们抬头看天,望眼欲穿。
    B. “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望儿懂得爸爸妈妈的心思,所以他才要帮爸爸妈妈做点什么。
    C. “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褴褛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求雨的孩子们令人同情、怜爱,但愿孩子们能感动上天。
    D. “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夜里因雷雨而惊醒的望儿看到灯光里的妈妈,感觉安全,有了依靠。
    19. 求雨是昆明的民俗,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地说明这一民俗。
    【答案】15. 这样写有铺垫情节的作用。昆明通常不缺雨,所以人们就没有抗旱的准备,一遇到春旱就万分焦急,连小孩都会去求雨。
    16. 心理描写,表现人们盼望下雨的焦急心理,表达了人们对雨的渴望之情。
    17. “神圣”有极其崇高、庄严,不可亵渎之意。望儿这些求雨的孩子和大人们一样焦急地盼望着下雨,他们的心是虔诚的,他们的行动是郑重的,他们的愿望是纯朴的,这些都令人肃然起敬,所以说他们的队伍是神圣的。18. D
    19. 昆明的农民在干旱缺雨时,由小孩子们敲锣打鼓边走边唱,祈求天降大雨。
    【解析】
    【15题详解】
    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①段“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②段“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③段“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狮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等内容可知,文章开篇写昆明通常缺雨,点明昆明的气候特点,人们因此不会对干旱有所防备,同时为后文人们春旱时期万分焦急而求雨的情节做铺垫。
    【16题详解】
    考查描写方法。
    结合②段“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可知,此处为农民的内心活动,为心理描写,形象写出昆明春旱时农民渴望下雨的迫切之情。
    17题详解】
    考查词语理解。
    “神圣”形容崇高﹑尊贵,庄严而不可亵渎,结合④段“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⑤段“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⑥段“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等内容可知,以望儿为代表的孩子们内心渴望下雨,他们内心虔诚,行为郑重,愿望淳朴真挚,求雨的队伍令人肃然起敬,因此是神圣的。可据此作答。
    【18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结合⑫段“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等内容可知,“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一句,对妈妈眼睛的描写,形象表现出妈妈因盼来春雨内心的喜悦之情;
    故选D。
    【19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④段“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⑤段“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⑥段“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等内容概括可得:求雨是昆明的农民在干旱缺雨时,由小孩子们敲锣打鼓边走边唱,祈求天降大雨的一种民俗。
    (五)名著阅读(8分)
    阅读《经典常谈》中选段,回答问题。
    《周易》现在已经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有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孔子只教学生读《诗》《书》和《春秋》,确没有教读《周易》。《孟子》称引《诗》《书》,也没有说到《周易》。《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是在战国末期。那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大约受了他们的影响,才研究起这部书来。那时候道家的学说也盛行,也从另--面影响了儒家。儒家就在这两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倒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这种新解释存下来的,便是所谓《易传》。
    20.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合称,其中“四书”指《论语》《孟子》《①______》《②______》,“五经”指《诗》《书》《③______》《易》《春秋》。
    21. 对上面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不相信世上有鬼怪神仙,所以就不喜欢谈论鬼神的《周易》。
    B. 从文献记载来看,孔子和孟子缺少对《周易》关注和研究。
    C. 古代典籍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不同版本,不同说法。
    D. 儒家对《周易》的解释保存在《易传》中。
    22. 根据上面这段话概括《周易》成了儒家经典原因。
    【答案】20. ①. ①大学(或“中庸”) ②. ②中庸(或“大学”) ③. ③礼(礼记)21. A
    22. 战国末期,受阴阳家和道家影响,儒家开始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解释借以发挥自己的哲学,从而使其成为自家的经典。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语段内容。
    A.“孔子不相信世上有鬼怪神仙,所以就不喜欢谈论鬼神的《周易》”有误。根据语段中“《周易》现在已经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有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分析,A项因果关系有误。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
    结合语段中“《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是在战国末期”“儒家就在这两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倒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可概括出:战国末期,受阴阳家和道家影响,儒家开始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解释借以发挥自己的哲学,从而使其成为自家的经典。
    三、综合实践(10分)
    23. 完成下面的对话。
    弟弟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奶奶说:“碎碎平安!”
    弟弟问姐姐:“不是过年时才说‘岁岁平安’吗?”
    姐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打碎”的碎和“年岁”的岁是同一个音,奶奶这么说是安慰你:碎了就碎了吧,平安就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弟弟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奶奶说:“碎碎平安!”岁岁平安,是碎碎平安的谐音。谐音可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奶奶这么说是安慰孙子,不要自责,只要平安就好。
    示例:“打碎”的碎和“年岁”的岁是同一个音,奶奶说“岁岁平安”是安慰你,同时祝福你岁岁平安!
    24. 下列诗中提到民俗的一首是( )
    A. 李白《渡荆门送别》B. 李商隐《夜雨寄北》
    C. 赵师秀《约客》D. 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
    A.《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中没有提及民俗;
    B.《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全诗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友人)深深的怀念。诗中没有提及民俗;
    C.《约客》是赵师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本诗以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心中的烦躁与百无聊赖,抒发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诗中没有提及民俗;
    D.《游山西村》是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江南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诗中提及农村春季祭祀土地神这一风俗;
    故选D。
    25. 请你就汪曾祺的《求雨》写一则随感。200字左右。
    提示:
    (1)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
    (2)尽量少引述,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3)可以写得自由灵动些,尽可能富有新意。
    【答案】示例:汪曾祺的《求雨》描绘的是充满童真的民间求雨。太阳烤着大地,“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映蓝了”,朗朗上口的童谣是天真孩子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汪老先生用含蓄的语言描绘出朴实农人的真实状态:人们朴素的愿望已达成,剩下的则是一望无际的美好。“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照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那时候,人依赖土地,爱土地,将一切朴素的愿望种在土地里”,不禁让我想起小时的插秧季,人们在田埂上来来回回走过,汗流浃背,再细细感受:照抚万物的阳光、群星密布的夜晚、沟渠游过的雨、泥坑的蝌蚪、此起彼伏的蛙声和秧田的蚂蝗,那时是最美不过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随感。随感,随笔的感想,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总之,结合文章写随笔,最重要的就是结合文本内容,表达出自己的写作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语言要通俗平易。
    四、作文(50分)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50分)
    26. 作文题目:真好,这一季春光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真好,这一季春光
    细雨沙沙,轻风轻拂,风中有花草植物香,树枝有鸟雀鸣。看远山含翠,花草树木葱绿,杨柳依依,简直春城无处不飞花,四处都散发出春的气息,这一切都在告知大家,春姑娘来了。
    花草树木历经降水的灌溉和轻风的吹拂,屈伸着肌肉僵硬了好长时间的枝干,披一身绿衣婆娑的民族舞蹈。小草也迫不及待地从地面母亲的怀里钻了出去,探出翠绿色的小脑袋,揉着惺忪的眼睛,望着眼前的一切诧异地喊到:“乾坤真美啊”。是呀,乾坤真美呀!看那梨花白,杏花红,桃花艳的。在一场春雨的滋养下,一切都急不可耐的欣欣然伸开了眼,往上窜呀窜的,出芽出无尽的活力。这幸福的春光,怎不让人心之向往?
    殊不知,由于一场始料未及的肺炎疫情,大家被隔绝在家里,不可以返回深爱的院校上课,不可以看到亲爱的同学。真想她们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诸事关注。”当我们从电视上见到疫情当头,医护人员冲过去了,她们夜以继日,协力攻关,舍小家为大家,守卫着大家的安全与身心健康;新闻记者冲过去了,她们忠于职守,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和成千上万感人的事迹时,我的心被深深地的震撼了,我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我为中华民族有成千上万那样的赤子而引以为豪。
    如今大家每日在家里根据互联网开展学习培训,隔空不隔爱,老师们每天早晨网络视频督促我们早读,随后钉钉直播间直播学习,提交工作,批改作业……正是因为老师们艰辛付出,大家在这次肺炎疫情中才没有耽误宝贵的学习时间。
    没有一个春季不会到来。春已至,疫情已被控制。伴随疫情的转好,人们摘下防护口罩,迈向自然界,走入春天的校园。我想说:真好,这一季春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篇作文要求以“真好,这一季春光”为题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春光”,“春光”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光,更指能带来温暖的人或者物。“这一季春光”是能带来春光的人,可以是老师、父母、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的一席话;能带来春光的物可以是一本书,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书中的某个人物,或者书中的某句话等。因此,我们在写作时,最好把时间设置在春天,这才符合文章的情境。“真好”是“我”内心的真切感受,提示写作角度。立意方面,突出“这一季春光”对自己的温暖或感动,表达自己对“春光”的喜爱或赞美之情。
    第二,文体及思路。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写作思路提示:先简单叙写自己”到的苦闷不顺等,通过阴沉的天气加以渲染;然后重点写带给自“春光”的人或者物,注意运用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最后,结合“春光”的环境描写,写出“春光”带给自己的感受,抒发感悟,升华中心。注意叙事思路要清晰,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这一季春光”“真好”的特点,以体现带给我们的深远影响。这样内容才更真实感人,同时还要侧重描写自己的心理或感受,表现自己在“这一季春光”的影响下有了怎样的成长。
    2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826年,查理。沃斯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生计所迫,12岁时查理便来到巴黎讨生活。他从成衣店的小伙计做起,逐渐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在时尚之都巴黎崭露头角。后来,他一手开创了巴黎高级时装业,他也是服装表演的开创者。在世界服装史上,查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时装之父”。
    有两位年轻的设计师曾慕名拜访查理。沃斯,他们想知道查理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查理的回答很简单:“因为热爱。”青年不解,于是继续问:“我们也很热爱服装设计,为什么一直没有什么进步呢?”查理想了想说:“你们量过热爱的厚度吗?”青年有些不解:“热爱还有厚度?”查理将他们带到自己的设计室,拿出尺子量了量那堆高高的设计草稿,两位青年瞠目结舌。那草稿足足有五米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热爱生活,直面挫折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
    ——题记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握的,你不知道意外和你等的人谁先到,你不知道谁明天会离开,可最可怕的是因为怕挫折而放弃拥有希望的权利。
    文学家普希金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阴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生活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而是充满了坎坷。虽然我们都希望生活的道路时时幸运、事事顺心,但是“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是一句用来表达人们美好祝愿的话语,它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的生活不曾经历挫折和失败相反,我们正是在不断地从生活带给我们的挫折中成长和发展,可以说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
    当挫折来临之际有的人惊慌失措,有的人沮丧不安,还有的人束手无策。这都是正常的反应。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是勇敢地、微笑地迎接它。如果你鼓起勇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战胜挫折,那么你会发现,挫折的阴云被驱散后,头上是一片多么美丽的天空。
    反之,如果你面对挫折只会叹息,失掉了前行的勇气,那么你必将被困顿束缚,被天空中逐渐浓密的黑云所吞没。
    你要用心记下每一次你是怎样狼狈的倒下,后来又是因为什么重新站起来笑靥如花。
    以微笑面对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春风,当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以坚强面对挫折,就当它是一条微不足道的溪流,让它从你心中慢慢淌过;以乐观面对挫折,挫折就如同你眼中的一粒微尘,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不论你的生活如何不如意,正在遭受何种挫折、不幸,你都要直面它,更别咒骂它。有一天,你会把曾经的不幸、挫折笑着讲出来。生活就像一根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生活需要自己强势,更需要自己笑对挫折。
    热爱生活,直面挫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根据材料可提炼出两个关键词“热爱”“厚度”,可分别思考,提炼出立意。“热爱”即热烈地爱,可思考热爱什么、如何热爱,确定立意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热爱老师、热爱科学等;根据“厚度物体上下两面间的距离,可思考什么是厚度、做人做事需要什么厚度、如何增加自己的厚度,确立有厚度才有深度、只是越积越厚、厚积薄发等。也可从“热爱的厚度即两者的关系”角度思考,确立爱的越深程度越厚,或厚度就决定了热爱的程度、热爱可用厚度丈量等。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
    第二,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确定一个明确的立意,如热爱需要全身心投入、厚度决定了高度、用成就显示是否热爱等。然后根据自己熟悉的体裁选定文体。如写成记叙文,应讲述与立意有关的故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立意之所在。如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如热爱需要行动,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综合实践,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期末]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有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有答案),共12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虎妞,综合实践与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