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22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22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走近作者,背景资料,文体知识,重点生字,词语解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皇帝的新装》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本单元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现代诗、神话、寓言,这些作品共同特点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曲折地反映现实,引人遐思。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文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引导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
本文是丹麦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皇帝及大臣们自欺欺人的丑行。讽刺了他们的虚伪和愚蠢。故事写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统治者们的丑恶灵魂。
1.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理清童话的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3.合作探究,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理清童话的情节。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我们从小就听过或读过不少童话。有哪些童话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给大家说一说。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说有些童话是“一生可以读两次的童话”,大家知道是哪些吗?没错就是《安徒生童话》,它从来没有年龄限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下这篇经典童话故事。
踏入童话世界,开启奇幻之旅,共赴一场童心盛宴。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童话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走近作者】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他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以诗意而又幽默的笔调,改变了现代童话的面貌,并开启了童话创作的先河,被尊为“现代童话之父”。
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背景资料】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写成《皇帝的新装》,把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目,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文体知识】
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语言通俗生动;常常采用拟人的手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家具、玩具等都可以写成有思想、有行为、有性格的形象。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奇特的幻想性和强烈的夸张性。其中幻想性是童话的根本特征。
【重点生字】
炫耀(xuàn yà) 愚蠢(chǔn) 妥(tuǒ)当 滑稽(jī)
狡猾(jiǎ huá) 陛(bì)下 头衔(xián) 赐(cì)给
御聘(yù pìn) 爵(jué)士 勋(xūn)章 袍(pá)子
【词语解释】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妥当:稳妥适当。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呈报:用公文报告上级。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要求:不出声、有速度、有效率。
不出声:不发出声音地读,不动嘴唇。
有速度: 默读有速度、不能停住、不回看、不指读,一分钟 400-600 字。
有效率:默读后对文章的内容和重点有一定的把握。读的时候要理解文意,不能一字一字的读,扩大视觉范围,并进行必要的圈点勾画。
《皇帝的新装》默读提示
有勾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不明白的字句。
猜意思: 在默读的过程中可结合之前的所学知识,对不熟悉的字句进行合理猜测。
看注释:结合书下注释,检测推测是否准确,并勾画积累。继续学习默读,在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批注。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物?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思考: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中心人物是谁?
人物:
明确:皇帝 骗子 老大臣 官员 侍从 百姓 小孩子
中心人物:皇帝
2.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
明确:
从前有一位皇帝最爱穿新衣服。一天,王国里来了两位自称能做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的织工,而且任何不称职或者是太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过了一阵子,皇帝接连派大臣去看衣服的进展,可是无论他们怎么瞪大双眼都看不见这衣服,于是便向皇帝撒了谎。当皇帝自己去看的时候,也看不见衣服,他不愿意让人觉得自己愚蠢,便在镜子面前,假装欣赏着这件“美丽的衣服”。在游行那天,被小孩子揭穿真相,他颜面尽失,却还是坚持走完了游行。
3.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加上一个动词来概括文章情节,给课文划分层次。
任务二:合作表演,分析人物
任务要求:运用表演和朗读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赏析人物。
小组合作,分工演绎(演员、配音、旁白、编剧)
呈现形式:
我们小组觉得____(角色)是一个____(特点 )的人。请看我们的表演____,我们从人物的____出发,设计了______表演和朗读。
活动提示:
朗读:轻重、缓急、停顿、语气、感情等方面设计
表演:肢体、语言、表情、团队合作等方面考虑
出示范例
第一场
地点:皇宫
人物:皇帝、侍从甲、骗子甲、骗子乙(台中放一把椅子,旁边立一面镜子,皇帝对着镜子试衣服)
侍从甲:(进门,鞠躬行礼)陛下,有两个裁缝求见!
皇帝:(忙放下衣服,坐上椅子,略激动)快快宣见!
骗子甲、乙:(行礼)参见陛下!皇帝:你们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骗子甲:我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料来。
骗子乙:它的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骗子甲:而且,用这种布料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神奇的特性。
骗子乙:任何不称职的或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感叹)那可真是理想的衣服!(心想)我要有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哪些人愚蠢,哪些人不称职了。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
骗子甲:我们需要最优质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
皇帝:(急切)没问题。来人呀!给他们最优质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让他们马上开工!
众人:遵旨!(众人退场,皇帝装模作样继续试衣)
通过同学们精彩的演绎,我们看到了童话中丰富的夸张手法,把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性格特点都表现出来了!
1.请用下面一句话说说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 的人,因为 。
明确: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2.大臣、骗子、百姓、孩子各是什么样的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明确:
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善钻空子、行骗有术。
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孩子——天真无邪、敢说真话。
3.参考课文中的下面句段,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
明确:
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的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儿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
(1)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2)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3)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4)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病态的社会人生。
(5)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捞取个人钱财。
任务三:探究主旨悟深意
1.在历史上或者我们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这样主题的故事?请大胆分享交流。
明确:
指鹿为马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2.他们为什么选择说谎?那真相就永远沉寂吗?
明确:
课文最后作者安排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作为童话里唯一一个敢说真话的存在,实际上也是安徒生的改编。《皇帝的新装》原本是从中世纪西班牙民间故事移植而来。作者进行了改编,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缘由。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丰子恺
所以这是荒诞的闹剧,也可能是现实的生活,真实的人性,所以安徒生和席勒曾说:
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的。
——安徒生
童话从来都不是在遥远的地方,古老的时代发生的,它对应着我们内心的真实。太阳以东,月亮以西,童话其实从来不骗人。
——席勒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诙谐故事,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欧洲封建统治阶级奢侈、昏庸、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文末由小孩子揭穿骗局的情节别具深意,寄托了作者对人民群众和未来的信心。
安徒生“以戏剧性的轻松活泼,以对话体的形式,说出一个爱慕虚荣的故事”,并不是单纯在于“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丑恶本质”,而是在坦陈人性的弱点、温情地给我们上了一课,所以我们永远都需要读童话,保持童心也保持初心!
1.请大家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说说这个说真话的孩子怎么样了呢?而这个可笑又可悲可叹的皇帝怎么样了呢?注意文中暗示性的语句,想象要合情合理。请以“回到皇宫后”为题续写结尾。
2.完成对应的分层作业。
《皇帝的新装》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本单元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现代诗、神话、寓言,这些作品共同特点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曲折地反映现实,引人遐思。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文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引导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
本文是丹麦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皇帝及大臣们自欺欺人的丑行。讽刺了他们的虚伪和愚蠢。故事写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统治者们的丑恶灵魂。
1.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理清童话的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3.合作探究,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理清童话的情节。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我们从小就听过或读过不少童话。有哪些童话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给大家说一说。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说有些童话是“一生可以读两次的童话”,大家知道是哪些吗?没错就是《安徒生童话》,它从来没有年龄限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下这篇经典童话故事。
踏入童话世界,开启奇幻之旅,共赴一场童心盛宴。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童话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走近作者】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他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以诗意而又幽默的笔调,改变了现代童话的面貌,并开启了童话创作的先河,被尊为“现代童话之父”。
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背景资料】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写成《皇帝的新装》,把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目,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文体知识】
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语言通俗生动;常常采用拟人的手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家具、玩具等都可以写成有思想、有行为、有性格的形象。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奇特的幻想性和强烈的夸张性。其中幻想性是童话的根本特征。
【重点生字】
炫耀(xuàn yà) 愚蠢(chǔn) 妥(tuǒ)当 滑稽(jī)
狡猾(jiǎ huá) 陛(bì)下 头衔(xián) 赐(cì)给
御聘(yù pìn) 爵(jué)士 勋(xūn)章 袍(pá)子
【词语解释】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妥当:稳妥适当。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呈报:用公文报告上级。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要求:不出声、有速度、有效率。
不出声:不发出声音地读,不动嘴唇。
有速度: 默读有速度、不能停住、不回看、不指读,一分钟 400-600 字。
有效率:默读后对文章的内容和重点有一定的把握。读的时候要理解文意,不能一字一字的读,扩大视觉范围,并进行必要的圈点勾画。
《皇帝的新装》默读提示
有勾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不明白的字句。
猜意思: 在默读的过程中可结合之前的所学知识,对不熟悉的字句进行合理猜测。
看注释:结合书下注释,检测推测是否准确,并勾画积累。继续学习默读,在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批注。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物?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思考: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中心人物是谁?
人物:
明确:皇帝 骗子 老大臣 官员 侍从 百姓 小孩子
中心人物:皇帝
2.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
明确:
从前有一位皇帝最爱穿新衣服。一天,王国里来了两位自称能做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的织工,而且任何不称职或者是太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过了一阵子,皇帝接连派大臣去看衣服的进展,可是无论他们怎么瞪大双眼都看不见这衣服,于是便向皇帝撒了谎。当皇帝自己去看的时候,也看不见衣服,他不愿意让人觉得自己愚蠢,便在镜子面前,假装欣赏着这件“美丽的衣服”。在游行那天,被小孩子揭穿真相,他颜面尽失,却还是坚持走完了游行。
3.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加上一个动词来概括文章情节,给课文划分层次。
任务二:合作表演,分析人物
任务要求:运用表演和朗读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赏析人物。
小组合作,分工演绎(演员、配音、旁白、编剧)
呈现形式:
我们小组觉得____(角色)是一个____(特点 )的人。请看我们的表演____,我们从人物的____出发,设计了______表演和朗读。
活动提示:
朗读:轻重、缓急、停顿、语气、感情等方面设计
表演:肢体、语言、表情、团队合作等方面考虑
出示范例
第一场
地点:皇宫
人物:皇帝、侍从甲、骗子甲、骗子乙(台中放一把椅子,旁边立一面镜子,皇帝对着镜子试衣服)
侍从甲:(进门,鞠躬行礼)陛下,有两个裁缝求见!
皇帝:(忙放下衣服,坐上椅子,略激动)快快宣见!
骗子甲、乙:(行礼)参见陛下!皇帝:你们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骗子甲:我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料来。
骗子乙:它的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骗子甲:而且,用这种布料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神奇的特性。
骗子乙:任何不称职的或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感叹)那可真是理想的衣服!(心想)我要有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哪些人愚蠢,哪些人不称职了。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
骗子甲:我们需要最优质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
皇帝:(急切)没问题。来人呀!给他们最优质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让他们马上开工!
众人:遵旨!(众人退场,皇帝装模作样继续试衣)
通过同学们精彩的演绎,我们看到了童话中丰富的夸张手法,把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性格特点都表现出来了!
1.请用下面一句话说说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 的人,因为 。
明确: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2.大臣、骗子、百姓、孩子各是什么样的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明确:
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善钻空子、行骗有术。
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孩子——天真无邪、敢说真话。
3.参考课文中的下面句段,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
明确:
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的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儿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
(1)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2)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3)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4)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病态的社会人生。
(5)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捞取个人钱财。
任务三:探究主旨悟深意
1.在历史上或者我们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这样主题的故事?请大胆分享交流。
明确:
指鹿为马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2.他们为什么选择说谎?那真相就永远沉寂吗?
明确:
课文最后作者安排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作为童话里唯一一个敢说真话的存在,实际上也是安徒生的改编。《皇帝的新装》原本是从中世纪西班牙民间故事移植而来。作者进行了改编,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缘由。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丰子恺
所以这是荒诞的闹剧,也可能是现实的生活,真实的人性,所以安徒生和席勒曾说:
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的。
——安徒生
童话从来都不是在遥远的地方,古老的时代发生的,它对应着我们内心的真实。太阳以东,月亮以西,童话其实从来不骗人。
——席勒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诙谐故事,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欧洲封建统治阶级奢侈、昏庸、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文末由小孩子揭穿骗局的情节别具深意,寄托了作者对人民群众和未来的信心。
安徒生“以戏剧性的轻松活泼,以对话体的形式,说出一个爱慕虚荣的故事”,并不是单纯在于“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丑恶本质”,而是在坦陈人性的弱点、温情地给我们上了一课,所以我们永远都需要读童话,保持童心也保持初心!
1.请大家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说说这个说真话的孩子怎么样了呢?而这个可笑又可悲可叹的皇帝怎么样了呢?注意文中暗示性的语句,想象要合情合理。请以“回到皇宫后”为题续写结尾。
2.完成对应的分层作业。
